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上)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上)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上)
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 日本篇(上)

读书文摘

题目: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日本篇(上)

作者:王鼎杰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5年七月下,第4~9页

在二战前的列强俱乐部中,日本是唯一一个非欧美、非白种人国家成员。同时,在二战前的东亚各国中,它又是第一个认清世界大势,并率先完成现代转型的国家。早在幕府末期、“黑船开关”之前,日本国内精英就已经开始有人设计新时代的国家扩张战略。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将上述战略国策化,形成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国策,明确了利益线和主权线相辅相成的地缘政策。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再到一战,日本实现了后发国家的奇迹崛起。但是,其国家战略运作却是建立在一个问题重重的制度之上,这个漏洞从未得到根本性修补,反而愈演愈烈,终于在二战中将日本引入灾难的深渊。

近代国家战略的变与不变

对欧美列强而言,二战是一战的延续。这种延续不仅体现在国际政治的结盟关系层面,也体现在军事变革的一脉相承上。但是,对日本而言,二战与一战却是一个巨大的断裂。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属不同的阵营,这一点与意大利非常相似。不同则在于,正如笔者在本系列《二战史鉴:列强的国家战略——意大利篇》中已指出的那样,意大利在一战前是德奥阵营的一员,开战后临机反水,加人协约国阵营。二战前意大利本想再次成为一个战略砝码,但判断错误,越陷越深,最终被迫沦为德国的附庸。正是这种追求成为战略砝码、待价而沽的策略,形成了意大利的战时行为与战前行为的巨大反差。

日本则不然。一战前,日本是以日英同盟为外交支柱,因而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协约国阵营。二战前,日本以德日同盟为外交支柱,因而加入的是轴心国阵营。其战前规划和战时行动有高度的连贯性。如果我们将历史的尺度拉得更长一些,就会发现,明治维新以来,日英友好关系构成了日本外交的支柱,而日德同盟取代日英同盟,则是希特勒崛起后的突发性事件。

不过,如果我们更深一层审视这个转变,就会发现这变的背后恰恰是不变。

自明治维新以来,近代日本的外交核心始终是追随强者。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如下认识的基础上:日本在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匮乏、生产力滞后、社会结构落伍的后发国家。日本应本着“借力”原则奉行“搭车”战略,竭力成为全球强国的地区代理人,进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成功地扫除了地区内的竞争者——中国。日俄战争的胜利,则标志着日本对地区外竞争者的胜利。再加上一战中对德宣战带来的巨大收益,日本不仅成为远东第一强国,而且跻身世界五强之一,其海军力量更入围世界三甲之列,标志着日本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巨大胜利。

但是,大英帝国在一战后步入了衰落期。德国虽然蒙受了一战的惨败,却在战后迅速实现了国家复兴。同时,美国竭力促成了日英同盟的终结。就此,日本军政界开始形成一种新的认识,大英帝国主宰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新的时代里,德国将称雄欧洲,甚至称霸世界。但是,德国归根结底是一个陆权国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德国很难像大英帝国那样迅速制霸七海,却很容易动摇欧洲列强的根基。既然如此,日本何不追随德国,充分利用德国崛起的机会,实现日本在亚太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呢?

换言之,日本在二战中追随德国,本质上仍是传统“搭车”战略的延续,只不过日本对强弱的判断发生了变化。从结局上看,日本的赌注显而易见地押错了方向。但是,跳开倒看历史的后见之明,要说清日本在二战中的大战略失误,却并不简单。

日本的判断可以说是一正一误。正确在于对大英帝国衰落的判断,以及其对德国再崛起必然进一步削弱老牌殖民国家,从而为日本释放扩张机会的判断。错误则在于对德国国力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并且丧失了大局观:德国固然在崛起,苏联和美国也在崛起。伴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再加上其盟友法国的连带性衰落,世界正在进入一个高度无序的状态。德、日、苏、美四强都在争夺世界领导权,中间还夹着一个不自量力想四两拨千斤的意大利,大英帝国虽然衰落但仍保留着相当的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强国可以独自完成排除竞争者、取大英帝国而代之的历史霸权更替。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强国具备可以独自完成辅佐大英帝国击退挑战,进而完成霸权禅让的能力。不过,只要联盟得当,前述两个任务都有可能完成。则左袒还是右袒(编注:见于《史记·吕后纪》,左右袒,即裸露出左右臂。露左臂表示支持某一方,露右臂表示支持另一方)将决定与谁联盟,与谁结盟又将直接影响胜负结果。

这就意味着,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二战,其胜负恰恰不是由单纯的军事战略和技战术决定的,而是受国家战略的深刻影响。既然日本从甲午到一战,始终保持了国家战略的成功运作,按理说,其在二战中的表现应当不至于太过糟糕。可是,实际上恰恰形成了“明治的辉煌”与“昭和的迷乱”的巨大反差。究其因,其实早在明治的辉煌中,就已经埋下了昭和迷乱的因子。

“国务”与“统帅”的对立

《大日本帝国宪法》第十一条、十二条规定,陆海军直接隶属于天皇,编制和兵力规模亦由天皇本人直接决定。这就形成了著名的“统帅权独立”传统,等于是将军事体系和文治政府列为平行关系。同时,作为一部君主立宪性质的宪法,明治宪法又将天皇进行了“虚君”化的处理,使得天皇并不直接治理国政,其在重大事件的决策上只表态,并不直接进行前台运作。这就进一步扩大了军人的活动空间,大大压缩了文治政府的决策范围。

即便将19世纪的世界理解为一个放大的全球性战国时代,也不应忘记克劳塞维茨的教诲:战争永远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脱离了目的的手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克里蒙梭又说:“战争是如此重要,决不能任由军人决定。”日本的认知错误就在于,过于强调了军事斗争的内在逻辑,忽视了驾驭军事斗争的政治逻辑,从而造成了军略凌驾于政略之上的态势,进而埋下了军事战略取代国家战略的伏笔。

