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讲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第三讲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农耕经济体制的不断自我调节,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呈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远古时代,土地属氏族村社共有,劳动者在家长的率领下,在共有土地上共同耕耘收获。夏、商、西周时期,这种原始的土地共有意识演变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的观念,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广大庶众“上无通名,下无田宅”(《商君书·徕民篇》),耕种国家的土地。国家为实施对土地的分配管理和贡赋的收取,在地官司徒之下设有载师、闾师、县师、遗入、均人等职官,形成国家干预农耕生产的政治雏形。

这种国有土地不得自由买卖和私相接受,即所谓“田里不鬻”(《礼记·王制》)。西周时期,土地经常由天子分封给各级诸侯、贵族,但从原则上讲,诸侯贵族只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周天子可随时把土地收回,或转赐别人,拥有土地的最终所有权。“三代以上,虽至贵巨富,求数百亩之田贻子及孙,不可得也”(张英:《恒产琐言》)。

在土地国有制下,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日协田”的卜辞,“协”字在甲骨文中像三耒共耕,“众人”、“协田”是殷商时期盛行集体耕作制的反映。《诗经》中的一些篇章,有西周前期集体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所谓“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诗·周颂·载芟》)、“率时农夫,播厥百谷……亦服尔耕,十千维耦”(《诗·

周颂·噫嘻》)。到西周后期,集体耕作的土地有了公田、私田之分,《诗·小雅·大

田》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劳动者要先耕种公田,然后耕作私田。孟子曾把这种集体耕作的田制称为“井田制”,并加以理想化的追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农夫们终年忙碌,结果还是“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豳风·七月》),处境十分悲惨。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那一时代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也是在氏族公社解体,进入初期阶级社会,血缘贵族保留土地公有制外壳,并继续实行集体生产的一种经济制度。到了西周后期,土地国有制出现某些瓦解的迹象,诸侯贵族从周天子那里取得土地,他们也逐渐和周天子一样,可以随意处理自己的封地,或用战争的手段,掠夺别人的封地。“公田”和“私田”分野之后,不可否认那些耕作私田的劳动者,也逐渐拥有对私田的部分所有权。奴隶制度逐渐出现了瓦解的征兆。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

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

走向瓦解,井田制破坏,变“公田”为“私田”的现象普遍出现。诸侯贵族为争夺土地农人的战争日益频繁,“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善战的士人、农夫可以依靠军功而取得土地。春秋末年,晋国赵简子伐邢,在誓师时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传·哀公二年》)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各以差次名田宅。”(《史记·商君列传》)

尤其是土地买卖的出现,打破了世袭贵族土地所有制时期“田里不鬻”的老

例。春秋时晋国已有“爰田”即易田换田的现象,是土地买卖的先声。商鞅在秦国推行“坏井田,开阡陌,民得买卖”的土地政策,土地自由买卖日益合法化、普遍化。

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也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而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一个家庭内,“男子力耕”,“女子纺织”,“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汉书·食货志上》)。这种男耕女织、以织助耕,或以工助耕、以商助耕的自给自足型的家庭小农业,逐渐在中国的农耕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春秋战国时出现的“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就是政府对个体土地所有者建立统制经济关系的开始。而这千千万万个向国家政府承担赋役义务的个体生产家庭,成为秦汉以后中国大一统国家政体的坚实基础。

随着土地的日益私有化和个体家庭经济的成长,土地成了社会各阶层争相获取的目标,而拥有政治地位、金钱财富的人,在猎取土地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于是自秦汉以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的现象屡屡出现,个体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色。

当然,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经历着一个循次演进的过程。春秋战国之后,旧的贵族分封制破坏,私人地主增长。但至唐代,国有土地仍占有相当比重,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仍保留种种干预。唐代中叶均田制破坏之后,土地私有进一步深入,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的干预有逐渐减弱的趋势。契约制的租佃关系在唐宋以后普遍出现,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个

体生产者亦从封建社会前期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向多种经营的方向艰难迈进。这种渐次加强的多元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续注入了活力,从而创造出唐、宋、清、清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特别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传统的自给性农业和商品性手工业的结合尤为普遍,个体生产者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多种经营的加强,使农家取得较大收益,增强了对封建剥削的负荷力和对人口增长的适应力,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并在原有的生产结构里,有所更新。

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东周以后土地日益私有化和家庭个体生产经营,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农耕经济进入了纯粹的“自给自足”状态,恰恰相反,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西方封建社会最具代表性的自然经济单位是领主庄园,领主庄园内不仅拥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奴,而且拥有从事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农奴手工业者,因此“每一座封建庄园都自给自足……没有商业来往和交换,用不着货币”①。而在中国则不同,地主占有的剩余劳动主要是谷物地租,手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加工制品极其有限,这样就使地主经济不可避免地要与市场发生较多的联系,以解决消费品的不足。广大的个体农民局限在小块的土地上,生产手段更为有限,他们只能通过出卖剩余农产品以换取其他生产生活必需品。孟子所谓的“农有余粟,女有余布”,须要进行“通功易事”(《孟子·滕文公下》),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再者,中国从秦汉以来就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政府对于土地所有者的赋

