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现代西方哲学评介

学期论文

姓名刘定康

学号 201003140220 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 2010 级 2 班

标题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浅谈叔本华的幸福观

摘要:幸福是每个人都在尽力追求的,但大多数人局限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囿于生活的现实中无法自拔。本文通过对叔本华幸福

的理解,向大家解析真正的幸福观,即幸福来自自身之内,而

非自身之外,物质的幸福和精神的幸福要两相结合,希望对大

家的幸福追求有正确的导向。

关键字:幸福个性财富精神追求

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对叔本华生活背景及其相关理论思想的理解,我认为叔本华把幸福观分为绝对和相对两个方面,不过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认同叔本华的绝对幸福观,即幸福是虚幻的,而痛苦才是具体存在的。但也不反对,主要是找不到反对的理由。相对观是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从理论上我赞同这个观点,但现在却没办法在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换句话说,我还对他的观点存有一丝怀疑、一丝侥幸,这种认同还没到骨子里去,我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沉淀,或许只有在实践中我才能真正明白,然后待自己真正读懂他的思想后我才会认同,倘若这样,那便是最好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一是人的自身,即在最广泛意义上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二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这是偏物质上的占有;三是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可分为荣誉、地位和名声,这对人的社会地位有重要影响。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第一项差别是大自然划分下来的,由此可推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的差别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加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决心。从另一个角度讲,第一个差别自然赋予的,个人无法过多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而后两个差别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密切相关,是可以通过人的意志、行动加以改变的,所以后面两个差别才是人最突出的差别。同时,在他看来人的内心快乐或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

上。浅显的说,正如每个人都局限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局限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直接伴随他的意识而生活,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

接着叔本华分别针对人的自身的东西与幸福的关系做了分析。首先是个性与幸福的关系,他借助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书中的观点来表述,即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用简单的话说就是,自己可以改变的不是身体,而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外物,而且对外物的改变正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

叔本华的这句:“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这理论的虽然东西听得迷迷糊糊,不过想起来还确实是。他在说个性对幸福的影响时顺便说的这句话,让我感受挺深。他说:“人的幸福取快于我们的个性,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却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想想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值得可怜啊!网上传出的那个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孩和那几百万专职的彩民等等,他们的幸福基础是多么的脆弱。而那些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虽然他们很多都只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但是他们干一行,爱一行,同样做出的让人感动的事,让人值得敬佩的事,他们的幸福是平凡的,但更是伟大的,值得所有人向往的!

下面这段精彩的言论我虽然没有完全消化,不过读完却从心里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除了佩服叔本华的语言天赋和对人性的深度洞察外,还是佩服。他说:“一个人的自身,亦即当这个人单独一个的时候陪伴自己的、别人对此不能予夺的内在素质,其重要性明显胜于任何他能够占有的财物和他在他人眼中呈现的样子。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独处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的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有万千财富都难以心满意足。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于他来说,都是纯属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质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可能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会说这是一种阿Q精神,得不到就认为是自己不需要或者是不适合自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态度。但我们换一个思维,对物

质的追求我们局限于当下,财富再多存在银行里也只是一个数字,无法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且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如果我们追求精神上的提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己对精神追求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那样对外在物质性的财富追求还那么执着吗?精神上的影响对子孙后代可能意义更大。

在表述个性不可更改而是去发挥时,叔本华引用了歌德的名段:歌德说:“在你降临世上的那一天,太阳接受了行星的问候,你随即永恒地遵循着让你出世的法则茁壮成长,你就是你,你无法摆脱你自己的师贝尔和先知。时间的力量都不能打碎那既定成的、已成活的形体。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就是尽可能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因此,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适合个性的发展,除此之外则一概避免。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吻合的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换一种说法就是,对其追求不求最好,但应该最适合自己。

健康与幸福的关系我们比较好理解,金钱有时可以买来药物,却不能买来健康。健康是我们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像生命是革命的本钱一样,或许去医院走走,听听那些病人的心声或者想想自己生病时的第一意识,再看看那些身体健康的人就知道健康对幸福来说是何等重要了。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