在明治时代,日本去武家政治未远,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都是旧幕藩体系下的武士出身。在这些人身上还看不到文武对立的严重痕迹,但不祥的预兆已经出现。甲午战争爆发前夕,陆军总参谋部全力推动战争前进,事先不仅未与政府进行必要沟通,甚至没有与海军进行协商。大本营成立后,作为政府首脑的伊藤博文居然被排斥在外,最后只有依靠其与天皇的特殊关系破格列席大本营会议,连旧陆军遗老编纂的《大本营陆军部》也不得不承认:“总理伊藤博文决心承担国家安危于一身……经奏请天皇,特许列席大本营会议。这是由于不明军事作战情况,即无法确定内政、外交方针的缘故……伊藤总理列席大本营会议时,据说从政治、外交的立场进而议论作战,往往与陆军海军幕僚发生激烈辩论……参照伊藤总理的战争指导方案的结果……政、战两略似已接近珠联璧合了。”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政府要员大多有军方背景,且威望足以与军方要员匹敌,再加上明治天皇也足以统御文武两大系统,从而进一步掩饰了日本制度设计的缺陷。进人后明治时代,情况开始发生微妙且深远的变化。大正天皇长期为病痛所折磨,昭和天皇则性格柔弱,都无法再像其明治先祖那样积极有效地统御军政体系。同时,从社会构成的角度上看,随着明治维新的深化,传统的一套“四民(士农工商)格局”已经被彻底打破。在新时代,不仅人人可以有姓,而且人人可以自由择业,无须再受限于血统出身。社会分工日趋细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造成文武人员之间的壁垒越来越森严,有威望的文治领袖则越来越少。不仅如此,日本长期奉行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的现役军官制度,只要二者中有一个辞职,而其

所属军种拒不提供后继人选,内阁就要垮台。不知不觉间,内阁逐渐沦落成军队的行政、财政事务办公室,日本俨然形成军队拥有国家的态势。

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开始以俄、法、美三国为假想敌,制定《国防方针》和《帝国用兵纲领》。前者决定日本的假想敌和所需兵力,后者则规定具体的作战内容。其制定过程非常值得注意。最初由陆海军的最高军令长官(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协商制定初稿,继而分别与各自的最高军政长官(陆军大臣和海军大臣)协商,待军令、军政机构及陆海军之间达成一致后,将修订稿上奏天皇御览,天皇再转交内阁总理大臣,由后者向天皇面陈行政、财政上的问题。然后,天皇再将计划书和意见书一起交给元帅府(由陆海军中的元老组成的直属天皇的军事顾问团)阅览。最后,内阁总理大臣、陆军大臣、海军大臣、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在元帅府意见的基础上协商,拿出定案,上呈天皇批准。

在这个流程中,内阁对军事战略和军事建设的影响力极其微弱。在明治时代,全赖明治天皇和伊藤博文的两面努力,但此后则人亡政息。相反,军队则高调介入政治事务,尤其是外交事务,形成了霞关外交(霞关为日本外务省所在地)与军人外交相对立的格局。一战后,文官系统内部有人提出建议,建立直属内阁的中央级情报局,统一外务省、陆海军、大藏省情报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但是,时任首相的原敬却无奈地说:“这是不可能实行的方案。”“陆军军阀、海军军阀都非常任性,要统一他们的情报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我身为总理大臣,也无能为力,很伤脑筋。这个方案中的情报局长不论谁来当,我看也干不了三天。与其如此,还不如在外务省设立强大的情报部,大力进行情报搜集、交换、公布等活动,这个办法我看可以行得通,就这样办吧!”于是,外务省成立了自己的情报部。陆军则抢在外务省情报部活动前,又成立了自己的新闻班子,等于将手又直接伸向舆论操练领域,进一步剥蚀内阁的权限范围。

不过,正是在原敬任期内,原敬及陆军大臣田中义一洞察了此中弊端,出于更好地对外扩张的目的,二人决定联手改变现状,推行大力度的制度改革。原敬以殖民地改革来投石问路,变宪兵制度为警察制度,并打破只有军人才能出任海外殖民地长官的垄断,逐步扩大政府的权限。其最终目的在于打破统帅权独立,形成国务对军事的统御。这就等于要在天皇与军队之间插入政府,由文治长官代表天皇管理军队。这个举动虽然是秘密进行的,还是被激进势力所察觉,从而发生了原敬被刺的戏剧性事件。原敬死后,田中义一孤掌难鸣,日本唯一的一次政体改革于是宣告失败。在狐假虎威的统帅权面前,“国务”不得不继续扮演家仆、婢女的身份。

矛盾重重的陆海军

一旦改革失败,反改革势力就会反攻倒算,不仅改革成果被剥夺,甚至会出现更严重的反向波动。

如上所述,原敬内阁让文官出任海外殖民地长官,本来是一个打压军部势力的举措。可是由于其改革在最关键的一点——消除统帅权独立——失败了,从而造成了意料之外的后果。海外驻军援引统帅权独立原则,不仅不把文官系统放在眼里,连参谋本部和军令部也视前者如草芥。结果就是,情势变得更加混乱。

受此影响,日本军队内部的一个优点开始迅速转变成缺点。

这个优点就是,日本陆海军在甲午战争前就实现了军政、军令系统的独立,这一点对日本军事力量的发展和使用助力极大(详见《复盘甲午》一书《军事转型之争》,上海人民出版社)。但是,由于国务统帅地位的丧失和国家战略的缺位,使得政略、军略之间的分裂迅速扩展到军略内部。这种分裂先是体现为陆海军的对立,继而又形成各自内部军政、军令系统间,军政、军令系统内部各部各课间,以及中央部门和海外现地驻军之间的对立日深,终成盘根错节、互相掣肘之局。

和世界上所有的军队一样,日本军队也跳不出军种藩篱的通病。如果有正确且强有力的国务领导,这个藩篱可以激发军种间的良性竞争。反之,则往往成为内耗的起点。日本陆海军就是这一问题的最佳注脚。

