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2021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2021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2021年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第2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教案中图版必修二

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状况及时空特点。(区域认知)

2.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结合资料,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思维)

3.调查学校所在地人口迁移的现状,并分析原因。(地理实践力)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及类型

(1)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被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还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方法技巧]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1)特点: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跨洲迁移活动。 (2)方向????

?欧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贩运到美洲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 (1)迁移方向的变化

①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净迁入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③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2)特点

①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②国际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 ③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 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国内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目的:开发内地和边疆。

(2)主要人群: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 (3)迁移目的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

2.改革开放后的国内人口迁移特点

(1)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

(2)人口向城镇迁移。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城镇。

(3)人口向东部迁移。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特别提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主要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1.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高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表现为驱逐出境、战争和移民戍边等。

3.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宗教、种族因素。

4.生态环境因素: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5.其他因素:迁移者的年龄等。

[易错提醒] 人口迁移往往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俄罗斯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1)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 )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由人口迁入区变为迁出区。( )

(3)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

(4)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

(5)“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原因B.家庭原因

C.自然原因D.个人原因

提示:(1)×国际旅游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地改变居住地,不属于人口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发展快且经济发展水平高,劳动力需求量大,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3)√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决定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5)A [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人口迁移,随着家庭青壮年的迁出,导致“空巢老

人”现象较严重。]

国际人口迁移

近百年来,墨西哥裔人成为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族群之一。这部分人口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出生于美国的墨西哥裔人和来自墨西哥的移民。下表为1910~1996年美国全部墨西哥裔人口变化。

年份墨西哥裔人口数量(万人) 墨西哥裔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

1996 1 803.9 6.8

1990 1 339.3 5.4

1980 874.0 3.9

1970 453.2 2.2

1960 173.6 1.0

1950 134.6 0.9

1940 107.7 0.8

1930 142.3 1.2

1920 74.0 0.7

1910 38.5 0.5

问题1 (综合思维)简述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的数量变化特征。

提示:近百年来墨西哥裔美国人数量一直快速增加。

问题2 (综合思维)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墨西哥人迁移至美国,属于哪类人口迁移?

提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问题 3 (综合思维)墨西哥人迁移至美国,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哪些特点?

提示:发展中国家劳务输出增加,人才流向发达国家。

[归纳提升]

1.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性或长期性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2)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类型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概念人口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居住地没有变更的空间移动

区别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地居住地改变

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而不变更户籍

的外出活动

举例

“闯关东”“下南洋”、北宋末年人口南

外出探亲、出国考察、长假出游、“民

工流”

阶段时间特点流向

新大陆发现

15世纪末、16世纪

初以前

集中在大陆内部(跨国迁移多,

跨洲迁移少)

新大陆发现

至第二次世

界大战

15世纪末、16世纪

初至20世纪中期

出现大规模跨洲迁移;从旧大陆

移向新大陆;从已开发国家移向

未开发国家

欧洲流向美洲;非洲

黑人被贩运到美洲;

亚洲人向国外移民

第二次世界

大战后

20世纪中期至今

劳务输出成为主流;国际难民数

量多,持续时间长;优秀人才移

民日益增多;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

达国家;从穷国流向

富国

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了新的特点,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和国际难民迁移是三种常见形式。

形式科技移民劳务输出国际难民迁移

人口高素质人才廉价劳动力战争难民、政治难民

原因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和生

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

更多的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

方向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贫穷)国家流向发

达(富裕)国家,人口稠密国

家流向人口稀疏国家

流向和平国家、能为其提

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影响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

上蒙受双重损失

使发展中国家缓解就业压

力,赚取外汇

给迁入国的政治、经济和

社会带来许多问题1.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及附近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箭头表示二战后主

要移民路径,圆圈内的区域为欧洲核心区)。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

A.由核心区向周围的边缘地区

B.由欧洲沿海向内陆地区

C.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

D.由经济发达区域向经济落后区域

(2)图中表现出来的跨大洲的人口迁移方向是( )

