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导语:其实在人生当中我们常常说的食物,都是有四性五味的,其实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原本指的是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热,凉,温,五味

其实在人生当中我们常常说的食物,都是有四性五味的,其实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原本指的是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热,凉,温,五味”指酸,苦,咸,甘,辛,那么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对于平时我们吃的食物和中药又该如何区分呢,关于中药四性五味的解释,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中药的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

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FFrE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一、药物的四气: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二、药物的五味: 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 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

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

中药四性五味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教班级: 姓名: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中药四性五味 课程名称:中药药膳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2013年12月15日

中药四性五味 学生:高锋 (教育学院12级机制教育班,学号201240914111)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 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 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

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部位。具有相同药性的中药,应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即药性是由所含化合物决定的。关于四气实质现代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①四性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的关系。通过对热证和寒证患者治疗前后动态测定尿中儿茶酚胺类及17 羟类固醇的水平,提示抑制交感神经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可能是寒凉药基本作用之一。而温热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它是天地所生的。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视野非常辽阔,看任何一个东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中药生在天地之间,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四气,就是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这是天赋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是地赋予的。每一味药的禀赋都不一样。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 你说天地偏不偏心?天地是非常偏心的,它在四气五味上给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都只给一部分。比如说,给了石膏、黄连寒性,给了附子、干姜热性,给了山莫肉温性,给了白苟酸味,给了黄连苦味…… 有人要说,五味子不是酸苦甘辛咸都有吗?但这种情形较少。而且,五味都具备了,它在四气上必有所偏,五味子是温性的。很多药,比如很多植物药,它是春天生,秋天就枯了,还有的药冬至时发芽,到夏至的时候就枯死了,一年四季它都没有走完;有的药只能生在南方,有的药只能长在北方,东西南北都没有走遍。其性之偏,显而易见。 只有人是天地之灵,得天地赋予之大全。人的寿命是很长的,他要历经许多个春夏秋冬;人的适应性也强,可以东南西北到处跑,所以人身上是四气五味都有,寨赋很全。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人,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咱们千万不要说,人也是动物。人有动物的属性,但人绝不是动物。人在人道,动物是在畜生道,畜生道属于三恶道,人道比畜生道的层次要高,人身难得啊!人是天地的骄子,自然的宠儿,天地对人是很照顾的,所以,

天地会生出很多的物来养人。人生病了,身体里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所偏了,这时,就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给人体补偏救弊。这是四气五味的第一重含义。 四气五味都有各自的作用:如果人体过于寒,就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它;如果身体过于热,那么就要用凉药来凉它,甚至要用寒药去它的大热。这就叫“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五味作用,主要是:辛散,咸软,酸收,甘缓,苦燥。 气味也有厚薄之分,我们可以概括为:“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味薄则通,味厚则泄。”

药物四气五味特性

一、药物的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间.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着、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二、药物的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 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存阴(坚阴)的意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淡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用相似,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①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②

