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
民族史作业 黎族概述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黎族概述

海南黎族衣食住行及传统习俗

刘景行201402050123

2016/10/25

在海南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苗族、回族人民就在岛上繁衍生息,他们和平共处,团结一致,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海南岛。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先民源于骆越人,为百越民族的一支,3000年前(周秦时期)陆续迁徙海南岛。

目录

一、海南黎族先民的迁入及全文概述 (2)

二、早期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 (2)

1、传统民居:船型屋 (2)

2、原始农业 (3)

3、传统狩猎 (4)

4、捕捞和采集业 (5)

5、树皮布 (5)

6、手工业 (6)

(1)骨器制作 (6)

(2)独木文化 (6)

(3)纺织业 (7)

三、衣、食、出行、文学艺术、人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7)

1、衣饰 (7)

2、食品 (8)

3、交通工具 (8)

4、文学艺术 (9)

5、人生习俗 (9)

6、宗教信仰 (10)

四、总结 (10)

1 / 11

一、海南黎族先民的迁入及全文概述

在海南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少数民族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勤劳勇敢的黎族、苗族、回族人民就在岛上繁衍生息,他们和平共处,团结一致,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海南岛。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先民源于骆越人1,为百越民族的一支,3000年前(周秦时期)陆续迁徙海南岛,现有人口130万人2,主要聚居地为海南省的乐东、陵水、三亚、白沙、保亭、琼中、昌江、东方、和五指山等市、县。少数散居在万宁、儋州、琼海、屯昌、定安、和临高等县、市,3是海南岛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二、早期黎族先民的生产生活

1、传统民居:船型屋

相传黎族的先民是乘船来到海南岛,到了海上为了躲避风雨,防御野兽,就把船倒扣过来用竹木制成,上面盖有茅草,后来就流传下来这种船型屋。船型屋1百越民族一支,又称为百越,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之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2《海南省博物馆讲解词汇编》p29

3《海南黎族人口发展与分布的状况、趋势及对策》周瑾《南方人口》1993年03期

2 / 11

有高架船型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型屋之分,其外形像船篷,拱形状,用红、白藤扎架,拱形的人字屋顶上盖以厚厚的芭草或葵叶,几乎一直延伸到地面上,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其圆拱造型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有防湿、防瘴、防雨的作用,茅草屋面也有较好的防潮、隔热功能。而且能就地取材,拆建也很方便。鉴于这些优点,船形屋得以世代流传下来。这种船型屋多选择建在山谷小平原及河谷台等较平缓的地方,屋内可分为储物室和寝息室两部分。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是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属黎族村庄。白查村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

2、原始农业

黎族先民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叫做“砍山栏”或者“种山栏”4,是一种砍到烧光的原始农业。在开始耕作之前,他们先将一片打算耕作的土地上的树砍到,然后放火烧光雨后播种,燃烧后的草木灰作为肥料。由于海南湿热的地理气候,稻谷一般一年三熟。这种稻谷叫做山栏稻。

每当稻谷收割的时候,人们会在稻田里搭起草寮,草寮里悬挂两块木板,用木棒敲击木板的不同部位会发出“叮叮咚咚”的声响,这种活动叫做“打叮咚”,既可以驱赶前来偷食稻谷的鸟兽,又可以排解独自在山林的寂寞。

4《海南黎族的“砍山栏”——古老的火耕方式》李露露《古今农业》1998年01期

3 / 11

在耕作收割时,黎族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生产方式,叫做“牛踩田”,就是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赶十几到几十头牛按照一个方向反复踩踏。“牛踩田”一般分为两种,水地的“牛踩田”是为了松土播种,旱地的则是给稻谷脱壳。

同时,黎族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生产工具,比如“手刀”,他和北方农业常见的镰刀功能相同但是要小巧许多。手刀由一根小木棒和一个石质或者铁质刀片组成,呈十字型。收割时木棒竖着贴在手掌心,刀片横向割断稻谷。其他生产工具大多由竹、木或者藤制成,比如竹磨它类似雨北方的石磨。

3、传统狩猎

黎族的传统狩猎独具特色,他们会采用集体围猎的方式,并且在狩猎前会举行占卜仪式,集合全峒几十人甚至几百人,带上猎犬和狩猎工具围山捕猎。分配猎物也有独特的风俗,黎族的部分地区还会采用“合亩制”的平均分配方式,甚至连猎犬也会分到一份。在狩猎活动中,第一个或者单独打死一头猎物的人可以得到猎物的下颌骨作为勇者的象征。

黎族有丰富的狩猎工具,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儋耳珠崖郡,……兵则矛、盾、刀、木弓弩、竹矢,或骨镞”。由此可知,至少汉代就已经使用弓、弩了,使用的箭矢为竹矢、骨镞5。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发展出了弓箭、竹签、铁钩、长矛、绳网、尖刀、粉枪等。

狩猎是黎族在1949年前的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黎5《黎族狩猎文化探究》

4 / 11

族群众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海南自然和地理特点的狩猎方式。这些狩猎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放狗、装圈、挖陷阱、装柴打、挂枪、安网、人群合围、巡山、巢猎。