A.由亚洲迁往欧洲

B.由非洲迁往欧洲

C.由北美洲迁往欧洲

D.由大洋洲迁往欧洲

(1)C (2)B [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周围的边缘地区向核心区。第(2)题,图中所有的箭头中,只有从北非向欧洲核心区进行的是跨大洲的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2020年全国春运自1月10日启动,2月18日结束,共计40天,发送旅客30亿人次。春运大潮中,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是主要的春运客流。

问题1 (综合思维)庞大的春运客流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吗?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因为春运客流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其居住地不会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

问题2 (区域认知)春运客流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问题3 (综合思维)外出农民工主要迁入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提示:经济发展程度高。

问题4 (区域认知)西北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后,对当地外出农民工会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农村剩余劳动力会有部分在当地就业,外出农民工数量可能会减少。

[归纳提升]

1.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

古代

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

条件较好的地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

缚;②农业经济脆弱、频繁的战争

和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到20世

纪80年代中期

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

东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

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

有组织、有计划

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

中期至今

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

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

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

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

劳动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

量增大,流向也

发生了明显的

变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城乡地区间巨大的经济差距;国家允许农民进城政策的实施

主要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四川、江西、安徽、贵州、湖南等农业人口大省是民工主要输出地,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民工的主要输入地

近几年出现“回流”和“民工荒”现象。一方面东部沿海招工难;另一方面民工找工作难。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偏低;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改变

2.下图为我国某省(市、区)人口跨省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 )

A.少年儿童B.青壮年

C.大中学生D.老年人

(2)推测该省(市、区)最可能是( )

A.上海B.浙江

C.广东D.广西

(1)B (2)D [第(1)题,读图可知,14~49

岁人口迁出率最大,说明该地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第(2)题,该省(市、区)以人口外迁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上海、浙江、广东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广西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较落后。]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的父辈甚至祖父辈们曾在20世纪50~70年代,支边支内、上山下乡。曾经如火如荼的青春,伴随着朝阳蓬勃向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那一时期人们参与这场特殊的人口迁移时的心态。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我国出现了“民工潮”这一特殊现象。民工多从中部地区流向东部地区,“孔雀东南飞”是形象的比喻。

问题1 (综合思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影响我国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家的政策。

问题2 (地理实践力)目前,影响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

问题 3 (综合思维)目前,许多大学毕业生中的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到我国的西部地区去工作,这反映出的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提示:国家的政策。

[归纳提升]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某一种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因素举例影响

经济

因素

地区间经济差异比较普遍,如近年来出现的“孔雀东

南飞”和“民工潮”人们为追求更好的生

活条件、就业机会和经

济收入而迁移,是主要

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

城市化推进

比较普遍,如内陆地区的人口迁往北

京、上海等大城市

大型建设项目三峡移民

区域规模开发我国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政治

因素

政治迫害乌干达亚裔居民迁往英国

重要因素

战争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国家组织移民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

印巴分治,穆斯林迁往巴基斯坦

重要因素。是特定时

期、特定地区和特定人

群迁移的主要因素

种族

外出求学

生态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美国人迁往南方“阳光地带”

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历史上曾经是主要因

环境资源差异逐水草、淡水、土地而居

生态环境的变化

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因连年水灾

使成千上万的农户举家迁往美国;20

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区的干

旱造成大规模的环境难民迁移

其他因素

心理和生理因素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青年比

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

人口迁移的动机是复

杂多样的

迁入地和迁出地的

距离

(1)第一步: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用框图汇总如下:

(2)第二步: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下分析:

(3)第三步:分析迁入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力的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拉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特别提醒]

(1)经济因素往往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要分析人口迁移发生的时间与区间,找到主因。

(3)要考虑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等因素,因为老年人与少年儿童的迁移影响因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

3.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2019春节出行预测大数据报告》显示,春节期间空城指数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深圳、东莞、北京、上海、苏州、广州、杭州、郑州、成都、佛山。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春节空城”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受传统思想影响B.城市分布不均衡

