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高中历史会考重点知识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原因:1、根本原因是:英国企图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决心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②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2、直接原因(借口)是: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危害——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

①原因: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②危害: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的统治。

③道光帝派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评价林则徐:

A、为什么说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因为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分析:①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道光帝任命其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②林到广州后,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等);1839年6月,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了中国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所以是民族英雄。

B、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A、他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使广东成为当时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B、在鸦片战争中,他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评价林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主要是因为他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二)、经过:1840---1842年;爱国军民的抗英斗争:民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三)、结果:

1、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A、???中英《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

①1842年。②内容:◎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特权:(协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和关税的主权)

③、危害:◎香港岛的被割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巨额赔款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五口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B、中英《南京条约》的附件:所取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

C、中美《望厦条约》

D、中法《黄埔条约》:允许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四)、鸦片战争的影响:①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后,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自己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瓦解。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③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萌发“向西方学习”新思潮。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近代史的开端。(●其最主要的依据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一)、原因:目的:是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B、借口分别是亚罗号事件(英)和马神甫事件(法)。

(二)、经过:1856年爆发,英法联军。1858年攻占天津,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攻陷北京,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三)、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A、《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10处通商口岸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

B、《北京条约》: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等;

C、近代史上占领中国领土最多的俄国,共占1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瑷珲条约》。

(四)影响:政治上:①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②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经济上;③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1)目的: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性质: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3)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则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总之,两次战争的目的、性质及影响相同,因此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

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一)、背景:1、阶级矛盾的激化(主要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自然灾害严重。

(二)、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其理论特点是把西方基督教议、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三)经过:金田起义(1851年初);定都天京(正式

..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农民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北伐(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失败原因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东征(目的是为断绝清政府的财源)、西征(目的是为了巩固天京大本营)。

鼎盛时期(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天京变乱后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坐镇安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为什么无法实施?

A、主要内容: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平均分配土地。②分配产品: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③目的是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B、性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C、意义: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D、为什么无法实施?:主观原因: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功绩:①、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落和封建制度的崩溃。②它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化的企图。③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影响。④提出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使之具有资本主义色彩。⑤它是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特点:后四点功绩+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教训: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五、“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

(一)、原因:

1、思想基础:鸦片战争前,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根源: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

3、根本原因:鸦片战争惊醒了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开始关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二)、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评价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主要内容有:政治、经济、文教和外交方面。

2、意义:①《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②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③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没有实行的原因:因为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19世纪90年代);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2、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①内容:三个“要不要”(看材料。)

②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③作用: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④维新派是怎样把关于变法和教育方面的主张付诸行动的?A、推动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B、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在教育方面提出的措施是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3、经过:公车上书:1895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施政纲领是《应诏统筹全局折》;开始变法的标志是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4、变法法令主要内容:变法内容没有实施君主立宪的主张,行动比宣言退步)

5、结果:慈禧太后戊戌政变发动,将光绪帝囚禁,变法内容除京师大学堂保留,余尽废。

6、戊戌变法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1)、意义:①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要求逐步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②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2)原因:①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勇气,采取改良的方法发展资本主义,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②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又寄予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辛亥革命

一、???同盟会: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05年在东京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创立民国(民权),平均地权(民生)。”

意义:A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什么?A、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激烈的论战,进一步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B、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萍浏醴起义;影响最大的是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二、??????什么是三民主义?进步性、局限性?

(1)三民主义指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2)①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进步性: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

..的土地革命纲领。

..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

三、武昌起义:直接原因:武汉地区兵力空虚;时间:(辛亥年)1911年10月10日,此次起义史称“辛亥革命”。成立湖北军政府成立。

四、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1、1912年1月1日,都城:南京,1912年为民国元年。2、南京临时政府的致命弱点是:革命阵营中混入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3、法令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孙中山在南京颁布,参议院制定。

②内容:最重要的是-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③目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限制

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④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

..制度的进步意义。

五、辛亥革命的失败:帝国主义的干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为什么说它失败?:辛亥革命未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历史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五四运动

