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
通用技术教案

技术的价值(第一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想

二、《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改变旧的传统教育模式,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师生、学生间互动教学、自主探究等形式进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的产生和技术与人类需要之间的辩证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的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对周边的技术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对技术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2、教师构建互动,让学生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和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

3、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解答问题培养其自主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形成和保持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探究欲望,关注技术的新发展,培养对待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使用技术的意识。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程内容来源于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主要介绍“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节是第一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引头,上好这一章节的课显得非常之重要。在教学中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创设情景,构建互动,从中引导学生用多角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和分析,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发展他们的个体,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技术存在我们身边。同时使他们懂得技术的运用对他们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激起他们对《通用技术》课的极大兴趣,积极投身于技术与设计的学习创新中来。

2、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校把课程安排在高二。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技术也有一定的感

知认识,但还没上升到理性。如果在教学案例设计时离学生生活太远,技术原理太深,学生不容易接受,会使学生对技术产生偏见,认为技术比较神秘,是技术人员的事,事不关己,还是抓高考分数要紧的想法,导致对技术课产生畏难厌倦的情绪。所以案例的选择要全面、亲切,有趣,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面向全体,共同进步。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要的关系。

(2)理解技术对人类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和关注技术。

2、难点: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其有关知识的拓展。

[难点突破] 由教师引导,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初步形成结论,最后由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模式: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2、策略:通过实验、讲授、提问、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感受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不断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对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实物。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同学们,上节课开导篇大家了解了什么是通用技术,并为什么要学习通用技术,如何学好通用技术的有关问题及其模块设制展开了讨论,使大家明确了学习通用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今天我们就通用技术课的技术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做个实验:《钉、拔木条上的钉子》

器材:木条、铁钉、平嘴钳、圆头铁鎯头、羊角铁鎯头。

[创设情景]:木条、铁钉、鎯头是制作家具修理家具常用的材料和工具,属木工。

下面请一位同学帮同学们在教室里做一个挂雨具的架子。

1、首先钉一枚铁钉到木条上(任选一件工具)

习惯上学生一般选择铁鎯头。

【提问】为什么选择铁鎯头,而不钳子?

因为铁鎯头专门用来敲的,而钳子是用来剪和钳东西的。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2、如果出现铁钉钉弯、钉错位置时需要拔出铁钉。(学生也会很自然用羊角铁鎯头)

【设置问题】为什么要用羊角铁鎯头?

因为(1)钳子拔钉时,直接用平嘴去拔很吃力。(2)一般采用物理上的杠杆平衡原理把剪金属丝用的斜口处作为铁钉阻力点进行拔钉,由于钳子在设计时是为了剪较细的金属丝而用,因此它的动力臂较短力矩较小,拔较长较粗的铁钉较困难,并且拔钉时钳子斜口也用力紧紧卡住钉子,容易损伤铁钉,钳子头部(支点)也容易压损木材表面。而羊角铁鎯头设计时动力臂较长,省力。

5、总结:钉、拔铁钉,羊角铁鎯头比其它工具使用方便,满足了人们木工上钉与拔铁钉和敲、砸等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技术。而平嘴钳又是另一种技术。

一种技术具有它的合理性、规范性、应用性等,但不一定是完美的。比如羊角铁鎯头只适合于木工,而不适于钳工、金匠工、鞋匠工或其它工种。你又能发现些什么问题?提些什么建议或改造它吗?(课后思考)

【由次引出技术的涵义】技术是什么?

[课件展示]:技术的涵义

技术就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是对大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设问]:技术在我们身边可谓无处不在,谁来说说你所知道或周边有哪些技术?

[学生]……

[观看幻灯图片]:衣服、灯、建筑、汽车、电话机、航天飞船、基因工程等。

[实物展示]:穿针引线工具,收音机,MP3等。

[讨论]:

如果没有技术,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回到原始社会,成为赤裸的人)

[小结]:体现了技术的价值和重要性。

由此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一、技术的价值(技术与人)

[展示课件]: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得出假设,然后教师总结。

(1)人类对于光明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学生回答)

(2)案例又说明了些什么?

[总结]:1、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提高,促使技术不断地发展。

2、照明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改变和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讨论】:照明技术的发展虽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消耗着大量的自然能源,自然能源是有限的,如何运用现代技术,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取更大的效益?

【拓展知识】介绍合理运用核能技术的“人造太阳”

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初步形成假设,然后全班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1)分析下列技术的产生分别满足了人们的那些需求?

[课件展示]:

(A)印刷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B)农耕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C)摄像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D)B 超技术满足了人的————————需要

(A)学习文化知识。

(B)吃饱穿暖

(C)把美好的东西留存下来

(D)检查和了解身体内部奥秘

[思考1]:

(1).原始人最初为什么要选择穴居或者在树上居住?

抵抗不良环境,防止野兽、病菌等侵害的方法和手段

(2).原始人随身携带磨制好的尖削石器,除了用来切割兽肉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人为了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生存下来,需要依靠技术来保护自己。于是产生了技术。

(3.)疟疾、天花、鼠疫、肺结核等疾病曾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什么现代人对它们不再恐慌?

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疫苗),医学技术克制了这些疾病。

(4)结合自己身边(眼镜、鞋子等)

【结论】:1、技术具有保护人的作用

[思考2]:以下技术怎样解放人?

【结论】:2、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讨论】: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人们的出行便捷、舒适, 但是也可能使人们过分依赖现代交通工具而缺乏锻炼, 以致影响身体健康,还造成交通事故隐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运用现代技术你有好的建议和方法吗?