C.人口分布不均衡D.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中西部地区的外来务工农民春节返乡后,部分不再回到上述东部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成为“倒吸”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区城市( ) A.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工业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C.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条件放宽

D.平均工资水平更高

(1)D (2)B [第(1)题,“春节空城”现象是由于务工人员返乡造成的。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是因为中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出现“春节空城”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第(2)题,由题干可知,“倒吸”现象是指返乡农民工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而是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说明当地经济发展较快,就业机会增多。]

区域认知——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移,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

下图为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2014年数据)。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 )

A.从山地高原到平原地区

B.从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

C.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

D.从发达地区到落后地区

(2)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素养立意] 本题组以我国主要省(市)流入人口占比示意图为材料,主要考查人口移动的方向及影响因素,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认知。知道中国不同省区的位置及经济发展水平是解答该题组的关键。

沿海省份以流入为主,安徽、四川等内陆省份以流出为主,所以图示信息反映出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内陆地区到沿海地区。第(2)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题组1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新航线开辟以来,国际人口迁移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形式又发生了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 )

A.从新大陆移向旧大陆

B.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C.从北半球国家流向南半球国家

D.从工业化地区迁向非工业化地区

2.下列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的是( )

A.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B.从旧大陆流向新大陆

C.定居移民增多,短期流动工人减少

D.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

1.B 2.A [第1题,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总体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第2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加。]

题组2 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据此,完成3~4题。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是( )

A.迁移规模大、频率高

B.从内陆地区迁向沿海地区

C.有计划、有组织地迁移

D.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4.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自发性迁移减少

B.移民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

C.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西部地区

D.人口迁移主要流向边疆地区

3.C 4.B [第3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自发迁移和流动少,以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为主。第4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的迁移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主要的目的是务工、经商、学习。]

题组3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候鸟老人”是随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人。据统计,每年在海南省越冬的“候鸟老人”已超百万人,主要来自东北三省、北京市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读图,完成5~6题。

5.(生活中的地理)在海南省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首要因素是( )

A.经济因素B.养老设施

C.气候条件D.婚姻家庭

6. (生活中的地理)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大量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D.政治因素

5.C 6.B [第5题,从图中看“候鸟老人”冬天去南方过冬,南方冬季气候温和,首要因素是气候条件。第6题, 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教材P13探索

政策因素。山西人口大量减少,迁入地区人口大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分散;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均衡。

教材P14思考

1.主要迁出地有非洲、拉丁美洲及亚洲的东亚、南亚等;主要迁入地有欧洲、北美地区和澳大利亚等。

2.从发展中国家迁向发达国家为总趋势,包括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劳务输出,发展中国家的难民迁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专业人才移民向发达国家,等。

3.经济发达的大国为接纳移民的主要国家;美国一直是最大移民接纳国;2005年位居第二、第三的俄罗斯和德国10年后位置互换;2005年位居第四、第五的乌克兰和法国被沙特

阿拉伯和英国取代。

教材P15活动

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难的移民是由战争引起的;明朝从山西向全国各地移民的原因是政策;清末和民国时期人口向东北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有自然灾害、战争和政策等;抗日战争时期河南、陕西人口向西北迁移主要原因是战争和自然灾害等。

教材P17思考

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有高工资、好的医疗条件、发达的文化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影响人口迁出的因素有工资低、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等。两地之间距离、亲友介绍、来往费用、语言和种族、所受教育和技能、性别和年龄等,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材P19思考

1.主要是为了改善迁出地和迁入地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2.生态移民迁出区需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迁入区需要解决移民安置就业、发展经济等问题,促进迁入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教材P20作业题

1.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迁移特点是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