1、背景:美日加紧侵略中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军阀混战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是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人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基础。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第二阶段: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③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结果:取得初步胜利的决定性质是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意义:①性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了主力军作用:③、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④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⑤它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⑥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中共二大:①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其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②意义:二大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条件:必要性、可能性

2、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国民党“一大”:A、时间、地点: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B、内容:①、中心任务:主要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②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③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新旧三民主义的最主要区别: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的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②、中共最高革命纲领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

二、国民大革命的开始:(1924――1927年)

(一)、???黄埔军校:特点: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了同等重要地位。

(二)、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①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斗争是省港大罢工②五卅运动是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为后来的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原因:A、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叛军;B、得到省港工人和东江农民的支持;C、成立国民革命军;)

(四)、北伐战争:对象:吴佩孚(英)、孙传芳(英)、张作霖(日)

1、作战方针:先北上打吴佩孚→东进打孙传芳→最后打张作霖

①主战场:湖南、湖北②过程:湖北(汀泗桥、贺胜桥)→1927年,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武汉→(冯玉祥响应北伐);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光荣称号。

2、北伐期间,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A、北伐期间,上海工人有何壮举?在陈独秀.周恩来的指挥下,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

B、北伐军经过的哪三个省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湘鄂赣三省.其中尤以湖南的农民运动最为迅猛。这期间,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热情歌颂农民运动。

C、北伐过程中,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

D、各地人民掀起反帝斗争,其中成果最大的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3、北伐胜利的原因:A、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B、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C、北伐军广大将士作战英勇,尤其是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五)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帝国主义干涉革命: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局部失败);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就此失败。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也同样发生了血腥大屠杀,著名的共产党员汪寿华、陈延年、萧楚女、李大钊殉难(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杀害。)上述史实说明蒋介石已蜕变成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镇压革命的代理人.

3、???大革命的性质、功绩、影响、失败原因及经验教训

①性质: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

②功绩:基本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③影响:它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航程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④经验教训:惨痛的失败使共产党员逐渐认识到,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背景: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始于什么事件?九一八事变。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1、“八一宣言”: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瓦窑堡会议: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开会,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包含了哪些阶级和阶层?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有何意义?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推动了全国各阶层爱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4、“一二·九”运动:①1935年12月9日,北平;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对华北五省自治”等。②意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5、???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具体见考题如下)

⑴简答下列问题:①西安事变何人发动?答:由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何时?1936年12月12日;②事变发生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A、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积极部署讨伐张、杨,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以夺取政权。B、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亲英美派:希望和平解决事变,营救蒋介石。C、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事变。③经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了什么主张,使西安事变得以解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何意义?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战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第一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

一、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标志着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平、津”指什么地方?北平、天津。

(2)“中华民族危急”的原因是什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战争,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3)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侵略者又发动了什么“新的大事变”?八一三事变。其直接目的是什么?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针对“新的大事变”,国民政府的态度如何?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共产党将西北红军、南方八省游击队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其领导人:①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②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

二、???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主要战役:

1、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即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凇沪会战。(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30多万人被害,迁都重庆。)太原会战:(八路军参加配合作战);台儿庄战役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2、敌后战场(中共组织——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延安。

3、《论持久战》的发表: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2)意义: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心。

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标志(1938年,日军占领了广州、武汉)。原因:(1)日军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2)、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发展。抗日战争因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日本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3、国民党内部分裂:汪精卫叛变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①蒋政策转变的标志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方针。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比较积极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②表现:掀起两次反共浪潮。――皖南事变:1941年,新四军在安徽泾县云岭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突袭。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害。对此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措施:A、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陈毅任代理军长,刘少奇人政治委员);B、中共中央公布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阴谋。

③结果:削弱了抗日力量;正面战场形势恶化:A、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B、豫湘桂战役:它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其溃败是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

◎???外交成果: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废除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独裁统治的三个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四、中共坚持抗战:

1、???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大大提高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八路军在抗战期间取得的两次较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