【总结、提示】合理安排时间,坚持科学锻炼。生产、使用建身器材,在汽车上安装感应或传感系统。(比如:汽车与人、其它机动车间的距离报警提示,超速提示,应急逃生装置,油门与刹车传感系统(以免采错)等)

[阅读]:爱迪生的故事

介绍我国小发明家张今是如何发明太阳能热水器

【结论】:3、技术具有发展人的作用

[本节课总结]:

1、技术与人

(1)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2)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人类便产生了技术。人类的需求不断提高,技术也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3)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4)技术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造福人类。

七、作业:(准备下节课集体讨论和辩论活动)

1、调查或网上查找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10项技术。

2、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导致失业; 也有人认为, 技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请就次问题展开辩论。(分两大组,一组为正方,一组为反方)

八、课后反思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在实际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本堂课的重点在于去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或演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学生切身的体会为例子,激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他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的身边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技术、应用技术的习惯和素养。再通过形式多样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

2、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技术处处存在。

多媒体技术应其有丰富、生动的文件、图片、影像等处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办公等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技术性、应用性、价值性。

3、教师构建活动,拓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协作与创作精神

由于这门课所关注的是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过程而非结果。因此,教师在构建教学活动中,课内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结、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形式多样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创作精神,课外可通过走亲访友,网上查找等方法查找有关学习资料,培养其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4、课本内容教学建议

课本内容充实但多,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不能面面俱到,可以不完全照搬课本的案例,可以找些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最好是可以以学生互动、回答的例子作为切入口。

技术的性质(第二课时)

一、课程标准对本章的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3.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4.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技术的性质包括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

2.知道创新的形式包括发明和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知道知识产权的内容。知道专利制度的含义,能说出申请专利的一般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的目的性即是技术“因人而生,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具体体现。2.通过讨论及案例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通过举例分析理解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

4.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讨论理解技术的两面性。

5.理解知识产权及专利制度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交流、讨论,养成技术意识,破除对技术及创新的神秘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技术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2.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创新对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自觉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

难点:理解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的区别和联系。

四、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第一节“技术的的价值”的学习,学生对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了对学习技术课程的欲望和兴趣。但是对技术仍有一定的神秘感,对技术的内涵,即内在特性还不够了解。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学习通用技术后的第二节内容,在前面一节的学习中,学生感悟了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对技术的含义有了一定的了解,懂得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这一节要学习技术的基本特性,这里讲的基本特性并非是技术的本质,技术的本质是指诸多技术基本性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特性,这里要加以区别,教材中讲述了5种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等,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可以看到,这一节由两个需要学生理解的性质是综合性和两面性,其他的性质只要求指导和了解既可,所以教学是要有所侧重。教材在最后的思考题是:你认为技术还有那些特性?请作具体说明。通过这个思考,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将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技术的目的性,教材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之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教材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在原因。教材的“小辞典”包括随后的“讨论”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告诉学生:技术创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理解,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不一定就是发明,不要把创新看得太神秘,关键是突出一个“新”字。然后教材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并利用“瓦特蒸汽机”的例子说明技术发明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老师可以补充像“超导技术”、“纳米技术”等,也可以让学生举一些身边发生的案例来进行说明。教材中技术的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培养自己百折不挠、实事求是、不怕困难、追求创新的良好态度与品质;技术创新没有止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也正是创新对

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魅力所在。

技术的综合性,教材分成了三块进行了阐述:一是技术具有跨学科性,每项技术都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教材举了小板凳的例子,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一些身边的常用物品加以阐述;二是技术与科学的区别和联系,技术与科学这两个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无意识的混淆起来,所以教材先从概念上、研究的方法上等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说明,然后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最后通过“联体婴儿”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技术总是紧密联系,谁也离不开谁。第三块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这里主要是阐述的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技术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在这里不能只讲关系而不讲区别,初学技术设计的学生在产品设计时,很多都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如外观的设计,色彩的设计等,所以在讲这一部分内容是,最好能针对几件物品进行实际分析,让学生明白艺术设计对技术产品的设计的作用在那里,这对学生今后的技术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技术的两面性,教材从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得出,技术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带来危害。然后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又从技术的实用性若被少数人盲目地追求,发展到不恰当的地步,就会给更多的人带来危害。这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这是所有关于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主旋律,要采取客观分析,积极引导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技术价值观。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也一次次地受到挑战,关于这一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引起学生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深入而负责任的思考。

对技术的专利性,教材用的篇幅虽然最多,但它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要求学生知道和了解即可。教材从技术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说明技术发明者应当享有一定的权益,引出知识产权的概念,并用“小辞典”的方式对其内涵进行完善。再通过“复印机”的案例让学生体会专利的保护作用。这时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施乐公司太坏了,专利制度不好。教材随后就指出了专利制度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最后通过流程图的形式介绍申请专利的过程和方法。并通过“马上行动”让学生现场模拟,化抽象枯燥为形象有趣,从而加深印象。

七、教学用具

圆珠笔、假冒清华紫光的优盘、盗版书籍、盗版光盘、专利证书、多媒体等。

八、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案例引入,小组讨论,理论解析,探究与练习、课内外调研。

九、教学构思与流程

以课程的标准相关内容为依据,重点突出教材的“以人为本的”的技术设计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构思如下:

1.投影助听器的图片,从助听器解决了什么具体问题,引出技术的目的性。

2.学生举例空调、洗衣机等等,这些技术是为了达到人们的什么目的?再次强调技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

3.提出问题:“现在还有人买单缸或者双缸洗衣机吗?”得出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4.通过阅读课本“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的案例得出:人的愿望没有极限,创新也就没有极限。请学

生发挥想像: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

5.技术具有综合性,让学生通过“马上行动”对小凳子的分析,理解技术的跨学科性。

6.提问学生“谁知道科学与技术有何不同?”看书后“马上行动”让学生举例。至于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可在课本基础上举两个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简要介绍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7.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老师先举两例,然后由学生填写“马上行动”,然后交流。

8.通过一个小案例引出技术的专利性,请学生说一说专利保护制度的作用。再从我国经济发展大多数企业都是加工生产,没有知识产权。进一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看书然后说一说如何申请专利权。

9.总结技术的特性,并思考技术还有哪些特性。

10.课堂练习

11.教学反思。

12.作业

十、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技术的价值,大概了解了什么是技术,知道了技术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技术有其丰富的内涵,有其自身的基本特性。了解了这些基本特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技术,开发技术。

请看图片上:某人通过助听器在说话。讨论

(1)本案例从什么具体的目的出发?

(使听觉不太灵敏的人能听到外界的声音,正常地与人交谈。)

(2)解决了什么具体的问题?

(将声音放大传入耳中,体积小,便于佩戴)

(3)满足了什么具体的要求?

(满足了听觉不灵敏的人很方便地与别人进行语言交流的需要)

1.技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它总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法,从而满足人们某方面的具体需要。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其它技术产品,如空调、洗衣机、电饭锅等,它们分别满足了人们的什么要求?