役经济关系以及对于城市经济活动的统治政策,也都在客观上打破了区域间货物流通的障碍,促进了商品货币关系的较早发展。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先秦的典籍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商品交换与市场流通的记载。《尚书·酒诰》鼓励民众“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诗经》中也屡有关于商品交换的记载,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如贾三倍,君子是识”(《诗·大雅》)。秦汉时期,史载“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郡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臻,万物之所殖者也”(《盐铁论·力耕篇》)。这种商业交换活动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商品生产、商人资本、域市货币经济等,伴随着中国的农耕经济而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为了补充农耕经济的不足和满足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当农耕经济较为繁荣,政治较为清平之世,商品经济也随之繁荣;而当农耕经济走人低谷,政治腐败混乱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严重的破坏。商品经济对于农耕经济的依附性格,又促使工商业者的普遍归宿,是最终回到经营土地的老路上去,促使地主、商人和官僚三位一体的结合。这种性格,大大削弱了商品经济对于农耕自然经济的腐蚀瓦解作用。但就总的趋势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私有化的深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而这种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更新,对旧的生产体制也产牛了一定的冲击力量。正因为如此,到了明清两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的变动时期。

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中华人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祖先们世代不息的顽强拼搏,辛苦耕耘,推动着中国的农耕经济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进步。至公元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聪明务实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铁犁的使用,轮作复种技术的推广,远远早于欧洲各国。蚕桑和茶叶的发展,曾令世界倾羡不已。中国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灵巧的工艺品,精美的纺织品,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的发达,使中国人最早开辟了亚非两大洲之间的海上交通。冶炼业的久盛不衰,为中国农具的改进与货币的流通创立了坚实的基础。炼丹术等化学知识的积累和不断丰富,使古代中国在瓷器、漆器、酿酒、染色、兵刃、食品等方面的制造技术也相应取得突出成就。而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被称为是对人类历史进程发生革命性作用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文明的伟大科技成果。

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也是西欧中世纪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战国时的城市,就已有“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战国策·齐策一》)的盛况;唐宋时期的长安、开封、杭州、泉州、广州等城市,都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而明清两代的城乡工商业集镇,更是遍布全国,“百货毕集”(《吴江县志·市镇》)。长距离的商品贩运,很早就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各地商品货物,可谓“无

远不届”,形成了全国性的商业联系。货币的大量使用,与西欧中世纪货币“几乎没有地位”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纸钞的使用是中国对于世界货币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传统音乐博大精深,渊远流长,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本文认为创新要在理念上超越自我,突出特色,贴近时代,走向市场。 关键词:传统音乐;继承;发展;创新 在当今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商品经济对传统音乐的不断冲击。大量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音乐,网络音乐等等渐渐成为了社会音乐文化的主导。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则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青年一代不了解传统音乐,甚至越来越多的人在大流音乐中迷失了方向。绝大多数的人知道“四大天王”是谁,但几乎没人知道四大名旦为何物;很多人会弹奏钢琴吉他,却不知道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状况令人担忧,中国传统音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笔者的故乡湖南怀化有一种流传上百年的剧中——“麻阳花灯戏”,而在各乡各村曾经都活跃过一支支花灯戏班子。每逢秋收时,人们围着晒谷坪,点上篝火,唱起了花灯戏。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幽默风趣的表演,表达者人们欢庆丰收的喜悦;女儿出嫁时,幽怨的哭嫁歌诉说着母女之间的依恋之情;老人离世时,哀伤悲痛的花灯调则寄

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花灯戏被各种大流音乐所取代,甚至被看成是极为老土,不上档次的小儿戏。随着花灯艺人先后离世,当年那种从年头唱到年尾,曾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花灯戏已经淡出历史舞台,那些回味无穷的唱腔、调子、动作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据报道,此类现象绝非个例,整个传统音乐界都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中国传统音乐该如何继承该怎样发展。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提高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日渐进步,人们对室内空间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利用也有了新的了解,现代室内装饰设计的物质功能已不再是设计的独一要素,精神功能方面的民族化、特性化和多样化越来越引起众人的重视,如何把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获得充沛的表现,这已成为很多设计师和研讨人员不时思考和探究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纹样;艺术设计;创新;室内设计;时代感 一、中国传统纹样的含义和特点 纹样是指依照必然的构造规则,经由抽象、转变等办法而构成的规矩化、定型化并使用于人们实践生涯中的图形。中国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装饰艺术中极具魅力;是中国人民在革新和发明世界的理论进程中发生的艺术精髓,它是中国传统文明的一种载体,是人类不同时段中完美生命力的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1]传统纹样大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艺术中反应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产物,后期经过加工和变形,表现出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中国传统纹样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传统装饰纹样往往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极具趣味性以及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在中国,一些植物、动物以及图样被当做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通过中国传统纹样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有着深厚的文明底蕴和魅力,归纳综合来说,它具有以下六个特点: 1.1历史悠远。 出土于陕西半坡村的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人面鱼网纹是至今有据可考的最早的纹样。这为装饰纹样的现代应运提供了参考和指导,这与我国领域中,如何保护和应用、继承和发扬传统性的研究相呼应,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1.2纹饰多样。 中国传统纹样在分歧的前史期间存在着分歧的代表形象。新石器时代是彩陶上的鱼纹、漩涡纹;商周期间是青铜器上的篓餐纹、窃曲纹、鳞纹、重环纹、雷纹;汉代是画像石和画像砖及瓦当上的几何纹、死神纹、米字纹、菱形纹、S形纹、四叶纹、三角纹;唐代是镜子上的花鸟纹,敦煌藻井上的卷草纹;至于传播