就财富和幸福的关系上,叔本华认为:“真正称为财富的,亦即过分的丰裕盈余,对我们的幸福却帮助不大”。我也认为财富的多少与幸福的大小不成正比,有基本的财富保障我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个度内的财富才与幸福的大小关系紧密。毕竟,生存是人的第一要素。接着叔本华聊到:“所以很多有钱人感觉不快乐,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精神方面的熏陶和修养,没有见识,也因此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兴趣而只有这些才可以使他们具备能力进行精神活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以外,对于我们的真正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为了保管好偌大的财产,我们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操劳,它们打扰了我们舒适悠闲的生活”。对于人的幸福,人的自身确实较之于人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但是,常人追求财富比追求精神情趣要来劲千百倍。

关于叔本华幸福观的理解就暂到此,总结一下,幸福来自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当然作为学生,要获得幸福,一方面需要自己努力去奋斗,但应该适应自己的天性、个性,不能强求,另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精神的幸福和物质的幸福要两相结合。

读书感悟:

读书不在多,而在精,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东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文化背景,因此对人们思考、处理问题有着很大影响。学习《西方哲学评介》或《堂吉诃德》、《悲观论集》、《叔本华道德与自由》、《叔本华人生哲学》等西方经典著作,我们不能盲目学习,甚至对书中观点、做法照搬照套,我们必须明确目标,制定计划,除了扩充自己的知识,我们最主要的是要通过对西方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总之,对外来文化我们要批判性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将理论用于实践时更要三思而行!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的认识和评价 姓名:陈岑 学号:201203140202 班级:2012级2班 摘要:正如很多人所说的及很多人云亦云的人所认为的:“叔本华所持的是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最悲观的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似乎注定被扣上悲观的帽子。但是,一般说来被扣上的帽子都不为人真正地认可和属实。他的人生观在悲观之处体现着通达,让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得一种恍然大悟。在孤独之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而他的哲学也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被边缘化的地位。但真如他本人怀着的“流传久远和发迹迟晚成正比”的自信一样,他的思想的深刻性并不体现在他的哲学地位上。那么到底什么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为什么他的哲学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的地位,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叔本华所持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态度。从这些方面的探索中,能否找到一条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人生观?这还有待分析斟酌推敲。 关键字: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通达孤独被边缘化深刻思想

一、我所了解的叔本华 “我很庆幸我认识的第一位哲学家不是黑格尔之流,而是叔本华”,记不清这是出自谁人之口,但难免让我也不得不那样认为,虽然我对黑格尔了解甚少,这样说并不代表我了解叔本华多少。对叔本华是一种超越阶级超越情感的共鸣。奇怪的是我并不像他那么有钱,也没有像他一样从小周游列国,从一开始接受的不是纯书本上的知识,更没有和母亲相处不愉快,也没有像他对女人一样深恶痛绝地对男人深恶痛绝,更没有像他一样拥有与生俱来的超群的智慧。但他跟我不一样的一点是于他十八岁时父亲自杀,于我20岁时父亲意外身亡。如此看来,他似乎比我更加不幸。但我实际上是比他不幸的。“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不幸哪能比较?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与他的人生经历相关密切。不同的人生经历造就不同的观点,相似的人生经历中和不同已达到共鸣。我想能与叔本华有所共鸣,有所分歧的原因也在这里。 二、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初见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观,“人生就是痛苦”。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就是生存意志,就是生存欲望,为了生存不得不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产生欺诈残暴,产生一切痛苦。人的欲望与生俱来,没完没了,当一定的欲求得到满足后,新的欲望又随之产生。即使欲望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那么可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9.浅议人类意志自由 皇家科学院提出的问题是:人类意志的自由,能从自我意识得到证明吗? 这是一个重要、严肃而困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它同中世纪和近代全部哲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关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要作详细的探讨,对此问题中出现的那些主要概念,当然也要加以分析。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会发现这一概念是一个消极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我们想到的只是一切障碍的消除;而在这一切障碍表现力量的时候,它们必然是积极的。自由的概念,相应于这一切障碍可能具有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自然的自由、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自然的自由。就是各种物质障碍的不存在。由此我们可说:自由的天空,自由的眺望,自由的空气,自由的田野,自由的场所,自由的热,自由的电,河流不再受水闸的阻挡而自由流动,等等。连自由的居所、自由的膳食、自由的印刷、不付邮资的信件,都表明令人讨厌的条件的不存在,这些条件作为享受的障碍物,总是和居所、膳食等东西相伴随。但在我们的思想中,自由的概念总是动物的宾词,其特征是,动物的运动是源于它们的意志,是随心所欲的,只有在没有物质障碍才能称之为自由。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差别甚大,而受阻碍的又总是意志,因此,为简便起见,人们总是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自由的概念,并因而总是指那一切只是受其意志推动的或只是遵循其意志而行动的东西。从根本上来讲,不论概念发生什么变化,内容都没有变。