提出问题:“现在如果你们家要买洗衣机,你会买什么样的?”

再看助听器有了下面图中的小巧的助听器,你还会买前面抱在手上的助听器吗?

引出技术的又一特性: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新的技术总是不断地取代旧的技术。

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

一些重要的技术发明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看12页案例分析“瓦特蒸汽机与第一次技术革命”,并讨论蒸汽机的发明是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

技术的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创新也就没有止境,技术的创新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看课本13页的的案例分析“显示器的革新与电视机的创新”。

(1)思考:电视机的创新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技术革新阶段?

(2)讨论:你希望将来的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会实现吗?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通过对教材14页“马上行动”中小凳子的分析,得出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再让学生分析手中的圆珠笔,谈谈小小圆珠笔上用到了哪些学科的知识。

(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美学、人机关系等等)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科学研究为技术发展拓展空间,成为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举例: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航天技术。

没有低温超导现象的发现,就没有磁悬浮列车的技术。

技术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与延伸。

举例:超导现象的发现就借助了低温技术。

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万有引力定律有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各种精密的测量技术,为科学的发现插上了翅膀。

讨论:有人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比喻成一对“联体婴儿”,你怎样评价?

结论:科学与技术关系密切,谁也离不开谁,

(3)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A.技术不同于艺术:

技术常常涉及工具、材料、技能、工艺、程序等,

艺术则涉及人类的价值观、审美观、艺术修养等。

B.技术离不开艺术:

在技术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产品的外观、色彩、造型等都是艺术设计的范畴。

艺术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激发技术创造的想像力。而技术也会带来艺术创作方式的改变。如电脑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作家的创作方式,改变了广告设计者的工作方式。

4.技术的两面性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

例如:电池可以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动力和光明,但是电池中所含的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一粒钮扣电池就能污染六十万升水。又如汽车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交通,但是汽车的尾气带来的污染已经对我们生活的环境

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还有交通事故每年也要夺去数以万计的生命。

“马上行动”,填写教材15页表格,交流成果。

技术除了在客观上的两面性,人们在运用技术的过程中还会因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对更多人的利益造成损害,如将加工技术用于造假,将化学工业技术用于制毒等等,这就在主观上造成了技术运用的两面性。

补充案例:核技术带来的困扰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小男孩”,20多万人丧生。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胖子”,使长崎成为一片废墟。

消息传来,爱因斯坦、费米、西拉德等科学家感到震惊,同时也深感内疚。向世界呼吁:“技术应该用于为全人类造福,而不是毁灭人类。”

技术的本意是要为人服务的,在技术发明和使用的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目的不良、使用不当的情况发生,始终坚持技术造福人类的信念。

阅读:“信息技术带来的困扰”

现代技术的发展,也挑战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克隆技术。现在已经可以为人换心、换肝、换脸,那将来如果可以为人换头的话,会出现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决定胎儿性别的技术”,学生讨论。

请学生看一则案例:“某厂花巨资买下一研究所的一项新产品专利,着手生产这一新产品,而就在新产品快要上市前,市场上却已出现了相同的产品。”问:厂家该怎么办?

总结得出:专利权受法律保护。引出技术的专利性:

5.技术的专利性

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技术发明者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它凝结着丰富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知识产权:在技术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技术发明者对此享有一定的权利。

阅读“小辞典”了解知识产权的更多内涵。

案例:“复印机的专利壁垒”,再次让学生理解专利的保护作用。

如果没有专利法,那就像在野地里种菜,谁都可以去挖,那还会有人去种菜吗?

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外资在我国办厂,建立生产基地。一是看中我国廉价的资源,二是看中了我国廉价的劳动力,三是看中了我国广大的市场。但是因为这些产品我们没有知识产权,只是获取一点

廉价的加工费,一旦外国人把他们的技术撤走,这些工厂、机器就会成为一堆废砖烂铁。“中国制造”不如“中国创造”。所以我们的技术需要创新,我们的产品需要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的原因,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创新能力。

你研发了新产品,专利就会自动获得吗?

如何获得专利权呢?

A.向谁申请?

B.要经过哪些程序?

看教材18页专利申请的程序简化为:

提交申请→受理→初审→申请公布→实质性审查→授权。

四、小结:

技术的性质:

目的性:技术都是从一定的具体目的出发,针对具体问题,形成解决方法。

创新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综合性:一项技术往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两面性:技术能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专利性:保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那么除了以上的性质,技术还有其他的性质吗?实用性、功利性等等。

五、课堂练习:

课本18页“练习”第1题,请学生谈谈看法。

六、教学反思

七、作业。

课本18页“练习”第2题

技术的未来(第三课时)

一、设计思想

“技术的未来”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三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旨在引导学生展望技术的未来。还要对第一章进行小结,认识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识技术与人,技术与科学、艺术等的关系。

在这一节里要通过对技术的未来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以案例的形式,思考技术的未来对生活前景的影响;通过辩论, 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等方法理性对待技术的未来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有关“技术的未来”的学习,力求通过“案例分析”、“阅读材料”和“讨论”为主线,从一个个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展开教学,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

由于高中学生鉴别力还不很强,缺乏主见,,易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辩论、研究、分析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问题,理性的看待问题,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四、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能力方法目标

1.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理性看待技术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因为本节课的内容以案例阅读分析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如果单纯的口头语言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直观图片和教具、详实的技术资料的使用可以辅助教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学习;课外活动实践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主要熟悉学生搜集的材料内容,把握好技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同时也隐含着威胁。为保证学生课后能顺利完成小论文,避免学生写作漫无边际,预先向学生提供一批用于写作的参考论文题目,包括: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评分标准。

2、学生准备:

主要搜集有关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然后完成小论文的写作。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

无线通信飞速发展,新的技术和标准层出不穷,但是,孤立的网络连接在未来通信中是毫无意义的。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用户更希望能通过手中的多模终端,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地接入合适的网络进行通信,融合与可切换性成为未来无线通信主旋律。

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人类社会将继续发生重要变化,技术将日益成为引导社会变化、塑造社会变化、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面对技术对人类、对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人们常常会问:未来的技术将走向何处?出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学习目标(幻灯片)

(二)提出问题:

(1)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知道的某项技术,大胆设想该项技术的未来。

(2)平时我们所说无线技术是什么?:

【案例分析】

“无线家庭”的“无线生活”:

就“无线家庭一天的无线生活”,根据自已所知道的技术,,口头续编文莉一家晚上的生活

“月球城市”:(采用两人对话:)

甲:月球城市”有多大?