2、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民兵采用了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两支少数民族抗日队伍: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3、?????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共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政治上:①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经济上:②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开展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严重经济困难,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思想上:④开展整风运动,从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这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七大的内容、意义:

⑴时间、地点、背景:1945年春,延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前夕。

⑵内容:①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②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一个的新民主主义国家;③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⑶意义:它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五、抗日战争大反攻:

1、1945年8月,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六、??????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国内:①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

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际:①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役: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

国共合作抗战的典范:太原会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大溃败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简述中共八大的内容和作用

①中国八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②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④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⑤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一国两制: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两制”指两种社会制度。适于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

1、台湾问题:A、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日占台湾50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收回;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两岸对立至今。B、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指的是通航、通邮、通商;C、主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是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香港问题:

A、问题的由来:(1)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三个部分。(2)英国于1842年,通过《南京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于1860 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九龙;于1898 年强租了新界。

B、香港回归祖国,为什么说是“一国两制”的构想得到成功的运用?①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②1982年当中英两国进行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法来解决。③1984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④1997午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香港的回归有何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3、澳门问题:明朝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土地问题:(体现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生活,创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三民主义的“平均地权”: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问题。

3、中共建国前:

时间内容作用变化原因

1931土地革命路线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

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

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

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由消灭

地主阶

级转变

为限制

地主阶

级的剥

削。

国内战争向抗

日战争转变,

为了联合地主

一致抗日,巩

固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

1941—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

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

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

抗日。

4、中共建国后: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目的: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化开辟道路;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措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

意义: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广大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方针: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原则:自愿互利的原则;

(1953—1956)途径:参加农业合作社;

原因:党的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

发展。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后果: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安徽、四川

作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会考重要信息补充部分

1、阅读下列材料: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滋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资政新篇》回答问题:

(1)《资政新篇》的作者是谁?颁布该书的目的是什么?

洪仁玕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上述材料属于《资政新篇》哪个方面的内容?请指出该方面内容的要点。

外交上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3)分析《资政新篇》的进步意义。

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2、阅读材料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鱼腰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回答问题:

(1)大会是指什么会议?中共八大

(2)当时国内主要矛盾是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

(3)当时“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这次大会坚持了什么经济建设方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5)这次大会有何意义?

八在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其结果又如何?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及失败的客观原因。

制定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军事上:为推翻清政府,进行北伐,结果失败;为巩固天京上游,西征,结果胜利;为切断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进行东征,结果破江南、江北大营,胜利。太平天国军

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4、简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条件: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又为中共的成立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焕然一新:(1)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

(2)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3)她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条件: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意义:①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6、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就解决土地问题分别提出了什么革命纲领或主张?《天朝田亩制度》平均地权

7、阅读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够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练,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材料三: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回答问题:

(1)阅读材料一,魏源“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抵制外国侵略

(2)根据材料二,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方法: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练,继而试造。

目的:“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3)根据材料三,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魏源、曾国藩,梁启超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什么进步?

最重要:“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进步:不但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且要培养人才,学习西方政治度。

7、【《临时约法》】的目的、内容、性质、意义

(1)目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2)内容: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性质和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8、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

国民政府推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日军的疯狂进攻。使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中共的的抗战路线】

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

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作用:命令八路军和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了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不断收复失地。

9.我国是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改造: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

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意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重大决策:

①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③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的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历史意义:

①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会上开始形成的;④这次大会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⑤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洋务运动】

(1)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2)主要内容:①前期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②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近代海军。③先后创办30多所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3)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②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③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一材料题

1阅读下列材料: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由什么人什么立法机构颁布的?孙中山;参议院;(2)根据材料指出参议院有何权利?弹劾总统的权利。它的颁布反映了革命派的什么愿望(目的)?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3)它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4)它的颁布有何意义《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 阅读下列材料;总理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请回答问题:(1)孙中山致力国民革命,曾先后建立过什么革命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