就自然意义上的概念而言,动物和人只有在既没有束缚又没有监狱、也不麻痹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没有自然的、物质的障碍妨碍它们的运动以及它们的运动是循着自己的意志的时候,才能说它们是自由的。 这种自然意义上的自由概念,特别是在作为动物的宾词时,是原始的、直接的,因而是最经常的。因此,这种意义上的自由概念是毋庸臵疑的,是无需讨论的,而其现实性也始终能从经验中得到证实。动物只是按照其意志在行动,在此意义上也就是自由的,无需考虑会有什么东西能影响它的意志本身。在这种原始、直接因而是普遍意义上的自由的概念只同阻碍它行动的自然障碍的消除有关。因此人们可以说:空气中的鸟是自由的,森林中的野兽是自由的,自然的人是自由的。只有自由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们说一个民族也是自由的,其含义是:这个民族是按照它自己制定的法律来治理的,只有这样,它才始终遵循自己的意志。由此,政治的自由也属于自然意义上的自由。 但只要我们离开了这种自然的自由,并考察另两种自由时,我们就和这一概念的普通意义无关,而同这其哲学意义发生关系了。这会带来许多困难,它分裂为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自由,即智力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 智力的自由也就是亚里士多德说的,就思维而言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我在这里提到这种自由,只是为了划分概念的完整性。在这之前,我将对它所使用的概念进行论述,最后只需对它简略论述一下就可以了。但在划分自由的三种类型时,由于它和自然的自由贴近,就必须把它放在自然的自由之后。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韦启昌译)的一点感受: 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点到8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晚上9到10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当然他活了72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大家保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几乎所以的人毕生不息地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为什么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是由于“人们头脑里面的见解和认识,绝大部分往往是黑白颠倒和虚假荒唐的,这些见解不值得我们重视”。只要抛弃对名誉的最求,我们的生活才会宁静,就像隐居的人一样,他们不用生活在别人的视线里。 4. 对待生活:大叔认为生活是痛苦的而非幸福的。“快乐只不过是一场幻梦,但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他认为幸福是带有否定意义的、暂时的,而只有痛苦才是肯定的、永恒的。 “我们不要把目光盯着追求生活的快感和乐趣上,而是尽可能地注意逃避生活中数不胜数的祸害”,“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痛苦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活下来;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