国内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

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中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输入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 水墨画 中国画的一种。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基本要素有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相传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来续有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缤纷可以用多层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轻岚为一体。”就是说的水墨画。唐宋人画山水多湿笔,出现“水晕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笔,墨色更多变化,有“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唐代王维对画体提出“水墨为上”,后人宗之。长期以来水墨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着重要地位。 院体画 简称“院体”、“院画”,中国画的一种。一般指宋代翰林图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路的绘画。亦有专指南宋画院作品,或泛指非宫廷画家而效法南宋画院风格之作。这类作品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多以花鸟、山水,宫廷生活及宗教内容为题材,作画讲究法度,重视形神兼备,风格华丽细腻。因时代好尚和画家擅长有异,故画风不尽相同而各具特点。鲁迅说:“宋的院画,萎靡柔媚之处当舍,周密不苟之处是可取的。”(《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以张铨、江宏伟、贾广键、赵蓓欣、喻慧等为代表的现代中青年画家为现代院体画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文人画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5763198.html, 中国传统音乐价值与创新性发展路径 作者:任国菊 来源:《启迪·下旬刊》2020年第01期 摘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数不胜数的优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自文明出现以来,主流的传统音乐走向不断发展,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陶冶着同时期文人雅士的情操,也为后人留下了优秀的文化瑰宝。然而在当今欧美音乐文化和日韩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国人开始更倾向于潮流的外国音乐文化,因此如何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也是这个时代音乐人,文化学者和大众都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和创新性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给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价值;创新性发展 不少学者认为某个时期音乐的价值取向是由音乐产生的环境背景,音乐内容的主角和创作者,以及该时期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音乐产生的环境背景决定着素材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作品的质量高低,音乐内容的主线故事与创作者的个人音乐素养的高低,影响整个音乐作品的受众面的大小,该时期的历史条件决定着该作品的未来走向,是被统治阶级“封杀”,还是继续流传受益后人。当然影响一件传统音乐作品价值高低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总结与归纳,制定出合理的创新性计划,才能让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绽放出更多的魅力。 1 对中国传统音乐价值所在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统文化大家园中一直是朵瑰丽的奇葩,绽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有着无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位置。在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中,音乐文化绝对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能够对该时期,该地区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学习,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该时期以及该地区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通过挖掘中国历史上涌现出的优秀文化作品,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音乐作品流传千古,必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我们后人如果可以将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当代中国主流音乐文化增添色彩,这将对我国现代的文化取向发展,发挥出不可磨灭的作用。 2 对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创新的必然性 当今时代是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俗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如果不能及时的紧跟时代潮流进行自我发展和创新,我国的音乐文化将会很快被火爆的欧美音乐文化市场和日韩音乐文化市场所挤压,一代又一代的人经过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外国文化熏染而摒弃和忘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现代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