4、捕捞和采集业

捕捞也是少数民族较为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黎族先民一般用竹条和山藤制作的捕鱼工具:鱼笼和鱼笱。这种捕捞工具小口大肚,笼口有倒置的竹篾使鱼可进不可出。鱼笼和鱼笱分为多种型号,根据水流的深浅和湍急程度不同放置不同型号。同时,黎族还会使用弓箭射鱼、叉鱼,使用渔网捕捞等方式,清代张庆长在《黎岐纪闻》里就曾纪载:“黎岐无不能射者,射必中,中可立死。每于溪边伺鱼之出入,射而取之,以为食。其获较网罟为尤捷云”。

由于海南岛独特的地理位置,长夏无冬雨量充沛,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黎族会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木棒、砍刀等进行采集并装入竹藤条编制的筐蒌或网兜中。现在的编篓网兜大多作为工艺品纪念品售卖。

5、树皮布

由于早期黎族生产力水平有限,只能采用一些树叶、树皮、兽皮充当衣物遮身御寒,从而出现了树皮布。树皮布距今约有6000多年历史,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宋代《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和清代《黎歧纪闻》等书籍中,均有海南黎族"绩木皮为布"的记载。1931年和1932年,德国人类学家史图博先后两次到海南进行黎族

5 / 11

的田野调查,写了一本《海南岛民族志》,书里提及"海南岛的布……,用树皮经捣击后做成的",他还例举1909年柏林民族学博物馆陈列出的海南树皮布证实。树皮布一般采用植物纤维比较丰富的树种,如构树、厚皮树、见血封喉树等。经过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成片、剪裁缝制等步骤最后制成。制作树皮布一般是男子的工作,妇女并不参与。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手工业

(1)骨器制作

由于立足早起以狩猎为生,兽骨较为常见,智慧的黎族男子通过想象和自己的双手把这些兽骨变成了实用的工具和精美的工艺品。一般骨气的制作分为清洗骨料、修整磨制、装饰三步。骨簪和骨梳是黎族白沙地区女子的一种头饰,多用牛、鹿骨制成。造型别致、雕刻精细、纹饰精美,极具艺术价值。一般有男子制作送给女子作为定情信物。

(2)独木文化

黎族的木器制作也有悠久的历史,“独木器具是黎族生产、生活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之一。”6。黎族先民用原木不丁不卯,制成器具,6《装饰》罗文雄1999年03期

6 / 11

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独木文化。制作时先将砍回的树木放到水里浸泡,防止树木生虫,然后用斧、锛、凿等工具进行加工的同时还会用火烧法,烧一层刨一层。(3)纺织业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纺织业逐渐出现,“战国时代她们就懂得利用棉花纺纱织成有纹彩的贡品,称为”织贝”。”7黎族的纺织早在汉朝就享有盛名。踞腰织机是黎族最原始的织布工具之一,与六七千年前半坡氏族使用的织机十分相似8,黎族妇女用踞腰织机可以织出精美华丽的复杂图案,其提花工艺令现代大型提花设备望尘莫及。宋代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曾描绘了黎族妇女纺织的生动情景:"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变半月夜弹云;夜裘卒岁吟翁暖,机杼终年织妇勤。"

三、衣、食、出行、文学艺术、人生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

1、衣饰

黎族由于分布地域、语言、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内部又分为哈、杞、润、赛、美孚五个方言区,每个方言区的服饰各具特色。

7《黎族纺织文化》晓婷《中国纤检》2011年05期

8《海南东方市: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详细介绍》2012-05

7 / 11

哈方言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乐东、三亚、东方、陵水、昌江等地。其女子服饰特点为上衣前长后短,下身着中筒裙,衣服上多有动植物纹饰,佩戴金属制成的大耳环,劳作时翻至头顶既是耳饰又是头饰。男子着独鼻裤。

杞方言主要分布在中部的五指山、琼中、保亭等地。服饰颜色较为艳丽。

润方言主要分布在白沙地区。女子服饰上衣为贯首衣,下身着短筒裙,服装图案丰富、色彩艳丽多运用刺绣工艺,分为单面绣和双面绣(适当介绍双面绣)。女子还会用骨簪、骨梳等作为头饰,极具特色。

赛方言主要分布在保亭、陵水、三亚、儋州的部分地区。美孚方言主要分布在东方和昌江一带。赛方言和美孚方言女子下身一般着中长筒裙,他们的服饰中都融入了汉族特色,比如盘扣。其中美孚方言的絣染是一种极其精湛的染色技艺。

2、食品

黎族以大米为主食。杂粮有番薯、玉米、木薯等。酒是黎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一般为自酿。

3、交通工具

由于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江河密布,因此导致了这些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的出现。独木舟、竹筏和度水葫芦。独木舟的制作工艺和独木文化类似,都是采用烧一层刨一层的制作方法。竹筏至今仍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度水葫芦独具特色,由一个被掏空的大葫芦制成,葫芦上缠好藤条,人要渡河时把衣服脱下放

