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初中地理 极地地区(含答案)

一、极地地区选择题

1.(滨州)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极地区指北冰洋海区

B. 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7月至9月

C. 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小,淡水资源缺乏

D.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

【答案】D

【解析】【分析】A、北极地区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去南极地区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C、南极地区降水量少,但该地区是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故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南极地区是陆地且海拔高,北极地区是海洋,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两极地区是指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广大地区,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两个地区在特有生物、气候等方面有不同的特点。本题考查两极地区的相关知识,比较后即可解答。

2.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冰洋变暖,北极航线日益显露出巨大的航运价值。2017年7月中俄领导人正式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下图为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甲地的经纬度是()

A.15°E,23.5°N

B.45°W,23.5°S

C.15°E,23.5°S

D.45°W,23.5°N

(2)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

A.太平洋、北冰洋、印度洋

B.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

C.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

D.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

(3)8月,某航线探测队正在北冰洋沿岸考察,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A.白昼时间很长

B.白熊在海冰上觅食

C.大群的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正在捕鱼

【答案】(1)A

(2)D

(3)C

【解析】【分析】本题组考查经纬网图判读、世界海陆分布、北极地区地理概况。(1)由图可知每两条经线经度差为30°(西经15°和西经75°之间相差60°),所以得出甲地经度为东经15°,又因为甲地处在北回归线上,因此甲地的经纬度是15°E,23.5°N。(2)根据各大洋的位置分布判断,沿“冰上丝绸之路”从上海出发至鹿特丹,依次经过的大洋是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3)企鹅为南极代表动物,在北极地区看不到,故答案为:C。【点评】(1)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

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

(2)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北美洲之间。大西洋是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印度洋是第三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北冰洋是最小最浅又最冷的大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被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环抱着。

(3)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以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

3.读南极地区略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长城站位于西半球,中山站濒临大西洋

B. 1月至2月去南极考察,此时南极处于暖季,白昼长

C. 我国南极科考站中昆仑站气温最低,其原因是纬度高、海拔高

D. 南极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说明这里曾处于较低的纬度

【答案】 A

【解析】【分析】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从图中可知,长城站位于西半球,中山站濒临印度洋;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新建的泰山站。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我国的冬季。

4.2018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罗斯海新站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罗斯海新站()

A. 濒临大西洋

B. 是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C. 位于南温带

D. 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2)罗斯海新站选址奠基时此地区()

A. 北极熊悠然散步

B. 昼长夜短

C. 原野上鲜花盛开

D. 极昼现象

【答案】(1)D

(2)B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罗斯海新站濒临太平洋,故A错误;图中纬度最高的科考站是昆仑站,故B错误;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圈以南,属于南寒带,故C错误;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的方向,罗斯海新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选:D。(2)罗斯新站位于南极地区,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特有的动物,故A错误;2月7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此时北半球为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为夏季,昼长夜短,故B正确;南极地区纬度高,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有“白色沙漠”之称,故C错误;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现象,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选:B。

【点评】(1)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新建的泰山站。

(2)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为66.5度,即南北极圈,在南北极圈及其以内的区域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我国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时间,最好为南半球的夏季,即我国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于夜并且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有利于考察。

5.下面四种动物属北极地区特有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北极熊,B图所示的是大象,C图所示的是袋鼠,D图所示的是企鹅,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故答案为:A

【点评】南极基本是陆地为主,北极基本是海洋为主,南极气候比北极更寒冷,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是北极熊。

6.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是 ( )

A. 长城站

B. 中山站

C. 黄河站

D. 昆仑站【答案】 A

【解析】【分析】解: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该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A。

【点评】中国南极科考站是提供中国科学家及科研团体或组织对南极开展多项学科考察研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的科学实验基地,其最早科考站长城站于1985年2月20日建设完工。目前我国南极科考站包括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新建的泰山站。

7.下图为“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极地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A.纬度位置低

B.气候寒冷

C.没有动物分布

D.没有人类活动

(2)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 )