(2)根据材料指出,总理致力国民革命的目的是什么?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3)为挽救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进行过哪三次武力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4)1924年为“唤起民族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孙中山曾提出过什么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 17.阅读下列材料:……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请回答:(1)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何时出现“人民公社”这一事物?1958年。它的旧体制有何弊端?见画线部分。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朝什么方向发展?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二、问答题

1.请回答中近现代史上有关中日关系的问题(13分)

⑴、《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割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不断加紧侵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久东北三省沦陷。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同年底,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屠杀我中国军民三十多万人的“南京大屠杀”。(2分)

⑷抗战时期,中共制定了怎样的抗战路线? 全民族抗战路线。(1分)

⑸指出八路军抗击日军取得胜利的两个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2分)

⑹1938年,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发表了什么重要文章?

驳斥了哪些谬论?《论持久战》,亡国论、速胜论(2分)

⑺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国内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斗争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1分)

2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分)

(略)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1、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英形势。

国内: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政府财政困难。②政治上,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法律败坏。

③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

国外:①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法美等国的工业革命也相继发展起来。②他们为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扩张。③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对中国输出鸦片。

2、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不能抵抗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具体原因,A、请政府统治腐败,综合国力衰落,经济落后,军事力量和装备落后;B、掌握清朝战争大权的清政府战和不定,军事指挥失当。

影响:①社会性质的变化:A、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战后,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等开始遭严重破坏。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的变化:中国人民由反本国封建统治变为肩负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率,须同英国商定。

《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危害:(主要从领土、领海、关税、司法、贸易主权的丧失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香港岛被割占,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②巨额赔款,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③五口的被迫开放,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④协定关税的规定,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⑤附件的签订,使英国获得了更多的特权,并为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从原因上看:A、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攫取侵略权益,打开中国市场。B、英法等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是由于不满足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获得的侵略权益。

从性质上看;两次鸦片战争都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从结果上看: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夏条约》和《黄浦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不仅扩大到沿海各省,而且还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进一步加深了。

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早期资本输出的主要表现。

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以商品输出为主,但早期的资本输出也已经开始了,主要表现是:①办洋行②开银行③经营轮船公司④设工厂

6、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客观原因是什么?(P26)

主观上: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私、狭隘、落后)。②战略上的失误(偏师、深入等)。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镇压。

7、鸦片战争期间萌发的新思想有何特点?

①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②《资政新篇》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主张学习西方,而且在政治制度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提出效法西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它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

第二章

1、洋务派和顽固派的主张,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张: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④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

影响(评价):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原因:①西方列强的制约和洋匠的敲诈,企业发展困难。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③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上几个热心洋务的督抚去搞,难成大业。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或没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产生的根源。

特点:具有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根源:①革命性: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②妥协性: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又对其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⑴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⑵影响:①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②加剧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并便利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④投资设厂,进一步掠夺中国原料和劳动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维新变法运动产生的历史条件。

历史条件:①社会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③思想准备: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宣传维新变法思想。④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5、19世纪末维新派同顽固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意义:论战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6、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和失败原因。它给人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⑴进步意义:①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②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⑵失败原因:①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用改良的办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②在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⑶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⑴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⑥修订商约。

⑵影响:①巨额赔款使中国和中国人民更加贫困;②在北京设立“使馆界”,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③外务部居六部之上,便于清政府按侵略者旨意推行卖国政策。④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⑤修订商约扩大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总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第三章

1、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A、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B、清政府实施“新政”;C、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D、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风起云涌。

2、简述及正确评价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达虏,恢复中华”,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创立民国”即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平均地权”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

评价三民主义: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3、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

态度:A、调集军队,准备干涉中国革命。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中国革命。C、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D、在公开的武装干涉无法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的情况下,列强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

4、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失败教训。

功绩:①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③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

教训: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第四章

1、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及其意义。

原因:A、辛亥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B、资产阶级政治地位的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和企业利润的刺激,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成为当时主要的社会进步思潮之一。C、一战期间,欧美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有所减少。D、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高涨,主张提倡国货,抵制外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物质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无产阶级的壮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了政治历史舞台,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有关史实,评论“实业救国”的主张和实践。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中国并存的两大思潮。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在形式上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激发了他们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从封建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有识之士也大力提倡发展实业,“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热潮,这一思潮的流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完成,民族不独立,单纯地依靠“实业救国”是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

