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注文物桥把根留住

关注文物桥把根留住

关注文物桥 把根留住

【编者按】鉴于我国现有文物桥梁的现状和文物桥梁保护、修缮中存在的分歧,本文作者阐述了文物桥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以及使用价值,并结合文物桥梁的修缮原则和已有修缮案例给出了文物桥梁修缮的建议。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以拥有的文物数量多而骄傲,因为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标志,文化是我们的根基和血脉。在古建筑类的文物中,我们有81座桥梁被列为文物桥,有

古代桥亦有现代桥,这些文物桥是我国桥梁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是中国桥梁人的荣耀。关注它们、保护它们,理应成为我们桥梁人的担当。

1期待保护而非重建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通俗的讲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中华文明跨越5000年,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也留下了

巨量的财富,或有形或无形。这些经过各种劫难留存下来的宝贝是我们民族文化历史的见证,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近代中国,国弱家破,家园历经洗劫和破坏,如今还能留存的文物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国家的文物分类中最高等级的文物是国家级的文物,在已经公布的总共7批文物保护清单中,大约有81座是国家

级保护的文物桥,它们被分在古建筑类文物中,其中有13

座是现代桥梁(见表),占比16%,其余的是古代桥梁。而在地方保护的文物中,桥梁的数量要比这多得多,照此估算,加上一些不算文物,但属历史性建筑的桥梁,全国应

该受到保护的桥梁大概有几百座。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相关文物桥梁统计

从表中可看出,近现代相关文物桥梁大多以钢桁桥为主,部分为公铁两用桥。除了部分在旁边又新建桥而停止使用外,绝大部分目前都在运行,或通车或走行人。由此说明,国家级文物桥仍在肩负着繁重的承载任务,直至使用价值被取代。而在使用过程中,亦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使用和保护责任的落实仅靠管理机构的自觉认识。所以,保护与使用的冲突一直存在。当然,我国现行的《文物保护法》虽立足于保护的目的,但并不排斥对文物的合理利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文物的价值,以及如何合理、科学地利用文物,摧毁性地利用绝不可取。对于桥梁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合理使用需要约束和规制,目前的法律规范远远不到位。

对于存放在博物馆的一般文物如何保护,国家文物管理机构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文物界学者也有高度的共识。可是

在如何保护修缮文物桥梁上各方似乎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实际的案例中桥梁的管理者、桥梁工程师和文物管理机构并没有高度的共识,桥梁管理单位嫌麻烦怕风险,或多或少希望拆除重建,常常听到“只要原样重建就可以啦!”这样的声音,相当一部分桥梁工作者从理念中没有把这些桥梁当作文物

看待,更没有文物保护的意识。用新桥替换原有的旧桥,桥梁工程师往往只从安全可靠的角度去看待桥梁结构,较少考虑如何保护桥梁的外形和结构细节。通常的技术方案会在保护的同时也损坏了文物,结构安全了,但文物信息却丢失了;文物管理机构缺少详细严格的标准,一句“修旧如旧”标准,执行起来弹性非常大,保护的力度偏弱。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均对文物保护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还提出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这是国家领导人对文物保护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如何看待文物桥梁的价值?如何保护和修缮这类桥梁?是我们

需要解决的问题。

2文物桥梁文化遗产

文物桥梁的历史价值

文物的价值是凝结在历史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都打上了时代

的烙印。从这一点出发,文物都具有历史价值,这是文物的首要价值。

图1 赵州桥

中国第一座石拱桥——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河上,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 年——605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8次地震的考验,却安然无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这类文物古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在桥梁历史的发展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特殊意义。

文物桥梁的艺术价值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文物都是精美绝伦、优雅美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一座座跨越江河湖海、美丽壮观的桥梁,更是一件件建筑艺术品装扮着我们的家园。其艺术价值有时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通常判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会有5个方面的考量:真实、精品、稀有、名家作品、完整精美。而建筑艺术品的价值也是把真实放在首位,这就意味着这些建筑物是历史信息的携带者。目前,我们虽然没有找到判定桥梁艺术价值的准确标准,

但如果把桥梁当作艺术品,其精品工程、保存完整且外观精美、稀缺性、真实的特点也是桥梁艺术价值的体现,若加上桥梁名家设计更是毋庸置疑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物桥梁。

图2 卢沟桥

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最初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到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这才有了卢沟桥。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10 座,共11孔。而最有特色的则是桥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则在于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整个桥身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中国抗日军队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文物桥梁的科学价值

任何历史遗迹、遗物,都是由产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学水平创制出来的,本身包含或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