A.更加寒冷

B.更有利于人类居住生活

C.在最热的月份,冰雪更容易融化

D.更适合发展海洋运输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由图可知,极地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气候寒冷,纬度位置高,有动物分布,两极地区都有人类活动,故答案为:B。(2)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更加寒冷;更不利于人类居住生活;这里冰川更厚,在最热的月份,冰雪更不容易融化;更不适合发展海洋运输,故答案为:A。

【点评】(1)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北极地区是一片浮冰覆盖的海洋——北冰洋(占总面积的60%),其周围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的永久冻土区。气候寒冷,北极海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可达-40~-20℃,暖季也多在8℃以下。

(2)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所接受的太阳辐射最少,且地表为白雪和冰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减少大部分。南极附近有终年的南极漂流(寒流),又使南极大陆,降温减湿,更加寒冷。所以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

8.小华从网上看到一则为期 15天的南极大陆深度游的广告,出发日期为 2018 年12月20日。下左图、下右图分别为南极洲略图和旅行路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华想参加该旅行,他在旅行中可能()

A. 在火地岛邂逅企鹅和北极熊

B. 乘坐飞机到达长城站

C. 穿过南极圈,访问昆仑站

D. 感受南极洲的“白色荒漠”

(2)在南极探索的时间正是北京寒冷的冬季,下列不正确的是()

A.此时南极地区处于其暖节

B.因为高纬度、高海拔,南极地区全年都寒冷

C.如果暑假去,会是南极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D.此时在长城站观赏极昼现象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北极熊分布在北极地区,在火地岛不会见到,故A错误;阅读旅行路线图,乘坐轮船到达长城站,故B错误;图中的路线所示,穿过南极圈后没有到达昆仑站,故C错误;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方覆盖很厚的冰层,降水稀少,被称为“白色沙漠”,故D正确;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2)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故A正确;南极地区因为纬度高、海拔高,全年都很寒冷,故B正确;北半球的暑假期间是南极地区最寒冷的季节,故C正确;南极圈以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故D错误;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

9.下列比较适合北冰洋通航的月份是是()

A. 1月

B. 2月

C. 8月

D. 12月【答案】 C

【解析】【分析】1、2、12月气温低,北冰洋处于冰封状态,通航难度大。8月为夏季,大量冰层融化,通航相对容易。

【点评】北冰洋位于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冬季全部结冰,每年的7,8,9三个月为北极的暖季,冰川融化。

10.(迁安市)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A. 北极熊

B. 冰山

C. 沙漠

D. 森林【答案】B

【解析】【分析】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冰山。

故选:B

【点评】南极大陆纬度高,太阳辐射角度小,接受太阳辐射微弱,气候严寒,大陆终年被冰雪覆盖,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面上,漂浮着成千上万座冰山。本题考查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较简单,理解解答即可。

11.酷寒、烈风,神秘的南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下列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高

B. 气候干燥,淡水资源缺乏

C. 为保护南极环境,科学考察人员应把垃圾带回处理

D. 为了经济发展,应大力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

【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寒冷,故A错;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降水量最少的地方不足5毫米,被称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但南极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故B错误;为保护南极环境,科学考察人员应把垃圾带回处理,故C正确;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为了经济发展,应大力保护,合理开采南极的矿产资源,故D错。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两极地区都是大部分位于极圈内,但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所以北极地区有面积广阔的海洋,而南极地区则是气温最低的大陆,覆盖着两千多米厚的冰雪,有“冰雪大陆”的称号;两极地区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极地处的季节相反,所以科学考察的时间也不同,北极地区最佳时间是6-8月,而南极地区最佳时间则是气温最高的12月-次年的2月.