2.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策支持、躲避战乱和自然灾害等。

3.根据所学知识,列出主要调查项目,设计相关的调查表。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古时候,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如今,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读下面两则人口资料,回答下列下列各题。 1.影响李华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运输B.政治文化C.自然环境D.社会经济2.影响克瑞斯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劳务输出B.气候优越C.资源开发D.水源丰沛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小题。 3.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受人口迁移影响最不明显的城市是 A.a B.b C.c D.d 4.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 城市的养老服务应该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B.b 城市的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C.c 城市劳动力不足,容易出现“用工荒” D.d 城市要注意发展一些需女工较多的轻工业,以平衡男女比例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6.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下图为甲、乙两国的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下列人口事件中,与图中b箭头所示人口迁移相符的是() 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C.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口移居东南亚 D.湖南某旅行团到广东旅游 8.若甲国为中国,a箭头表示中国目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其含义正确的是()A.从东、西部流向中部B.从沿海流向内地 C.从城市流向农村D.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闯关东”是17世纪至20世纪中国内地向关东(东北)地区移民运动的一种俗称,当时大量的山东、河北等省的破产农民,前往东北地区谋生。近年来大批东北籍退休老人前往海南三亚养老,形成数量庞大的三亚居住半年型人群,又称“候鸟”人群。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山东、河北等省破产农民“闯关东”的基本动因是 A.发展旅游B.戍守边疆C.寻找水源D.获得土地10.近年来,海南三亚吸引大批东北籍退休老人前往养老的主要原因是 A.风景优美,交通便利B.冬季温暖,适宜居住 C.经济发达,就业率高D.房价低廉,便于落户 人口负担系数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人口的比重。人口红利期指的是人口负担系数小于或等于50%的一段时期。下图是某省人口年龄结构图(含预测),下表是2013年该省流动人口年龄构成(%)表。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判断,该省人口红利期结束于 A.2010—2020年B.2020—2030年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湘教版必修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爆炸的事实。 (2)了解地球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人口容量的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的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的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的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的主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像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对人口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3、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难点:1、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别。 2、人口容量的三特点。 【教学过程与方法】 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高中地理-2018届高三地理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最新

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的合理容量 【考纲解读】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考点梳理】 二、人口增长模式变化图” 图中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属于“高—高—低”模式。 第二阶段属于“高—低—高”模式。 第三阶段属于“低—低—低”模式。 “高—高—低”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是与生产力的低水平相 适应的;而“低—低—低”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此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高。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但也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例题1】甲市201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1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图上显示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据此完成1—2题. 1.甲市可能是 A.西宁B.延安C.上海D.广州 2.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中,人口再生产与甲市处于同一类 型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例题2】(18年四川文综卷)如图为甲、乙两国人 口再生产类型转变图。据此回答1--3题。 1.目前与甲国1890~1920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相同的国 家是 A.韩国B.古巴C.新西兰D.埃及 2.乙国1970年以后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主 要原因可能是 A.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 B.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C.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D.抚养孩子成本上升,夫妇不愿多生孩子 3.由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A.目前甲国城市化水平高B.乙国可能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C.目前甲国为人口净迁出国D.目前乙国劳动力短缺 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意即最高人口,是个警戒值。环境承载力的特征表现为时间性、区域性以及与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相关性,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经济行为的作用力具有不同的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则不是最大或最多人口,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有些接近地区最适宜人口的涵义。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例题3】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 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 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 答1~4题。 1.“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2.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加拿大 3.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2021年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演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doc

第二节人口迁移 【基础巩固】 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⑥⑦ 2.图中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根据图中的国界线判断人口迁移的类型,跨越国界线的为国际人口迁移,没有跨越国界线的为国内人口迁移。 答案:1.B 2.A 在战争频发的国家,常常有大量难民迁出并移入别的国家。据此回答3~4题。 3.大量难民移入他国是寻求( ) A.更高的经济收入 B.躲避自然灾害 C.更好的自然环境 D.更安全的生活环境 4.大量难民移入他国居住,属于( ) A.国内人口迁移 B.国际人口迁移 C.国际劳务输出 D.国内民工潮 解析:第3题,难民移入他国是为了躲避战争,是想寻求更安全的生活环境。第4题,难民移入他国居住,跨越了国界,改变了定居地,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答案:3.D 4.B 2015年,重庆市人口净流入23.6万。读2015年重庆市省级行政区间迁移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图。回答5~6题。