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药性——四气五味 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法除病邪,消除病固;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基本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也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把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加以概括,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及有毒、无毒等方面,统称为药物的性能。 药物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了中药基本理论。是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气和五味: 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时也称四气。其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分别具有共同性;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热性。在治则方面,《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素间。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所以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也有相近或共同之处。至于其阴阳属性,则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其作用有如下述。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药药性理论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基本内容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 四气、 五味、 归经、 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的四性、五味、五色 中医将药材和食材分成四性、五味、五色。 一、“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 1、寒凉性药材与食材:清热、泻火、解暑、解毒。 寒凉性质的药材与食物大多有清热、泻火、解暑、解毒的功效,能解除或减轻热证,适合体质偏热,如易口渴、喜冷饮、怕热、小便黄、易便秘的人,或一般人在夏季食用。 代表药材:金银花、菊花、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桑叶、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淡竹叶、马齿苋、葛根等。 代表食材:绿豆、西瓜、苦瓜、番茄、香蕉、梨、田螺、油菜、海带、芹菜、赤小豆、紫菜、薏米、白萝卜、冬瓜等。 2、温热性药材与食材: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 温热性质的药材与食材均有抵御寒冷、温中补虚、暖胃的功效,可以消除或减轻寒证,适合体质偏寒,如怕冷、手脚冰冷、喜欢热饮的人食用。 代表药材:黄芪、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大枣、龙眼肉、鸡血藤、鹿茸、杜仲、肉苁蓉、锁阳、肉桂、补骨脂等。 代表食材:姜、韭菜、荔枝、杏、栗子、葱、糯米、羊肉、狗肉、鲢鱼、鳝鱼、辣椒、花椒、胡椒、洋葱、蒜等。 3、平性药材与食材:开胃健脾、强壮补虚。 平性的药材和食材介于寒凉、温热性药材和食材之间,具有开胃健脾、强壮补虚的功效且容易消化,各种体质的人都适合用。 代表药材:党参、太子参、灵芝、蜂蜜、莲子、甘草、白芍、银耳、黑芝麻、玉竹、郁金、茯苓、桑寄生、麦芽、乌梅等。 代表食材:黄花菜、胡萝卜、马铃薯、黄豆、大米、花生、蚕豆、无花果、李子、牛肉、黄鱼、鲫鱼、鲤鱼、牛奶等。 二、“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1、酸味药材与食材:能收、能涩。 酸味药材与食材对应于肝脏,大体都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以增强肝脏的功能,常用于盗汗、自汗、泄泻、遗尿、遗精等虚证。食用酸味食物还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消食化积,酸味食物还能杀死肠道致病菌,但不能食用过多,否则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胃痛等症状。代表药材:浮小麦、吴茱萸、马齿苋、五味子、佛手、石榴皮、五倍子等。 代表食材:山楂、乌梅、葡萄、橘子、橄榄、荔枝、番茄、枇杷、醋等。 2、苦味药材与食材:能泻、能燥、能坚。 苦味药材与食材有清热、泻火、除燥湿和坚阴的作用,与心对应,可增强心的功能,多用于治疗热证、湿证等病症,但食用过多,也会导致消化不良。 代表药材:绞股蓝、白芍、骨碎补、赤芍、栀子、决明子、柴胡等。 代表食材:苦瓜、茶叶、青果等。 3、甘味药材与食材:能补、能和、能缓。 甘味药材与食材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可以补充气血、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也能中和毒性,有解毒的作用。其多用于滋补强壮、缓和风寒引起的痉挛、抽搐、疼痛,适用于虚证、痛症。甘味对应脾,可以增强脾的功能。但食用过多会引起血糖升高,胆固醇增加,导致糖尿病等。 代表药材:丹参、锁阳、沙参、黑芝麻、银耳、桑葚、黄精、百合、地黄等。 代表食材:莲藕、茄子、丝瓜、萝卜、牛肉、羊肉等。

中药四性五味

四性五味 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四性"又称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简介 四性五味也称为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凉、温、热;“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有“热气”的人会咽干口苦、喉咙不适,需要服用一些较寒凉的药物;有“寒底”的人因为身体经常怕冷,需要使用较温补的药物。药材的味道十分复杂,有些药材有两种甚至是超过两种的味道,因此也就有多种的疗效。 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散寒、补虚等作用,适合寒证等选用,寒凉性质食物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适合热证等选用。中医认为五味入于胃,分走五脏,以对五脏进行滋养,使其功能正常发挥,不同的食物对脏腑的选择性迥异。[1] 四性 即是寒、凉、温、热四种药性,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即为平性。 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适用于热性病症;温热药材多具有温里散寒的特性,适用于寒性病症。 五味 即是通称的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五味作用特点在于“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编辑本段药材表现 四性表现 四性属性作用代表中药材 温阳祛寒补虚红枣、黄芪、当归、川芎、龙眼肉 热祛寒,消除寒症肉桂 寒阴清热解暑,消除热症金银花、黄连、大黄、生地黄

中药四性五味

摘要:中药理论的核心是药性理论。“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气与味从不同层面描述了中药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对于认识中药的共性和个性,以及指导临床运用都有实际意义。“四气”即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4 种药性;“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5 种不同的味道。“四气”、“五味”之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为次热,凉为次寒;有些药物还常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的区别。可见,中药“四气”有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一些所谓“平性”药,即“中和之性”。平性为气之最和缓者,其实是寒热之性不显,实际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其性平是相对而言,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五味”不仅是药物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临床实践表明,药物的味与功效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味同的药物,其作用也相或有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药药性;四性;五味 1 “四气”作用的传统认识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由于某种因素导致阴阳失衡,从而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说明寒和热的病证,是阴阳失衡在病理上的主要反映;而药性的确定则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云:“入口则知其味,入腹则知其性。”药物的“性寒”是由其对热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如黄连、黄芩、板蓝根等;反之,药物的“性热”是由其对寒证有效而总结归纳确定的,故热性药适用于寒症,如附子、干姜等。这些为临床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之偏性以纠正疾病的寒热,调整人体的阴阳偏胜,使之恢复平衡提供了依据,即《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凉”,以及《素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属阴,寒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清热凉血等功能。热属阳,热性药物主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等功能。温属阳,温性药物主要有辛温发散、温胃和中、温中祛寒、补气助阳等功能。凉属阴,凉性药物主要有清热、养阴除蒸等功能。 2 “四气”作用的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药性即为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具体地说,药性是由结构相同的化合物决定的,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类型,亦可能是化合物的相同结构

