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凯洛夫、杨贤江

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

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

意义与作用

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

教育制度

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落实

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

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

建立学制依据:政治经济、身心发展规律、人口、本国学制历史和国外学制影响教育制度

现代学制类型:双轨—欧洲;单轨—美国;分支—苏联、中国

前制度化、制度化、非制度化

教育制度发展

发展趋势: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终身、社会化、国际交流、学历

教育制度演变: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

教育制度结构

结构:基础、职业技术、高等、成人、特殊

改革: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中长期发展计划》

教育学第四章概念: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性质:专业人员,促进个体社会化

职业概述作用:传播文化、塑造品格、开发潜能

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专业化

特点(职业角色):一般角色

教师及新角色——学习促进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社区开放型教师职业素养复杂性和创造性

连续性和广延性

劳动特点长期性和间接性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方式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群体性

劳动价值:社会、个人

教师与道德: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学生职业素养知识:专业、科学文化、教育科学、实践

能力:语言、组织管理、教育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师德、情感、人际关系、人格

发展内容:理想、人格、知识、能力、态度动机、自我形成

发展阶段:非关注、虚拟、生存、任务、自我更新

专业发展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专业化的实现:国家政府、教师个人

教育的客体

特点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学生发展中的人

现代学生观: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有独立意义的人

权利和义务

概述:最重要、最基本;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伦理关系;教师中心论VS 儿童中心论

作用:保障教育教学、构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满足学生需要

师生关系内容:授受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促进关系

类型:专制、放任、民主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学生、环境

新型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教育学第五章几种界说:课程即学科、即学习经验、即预期学习结果、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即活动或进程内涵及意义

意义:培养人才、教育教学依据、学生知识主要来源、全面发展、评估教学质量课程概述课程类型:属性—学科和活动、组织方式—分科和综合、学习要求—必修和选修、任务—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制约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身心发展需求

理论流派:学科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

内涵:课程编制最关键;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社会、学科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学年、学周

课程计划国家制定—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课程内容作用: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依据

课程标准设计原则

教材教科书—主体

编写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基础性和适用性、逻辑和教法、理论实践、有利于学习、与其他学科联系横向—各门各类比例;纵向—直线型、螺旋式

课程九年一贯义务教育

新课程结构内容高中分科为主

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

农村中学为经济服务

理念

条件

三级管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程序

途径

与教师专业发展

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泰勒;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设计与实施实施条件:课程计划特点、学区、学校、校外环境

课程评价:目标模式、目标游离、CIPP、CSE

教材—核心、主要

类型:课内与课外;素材性与条件性;显性与隐性;

课程资源筛选:优先性和适应性

开发途径

特别资源:课程标注与教科书、教师—最重要、学生、教学过程

教育学第六章概念:教+学;根本目的:全面发展的人

与教育、智育、上课、自学的关系

教学概述意义:传播知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个性发展;学校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一般任务:双基—首要任务、智育、体育、美育、德育和个性

内涵、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本质:认识过程;特殊的认识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各种理解:孔子、孟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加涅、布鲁纳、赞科夫、巴班斯基、斯

基本规律(基本特点):间接性、双边性、发展性、教育性

结构:激发动机、领会、巩固、运用、检查

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量力性

概念: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对立思想:注入式VS 启发式(标准—不能只看形式,看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语言传递: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

教学方法直观感知:演示法、参观法

实际训练: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引导探究:发现法

依据:课程性质、重点难点、学生年龄、时间设备条件、教师水平经验

运用:综合性、灵活性、创造性

基本:班级授课制

辅助:个别教学、现场教学

组织形式组织形式特殊:复式教学

其他:分组教学、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改革重点:小规模、改进班级授课制、座位、个别化

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成绩检查与评定

功能:诊断问题、反馈信息、调控方向、检验效果

教学评价作用: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类型标准: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

主体:内部、外部

理念—发展性+激励性

现代教育评价发展趋势:

基本内涵:目的、作用、功能、观念、内容、方式、主体、过程

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抛锚式;国内—自主-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