明治初年,日本效法同为岛国的大英帝国,以“海陆军”为标准军政用语,俨然是想扮演远东英吉利的角色。但很快日本高层就意识到,时代大势已发生剧变。日本虽然与英国一样,都是位于欧亚大陆边缘的巨大岛国,但是,在经历数百年的大洋角逐之后,海外殖民地基本上被老牌殖民帝国瓜分殆尽,日本已不可能再机械复制大英帝国的成功道路。相反,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化,铁路与煤钢复合体经济的结合,宣告了陆权的复兴,而清王朝的战略无能刺激了日本的西进之梦。明治精英终于认清一个事实,如日本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衰落期置帝国根基于东亚大陆之上,则历史留给日本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

于是,自明治5年(1872年)2月28日起,日本就抛弃了学自英国的“海陆军”官方用语,而改用“陆海军”。明治19年(1886年)3月18日,日本又成立了陆海军联合参谋本部,规定参谋本部的本部长由皇族人士出任,下设两名次长,陆海军各一个名额,其下又设有陆军部和海军部,以期参谋总部成为一个统合陆海军的中央军令机关。但是,由于陆海军的矛盾,这个联合参谋本部最终在明治22年(1889年)2月解散。到甲午战争爆发一年前的明治26年(1893年),日本设立了独立的海军军令部,从而形成了陆军参谋总部和海军军令部两峰并峙的格局。这显然不利于战争中的一元化指挥。弥补的方法是设立战时大本营,由陆军参谋总长出任实际上的战时总参谋长。这个做法在甲午战争中维持了军事行动的一元化领导,却不能确保和平时期维持陆海军协同一致的军令指挥。战后,海军对陆军的指手画脚非常不满,进一步谋求独立性,以至于修改了大本营条令,使得陆军参谋总长和海军军令部长处于平行关系,均直接向天皇负责。这就使得战时的一元化指挥亦付诸阙如。

进入大正、昭和时代后,陆海军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为了争取预算,陆军始终坚持以与俄国进行大规模陆战的标准扩军,海军则始终坚持以与美国进行大规模海战的标准扩军。与此相对应,在国家战略上,陆军主张北进,先经略满蒙,再彻底击败苏联的远东势力,建帝国雄基于东亚大陆之上。海军则主张南进,伺机夺取关岛和菲律宾,进而控制南洋资源地带,实现帝国发展的自给自足。站在日本帝国的立场上,二者可谓各有道理,但国家战略强调次序和资源分配,注重外交行动与军事行动的统筹。在天皇与内阁均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有和稀泥,和稀泥的结果就是既不敢得罪陆军,也不敢得罪海军,而只能含糊其词地声称,日本的帝国战略在于:“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假想敌设置则同时以美苏为对手,兼防中英,等于是将北进和南下放在并列位置上,四面树敌,多线作战。

而陆海军之间很少沟通不说,还经常互相封锁消息,处处争夺资源,事到临头再进行陆海军高级参谋协商,等于是临时抱佛脚,病急乱投医。至此,日本不仅失去了统一的国家战略,也失去了统一的军事战略。

一旦分裂与恶性竞争成为准则,就会像疫病一样蔓延,最终无法控制在军种之间。进入昭和时代后,参谋总部与陆军省,军令部与海军省之间也开始产生纠纷。再延伸下去,前述四机构内部的各部、课之间,也屡起冲突。在日本陆军内部,围绕是否推行“下克上”的暴力干政行为,产生了“皇道派”与“统制派”的分化,在机构上则有参谋总部、陆军省、教育总监部间的大对立,以及各机构内部的小对立。在日本海军内部,围绕华盛顿和伦敦两次国际裁军会议则有“条约派”和“舰队派”的分化。前者主张英美协调论,认为应接受国际裁军会议的分配比例,满足于维持对美60%的海军实力。后者则以英美为阻碍日本帝国扩张的头号敌人,力主维持70%的实力,并宣布“条约派”人士为国贼,不惜以暗杀手段进行清除。一时人心惶惶,连山本五十六也面临死亡威胁。米内光政为了保护山本,只好将之外派为联合舰队司令,以躲避东京激进政治的旋涡。

于是,日本连统一的军种战略也丧失殆尽。

至此,日本不仅国家战略缺位,军事战略又不断分裂,最终形成了军事战略取代国家战略,军种战略取代军事战略,军种战略又分化瓦解的局面。

在这种支离破碎的局面中,日本陆军内部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怪人物。这个人是日本陆军中空前绝后的大战略奇才,同时又是全世界战略家中思维最不稳定的一位。他代表着日本二战前国家战略调整的最后机会,他的失败则预示了太平洋战争的最终结局。这个人,就是备受争议的石原莞尔。

世界当代史第六章 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第六章当代日本的经济政治及外交战略 日本民族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民族。 “日本人生性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顽固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明治维新(1868年) 日本的地缘战略位置高度有利。 日本的“精神优势”:天皇崇拜、国家崇拜、黩武主义、武士道精神、对纪律和刚毅的强调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日本偷袭珍珠港 美军攻岛 美国原子弹轰炸日本 第一节当代日本经济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 战后日本经济崛起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年战后经济恢复时期。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美国大量军事订货(约24亿美元),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幻灯片20 经过十年恢复,到195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二战前的水平。 第二阶段:1956—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日本注重技术革新,促使经济迅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长率为9%,最高时达到13%。 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日本获得美国约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原因: 外因(美国的扶持) ●大量吃进日货 ●大量经援日本 ●战争特需 内因 ●日本选择了贸易国战略 ●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经济)模式 ●日本民族的特质