现代标志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2007-03-29 19:25 在艺术和设计领域,由于国外各种新思潮的涌入和渗透,动摇着我们固有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使我们的作品越来越远离民族个性和丧失自身的话语权;同样,对传统不加扬弃的描摹也导致民族工艺发展的停滞。因此,如何认识传统造型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在"国际设计风格"潮流之后,开创多元化的设计潮流,是新一代设计师们所面临的课题。 一、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是将具体的事物、事件、场景和抽象的精神、理念通过特殊的图形表达出来。使人们在看到logo的同时,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从而产生对品牌的认同感。在整个企业形象的传递过程中,因其出现频率高,应用广泛,易于被人们认知和记忆。纵观现代设计史,许多著名的有创意的标志设计无不在简洁、明了的形式美中蕴含着一个企业、团体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内质。对一个企业和团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中国的造型艺术承袭了中国传统美术观。它有别于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趣味,多不重“写实”重“传神”,在意境上追求“大巧著拙”的浪漫飘逸境界。它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是绘形的,又是入神的;它是确定的,又是未定的。作品的意趣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效果。近年来,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于现代标志设计,备受设计师们青睐。 申奥标志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范:五星,五环,象形的中国结,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太极拳结合,使得标识如行云流水般生动和谐。作品在体现现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折射出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理念与现代标志设计紧密结合的艺术魅力。 1、汉字在现代标志中的应用: 古老的汉字跨越数千年时空,至今仍充盈着旺盛生命力和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汉字是在象形文字基础上经过漫长演变而成的方块字。通过象形、会意等六种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质,可以说是标志的最原始形式。同时,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不同的表征也为现代标志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元素。 2010年世博会会徽,就是以汉字“世”为基础设计的,其中暗含三人合臂相拥的图形,象征着“你、我、他”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洋溢着崇尚和谐、聚合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汉字书法的“世”字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篆刻的“京”字可说是异曲同工,交相辉映。黑龙江电视台的台标用行书写就的“龙”字,狂舞欢腾的龙身极具阳刚之美,也彰示了龙的传人从“或跃在渊”到“飞龙在天”的奕奕神彩。可以说汉字作为非常有效的设计元素与标志以造型及内涵取胜是一脉相承的。 2、篆刻逐渐成为现代标志的设计元素 篆刻是中国所独有的一个艺术门类。其朱文、封泥等不同的外在形式和历代印学家丰富多变

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宋元数学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DOC)

中国传统音乐基础复习纲要 第一章汉族民歌与歌舞 1 民歌的基本特征:口头性、集体性、风土性 2 民歌发展史: ⑴先秦《候人歌》黄帝《弹歌》 周代《诗经》,十五国风共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民歌3000多首,地域 包括黄河流域的陕、晋、豫、鲁及长江流域的鄂和川东. 楚国南部的祭祀歌曲《九歌》 ⑵秦汉魏晋以后把所收民歌称为“乐府”,著名篇目有《陌上桑》《焦仲卿妻》 ⑶三国、两晋、南北朝北方的歌包含在“相和歌”中。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民歌成就颇高,有《敕勒歌》《木兰辞》;南方民歌成就突出是吴歌和西曲,吴歌是江苏一带民歌基础上加工而成,西曲兴盛于长江中游一带。 ⑷隋、唐、五代、宋些民歌被精选,加工,填词成为“曲子”,这样的“曲子”敦煌约保存有590首词,80支曲。到宋代,宋词成为高峰。 ⑸元、明、清明中叶出现歌词集和曲谱集。《挂枝儿》,明代冯梦龙编辑并评论的民歌集。 3 民歌分类法: 劳动号子:节奏规整,音调高亢 山歌:适于自由抒发内心情感,旋律悠长,节奏自由 ⑴体裁分类法音乐经过反复加工,旋法细腻,结构规整 小调:(分为吟唱调、摇曲和时调,时调是由艺人在公众场 合演唱的小调,音乐形式较成熟,传唱变异中,音 调骨架较固定) ⑵“色彩区”分类法:强调区域地理文化特征对民歌风格的影响。苗晶、乔建中 以全国汉族民歌为对象写出专著。 ⑶其他分类法:行政区划分类法即按省分类,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是比较 实用的分类形式。 4 与民歌的流传发展相关的重要背景因素 ⑴地理环境⑵历史条件与社会习俗⑶方言(由于民歌由土地而生,用方言

演唱,依方言而传播,所以口头方言声调对民歌旋律走向的影响是直接的。⑷人口迁徙⑸经济的影响。 5 主要歌种和歌舞种类介绍 ⑴信天游,流行于陕北,脚夫中间传唱最多。“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起兴《赶牲灵》 ⑵山曲,流行于山西河曲,保德,偏关及陕西府谷,神木一带,其曲调为上下句,两句的前半句往往相似或相同,有时仅仅是乐句的落音不同。旋律的跳进多,起伏大,频繁的跳进赋予山曲以鲜明的特色和粗狂的性格。《走西口》 ⑶开花调(石占明)演唱,流行于山西太行山区的左权、武乡一带,“开花”起兴,音调简洁,风格秀丽,以级进七声性音阶为主。 ⑷花儿(朱仲禄),流行于甘、青、宁夏等地。《上去高山望平川》 ⑸客家山歌,今天分布于粤、闽、赣交界处及湘、桂、台等地。流传于广东兴宁,梅县一带的客家山歌称“兴梅山歌”,流行于江西兴国县一带的称“兴国山歌”。 ⑹秧歌,汉族民间歌舞种类,广泛流行于黄河以北地区,集中于春节前后。 ⑺花灯,流行于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的民间歌舞,发展为地方戏后叫“云南花灯”“贵州花灯” ⑻花鼓,汉族民间歌舞,流行于安徽、长江中下游地区,山东及西北地区。 第二章说唱音乐 1“什样杂耍”是旧时民间艺人们对他们练习表演的各种技巧、功夫的通称。包括:“吹、打、拉、弹、说、学、逗、唱、变、练”十种。 2“撂明地”是指在某种固定场合(一般多是在游人集中的各类市场里)有一块固定的地方,四周摆几条长板凳围出场子,艺人可在中间表演。 3曲艺传说是东北“俗曲艺人改进会”的简称,在1949年的全国第一次交代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用“曲艺”这个名字来命名这个艺术门类,后又将其中的杂技单独分开,成立杂技表演组织。 4通常曲艺的品种分为十大类:评书评话类、相声类、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板诵类。这十大类中除掉前两类:评书评话类和相声类,后面八类就是本书的研究对象----说唱音乐中的曲种。