教育学第七章广义、狭义

概念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功能:社会、个体、教育

概述意义:现代化建设、儿童健康成长、教育目的

德育工作出发点,制约德育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依据:个体、社会

中小学德育目标—小学:政治方向、行为习惯、道德思维和评价、自我教育

概念、依据

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具体阐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法制、世界观人生观、生态、生命内涵:知、情、意、行;与品德形成的区别;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基本矛盾:德育要求VS 受教育者

德育过程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

基本规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活动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

德育

导向性

疏导性

德育原则因材施教

知行统一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

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认识模式:最广泛、主导;皮亚杰、科尔伯格

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

社会模仿:班杜拉

价值澄清:拉斯、哈明、西蒙

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途径与方法方法说服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实际锻炼、品德修养、品德评价、角色扮演、合作学习

依据:德育目标、内容、学生特点

问题、趋势

德育存在问题和改革改革思路:约束—发展;单向—双向;单一—多样、个性;封闭—开放

新形式:社区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基地、业余党校

教育学第八章概念;发展: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导生制、我国—1862 京师同文堂,废科举、兴学堂

基本素质:心理、道德、知识、能力

意义与作用

教育学第九章

概念:课外;校外

概述

与课堂教学:联系、区别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

内容:社会实践、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体育、公益、阅读

主要内容

组织形式

形式:群体性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广泛性

课外、校外教育特点与要求

目的性、计划性

丰富多彩有吸引力、

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并与教师指导结合

要求学生兴趣爱好,年龄特点

与课堂教学配合促进

因地、因校制宜

特点:内容生活化、方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家庭教育

要求

社会教育:社区、校外机构、大众传媒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学校教育为主导

教育合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加强学校家庭联系

加强学校社会联系

教育学第十章

要素:客观事实、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性质:文化性、价值型、主体性

对象:教育问题

研究概述目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类型方法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干预性研究

教师研究的地位、作用、优势

教育研究

及方法

基本过程:选择课题—文献检索—制定计划—整理资料—论文、报告

常用方法: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比较法

研究方法

新兴方法:行动研究、质性研究、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概念: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性质: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与内容

对象:教育情景中的人的心理

基本内涵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媒体、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评价/反思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作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前):裴斯泰洛奇、赫尔巴特、乌申斯基、卡普捷列夫、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概述发展时期(20—50年代):弗洛伊德

发展

成熟时期(60—70年代):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加涅

完善时期(80年代后):布鲁纳—主动性研究、反思性、合作性、社会化

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产品分析

研究方法与原则

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系统性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个体心理发展;人生全程发展:8个阶段,观点:若干阶段、多维度、可塑性

一般规律(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童年期

中小学生特征:少年期

青年初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概述以发展特点为依据:个体差异、学习准备、抓关键期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教育的主导作用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

心理发展的理论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认知能力差异:类型差异、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群体差异

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场依赖-场独立;冲动型-沉思型;具体型-抽象型;辐合型-发散型学生的个别差异教育意义

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

性格差异类型差异:内向-外向;独立-顺从

教育意义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概念: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内涵理解

学习水平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原理、解决问题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学习概述学习的分类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其他分类:主体—动物、人类、机器;意识水平—内隐、外显(阿瑟雷伯);我国—知识、技能、行为规范

学生学习特点:形式—接受学习为主;过程—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师生互动;内容—间接性;目标—全面性;被动

无条件反射、有条件反射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规律:泛化与分化、消退、恢复

学习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替代-联结):学习的实质是习惯的形成—频因律和近因律

学习的实质:S-R;过程:尝试错误

桑代克—联结-失误学习理论学习要遵循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行为主义教育意义:做中学

评价

基本规律:强化(正、负);逃避条件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斯金纳—强化理论对学习的意义:强化、消退、惩罚

程序教学:连续接近法;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反馈、低错误一般学习理论行为塑造: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小步强化

学习实质—观察学习: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化:直接强化、替代、自我

评价

苛勒—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学习实质:形成新的完形;学习过程:顿悟

与桑代克的联结-试误

学习实质:期望的获得;期望—核心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学习过程:认知地图的形成

学习观:实质—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获得、转化、评价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教学观:目的—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认知派发现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最好的方法

