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及答案完整版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6、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尝与诸小儿游(

)(4)唯戎不动()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6、(4分)(1)骤(急)(2)差(大体)

(3)尝(曾经)(4)唯(只、只是)

7、(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若(如),因(趁、乘)各0.5分;意思顺1分)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

8、(3分)A

9、(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2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

二年级地方课程教案《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世说新语》(王戎识李)教案序号15 授课时间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点 难 点 教学重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诗句。 教学准备挂图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纸,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集体备课(师生活动)个性化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三、活动广角 四、成长袋 同学们,你们知道王戎,孔融吗?生:知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王戎的诗。师板书《世说新语》(王戎识李)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结合拼音自己读一读。 生:结合拼音读诗句 小组内讨论一下这首诗的大体意思。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讨论诗句 说说你对这段诗句的理解多找几名同学说说 师:你说的真好, 这里有几个不大容易理解的词句。 李树:李子树。多子:很多果实。不动:一动不动。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住词语的意思,感受到词语的内涵。 师:现在我们带着对诗句的感情再一起读一遍。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朗读背诵 开火车朗读,同桌互相读,学生大声朗读,背诵 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它流利地背诵下来 1、学生练习说诗文。 2、同桌两人互相说,一人说原文,一人说诗意。 学生练习说诗文大意。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人说原文,一人说诗意。 把自己精彩的表现记录下来。 1、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请把“四角星”涂红。 2、能熟练背诵下来,就把“五角星”涂红。 3,如果你的积累和背诵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就把“八角星”涂红 学生把自己精彩的表现记录下来,根据自己朗读,背诵的情况分别把“四 角星”“五角星”“八角星”涂红。 指导学 生,理解诗 句的含义。 教 学 反 思 通过学习,使学生从小养成懂礼貌的习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小升初文言文练习(10--20)

其十一: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 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文中加点字“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什么? (1)其.子随之而泣() (2)其.母曰() 2、写出下面加点的“而”字的作用。 (1)待父母而.学者也(表递进,) (2)子而不信其.母(则,就) 3、写出下面“之”字在不同语境中不同含义。 (1)曾子之妻之市()() (2)其子随之而泣() (3)曾子欲捕彘杀之() (4)今子欺之() 4、下列加有下划线的字在文中理解有误的一项() A、汝还(回来) B、顾反为汝杀彘(返回) C、特与婴儿戏耳(开玩笑) D、遂烹彘也(烧煮) 5、翻译“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如今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 6、“特与婴儿戏耳”的意思是——() A、特意跟婴儿开开玩笑而已 B、特地于婴儿看戏罢了 C、三岁的小兽跟孩子戏耍而已 D、只不过同孩子说着玩玩,开开玩笑罢了 7、对本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嘲讽曾子杀猪的迂腐不化、小题大做 B、说明孩童时期正是可塑性最强的阶段,不能用谎言教育子女 C、说明父母教育子女要身教胜于言教,一旦许诺就要说到做到 D、说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其十二: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时冕父已卒.:.③儿痴.如此:④恬.若不见: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咏雪王戎识李阅读练习及答案

咏雪王戎识李阅读练习及 答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6、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 俄而雪骤( )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 (4)唯戎不动 (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6、(4分)(1)骤( 急 )(2) 差(大体 )