中医上的四气五味

中医上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中药的性质和滋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和味。性与味是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一、四气五味的涵义 1、四气:四气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 2、五味:五味是医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的。药物的五味是通过长期的用药实践所获得的疗效而确定的。它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内经》认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关于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最早的总结和概括。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展,五味所代表的药物作用及主治病证日臻完善,指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渗湿利尿药多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等病证。 二、四气五味的作用 1、四气的作用: 四气的作用:如寒凉药多具解热、抗菌、消炎、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及镇静、降压、抗惊厥、镇咳、利尿、抗癌等作用;温热药多具解热、镇痛、止呕、止呃、抗菌,促进免疫、强心、升压,兴奋中枢,改善心血管机能,促进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改善营养状态,提高机

体工作能力等作用。 此外,如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属热症,常用寒凉方药进行治疗。实验研究证明,寒凉方药多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例如,清热药银花、连翘、板蓝根、白头翁等 2、五味的作用 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故辛味药多用治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等病证。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等。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味能下能软,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三、四气五味与养生 《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

中药士考试试题: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士考试试题:中药四气五味 更多相关内容:中药士考试试题(点击可查看) 【四气】 四气中药学职称考试主管中药师的知识点。 四气,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二性。一般来讲,凡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如黄芩、黄连、黄柏、大黄等;凡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例题: 1.药物的四气是指( ) A.辛、甘、苦、酸 B.寒、热、温、凉 C.温、清、补、泻 D.升、降、浮、沉 E.以上均非 正确答案:B 【五味】 主管中药师重点知识之五味。 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 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的作用。 淡味附于甘,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的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等。 甘味多腻滞,易助湿碍脾,脾虚湿滞勿用甘味滋补,古人有“中满忌甘”之说。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具酸味。 涩味附属于酸,亦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肠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证。 例题: 1.根据五味的作用,请判断下列药物中哪组完全属于辛味药( )

A.麻黄、紫花、乌梅 B.干姜、细辛、诃子 C.红花、丹参、穿山甲(代) D.沉香、乌梅、荔枝核 E.紫苏、木香、川芎 正确答案:E 解题思路: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均属于辛味药。