有意义学习的本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条件:客观、主观

原则:逐渐分化、整合协调、先行组织者

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比较

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流程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第一部分--操作记忆、信息流;第二部分—预期事项、执行控制

贡献:九五矩阵、课堂教学阶段的划分

一般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有意义学习:四要素—自我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自我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无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比较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教师:助产士、催化剂

学生中心教学观五阶段:确定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

心理氛围:真实、尊重、移情

对新课改的启示: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

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观:强调学习者本身已有经验结构;教师观:帮助者、合作者

对教育实践的启示:知识、教学、学习者

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心理

概述;分类:学习需要—内驱力、学习期待—诱因

内部VS 外部

高尚VS 低级

分类近景直接VS 远景间接

主导VS 辅助

学习动机奥苏贝尔—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学习过程:启动、定向、维持

对学习影响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变化

学校效果: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强度

倒U型

主观:需要与目标、成熟与年龄、性格与差异、志向与价值观、焦虑

影响因素客观:家庭与社会、学校教育

强化理论:行为理论;强化原则—奖励、惩罚

缺失性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

需要层次:马斯洛--七种需要

学习动机成长性需要:求知、审美、自我实现

力求成功动机:50%

学习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避免失败:极难/极易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部环境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稳定性、因素来源、可控性

教育启示:内部、稳定、可控归因

作用:活动选择、坚持性、态度、习得行为、情绪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影响因素: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习得性无力:塞利格曼:体验—认知—期待—损害

激发:创设情境、合适目标、控制作用难度和动机水平、明确期望、反馈、外部奖赏、表扬、竞争教育

内部动机激发与培养:兴趣、好奇心;合适目标;自我效能感;训练归因

动机激发与培养原则:

方法:

特征:操作性、监控性

与自我调节学习:条件;作用

复述

认知策略精加工

组织

种类(迈克卡)计划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控

调节

时间管理

资源管理策略环境管理

努力管理

学业求助

训练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

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一般要求:重视元认知、有效反馈、足够时间

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完形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

种类:性质结果—正迁移、负迁移;方向—顺向、逆向;抽象概括—水平、垂直;内容—一般、具体;

程度—自迁移、近迁移、远迁移;路径—低路、高路;心理机制—同化、顺应、重组

形式训练说:最早,官能心理学

早期理论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

学习迁移迁移理论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

关系理论:苛勒,小鸡觅食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关键—认知结构

当代理论产生式理论:安德森,重叠

情境性理论:格林诺

影响迁移因素:材料特点、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情境、心理准备、学习策略、智力与能力、教师指导迁移与教学

促进有效迁移:改革教材、合理编排教学方式、教授学习策略、改进评价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安德森

知识分类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策略性知识

概述表征:陈述性—命题、命题网络;程序性—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形式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类型与原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下位、并列结合-------奥苏贝尔

感知:感知与观察;直观:实物、模像、言语;-----提高直观效果

知识的学习获得理解:思维过程;概括;-----有效进行概括

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知识学习过程保持遗忘:-----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应用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操作技能形成标志:熟练操作

培训要求:示范讲解、适当练习(高原)、有效反馈、清晰动觉

技能形成形成阶段:原型定向、操作、内化

心智技能形成特征:脱离支持物、进程压缩、高效

培养要求:确立合理原型、示范讲解和分阶段学习、知识基础、思考能力

分类:有结构的和无结构的

问题基本成分: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和障碍

三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解决过程:发现问题、理解、假设、检验假设

策略:算法、启发法、爬山法

问题解决影响解决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经验、情绪与动机

创造性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储备、教授方法策略、练习、思考、逻辑思维

特征:发散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创造性产物特点:首创性、社会意义创造性结构:认知品质、人格品质、适应品质