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调整 20世纪70年代,日元升值和石油危机对于日本经济打击很大,日本经济进入了中低速增长时期 日本政府大力加强干预机制,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原先水平,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仍然保持最快。 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超过前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处于巅峰状态的同时,开始出现泡沫。 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遭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而陷入长期萧条。 “泡沫经济”与日本经济萧条 泡沫经济: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它是指由于过量发行股票和通过炒卖房地产进行投机而造成股市狂升和地产价格暴涨,从而引起资产过度膨胀。 2001年小泉纯一郎执政,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小泉对日本经济的调整: 1.放宽对于经济活动的限制 2.大力削减财政开支,健全和完善财政体制 3.实施金融改革 ●日本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 ●日本国内银行的改革 4.努力寻求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创立日本的信息经济 目前,日本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尚未走出萧条期。2009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3%。第二节当代日本政治 一、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第一,制定新宪法。 《日本国宪法》主要内容有: 1、确立天皇象征制和主权在民原则; 2、实行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制度; 3、规定永远放弃国家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 第二,整肃军国主义势力,解散军队,惩处战犯。 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 战犯嫌疑人在盟军宪兵面前列队 第三,进行社会改革,废除压制国民的法律制度,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第四,解散财阀。 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四大财阀的总公司 美军占领日本后冻结财阀的财产 第五,进行农地改革。

大国崛起之日本

大国崛起之日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大国崛起》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该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聆听历史是一种深远的智慧。让历史照亮我们未来的行程。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之路 09国际政治 童超李峰胡海洋王磊杨礼

摘要:近年来,日本一改其“韬光养晦”的外交姿态,在各类国际舞台上频频发出强烈的声音,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提出的政治大国战略是一脉相承的。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失去了其在之前在世界上确立下来的政治大国地位。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的经济大国之后,它在全球的经济利益日益扩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政治大国的追求。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道路;艰难 在美国的庇护和帮助下,日本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崛起是二战后亚洲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日本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均GDP是中国或印度的10倍以上。不仅如此,十年来日本的军费开支始终在全球名列前茅,居亚洲之首,是世界可数的军事大国,也是世界上兵种最多、装备最现代化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国际社会中,日本有着与其经济地位不相匹配的政治地位。日本对国际事务所尽义务颇多,但在国际事务中,日本常常被晾在一边,很少能够听到它作为“大国”应有的声音。冷战后,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日本努力摒弃“政治小国”形象,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建立政治大国的目标日趋明朗。 一、日本提出政治大国目标的过程 大平正芳担任首相的时期,开始着手设计日本新的发展道路,用他自己话说就是“坚决大胆地修改迄今为止的政策轨道”。概括而言,要做的是在文化上修正明治以来,尤其是战败以来日本轻视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在政治上改变日本“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国际形象。 大平正芳之后的中曾根康弘继承了大平正芳的发展战略,早在80年代初期,中曾根康弘呼唤“国际国家”,就曾提出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拥有打过地位的日本的口号,后来在他担任首相时期,这一国际国家的口号又转化为“政治大国”,直接表达了充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摘要: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开始酝酿调整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政治大国”被正式提出并作为日本新的国家战略并逐步实践。但要真正成为政治大国,仍必须对自己的侵略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彻底肃清军国主义思想,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和平发展之路,以实际行动取得周边国家的谅解。否则,就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关键词:政治大国战略措施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正文:政治大国战略广义上是指以日本的国际化为主线,强调日本不仅要在国际社会里做出经济贡献,还必须承担起在政治、安全、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的责任;不仅包括对外战略的制定,也包括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方面的改造。狭义的政治大国主要是指能够像“普通国家”一样自主地、平等地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国际政治大国。 近代日本提出了“脱亚入欧”,成为其跻身世界列强行列的第一次战略选择;二战后,日本“脱欧入美”,完成了其第二次战略选择;而日本首次把走向政治大国作为一项国策提出来,是在80年代中期中曾根康弘执政时。中曾根首相上台后在其“战后政治总决算”中明确表述:日本不能只满足做经济大国,还要求成为政治大国;今后要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这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宣言,也成为后来日本历届内阁的共识和国家目标。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战略格局的深刻变化,日本利用冷战后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其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日本对亚太地区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积极改善与各个国家的关系,如中国、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再次,加强亚太军事外交,扩大日本军事影响。日本在展开全方位政治外交的同时,十分重视亚太地区的军事外交。 2、大搞联合国外交,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多方拉票,积极竞选非常任理事国;利用各种场合和各种宣传媒介,为日本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大造舆论;增加对联合国的财政贡献,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加强同联合国的人员合作,争取把持联合国的重要机构。 此外,日本还以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争取在世界经济交流和经济规则的制定中起主导作用;以加强日美同盟为重点,同时全面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协调;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为政治大国目标奠定军事基础。 日本争当政治大国仍当面临许多阻力和困难,但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其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实力壮大的必然结果。在冷战的特殊环境中,依靠美国的军事和政治庇护,日本得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随着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地位和经济影响力的提升,日本现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谋求与“经济巨人”想匹配的国际政治影响力成为日本在外交战略方面的必然追求。这是日本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原因。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_楚树龙