8 / 11

到葫芦里盖好盖子,抱着葫芦借其浮力过河,到对岸之后从葫芦里掏出衣服穿上。

4、文学艺术

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所以描绘海南黎族生产生活场景的画卷《琼黎风俗图》可以说是一部黎族的画史。《琼黎风俗图》全长11.6米共15幅册页以图、文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群众建屋、编织、耕种、对歌、嫁娶、渔猎、贸易、涉水、谈判等社会风俗,为研究黎族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黎族没有文字,一般是以口代笔,形成了一种口头文学。此外还有刻木记事,是指通过在木条或竹条上刻画符号来表示借贷双方关系的一种契约形式。由于长时间与汉族交流融合黎族的文化也多少收到汉族的影响,剪纸工艺就是代表之一。

5、人生习俗

黎族诞生礼:插物示事;成年礼:纹身、隆闺;婚娶仪式:“不落夫家”;丧葬仪式:多采用独木棺。其中黎族成年礼中的纹身最具特色。纹身的工具一般是花茎的刺或者小木针和竹拍以及植物染料。黎族纹身习俗的来源传说据说有三种:一种是村寨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还有一种是,当时岛上来了个大魔王因为黎族的姑娘年轻貌美所以时常被掳走,黎族先民却打不过他,所以只好给姑娘们纹身让她们变丑防止被掳走;最后一种传说是以此为美。不过这这些传说演变到后来就都包含了对年轻女孩子的祝福。

9 / 11

黎族不一样的纹身花纹体现了其所属氏族和其父母对她的祝福。这种习俗建国后出于对妇女的保护已经被废除。

6、宗教信仰

黎族早期原始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占卜等等后来逐渐的与道教相互融合。

四、总结

综上所以可以看出,海南黎族有这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研究海南黎族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全面的了解海南岛的历史。

10 / 11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 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生儿育女,黎族

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医疗药品)黎族医药概述

黎族医药概述 作者:杨丽娜杨颜瑛王桂珍杨大忠张鹰执笔:张鹰 ===================================================== ======================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的构成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流文化并与多民族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共存的集合。在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居于祖国南疆的最南端,有着一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中国黎族。她曾孕育着一个又一个灿烂的人类文明,而自己却鲜为人知。早在中国古代的元朝时期,由黎族人民所创造的棉纺织文化,经黄道婆的推动,创造了中华纺织文明的辉煌。在18世纪乃至19世纪,中国的淞江布匹曾一度远销欧美,取得“淞江布匹,衣被天下”的伟大成就。而黎族文化中更深邃与精华的内容却是能够为人类的生命筑造出坚强与辉煌的部分——黎族医药。二、黎族概况 中国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族。跟据海南历年的考古资料,黎族的先民们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就来到了这座海岛,在这个雨林密布的热带孤岛上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 跟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黎族现有人口124.86万人,占海南全省总人口的15.87%。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部和南部的五指山、保亭、三亚、陵水、琼中、东方、白沙、乐东、昌江等9

个市县,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的12个民族乡镇。分布区域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占海南全省陆地面积的55.02%。 黎族在长期的社会演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支系。按各自习惯沿用的五个方言群的称呼是“哈”、“杞”、“赛”、“润”、“美孚”。 “哈”黎主要分布于五指山的西南部,以乐东为中心与三亚、东方形成一个大的聚居区,少部分散居于白沙、昌江、陵水等地。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58%,是黎族人数最多的一支。 “杞”黎主要分布在五指山、保亭、琼中和乐东的尖峰。部分居住陵水的大里,昌江的王下。人口约占黎族总人的24%。 “赛”黎又称“加茂黎”,主要分布于保宁、陵水、三亚。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7%。 “润”黎又称“本地黎”,意思是海南岛上最早的黎族。主要居住在白沙,人口约占黎族总人口的6%。 “美孚”黎主要分布于昌化江下游两岸的东方和昌江两县,人口约占黎族总人数的4%,是黎族最小的一支。 海南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黎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部和南部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植被茂盛、物种丰富,极具生物的多样性。据权威文献记载:“海南省全岛的维管束植物40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2500余种……其中,630余种为海南特有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黎族医药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 三、黎族医药发展概况 黎族人民聚居的地区,被历代的封建统治者视为“瘴疠之乡”,