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即表象背后的本质。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意志最重要、最本质的特征是没有目的,没有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叔本华在得出意志便是欲求后,又进而认为欲求就是痛苦。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是一种“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望,所以一切生命在本质上即是痛苦。因为欲望、冲动是无穷无尽的,而它的满足却总是暂时的、有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而一种欲望得到了满足,新的欲望就会继之而起,永不满足,亦是痛苦;纵然欲望得到了完全的满足,所带来的就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同样也不免于痛苦。另一方面,意志现象愈完善,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是没有痛感的。最低等动物的痛感很微弱。脊椎动物因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对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一点认识与评价 XXX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摘要: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他把意志看成是世界的本质,认为意志是自由的,是不可抑制永不满足的欲望的冲动,因其欲望无法完全满足,所以人生是痛苦和无聊的。当然,他对人的认识在某一程度上却有着现实且符合实际的一面,这对人看清自己、发展自己有着很强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对于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人来说,具有不可小觑的引导力。因此,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我们应科学的从中吸取其精华部分,扬弃不合理成分,最终为我们人生的发展抛砖引玉,力求人生的最佳完美。 关键词: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欲望痛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指出“人生是痛苦的,世界的本质是意志,而意志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冲动’,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欲望因其某些原因是不能完全满足的,所以一旦人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就容易产生痛苦心理。追求欲望时,人生就

是一部惨剧,一个悲剧,人生就是痛苦的”。根据他的这些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悲剧,只有在细节上才有着喜剧的影子。比如说,若按照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思想来看待当今高校的大学生,我们充满着太多的欲望,如好的工作、好的成绩、好的证书,包括好的恋爱等等,言之不尽,但在追求这些欲望的同时,总有人会成为牺牲品或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基于这种情况,在叔本华看来,高校的大学生的人生就是痛苦的,是充满着悲伤的人生旅程。快乐只是暂时的欲望的部分,一旦快乐之后,欲望随之放大,人生就充满了烦恼与不快,人生也就有了缺陷。快乐是要以牺牲痛苦为代价的,快乐之间意味着烦恼、痛苦随之而来,从而打破欲望的暂时的部分满足。 叔本华认为人们消除痛苦的最好的捷径是实行禁欲,对人们的欲望进行禁止,尤其是对个人的爱情、名利、权力、财富的欲望。这种思想如果消除了欲望又显得无聊,随之而来的便是无聊滋生出痛苦,因此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他竭力反对乐观主义,认为乐观主义是对人生不完美的解释。在此,那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对于这个问题,叔本华揭示了人生存在的价值以及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现实原则。所以,这对于我们运用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去认识现实生活,使我们更能够客观的认识人生、享受人生、批判人生注入了新的元素。 另一方面,叔本华也认为,人生还是利己的。人类为了利益,为了自己生存的需要或幸福,凡是阻碍欲望满足的因素,人类就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取消其哲学的悲 观主义意味 文化纵横谈 叔本华虚无主义解读 —— 取消其哲学的悲观主义意味 ■张>---7~ "这个时代再没有荣誉的桂冠可以送人了,它的赞美是猥 滥的,它的责备也没有什么意思." 叔本华说,"人生没有任何价值,只是由'需求'和'迷幻' 所支使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存绝对荒芜和空虚便表现 出来."在这梦幻般的现实中,我们,阿童尼一般"没有死,也 没有睡,他不过是从生之迷梦中苏醒",活人迷于恶梦,像尸身 一 样在腐蚀着.我们没有所悲正如我们没有所喜,这一切,归 结至此,而或它还将延伸,也不过是一场虚无. 那么叔本华如何被合理的推崇为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之 一 呢? 一 ,关于意志的论述 在继"世界是我的表象"之后叔本华指出了"世界的本质 是意志",而意志实际上就是意欲,是一种生存意志,生命意 志,在第四篇中叔本华做出了其间必要的转换:"意志既然是 自在之物,是这世界内在的涵蕴和本质的东西;而生命,这可 见的世界,现象,又都只是反映意志的镜子;那么现象就会不