5药性理论

5-1 药性理论 中医认为,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机理/基本作用)是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 药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作用,是由于药物本身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将之称为药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 药物的偏性即指其所具的若干特性和作用。 (中药治病的基本机理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中药治病的基本方式:以偏纠偏。 《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 《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 中药的性能,又称为药物的偏性(也称药性),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指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 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毒性)等。 注:性能≠性状。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药材)为观察对象。 中药的性能也称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作用。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而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 前人常将二者相联系,并用性状解释作用原理。二者的含义和认识方法迥异,不能混淆。 中药的作用是指药物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包括治疗作用(治疗效用)和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中药的治疗作用又称为中药的功效,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总括之,其特性是对人体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扬效抑毒。即充分合理利用中药的治疗效用,尽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亦称中药的功能。功效术语往往凝练为短短数个字,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 人们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因此,中药功效的确定和系统形成,与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或发展过程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中药的功效一般分为两类: 1、对因治疗功效,是指该药能缓解或消除某种病因的作用。包括祛邪、补虚扶正、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如属祛邪的有祛风、散寒、清热、凉血、泻火、除湿、泻下、涌吐、杀虫、解毒等;属补虚扶正的有补气、补阳、补血、滋阴、生津、填精等。属调理气血与脏腑功能的有理气、降气、活血、敛肺、安神、开窍、息风、平肝潜阳等;属消除病理产物的有消食、利水、祛痰、化瘀等。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中药的四气五味你知道多少? 四气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四气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为寒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寒凉药如,黄连、黄芩、葛根等,多有降低血压和减慢心率的作用。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是温性而上,如附子、干姜对于腹中冷痛、脉沉无力等寒证有温中散寒作用,温热药麻黄、青皮、附子、细辛等,多有升压和强心作用。 五味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用五行学说总结归纳而成,不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也是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味 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味 有清泄、燥湿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泄的含义甚广,有指通泄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有指降泄的,如杏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喘咳;有指清泄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心烦等证。至于燥,则用于湿证。湿证有寒湿、湿热的不同,温性的苦味药如苍术,适用于前者;寒性的苦味药如黄连,适用于后者。此外,前人的经验,认为苦还有坚阴的作用,如黄柏、知母用于肾阴虚亏而相火亢盛的痿证,即具有泻火坚阴的意义。 甘味 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一般用于治疗虚证的滋补强壮药,如党参、熟地;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的药物,如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辛味 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薄荷,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等,都有辛味。 咸味 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如瓦楞子软坚散结,芒硝泻下通便等。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中药四性五味分为哪些 其实在人生当中我们常常说的食物,都是有四性五味的,其实我们所说的四性五味原本指的是中药的药性和味道,“四性”指寒,热,凉,温,五味”指酸,苦,咸,甘,辛,那么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对于平时我们吃的食物和中药又该如何区分呢,关于中药四性五味的解释,接下来的文章就来为大家一一介绍一下。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温肾壮阳,适用于外感表症、气滞血瘀症、风寒痹症、肾阳虚亏症等。如荆芥、紫苏、陈皮、木香、当归、郁金、韭菜子、蛇床子、菟丝于等。 2、甘味口尝味甜,能调和脾胃、补益气血、缓急止痛,适用于机体虚弱,功能不足之症,和某些拘急挛痛,并能调和药性,如甘草、党参、熟地、饴糖、黄精、枸杞子等。