黎族服饰

海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十·黎族服饰 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黎族妇女精于纺织,黎族家庭手工业纺织技术历史悠久,早在唐宋时代其棉纺织就领先于中原,“黎锦”、“黎单”闻名于世,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主要利用海岛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有些地方用“树皮”(野生麻类),作为纺织原料,这种“树皮”从山上采剥回来,先放在河里浸数天,将表皮用薄竹片刮除再放到锅里煮熟,晒干后再拆成丝,然后搓成细线,用来织布。 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古称"吉贝"布、"崖州被"、"棉布",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 黎族服饰,过去绝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青、绿、蓝等颜料多用植物叶子制成,黄、紫、红等色彩利用植物花卉加工而成,棕色是利用树皮或者根块切成碎片后投入少量石灰(溪河螺自烧而成的石灰)煮水制成。着色时,将布料、线团放在染缸中浸数回,使其均匀,料身染上色彩后,变得坚挺,因为植物颜料,自身都含有胶质,既是染料,又是浆料。、 黎族民间的纺织工具有轧花机、弹棉弓、捻线纺轮、脚踏纺车、绕线架、撷染架、踞织机等。虽不复杂,但所生产的棉织工艺品却驰名中外。尤其是“双面绣”最为出色,多作为上衣的装饰,如衣侧花,后背花等。也有的为了突出织花的花纹,在它的沿边加绣彩线。图案多是信手绣出,不用摹描。黎族服饰图案的取材,多采用平日喜闻乐见的人物纹、动物纹,植物纹以及几何纹等。但不同地区有所侧重。这些图案的造型稚拙夸张,构思大胆巧妙,运用直线、平行线、方形、三角形等构成整齐的富有装饰风格的花纹图案。在色彩上,一般采用红、黄、白等几种,配色和谐,绚丽华美。黎族妇女的头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银箔,云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缀以贝壳、穿珠、铜钱、铜铃或流苏等,更产生了有声有色的特殊效果。 (一)女子着装 黎族女子服装上装色彩基本上是黑、蓝两种,平面直线裁剪,无领无纽,对襟或贯头式。下装为织花筒裙。服饰的款式与颜色比较多变与鲜艳,有对襟与偏襟、直领与圆领,有纽与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不同,筒裙的长度从短在膝上到长及脚踝而各具特色。如沿海平原地区妇女多着长筒裙,深山地区妇女多穿中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简介导游词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 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 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 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海口的得名是怎么 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 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 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 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 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 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 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 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 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 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 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 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 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 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 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 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 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 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 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 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 没有加油的钱。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海南基本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没有,现在我们就要准备出发了。早晨起来大家感觉空气是多么清新,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个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阳都是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家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叫做海口,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城市的底子,中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的气魄。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个城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个非常悠闲浪漫的城市,人们生活节奏比较慢,不仅海口整个海南岛都是这样。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里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不死也冻不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就是因为海南还是一个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间在全国非常出名,这就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城市,大家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一个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都是来买房的。当这个民工准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这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而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很多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板的钱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儿,甚至到最后开着奔驰车没有加油的钱。 多年来烂尾楼一直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发展为政治问题、治安问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里找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就是为了明天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就是为了明天吃王八"。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钱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不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怎么办?吃出口蹄疫来怎么办?不过这些人也高兴不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烂尾楼问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所以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现在正是时候,现在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很多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现在海南的房60%就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进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不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如此,海南文化是非常深厚的,它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不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

椰树—黎族的传奇

椰树—黎族的传奇 在海南省,到处都生长着一片片婷婷玉立的椰子树。它那笔挺的树干,无枝无丫,直耸碧空;宽长的羽叶,在树干的顶端四向舒展,迎风拖曳,婆娑起舞,宛如翠绿天盖;大圆的果实,拥簇在羽叶间,色彩斑斓,生意盎然。椰树,是海南热带风光的标志;在海南省黎族中有着神奇美丽的传说,是黎族人民光辉形象的象征。攀爬椰树采摘椰果,使人有“椰实人蹬落碧天”之感。攀爬椰树能作娱乐健身,锻炼劳动技能,是黎族民间体育活动和体育竞技项目之一。 攀爬项目在中南省份开展比较普遍,因为攀爬项目不但能锻炼人的四肢力量和协调性,还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攀爬椰子树”是流行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及三亚市和万宁市部分黎族地区的一种为少年儿童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市和地区都开展了一些攀爬项目,如湖南省采槟榔的歌:“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云南和贵州的:“上山刀、下火海等项目”。在海南爬椰子树摘椰子比赛,还有一句俗语是:“老太太上树比猴快。” 据悉在海南岛西部,对椰树有着这样一种神奇的传说:在远古年代,有一位英勇的黎族首领——骆王。他有一次征战归来,疏于戒备,被妄想篡夺王位的奸臣,受敌贿赂,设下晚宴,趁骆王酒醉之机,将骆王谋杀,并把王头砍下悬挂在竹竿上。当奸臣带着敌人前来察看王头时,竹竿忽然变成椰树躯干,拔节高出数丈,骆王的头发变成椰叶,头颅变成椰果,椰壳上两个油乌的圆眼,则是骆王愤怒的眼睛,奸臣和敌人见状,立即惊慌逃窜。从此,椰树不怕严寒酷暑和狂风暴雨,顶天立地,傲视云天,被称为黎王的光荣化身。为了纪念英雄的骆王,人们摘下椰果掩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繁衍成茂密的椰林,成了美丽南国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黎族的传统节日 黎族是中华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 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 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 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 是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 被划为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 分布。 黎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 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 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 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 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 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资源概况