3、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所作的努力。

①为捍卫共和制,在“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首先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②在袁世凯称帝后,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掀起了“护国运动”;③在段

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时,孙中山毅然举起“护法”旗帜,开展护法运动。不久,孙中山又号召北伐。第五章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初期的主要内容及后期的新内容、意义。

背景:①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并加紧侵略中国。②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③思想文化方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但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初期的主要内容: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C、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学。

后期的新内容:随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运动中的一批先进分子,极力宣传十月革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②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③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④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⑤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2、简述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口号和三大成果。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三大成果:①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3、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伟大意义。

历史条件: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②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④外因:共产国际的援助。

历史意义:①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②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③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④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六章

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和两党合作的意义。

原因:①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最大限度地分化孤立敌人。②可能性: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威信,又有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屡遭革命挫折,愿意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意义: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对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为大革命的到来提供了条件。

2、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3、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⑴原因:客观方面,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破坏。主观方面,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⑵教训: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第一章

1、红军为什么要战略转移?结果怎样?

原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重兵防守的阵地,使红军伤亡惨重,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临时党中央被迫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余人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长征。

结果: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红军长征。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以后中国革命提供了军事人才;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意义:①显示了中国各个阶层要求实现团结抗日的强烈愿望。②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③揭开

了国共两党从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④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用史实说明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遵义会议的内容来看;①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从其历史意义来看:①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二章

1、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背景、内容、意义。

背景:抗战初期,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散布“亡国论”,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

内容:《论持久战》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意义: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2、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罪行。

①农业方面:日本侵略者强占沦陷区的大量耕地,用于修建公路、封锁沟和飞机场,或者分配给日本移民使用。还低价收购农产品。②工矿交通: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由日方掌握,沦陷区变成日本工业原料场地,用以满足侵略战争的需要,并且从中攫取巨额利润。③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不断增加苛捐杂税,野蛮掠夺劳动力。

3、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采取了什么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措施:A、在根据地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原则;B、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C、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D、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整风运动。

成效:A、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C、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D、整风运动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A、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B、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C、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D、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E、中国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

第三章

1、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全国胜利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A、政治孤立,失去民心;B、军队厌战,士气低落;C、贪官横行,统治腐败;D、美援断绝,蒋桂分裂。

从中国共产党方面来说,主要是: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历史意义: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②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基本经验: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组成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

力量共同奋斗,并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第四章(不作考试要求)

第五章

1、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新中国进行的几个方面的斗争及其结果。

斗争:①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我们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开辟了道路。②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③“三反”、“五反”运动,“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五反”运动打退了步伐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打击了他们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经营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④抗美援朝取得胜利,为只能各国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2、建国初期,人民政府为恢复经济所进行的工作。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C、合理调整工商业。

3、简述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意义。

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②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③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基本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一部分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一些问题。

第六章

1、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变化的正确分析。

A、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D、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原因。

A、“大跃进”运动的继续。

B、“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行,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C、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进一步发展。

D、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3、1959年庐山会议,进行“反右倾”斗争产生的严重后果。

后果:使党内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进一步发展,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4、1956—1966年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正确决策与失误及其教训。

正确决策:A、《论十大关系》的发表;B、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的制定;C、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D、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

E、整风运动。

失误:①反右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阶级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上犯了"左"倾错误。

教训: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主要矛盾的变化,以经济为中心;

②经济建设的方针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③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七章

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指发动的过程。)

A、《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是“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B、1966年夏,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

C、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刘少奇、邓小平”进行错误的斗争。

D、红卫兵运动把文革推向全国。

2、概括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哪些教训?