影响因素:环境、智力、个性

创造性的培养:认知能力、个性塑造、社会环境、创造型教师队伍

态度结构:认知、情感(核心)、行为

认知:道德观念—道德信念

品德结构情感—核心(道德动机):知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伦理

意志

行为—最终环节

自我中心阶段

权威阶段—他律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律—自律可逆性阶段—自律

(对偶故事)公正阶段

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态度与品德前习俗水平

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道德两难故事习俗水平

(海因茨偷药)后习俗水平

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占显著地位:模仿—依从—遵从—服从—习惯

基本特征形象性、过渡性、协调性

1、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概述 (4) 1.1.1教育概念 (4) 1.1.1.广义: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 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动物界有学习,无教育4 1.1. 2.狭义:指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根据一定的社会要 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记忆技巧:三有)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有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4) 1.1.3.词源 (4) 1.2.2教育要素 (4) 1.2.1.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教”的主体。.. 4 1.2.2.受教育者/学习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学”的主体 4 1.2.3.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媒体、内容、手段活动方式、环境。 4 1.2.4.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不同的教育元素变化及组合,形成多 样的教育形态。 (4) 1.3.2 教育形态 (4) 1.3.1.教育系统自身标准 (4) 1.3.2.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 (5) 1.3.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特性 (6) 1.4.1教育属性 (6) 1.4.1.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 的。(教育的社会性)(动物的本能行为不属于教育。) (6) 1.4.2.社会属性(记忆口诀:相对永恒的历史阶级) (6) 1.5.3基本规律 (7) 1.5.1.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及教育与人的发展,详见第二章。 (7) 2.教育发展 (7) 2.1.1 教育起源(记忆技巧:神话最古老、本能生利息、心理仿孟禄、米凯 爱劳动) (7) 2.1.1.神话起源 (7) 2.1.2.生物起源 (7) 2.1.3.心理起源 (8) 2.1.4.劳动起源 (8) 2.1.5.需要起源 (8) 2.1.6.生活起源 (8) 2.2.2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8) 2.2.1.原始社会特点(口诀:三没一目的一结合) (8) 2.2.2.古代中国 (9) 2.2.3.古代西方 (11) 2.2.4.古代社会的教育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口诀:街道专 刻象)12 2.2.5.近代现代教育特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教育生产劳动由分离到结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个人整理)

教育心理学知识框架结构图 第一编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3)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②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关系(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1)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②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4)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趋势 ①内容趋于集中;②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③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与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2)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 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①教育心理实验 ②观察法 ③调查法 问卷法、访谈法、教学经验总结法 (3)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趋势 ①注意采用多种方法研究和探讨课题; ②强调并大量采用多变量设计; ③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的概念 (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 ②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③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④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⑤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⑥心理发展是逐渐分化和统一的过程。 (3)教育与心理发展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决定论 (2)环境决定论 (3)二因素论 (4)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三节几种主要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3)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教育基础知识框架导图(全套)

规范: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20世纪多元化阶段:实验、文化、实用主义:杜威、克伯屈;马克思主义: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马卡连柯 凯洛夫、杨贤江 当代理论:三大流派—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其他—皮亚杰、朗格朗、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与 社会发展教育与文化:学校文化—观念文化、规范文化、物质文化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身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平行性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核心--人的现代化 教育的 基本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身体和心理 内发论(遗传):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 发展动因:外铄论(环境):荀子、洛克、华生 多因素决定论 教育与遗传:不决定,发展前提,可能性;个体差异;成熟机制制约发展水平 人的发展 影响身心环境:不决定,多种可能,变为现实;发展动力;能动的反应 发展因素 教育:不决定,主导作用:原因、表现、条件 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内在动力;三层次:生理—心理—实践 顺序性

阶段性 发展规律不平衡性 互补性 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第三章1、概念2、教育方针 意义:教育活动的核心、主体、灵魂、最高理想,出发点和归属;评价的根本依据 意义与作用 作用:导向、激励(调控)、评价 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 确立依据:政治经济文化、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理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统一;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教育准备生活说与教育适应生活说 基本精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实践、教育与生产、民族素质 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基本构成:德—灵魂、动力、方向;智—认识基础;体—物质基础;美、劳—运用实施 教育制度 重点培养素质:创新、实践、思维、理想、立德树人 教育目的落实 解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素质教育:特点、内涵、意义、措施、七误区 内涵: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核心)学制:学校类型、等级、结构