乐东黎族自治县概况 乐东位于海南省西南部,东南与著名旅游胜地三亚市毗邻,西北靠海南新兴工业城东方市,是“中国香蕉之乡”、“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全国香蕉产业化十强县”、“香蕉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中国香蕉无公害科技示范县”,乐东香蕉被评为“中国十大热带名果”。乐东素有“天然温室”、“热作宝地”、“绿色宝库”等美称,是海南省重要的南繁育种基地、冬季瓜菜生产基地、高位池养虾基地和粮油、哈密瓜、芒果、槟榔、橡胶、兰花生产基地,是个瓜果之乡 乐东全县国土面积2763.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726.8平方公里。全县人口5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20多万。全县辖有11个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镇6个;有188个行政村(居)委会(其中少数民族村102个),606个自然村(少数民族自然村439个);县境内辖3个国营农场和莺歌海盐场、尖峰岭林业局。乐东是海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县中人口最多、土地面积最大、文化较为发达的县份。 乐东靠山临海,既有山的神奇,又有海的气魄。境内有闻名国内外的一山一岭三湾(毛公山、尖峰岭和龙栖湾、龙腾湾、龙沐湾等三个天然海湾),有84.3公里长的海岸线,沙滩雪白,海水蔚蓝,以及各类热带瓜果,构成了一幅绮丽多姿的南国风光图。 乐东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发展优势明显,主要有资源、区位、人文、政策四大优势。 乐东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资源、矿产资源、海产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明显。 1、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23—25摄氏度,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轻风无霜,农作物一年可三熟,发展香蕉、反季节瓜菜和南繁育种得天独厚。 2、土地资源。全县土地面积412.13万亩,土质肥沃,现已利用的农业用地约为225万亩,尚有大量土地可供开发利用。 3、水利资源。全县有八条水系,大小河溪纵横,现建有大小水库109宗,其中长茅水库为全省第二大农用水库,生活农业用水充足。 4、森林资源。森林面积822万立方米,境内的尖峰岭林业区是我省三大林区之一。 5、矿藏资源。地质部门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铝、锌、铀、钨、石墨、萤石、高岭土、石油、石灰石、花岗岩等,莺歌海盐场年产原盐10多万吨,既是食用盐又是很好的化工原料。莺歌海海域还藏有正在开发利用的丰富石油和天然气。 6、水产资源。乐东西濒南海,境内海岸线长84.3公里,有昌化渔场和南海渔场,沿海滩涂建成了约5000亩的海水养殖其地,全县还有可养殖淡水面积3万多亩。 7、旅游资源。境内有全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有神奇独特的伟人形象自然景观——毛公山,此外,古海遗迹、西山岭石景山、排齐古榕群、南巴河龙椅和84.3公里长的银沙海滩等,都颇具旅游开发价值。 乐东区位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南靠三亚,北靠东方,有粤海铁路、西线高速公路(环岛西线)贯通,且靠近三亚港口、八所港口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有正待开发利用的岭头天然避风渔港,海、陆、空运都很方便。 乐东人杰地灵,文化教育相对发达,在县外工作的有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一大批的领导干部等等,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对家乡有深厚感情。大安镇、黄流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剪纸、花灯),千家镇、志仲镇被国家文化部定为“海南黎族传统绵纺、麻纺工艺保护工程试点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崖州民歌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乐东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是省级贫困县和国家级财政贫困县,享受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和黎族苗族自治县优惠政策。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黎族服饰文化

黎族服饰文化 说起黎族文化,总有道不完文化历史,特别是服饰文化——源于自然。 黎族服饰的生态原料,主要利用海岛上的棉、麻、木棉等原料织缝而成。过去绝大大部分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其染料以采集植物为主,矿物为辅。 黎族的踞织腰机,是黎族妇女织布的主要工具,织布时穿着藤腰带,用双足踩织机经线木棍,席地坐着织布,称:脚控经线,手操纬线。如图: 黎族服饰的刺绣是其服饰的另一重要工艺,也叫黎绣。主要用在筒裙、花被和巾帽上。它的刺绣历史悠久,艳丽多彩,久负盛名。宋代周去非写到黎族刺绣时称:“裙皆吉贝,五色灿然”。刺绣方法有:综杆提花、通经断纬桃花、经丝先扎染再织纬、或夹鸟雀羽毛作局部装饰等。黎绣针法非常多,有直针、扭针、珠针、铺针、切针等。花纹多以 抽象

的人物、动物、植物、吉祥文字等,这种图案绣方法在黎族地区较为普遍。 黎绣最初是为了穿着耐磨耐用和避寒的实用功能需求而产生的,后来才逐渐演变成装饰。刺绣的布局,还有另一种作用,即为宗教和区分各支系部落的标志。 黎族服饰体现了南太平洋区域服饰文化的特点。黎族共有五个支系,各支系间服饰明显不同。 而黎族男子一般都喜欢包鬃,这是黎族男子的传统发式。黎族男子服饰相对简单,上衣是无领对胸开襟,下身是穿前后幅布的吊前襟。 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 色彩灿然。 无纽之别,上衣也有缀以贝壳、铜线、穿珠等饰品,来加强声色效果,同时显示财富。 裙子很有特色,绣花织纹,四周缝合成筒状,故被称为筒裙。筒裙有长短之分,长的及脚面,短的齐膝。 “黑”代表着土地,代表着禾苗发青发黑,也就代表着生命和力量,而一切邪恶污秽也出于黑暗止于黑暗,因此黑也意味着避凶趋吉。把“美”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则体现了黎族人的社会性别观,与其他民族相比,黎族也认为女性应该是美的化身,但这种美不是那种猥亵女性的美,而是“善”的外在表现。