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

图3 钱塘江大桥

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梁——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全长1453 米、宽9.1米、高7.1米。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3年零1个月时间。淞沪抗战爆发后,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被炸毁,直至1946年抗战胜利之后,钱塘江大桥才被修复。钱塘江大桥不仅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铁路桥梁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现代化桥梁的先河。

从整体来看,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某处遗迹、某件遗物来讲,并不都具有三个价值,但一般都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具有艺术价值或科学价值。文物桥梁是古建筑的一类,一般具有以上三种价值,比如赵州桥毫无疑问同时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文物桥梁的使用价值

笔者认为,文物桥梁历经沧桑而不垮塌,大多还具有使用价值,许多古桥还在走人,列为文物的现代桥梁还在行车,继

续发挥作用,为社会服务。

图4 武汉长江大桥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的武

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复线铁路、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自建成通车以来,武汉长江大桥历经50年风雨沧桑,每天的汽车通行量已由建成初期的数千辆,上升到近10万辆,每天的列车通过量已增加到148对、296列。大桥上平均每分钟有60多辆汽车驶过,每6分钟就有一列火车通过,至今仍担负着重要交通通道的角色。

比起其他品类文物只具有观赏性,桥梁的实用性更突出。随着时间的久远,文物桥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会不断提升,而使用价值则会不断降低。实际保护修缮中,重点是保护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而不是桥梁的使用价值,过多地强调文物桥梁的使用价值是缺少长远眼光的表现。

此外,文物桥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也格外重要。

3尊重历史修旧如旧

保护文物桥梁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修缮,那么修缮原则是什么?建筑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记录下来的各个朝代修建时

的建筑形制、结构法式、构件质地以及制作工艺。在进行修缮时对现存建筑实体的保护,应着重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和加固工程;保护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修建,应注意与文物和环境风貌相协调,更不能破坏文物桥梁存在的环境。

1.安全为主的原则古建筑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不可能完整如初,必定有不同程度的风化和改变。如果以完全恢复原状为原则,不但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能降低了建筑的文物价值。因此,保护修缮时应以建筑是否安全作为修缮的原则之一。这里所说的安全包括两个方面:文物自身的安全和文物对人的安全。总之,制定修缮方案时应以安全为主,不应轻易以构件表面的新旧为修缮的主要依据。

2.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原则文物建筑的构件本身就有文物价值。将原有构件任意改换新件,虽然会很“新”,但可能使很有价值的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只要能保证安全,不影响使用,残旧的建筑或许更有观赏价值。古建筑的修缮“修旧如旧”已成为法则。这个法则包含着下列原则:能粘补加固的尽量粘补加固;能小修的不大修;尽量使用原有构件;以养护为主。《中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准则》(2015)第36条中规定:“增加的加固措施应当可以识别,并尽可能可逆,或至少不影响以后进一步的维修保护。”

3.风格统一的原则经修缮的部位应尽量与原有的风格一致。尽量采用同样的材料,补配的纹样图案应尊重原有风格、手

法,保持历史风貌。

4.排除造成损坏的根源和隐患的原则在修缮的同时如不排除损坏的根源和隐患,实际只能是“治标未治本”。因此在制定维修方案时,应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找出根源。在修缮的同时,排除隐患。

5.预防性的修缮为主的原则

仅以屋顶修缮为例。屋顶是保护房屋内部构件的主要部分,只要屋顶不漏雨,木架就极不容易糟朽。所以修缮应以预防为主,经常对屋顶进行保养和维修,把积患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6.尽量利用旧料的原则

利用旧料可以节省大量资金。从建筑材料的角度看,有时还能保留原有建筑的时代特征。

4文物桥梁修缮建议文物桥梁的修缮除了遵循一般文物的修缮原则,还要有桥梁修缮的特殊要求,笔者以桥梁维修工程师的专业角度和维修文物桥梁的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建议:1.文物桥梁(包括暂未列入文物的历史性桥梁)数量较少,不可再生,十分珍贵,应该以保护为主,不应采用“拆除重建、异地重建”等简单的处置方式。在保护需求和使用需要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2.区别对待古代桥梁和现代桥梁。

古代桥梁主要用天然材料建造,历经时代更久远,大多已停

止使用。上部结构尽力保持原样,维持现状为宜,下部结

构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加固加强。

现代桥梁中有钢结构桥梁和混凝土结构桥梁,其中大部分还在使用中。钢桥中已经锈蚀且不能满足结构安全要求的构件可以更换,但新换上的材料应作好标志以示区别,换下的旧料应整理后妥善保存。保持原结构的型式和风貌,不应简单地“大拆大换”。混凝土结构的桥梁,应尽量保持原结构型态