可分离地伴随着意志,如影不离形;并且!t~JL有意志,!I~JL就会有生命,有世界.所以就生命意志来说,它确是拿稳了生命的;"作为处于主客体形式之外的意志,它不服从于必然的根据律,而正是这同一个意志,它又在不停地分裂,"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便是欲求,欲求 就是痛苦."一切追求挣扎都是由于缺陷,由于对自己状况的不满而产生的,一天得不到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没有一次满足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反而只是又一新的追求的起点…… 追求挣扎没有最后的目标,所以痛苦也是无法衡量的,没 有终止的."如果相反,人因为他易于获得的满足随即消除了他的可欲之物而缺少了欲求的对象,那么,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就会袭击他.我们在叔本华的着作里,丝毫看不到半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只能感到人生的痛苦,无休止的烦恼,生存空虚, 以及没有任何希望的未来. 这是因为一切欲求皆出于需要,所以也就是处于缺乏,所 以也就是处于痛苦. 正如叔本华所讲,"归根结底,这都是由于意志必须以自身饱自己的馋吻而产生的,因为除意志之外,再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了",而它呢,却是一个饥饿的意志.人世的追逐,焦虑和苦 难都是从这里来的这意志便决定了苦痛的人生. 二,人生哲学 现在我们都已认识到自己的现象的本质就是自己的意 志,我们的现象既是由于我们的行为,又是由于这行为的不变底本,意志虽不是行为的原因,然而意志却决定着行为,于是, 我们也不得不同叔本华一样认为:人生本质上是痛苦的.这是因为,生存意志本身就意味着欲求和渴望,"但是一切欲求的基地却是需要,缺陷,也就是痛苦".要追求一种欲望并得到满足,就会遭遇种种烦恼和痛苦.一种愿望与欲求得到实现与满12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2011年6月刊 改革与开放 浅论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邱君国(中共苍南县委党校浙江省温州市325800) 摘要:叔本华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并提出了两种解救人类痛苦的途径。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Abstract:Schopenhauer Arther is in the modern West philosophy history only the panthelism founder,is also the modern West humanism thought founder.His philosophy of life has the strong pessimism and the nihilism color,thought that the life the essence is the pain and bored,and proposed two kinds rescue the human pain the way.Let the human in the majority question's views accept with difficulty freely,but is actually profound and incisive,therefore is worth to its thought conducting the research and the resonsideration. 关键词:叔本华意志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Keyword:Schopenhauer Arther will Pessimism philosophy of life 作者简介:邱君国(1975.10-)男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政治学、党建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识别码】E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6-0196-02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开辟了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河。由于当时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占据哲学界的主导地位,使他很不得志。代表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沉默了二十几年之后才开始被人注意,继而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赞誉,遗憾的是这种时光对他来说已经不多。1860年他彻底地离开了他认定只能是永远痛苦的人世。他的人生哲学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色彩。时至今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还可以听到其人生哲学回声。 一、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根基 1、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 康德的“自在之物”指本身是不依赖于我于我们,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1]这样“自在之物”的非对象性使我们既不能对其有所断言,也不能对其有所怀疑,这就使“自在之物”本身对于我们成为一种多余之物。叔本华看到了“自在之物”的这种缺陷,对其进行了继承和改造。“那认识一切而不为任何事物所认识的,就是主体。因此,主体就是这世界的支柱,是一切现象,一切客体一贯的,经常作为前提的条件,原来凡是存在着,就是对主体的存在。”[2]28这样叔本华用主体取代“自在之物”,为意志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2、叔本华的意志是在借助于柏拉图的“理念”的基础上确立。 