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海南海口概况导游词 好的,朋友们,东西带齐了没有,如今我们就要预备动身了。早晨起来大伙儿感受空气是多么清新,日子是多么美好啊,愉快的旅程也就要开始了,今天的天气是**,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海南是一具没有冬天的海岛,一年四季太阳基本上火辣辣的,下车之后大伙儿要注意防晒,戴上帽子、打上伞、擦防晒油。好,下面介绍今天的行程安排。 海口的得名是如何来的呢?是因为有南渡江在这个地方入海,因此叫做海口,它还有一具漂亮的别称叫椰城,另外三亚又叫鹿城,兴隆又叫华侨城,妖城,妖气冲天。 海口市是本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刚刚和琼山市合并,全市面积增长10倍,达到2300平方公里,人口也多了1倍,达到150万,海口市有四个区: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要概况海口市的现状有一句话比较准确:小都市的底子,中等都市的规模,大都市的气势。88年建省的时候"十万人才下海南"掀起了一股移民的热潮,移民使一具都市充满着青春与活力,但也带来一些别稳定的因素。 朋友们,和大陆相比,海口是一具特别悠闲浪漫的都市,人们日子节奏比较慢,别仅海口整个海南岛基本上如此。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因为海南历史上处于政治的边缘,没有爆发大的战争,其次这个地方气候温暖、物产丰富,地里长庄稼海里有鱼,饿别死也冻别死;第三呢是人口少,居住环境比较宽松;第四呢算是因为海南依然一具农业省,没有形成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应有的快节奏。 海口有一段时刻在全国特别出名,这算是90年代初期的房地产热潮,那时候大量的资金涌入海口、三亚等都市,大伙儿忙着炒地皮、炒房产,你卖给我,我卖给他,许多人一夜暴富,当时市面上流传着如此一则故事:一具从外地来海口打工的农民,因为身无分文每晚只能睡在大街上。有天早晨他醒来一看,吓了一跳,只见身后排着长长的一溜人,原来他睡在一家房地产开辟公司售楼部的门口,这些人基本上来买房的。当那个民工预备离开时,从队伍后面跑出来几个人,请求购买他的位置,最后,那个民工拿到了"从天上掉下来的"7万块钞票,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是从94年起国家就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了,不少项目都停了下来,成为烂尾楼、空置楼。一些老总的钞票几百万上千万的就被套在那里,甚至到最后开着奔跑车没有加油的钞票。 多年来烂尾楼向来是海南政府心中的伤痛,它别仅仅是一具经济咨询题,还进展为政治咨询题、治安咨询题:搞传销的,搞地下加工厂的、捡垃圾的、吸毒的等等人员在这个地方寻到了生存的空间。传销人员经常激励自己:"今天我们睡地铺算是为了改日住别墅,今天我们吃南瓜算是为了改日吃王八"。地下加工厂更是肆无忌惮,生产劣质食品和潲水油,扰乱市场,十块钞票买十几包椰子糖,我带团别能让你们吃,吃出甲肝乙肝如何办?吃出口蹄疫来如何办?只是这些人也高兴别了多久了,因为海口市、三亚市政府差不多在着手解决烂尾楼咨询题了,能拆的就拆,能续建的就续建,因此想在海南买房的朋友如今正是时候,如今房价一平米才一千二三,不少游客第一次来旅游,第二次来度假,第三次就买房了。如今海南的房60%算是外地人买的。 (过五公祠)朋友们,这是海南一处人文景观--五公祠,纪念唐宋阶段被贬谪到海南岛的五位历史名臣(略),有人说来海南是看海玩海听海吃海,我们就没必要到里面去参观了。说句实在话,海南的人文历史景观是比较少,但是别是就说说海南是个文化沙漠呢?并非这样,海南文化是特别深厚的,它体如今以下几方面: ①开拓进取精神,例如说过去华侨孤身一人出外闯海,需要多大的勇气; ②海南文化包容性大,从古代被贬的官员到建省"十万人才下海南",当地人从别排外,以一颗宽容平静的心来对待; ③海南人韧劲脚,别向命运低头。本岛日子条件最差的要属日子在五指山区的黎族人和日子在海面上的蛋民,可他们一副乐天知命的模样,很少抱怨过。我亲眼看到一具断了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海南少数民族介绍 五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海南这个美丽的孤岛上劳动生息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迁移而来现今称之为黎族的黎民。探究海南神话传说的源头,我们需要追溯到黎族人民的最初文化印迹,那么就让我们从黎民的迁入说起。 据《海南岛黎族的起源》记载,海南原始居民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与“百越”中的一支—“骆越”有密切关系,文献记载,从春秋战国到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在我国东南和局部沿海地区,广泛地居住着相互间有密切族属关系而又有各种“种姓”的越人。由于分布广阔,部落众多,因而史称“百越”。其中居住在今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海南岛以及越南北部的称为“骆越”。又据《汉书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被称为“骆越之人”。从文物发掘中,黎族聚居区出土的大批新石器时代中晚的文物,与广西、钦州、广东湛江地区发现的原始文化相似,这说明先民在原始社会时期与古代越族有密切关系。再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考察,海南习俗中承继了古越的“断发纹身”和“巢居”(“干栏式”茅屋)以及放寮(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玩耍)等。此外海南先民语言的结构例署特征也与壮、侗大致相同,可见海南先民与古越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而海南的移民于历史上分四个时期:首先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秦汉之际,临高人迁入岛北部定居;其次,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若干州县治所;其后,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经元、明至清达到高峰。然后新中国成立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海,也从广东移民很多知识分子过来,尤其顺德那边的,他们和当地居民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黎族手工艺