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快节奏已成为这个科技高度发展,信息高度集中的时代的风格,多元化的现代设计,尤其是平面设计,无时无刻的冲击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不能忘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鉴和发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图形;创意思维;包装设计;应用 图形作为视觉传达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之一,传统的表现手法有刻、绘、刺、编、印等,现代手段主要体现为工具和材料的运用。以平面、多维、立体、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现代图形创意通过思维的联想,以图形设计来表达和传递信 息内容,以独特的形象给观者深刻的印象。传统图形的造型形式、方法为现代图形创意提供借鉴方式,使得现代图形设计的信息整合、信息的传达更为直接有效。 一、图形的概念与思维范式 图形是人类最直观、最无声、最通用的视觉语言。以图形表达创意并进行信息的传递,使信息传播更为直接、有效、迅速。都作用于信息传达的视觉传达形式都属图形创意范畴,如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招贴设计、标识设计、共公识

别系统设计等。一切与传递信息有关的专门性设计,都属图形设计。 (一)逻辑思维。按照由表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的习惯性发展顺序,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方式进行的思维活动,我们通常称之为逻辑思维。在图形创意中,多数以直观的形象思维引导逻辑思维的进行。逻辑思维是人们已经习惯的一种思维方式,很容易造成局限,但如果学会利用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一样可以做出新颖的创意。 (二)逆向思维。将事物发展的结果和原因顺序倒置,由结果向原因推演。就像现在很多关于环保的公益广告,画面往往是龟裂的土地或干旱的沙漠。这些自然灾害造成的可怕景象,告诉大家这就是过度破坏大自然的后果,号召人人都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的运用。逆向思维常常会在创意时提供给你丰富新颖的创作元素,给你一个打破常规的思维角度。 (三)对立思维。对立思维不同于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因果关系倒置的思维模式,而对立思维则是引发对事物对立面、相反方向的思考。在创作中,对立或相反的双方既可同时存在,又可以相互替代。 (四)发散思维。以一个原形或原意为基础点,向四周引发辐射的思维点。在创意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以一个想法作为最终创意,而需要大量的创意想法,从中选出一个最好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数学发展史概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地处亚洲东部,濒太平洋西岸。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中下游产生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前2033-前1562),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其后又有奴隶制国家商(前562年1066年,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和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共历约二百五十七年,传十一世、十二王﹞。随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03年-前221年),春秋后期,中国文明进入封建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全国,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制国家──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封建文明在秦帝国的封建体制的基础不断完善地持续发展,经历了统一强盛的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帝国、东汉王朝(公元25年公元220年)、战乱频仍与分裂的三国时期(公元208年-公元280年)、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与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与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18年)。到了公元581年,由隋再次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隋朝(公元581618年),接着经历了强大富庶文化繁荣的大唐王朝(公元618年907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与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

年)、蒙古族建立的控制范围扩张至整个西亚地区的疆域最大的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朝灭亡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王朝于17世纪中为少数民族女真族(满族)建立的清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1年)所代替。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自此之后,中国脱离了帝制而转入了现代民主国家。 中国文明与古代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文明一样,都是古老的农耕文明,但与其他文明截然不同,它其持续发展两千余年之久,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文明十分注重社会事务的管理,强调实际与经验,关心人和自然的和谐与人伦社会的秩序,儒家思想作为调解社会矛盾、维系这一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一、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有很多记数的文字。从一到十,及百、千、万是专用的记数文字,共有13个独立符号,记数用合文书写,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 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而这种计算方法称为筹算。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用算筹记数,有纵、横两种方式: 表示一个多位数字时,采用十进位值制,各位值的数目从左到右排列,纵横相间﹝法则是: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图案及寓意(图文)整理版

中华传统精华图案及寓意大全 中国的传统图案大都以神话传说、民间典故等为题材,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达人们对于平安、和谐、幸福生活的向往! 【天中辟邪】 图案:钟馗、蝙蝠。 解题:钟馗,传说故事人物。相传唐明皇于病中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画工吴道子绘成图象(见沈括《梦溪笔谈》)。旧俗端午节多悬钟馗之钟,谓能打鬼和驱除邪祟。天中,即天中节。《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端午,也作端五。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辟邪,祛除邪祟,又指古代传说的神兽,似狮而带翼。古代织物、军旗、带钩、印纽等常绘之。南朝陵墓用作镇墓兽石。皆驱灾去邪之意!!