12.(德州)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10年12月5日顺利到达南极中山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南极地区有极夜现象

B. 此时正值南极地区的暖季

C. 中山站在太平洋沿岸

D. 中山站在长城站的西北方向

【答案】B

【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中山站位于印度洋沿岸,其在长城站的东南方向,12月5日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此时南极地区有极昼现象。

故选:B

【点评】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温低,降水不易蒸发,长年积累,极地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在北极圈内,长期居住的人口已接近300万,南极地区则没有国家和定居人口。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需识记。

13.(青岛)读图“南极地区图”,回答下题。

(1)A点的坐标是()

A. 70°N,30°W

B. 70°S,30°W

C. 70°N,30°E

D. 70°S,30°E (2)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面向中山站,他面向的是()

A. 南方

B. 西方

C. 东方

D. 北方

【答案】(1)D

(2)D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提示可知为南极地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结合图示得知:A点的经纬度是(70°S,30°E)。故选:D(2)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端,在南极点上,只有一个方向,就是正北,所以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那么他的前后左右均是北。根据题意。故选:D

【点评】(1)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

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在经纬网上,经线的度数叫做经度,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纬线的度数叫纬度,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纬,用符号N表示,若相邻两条纬线的纬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纬,用符号S表示。该题考查利用经纬网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关键是利用读图要领确定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2)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叫做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本题考查了地图上的方向以及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牢记知识点,并能熟练应用。

14.(沈阳)下列关于南极洲的地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冰雪高原

B. 白色沙漠

C. 世界风库

D. 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答案】 D

【解析】【分析】澳大利亚因有许多古老的动物,如袋鼠、鸸鹋、鸭嘴兽等,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选项ABC描述的是南极洲的地理特征。

故选:D

【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本题考查南极洲的地理特征,理解解答即可。

15.(红河州)关于两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极地区只有南极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

B. 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超过南极地区

C. 两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都是每年的7、8月份

D.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都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价值高;北极地区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7、8月份,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2月份,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选项AB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至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低的原因是南极地区是主要是陆地,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南极地区的地势比北极地区高,南极地区终年被冰雪覆盖,对阳光反射强,吸收的热量少。

16.(青岛)读图“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航线示意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与传统航线相比,北极航线的优势是()

A. 沿线经过的国家更多

B. 一年中通行时间更长

C. 缩短了距离,节省了能源

D. 沿途看到的景观更丰富

(2)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传统路线,一次经过的重要海上通道①②③④是()

A. 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

B. 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巴拿马运河

C. 朝鲜海峡巴拿马运河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D. 朝鲜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北极东北航道,和北极西北航道统称为北极航道。从海上运输效率的角度,北极航道较传统航线可减少12至15天航程,所以航海界也把北极航道称为“黄金水道”。北极航道一旦开通,世界海上运输格局将发生较大改变。中国与欧洲、北美等市场的距离将大大拉近。北极航线的开通,将最大限度地缩短航程,减少船舶燃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扩大企业经营效益。(2)读图可知,从青岛到欧洲西部的传统路线,一次经过的重要海上通道:①是台湾海峡,②是马六甲海峡,③是苏伊士运河,④是直布罗陀海峡,故A正确。

【点评】北极航线和主要海峡。

17.(江西)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的房屋采用圆环形外表、蛛形结构和高架设计(如图3)。读图,完成小题。

(1)泰山站的房屋设计,主要是为了()

A. 避免动物侵扰

B. 防御洪水灾害

C. 防止风雪掩埋

D. 适应崎岖地形

(2)下列科学研究,不属于南极科考队员科考项目的是()

A. 雨林调查

B. 冰川考察

C. 气象监测

D. 天文观测【答案】(1)C

(2)A

【解析】【分析】(1)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风吹起的积雪遇阻后会堆积,有可能将整个建筑掩埋。为了防止建筑的迎风面的飞雪堆积,泰山站采用架空离地的方式。(2)极地地区是研究地球环境的“天然实验室”。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该地区无雨林植被。

18.北极航线是指往来于欧洲和亚洲或者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穿越北极地区的航线,节省了航行时间。读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气温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位置更低

B. 海洋面积更大

C. 地形更平坦

D. 植被覆盖率更高

(2)北极航线开辟的主要意义在于()

A. 有利于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B. 便于人们欣赏高大的冰山和成群的企鹅

C. 为了开发北极地区的矿产资源

D. 降低亚洲到北美洲或亚洲到欧洲的往来成本

【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主要是海洋,储热的能力大,而且南极地区海拔高,反射阳光的能力强,所以与南极地区相比北极地区气温更高一些。故选B。(2)北极航线是指往来于欧洲和亚洲或者北美洲和亚洲之间,穿越北极地区的航线,北极航线与传统航线相比大大缩短了距离,节省了航行时间,降低亚洲到北美洲或亚洲到欧洲的往来成本。所以选D。