教训:A、必须从思想上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B、必须从组织上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C、必须在政治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3、“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与反革命集团斗争的重大事件(二月革命、四五运动)。

(1)面对全国“混乱”以及林彪、江青一伙的种种荒谬的做法,老一辈革命家,挺身而出,进行了“二月抗争”。(2)北京和各地群众利用清明节掀起了全国范围的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强大运动,即“四五运动”。第八章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重要意义。

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和重要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了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还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了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这次回上开始形成的;这次会议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九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少数民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民族地区的农村也推广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也发展很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章

1、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为了与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些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为中国在以后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A、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并发挥了积极作用;

B、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

C、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会议通过恢复中国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

D、1972年2月,中美双方在伤害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E、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F、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

就美国而言:①美国长期以来孤立中国的政策遭到失败;②美国陷入侵略战争的泥潭;③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趋缓;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这些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与中国改善关系。

从中国方面来说:①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国防力量;②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强;③中苏关系恶化,而苏联对中国的威胁使中美缓和成为可能;④对解决台湾问题和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是有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成为捍卫共和国的坚强柱石。

A、军队进行整编,由单兵种向多兵种合成军队迈进;

B、1955年开始,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度;

C、为建设现代化的国防,我国把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作为建设的重点。

D、80年代以来,在中央军委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政治素质。(空军、海军、陆军:炮兵、装甲兵、防化兵、步兵和战略导弹部队)

第十一章(不作考试要求)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部分

第一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

一、列强侵华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要求打开中国大门。

客观原因:清朝封建统治日益衰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纪败坏,统治阶级闭目塞听。

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原因: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输入使白银大量外流,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1838年林则徐受命赴广东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林将缴获英、美走私贩的鸦片110多万公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显示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2.经过:1840年爆发——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8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⑴1842英迫使清政府签《南京条约》,获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请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它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⑵1843年迫使清政府签《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为附件,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享有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等特权。

⑶1844年美迫使清政府签《望厦条约》,获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等特权

⑷1844年法迫使清政府签《黄埔条约》,另获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等特权

▲4.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社会性质的变化:在政治上,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遭到严重的破坏。在经济上,战前中国是一个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战后中国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战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反封建,战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革命性质也变成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C50Y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了英、法“修约”的要求。

借口: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莆事件”。

2、经过:1856战争爆发——1857年攻占广州→1860年火烧圆明园,攻占北京。

▲3.结果:

⑴1858年中国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放淡水汉口琼州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可在内地游历、经商、传教;赔偿英法军费个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200万两白银。

⑵1860年中国同英、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规定《天津条约》有效,天津增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赔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⑶沙俄打劫:①1858年《爱珲条约》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②1860年《北京条约》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③1864年《勘分西北界约记》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多万平方公里;④ 19世纪80年代《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占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

4、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建设程度进一步加深。

在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清朝的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内地,使中国难于抵挡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高中历史会考真题汇编 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 含答案详解