乙:那时,你会到“月球城市”去吗?

甲:你乘什么上月球?

乙:宇宙飞船

甲:听说:乘“天梯”更好呢?

乙:“天梯”是什么呀?

甲:通往太空,连接空间站和地球的铁路、缆绳,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

乙:奥,这么神奇呀。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乘上“天梯”呢?

甲:科学研究所爱德华兹说:“2019年”。天梯研发报告称:“建成少则15年,多则50年后”。(不过得是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

背景资料:

近年来,科学家提出的有关天梯的设想,以其诱人的前景和较现实的可行性,吸引了整个航天界。因为,天梯一旦建成,它就像高速公路一样可以24小时运转,将航天器和旅游者带到太空去。由于天梯的运输费用将比火箭小两个量级,从而,人类将进入真正的“太空时代”。

从幻想到现实

这种大胆的设想首先是俄罗斯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1895年提出来的,他被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所激动,提出建造一个塔通向太空。他设想在一个纺锤形的缆绳的终端放置一个太空城堡,这个城堡在地球静止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爱德华兹博士在过去数年里一直都在潜心研究“天梯计划”。他介绍说,第一步,把一个携带天梯半成品的飞船发射到地球静止轨道的卫星上,使其和地球同步飞行;第二步,把这个半成品的天梯从飞船上放下来,落到位于赤道海面的一个平台上,这个平台类似一般的海上发射卫星的平台;第三步,把半成品的天梯锚定在平台上;第四步,用一个由激光束提供能量的爬升器在这个天梯的半成品上上下移动,并把更多碳纳米合成纤维缆绳拧在天梯半成品上,进一步完成天梯。整个制造过程大约要用两年半的时间。另外,根据专家设想,天梯也可由电磁能驱动。电磁能驱动技术目前已在日本和欧洲的高速列车上得到应用。建成后这个爬升器就可以沿着天梯把物资和成吨重的卫星甚至人,缓缓运送到离地面约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时间大约需要7天半左右,回来也大约需要这么长的时间。

对爱德华兹来说,建造天梯最大的技术挑战,就是找到制造缆绳的材料。它必须异常坚硬又要异常轻巧,还要能抵抗任何腐蚀。为了这个曾被称为“无法得到”的材料,科学家们足足等待了几十年。1991年,日本科学家发明了碳纳米管,这种材料比钢轻6倍,而韧度要比钢高出几百倍。但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太高。美国休斯敦赖斯大学的史密斯和他的同事们正在研究一种专利——碳纳米钢索材料,据说,他们可以将碳纳米钢索的生产成本降到每克

1美元以下。

目前航天飞机运送每千克物品需要2万美元的成本,而天梯一旦建成,可将运送每千克物品的成本降到10美元。可以相信,由于天梯的出现,天地往返运输费用将会大大降低,太空探索也变得简单很多,从而,能够把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跨越式地向前推进。

引导学生通过“无线家庭”的“无线生活”、“月球城市”、太空旅游、水上住宅、海上度假乐园、海底隧道、进行概括:技术的未来充满希望

技术的未来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如何看待技术的未来

(三)自主学习:当确定了要探究的问题以后,不是告诉学生如何去解答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获取信息,从而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阅读:爱因斯坦《告后人书》

爱因斯坦《告后人书》告诉我们什么?

问题提出:为什么爱因斯坦在《告后人书》中写到:“一想到未来, 大家都忧心忡忡。”

讨论:互联网技术、基因食品等高科技未来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协作学习:学生分组阅读课本,解决原先确定的探究问题以后,互相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选派一位代表发言,共享讨论、交流后的结论。

注:小组成员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拿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方案作总结性的发言。

(五)课堂活动:分组展开辨论,在这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加深巩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

辩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还是带来灾难?

正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进步。

反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给人类带来灾难。

(如学生辩论时有困难,引导学生从克隆、核能等方面进行辩论)

辩论引导:

对“技术的未来”,既不需要旷世悲怆,也不需要盲目乐观。应当从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探究技术,并共同建构协调的未来的技术世界。

(六)课堂小结:人类的需求和愿望是技术发明与创新的动力,而技术的发展解放和发展了人类,改变了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同时也隐含威胁;我们应理性对待技术的未来发展。

九、知识结构

技术的未来:

1、充满希望

2、隐含威胁

3、理性看待技术

十、作业设计

1.查阅资料,分析互联网、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高新技术未来的发展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引导: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

2.综合实践活动指导:

课本P021. 3 谈谈你对“割骨增高术”的看法,就“如何理性地选择技术”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进一步讨论:管小姐是六个月前施行的手术,我们需不需要去看望她?或者通过某种途径与她取得联系。假设她现已出院,,“割骨增高术”取得了成功,你如何看待这项技术?

十一、问题和讨论

1、未来的手机: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未来的手机”设计作业:

要求: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科学技术尽可能符合现有的科技水平,不要过于科幻的科技概念;作品为5—10年后大众化的手机。

讨论:

(1)手机的不断改进说明了什么问题?

(2)未来的手机及使用可能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2、撰写“科学技术与未来”小论文一篇。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的同时,感受设计的重要性,对设计过程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2.教材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设计的观念,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在发展起来,为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接触到一些设计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有关的生活经验,但难以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因此,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技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

1. 采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让学生将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2.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理解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3.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4.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收集手机和自行车演变的图片以及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图片。

2. 准备一些实物如:手机、电熨斗和电吹风等。

六、教学程序设计:

高中通用技术 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从而为学生进行其他模块的技术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较好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对于

2018版浙江省通用技术——学考总复习

必修一技术与设i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考试标准] 知识梳理理知识夯基础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技术来源于人类的需求。技术具有的作用: 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身体器官,拓展活动空间,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 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 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 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 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 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 化各领域。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应以可持续发展 为目标。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创新性、目的性、专利性、综合性、两面性 技术创新性:技术发展的灵魂是创新,人类社会的技术水平是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得到发 展的。技术创新的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发明,一种是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是指创造发明 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事物。技术革新是指对原有技术加以改造和提高。发明和革新是技术的 源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技术的旦的性:技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与愿望为目的。目的性贯穿技术活动的始终。技术 的专利也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的标记、信誉 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技术的综合性:技术需要跨学科的性质,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或者多项 技能的多方面的知识。其重在注意合作精神。 技术的两面性:技术既有实用性又有危害性。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以给人们带来危害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纸 第页