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领域的根本特征是有目的地培养人。 广义的教育: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2.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媒介: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 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法】利托尔诺、【英】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前苏联】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形态: 1.按教育系统自身标准分——非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 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3.按教育系统发展历史进程分——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现代社会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 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有关; 主要方式为言传身教和有意识模仿学习。 古代社会教育——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夏代——出现学校教育形态;西周——“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私学,儒墨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隋唐——科举制度,“六学二馆”; 宋代——“四书五经”,“学而仕则优”;明代——八股文;清代——清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脚 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代希腊、罗马:欧洲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2. 教育的全民化; 3. 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一旦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的任务: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学发展经历的阶段:1. 萌芽阶段;2. 独立形态阶段;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阶段;4. 现代教育理论发展阶段《学记》:战国后期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 喻系统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 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萌芽阶段: 中国:孔子《论语》儒家与墨家合称显学。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西方:苏格拉底——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柏拉图——《理想国》,以培养未来统治者为教学目的。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 “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除奴隶外都应受教育。 和谐教育思想:以灵魂论为基础、以培养优良公民为目标、以德智体和谐发展为内容、 以音乐陶冶为途径。最早提出人的和谐发展和年龄分期教育。 独立形态阶段: 1.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教育理论基础 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包括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制度、师生关系、课程、教学、德育、班级管理、课外校外教育、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等内容。以下是教育学的主要章节。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一种目的性、育人性、社会性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教育的属性是育人性,即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育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目的性、社会性和育人三个方面。 教育的定义可以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两种角度来看。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

学校教育。更狭义的教育是德育,即思想品德课。个体角度上,教育等同于个体研究与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社会属性是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和生产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现象,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包括教育的普及规律、发展规律、差异规律和相互作用规律。教育的普及规律是指教育的普及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教育的发展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育的差异规律是指教育的发展不同于地区、不同于个体;教育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指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有用的人才。教育制度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教育的类型、层次、阶段和课程设置等。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学生是教育实践的客体。教师应当具备专业知识、教育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应当具备自主研究、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第五章课程 课程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课程的设计应当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 第六章教学 教学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思维。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打印版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哲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概述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原理、教育理论以及教育方向与目标的学科。它探讨教育的本质、意义和目的,研究教育与个体发展、社会 进步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教育哲 学的基础知识。 学派与代表 1. 现代教育哲学 - 杜威教育哲学:重视学生自主研究,推崇体验教育。 - 孟德斯鸠教育哲学:主张集体主义,倡导教育公平与平等。 - 弗洛伊德教育哲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注重性格与心理 健康。 2. 古代教育哲学 - 孔子教育哲学:重视德育和实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亚里士多德教育哲学:强调良好的惯培养和品德教育。 - 柏拉图教育哲学:追求智慧和真理的教育目标。 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

1. 教育:塑造个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2. 教育目的:培养个体的理性、个性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3. 教育价值观:对教育的目标与价值的基本取向和认识。 4. 教育方法:实施教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包括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5. 教育内容: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教育哲学的研究领域 1. 人的本质和发展:研究个体的心理、认知和社会发展。 2. 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包括社会秩序、社会进步等。 3. 教育的伦理与价值:探讨教育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取向,如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 4. 教育制度与改革:研究教育制度的结构和功能,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 教育哲学的应用领域 1. 教育规划与政策制定:通过教育哲学的分析和思考,制定教育目标和政策方向。

2. 教育实践指导: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 和研究效果。 3. 教育研究与评估: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评估教育改革和创 新的成效。 4. 教育法律与伦理:研究教育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规范,保障 教育的公平与正义。 总结 教育哲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理论学科,研究教育的目的、原理 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本文介绍了现代和古代教育哲学的 代表人物和学派,以及教育哲学的重要概念、研究领域和应用领域。教育哲学的学习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小学思维导图知识教案

小学思维导图知识教案 教案名称:小学思维导图知识教学 教学目标: 1. 了解思维导图的定义、作用和基本要素。 2. 能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法梳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内容: 1. 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2. 思维导图的作用和优点。 3. 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和语法规则。 4. 思维导图的应用——解决问题和组织信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给出部分概念。 2. 提问:"你们了解思维导图吗?能否给出定义和作用?” 二、知识讲解(25分钟)

