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考纲要求

I O鉴赏文学作品得形象、语言、韵律与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得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确左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得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得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髙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就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得比重,英中诗词鉴赏题得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得2 002年得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得题型与内容已做了重大得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两方而得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得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得初步鉴赏与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髙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得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得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得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与方法得影响就是显而易见得。≡ 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得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得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得提高.我们通常所说得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一就是鉴赏;二就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得内容:1、鉴赏英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得又就是什么呢?就是诗歌得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悄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得“初步鉴赏”得要求,又能在题目得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 髙考所选择得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得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得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貞?正读懂诗歌得思想内容,把相关得表达技巧与具体得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得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就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得一个层级,为E级。它就是需要以识记、理解与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她许多知识与能力参与才形成得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得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得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得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得语言、瑰丽神奇得想象与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就是情意,就就是主观得思想感情;“境"就就是境界,就就是立体感得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岀,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就是纯客观得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就是诗人得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得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得一种耐人寻味得艺术境界。

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得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就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得内心感情得。列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得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得符合我国传统得审美特点。意境就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得与谐统一,就是诗人表达得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就是必要得,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得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漁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一首诗,但也就是一幅画。这幅画得近处就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得“渔火”与夜泊得客船,远处则就是霜满与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得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约得瞧到寺庙?这就是一幅

多么美丽得“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就是透明得,渔火就是鲜艳得,二者遥相辉映。近处得渔船与远处得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与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而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得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得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得遐想与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得情调就是孤寂得,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得设色与兴致盎然得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得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岀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得立体图画, 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瞧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就是一首难得得有意境得好诗啊!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得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得意境。鹳雀楼

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得地势髙,所以登楼远望,周用景物尽收眼底:远处就是

中条山,近处就是滔滔奔流得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到晋南与渭河两岸得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

临得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岀登高远眺得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得生命与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岀了落日近山得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就是注入这幅图画得一条动脉,使读者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得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得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得对比,使人们想象中得“山”、“河”也染上了不同得颜色.诗得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瞧到更广阔更奇丽得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得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而得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得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得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 仅从登高望远得情景,就可瞧岀诗人得思想情绪就是积极向上得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瞧到一幅登楼远眺得无限广阔得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得思想愿望,提高人们得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与杜甫写得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就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就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得气势、雄浑得景象有力地显示岀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得情,只就是个人之情,只就是想到“欲济无舟楫”一一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得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得却就是忧国之情,想得就是“戍马关山北”-一关山北得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就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苴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得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就是有爼得“诗言志”得主张.这里所说得“志” 就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她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得诗。这首诗就是公元7 6 O诗人初到成都时写得. 诗得前

两句来就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得思慕之情。第一句中得''寻"字,说明诗人不就是为了游山玩水,而就是怀着对诸葛亮得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得。三、四句瞧来就是写景,实际上也就是抒情? 英中得“自”字与“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得阶下碧绿得花草,树上有黄鹏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就是自生自火,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得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得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得“岀师未捷身先死”得极度惋惜与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得结尾所说得“泪满襟" 得“英雄”,首先就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得景仰与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得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得生命力与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得王维得《渭城曲》

这也就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得名作?诗得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得地点与景色,后两句劝她得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 了。这两句,语言就是朴素得,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得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得一种普遍得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爼得“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得共鸣。

抒情得方式有:

1、借景或借物抒情.

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得感情、表达得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2、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左得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得描墓来抒发感情.2 0 01年髙考(9)

3、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就是间接抒情。200 1年第8题(4)形象

诗歌中得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得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得抒情主人公,更多得则就是指诗歌中所描写得景或物。

⑸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得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与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就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得感情,增强作品得表现力与感染力。把握典故得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得身世,熟悉典故得来历。如辛弃疾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就是京口这地方得历史掌故,典故得思想与这首词得思想情紧密联系得,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得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得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得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英她如“比兴”“拟人”“夸张” “排比” “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就是指由于作者得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得格调、气派与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得不同风格.比如李白得淸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与,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淸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得风格,有利于

把握她们在诗中所要表达得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崔塘i艳了预堆。”欣赏两人得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得差异。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DiW新。英特点就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2)平淡,也称质朴.英特点就是选用确切得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3)绚丽。其特点就是有富丽得词藻、绚烂得文采,奇幻得情思。

(4 )明快。其特点就是斩钉截铁,一语破得。

(5)含蓄。苴特点就是意在言外,常常不就是直接叙述,而就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她,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6 )简洁。就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得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得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而得相互映衬、烘托, 语序倒置得修辞色彩等.诗歌就是语言得艺术,对作品得语言表现力作具体得、深入得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得立意与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得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得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得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得倾泻不尽,淸泉得长流不绝,浣女得由远而近,莲舟得由近而远.