【一琴一鹤】 图案:七弦琴,弦琴」。 见於周、成於汉。鹤,亦称「仙鹤」。羽毛雪白,颈背和翼部分呈黑色,头顶有红色肉冠。体态潇洒优雅。《宋史·赵●传》载神宗曰:「闻卿匹马入蜀,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亦称是乎!」冀其为政简易,如其行装也。后人用「一琴一鹤」称颂为官刑清政简、廉正不阿。也用以称颂品德高尚者 【鹤鹿同春】 图案:桐、鹤、鹿。

解题:桐,梧桐树,落叶乔木。树干平滑挺直。桐木是制乐器的好材料。桐与「同」同音。「同春」,象春天一样美好。「鹤」、「鹿」都是瑞兽。隐喻「禄」、「寿」。「鹤鹿同春」祝颂长寿之词。 【马上平安】 图案:信使骑马奔驰送家书。 解题:「马上」,匆促之意也。唐诗有「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据《名臣言行录》记载:「胡安定读书泰山,十年不归,得家书,见平安二字,即投涧中,不复展读。」 「马上平安」图案,也叫「马报平安」,古代交通不便,家人、行人,久未得书信,但得平安二字,以慰焦虑之情。此图表达时人对亲人或亲朋之良好祝愿 【麒麟送子】 图案:童子手持莲花、如意,骑在麒麟上。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保护的思考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其他古国都相继亡国的情况下,中国何以能生存并长处与世界强国之列有其必然原因。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民族传统音乐根深叶茂,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至今还有很多有待后人去发掘和发扬。但是文化是会遗落的,在人们恍惚间不知已有多少文化永远离开了我们,永远成为了历史。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个被西方文化包围着的时代,在这个既愤怒又悲凄的时代,我们渐渐失去了民族的历史,抛弃了中国的精神,不是很可悲么!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没有继承这一稳固的根基,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纸上谈兵。如《流水》在我国被代表为知音的象征,在197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号航天器收录了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去茫茫宇宙为人类寻觅“知音”。岂不知,从战国时期至今的2000余年里《流水》产生过很多个版本。但无论如何变化,它始终表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样才能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历久弥新。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的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另一方面,发展是继承传统音乐的目的和归宿。继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没有发展,继承就不会产生新的血液,就不会有生命力。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试想,当初的《流水》如果没有千百年来人们的传承和创新,很有可能就会销声匿迹。所以,我们应该在继承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坚持继承中国传统音乐。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摘要: 艺术设计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及科技水准,艺术设计的精神性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审美心理和审美风尚等.所以说艺术设计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是需要结合发展的,传统是设计的基础和产生的条件,时代是设计的发展基础物质,只有二者有效的结合,才能创造完美的艺术设计,为人类的生活提高质的飞跃.民族性构成艺术价值的内在规定性。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的伴随,而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总是充满民族性,蕴涵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气质的,它们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艺术作品充满民族性的关键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在于一个民族理解事物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和眼光。民族艺术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图案;文化;图案;设计思想

目录 引言 (3) 1.中国传统图形的形成 (3) 1.1中国传统图案的发展历史及思想体现 (3) 1.1.1传统图案的历史发展过 (3) 1.1.2传统图案的思想体现 (3) 2.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及运用 (4) 2.1 中国传统图案的特点 (4) 2.1.1具象题材,抽象运用 (4) 2.1.2对称与均衡时基本的构图法 (4) 2.1.3繁复求变、乱中有序 (4) 3.中国传统图案的内涵 (5)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 (5) 4.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5) 4.1中国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形式 (5) 4.2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精神体现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6)