§1.1电路 一、电路的基本组成 1.什么是电路? 电路是由各种元器件(或电工设备)按一定方式 联接起来的总体,为电流的流通提供了路径。 如图1-1所示。 图1-1 简单的直流电路 2.电路的基本组成 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电源(供能元件):为电路提供电能的设备和器件。 提问 (2)负载(耗能元件):使用(消耗)电能的设备和器件(如灯泡等用电器)。 (3) 控制器件:控制电路工作状态的器件或设备(如开关等)。 (4) 联接导线:将电器设备和元器件按一定方式联接起来(如各种铜、铝电缆线等)。 教案纸附页 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板书设计教学追记

3.电路的状态 (1) 通路(闭路):电源与负载接通,电路中有电流通过,电气设备或元器件获得一 定的电压和电功率,进行能量转换。 (2) 开路(断路):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又称为空载状态。 (3) 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接,输出电流过大对电源来说属于严重 过载,如没有保护措施,电源或电器会被烧毁或发生火灾,所以通常要在电路或电气 设备中安装熔断器、保险丝等保险装置,以避免发生短路时出现不良后果。 二、电气元件符号 三、基本电路图 由理想元件构成的电路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模型,也叫做实际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简称为电路图。例如,图1-2所示的手电筒电路。 理想元件:电路是由电特性相当复杂的元器件组成的,为了便于使用数学方法对 电路进行分析,可将电路实体中的各种电器设备和元器件用一些能够表征它们主要电 磁特性的理想元件(模型)来代替,而对它的实际上的结构、材料、形状等非电磁特性不 予考虑。 图1-2 手电筒的电路原理图 画图讲解 厦门电子职业中专学校教案纸 学《电子电检查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 教案

第1章电路分析基础 本章要求 1、了解电路的组成和功能,了解元件模型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深刻理解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意义; 3、掌握理想元件和电压源、电流源的输出特性; 4、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 5、深刻理解电路中电位的概念并能熟练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 6、深刻理解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概念; 7、熟练掌握弥尔曼定理、叠加原理和戴维南定理; 8、理解受控电源模型, 了解含受控源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是电路分析的重要基础。电路的基本定律和理想的电路元件虽只有几个,但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具体电路,都是由这些元件构成,从而依据基本定律就足以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计算。因而,要求对电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熟练应用、打下电路分析的基础。依据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介绍电路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线性直流电路,原则上也适用于其他线性电路。为此,必须熟练掌握。 1.1电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时数1学时 本节重点1、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电路变量(电动势、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

3、电压、电位的概念与电位的计算。 本节难点参考方向的概念和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通过与物理学中质点、刚体的物理模型对比,建立起理想元件模型的概念,结合举例,说明电路变量的参考方向在分析电路中的重要性。通过例题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法与电子课件结合。 教学内容 一、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的组成和作用 (1)组成:电源(信号源)、负载和中间环节 (2)作用:a.电能的传输和转换;b.信号的传递与处理。 2、电路模型: 考虑电路分析的需要,建立理想电路模型。 (1)理想电路元件概念:忽略实际元件的次要物理性质,反映其主要物理性质,把实际元件理想化。 (2)电路模型的概念:实际电路中的实际元件用理想元件代替的电路。 例如手电筒电路:

(完整word)高中通用技术教案方案的构思方法

方案的构思方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案构思的几种常用方法; 2、能灵活地运用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进行方案的构思; 3、通过积极参与课堂中台灯和相框的方案构思实践活动,感受设计的快乐,培养富于想象、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良好的合作交流态度。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一节“方案的构思方法”第2时的内容。方案的构思是整个技术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技术产品设计中最有挑战性而又最能表现设计者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环节。在整个模块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方案的构思方法”这一节总共有三个内容:设计分析、方案的构思方法、方案的比较和权衡。本课时是在上课时进行了“设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方案构思”,并形成多个方案,为后面“方案的比较和权衡”作准备,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设计分析”阶段,同学们在脑海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但是这些想法还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而且也是不具体的。怎样把这些模糊的,零散的、不系统的设计想法变为能看得到的、比较完整的具体方案呢?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构思方法,但这些方法不能只是讲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学生自亲参与方案的构思过程中来体会和运用。方案的构思方法有很多,教材上介绍了四种方法:草图法、模仿法、联想法和奇特性构思法。其实介绍哪种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方案的构思。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设置了四个台阶式构思方法“画”—“仿”—“移”—“破”,并设计了相应的构思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案的构思方法,并有效地进行方案的构思。 本课时教学重点:组织学生亲身参与方案的构思,体会草图法、模仿法和迁移法等方法在方案的构思中综合运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对设计的基本原则有了一定理解; 2、知道人机关系在设计中的重要的作用,熟悉人机关系在设计中实现的目标; 3、对构思方案有一定畏难情绪,对方案的构思方法还不是很清楚; 4、在设计分析阶段对设计对象有了一些想法,有一定创造冲动和较大创造潜能 本课时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对“方案构思”的畏难情绪,合理安排好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四、基本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基本思路遵循“从生活中来”,最后“回归到生活去” 设计作品赏析------构思方法学习------方案构思实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贯彻以下理念: 方案构思并不难; 相信自己的创造潜能; 交流和合作是设计中的非常重要的品质,要敢说善听。 五、基本教学策略 1、在开篇展示构思巧妙而且学生比较熟悉的设计作品(图片和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2、设计台阶式(由易到难)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能一步步由浅入深地进行构思,并形成方案,享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3、对学生在方案构思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亮点进行及时有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对方