叔本华要确立他的真理—— —意志,不得不借助予柏拉图的理念。“理念是独立于具体事物和人的意识之外的实体”;“理念是永恒不变的,是塑造个别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都是‘分有’理念而成的”; “客观事物是理念的‘影子’或‘摹本’”[1]。从中可以看出,理念既非理性的产物,也非常感觉的产物,而是我们从特殊事物中看出的普遍性。叔本华正是借助于理念在抛除“自在之物”的同时,继承了“自在之物”,建立起他自己的意志真理观。因为意志的确立,也不是靠理性和感觉,而是靠直观。在叔本华看来“真理是自身确立”。理念这种“自身确立的真理”使叔本华的意志得以确立。 3、叔本华的意志从佛教思想中吸收了“欲望”概念。 叔本华认为认识的主体和欲求的主体是合一的。他用主体的欲求代替主体的认识,用欲求的主体代替了认识的主体。这样康德 那不能为我们所认识的“自在之物”在被叔本华归结为主体后,又被归结为欲求的主体,进一步确定其意志真理观。 叔本华正式在吸收和改造了康德哲学、柏拉图哲学和印度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他的意志哲学。康德的“自在之物”使意志成为可能,理念使意志得以确立,欲望则构成了意志的核心。这样叔本华经过精心勾勒的作为世界的本质的意志就展现于我们的眼前:它是一种无时间性、无空间性、无固而成的活动,是一种“不能遏制的盲目的冲动”,是一种无目的,无止境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基本特点是求生存,求生命。 二、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 1、人是痛苦的人。 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人不可遏制的生命冲动和欲求,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存意志”;二是繁殖后代的“生殖意志”。生殖意志是把生存意志保存的生命在时间上加以延续,两者都为了求得生命的存在。 人是意志发展的最高产物,是意志客体化最高等级,到了这个阶段,意志作为非理性的东西就会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理智。由于理智的产生,人认识到作为表象的人是注定要死亡的。人为了使自己活得好,生存得舒适,分化出并紧紧依靠理智,而人的本质就是生命意志,本身具有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性和欲求,就不可避免地使意志和理智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人的意志是求生存,而作为表象的人最终结局却是死亡。尽管人们的每一次的呼吸,每一分钟的努力都是为生存而斗争,但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一死。叔本华认为,人生真正的痛苦在于认识到这一点。“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也就愈显著”。[3]99这样也就不难印证叔本华认为的知识越多的人越痛苦,天才是人世上最痛苦的人,而痛苦正是天才灵感的源泉。 2、人生是痛苦、无聊的人生。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活动本身以意志的欲求为根本的动力,欲求总是产生于不足与匮乏,具有非满足性的特点,因而欲求的本质就是痛苦,给人生道路笼罩上了阴影。由于人具有欲海难填的本性,欲求是针对于自己的缺陷和对自己的状况不满而产生的。欲求追逐着满足,而其满足就质量而说都具有相对性,绝对的特征在于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一、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 叔本华(1788-1860)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特别成功得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得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得关系一直不行,隔阂特别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得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得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是德国闻名得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论文联盟 二、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重要内容 人一辈子哲学中凝聚了叔本华为人处世所应有得道德准则.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地位和财宝等得不同,展示得生命内容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人们得环境如何地不同,每个人得生命终其一生基本上具有相同得性质.“集忧患困厄于一身,悲伤兮兮地活到死而已”.尽管如此,人也应该拥有健全得人格,人格所具备得一切特质是人得幸福与欢乐最全然得和直截了当得妨碍因素.这些人格包括“高贵得天性、精明得头脑、乐观得气质、爽朗得精神、健康完美得体魄”,这是人自身得福祉,是幸福得第一要素,因此人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促进和保存这类使人幸福得特质,而不是外界得财宝与地位. 关于财宝,叔本华认为它既不是自然得又不是必要得需求.关于财宝,不能用理性定义它得范围,然而要真正地认识到是否拥有财宝跟幸福与否是没有关系得.假如人们有钞票了,他应该把这笔钞票当做他可能遭遇得祸害和不幸得保障,商人拥有了非常多得钞票之后.他只能把钞票当做工具,当做资本,灵活运用这些钞票以增加更多得财宝.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叔本华接下来又论述了了解自己与了解他人.叔本华论述了人如何做到认识自己.