保护和开发黎族手工艺的建议 求正秋风2011-8-8 为了促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挖掘和开发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新产品,我们深入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访问传承代表人等方式,深入了解黎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种类、分布、生产经营、传承发展等基本情况,寻访了黎族织锦、牛皮凳、树皮衣、制陶、藤编等手工艺人,与村民、手工艺人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手工艺可开发生产和经营前景。 一、资源品种基本情况 黎族民间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繁多,主要有编织、纺织、木器、陶器、家具制作等。这些民间手工艺,还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这些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是黎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这些工艺品,生动体现了黎族是一个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热爱生活,巧于装点美化自身的文明古老的民族。 1、黎锦。织锦是黎族手工艺中最为著名的技艺,包括筒裙、衣服、胸褂、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黎族村庄的群众普遍掌握织锦技术,因为黎族婚礼上,新人必须穿戴传统黎锦,所以黎族妇女都习其技能,农闲时纺织黎锦。黎族妇女每人至少要有两套,平时不穿,节日或办喜事时一般穿用。有的织锦(服装),最高价可卖到1500~2000元。 2、牛皮凳。主要以藤和牛皮制作,一张牛皮可制六张凳。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没有销路。据了解,一张牛皮凳售价120元。 3、藤竹编织品。黎族地区有丰富的竹藤资源,山林中各种野藤丛生,竹子多。黎族群众善于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在农闲时节和日常劳作的间歇中,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分散制作。常见的藤竹制品有竹筛、竹篓、鱼篓、簸箕、篮、竹笠、箩筐、畚箕、谷围、斗笠、藤凳等生产和生活用品。黎族群众还用露蔸叶编织草席、草箩、斗笠、帽子、帘子及其它工艺品和生活用品。 4、陶制品。制陶工艺是黎族的文化特征,是黎族妇女的工种,有“女制陶男莫近”的习俗。黎族制陶的方法较为原始,全部工序皆为手制,选择粘性泥料,采用泥条盘筑或捏泥条成型,制成碗、杯、盆、缸、罐、甑、锅、盖等器物毛坯,经火烘烧陶坯,露天烧制而成陶器。据了解,制陶的原材料存量不足,不能大规模制作。由于工艺原始粗糙,群众使用铁铝制品多,导致这项技艺没有市场,后继乏人,濒临绝境。目前昌江保突村羊拜亮是该项目国家级传承人。 5、树皮衣。这是用难得一见的见血封喉树的树皮制作。由于原材料紧缺,群众也不再穿用,该技艺失去市场开发价值,后继乏人。昌江七叉镇机构村符亚劳、符拜翁夫妇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仅存一套树皮衣。目前,一套树皮衣售价1500~2000元,且没货源,群众收藏的货源一般不出卖。2010年6月,保亭县聘请符亚劳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览活动,现场表演编织树皮衣技艺。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 【范围】 黎族是唯海南独有的民族,人口约114万人,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 【住宅】 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节日】 “三月三”节,与海南苗族节日相同。传说,上古洪水时期,兄妹两人躲在南瓜中幸存下来。为了成家立业他们决定分头寻找其他人,并约好来年农历三月三会合。结果几年过去了,两人都是无功而返。妹妹见找不到别人,就忍痛用竹签将自己的脸刺上花纹,又用植物染上了颜色,不让哥哥认出自己,以结夫妻,从而使种族得以延续。这也是黎族“三月三”节的传说。至今在东方市东方镇中方乡,每年农历三月三,各地的黎族青年男女汇集一起,参加“三月三”盛会,载歌载舞、谈情说爱。 【黎族歌舞】 取材于劳动和生活,有竹竿舞、舂米舞、钱铃双刀舞、踩波舞、草笠舞等;另有别具一格的鼻萧、树叶吹奏、竹木打击乐等。 【黎锦】 黎锦是黎族的一种特色花布,远在春秋时期就盛行,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人民采用木棉花蒴果内的棉毛、苎麻纤维,及分别来自于美洲和印度的海岛棉、巴西木棉、大陆棉和树棉等灌木类棉花,以织绣、织染、织花为主,刺绣较少,用天然植物色素作颜料,纺织成一种特色花棉布(以麻、棉分别做经线和纬线)。因木棉又名吉贝,故黎锦也叫吉贝。黎锦精细、轻软、洁白、耐用,古语称黎锦光辉若云。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中原汉族,后来灌木类棉花逐渐由海南岛传入中国南方,元朝时黄道婆又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黄道婆也成为中国纺织业的始祖。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电子教案

中华各民族简介—— 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黎族 黎族概况 历史: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历史上黎族“杞”、“本地”、“美孚”和“赛”自称。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 人口:黎族现约有人口124.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 经济: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黎族风俗 图腾:

信仰: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礼仪:宴席礼仪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饮食礼仪。用餐时,对男客先酒后饭,对女客先饭后酒。宾主分开对坐。请酒时,主人先双手举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请酒,然后自己把酒一饮而尽。接着,把米酒逐个捧给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后,主人还给每个嘴里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饭,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饭吃饱。 习俗: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男女订婚时,忌用白鸡,以为用的白鸡会使夫妻不睦。禁忌敲打或踩踏三石灶。否则犯者会生病,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实用信息:中国到底有多少种方言 中国七大方言概述 1.北方话(简称:北语) 2.广东话(简称:粤语) 3.江浙话(简称:吴语): 4.福建话(简称:闽语): 5.湖南话(简称:湘语): 6.江西话(简称:赣语): 7.客家话(简称:客语): 1、北方方言 又称北方话,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吴方言 吴方言又称江浙话或江南话。过去以苏州话为代表,现今随着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使上海话使用的人口不断的增多,通晓上海话也逐渐多。因此现今吴方言的代表乃是上海话。通行地域主要是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南通小部份,上海及浙江大部份地区,可分为五个片:(1)以上海话为代表的太湖片,通行地域:上海市、常州地区、杭州地区和宁波地区。 (2)以临海话为代表的台州片。 (3)以温州话为代表的东欧片。 (4)以金华话为代表婺州片。 (5)以丽水话为代表的丽衢片。 3、湘方言: 湘方言又称湖南话或湖湘话。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

份地区。湘方言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州等大中城市中。 4、赣方言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赣语或溪语。以南昌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西省大部份地区以及福建西部、湖南省部份县市。因历史上多次北方汉人南迁多从江西为中转,家之地理上与江淮官话、湘方言、棚民话区接壤,就使江西省边缘地区深受其他方言影响,也导致赣方言自身特点被淡化。 赣方言内部可分为7个片: (1)以南昌话为代表的昌靖片,通行于南昌地区、高安地区。 (2)以宜春话为代表的宜浏片,通行于宜春地区、新余地区和湖南省 (3)以吉安话为代表的吉茶片,通行于吉安地区、井冈山地区和湖南省的茶陵、攸县、酃县。 (4)以抚州话为代表的抚广片,通行于抚州地区。 (5)以鹰潭话为代表的鹰弋片,通行于鹰潭地区、贵溪地区、乐平地区、景德镇地区。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

海南概况--经济发展概况 【简述】 【农业】 【工业】 【旅游业】 【固定资产投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对外经济贸易】 【财政、金融、保险】【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简述】 2002年继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当年国内生产总值624.89亿元,比上年增长9.3%,增幅高于上年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95亿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146.09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 海南省行政区划简表 (以2002年末为准)

(省民政厅提供)

增加值249.85亿元,增长8.1%。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7.2%,第二产业26.5%,第三产业37.3%。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36.6%,上升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23.3%上升至23.4%,其中工业由16.3%上升到16.7%;第三产业由41.1%下降到40%。全省经济继续在景气区间运行,其中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平均为113.65,比上年下降1.99点;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指数平均为113.96,上升1.28点。 当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农业方面,由于坚持发展“订单农业”、“科技农业”和“绿色农业”,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1%,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在工业方面,由于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优先发展汽车、医药、油气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而且工业经济效益也明显提高;在旅游业方面,《海南省旅游条例》正式施行,《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同时开展一系列旅游市场整治行动,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发展,旅游服务质量也有明显提高。二是重点工程和基础高建设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效益继续提高,投资质量明显改善。2002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热带高效农业、现代工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大强度,海文高速公路、农村电网改造一期工程、海南马自达总装厂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农业】 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科技、订单、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省农业增加值228.95亿元,比上年增长9.1%。种植业在结构调整中提高了效益。全年粮食产量203.33万吨,减少2.1%;糖蔗产量374.79万吨,增长10%;水果139.08万吨,减少3.2%,其中香蕉85.37万吨,减少6.5%;瓜菜323.07万吨,增长1.1%;油料10.04 万吨,减少2.5%。水果、瓜菜的平均价格好于上年,种植业的综合效益有所提高。畜牧业保持较快增长。年末生猪存栏量334.27万头,增长1.5%;牛存栏量149.47万头,减少0.5%;羊存栏量94.81万只,减少2.2%。肉类总产量49.68万吨,增长12.3%,其中猪牛羊肉32.27万吨,增长10.3%;禽蛋产量3.11万吨,减少0.8%。渔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109.3万吨,增长14.4%。其中,淡水产品17.44万吨,增长8.9%;海水产品91.86万吨,增长15.5%。水产养殖面积6.19万公顷,增长2%。热带作物稳步发展。年末热带作物总面积48.14万公顷,增长0.6%。在主要热带作物中,橡胶干胶产量30.31万吨,增长8.6%;椰子2.26亿个,增长3.6%;胡椒2.51万吨,增长15.7%;槟榔4.98万吨,增长18.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210.24万千瓦,其中排灌机械动力33.23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58台,小型拖拉机2.77万台,农用载重汽车5931辆。化肥施用量(折纯)28.96万吨,增长7.3%。农村用电量2.27亿千瓦时,增长29%。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8.8万公顷,增长4%。 【工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104.54亿元,增长15.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24亿元,增长19.1%。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30%,股份制企业增长19.9%,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增长2.1%,集体企业减少3.4%。工业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