浙江省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汇总.-高中通用技术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对人类的价值: a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物料的再循环工艺)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关系:b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和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和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三、技术的未来 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b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和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看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设计的内涵:b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例:白色污染和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例: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设计了飞行器,但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导致飞行器难以实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电灯发明之后,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审美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1.人机关系的含义:b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机”是指计算机、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等。在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不一定要有接触。(例:开门、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带、课桌角等 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a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首先应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和技术指标,此外还就注意处理以下方面的关系: ①普通人群和特殊人群(例: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不同人种的身体差异) ②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例:宾馆床位之间距离的设计) ③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生理需求(例:咖啡屋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三、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1.技术试验的重要性:b 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实验。(例:技术试验卫星) 重要性:技术试验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和完善,将设计的风险和失误降到最低。(例: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技术试验可以分为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a ①优选试验法:例: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②模拟试验法:例:汽车碰撞试验;大坝水利试验(缩小比例模拟)等。 ③虚拟试验法:例: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用计算机模拟)。 ④强化试验法:例:砖块等施工材料的抗压试验、耐火试验、水管抗压试验 ⑤移植试验法:如: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许多生物领域的试验。 3.简单的技术试验:c 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的写作 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试验报告项目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特别是在设计的后期,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试验,可以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客观的数据。 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 一、设计的一般过程 1.设计的一般过程: a ①发现与明确问题、②制定设计方案、③制作模型或原型、④测试、评估及优化、⑤产品的使用和维护 方案优化可以对三种典型人群,即专家、潜在客户、用户进行征求意见。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阶段或步骤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循环,不能将 科学是通过各种方法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理论,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发现进化论、居里夫人发现镭等。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贝尔发明电话、恩格尔巴特发明鼠标、爱迪生发明电灯泡等 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则更多地回答“怎么办”的问题

浙江省通用技术学考模拟卷包括答案.docx

通用技术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1~4 每题 2 分,其他 3 分) 1.如图所示为某汽车集团公开展示的空气动力概念车。该汽车利用压缩气缸储存并释 放能量,能单独利用汽油或压缩空气行驶,可使普通汽车拥有者的费用降低45%以上。下列关于该车的说法不恰当的是() A.技术的发展为空气动力车的应用提供了条件 B.空气动力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C.空气动力发动机消除了发动机技术的负面影响 D.空气动力汽车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思维 2.如图所示是一款红外线电子体温计及其评价坐标图,该体温计不只是测体温,还可以测水温和室温,大液晶显示屏可根据测得不同温度,呈现三种不同的背景色,具有发烧报 警功能。以下对坐标图的分析中恰当的() A.坐标图评价的依据是设计的一般原则 B.该产品的成本比较高 C.该产品实用性好,而且有一定的创新 D.该产品非常美观 3.如图吊车中所示构件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构件 1受拉、构件 2受弯曲、构件 3 受压 B.构件 1受压、构件2受弯曲、构件 3 受拉 C.构件 1受拉、构件2受压、构件 3 受弯曲 D.构件 1受弯曲、构件 2 受拉、构件 3 受压 4.在通用技术实践课上,小明准备用外形已加工的矩形钢制作如图所示的零件,设计 了下列工艺流程,其中合理的是(?)

A.划线→ 钻大孔→ 锯割槽→ 钻小孔→ 锉削 B.划线→ 钻大孔→ 钻小孔→ 锯割槽→ 锉削 C.划线→ 钻小孔→ 锯割槽→ 钻大孔→ 锉削 D.划线→ 锯割槽→ 钻大孔→ 钻小孔→ 锉削 5.如图为简易土壤湿度控制自动灌溉系统示意图,系统会根据设定好的干/ 湿门限实现自动灌溉。当土壤湿度低于设定的湿门限时,电子控制的处理单元会发出指令给阀门让其开 启放水,当达到湿门限后,处理单元会发出指令,关闭阀门结束灌溉,从而达到灌溉的自动化。要实现上述的控制系统,正确选择阀门和传感器就非常重要了,下列选项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气用电磁阀和压力传感器 B.蒸汽电磁阀和水位传感器 C.液用电磁阀和湿度传感器 D.真空电磁阀和温度传感器 6.如图所示的这款智能窗帘由若干独立六边形单元构成,每个单元内都配置了光感应 器、微处理器和传动机构,光感应器监测外界光照强度与入射角度,通过微处理器和传动机构控制花瓣形扇叶的开与合,为室内提供适宜的光照与温度。窗帘上变化多样的花式图案也 为家居环境增添了些许视觉上的趣味。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微处理器 光感应器 传动机构 A.被控对象是智能窗帘 B.控制器是光感应器 C.输入量是设定的外界光照强度与入射角度 D.外界风、灰尘是系统的干扰因素之一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教案(1-1)【课题编号】 1-01-01 【课题名称】认识电工实训室与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应知: 1.简单认识电工实训室。 2.了解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应会: 1.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 2.学会安全用电常识。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上,接触电工电子这门课程,为了让学生对这门课程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认识实训室入手,加强实物教学,能降低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多媒体演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让学生有一定的安全用电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安全保障。 【教学方法】现场教学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资源】 电工实训台、万用表、试电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这门课程是学习关于电的知识、技能及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离不开电工实训室。为了让大家对电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我们首先认识电工实训室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二、讲授新课 教学环节1:认识电工实训室 (一)实训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实训台,了解实训台的几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察实训台,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讨论,对实训台有初步了解。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 教师活动:现场演示讲解各种仪器、仪表外形作用及简单使用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观察各种仪器、仪表,练习简单的使用方法。 能力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环节2:电工基本操作规程 教师活动:简单讲解操作规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知道违规的弊端。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项操作规程,了解违反规程的危害。 教学环节3:安全用电常识 (一)常见的触电方式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和学生介绍触电方式及触电的危害。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触电方式及危害。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二)电流对人体的危害及触电急救 教师活动:通过触电实例,介绍电流对人体危害,安全电压;利用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让学生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流对人体危害;观看多媒体演示触电急救方法,掌握简单触电急救方法。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安全用电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安全用电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四)电气火灾的防范 教师活动:通过用电实例,介绍引起电气火灾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基本灭火方法。 学生活动:联系实际,结合实例,分组讨论电气火灾的防范。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和知识横向联系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践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知识。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尽可能结合实际,用多媒体投影,像讲故事一样,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实训室、安全用电知识。必要时可以各小组总结本节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掌握知识。