1. 仔细介绍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讲解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和语法规则,例如:中心主题、分支、关 键词、颜色、图标等。 3. 提供丰富的例子,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三、搭建思维框架(40分钟) 1. 在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对一个问题进行梳理。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学知识和技能将问题拆解,然后进行归 纳和整合。 3.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重点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四、活动实践(20分钟) 1. 鼓励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思考、解决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2. 让学生彼此分享他们制作的思维导图。 五、总结回顾(10分钟) 1. 总结这一课的主要知识点。 2. 询问学生对这次课程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让学生在家中练习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与整理思路或信息。 教学要点: 1. 知识性知识点:学生可以对思维导图进行定义,分析它的作用和优点,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2. 技能知识点:在课堂中设计思维导图组织信息、解决问题,提高学 习效率。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 思维导图是一种通过图像化和分层的方式来表达思维过程的工具,它可以提供 非线性、立体化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整理和组织信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思维导图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展示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首先,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课程内容。教育教 学设计需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安排,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教师将知识点与相关概念进行关联,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分层展示,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其次,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传统 的线性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导图的应用则打破了这种模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分支结构,激发学生与教师共同思考,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探索和创新。学生在思维导图的指导下,可以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联想和发散,培养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教学设计通常包 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巩固等环节,而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在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提前建立起知识框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展示与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实现知识的深入传授。在课后巩固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复习和总结,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基于思维导图的教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策略。首先,教师应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合理选择思维导图的形式和样式。有些学生可能更喜欢线性的思维导图,而有些学生则喜欢非线性的思维导图。其次,教师应提供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导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导图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的感受 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社区治理和国家发展也越来越关注。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身份在社会关系中确定,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决定了不同的身份。社会关系分为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 在社会中成长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对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塑造健康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网络让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更加迅捷,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网络改变世界,推动社会进步,但也是双刃剑。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存在虚假不良信息,误导大众,侵犯权利,维护社会稳定。沉迷网络也会影响研究、工作和生活,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我们应该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得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浏览、寻找与研究和工作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并遵守道德和法律。 遵守社会规则 社会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而社会规则则明确了社会秩序的内容并保障了其实现。常见的社会规则包括道德、纪律和法律等,自由与规则是不可分的,社会规则也划定了自由的边界。我们应该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秩序,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③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规定 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范犯罪,保障自身权益 ⑤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③社会规则是保障人们自由的重要保障。为了遵守社会规则,我们需要遵守他律和自律,敬畏规则,坚定维护规则,积极改进规则,让规则更加完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 历史是所有学科当中最需要沉淀积累的科目,临时冲刺需要一定的基础。这就好比是一场马拉松,在最后的百米冲刺阶段你得确保你有足够的体力,下面由本人为你提供的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欣赏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1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2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3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4 历史知识思维导图必修框架图5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征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理清1956-1999年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和联系。(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苏共东欧暴露问题→十大关系开 始探索→八大内容正确→处理内部矛盾,中共开始整风→少数攻击领导→掀起反右斗争→形势估计严重→斗争严重扩大→八大二次路线→修改主矛结论,多快好省路线→全面左倾"跃进"→人民公社展开→全民大炼钢铁→左倾错误泛滥。 经济严重失调→庐山会议纠左→彭黄张周"联盟",打成反党集团→阶斗引入党内,从此后患无穷,纠左转为反右,民主集中破坏→人祸天灾苏逼,造成严重困难→召开七千大会,确定八字方针→指导思想仍左。 阶斗理论发展→海瑞只是炮引,开始两个通知→红卫兵席卷全国,造反派全国夺权→老将帅二月抗争,刘少奇含冤去世→林彪阴谋篡权,摔死温都尔汗→总理着手调整,江青批