得不接受在钓鱼岛海域与中国公务船“并驾齐驱”、各自宣示主权的现状,这是朝钓鱼岛主权问题确有争议的客观事实迈进了一步。但这还远远不够,日本目前仅接受海上存在争议,对空中的争议依然不接受,还不能接受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的状况。这不正常,不符合钓鱼岛有争议的原状,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应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包括领海,也应包括领空。因此,此次我国划设的ADIZ覆盖钓鱼岛区域,正是我国宣示钓鱼岛主权的好机会,同时也为未来我国公务飞机巡航钓鱼岛埋下伏笔。因此可以说,中国划设ADIZ是恢复钓鱼岛主权有争议原状的又一项战略举措。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虽身处东方,却常以“西方人”自居,看不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然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500年西方、1000年东方”,西方的崛起和强大无非是近四五百年的事情,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却曾经引领世界至少1000多年。今天的中国正在强劲复兴,正在恢复历史上应有的国家地位与国际影响,未来的日本也许将再次面临历史的选择,是跟东方走,还是跟西方跑?现在中日关系正逐步向这个历史临界点靠近,日本也许不甘心这种历史宿命,试图有所改变,故不断挑起事端,制造中日关系紧张,试图借域外大国力量,拖拽中国和平崛起的步伐。面对日本这种小国的张狂,我们首先要在战略上看透它、藐视它,但在战术上却不可不防。中国划设ADIZ就是一种战术防范与战略警告,其完全是出于应对当前令人忧虑的东亚安全形势,出于自身安全防御需要,不带有任何进攻和挑衅性质;同时我们也应注意战略协调,力避战略冲突,真正把ADIZ变成和平之区,而不是危机之域。○ 日本国家战略及中国对日战略 楚树龙(清华大学国际战略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日本是个没有战略的国家”,这话不全对。日本在历史上很多时期具有明确、固执的国家战略,如上个世纪发动对外侵略、占领中国及攻击美国等。现在安倍领导下的日本也有明确的“重振日本”的国家战略。 安倍的日本国家战略集中体现于所谓“正常国家”战略。不止安倍本人,就是日本政治和社会精英及民众中很多人都希望、渴望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这个口号和方针提了几十年,至少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正式提出。“正常国家”成为日本国家和社会二战结束后六十多年来的心愿和国家目标。 所谓“正常国家”就是要改变、摆脱二战后国际社会给日本确定的身份、地位、作用、束缚和限制,使日本成为与世界其他国家、其他大国一样的国家。具体而言,就是要摆脱、改变二战后给日本确立的“战败国”身份,摆脱、改变二战后日本在宪法、军事、安全等方面所受的束缚和限制,使日本重新成为一个在外交、军事和安全等方面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成为一个不受限制的亚洲和世界大国,成为安倍所说的“令人自豪和骄傲”的日本,恢复“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近代历史上的“骄傲”和“光荣”。换言之,日本也一直有“日本梦”,也要实现其“民族复兴”的理想和目标,这在以安倍为代表的日本右翼中表现尤其明显。 然而,日本所谓“正常国家”的目标并非要成为真正的“正常国家”或“普通国家”。日本很多时候把“正常国家”的目标装扮得“很正常”,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这完全是谎言,是掩饰。安倍等人一年来、几十年来的言行充分证明,日本的“正常国家”战略目标不是要使日本成为与其他亚洲和世界各国一样的“正常国家”,而是要恢复二战中、二战前日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甚至按自己的意志、利益行事的“正常国家”;重新 11 《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1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择题绝密考试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绝密考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经济格局的核心内容是指( C ) A.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B.各国的经济实力 C.世界经济体系 D.世界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则 3,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内部,各国投票权力大小均实行( ) A.按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一定比例的原则 B.按各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多少决定的原则 C.按资金份额多少决定的原则 D.按各国自愿认购资金份额的原则 4,战后新殖民主义政策的突出表现是( ) A.马歇尔计划 B.印巴分治 C.“第四点计划” D.洛美协定 5,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出现于( C ) A.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 B.肯尼迪政府时期 C.尼克松政府时期 D. 克林顿政府时期 7,以建立没有贸易壁垒的世界市场为宗旨的是( C ) A.欧洲自由贸易区 B.世界银行 C.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9,以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最终崩溃于( C ) A.1960 年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B.1968 年美国实行“黄金双价制” C.1971 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D.1973 年美国第二次宣布美元贬值 10,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 ) A. 有一定联系,但从长远看是相互对立的 B.有一定矛盾,但从长远看是相互促进、并行不悖的 C.无矛盾,完全一致 D.无联系,平行发展 11,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是在 ( D )

A.战后初期 B.60 年代 C.70 年代 D.80 年代 12,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是 ( C ) A.民族分裂主义 B.极端主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新干涉主义 13,20世纪90 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D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 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 D.多极格局已在旧格局中发育成熟 16,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C ) A.新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巨大影响 B.作为两极格局基础的雅尔塔体制不得人心 C.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发展成为国际主要潮流 D.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消长和力量对比的改变 17,导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的主要原因是( B ) A.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B.1955年5月5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 C.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1954年越南人民开展抗法战争 18,“和平演变”战略的提出者是( ) A.杜勒斯 B.肯尼迪 c.尼克松 D.杜鲁门 20, 1969年联邦德国政府提出的“新东方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A ) A.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B.加强同日本的经济合作关系C.调解同中东国家的关系 D.发展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1,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的态势是( ) A,苏联采取攻势,美国处于守势 B.美苏互有攻守 C. 美国采取攻势,苏联处于守势 D. 美苏关系全面缓和 22,以下重要事件中直接导致雅尔塔体系瓦解的有( C ) A.苏联全面改革 B.两德统一 C.欧洲联盟建立 D.美国提出“超越遏制”战略 23,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 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