特别是拱、梁等主要上部结构的外形不变比例不变,影响外形的维修方案不宜采用。现代桥梁的下部结构等隐蔽工程加固可放宽要求,可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固,使其满足现在安全标准。

3.文物桥梁修缮过程应该是桥梁文物信息的一部分,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的修缮也是未来的文物。在文物桥梁修缮计划中,应全面系统地做好文字、图片、影像等信息的记录和管理工作,确保桥梁的历史文物信息不丢失。

4.制定文物桥梁检测鉴定及维护的标准规范,更好地保护它们。

文物是民族的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们是

文物的传承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去改变或破坏文物。不管我们是好心还是恶意,如果我们现在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及,也不可勉强鲁莽的行事。文物历经千百年,如果不慎毁在

我们手里,既无法面对先人,更无言面对后代。将祖先的光

辉传给后代,保护好这些文物桥梁和具有文物价值的历史桥梁是我们的责任,文物管理单位、桥梁工程师和文物管理机构应共同行动起来,保护好每一座有价值的桥梁。

链接:国内外文物桥梁修缮案例

英国伦敦艾尔伯特桥

艾尔伯特桥是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一座标志性桥梁,始建

成于1877年,为三跨混合型悬索/斜拉桥,其上部结构是熟铁主梁和普通横梁来支撑木质桥面。随着超期服役及现代交通量的不断增长,该桥主体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木桥面板腐蚀严重,且原设计2.5吨通行标准严重制约桥梁的通行能力。2008年,桥梁管养单位要求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基

础上,寻求一个将桥梁动载有效提升,并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可持续维修加固解决方案。

2010年2月~2011年12月,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经过22个月的努力,经过全面修复加固后的艾尔伯特桥重新开放交通,通行荷载等级提升到7.5吨。修复工程主要更换腐蚀的木桥面板构件并增加木梁加固,部分钢结构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下进行了加固,更换了桥面铺装,重新做了防腐涂装。这次修复极大地延长了艾尔伯特桥的使用寿命,而且保持了该桥的历史风貌不变,桥梁的外观等历史文物信息得以完整保留。

图5 英国伦敦艾尔伯特桥

美国俄勒冈州道格拉斯郡罗伯特A 布斯(温切斯特)桥

俄勒冈州道格拉斯郡罗伯特A 布斯(温切斯特)桥,连接着俄勒冈州234号高速公路,穿越北乌姆普夸河。该桥修建于1924年,是美国早期的钢筋混凝土肋拱桥之一,极具都铎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其典型特征包括7个精致拱形跨和柳叶刀弧形拱肩墙组成的系列来支撑桥面和路面,总长

270.6m(18.9+7×34.14+12.7)米。

在保持历史价值和显著特征的基础上,该桥在2007 年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改建以扩宽路面和人行道,总计花费1000万美金并于2008完工。主要维修内容包括:路面从5.9 米拓宽到7.3米,修复或替换桥面板底梁,桥面板和栏杆,新增桥面排水系统,碳纤维布包裹修复拱肋,设置阴极保护系统,全桥仿古防腐涂装。

维修充分考虑了该桥的历史价值、可持续性及耐久性。经验丰富的承包商很好地将现代桥梁标准运用到旧桥上,在维持历史风貌不变的基础上拓宽了桥面板,满足了当前的通行标准,延长了桥梁使用寿命。

图6 美国俄勒冈州道格拉斯郡罗伯特 A 布斯(温切斯特)桥

国家级文物——兰州中山桥

兰州中山桥,黄河第一桥,始建于1909年,为兰州市标志

性建筑和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该桥位于兰州城北的白塔山下,金城关前,为5跨简支钢桁架桥,跨径布置为5×46.7米,总宽8.952米,桥下净空小、卵石河道、水位浅、水流湍急。中山桥桥墩年久失修且百年冲刷,桥梁墩台表面混凝土大面积脱落,表面裂缝丛生,且原结构抗震性能较差,防洪净空不满足要求。

2010年10月~2011年6月,对国家级文物百年铁桥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全面维修加固。通过外包30厘米高性能钢筋混凝土加固桥墩,抗震等级提升至8度;整体提升上部钢桁架1.2米,使防洪等级提升至100年一遇;重新进行全桥防腐涂装,更换桥面铺装。维修加固很好地保持中山桥历史风貌,保护历史文物信息不受破坏,提高抗震性能及防洪等级,将中山桥的使用寿命延长了50年。维修加固拆换下的旧桥的部件,作为中山桥博物馆的一部分永久保存。

图7 兰州中山桥

(作者单位: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