五、诗歌鉴赏方法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得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得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髙分析评价能力。2。弄淸与诗歌鉴赏有关得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 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审读作品

1 -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与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心情等)例如:同为盛腐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2.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得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得心情诗歌得意境诗歌得类型等)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得为枫桥得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得就是一种判旅情怀。4品位语言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得表现技巧及作品得意境得阅读习惯。艺术创作往往就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可槪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髙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得角度.

先弄淸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就是作者得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就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得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得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得内容。,确定了诗得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得主题以及作者得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瞧出什么内容?

【提示】说明诗得内容就是描写李凝得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得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得特点就是含蓄,往往表而就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得就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就是就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就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得就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得留恋与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与岳飞您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与精忠报国

(二)弄清就是怎样写得?

1、典型细节得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得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 OOO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得“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得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得“有约不来过夜半”与下文得“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得心情。

2、注意全诗得结构

结构得安排总就是为了突岀主题与作者得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 99 6年得髙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得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得关系

如1 9 9 8年得髙考题,这首得前三联都就是对李凝居住环境得描写,从不同得角度描写了居处得幽静,这就是部分.这里得核心就是李凝居处得幽静,也就就是整体。在理解上而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

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得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得典故、神话传说也就是部分,就是为整体服务得。

4、注意表达得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得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得印象?如2 00 1 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乌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得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得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得景物描写,弄淸作者就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得意境。如199 7年得高考题,

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与”、“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岀秋夜洞庭湖水与明月淸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得融与画而.

6、注意环境得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得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得影响,接受作者得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得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得僻静。

7注意用曲得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淸风半夜鸣蝉",这就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四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就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得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 i淸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就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得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噪,北风吹雁雪纷纷"得伤人之景,引出得却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得豪迈之情。这都就是反常用曲得例子。

7、注意语句表达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就是直抒胸臆还就是一波三折,其她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 9 95年得高考题就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髙考题突岀特点就是什么?提示:一波三折,动静结合。(2)从句子得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总就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得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 OOl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髙考卷表而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就是对菊得品质得赞美,而赞美菊, 其实又就是赞美人)。其她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总。

思考:2 0 00年春季卷用得何种修辞手法。

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就是讲人.

(3)从词语得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得明确、精当。

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就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 一类得动词,上下文之间得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

表达一种飘荡得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得感觉;

倒错得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得感觉,不就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就是作者心中郁结得情感,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作者心中得情感,才有一种“水寒”得感觉。

(三)表达

1、表达得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得表达,一泄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立要把过程讲淸楚. 如”请分析《乌鸣涧》(2001年春季髙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得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得'‘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得一般得步骤就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就是作过程得简析;“评”就就是旗帜鲜

明得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您回答什么,您就回答什么,要求您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立要瞧

淸,瞧淸了,表达才能有得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就是指文句通畅,二就是指先后有序,三就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貞?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就是能做到得。

课堂训练题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箫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岀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登山观海得宽阔雄伟得景象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得胸襟、叱咤风云得气概与宏远得政治抱负。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照应、正衬、反衬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岀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得“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得就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得位置与放眼观海初得得印象.曹操居髙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得岛屿点缀在平阔得海而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得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得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得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 毫无萧瑟凄凉得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得宇宙,把海得气势与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得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得景就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得美景,又融入自己得想象夸张,展现岀一派吞吐宇宙得宏伟气象。

《观沧海》就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就是配合音乐得时候加上去得,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就是诗就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得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得地位?它写秋天得大海,能够一洗悲秋得感伤情绪, 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得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就是密切相关得.