人们应该必须熟稔自身得技艺,他必须明白,生活中最要紧得、最真实得目标是什么,也确实是讲,为了得到幸福,他最需要得是什么以及在他得思想中依次占第一、第二位得目标是什么.他必须发觉,总体上,他得天职是什么,他应尽得责任是什么,以及他与世界得一般关系是什么. 关于爱得话题非常多学者都论述过,叔本华认为,恋爱是一件特别严肃得情况.人人都关怀这件大事,却总要避开人家得耳目、偷偷摸摸进行,显得有点可笑,这全然是徒劳得.叔本华认为性爱驾驭着恋爱,“性爱才是那个世界上得真正得世袭君主”,性欲是生存意志得核心,是一切欲望得焦点,因此他把生殖器官命名为“意志得焦点”.性欲是求生意志最完全得表现和最明确得形态.性欲是最激烈得情欲,是欲望中得欲望,是一切欲求得汇合.关于恋爱,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强烈得吸引力和紧密得连接,确实是各种生物得种族求生意志得表现.“恋爱得本钞票是青春”,吸引异性得首要条件是健康、力和美. 在论女得中,叔本华借用朱伊(法国)写得诗“假如没有女得,在我们生命得起点将失去扶持得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女得非常少表现强烈得悲伤、欢喜等情绪,她们只是祈求恬静、平稳地度过一生.“女得本身就像个小孩”,因此最适合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得工作.女得比男人更具有怜悯之心,但是女得更善于虚伪和佯装,这是她们得天性.女得只是为种族得生殖而生存,她们得天职也在于此,她们情愿为了种族生命得连续而牺牲个体. 三、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1忍受孤独 有人讲:“孤独是一个人得狂欢,狂欢是一群人得孤单.”正如叔本华列举得伟人,非常多伟人基本上在孤独中成才得,“在成功得道路上,只有孤独得人”.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得时候出现得,那种感受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 2不汲汲于名利 忙于名利、疲于钞票财、争取地位,是现实中得非常多人得写照.但他们忽视了自己得生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艺术美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与艺术美学 人们只要提起现当代西方的反理性主义哲学和艺术思潮,大抵总可以追溯到叔本华。虽然他生活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但就其思想对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的影响而言,仍可作为现当代西方美学的一个起点。鲍桑葵在他的《美学史》中也认为, 据叔本华说,他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并认为自己是康德哲学的真正继承者和完成者。鲍桑葵也说:“作为一个理论家,叔本华是从康德那里开始的”。叔本华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为“表象”和“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恩格斯曾指出:叔本华的哲学不过是“适合于庸人的浅薄思想”,“是由已经过时的哲学残渣杂凑而成的”。 叔本华把意志夸大为世界的本质,确定为最原初的存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都只是意志的表现或客体化。世界不过是意志的“一面镜子”。整个世界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意志的存在。意志的基本特点是求生存,故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他不仅用生存意志解释人的活动,解释社会现象,而且还用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说它们都是意志的不同级别的客体化,并明白地承认,“意志客体化的这些级别不是别的,正就是柏拉图的那些理念。” 叔本华认为,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意志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从意志到理念,再从理念到表象。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对于意志,不仅理性不能确切地把握它,而且从根本上说就是不可认识的对象。人们只能通过意志的客体化来认识它自身,而且只能用非理性的直观的方法。 叔本华所说的意志,从哲学上看是基本的,是世界的本质;而从伦理学上看,则是邪恶的,是人们永无止境的苦难的源泉。这就是说,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则是悲观主义的。人生不过是空虚的意志的幻影,毫无价值,就像一场漫长的噩梦。生活与梦境本质上并无明确的区别,人生即地狱,人生即痛苦。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意志本身就是一种不可遏止的盲目冲动和欲求,受意志的支配也就是受欲望的支配,而一切欲望和追求,又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但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任何的满足或所谓幸福都只是消极的,每一次满足都会成为又一个新的欲望或者说新的痛苦的起点。这种欲望的暂时满足,“永远只是像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又延长他的痛苦。”叔本华认为,既然人的欲望和追求是无止境的,没有最后的目标的,故痛苦也是没有边的,无法衡量的。而且由于人能直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痛苦,这就更增加了痛苦的程度。因为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痛苦了。所以,人生就像是在痛苦和空虚无聊之间来回摆动的“钟摆”。而所谓无聊空虚,说到底也还是一种痛苦。故叔本华断言,悲观主义才是人生唯一可能的结论,那种对人生的乐观主义观点,只不过是 1