浙江省高中通用技术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就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与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与发展人的作用 [保护人](例:原始人随身拾磨制好的石器,现代人对疟疾、天花、肺结核等疾病不 再恐慌) [解放人](例:体力解放:自行车、内燃动力、电力,手机——信息传递) [发展人](例:爱迪生、袁隆平) 2、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a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技术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3、技术对自然的价值:c (1)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与改造,并与自然保持与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例:都江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2)人类利用技术开发、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例: 技术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 创新就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每一项技术的问世都就是创新的结果。 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与技术发明。技术创新就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历程。(例:显示器的不断发展属于技术革新,王选发明激光照排系统属于技术发明。) 2.技术的两面性:a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带来危害。(例:电池可以带来光明与动力,也可以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网络技术方便人们交流沟通,但也有人利用网络犯罪。B超技术可以用于医疗,但也有人进行胎儿鉴别) 3.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b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4.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a 知识产权就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与经营活动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狭义的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三部分。 专利在产权保护制度下对技术活动的重要性知识产权制度允许专利所有权人对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性,使其专利技术与产品在一定时间内独占市场,从而得到丰厚的回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趋向良性循环 专利的特性:独占性、时间性、地域性 专利申请步骤: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公布阶段→实审阶段→授权阶段 对“技术的未来”的追思与憧憬,既不需要技术迷惘中的旷世悲怆,也不需要技术崇拜中盲目乐观。理性地瞧待技术,应以负责、更有远见、更有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瞧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单元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设计就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书写工具的发展、电动剃须刀的发展。) 2.技术与设计的关系:b ①设计就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与纽带。(例:白色污染与可降解餐具) ②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 ③技术就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与实现。(例: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设计了飞行器,但当时技术水平不够,导致飞行器难以实现) ④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例:电灯发明之后,人们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灯泡) ⑤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与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手段与方法。(例:计算机、打印机的发展改变了设计的手段) 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工艺等,艺术设计侧重于色彩、造型、审美等 当我们使用物品时,物品就与人产生了一种相互关系。这种相互的关系就称为人机关系。当人们身处某一环境的时候,这时的人机关系就体现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机”就是指计算机、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以及劳动保护用具等等。在人机关系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多方面关系。不一定要有接触。(例:开门、乘电梯) 2.人机关系在设计中要实现的目标:a ①高效人机协调,提供人的工作效率。例:“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铁锹作业试验”。 ②健康长期使用,产品对人的健康不造成不良影响。例:高跟靴、设计不合理的椅子 ③舒适产品使用中,人体能处于自然状体,感觉舒适。例:培土小工具手把处理 ④安全产品对人的身体不构成生理上的伤害。如:安全帽、安全带、课 桌角等 3.在设计中如何合理运用人机关系:a 如何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首先应明确设计涉及哪些人机关系,其次要 考虑这些人机关系涉及哪些因素与技术指标,此外还就注意处理以下方面 的关系: ①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例:要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考虑不同人种的身体差异) ②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例:宾馆床位之间距离的设计) ③人的心理需求与人的生理需求(例:咖啡屋设计以暖色调为主,办公空间一般应以冷色调为主) ④信息的交互(例:电话机的无液晶屏显示、有液晶屏显示、可以视屏通话。案例:汽车的颜色) 我们通常将技术活动中为了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尝试、检验、优化等探索性实践活动称为技术实验。(例:技术试验卫星) 重要性:技术试验就是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与手段,对技术应用的实现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技术试验可以使设计得以改进与完善,将设计的风险与失误降到最低。(例:阿什塔比拉河桥的垮塌、青霉素皮试试验) 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分类,技术试验可以分为性能试验、优化试验、预测试验、信息试验等。 2.技术试验的常用方法:a ①优选试验法:例:不同品种水稻的对比试验等。 ②模拟试验法:例:汽车碰撞试验;大坝水利试验(缩小比例模拟)等。 ③虚拟试验法:例:计算机虚拟火星探测器模拟登陆动画等(用计算机模拟)。 ④强化试验法:例:砖块等施工材料的抗压试验、耐火试验、水管抗压试验 ⑤移植试验法:如:橘子从长江以南移植到长江以北的种植试验。许多生物领域的试验。 3.简单的技术试验:c 技术试验的实施与报告的写作 技术试验的实施步骤:制定试验计划、抽取样本、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技术试验试验报告项目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准备、试验步骤、试验记录、试验总结 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 通过试验可以发现问题、深化认识、推动技术设计的发展。特别就是在设计的后期,对设计进行综合性的整体试验,可以为设计的评价提供准确、

2019年4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选考word版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毎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所示是一款带有指纹识别和摄像功能的门锁,只要转动把手就会将开门者的图像传输到户主的手机。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未经同意拍摄开门者的图像,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B.户主通过手机远程了解开门者的信息,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C.直接用指纹开锁,体现了技术具有解放人的作用 D.应用了机械、电子、通讯等技术,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2.如图所示是一台食品存放试验机。把食品置于试验箱内,计算第1题图机根据实际存放条件控制试验箱内的温度、湿度等,并记录食品的变化情况。该试验的方法属于 A.虚拟试验法 B.模拟试验法 C.强化试验法 D.优选试验法 3.如图所示是一款充电式电动小锤,使用时小锤利用振动敲入钉子。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锤头角度调节方便,实现了高效目标 B.利用振动敲钉子,避免敲伤手,实现了安全目标 C.手柄的大小合适,考虑了人的静态尺寸 D.没有电线,适用于更多场合,主要考虑了人的动态尺寸 4.如图所示是一款具有杀菌功能的床铺除尘机器人。下列关于该机器人的设计分析和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主要考虑了人的因素 B.有杀菌除尘功能,符合设计的实用原则 C.因在床铺上使用,设计时机器人的机身高度不受限制 D.能识别床铺的边沿,不会掉落,考虑到了环境的因素 请根据第5~6题图完成5~6题。

5.图中漏标的尺寸共有 处处处处 6.通用技术实践课上,小明准备用160mm×45mm×8mm的钢板加工该零件,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用半圆锉来锉削加工R22的圆弧 B.加工流程可以为:划线→冲眼→钻孔→锯割→锉削 C.为防止钻屑伤手,在台钻上钻孔时要戴手套 D.加工中需要用到钢直尺、钢锯、划规、麻花钻 7.如图所示是一种结构对称的增力机构。在较小的推力F作用下,推杆通过连杆和摆杆带动顶杆运动,能克服较大的工作阻力P。下列受力形式分析中正确的是 A.连杆1受拉、摆杆1受拉、推杆受弯曲 B.连杆1受压、摆杆1受拉、推杆受压 C.连杆1受压、摆杆1受压、推杆受弯曲与受压 D.连杆1受压、摆杆1受压、推杆受压 8.如图所示的木制售货亭,窗台板和三角架固定在墙板上,窗板向上翻转后用木棍支撑。下列关于该售货亭结构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浙江省高考通用技术模拟试卷以及答案知识分享