故答案为:(1)B;(2)D。

【点评】(1)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

(2)北极航线指的是往来欧洲和亚洲或者北美洲和亚洲之间,因为地表的曲面形状,以飞越北极上空能最为节省飞行时间的方式。

19.2018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在难言岛奠基。如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科考站在难言岛奠基时,南极地区()

A. 风和日丽

B. 正值极昼

C. 正值极夜

D. 狂风暴雨(2)我国已建成的科考站中,纬度最高的是()

A. 长城站

B. 中山站

C. 昆仑站

D. 泰山站【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2月7日地球运行在冬至日与春分日,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的部分地区有极昼现象,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干燥、烈风;结合题意。。

(2)南极点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纬度是90°S,距离南极点越近,纬度就越高。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位于极圈内是昆仑站(80°S,77°E)、中山站(69°S,76°E)和泰山站(76°58′E,73°51′S),昆仑站的纬度最高,结合选项。

故答案为:(1)B;(2)C;

【点评】考查南极地区的科学考查以及南极地区的自然特征,我国在南极建立了四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昆仑站,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其中长城站在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出现。科学考察最好在12月到第二年的2月你。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主要是寒带气候,终年寒冷干燥,冰川广布,多大风天。代表性动物是企鹅。南极四周分布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

20.(莱芜)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2010年11月从深圳盐田港启航,踏上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征程。回答下题。

(1)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

A. 严寒

B. 烈风

C. 暴雨

D. 冰山崩落

(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下列行为可取的是()

A. 去南极海域大量捕杀鲸鱼

B. 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C. 在冰雪中掩埋废弃物

D. 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南极地区降水稀少,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不可能遇到的困难是暴雨。故选:C(2)在开发利用南极的过程中,选项ABC的做法是不妥当的,都不符合题意,选项D的行为是可取的。故选:D

【点评】(1)两极地区地处极圈以内,纬度位置高,气候特点是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虽然降水稀少,但由于气温低,降水不易蒸发,长年积累,极地形成了厚厚的冰雪覆盖,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本题考查极地地区的气候特点,理解解答即可(2)。南极洲上已发现的矿物就有220多种,煤矿资源最为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铁矿,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迄今为止,已有俄罗斯、美国、英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日本和中国等3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一大批科学考察站,在南极地区进行科考工作。此题考查的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加强记忆,同时更要清楚保护南极洲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世界都要重视的焦点。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 *** 前言 ***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

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3、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往往是来自网络、报纸,而对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开设与时事有关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4、重视学生兴趣,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在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时候,注意学生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务求令到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期望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

件等。 【教学过程】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º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º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

地理校本课程 *** 前言 ***坐落于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校。赤金镇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也继承了“铁人精神”,建校几十年以来,通过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在学校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发展的思维正日趋形成新教育理念的潮流,******遵循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认为单纯靠“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接受、考试的分数”来诠释的旧教育观,应该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遗弃。应该将目光投入到新课程的开发上来,以期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培养全新的能独立思考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新一代接班人。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自然就成了这种实践的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基于学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老师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如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对国家地理课程进行