引言 中国传统图案包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创作和生产的丰富经验积累,它既是物质的体现,又是精神的反映,没有传统美学的修养,所反映出来的现代设计就会先天不足。吸取中国传统图案的精髓,把它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下面就几种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来分析其在设计中的体现。 1. 中国传统图案的形成 1.1 中国传统图案的历史发展及思想体现 1.1.1传统图案的历史发展过程 龙凤类吉祥图案、花卉类吉祥图案、文案类吉祥图案、雕刻、摆设类吉祥图案、喜庆类吉祥图案、吉利类吉祥图案、“福”吉祥图案、“禄”吉祥图案、“寿”吉祥图案、建筑类吉祥图案、祥云火炬:传统云纹式样的运用。金镶玉奖牌:古代金玉嵌错工艺,中国传统装饰文样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等。 传统图案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开始了,随着原始人制作各种器皿,尤其是陶器、青铜器。大多纹样有饕餮纹、蛟龙文、龙文、象纹、鹿纹、绳纹、云纹、雷纹、蟠篱文、环戴纹等。 1.1.2传统图案的思想体现 中国的传统图形历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长期发展所形成, 多如在夜空中散发光芒的繁星,蔚为大观。这些包括丰富寓意、哲理和生活智能的美好图形,在诸如陶瓷、建筑、刺绣、家具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在中国人生活当中。这丰富的资源理应是现今视觉设计的一个宝库,为设计师提供一个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些富有中国哲理、宗教、宇宙观和时空观的文化思想,往往是通过独特的图形传达具体内容的,如阴阳的太极,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讲求和谐与自然的观念,以现代的造型设计看,这些图形的创作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并且有现代感。其实,中国不少优秀的传统事物已被中国人遗忘,却倾向单纯走西化的道路,而有些西方人士,却比我们更重视中国古雅优质的传统图形。 中国传统图形经历数千年的转变,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要从传统中吸取其精华,作为基础而创新改造。正如张汀先生为《中国民间艺术》一书序中曾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代同步前进,这将有利于提高国民审美情操与文化素质。”

简述中国数学发展史

中国数学发展史 【摘要】数学发展史就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人们的思想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数学中的很多思想也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体现。该论文就围绕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论述。介绍了从古至今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中国数学思想的特点及中国数学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外数学文化的交流影响,总结了从数学发展史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数学;数学发展史;数学思想 一、中国数学的发展历程 1.1中国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据《易·系辞》记载:“伏羲作结绳”,“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其中有十进制制的记数法,出现最大的数字为三万。这是位值制的最早使用。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这种方法称为筹算。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 在几何学方面《史记·夏本记》中说夏禹治水时已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并早已发现“勾三股四弦五”这个勾股定理﹝西方称勾股定理﹞的特例。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已有圆、方、平、直的概念。对几何工具也有深刻认识。 算术四则运算在春秋时期已经确立,乘法运算已广为流行。“九九表”一直流行了约1600年。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一些学派还总结和概括出与数学有关的许多抽象概念。著名的有《墨经》中关于某些几何名词的定义和命题。《庄子》中则强调抽象的数学思想。其中几何概念的定义、极限思想和其它数学命题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思想。此外,讲述阴阳八卦,预言吉凶的《易经》已有了组合数学的萌芽,并反映出二进制的思想。 1.2 中国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奠基 这一时期包括从秦汉、魏晋、南北朝,共400年间的数学发展历史。秦汉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数学知识系统化、理论化,数学方面的专书陆续出现。 现传中国历史最早的数学专著是1984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的成书于西汉初的汉简《算数书》。 西汉末年﹝公元前一世纪﹞编纂的《周髀算经》,尽管是谈论盖天说宇宙论的天文学著作,但包含许多数学内容,在数学方面主要有两项成就:(1)分数、等差数列、勾股定理于测量术;(2)测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为后来重差术(勾股测量法)的先驱。此外,还有比例知识。 《九章算术》是一部经几代人整理、删减补充和修订而成的古代数学经典著作,约成书于东汉初年。全书编排方法是:先举出例子,然后给出答案,通过对一类问题解法的考察和研究,最后给出“术”。它的成书标志着我国传统数学理论体系——初等数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比欧洲早了1400多年。

中国传统图案和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中国传统图案及寓意 图案:梅花、竹、绶带鸟 解题:齐眉,《后汉书·梁鸿传》:「〔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案」,有脚的托盘。「眉」与「梅」同音。世称夫妇相敬谓「举案齐眉」。「齐眉祝寿」,比喻夫妻互敬互爱,健康长寿。

图案:鸳鸯、莲花、莲实。 解题:鸳鸯,水鸟名,羽毛颜色美丽,形状象凫,但比凫小。雄的翼上有扇状饰羽。雌雄常在一起。旧时文艺作品中常用来比喻夫妻恩爱。《禽经》载:鸳鸯,朝倚而暮偶,爱其类。据说鸳鸯成对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颈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莲实,莲子,喻连生贵子。「鸳鸯贵子」寓意夫妻恩爱,同偕到老。

图案:两条龙、龙珠等。 解题:龙,《说文》十一:「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钜,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珠,指夜明珠、珍珠。《述异记》卷上:「凡珠有龙珠,龙所吐者……。」传说龙能降雨。民间遇旱年常拜祭龙王祈雨。后演成「耍龙灯」的民俗活动,「二龙戏珠」即由「耍龙灯」演变来的,有庆丰年,祈吉祥之意

图案:凤凰、太阳。 解题:凤凰,亦作「凤皇」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其形据《尔雅·释鸟》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伦,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古来有关凤凰的传说故事很多,传统年画,以凤凰为题材的图案运用也较普遍