2.品诗把脉

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蜡春风吹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箫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她怎样得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得意思就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得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

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得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睛”得含义就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得好坏;官职得升降:地位得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得感情基调就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得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得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得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得思想内容,把相关得表达技巧与具体得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得能力还有待提髙。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得能力。

②简介:此词就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得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3.学以致用

把班上得学生分两半,分别做英中一首诗。

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一一承一一转-一合"得结构.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得“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得行踪)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得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3、颈联得“直”与“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与“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得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 “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与温暧。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 6岁得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她一生中得第一次长途游历.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得就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Yj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得身份岀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就是将王维排挤岀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就是地冬,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与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得代称。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就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就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得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得含义。春花秋月:指美好得景

物,但作为失国之君得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得无尽无休。

往事:就是指昔日尊贵得帝王生活。

故国:“故国”就是指已灭亡得南唐.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得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得东西。朱颜改:语含双关,槪括一切过往得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就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就是以水喻愁得名句,用设问与比喻得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得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得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就是显赫得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就是北宋得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就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得哀怨.尤英就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她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她?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得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得概括收朿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许

一上髙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得起句中用一“_愁_”字,奠泄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得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得景致,抒发苍凉伤

感得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得紧张气氛。)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得咸阳得何种景彖?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得咸阳,如今緑芜遍地,黄叶满林,虫乌凄鸣得萧条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得感慨?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

“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得感慨。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复席淸,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得"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得_______ 与第

三中得—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岀了诗人生活环境得—得气氛?优美得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您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得心境呢?根据您得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得文字,10 O字左右。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就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得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得应当就是"石榴开適”与'‘树阴满地”(一左要写进"开遍”与''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得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淸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淸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得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得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得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 ?据此,作者得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得痛苦, 但必须结合对原诗得手法与意境得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得就是淸幽之境,表现得就是内心压抑着痛苦得闲适宁静.(2分)“别院”、“深深"、“淸”,诗一开始即构成淸幽凉爽得气杲,继之以“石溜开遍” “树阴满地"“流时”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淸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得诗人内心当就是痛苦得,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淸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得刺痛,“夏意”“之意”,就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得。(2 分)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 -2各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络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绐:即皱纱,喻水得波纹。②棹(Zh o):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泄得短暂人生。

1、对这首词得词句得理解,不恰当得一项就是()

A上片得前两句,先点明地点与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与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就是春渐深、景更好得意思。

B 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得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下片前两句意思就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得瞬间呢?“肯爱”就是“宁可喜爱”得意思

D下片后两句意思就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您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传诵千古得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 0左右得文字谈谈您得理解。(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得理解与赏析

第3题得答案为C。“肯"“岂肯”得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得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4 题得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得含义及人格化得手法。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得反义词,即热烈之意。(1分)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得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得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得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得春意,蓬勃得生机.(3分)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岀"确实见得精当。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您对这首诗所表现得意境得理解,100字左右。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淸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就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得南方得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得修你以钗击节就是腐宋人歌吟得习惯.③淸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得把握

掳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得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淸歌"得形象与“凉”“月如霜”这此透露气氛特征得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淸雅幽静得意境。暗蓝色得天幕上一轮秋月髙悬,凉爽得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淸泠得吟诗声与着玉钗敲竹得肖拍飘荡在寂静得夜空,冰冷如霜得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得少女徘徊得身影。意境就是情与景得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淸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淸纯得内心世界。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古诗词鉴赏公开课教案 【《考试说明》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设想】 1、在理解诗歌字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表达技巧,以及思想内容。 2、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教师适当介绍一些鉴赏诗歌的常识,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强化训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一、考点解析: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其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3、鉴赏其表达技巧(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从2002年高考起,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即由原来的判断选择变为语言表达。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大多数同学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试题难度不大,按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备考训练,应该是不难解答的,但事实却不然,在阅卷中我们发现,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同学作答失误。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完整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教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3、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五、人物形象鉴赏: 1、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 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 2、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但比较常见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1)英雄的形象:既可以描写客观的人物形象,又可以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羁人的形象:主要是写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全集

高考语文总复习之古典诗词鉴赏专题教案 第一节 古典诗歌基本常识 教学目的:掌握古典诗歌的最基本的常识,为阅读古典诗歌作准备。 教学时数:一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区别古体诗和近体诗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译文】远远的牵牛星 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织女星。举起柔美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一整天也织不成布,哭得泪如雨下。河汉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又清又浅的河,含情脉脉而不能相互说话。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注解: 周郎:三国时东吴的大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二乔: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古体诗:亦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称的诗体,产生较早,每篇字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各体,后世使用五、七言的较多。和近体诗的区别看下表:

二、掌握律诗和绝句的知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 律诗的格律要求首先是诗句字数要整齐划一。每首分为五言、六言和七言。 其次队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为八句。 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其中中间两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仅有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言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辑录唐人绝句万首之多,约占现存唐诗总数五分之一。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节把握意象 教学目的:能够把握古典诗歌的常见的意象,做好读诗的第一步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题试做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答案:(1)用“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的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

2018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教案

2018年高考备考之诗歌鉴赏 教案 诗歌鉴赏 教案 【教学目标】 1. 明确考纲,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 2. 掌握古诗鉴赏基本术语,熟悉各类题型,把握解题要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难点】 1、 古诗鉴赏须知的术语; 2、 各类题型示例及训练。 【教学方法】 识记积累;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 总课时安排6课时左右(2节讲读课,4节习题讲评课)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设题特点和命题趋势;掌握相关术语。 一、考纲要求: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指鉴赏诗歌所描写的人、事、

物的特征和意义,以及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的含义及其对于抒情的意义。语言,重点在于对精彩词句的品味。技巧,重点是抒发情感的方式方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指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题特点与趋势 1、自2002年采用主观题形式以来,大致采用的形式是将6分分解为3+3或2+4,先填空再简答。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综合起来看,上海题角度较泛,便于综合考查,但评分标准难以掌握,比较适合上海这种教育发达地区。全国题开口很小,既能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又便于控制评分,更适应全国。2014年应该仍然是这种命题思路。命题内容的选择从整体风格、表达技巧的角度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2、201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例简析(略) 三、掌握相关知识术语 (一)诗歌内容 1、送别诗:依依不舍或别后思念;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还有分别后的思念或是对远行友人的劝勉。 2、咏史诗:感叹昔盛今衰或借古讽今;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 3、边塞诗:建功立业或厌战思乡;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安定生活的向往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也有表现诗人杀敌报国的豪情。 4、咏物诗: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

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中人物分析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读懂诗歌的能力。 二.了解高考考纲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古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一: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考点解说: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要善于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知识储备 1、形象类型 (1)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塑造方法 (1)细节刻画法。(2)烘托渲染法。(3)对比衬托法。(4)比兴牵引法。(5)抒情寄托法。 四.了解人物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2)诗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什么特点? (3)请简要分析诗中诗人(作者)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 壮志未酬、慷慨愤世、报国无门的形象陆游 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柳宗元 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形象陈子昂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王维 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岳飞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学生答案误例分析】 (2)、【对比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因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的痛苦与愤闷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3、【归纳总结】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遭遇、性格)。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 【课堂演练】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学生答案展示】 【参考答案】(步骤1)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2)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3)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 【课堂讨论交流】本诗主旨是什么? 【归纳总结】如何读懂诗歌? 四看 一看题目——题目定诗由; 二看作者——作者定诗风、明时代; 三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四看关键语言——明主旨。 【强化训练】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Lessons from "Appreciation of Poetry"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诗歌鉴赏》教案 (这条文章已经被阅读了148 次) 时间:2004/11/24 02:36pm 来源:xiaoyanzi 时间:23日下午 学生:高三某班 教材内容:海子的《日记》,杜甫的《孤雁》,苏轼的《卜算子》课前准备: 投影仪投放,苏东坡的画像,字迹。 分组:引用李商隐(庄生梦蝶),辛弃疾(金戈铁马),柳永(冷月无声),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评价(风花雪月)等等。 开始上课: 贾老师:上课 学生:老师好,我要努力学习。。。。。。 面向观众席 贾老师:为了感谢学校领导给予我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向老师们鞠躬。 学生鞠躬。