再加工、再创造,使国家地理课程和地方地理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特点和需要的地理课程,形成了具有赤金特色的校本课程。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1、制定目标、明确要求。 校本课程的设计不能违背国家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不能随意地开设。明确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最后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或者是能拿出什么成果。对于课程目标的设定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发展观。第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操以及作为主人翁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第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敢想敢做”的行动能力。对学生的要求突出以下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一定程度。其次,明确学习成果的表现形式,即课程评价方式。 2、最大限度利用现场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立足于我们所学过的课本知识,同时也是对所学内容的一个扩充;立足生活题材,让学以至用;借助各方教学资源,让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3、结合时事热点,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对时事热点的了解往往是来自网络、报纸,而对于这些报道的内容,因此往往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要他们进一步解析或者是提出意见、见解就显得困难了;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对时事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开设与时事有关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一定的帮助。 4、重视学生兴趣,让校本课程更具活力。 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在开设地理校本课程的时候,注意学生兴趣与知识的结合,务求令到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从而期望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教材主要由“气象万千”和“野外生存”两部分组成。教材编写紧扣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气候,锻炼学生的生存能力。希望本教材对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7854655.html,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作者:潘新春殷黎荣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9年第18期 摘要:“十三五”规划期间,我校提出了“依托学校茶果园构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重点课题。该课题旨在大力推进我校基础教育改革,调整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内容与结构,实现学生所期待的教育。本文以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为背景,深层次探讨了地理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做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教学实践活动;课例设计 一、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价值 我校位于千年古镇张渚,这里有“苏南屋脊”“梁祝之乡”“茶洲竹海”等美誉,镇内拥有丘陵山地1万余公顷,林、茶、果等林特产品资源相当丰富。我校在“依托学校茶果园构建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指导下充分考量了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教育环境、文化氛围,再结合课程资源优势充分认识到我校学生应该深度融入“茶果之乡”的自然氛围之中,认识茶果、了解家乡、学习差异、宣传茶洲果乡。对此,我校因势利导,将通用技术课程——现代农业技术与校本文化相互整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地域文化、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联系起来,构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果校本课程体系。 经过深思熟虑,我校选择高中地理学科的人教版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基础,将地方悠久的茶果栽培历史与丰富的人教版地理课程资源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如“茶果园基地建设”“茶果校本课程建设”等课程,并设置“茶的栽培与制作”“果树的栽培与管理”等主题,与人教版高中 地理必修教材中的《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单元相关联,共同探讨“家乡的农业园区变化”这一与家乡茶果栽植文化相关联的主题内容,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实践、创新能力,引导他们关心家乡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人文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将茶果园文化与高中地理学科联系起来且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建构这一新兴的联合式校本课程实施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托校内的茶果园基地与镇内的茶果文化资源进行课程选择优化、生成重组和实施,全方位打造全新的具有互动性内涵的地理校本课程,保证地方茶果文化与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合二为一,互融共生,不断拓展、深化高中校本课程实施的方法与策略。 具体来讲,我校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就是首先构建农业技术课程,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家乡农业区位的选择、以种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

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https://www.doczj.com/doc/b417854655.html,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4)风大 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教师在课间上相应指出四个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和时间,特别要向学生提醒长城站在南极圈以外。分析建站时间和地理位置。从南极三个站的选址,也看出我国科学考察的技术越来越先进。补充我国2013年2月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的相关资料。 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科学考察站?供学生思考,带入下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对这四个问题很感兴趣,纷纷讨论,但老师要求学生不用急着马上回答,带着问题去听课 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图片,学生认识两极周围的陆地和海洋,认识到两极独特的地理位置 观看温度计上的几组数字,比较南北极的年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得出南极比北极寒冷很多的结论,小组交流并回答南极比北极寒冷的原因 学生参与企鹅妈妈和企鹅宝宝的情景对话 阅读课本p96资料,并在地图上圈出科学考察站的位置并比较不同(经纬度)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地理)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地理)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写调查报告和地理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读图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地理意识,提升综合能力。 二、课程背景 根据关于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念,地理教学的教材建设应该由国家统编教材、地区教材和校本教材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是由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那么如何界定校本课程的地位是编写的关键,因为这是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之所在。现行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既提供了指导思路,也为校本课程的建设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加强地理学习能力和激发地理学习兴趣是中学尤其是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可以大做文章的地方和突破口。因而在完成统编教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活动和选修课的设计安排是提高地理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统编教材有机补充的校本课程,应该为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设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案。所以把校本课程定位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以能力培训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的选修课、活动课教材的层面上,既可以避免内容上和统编教材的冲突与雷同,又可以充分发挥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对统编教材的内容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予以有机补充。 三、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志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船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5 极地地区4-商务星球版