高中历史 全国各地会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含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4小题) 1.(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10题)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覆灭的标志是 A. 三大战役胜利 B.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C. 全国大陆基本解放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5题)下列近代文献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孔子改制考》 3.(2008年浙江会考4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2010年湖南会考11题)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09年山东会考5题)某网站准备在2009年组织一系列的纪念或庆祝活动,其中不可能有A.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B.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C.纪念中美正式建交30周年 D.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 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8题)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 人民军队的诞生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7.(2010年江苏会考11题)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1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2015高中历史(广东专用)学业水平真题汇编 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12—2014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真题汇编 (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14年6月·单选Ⅰ)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A.宗法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 2.(2012年6月·单选Ⅰ)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早期国家政权,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 A.商夏周B.商周夏C.夏商周D.夏周商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2012年6月·单选Ⅰ)秦始皇统一六国,创立了() A.分封制度B.三省六部制 C.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2014年6月·双选)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为州、县两级制,改变了过去“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状况。其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削弱中央集权D.推行分封制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5.(2014年6月·单选Ⅰ)中国古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6.(2012年6月·单选Ⅱ)明成祖时期若有大臣上奏言事,一般情况下,他的奏本上达皇帝的途径是() A.通政使司→丞相→皇帝 B.通政使司→军机处→皇帝 C.通政使司→内阁→皇帝 D.通政使司→中书省→皇帝 专题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 7.(2014年6月·单选Ⅱ)在古希腊戏剧《伊昂》中,伊昂祈祷他的母亲是个雅典人,这样,依据雅典关于公民权的法令,他就可以从母亲那里获得自由演说的权利,“因为一个陌生人在这个城邦里必须让他的嘴像奴隶一样紧闭着,不能自由表达他的思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奴隶没有公民权 B.伊昂有公民权 C.戏剧作品往往脱离社会现实 D.妇女可以在公民大会上自由演说 考点2罗马法 8.(2014年6月·单选Ⅰ)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 A.陶片放逐法B.《十二铜表法》 C.《独立宣言》D.《人权宣言》 专题三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9.(2014年6月·单选Ⅰ)沃(尔)波尔对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1787年宪法 B.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 C.促使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 D.推动了责任内阁制度的发展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最新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第二单元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鸦片战争 1、背景:清政府政治腐败、国防废弛、矛盾尖锐; 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加紧对外扩张 2、鸦片走私:原因; 闭关锁国、英国入超、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影响:掠夺大量白银,摧残中国人民身心健康 3、禁烟运动;:原因:鸦片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 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1839、6) 4、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虎门销烟(1839年) 5、过程(理解即可):第一阶段:(1840年——1841年),珠江口——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南下广东 第二阶段:(1841年——1842年),攻占虎门炮台——强占香港岛——南京下关江面 军民抗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浙江定海葛云飞重炮牺牲 鸦片战争 6、结果:清政府战备求和,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1844)、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内容:

割香港岛;(破坏领土主权完整) 赔款2100万银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攫取中国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受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等特权 7、影响; 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过程:1856年广州(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柏贵)→1858年天津→1860年北京(火烧圆明园) 第一阶段(1856_——1860)签订《天津条约》(内容)、 第二阶段(1859——1860)签订《北京条约》(割地、赔款、开埠天津)、中俄《北京条约》 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侵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3、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高中历史必修三重点知识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最新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优秀名师资料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试题之一(1840-1919年)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5小题,共75分) 1.中国近代史开始于() A.1839年 B 1840年 C 1841年 D 1842年 2.近代史上,江西省境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始于() A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中法战争期间 D 甲午战争期间 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4.下列对洋务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B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C始终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D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持清朝统治 5.《马关条约》内容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 A 割占大片领土 B 巨额的赔款 C 开放通往内地的通商口岸 D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但没有得到资本主义各国的支持,其主要原 因是() A 列强已经选中并支持袁世凯 B 列强不了解孙中山及其革命性质 C 列强不赞成武装起义的方式 D 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7.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和实质是() A 效法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 B 启迪人民挣脱闭关政策的束缚 C 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D 引进西方技术兴办近代工业

8.林则徐、洪仁玕、曾国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相同之处是()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 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 D 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9.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 驱逐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10.“五九国耻”是指 () A 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 B 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 C 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 D 袁世凯用武力镇压国民党 11.日本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是()A对德宣战 B 同意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 C允许日本占领胶济铁路和青岛 D 允诺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开始起步。据此回答l2-14题: 12.19世纪60年代中国产生的新经济因素是 ?洋务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近代民用工业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 ?外资在华设立的企业 A.?? B.??? C.?? D.?? 13.洋务派创办的企业被视为近代企业,主要是因为() A 政府创办 B 引进外国技术 C 使用大机器生产 D 按市场规律办事 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其原因有 ?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 ?地理条件优越,便于海外贸易 ?最早开埠通商,自然经济瓦解迅速 ?清朝政府重视,贸易政策优惠 A.??? B.??? C.??? D.???? 15.中国无产阶级之所以早于资产阶级产生, 主要是因为 A.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使人们对工业利润认识不足 D.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有人认为,甲午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