浙江省高考通用技术模拟试卷以及答案

2010–2011浙江省通用技术高考模拟试卷1 说明:1.本试卷分为试卷I(选择题)和试卷II(非选择题),全卷共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正确的答案和解题过程写在答题卷相应的方框内,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试卷I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选项。) 1.现在,许多技术先进的船只上都装备了全球定位系统,但用指南针和观星的方法导航仍然是船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D )A.这说明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 B.这说明技术不是简单的替代 C.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更先进的技术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D.这说明技术具有两面性 2.运动服装既能显露出蓬勃的朝气,又能张扬好动的青春活力(如图所示),深受许多学生们的喜受,运动服装选择的布料往往比一般衣服的材料具有更大的伸展性(弹性),这主要为了考虑( B ) A.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B.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 C.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 D.信息的交互 3.卡拉OK此项发明改变了全世界无数人的娱乐生活,在当今社会非常盛行(如图所示)。但它的发明者日本人井上大佑先生并没有因此而富起来,因为他推出自己作品前,事先没有做以下哪件事( C ) A.明确问题 B.设计的交流 C.申请并获取专利 D.技术更新 4.随着半导体材料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现代电子、通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款式新颖、经济实用、功能强大的电子产品被设计出来。这主要反映了技术与设计的什么关系( A ) A.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B.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C.技术无需设计,可以任意发展 D.技术的发展需要设计 5.如图所示是各种剪刀,这些剪刀的设计主要体现了设计的( C ) A.综合原则 B.经济原则 C.实用原则 D.美观原则 发剪解剖剪家用剪刀枝剪 6.在设计如图“中学生使用的台灯”过程中,有如下环节: ①进行稳定性、绝缘性能等方面试验 ②通过设计分析,制定并筛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③制作台灯原型 ④对各班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同学们喜欢的造型、色彩、附加功能等 以下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 A.④②③①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②④①③ 7.某设计师设计出一图纸后,并标注其比例是10:1,某边长的实际长度是200mm,他需要在图形中标注此边长,应标注为( B )A.20 B.200 C.2000 D.200cm 8.下列产品不可能是标准件的是( D ) 第3题图 第6题图 第2题图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2019.1浙江省通用技术学考真题及答案(word版1)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共3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如图所示的背包上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展对背包的设计产生影 B.能对手机等数码产品充电,体现了技术的目的性 C.增加了背包重量,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 D.应用了多学科知识,体现了技术的综合性 第1题图 2.在电水壶设计中,为了实现合理的人机关系,从信息交互角度考虑的设计是 A.弧形手柄 B.可收纳绕线盘 C.水垢过滤网 D.加热指示灯 3.小明尝试设计一款小木凳,从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角度分析,下列设计方案中不合理的是 4.根据轴测图判断三视图中缺少的图线有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第4题图

5.如图所示是一种压紧装置示意图。在力F作用下,加力杆通过连杆带动压杆将物体压紧支撑杆1、支撑杆2、销轴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A.支撑杆1受压、支撑杆2受压、销轴受弯曲 B.支撑杆1受压、支撑杆2受拉、销轴受弯曲 C.支撑杆1受压、支撑杆2受压、销轴受剪切 D.支撑杆1受拉、支撑杆2受压、销轴受剪切 第5题图 6,小明用10mm厚的木板制作一个粉笔盒,板与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合理的是 A.铆接 B.胶接 C.榫接 D.铁钉连接 7.如图所示为某单位高纯度水制作流程示意图。以下对该流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第7题图 A.紫外灯与蒸馏器是串行环节 B.纯化水经紫外灯消毒,可以用作注射用水 C.预过滤环节与精滤环节的时序可颠倒 D.清洗用水从二级反渗透环节后取用,会提高生产成本 8.根据消防要求,仓库、图书馆等场所需要安装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如有火灾发生,烟雾探测器检测到室内的烟雾信号,经控制电路分析处理后,驱动扬声器发出报警声。下列对该控制系统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被控对象是扬声器 B.输出量是报警声 C.控制量是烟雾的浓度

最新2020年1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选考试卷(学生)

700 2000 500 第1题图 2020年1月浙江省通用技术选考试卷 第二部分通用技术(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从人机关系角度分析,如图所示的桌椅设计及摆 放尺寸中,仅需要考虑人体静态尺寸的是 A.700 B.600 C.500 D.2000 2.小明要制作一个木桥模型,用截面为20mm×10mm的木条制作两侧的梁,下列是梁的 四种支撑方案,从强度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是 A B C D 通用技术实践课上,小明要在工件的圆柱面上钻 一个小孔,为了防止钻头跑偏,设计了一个简易模(如 图所示)。将工件装入钻模,钻沿着钻模上的小孔在 圆柱面钻孔。请根据图及其描述完成第3-4题。 3.如果用36mm×36mm×31mm的钢块制作该钻 模,下列加工工艺及其工具选择中不需要 ...或不合理 ...的 是 A.冲眼:样冲和铁锤 B.划线:划针和钢角尺 C.钻孔:麻花钻和平口钳 D.锯割:手锯和台虎钳 4.加工钻模时,小明进行了下列操作,其中不恰当 ...的是 A.先在钢块上划出中心线和外轮廓线,然后冲眼、划圆 B.将麻花钻正直插入钻夹头,并夹紧 C.将平口钳放到台钻工作台上,并夹紧钢块,戴上防护眼镜,对准冲眼,开始钻孔 D.将钻孔后的钢块连同平口钳一起移到钳工桌上,锉去外轮廓的余量 5.图中多标的尺寸共有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6.如图所示的压紧机构,在力F的作用下(如 图a所示),推杆通过连杆和摆杆带动压杆逆时针摆 动,将工件压紧。当连杆与摆杆相重合,并与压杆相 垂直时(如图b所示),工件受到的压紧力最大,此时连杆、摆杆、压杆的主要受力形式是 工件 钻模 第3-4题图 第5题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