3、酸(涩)味具收敛、固涩作用,适用于自汗、盗汗、久泻脱肛、尿频失禁、遗精带下、崩漏下血等症。如龙骨、牡蛎、山茱萸、赤石指、禹余粮、罂粟壳、桑蝶蛸、覆盆子、芡实、莲子、金樱子、陈棕炭、仙鹤取等。 4、苦味能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适用于热症,湿热症、痈肿疮疡、喘咳、呕恶等症,如山栀、大黄、黄连、苦参、杏仁、厚朴等。 5、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平肝潜阳,适用于大便秘结、瘰疬痰核、瘿瘤、肝阳头痛眩晕,如海藻、昆布、芒硝、肉苁蓉、羚羊角、石决明等。 以上是关于中药药性“五味”的一些简单介绍,希望给大家的用药带来一些指导意见。 以上的文章当中为大家介绍了中药四性五味,中药当中其实也分为各种性质的,每一种性质的不同,所以产生的功效也是不一样的,对于很多年轻的朋友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想,用中药的话一定要选择好对症下药。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五苓散配伍中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分析 作者:迟浩宇 摘要:探讨“四性五味”理论于五苓散方配伍中的应用分析,显示出“四性”与 “五味”为体现中药药性的关键因素,为临床中药配伍不可小觑的关键环节。对于五苓散的配伍规律,诸多专家由“君”、“臣”、“佐”、“使”等入手研究,相关争议很多。尝试采取数学手段对五苓散方内药品四气五味展开研究,得出“性”主要为“热性”,“味”主要为“甘、辛”两味,为中药配伍研究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四气五味:五苓散:配伍规律 五苓散方源于《伤寒论》,可治疗各种“水液代谢障碍”诱发的疾患。对苓散方“性味配伍规律”上,相关文献仅简单利用“性味理论”及《内经》有关理论展开五苓散方内的性味研究,却鲜见以药量展开五苓散配伍规律研究。方剂性味配伍规律采取计算机量化研究模式已然成为研究中药方剂的热点,把中药方剂的信息数据赋予一定的数值,让其替代某种信息符号及文字,载录原始数据包含的知识信息,从而达到对方剂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故此,下面以计算机数据处理结合临床应用进行深入剖析。 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与现代组方原则 1.1五苓散原方组方原则 五苓散由“猪苓去黑皮、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配伍组成。清代柯琴所著《伤寒来苏集》指出:“猪苓色黑入肾,泽泻昧咸入肾,具水之体。茯苓味甘入脾,色白入肺,清水之源。桂枝色赤入心,通经发汗,为水之用。合而为散,散于胸中则水精四布,上滋心肺,外溢皮毛,通调水道,一汗而解矣。”柯琴采取药味、色、性合五脏的类推方法,对五苓散中各药的组方原则及组方规律进行了分析。清代医家吴谦所著《医宗金鉴》则通过药物的性味归经对五苓散的组方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1.2现代组方原则分析 现代药理表明,桂枝具直接利水效用。动物实验验证“五苓散”可明显升高心钠素,尤其桂枝最为显著。白术呈现显著及持续利尿效用,其燥湿利水是经调控腹膜吸收的作用;五苓散利尿效用,高于任何单味药效用,对尿液具双相调节效用。由此可见,五苓散方是由5味作用和缓的“利水药”配伍,实现“温阳化气”、“布输津液”目的。五苓散方内具“温阳效用”药品除桂枝外,利水药品“猪苓”、“泽泻”、“茯苓”等也具温阳效用。现代研究显示,五苓散方最佳配伍比例为——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依次为1:1.67:2.67:1.66:2.17,和五苓散原方《伤寒论》用药的比例1:1.5:1.5:1.5:2.5基本相同。 2 临床配伍组方主要环节“四性五味” 缪希雍指出药性由“性”与“味”组成,就“性”与“味”二者密不可分,经其组合方剂性味呈现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复杂的功效性。由“性、味”深刻阐释了各种药品功效各异的特征。药品“性”与“味”体现药品自身属性,提示药品的“主治功能”。由药品“性味”展开组方配伍为“中药复方配伍”主要依据。“中药复方配伍”为不同“性味”药品组合变化生成,“性味”配伍理论与“君臣佐使”配伍理论相较更具实用性[1]。由四性五味的性味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中医四气五味,味觉,舌诊 今天尝试把中药归为春夏秋冬四类。采于夏则属夏药,如附子。尽量取植物根部药类,以纠饮食之偏;尽量不取味苦类以护胃;尽量不用寒类以通利血脉。传统中医以多以四气五味作为药性的依据。今从网上找来有关文章,并略加tuenhai的看法。 舌头的哪些部分分别对酸.甜.苦.辣最为敏感 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舌尖感甜,舌根感苦,舌侧感酸,舌尖周边感咸. 人们常把甜、酸、苦、咸、辣称为五味,其实人的味觉只分出甜、酸、苦、咸四种基本类型,其他味道都是由这四种味觉互相配合而产生的。1985年,国外科学家指出,“鲜味”是一种独立的味道,与甜、酸、咸、苦同属基本味。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不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舌尖两侧对咸敏感,舌体两侧对酸敏感,舌根对苦的感受性最强。 不同的味觉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信号的作用:甜味是需要补充热量的信号;酸味是新陈代谢加速和食物变质的信号;咸味是帮助保持体液平衡的信号;苦味是保护人体不受有害物质危害的信号;而鲜味则是蛋白质来源的信号。

味蕾对各种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人分辨苦味的本领最高,其次为酸味,再次为咸味,而甜味则是最差的。 味蕾中有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对不同的味具有特异性,比如苦味受体只接受苦味配体。当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便产生了兴奋性冲动,此冲动通过神经传入中枢神经,于是人便会感受到不同性质的味道。按:口是消化吸收系统在头部的表达。食物首先与唇接触,因此,唇似乎象征着吃进去的食物。舌承载食物,象征着胃。齿把食物切碎,象征着肠。味觉是舌的功能,舌对应着胃,舌的味觉实际上是胃的“味觉”,反映了胃的偏好。 在五行分类中,通常把胃归为土,舌对应于胃,故舌的五行亦是土。把舌作为全身的缩影,舌尖为头,舌尖两侧为手,舌中上部为胸,舌中下部为腹,舌跟为下肢。把舌作为内脏的缩影,则舌尖为心,舌尖两侧为肺,舌中上部为胃脾肝胆,舌中下部为肠,舌跟为生殖系统。舌尖感甜,甜味为土之火。 舌尖两侧感咸,咸味为土之木。 舌体两侧感酸,酸味为土之土。土分四性,舌体两侧为木性。 舌根感苦,苦味为土之水。 四气五味与中草药的关系: 药物中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之滋味,不同的药味,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此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与涩功效相似,不另立淡涩,仍以五味为主。 1、辛味口尝有麻辣或清凉感,有的具香气,能发散解表、行气活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