日本推进_政治大国_战略中_软权力_运用论析

2009年12月第22卷 第6期 阴山学刊 Y I NS HAN ACADEM I C J OURNAL D ec .2009 Vo1.22 No .6 日本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中 软权力 运用论析 徐大超 (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河南南阳473026) 摘 要:成为 政治大国 是日本所确定的国家战略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灵活运用 软权力 ,以推进 政治大国 战略。通过增进共同价值观,扩大文化吸引力,打造 地球贡献国家 等外交手段,日本拓展了国际政治空间,提升了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事务发言权,改善了国际形象,为走向政治大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软权力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69(2009)06-0112-05 一 成为 政治大国 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不懈追求的国家战略目标。早在1980年,大平首相 提出了日本不能继续做 经济大国!!!政治小国 式的 跛足国家 的要求。1981年,铃木首相宣布日本正在开始第三个新的起点,即要从被动的受益者变为积极的创造者,这意味着日本 第三次远航 的开始。1983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做 政治大国 的旗帜,提出日本应发挥与经济大国地位相对应的国际作用,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其后,各届内阁在政治大国问题上虽然提法不同,但对政治大国的内涵理解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努力方向是一致的。概括起来,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构筑以美、日、欧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国际秩序正经历着快速而深刻的变革,尽管旧秩序似乎正在消失,但一个结构合理、能为世界政治提供范式框架和取向的新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1](P48) 而历史证明,主导国际秩序的国家会比其它国家从国际秩序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冷战结束后谋求构筑有利于自身的未来国际新秩序问题摆在了日本 面前。1990年初,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在致美国总统 布什的信中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即 必须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 [2](P183) 。 海部在其?首相施政方针演说#中进一步阐明:世界正处在历史性变化之中,日本必须参与构筑国际新秩序,开展 有理想的外交 ,积极参加旨在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其后,日本政界和学界对构筑国际新秩序的具体主张各抒己见,但 以美国、日本、欧洲三极为主导,以西方的价值观念为准则,以西方的民主政治理念、民主政治模式以及市场原则为基础 的核心却没有改变。这一主张凸显美、日、欧三极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符合日本的利益要求。 2.力争成为未来亚洲秩序的主导者。这是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基础。从国际秩序的角度来看, 国际秩序是由各种亚秩序组成,亚秩序受国际秩序支配。国际秩序管理、协调、控制着各种亚秩 序及其相互关系。 [1](P59) 亚秩序就是地区秩序,其主导者在国际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将起重要作用。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反复强调: 欲登世界舞台, 需以亚洲为选区。 [3](P246) 因此,日本在1991年发表的?外交蓝皮书#中提出:今后日本必须对作为国际秩序重要一环的亚太地区的安全与发展发挥真正中心作用。其目的是逐步提高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地位,进而主导地区事务,为走向世界政治舞台奠定基 112 *收稿日期: 2009-09-09 作者简介:徐大超(196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南阳理工学院政教部讲师,主要从事政治学与国际政治研究。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当前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及中日关系 观察新世纪之初日本的发展态势,不禁使人想起大阪大学名誉教授森岛通夫1999年在《日本为什么将会没落》一书中作出的预言。他认为,正是20世纪后半期日本发展的成功带来了现在日本无法逃避的失败,在21世纪的后半期,日本即使尚能保持一定的经济水平,也将会变成一个没有影响力的软弱无为的国家。森岛的预言已经开始被事实所印证。 关于当前的日本政治 自20世纪50年代始,和平、民主与独立就是日本国民争取的目标。时至今日,仍不能说这一目标已经真正实现。在当前日本国家政治领域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何种选择,对日本能否真正实现上述目标,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国际事务发言权至关重要。 (一)政治的民主化 2001年4月26日,森喜朗终于挂相印而去。然而,回顾2000年4 月5日森喜朗上台执政一年来的前前后后,其“政绩”似乎除了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更多的债务外,就是“错话连篇”,“神之国”一类“失言”不断,使其因继承小渊一手操办的冲绳峰会而得到的较高的支持率一路下跌,尤其2001年2月10 日美国攻击型核潜艇格林维尔号撞翻日本爱媛号渔业实习船事件发生时,森喜朗作为国之最高权力者无视民之死活而沉迷于高尔夫球的表现招致日本国民的强烈不满,2 月末其支持率已降至6%—8%。虽已山穷水尽,森首相却仍对民怨众怒俨然不知,用歪理诡辩自我安慰,说什么“我接到的电话都是鼓励我继续干下去的”、“接到撞船的消息后我已经指派人去进一步调查了”云云,在国民已对其完全丧失信心、舆论传媒纷纷猜测其下台时日的严重环境中,仍坐在首相宝座上发号施令两月有余,并代表国家权力去美国访问,对日本的国家政治运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有日本学者称,作为首相,尽管面对如此不利环境,但只要他本人不言辞职,则别人不会逼迫他辞职,这就是当代日本政治制度的一大弊病。由此想来,日本国民的全体意志如何在国家政治中得到反映?日本的政治民主究竟是全体国民的民主,还是首相一人的“民主”?抑或自民党一党的“民主”?日本人常说的“日本政治三流”再次得到很有说服力的验证。 面对日本国家政治的这一非合理现状,许多日本人主张的首相直选论颇有市场。按照公正、合理的法律程序进行真正排除金钱政治的首相直选或许不失为根治日本政治顽疾的一帖良药或改革不合理政治制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小泉纯一郎4月26 日就任首相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了对首相直选的积极态度,要专门设立私人咨询机构进行研究。问题在于这一主张何时能在日本政治发展中取得优势。如果有朝一日日本建立了相应的制度进行首相直选,一旦首相不称职则可通过选民公决将其罢免,建立起这样的选举体制理所当然会距离真正的政治民主更近一些。 1955年体制崩溃后,日本的政治民主化曾出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曾几何时,故态复萌,以联合政权形式出现的自民党为核心的政权与1955年体制下的自民党政权本质上的差别并不大。自民党虽是国会第一大党,但并不能代表日本多数国民。日本计量政治学者小林良彰曾专文分析当前日本选举制度的不合理性,其核心问题是少数选民有可能比多数选民获得更大的权益。2000年6月25日举行的大选中,约1亿选民中有6200万人投票,自民党得票至多不过2000余万张。并且这2000余万张选票中受到金钱污染的数量恐怕不小。时下在日本各政党间的竞选中,决定竞选成败的关键似乎已不再是政策主张能否反映民意,而是经济实力。自民党内何人出任首相由派系平衡力学和长老意志所决定。总之,国家政治离国民越来越远而不是越来越近,这除理解为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裹足不前或退步之外,还能作何理解? (二)外交的独立性 自80年代末起,日本就有人主张推行大国外交。1990年,栗山尚一在《外交论坛》发表《激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发展》一文,鼓吹日本推行大国外交,引起了世人瞩目。2000年,栗山又发表了题为《对日本外交的期待》的文章,继续鼓吹大国外交。大国外交首先应是独立自主的外交,但栗山始终将维护并加强日美同盟作为大国外交的重要条件。如果处理国际事务时必须看美国的脸色行事,充其量不过二等国外交而已,大国外交何来之有? 持此观点者何止栗山一人。在世纪之交,日本国内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成为热门,这些研究也受到国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