《极地地区》第一课时《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的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 5、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极地地区》是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了解地区的最后一节。作为一个特例,本节内容相对独立,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区域,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本节的教学重点在于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和科研价值,难点是在两极地区地图上判断方向和南极洲气候严寒的原因。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部的因果关系,理解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 1、考虑到初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区域知识和认识区域的方法,这些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会成为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石。但是本节内容较抽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所以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师生间的充分交流和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因此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2、初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好胜心切,在接收知识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触有趣的感性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多用一些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实图和影像得感官冲击、增强学生得印象。注重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不断提高读图分析能力,增强地理思维能力。 3、使用学生喜爱的“手账”形式制作学案,色彩鲜艳,能够激发学生动笔、绘画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地理校本课程教材 生活与地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 (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 (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教学目录: 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 3.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 4.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 5.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 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几乎所有学科──经济学、政治学、法律、技术或其他学科,都受到国际性和环境方面的影响。因此学习这些学科的学生必须具备地理素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机综合体与反映。地理素养既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外显为具体的行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旅游地理》§1旅游景观的欣赏 绥林一中张慧文 【课标要求和解读】 1.课标内容: 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活动建议----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交流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 2.课标解读: 要正确欣赏旅游资源,首先要以了解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景观特点为前提,并且对中外著名旅游景点有必要的了解; 不同旅游景观形成原因不同,所以欣赏方法不同; 了解欣赏旅游景观的主要方法----了解景观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把握有利的观察时机、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和历史内涵、激发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明确旅游景观的描述和欣赏是多角度的,掌握不同景观的一般欣赏方法----了解景观特点、精选点位、把握时机、洞悉文化定位。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不同的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的正确的欣赏方法。 3.德育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神奇大自然的兴趣;巩固学生热爱自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在这一章中起导入作用,为学习旅游资源评价形成感性基础。 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学生兴趣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少,所以对旅游景观欣赏方法的介绍,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分别从地文景观、气象景观、水域景观、人文景观等不同方面,以典型而著名的旅游景观为例,分别介绍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精选观赏电位、把握观赏时机、了解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这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也是本节的学习难点。

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历得以充分体现,善于运用引言的探索和课后的案例,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拟采用“激趣-探究-讲授-反馈-延伸”的教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教学中要避免景观图像的简单堆砌,必须精选图案,注意知识的扩充和延伸。旅游景观千差万别,旅游主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也各有差异,必要让学生明白欣赏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情操。 【教学对象分析】 我们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步的感性认识,缺乏系统的了解。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活动活跃,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旅游体验,为学习旅游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为课堂的互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可以通过学生的谈体验、感受发挥他们的主动作用,老师只是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不同类别旅游资源的一般欣赏方法,并帮助他们适当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教学实施过程】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极地地区》教案授课人学科地理班次时间课题9.5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了解极地地区位置、和范围说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认识极地科考的意义,知道我国在这方面做的努力; (3)认识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4)学会在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极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通过图片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了解我国在极地考察方面做的贡献 (4)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极地现状,让学生对极地有全面认知。以上内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掌握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进一步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地理、爱探险、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4)从我国极地考察所做的努力好成绩,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加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热爱。教材分析与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活页教案B 教师活动过程设计教学活动1(一)、组图欣赏,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展示极地地区代表性的地理图片,与我们身边的景观对比有什么不同显现。联系生活我们有什么差异。 极地地区位置、地形、科学考察介绍,给学生极地整体感觉。教学活动2(二)、读图获息,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引入新课)认识一个地区,首先要明确位置、地形; 知识点一:极地地区——冰封雪裹的世界 课件显示:极地地区 教师启发谈话:怎样描述极地地区位置、地形呢? 教师点拨:指导学生读图,从回顾经验,对照新图片内容、点拨。 师生共同总结:极地地区——极地地区: 1.南极地区 (1)范围:南极圈以南的的南极大陆与周围的岛屿和海洋;(2)主体:南极大陆; (3)周围: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 (4)纬度:66.5S以南; (5)动物:企鹅;