林批孔→主席总理病重,小平全面整顿,实为系统纠左,国民经济回升→批邓右倾反案,全国重又混乱→总理与世长辞,引发四五运动→粉碎四人小帮,全国人民欢心→两个凡是阻挠,工作徘徊不前→真理标准讨论,冲破思想禁区→实事求是路线,战胜教条主义→召开三中全会。 伟大历史转折→转移工作中心,实施改革开放,平反冤假错案,全会功绩永存→家庭联产承包,农业空前丰收→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全面对外开放,多种经济共举→建设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提高→中共十三大会,确立一心两点,初级阶段国情,三步实现战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前进航向→中共十四大会,市场经济理论。→征程颇多艰险,高举小平理论。) 2、熟练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40多年中正确的探索,探索中的失误。对"左"的抵制。新时期成功的探索。启示。 3、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背景(国内外),内容,方针的落实情况和原因。 4、比较七千人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两次纠正错误 的背景,内容和最大的不同点。(全局性和根本性。) 5、1958-1960和1966-1976我党两次严重左倾在两 个问题上的体现。 6、注意1949-1999年五十年以来国民经济建设的起 伏波动的原因。(好的年份是:1952,1957,1965,1973,1975,1992,1996等。差的年份如58-61,66-68,74,76, 77-79,98-99等。)(主要是和政治的关系。98,99原因较多。)谈谈启示。 7、必须记忆建国以来四个时期经济,科技成就的具 体细节。

幼儿园思维导图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幼儿园思维导图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在幼儿园教育中,思维导图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工具,它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知识框架、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本文将深入探讨幼儿园思维导图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一、思维导图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意义 1.1 帮助幼儿建立知识框架 思维导图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帮助幼儿将零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2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归纳,构建逻辑关系,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1.3 促进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导图注重激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帮助他们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教育活动的设计 2.1 确定教学目标 在设计思维导图教育活动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例如是帮助幼儿理解某一主题,还是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2 选择适当的主题 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兴趣的主题进行思维导图教育活动,让幼儿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3 结合游戏和故事情境 在设计思维导图教育活动时,可以结合游戏和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力。 2.4 设置适当的评估方式 针对幼儿绘制的思维导图,设置适当的评估方式,可以通过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进行评估,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三、思维导图教育活动的实践 3.1 开展主题活动 选择一个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主题,如家庭、动物等,开展相应的思维导图教育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绘制思维导图。 3.2 引导幼儿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展示等方式,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梳理知识。 3.3 共享和交流

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

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 在对历史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去了解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因谁而起,因什么事情而起,又是在当时什么样的社会情况影响之下。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的历史知识结构框架思维导图,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历史知识结构框架的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知识点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该口号说明了农民的哪三个分不清:清政府和中国的关系;帝国主义入侵和其先进文明的关系;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关系。) 4、如何理解中国民族资本“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民族资本企业的特点:资金,技术,分布,行业;与帝封的关系。) 5、归纳早期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成因。(早于资产阶级产生;分布集中,组织性强;与农民阶级天然联盟;革命性强。) 6、清政府那些举措顺应了19世纪中期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发展趋势?结果如何 7、《马关条约》的内容、特点和危害。甲午战争对中,朝,日,远东局势的影响。 8、归纳维新派为戊戌变法所做的思想准备,政治准备,组织准备。百日维新的内容和意义。 9、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维新派的首要目的。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维新派与光绪帝的关系。戊戌变法的三重意义。(思想意义;政治意义;爱国意义。) 10、义和团运动中农民阶级革命性和落后性的体现。义和团运动的功绩。