历史必修二会考练习题汇编

历史必修二会考题汇编 一、选择题: 1.(2009年天津会考16 题)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被称为瓷都的是 A.景德镇B.苏州C.扬州D.洛阳 2.(2010年湖南会考1题)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 B.范蠡经商取得巨大成功 C.商鞅变法的规定 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3.(2007年广州会考14 题)清朝康熙年间,工匠用进口的原料画在瓷胎上,这样烧制的瓷器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这种瓷器应该是 A.青瓷 B.青花瓷C.五彩瓷D.珐琅彩瓷 4.(2008年8月福建会考13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5.(2010年6月福建会考13题)图3 所示的耕作方式,应该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作 6.(2010年春季北京会考21题)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这反映了 A.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 B.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 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7.(2011年1月河南会考19题)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8.(2010年6月福建会考14题)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 9.(2010年1月福建会考13 题)商较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工业B.手工业C.农业D.商业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高考历史必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

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2018年1月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

201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基础会考历史试题(1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西周时期,与分封制密切结合,相辅而行,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制度是 A. 宗法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过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其中,“察举制”作为主要的选官制度最早出现在 A.春秋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 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 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其中,“宗教构梦”指的是 A.创立拜上帝会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发动北伐 D.制造天京事变 5.武汉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首义”指的是 A. 黄花岗起义 B. 保路运动 C.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成立 6. 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南京 B.北京 C.上海 D.沈阳 7.解放战争时期,与“1947年6月”“晋冀鲁豫解 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等信息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辽沈战役 C. 淮海战役 D. 平津战役 8.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A.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B.开启民间团体对话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D.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9.图3所示照片拍摄于1971年。与照片中乔冠华开怀大笑直接相关 的事件是 A.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D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10. 1689年颁布的文献,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财政等权力。该文献是 A.《十二铜表法》 B.《权利法案》 C.《王位继承法》 D.《德意志帝国宪法》 11.在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实践与探索中,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打开一个缺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事件是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 第一国际建立 C. 巴黎公社成立 D.俄国十月革命 12.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 A.“冷战”开始 B.“热战”出现 C.两极格局结束 D.多极化格局形成 13.中国瓷器制造工艺历史悠久,技术高超,种类丰富。清代在制瓷工艺上的创新是 A.青瓷 B.白瓷 C.青花瓷 D.粉彩瓷 14.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限定中外贸易只准在广州一处进行。这一规定体现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工商皆本 C.鼓励贸易 D.闭关锁国 15.“一战”期间,影响中国面粉由入超变为出超的外部因素是 A.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民国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6.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这些变化说明了 A.中国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C.中国社会习俗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D.西方文明礼仪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习俗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总结(中国古代史) 单元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一、阶段特征: 本阶段讲述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的中国历史,简称先秦。此阶段时间跨度大,社会性质变化-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又进入封建社会。其中夏商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鼎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祖国走向统一的时期。 (一)政治-由奴隶社会到统一的封建社会: 1、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基本制度。 2、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统一趋势的出现。 3、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关系的变革,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百家争鸣理论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经济-奴隶经济到封建经济 1、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农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井田和贡赋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和推广,井田向私田过渡,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推动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变法,尤其是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建立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三)民族-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华夏族,周边的匈奴,东胡,戎,羌等,通过战争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了儒家和道家学派,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瓦解的状况。 2、战国时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对社会变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学,伦理和治国思想,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3、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物理和中医有了相当发展,许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表现。 三大发展趋势: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由分裂割据走向政治统一;民族冲突走向融合。 表现:(1)①经济上铁器牛耕使用推广,私田逐渐取代了井田,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取代了奴隶生产关系;②政治上各国的改革变法,包括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的商鞅变法,逐步建立了新的封建制度;③思想上奴隶社会礼制崩溃,在百家争鸣中形成了各种封建治国思想,特别是法家更反映了封建制度的需要。 (2)①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地经济联系增强;②政治上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局部统一,为大统一准备;③制度各国变法逐步形成统一的制度准备;④理论上法家思想提倡中央集权,为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