图案:龙凤呈祥。 解题:龙凤都是传说想象中的生物。不仅形象生动、优美,而且赋予许多神奇的色彩。龙能降雨祈丰收,又象征皇权。凤凰风姿绰约高贵,牵涉许多传说,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吉祥幸福的化身。龙凤又用来形容有才能的人。《南史·王僧虔传》:「于时王家门中,优者龙凤,劣者虎豹。」「龙凤呈祥」图案象征高贵、华丽、祥瑞、喜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 发展的认识 班级:2012护理本科 姓名:孙碧莹 学号:20120522057

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也包括当代中国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 自脱离原始的胚芽状态之后,中国传统音乐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时期:先秦时期,雅乐兴盛,多种乐器陆续产生,大型乐队初步形成,音乐美学及律制理论初步确立。汉唐时期,北方和南方民歌都有蓬勃的发展,西域、北欧的音乐大量内传,唐代歌舞大曲,是这一时期音乐走向全盛的标致。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明中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此时的文艺大量走向世俗,戏曲、曲艺兴起,时调小曲开始流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外国音乐大量输入,中国传统音乐在与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着自身衍化、蜕变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宝库。 音乐鉴赏课上,谭盾先生演奏的《地图》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地图》的演出现场就搭在凤凰古镇的小河之畔,周围灯影重重,古墙石道,观众隔河相望,河边的小石桥上,坐着一排纯朴美丽的苗族姑娘。据说,《地图》的灵感来源于凤凰古镇的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敲击、搓揉不同的石头,奏出不同的节奏和音高,老人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歌。恰巧,在第六章节的《听音寻路》中,乐队们所使用的乐器就是各种各样的石头,石子翻飞,创造出不同的声响,或悦耳、或凝重、或低沉沙哑,

或噼啪快活,时而摩挲流淌出一股股柔音静曲,时而却又敲击着进发出强劲的力量。乐符流泻而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了自然的力量,那样的神秘婉转,那样的幽深莫测! 如斯美乐,知道的人竟不多。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流行音乐铺天盖地,聒噪了双耳,浮躁了心灵,让我们没有丝毫的闲情去嗅一嗅传统音乐的芬芳。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渐渐消失的困境,我们,应当坚决地行动起来!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还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我们还要树立对传统音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其次,论及发展,决不能仅仅是照搬照抄先辈们遗留下来的东西,创新才是发展的关键!在谭盾先生的《地图》中,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地图》是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的音乐作品,它打破了现代音乐创作的规律,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音乐世界。 回顾漫漫音乐之路,蓦然发觉,原来我们错过了那么多。中国传统音乐就像那天边闪耀的星子,等着我们去探寻、去求索。只要我们不懈努力着,终有一天,华夏儿女会让它绽放出它的独特华彩!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

中国传统图形艺术与现代标志设计 作者:崔颖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2期 摘要:作为极具东方魅力的艺术,我国传统图形艺术时刻都影响着各种现代艺术的创作。因而,现代标志设计对传统图形艺术的善用及其与传统图形艺术的有效融合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具象、意象、抽象的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传统图像;现代标志设计;融合 1传统具象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 具象传统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就是将传统图形所表现出来的物象外形和结构灵活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之中,这正是现代标志设计创意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艺术是我国传统图形的根源,使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在造型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我国传统图形中,注重实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的造型方式,主要关注形与形之间的穿插、呼应和礼让关系,追求完整和对称均齐。具体创意是通过运用具体、鲜明、性感的形象,来塑造直观、简洁、理性的标志形象。这种形象大多以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为原形,结合一些现代手段,对这些元素进行取舍、概括和提炼,并进行新的设计重组,之后将其进一步糅和到现代标志的设计中。标志是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有效载体,通过糅和具象传统图形设计出来的标志,含义清晰,形态古朴而真实,具有较高的识别度,再加上其较强的通俗性,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从而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 2传统意象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 卡西尔曾指出,人类的各种文化形式是由不同的符号活动的产物。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神话、语言等各种符号形式,同时体现了人类精神客观化的不同途径,并组成了整个文化世界。作为人类精神客观化的形式,传统图形有着一种蕴藏着独立精神的构形的力量,并不是被动地表示某种单纯的事实,也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单纯摹写,而是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外在形态是内在涵义的物化和外化,是内在意义借以表达的重要途径。历代人们之所以对同一个图形进行反复的描摹,不只是因为图形极具审美意义的外在形态,同时也是因为理解了图形的内在涵义,通过反复描摹,从而将深层的意义展现出来。在我国,传统图形最初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宗教等的崇拜,随着时间的演变,许多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意象就延伸出来了。而这些具有美好寓意的意象图形正是我国传统图形艺术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标志设计的过程中,传统意象图形也是标志艺术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传统的意象图形与现代标志设计理念的审美充分融合在一起,使现代标志设计汲取传统意象图形的“意”,这就需要标志设计者在对传统图形进行研究时,要能够摆脱图形的物化表面,将研究拓展至精神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图形中的“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到传统图

中国传统音乐三大来源

中国传统音乐三大来源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