二、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一)提出及其必然性 是国际环境以及日本自身经济实力与国内政治发生变化的产物 1.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追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已成为自然而然的诉求。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大国意识随之增强,强烈要求建立相称的“政治大国”地位。 2.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日本长期以来以经济为中心的国家战略提出了挑战;亚太地区的形势为日本谋求在亚洲的领导地位提供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3.大国主义的政治思潮和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崛起成为日本政治大国的思想社会基础。(二)主要内容 以经济大国的雄厚财力与物力为基础,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并以亚洲为政治大国化的战略重点,同时谋求提高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世界性政治大国的目标。 (三)采取的具体做法(目标及手段) 1.加强日美欧三边关系,建立以目美欧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提高日本在解决世界重大问题上的发言权。 2.立足亚太,谋求建立日本主导的亚太新秩序,力图成为左右亚太局势的地区性政治大国。3.大力推行联合国外交,积极参加国际事务,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4.全面增强军事实力,以此作为政治大国的后盾。 (四)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有利条件 1、经济大国地位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明显上升,为日本提供了在国际社会发挥作用的良好机会。 2、日本是事实上的军事大国这奠定了军事基础。(“无核三原则”面临突破) 3、日本具有一定的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80年代以来,在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口号下,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的管理和解决,在有些国际问题上的发言权已经超过了某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五)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制约因素 1.日本对其战争历史问题的态度是重大障碍。日本多年来一直没有彻底清算和认真反省,伤害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难以得到亚洲国家的谅解和支持。另外,修宪问题也引发了对日本发展路线的忧虑。 2.日本还缺乏大国风范,外交长期追随美国,经济上自我中心主义,过分专注于眼前经济利益,缺乏战略眼光。 3.其实质是重新实行利益分配,必将触动各方既得利益,引发竞争。美国对日本的政治企图一直很不放心,担心日本挑战其霸主地位。如何协调好与美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其前景。 4、近十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对扩大外交影响实现外交目标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关于日本“普通国家化”战略的一些思考

关于日本“普通国家化”战略的一些思考 1984年中曾根首相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路线”,即公开向战后的“政治禁区”挑战,摘掉战败国的帽子,彻底清算不适应日本走向国际社会的政治体制和国民意识,改变日本“纯经济大国”形象,确立新的国家战略。 日本向政治大国进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始重塑其政治大国的自信,尽快摆脱战败国的心态;坚持日美同盟,积极发挥自主性;立足亚洲,协调西方,以经济为后盾,为国际社会做积极贡献。 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冷战格局瓦解,中国崛起,日本的“55体制”于1993年瓦解,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日本需要对其政治大国战略目标再次进行确认。小泽一郎在《日本改造计划》中正式提出“普通国家”概念,日本决定坚持其政治大国追求与“普通国家”战略。 日本实施“普通国家”战略的措施很明确。塑造国家意识,强调日本有骄傲的历史,美化他们发动的侵略战争,继续心安理得地祭拜靖国神社。调整安保政策,由“国土防卫型”向“地区干预型”转变。日本曾经提出武器出口的三原则,在1981年1月,日本国会也作出了《关于武器出口问题的决议》,此后日本一直实行禁止对任何国家出口武器的方针。然而,2014年4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新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对武器出口进行解禁。2014年7月1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解禁“集体自卫权”。日本在国际上也做了许多努

力。比如,1990年1月9日,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致信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应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日本还在积极努力想成为亚太主导国家,联合国中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如果撇开日本曾经犯下的滔天罪恶不说,现在的日本算得上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国家。我隐隐约约记得一个故事,好像是说几个国家的少年在搞生存演习,最后中国少年水喝完了,食物也吃没了,而日本的少年一直有节制地喝水吃东西,到最后也还有剩的。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心里一阵刺痛。 现如今,当我了解到日本为其“普通国家化”战略所作出的努力时,我不免有些忧虑。日本是一个领土虽小但雄心很大的国家。这说明我们中国的邻居——日本很强大。这不足为惧。可是如果邻家的小孩特别清醒,懂得要努力生存下去,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是稀里糊涂的,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梦想是什么,自己担负的是怎样的一种责任,那么这才是最令人痛心的。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试论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大国发展战略 摘要:国际政治格局,就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类政治实体在一定的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表现形态。世界正处在一个大转折、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根据国际风云的变幻,制定和调整各国的国际战略,力争在新的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调整的基础上,占据有利的地位,以便创造一个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壮大自身的实力,争取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关键词:格局演变战略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评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日本提出了政治大国战略,开始了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战略转变。其后的几十年间,虽然日本政府的提法变再变,但都没有脱离“政治大国”的实质。几十年来,政治大国一直是日本发展尤其是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 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 (一)、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 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在向故乡群马县民众发表的讲话中指出:“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增强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增加其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这是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公开使用“政治大国”一词。从此以后,日本历届政府都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列为对外政策的“最大目标”。特别是冷战结束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在不断推进,追求政治大国已成为日本对外战略的中心课题。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的手段 1、立足亚太,争当亚太地区的政治大国。

日本针对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对其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日本政府一再强调,亚太地区对它的和平与繁荣“具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性”。日本政府则明确提出“立足亚太是日本外交的基本方针”,把亚太地区作为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日本的亚太外交措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大力开展经济外交。 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60%集中在亚太地区,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70%也集中在这一地区,日本对亚太地区的经济援助一直占其对外经济援助总额的62.5%以上。日本出口的60%以上,进口的55%以上,也是在亚太地区进行的。1995年,日本与亚太地区的经贸总额占其全部对外贸易总额的70%以上,几大主要贸易伙伴都集中在亚太地区。 其次,大力开展政治外交,积极参与亚太事务。近几年来,日本全面调整亚太战略,展开了全方位的外交攻势。在日美关系方面改变了90年代初期矛盾尖锐的局面,政治军事合作不断加强;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在调整中继续发展;日本和俄罗斯的关系呈现不断改善与发展的态势;日本和东南亚国

大国国别史(日本)