贾老师:我们讲诗歌,诗歌是个什么东西呢?看这个字(板书“诗”),诗: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用语言建立起来的寺庙,放了几尊神,都是什么样的神呢?思考,人类为什么要祖祖辈辈写诗,读诗,欣赏诗歌? 诗歌是深沉的,我们祖先都没有说透,《尚书》说诗言志,为什么要借助诗呢? 是为了抒发情感,最难把握的东西,人类在语言发展中逐渐发现,诗歌是最好的安顿情感和心灵的方式。。。。。。 贾老师问:情感有几类呢,怎么划分? 有学生说:孤独。 有一学生站起回答:喜和悲 贾老师:非常聪明,快乐和悲伤,古希腊(喜剧和悲剧)。 为什么诗歌安顿的悲伤多呢?孤独。 我们就带着这样一种理解走进诗人的感情世界。 贾老师带着深情读海子的诗歌。 孤独是痛苦的,海子写出来的诗歌带着怎么样一种意向。 领读一遍 学生齐读(背景音乐古曲) 贾老师提示:孤雁,为什么要寻找,寻找什么? 贾老师提示:要带着一种蔑视一切的态度,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魄。 卜算子苏轼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 ..,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 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 ....,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 ...,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 大众创业蔚然成风 ....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 ....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我国文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长篇小说,但令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是,多数获奖作品并 未进入当下多数国人的阅读视野,因此难以成为传承久远的经典之作。 B.据人社部消息,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全部调整到位,全国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共一亿多退 休人员的养老待遇有所改善,部分地区还提高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C.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 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D.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掌握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及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方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注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注意题目。 2、要注意作者。 3、要注意注释。 4、要注意题材。 5、要注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教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教案) 艺术手法又称表达手法,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对其鉴赏,就是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达到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往往从这个角度设题,以主观表述题为主。 学习目标 1 回顾诗歌的艺术手法 2 了解诗歌艺术手法题的设题方法 3 学习诗歌艺术手法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4 学习解答艺术手法类的诗歌鉴赏题 古典诗歌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反复等 2 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描写方式:细节、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3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欲扬先抑 4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铺垫等。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比较两首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修辞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还有双关、互文、通感、顶针等。 2、技法解密: A.明辨修辞手法: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 B.洞悉表达效果 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1、比喻 比喻就是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喻和象征不同:象征属于艺术创造手法,它与构思有关,是全篇使用的,如虞世南《蝉》;比喻是修辞手法,属于语言加工的范畴,限于个别句子使用。如:

最新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的: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高考热点(见课本P116。仅作最简单的提示) 二、高考题例 〖1994年?全国〗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995年?全国〗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998年?全国〗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们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 此,幽期不负言。 〖1999年?全国〗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露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 〖2000?全国〗约客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001?全国〗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 限,沾襟比散丝。 〖2000春季高考〗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2001春季高考〗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三、考前准备(略讲。用时1分钟) 四、考场策略(课本上的内容仅作补充) (一)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例:P118“冲刺题2第(4)问”(提示:抓住首句的“愁”字)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 者的情感。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 教案

古诗词鉴赏复习教案 福建省龙海市白水中学陈亚龙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典例1]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①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 (1)比较这首诗中的第一、二句,说说“泉声”和“鸡鸣”表现的内容有何差异?答: (2)结合本诗的第三、四句内容,简析诗中山农的性格特征。 答: [典例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 倦鸟呼愁村数家。 扑头飞柳花, 与人添鬓华。 (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上“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典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鹊桥仙 陆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①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 处?请简要分析。(4分) ②“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 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4分) [典例4] 昭君怨①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末,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横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载,一般开。 [注]①昭君怨,词牌名。 (1)这是一首咏物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上片写了它的那些方面? (2)这首词下片主要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典例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6分) 采莲曲王昌龄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鉴赏”教案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得形象、语言、韵律与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得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得具体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想: 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得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7课时)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就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得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得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得2002年得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得题型与内容已做了重大得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两方面得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得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得初步鉴赏与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得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得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得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与方法得影响就是显而易见得。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得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得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得提高.我们通常所说得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一就是鉴赏;二就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得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得又就是什么呢?就是诗歌得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得“初步鉴赏”得要求,又能在题目得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得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得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得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得思想内容,把相关得表达技巧与具体得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得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就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得一个层级,为E级。它就是需要以识记、理解与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她许多知识与能力参与才形成得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得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得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得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得语言、瑰丽神奇得想象与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 顾名思义,“意”就就是情意,就就是主观得思想感情;“境"就就是境界,就就是立体感得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就是纯客观得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就是诗人得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得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得一种耐人寻味得艺术境界。 意象就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得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就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得内心感情得。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得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得符合我国传统得审美特点。意境就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得与谐统一,就是诗人表达得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就是必要得,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得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高考古诗文鉴赏教案