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地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网络环境下和计算机辅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的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工作重点: 突出“研究”和“落实”。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研究新课标、新教材和新教法;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学生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组织管理思想和艺术。落实新课标中的地理理念;落实课程中的教学目标、能力及情感和价值观。 三、工作目标: 1、打造高效课堂。关注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时间、参与度和思维深度,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加强业务能力,提高专业水平。 四、改进措施: 根据我校的学生特点,即上学期的整体教学情况制定如下改进措施:

(1)认真领会新课标精髓、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及时恰当的引领学生对地理的情感教育;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地理活动使之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3)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证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中灵活运用知识,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理备课资料的收集、制作出好的课件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5)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组织活动、管理、评价,逐渐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让良好的习惯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6)本学期继续学习高中地理教材,同时订阅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提高专业素质。 (7)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听其他学科的课,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8)通过手拉手活动的平台,每周四去延庆四中听师傅的课,认真学习,向优秀地理教师讨教地理教学问题。 (9)录制一堂成功地理课,积累2——3个成功教学设计案例,精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甘肃日报/2010年/9月/30日/第009版 教育 中学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张家川县张川镇中学马国良 校本课程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补充,开发地理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和教师对学生需求与个性发展的关注及重视,地理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进情感交流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情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促进创新品格的形成。 就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在内容的选择和实施途径的设计上要以国家统编教材的知识为基础,围绕一定的知识体系去开展,这样才不会失去校本课程的科学性。教材编写内容的选择设计方面,要符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样在实际开课过程才能够真正为教师的教学起到参考作用。又因为地理选修课活动课必须要考虑到趣味性设计,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关键,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因而激发兴趣是校本教材编写和内容选择时必须认真考虑的关键性原则。考虑到地理学科综合性因素,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开发应当突破学科的界限,朝综合性方面创新,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在选择内容和实施途径的设计上尽量考虑到新颖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事实上,地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有天文方面的知识,有人文地理内容,有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容,有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污染状况和污染物,等等。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转变领导观念,扩大学校自主权。由于受“高考”与“中考”指挥棒作用的影响,基层学校的“课改”工作已基本上流于形式,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因此,转变领导的传统观念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非常重要,学校领导应大力支持,开足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课时,突出学校特色,使学校拥有自由自主的自我开发空间。 其次,提高地理教师素质,发挥课程开发的主导作用。地理教师是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只有不断提高其素质,才能保证地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成效。地理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习现代地理学理论,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水平,发挥其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导作用。 再次,发挥学生个性特长,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学生的发展需求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其归宿。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的地理爱好、地理特长也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运用,课程的实施一定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最后,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一种好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地理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人格,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总之,教材编写要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思想,要以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挥及能力情感的培养为着眼点,充分体现现代课堂特色和新课标的精神实质。 第1页共1页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一、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世界地区的课程内容有8 条,“极地地区” 可以承载以下2 条内容。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2.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读图习惯: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运用地理的基本知识分析图中的地理事物等。但是本校学生的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的习惯还不是很强,学习压力小,凭兴趣去听课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重要意义 4、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5、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的资源优势。 6、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 两极地区科考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4、运用资料和图片,说出极地地区是科考宝地的原因 5、知道南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教学新授 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板书:冰雪覆盖

初一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教案 极地地区 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要求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3.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构分析 本章内容共一节,分为“冰雪覆盖的地区”、“科学考察的宝地”和“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三个标题。三个标题会使学生对极地地区的了解逐渐深入。首先了解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集中体现在寒冷。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有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这个天然的实验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但科学家和开发者的到来必然会打破这里的寂静,“极地地区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科学家在考察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这片洁净的土地?”这是人们正在面临的严峻问题。三个问题一步步地深入,会使学生从知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极地地区有全面的了解。 内容点析 1.关于极地地区特殊的位置。教材将读图的过程和对极地地区位置的理解渗透到了活动当中,首先通过这两幅图可以了解两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大致范围,这是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的基础;第二,让学生明确环绕南极大陆的各大洋和北极地区中心的大洋,南极能够同时被三个大洋环绕,这是由其特殊位置决定的,同时海洋与陆地分布的不同,也是造成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极地地区尤其是极点,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会出现较为特殊的现象,问题3的安排即是让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体会。由于是经线的交汇处,在极地地区还会出现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地地区的特殊位置,而这些恰恰是前面学习“地球和地图”时容易被学生忽略的问题。另外,还需要使学生明确北极和南极是两个点,而极区的范围则大致在极圈以内,这与平时的说法有出入。