(3)尝(曾经 )(4)唯(只、只是) 7、(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 若(如),因(趁、乘)各分;意思顺1分)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 8、(3分)A 9、(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2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教材分析 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3.理解故事内容。 4.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2.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真不错,咱们一起去郊游吧!快看,路边有好多野果子——李子!(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生们爱吃李子吗?看到这又大又圆的李子,我都馋得流口水了。摘李子吃,(应该会有少数学生会犹豫一下。师顺势做采访) 师:这位同学,同学们都去摘李子吃了,你为什么不去呢?随机采访几名这样的同学,估计会有这样几种答案: 1.不确定李子是野生还是有人种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摘别人的东西。 2.野果子不卫生,会吃坏肚子,因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 3.(提前预习过课文的孩子可能有的会答出这一条)树上有这么多成熟的果子而没有人去摘,那一定就是苦的。 (设计意图:如果学生答出,大力表扬一番,和古人的智慧有不谋而合之处,如果学生没有答出,那就顺势引导出本文。)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七岁的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吧!(板书课题)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1.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师:请同学们仔细倾听。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有必要的环节,对于古文的朗诵,和现代文的韵律是不太一样,因此,老师要有意识的加强学生古文朗读的熏陶,让学生多听正确的读法,注意模仿,才能达到效果。) 2.老师领读,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课件出示)朗读文章,标好断句和重读词语,注意句子的读断和韵律,培养学生良好的古文语感。 3.学生自由练读。 (设计意图:刚刚接触真正的古文,应该给予一个熟悉的过程,因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此在老师范读听音,学生跟读正韵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练习模仿是十分有必要的。) 4.指名读 随机点选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朗读,重在以点带面,通过典型个例,再次纠正发音和语句读法。) 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出示原文。这是一篇文言文,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试读课文)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部编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天阴黑,自张柴村以东道路,皆官军所未尝行,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①,莫敢违。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近城有鹅鸭池,愬令惊之以混军声。四鼓,愬至城下,无一人知者。李佑、李忠义钁②其城为坎以先登,壮士从之。守城卒方熟寐,尽杀之,而留击柝者③,使击柝如故。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鸡鸣雪止,愬入居元济④外宅。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元济尚寝,笑曰:“俘囚为盗耳!晓当尽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愬遣李进诚攻牙城,毁其外门,得甲库,取器械。烧其南门,民争负薪刍助之,城上矢如猬毛。门坏,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节选自《李愬雪夜入蔡州》)【注释】①愬:李愬,带领部队夜袭的首领。②钁(jué):钁头,一种掘土农具,这里是挖的意思。③击柝者:打更的人。④元济:吴元济,叛军头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愬令惊之以混军声(使……惊惧) B. 使击柝如故(原来) C. 民争负薪刍助之(背) D. 进诚梯而下之(梯子)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愬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 (4)参考词典解释,谈谈“相”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 《古汉语词典》“相”〈副〉的义项有:①互相;交互。②表示行为动作偏向一方。③递相;相继。 (5)李愬偷袭蔡州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请结合选文,分点简要概括其中的原因。 【答案】(1)D (2)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李愬用囚车把元济押送到京都长安。 (4)“相”,此处意为“互相”“交相”,写出了人马冻死之多,随处可见,极言气候之恶劣,正是敌人不备之时,夜袭的有利时机。 (5)风雪之夜出兵;让鹅鸭惊叫来掩盖军队行动的声响;让“击柝者”照旧打更,瞒天过海。 【解析】【分析】(1)ABC解释正确。D 梯,名词作状语。 (2)这句话的意思是:(到)半夜,雪越下越大。走了七十里,到达蔡州城。根据题目限断两处的要求,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夜半雪愈甚/行七十里/至州城。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槛车:押运犯人的囚车。诣:到。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李愬用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言文中的词语解释,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借助注释,学会口译文章,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教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不同角度的分析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中华民族自古就不乏智慧少年,学习他们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精神。 2、会联系实际对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培养求异思维。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水迸,儿得活。) 这个故事中的司马光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聪明,充满智慧,一个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紧急的情况能果断地采取措施,是非常了不起的,因此这个故事流传了下来。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整体感知 1.教师简单介绍王戎: 王戎简介: 王戎是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就聪明过人,好清淡,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2.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王戎识李 刘义庆《世说新语》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⑦取之,唯⑧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 3.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 (1)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是时范文正领浙西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B. 为术甚备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 C. 及公私兴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发司农之粟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又新作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B (2)①(他)又重新建选粮仓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菜;募民兴利