高考古诗文鉴赏教案 以《大纲》40篇背诵的古诗文为点,抓住诗文中的意象,训练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评价鉴赏能力 以“明月几时有”的唱词引入。简评:此词写出了词人的思弟情,又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唱古今,作为思念亲人,要求团圆的千古名句。可说是咏月诗作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传唱千古,是因为月这一意象中融入了作者强烈的情感,震撼了读者,使读者产生了心灵的共鸣。月,是古诗文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意象,单是《大纲》要求背诵的40篇古诗文,提到月这一意象的就有十几篇之多。我们在进行高考考点复习-背名句、诗歌鉴赏时,不能忽略咏月的诗文。这节课我们将以“月”为点,通过背名句、抓意象体会作者寄寓意象中的情感,学会通过意象推知情感的方法。 ——提示背40篇中写“月”的名句 先请大家在老师的提示下背《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咏月的名句 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唐,李商隐《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宋,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唐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们知道,意象是融入作者情感的形象。作者在这些写月的诗文中融入了什么情感呢?我们又如何去悟呢? 我们仔细看这些诗句就会发现:同样是“月”这一意象,在作者笔下却是以不同的特点出现的。请看—— “明月松间照”写的是明月;“冷月无声”写的是冷月;“唯见江心秋月白”写的是秋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写的是夜月;“一尊还酹江月”写的是江月;“杨柳岸晓风残月”写的是残月等等。 对这些不同诗句中的意象月,我们如何去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情感呢? 方法是: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Lesson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一)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

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前两句: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 "夜雨"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傅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夜间与白天则不然,观察何其细致!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案参考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咏史怀古诗高考诗歌鉴赏精编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参考 0909 0815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归纳课内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见下表) 篇目类别思想感情表现手法 越中览古写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凉表达盛衰无常感慨鲜明的对比 石头城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寓情于景、拟人 蜀相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借景抒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对比 京口北固亭怀古抒发爱国情怀词中用事 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化用前人诗句 过华清宫奢侈淫逸 咏怀古迹(其三)借写昭君的怨恨来抒发自己一生颠沛流离,遭逢动乱,功业无成等身世家国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三、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四、归纳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高中诗歌鉴赏教案 【篇一:高考古诗词鉴赏教案】 关于古诗词鉴赏,“考试说明”把它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 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 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生畏,望而却步,以至做题时迷迷糊糊地跟着感觉走,很遗憾的丢掉了应 该得到的分数。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同学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广泛 的积累,尽可能多的掌握古诗词。见多识广肯定会对解题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研究鉴赏技巧,它是应对考试的重要手段。这两 点结合起来,就是“积累+技巧”的策略。 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 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分析了。 关于古代诗人的情况,你能说几个?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诗经》:现实主义的源头 《楚辞》: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苍凉雄健 王维:含蓄生动 边塞(岑参、高适):雄浑奇拔 李贺:奇诡变幻 李商隐:清丽俊逸 杜牧:含蓄绰约 李煜: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 晏殊:明朗疏淡 苏轼:雄健豪放 柳永:缠绵悱恻 李清照:婉约凄切 ??

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 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二、注意诗词提示性信息(题目、背景提示、注释) 请看下边一首诗: 近试张水部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单看这首诗的内容,好像是写一个新媳妇准备第一次见公婆时梳洗 打扮的心理状态的,只有看了题目才知道是作者朱庆余以公婆比喻 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张水部,表现自己期待不安,并希 望张水部帮助自己过关的心情的。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再看2010年全国高考卷Ⅱ: 梦中作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赖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为支持范仲淹 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个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此诗根据注释一可以知道这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而被贬的原因是 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因此其感情基调可以初步理解为仕途失意以及 无奈的思乡之情。注释二可以看出诗的第三句运用了一个典故。 运用了什么提示信息? 因此在诗词赏析的过程中要结合给定的注释,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三、借助各种知识和信息,分析诗歌的情与景。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抒情的最好形式,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我们鉴赏 诗歌就是要品味出诗歌中所抒发的情。因为诗歌中的情是隐含在各 种描写中的,不是平白直露的,这就要求我们目的性很明确得去从 各个角度剖析诗歌的各种技巧。 例如1998年全国考题诗歌 题李凝幽居贾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