5.影响2015年重庆市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政策鼓励 B.经济发展 C.交通改善 D.工程建设 6.2015年重庆市人口流动对重庆市的影响是( ) A.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B.促进人口向城郊集聚 C.减缓乡村人口流出趋势 D.减轻城市公共服务压力 解析:第5题,图中2015年重庆市迁出、迁入人口年龄结构以劳动力人口为主,说明主要目的是务工,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第6题,2015年重庆市人口流动为人口净流入23.6万,且迁入人口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例大,对重庆市的影响是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 答案:5.B 6.A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图是济南市历城区郭店镇(现为郭店街道办事处)李家庄的村史(明初洪武年间直隶位于现在北京附近)。 材料二2013年年初,李家庄的李先生和四个儿子到枣强“寻根祭祖”,对当年黄河水泛滥损害的祖籍地区,进行查找和祭拜。 (1)材料中李家庄的祖上“李公仲德”从“直隶”迁到“济南市历城区”,属于,李先生到枣强“寻根祭祖”属于。 (2)造成碑文中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3)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如何区分?

中图版(2019)高一地理 必修二 1.2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练习题

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练习题 一、单选题 爱尔兰(地理坐标北纬53度,西经8度)西临大西洋,东靠爱尔兰海,与英国隔海相望,全国绿树成荫,素有“翡翠岛国”之称,经济发达。从1845年起,爱尔兰连续数年,土豆因因病虫害严重歉收,引发大饥荒。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尔兰就有100多万人背井离乡,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为纪念爱尔兰大饥荒150周年,1997年爱尔兰人在首都都柏林兴修了一系列逃荒者的雕像(如下图),图中痛苦的逃荒者无声地叙述者爱尔兰人曾经的悲惨经历。据此,回答下列题。 1.爱尔兰绿树成荫,其“树”最可能是() A. 热带雨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 D. 温带草原 2.爱尔兰从1845年起的移民潮,其原因是() A. 战争因素 B. 文化因素 C. 自然灾害 D. 政治因素 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下图为“我国近年来家庭分批迁居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在分批流动的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中,影响家庭中第一批流动人口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然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家庭因素

4.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迁居的主要方向是( ) ①由城市迁居到郊区 ②由西部地区迁居到东部地区 ③由平原地区迁居到山区 ④由农村地区迁居到城市地区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煤体称为“城归”。据统计,近年来“城归”人数累计达到450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齐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5.“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大面积的撂荒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环境污染严重 C.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D.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6.“城归”现象给乡村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 增加家庭收入,改善环境质量 B.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 D.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老龄化问题 读某市人口迁移及从业人员构成图,回答下列各题。 7.关于该市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市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C. 迁入人口不会对该市产生婚姻生育等社会问题 D. 迁入人口中女性数量多于男性可能与该市产业结构有关

高中地理《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回顾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切入主题。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内容切入主题,板书课题。 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的关系。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 生:“人口密度”“人口分布格局” 师:“那么,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 (可利用课本图1-3-1 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 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 设计意图: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世界人口稠密区及原因。首先给出世界人口分布图,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每个地区有哪些自己的优势?通过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掌握知识。拓展思考:世界人口稀疏区及原因?有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各地人口稀疏的原因。 其次,在总结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世界人口会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导入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首先学生通过预习已明确有哪些因素,所以在讲解时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然后填空的形式进行。在讲解地形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高原、山地人口都不多呢?并举例。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案例分析 分析以下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①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普通高中地理 1.2 人口合理容量教案