历史复习专题日本 复习目标: 1、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在促使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 作用。 2、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与日本有关的) 3、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 帝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简述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二战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5、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6、概述经济全球化,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日本) 7、了解各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日本) 复习重点:日本的改革和对外战争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把握脉络 1.明治维新 (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实行闭关锁国,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有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2)前提:1867—1868年武装倒幕运动成功。 (3)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性质的措施。社会生 活: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4)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6)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2.一战中的日本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开始崛起原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2)加入了协约国参加一战,对德国作战,抢占中国山东,成为战胜国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日本 巴黎和会上,签定《凡尔赛和约》,继承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侵略权益------导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 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九国公约》… 3.二战中的日本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日本在其影响之下,1936年建立了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政权,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2)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3)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致使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五章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第五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第一节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 战后日本经济的基本轨迹高速增长阶段(1956——1973)第二经济大国地位确立 低速增长阶段(1974——1991)经济实力全面增强阶段 经济停滞阶段(1992——今)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1945—1 955) 1.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情况 战后,日本经济陷入瘫痪,濒临崩溃的边缘,大量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但在美国的扶持下,仅用了1 O年时间,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其主要经济指标全部恢复到或超过战前的最高水平。其中,GNP超过36 %,工业超过58%,农、林、渔业超过34%。汽车制造业得到技术改造,合成纤维、家用电器等新兴产业得以建立,特别是电力、钢铁、水泥、船舶、石化等基础产业的产量和装备工艺都得到提高——这一切为日本经济起飞创造了基础条件。 1 9 5 5年,日本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经济基本恢复。 虽然如此,当时日本经济在资本主义体系中还是比较落后的。1 9 5 5年,其GNP仅为美国的1/15,联邦德国的1/5。人均N1只有220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名列第3 5位。整体技术水平比欧美国家落后20年左右。 2.日本经济迅速恢复的原因 (1)日本政府努力医治战争创伤。 ——采取优先发展重点产业的“倾斜式生产方式”。 ——实行“充分保护农业利益”的方针:发展粮食生产、稳定人民生活。 (2)美国的大力扶持。(削减战争赔款、提供20多亿美元经济援助、派遣经济顾问道奇整顿日本经济) (3)朝鲜战争对日本经济的刺激。(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侵朝基地,从美国得到23.7亿美元的特需输入。) 二、日本经济实力的全面增强(1956—1991) 1.日本经济高速发展阶段(1956—1973) (1)此间经济实力全面增强的概况

冷战后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及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

冷战后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及日本政治大国的前景 摘要:日本政治大国战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确立、推行的国家发展总体战略。进入90年代后,在冷战体制崩溃、日本国内各种右翼政治思潮异常活跃和政坛出现总体保守化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加快走向政治大国步伐。即在“多边管理时代”日本要以经济力量为后盾,以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证,以外交为手段,辅之以输出日本文化,更多地参与决定世界政策,使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成为世界政治多极化中的重要一极。从目前日本所拥有的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看,它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词:日本政治大国加快前景 1. 冷战后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背景 冷战格局瓦解使日本社会受到严重冲击,发生了令人难以预料的转变,长期积累的泡沫经济破灭。从1992年起,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低迷,并不时出现负增长。政治上,1993年结束了执政38年的自民党体制,而进入了一个多党纷争的阶段,90年代的10年换了9位首相。社会上天灾发生,人祸不断,邪教暗行,造成人心涣散,缺乏自信,国际地位有所下降。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国内的政治势力分化复杂,左翼政党衰退严重,过去具有的牵制右翼政党的作用下降。而右翼势力有扩大的趋势,他们为配合国际上美国单极体系的构筑,不断提出“为世界做贡献”(海部俊树首相语),“日本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做贡献”(宫泽喜一首相语)“成为国际国家”(新民党党首小泽一郎语)。以自民党为首为主建立的桥本,小渊,森喜郎,小泉几届多党政权,其对外政策的显著特点是利用经济外交“重返国际社会”,而且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谋求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享有与世界上各大国“平等的地位”。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明确提出,日本不仅要做经济大国,而且要做政治大国,并成为实践这一战略目标的身体力行者。中曾根之后,竹下登、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细川护熙、羽田枚、村山富士、桥本龙太郎、小渊惠三、森喜朗、小泉一郎先后组阁。各任内阁都提出了各具特点的对外政策方针。如羽田枚提出“积极外交”,村山富士提出“和平外交”、桥本龙太郎提出“自主外交”。但他们的对外政策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坚持以日美同盟为外交基轴,追求实现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冷战后,政治大国外交始终是日本外交的主线。 2.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国内外因素 从国际背景看,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为日本的政治大国外交提供了有利的时机:(1)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多元化的发展有利于日本摆脱以往对美国的“追随外交”; (2)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和日本实力的不断增强,要求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国际呼声在美国的带头和怂恿下已经鼓噪多时; (3)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有利于日本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提高政治地位,谋求亚太地区的主导权。 从国内背景看,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有其经济和政治因素: (1)日本走向政治大国是其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2)日本的“经济巨人”和“政治侏儒”的双重国际形象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内在动因; (3)右翼政治势力主宰日本政坛,推动了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

日本论述题

1.论述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 2.论述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内在原因。 3.论述小泉政府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的调整措施。 4.试述战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化改革。 5.论述冷战结束后日本政治的新变化。 6.试述日本提出走向政治大国战略的背景。 7.试述日本加快走向政治大国的各种措施。 8.试论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制约因素。 9.试述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0.试述日本谋求政治大国战略的发展。 1题答: 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战后初期日本进行的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工会自由等民主化改革措施,虽有其局限性,但基本清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因素,完成了明治维新为能完成的任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美国对日本的积极扶持。美国向日本提纲了20多亿美元的援助;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向日本订购了24亿美元和40亿美元军需物资。 第三,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对国家经济各部门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和管理,制定符合日本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积极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 第五,推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战后日本把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作为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方针。还非常重视各种职业教育,各大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培训机构。 2题答: (1)传统经济体制失灵。政治对经济的过度干预,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的市场化、资本化、信息化和自由化的内在要求。产业结构调整明显滞后。日本经济衰退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危机”。 (2)政府经济政策失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指导经济的政策就不断出现偏差。刺激经济,导致财政赤字上升;为消减财政赤字,又导致经济陷入新的困境。同时,日本一直回避体制性矛盾,不敢从政府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上动刀子。 (3)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使日本政界—行政部门—产业界之间形成了所谓的“铁三角”关系。权力与金钱结合的“金权政治”,导致政府官员贪污受贿丑闻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日本政府的形象和经济管理效能的发挥。 3题答: 为了使经济摆脱持续低迷的状态,小泉政府开始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