叔本华的哲学名言名句

叔本华的哲学名言名句 导读:1、人在一生当中的前四十年,写的是本文,在往后的三十年,则不断地在本文中加添注释。——叔本华2、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叔本华3、抱怨卑贱的目的毫无用处,因为无论人们说什么,都是他们支配着整个世界,我们用不着抱怨世俗目的的低下——叔本华《叔本华人生哲学》4、人由于受意志的控制,总是充满着痛苦。可以说,人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陷入到痛苦之中;即使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非常短暂的。因为,人接着就会产生更多的欲望,从而产生出新的痛苦。但是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又会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叔本华5、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6、伟大的心灵,在这个世界更喜欢独白,自己与自己说话。——叔本华7、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华8、人的面孔要比人的嘴巴说出来的东西更多,更有趣,因为嘴巴说出的只是人的思想,而面孔说出的是思想的本质。——叔本华9、这个世界沉浸在罪恶之中:野蛮人互相吞食对方,文明人互相欺骗对方。这就是所谓的世道方式。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叔本华《人生的智慧》10、把部分的孤独带进社会人群中去,学会

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上的孤独。这样,他就要学会不要把自己随时随地的想法马上告诉别人;另外,对他人所说的话千万不要太过当真。他不能对别人有太多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上抑或在思想上。对于别人的看法,他应锻炼出一副淡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因为这是培养值得称道的宽容的一个最切实可行的手段。——叔本华《人生的智慧》11、我的思想虽没为我赚进一分钱,却替我节省了不少开支。——叔本华12、如果我们怀疑一个人说谎,我们就应该假装相信他,因为他会变得愈来愈神勇而有自信,并更大胆地说谎,最后会自己揭开自己的面具。——叔本华13、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叔本华14、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叔本华15、精神迟钝的后果就是内在的空虚。这种空虚烙在了无数人的脸上。并且,人们对于外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情——甚至最微不足道的事情——所表现出的一刻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也暴露出他们的这种内在的空虚。人大内在空虚就是无聊的真正恩怨,内心空虚之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求外在刺激,试图借助某事某物使他们的精神和情绪活动起来。——叔本华《人生的智慧》16、Life swings like a pendulum backward and forward between pain and boredom. 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叔本华17、能够遗传后世的声名就好像橡树,长得既慢,活得也就久;延续不长的名声好比一年生的植物,时期到了便会凋零;而错误的名声却似菌类,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我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什么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我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追求目的是总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成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还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了,幸福是不可体验以及不可被检验的。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看来,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在这里,我们我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定义来,如果我们愿意,

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每当人们获得一次满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叔本华认为,苦闷揭示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满足的表现。终于与我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有个叫保罗·瓦莱的诗人在《海滨墓园》中写道,“如同果子被吃完,变成饱胀的快感,如同它将消失化为快乐……”这个诗人其实是个幸福的诗人,他认为欲望之终和厌倦之初是体验幸福之时,在这短暂的时段中,果实化为快感。这欲望之终即是我们达到目的之时,很简单,在四级成绩刚出来知道我们不仅没挂还过考不错时,我们的欲望达到了,当初可能有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可是再过了没两天后这种快感就消失了,这就开始厌倦了,所以说在这个欲望之终与厌倦之初中间的这点小小空隙就是我们体验幸福之时。但这也仅仅是这位诗人这样认为,所以说他还是幸福的,到了叔本华这儿,他把本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幸福的权力也给剥夺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灰暗。在他看来,不仅变为“快乐”的果实消失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了。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以预见。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四级过了的时候好像有过的那点幸福事实上是虚假的,是没有被存在过的。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确实,好像是进入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