11、比较开明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在对待西学,洋人侵略,清政府,人民群众等问题上的态度。 12、比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起义原因,纲领,组织性,与宗教关系,军事活动方式,对待西方的态度,斗争矛头和斗争结果。斗争作用:都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迫使列强改变侵华方式;都促使中外勾结。) 13、1840-1900年列强侵华特点的变化?(侵华手段在武力后盾下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侵华格局由以英为首合作侵华到激烈争夺形成侵华同盟;侵华方式策略由武力驯服清政府到打拉结合,勾结扶植清政府,以华制华。每一个变化都做到能用史实说明。) 14、1900年前后中国社会在列强侵华,反动统治,抗争探索,经济发展四方面的显著特征和史实。 答:(1)侵华:帝国主义完全确立半殖秩序;①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资输和瓜分阶段;②列强争夺激烈形成侵华同盟;③八国联军侵华,签定辛丑条约共同以清政府为代理人确立秩序;(2)反动统治:清政府日益反动孤立:①对外投降出卖国家主权,沦为洋人走狗;②镇压戊戌变法,出卖义和团,反动面目昭然若揭;③玩弄新政花招,结果适得其反;(3)抗争探索:中华民族觉醒;①义和团运动粉碎敌计;②维新派改良爱国、进步、思想启蒙;③资产阶级革命逐渐成为主流。(4)发展:民资初发;①甲午战后列强投资;②清政府放宽限制;③维新变法的推动。 高中历史知识点二 (1)帝国主义扶植清政府和北洋军阀,加深殖民秩序:①采取间接侵华方式,以华制华,尤其是分而治之更加阴险;②在华争夺激烈,特别是日俄和日美,其中日本一度独霸中国,但一战后被打破;③帝国主义继续破坏中国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等);④控制中央和分割边疆相结合。 (2)北洋军阀替代清政府统治,对内独裁破坏民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①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花招破产,出卖利权,垮台实为必然;②袁世凯篡夺清朝大权和革命果实,复辟帝制,接受21条,众叛亲离死去。

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分享:培养孩子多元思维

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分享:培养孩子多元思 维 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分享:培养孩子多元思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而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是承载了培养孩子多元思维的重要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幼儿园思维导图被引入到教育中,为培养孩子多元思维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将从浅入深,逐步探讨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于培养孩子多元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 1. 幼儿园思维导图的基本概念 1.1 幼儿园思维导图的定义 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进行有组织的整理和梳理,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图谱,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幼儿园思维导图也可以用来辅助教师教学规划和教学评价。 1.2 幼儿园思维导图的特点 幼儿园思维导图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它能够帮助幼儿快速建立知识框架,对知识点和概念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梳理,培养幼儿联想、分析和综合能力。

2. 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 2.1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对于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想象来实现的。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直观的、形象的事物进行 分类和整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多元思维。 2.2 帮助幼儿建立知识框架 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幼儿建立起知识 框架,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培养他们的联想和综合能力。 3. 幼儿园思维导图对于培养孩子多元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 3.1 帮助幼儿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让幼儿在整理和梳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观察、 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2 开拓幼儿的思维空间 幼儿园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从局部的认知中解放出来,形 成整体性的思维,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园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培养 孩子多元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深感思维导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理完整版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 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思维导图: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p4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②随着身体的变化、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 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 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②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网络是如何丰富日常生活的?网络的积极作用是什么?)P10-12 A、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B、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C、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互联网的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3、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或: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网络的利与弊是什么?)P10-15(知识点整合) ①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A、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B、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C、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②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A、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C、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③网络的弊端: A、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B、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C、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4、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不制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5、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思维导图: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p4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②随着身体的变化、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 P4-5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 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 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 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 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②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 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 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 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p8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 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网络是如何丰富日常生活的 网络的积极作用是什么P10-12 A、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B、网络打破了传 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C、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 多彩; 2、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 流动,推动了传统行业转型升级;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互联网打破了地域界限, 极大地拓展了文化交流的内容、场合及范围,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互联网的大数据 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3、为什么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或: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网络的利与弊是什么P10-15 知识点整合 ①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A、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 迅捷;B、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C、网络让我们的生 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②网络推动社会进步: A、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B、网络促进民主政治 的进步;C、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③网络的弊端: A、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B、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C、个人隐私容易 被侵犯; 4、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 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 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网络言论 负责,不制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5、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框架考点梳理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 单元思维导图: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p4 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②随着身体的变化、智力的开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③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社会开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P4-5 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局部。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或: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P5 ①血缘关系:如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等。②地缘关系:如同乡、邻居等。③业缘关系:如同学、同事等。 4、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③人的生存和开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意义〕p8 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效劳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②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开展等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社会和他人的接纳与认可。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开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④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p8 ①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开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那么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或:网络是如何丰富日常生活的?网络的积极作用是什么?〕P10-12 A、网络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B、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C、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网络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