最新《地理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1 2 ★课程名称: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4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3版《初中地理》 ★授课时间:24——26课时 5 6 ★授课教师: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 7 ★授课对象:郑州市第76中学七一班——七六班 一、课程目标 8 9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要求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10 间联系,强调不同尺度地域在各种地理因素,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逐步形11 成的区域特征和区域间的联系。因此要求学生要“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12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3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4 15 (一)、知识与技能 16 1.能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初步认识人口、经济 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能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17 18 2.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19 相互关系。 20 (二)、过程与方法 21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22 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23 变化的基本规律。 24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25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

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26 27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地理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相互交流。 28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9 1. 尊重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知道30 国际合作的意义,逐步形成全球意识。 31 2.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 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32 33 34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35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36 第一节自然环境(2课时) 37 第二节人文环境(2课时) 38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39 第一节日本(2课时) 40 第二节东南亚(1课时) 41 第三节印度(2课时) 42 第四节俄罗斯(2课时) 43 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44 第一节中东(2课时) 45 第二节欧洲西部(2课时) 第三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2课时) 46 47 第四节澳大利亚(1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 教学过程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 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 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

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 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 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 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十章《极地地区》教案(2) 自学内容:科学考察的宝地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自学目标:1、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通过了解极地气候条件的恶劣,认识到极地科学考察的艰巨性,树立勇敢进取的精神自学重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特征和丰富的资源 自学难点:学会根据“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探究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原因及方向的辨别 自学方法:1.两极地区的价值(从下面两方面分析)有丰富的矿产、生物资源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科考价值 自学过程: 任务一:读106页有关秦大河等科考队“穿越南极”的资料给你什么启示? 2.阅读P104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描述两科考站的位置?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 3.过去人类在极地的活动主要是以为主,而现在是为了进行。请大家继续看图10.2想想南极有哪些矿产资源? 4.南极既不是温带,更看不到森林为什么也会有煤呢? 5.阅读课文,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任务二: 1. 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

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 日本方的辩论中心: 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 2.《南极条约》的宗旨: 3、南极地区的冰和雪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90%的冰雪储存在这里,占整个地球淡水资源储量的72%。等 建构知网; 1,科学考察的宝地 2,基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极地地区学效检测(2) 一.选择题: 1.赴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是( ) A.每年11月到次年3月 B.北半球的夏季 C.每年的7月至9月 D.9月23日前后 2.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位于( ) A.南极圈以内 B.南极半岛 C.拉斯曼丘陵 D.乔治王岛 3.横穿南极大陆国际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名叫( ) A.李乐诗 B.秦大河 C.金庆民 D.李华梅 4.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海洋 B.北极地区 C.南极地区 D.大江、湖泊 5.我国正式加入《南极条约》的时间是( ) A.1949年 B.1978年 C.1983年 D.1993年 6.北极地区在科研和考察方面的重要地位在于( ) A.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 B.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C.有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 D.有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7.南极大陆附近海面显著的自然景观是( ) A.成群的企鹅 B.皑皑的白雪 C.多彩的极光 D.漂浮的冰山 8.人们去极地的最终目的是( )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地理下册课程纲要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但是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课程目标 1.学生知道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范围以及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2.学生能应用地图说出区域的范围、位置,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并能了解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之间的联系,能根据略图描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学生能认识我国省内的区域,学习评价自然区域的特点,区域联系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4.学生知道并认识跨省区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归纳区域的主要气候特征,能什么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并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习主题/活动安排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三省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第四节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第八章西北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 第九章青藏地区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实施对策: 1.教学中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和自身经验出发,观察、发现、了解和研究生活中的地理,并善于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地理知识。 3.引导学生关心现代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千姿百态的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