王戎阅读答案

篇一:王戎阅读答案 《晋书王戎列传》阅读答案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核心提示: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王戎,字浚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烂烂,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浚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钟会伐蜀,过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⑤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20.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成现代汉语。(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1.文言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它的含义。它是山东卷历年阅读的必考内容。根据考试说明,应注意三点:一是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包括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实词及初课本中出现的实词。二是考查重点为“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而不是在词典中的解释。三是考查层级为“理解”,是指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

初中中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甲文选自(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乙文则是(用课文原句填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谦词有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 C.裁如星点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解释下列词语 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 7.翻译句子 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0. 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

《咏雪》《王戎识李》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一寸光阴不可轻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王戎识李》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②〔诸〕众多,一些,这些。③〔游〕玩耍。④〔子〕果实。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竞〕争着。⑦〔走〕跑。⑧〔信然〕的确是这样。6、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 (1) 俄而雪骤(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 (3)尝与诸小儿游( )(4) 唯戎不动(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 、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 答: 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6、(4分)(1) 骤( 急 )(2) 差(大体 ) (3)尝(曾经 )(4) 唯(只、只是) 7、(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 若(如),因(趁、乘)各0.5分;意思顺1分)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 8、(3分)A 9、(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2分)【乙】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三思后行,能根据观察推理判断,少走弯路(意思到就给2分)。 1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部编四上25.《王戎不取道旁李》试讲稿(教学设计)

部编四上25 《王戎不取道旁李》试讲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学过的这两个文言小故事吗?请看大屏幕,出示“司马光砸缸”图文(文言文)、“守株待兔”图文(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小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 看老师写课题。 二、认识、书写“戎”字 “戎”字是会意字,“戈”代表兵器,””代表铠甲,两部分 合在一起指武器。 “戎”字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边示范边指导)斜钩要把握好 弧度,写得挺拔舒展,两个撇画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

个是斜撇,要写出锋芒。下面拿出写字教材,描两个写两个,注意 坐姿和写字姿势。写完同桌互评。 三、检查预习,读好课文 过渡: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课题中“取”的意思是什么?“道”的意思呢?请你说。 师:连起来的意思是王戎不去摘道旁树上的李子。下面接着汇 报预习收获。 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王戎从小就很聪明,他七岁就是一位小 神童了!后来,他长大后还成了西晋的名士,是“竹林七贤”之一。 生:预习读书时我查字典知道了“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的“折”是多音字,在这句话里读“zhé”,“诸”字读一声。 师:预习得很用心。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及停顿。 1.师示范读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 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同桌合作朗读课文,要读准生字。读完评价,找出不足之处,然后交流,纠正读错的地方。 3.指名读课文,注意断句。随机点找学生朗读,然后男生读、 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齐读等等多种形式,重在以点带面,通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③心窃乐之________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2019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资源包-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资源包,包括 相关资料 说课稿 课堂实录 教案1 教案2 类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讲述的是一个善于观察并分析的一个机智少年的故事,全文仅49字,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是不难的,因此,对这篇文言文我的教学重点并没有放在文言文的知识点教学上,而是放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 这节课上下来,我是不太满意的,由于本人的疏忽,将上课的时间记错,都上课几分钟后,教研组长胡廷俊去四楼喊我,等我走进教室,发完资料,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分钟,没有与学生简短交流的过程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但我经过调整,很快就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节课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上课节奏太快,学生明显跟不上节奏。从我进教室开始,因为意外,没有思想准备,大脑出现暂时的空白,没有上课的激情,缺少激情的我当然就处于应付的状态。再加上时间已经过去将近5分钟,因此,喜欢快节奏的我就必然要犯这个致命的错误。 二、出现了一些知识错误,在举例时误将“钱学森”说成“邓稼先”等。 三、为追求快节奏,对学生的读音没有纠正。 如果说这节课有点作用的话,我认为首先是让学生学会了思

考,我让他们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其次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推翻已有的理论重新进行思考,并采用模拟网上发帖的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和故事中的王戎说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第三就是知识的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王戎识李,还让他们去认识更多的机智少年,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新课程所提倡的那样:“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起到主体的作用,让他们插上翅膀,然后放飞。这是新课程中应有的理念。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