1.2 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爆炸地事实. (2)了解地球地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以及人口容量地特点. (3)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 (4)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区别. (5)培养获取信息地能力以及思维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众多文字材料、照片、图表、录像等,采用感觉上强烈地对比冲击让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地球人口爆炸地事实、原因以及后果,引导学生得出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提高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地能力. (2)尝试让学生从众多资料和自己地知识积累,发现人口爆炸、环境对人口如何限制、地球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地方案,切实弄清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地区别.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地探究能力. (3)每个人都以自己地方式理解事物地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地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地观点,通过对各自见解地对话、协商,完善对事物地理解,构建起新知识.所以本节课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地方式,让每位学生在融洽地氛围中成为学习和探索地主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学会用可持续发展地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地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通过观察图片、影象资料、动手计算等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地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地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3)关心我国和自己家乡基本人口国情,从内心树立起一种可持续发展地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地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地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1.环境对人口地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中地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差别. 3.人口容量地三特点. [教学难点] 1.环境承载力中地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地差别. 2.人口容量地三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有关地球人口众多地文字材料、照片、录像 等.

高中地理一轮二轮易错题集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必修2 第一章? ?? 人口与环境 第一讲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典例] (2019·福建高考)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如图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1.2019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 .性别比例 B .医疗水平 C .教育程度 D .年龄结构 [解析] D 第1题,由图可知,2019年以后,老年抚养比上升了,这一变化主要是受到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老年抚养比与性别比例无关;医疗水平会影响到死亡率,但短期内医疗水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教育程度影响人口素质。 读我国M 省与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比较表(全国数据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完成2-3题。 2.( ) A .2019年 B .2019年

C.2019年D.2019年 解析:2.D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可知,2019年M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两者相差4.1‰,差值在四个年份中最大。 3.由表可知该省() A.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快 B.存在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C.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 D.人口出现负增长 解析:C第3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省人口增长速度较全国的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由表中数据无法得知劳动力情况。经计算可知,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2019年为7.9‰,2019年为3.9‰,2019年为2.4‰,2019年为0.8‰,逐渐下降。 (2019·上海高考)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回答4-5题。 4.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19年B.2019年 C.2019年D.2019年 5.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解析:4B5B第4题,读图中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即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图中2019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

高中地理试卷人口迁移练习

2019年02月26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 1.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惠民政策 B.家庭原因 C.自然空巢 D.个人原因 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上海游览, 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3.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4.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5. 十九世纪,我国有大量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 回答1-2题。 1.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有组织的迁移 D.民工流动

2.导致这种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宗教因素 6.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差异 B.国家政策 C.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 D.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7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回答4一7题。 小题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 素,“一”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小题2: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人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8.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 A.外出讲学 B.上街购物 C.外出旅游 D.移民国外 9.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 10.下列关于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发展 B.可以缓解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C.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 D.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重大工程建设 B.人口分布不均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D.户籍制度的改变 1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13.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成因”案例研究 ——以上海市人口迁移为例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戴艳 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迁移。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至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347.46万人,户籍人口总数为1419.36万人。但在19世纪中期以前,上海还是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化的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的呢? 上海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近现代的人口迁移。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上海市不同阶段的人口迁移,分析上海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探究人口迁移对上海市发展的影响。 一、解放前上海人口迁移(1843~1949年) 1、人口迁移的表现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正式开埠。上海在开埠之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上海开埠时人口不足10万,开埠以后,人口迅猛增长,至1949年解放时,上海人口为520万。 1928年始,上海华界(租界以外的地区)开始有居民籍贯登记,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停止居民的籍贯登记。下图为1929~1936年上海市人口迁移情况示意图。 海人口增长除了自然增长外,更重要的是人口的迁移与流动。 2、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迁入人口中,以工商业者及小型个体业主为主,即多为经济活动人口。②流入上海市的以离上海近的江浙两省的人为最多,约占迁入总数的3/4(1949年上海市综合统计)。③出现大量来自海外的移民,主要有英、美、法、俄等国的移民。 3、人口迁移的原因 本阶段,由于上海开埠,使上海成为我国中外贸易中心,此阶段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吸引。上海开埠,为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如政治、交通、资金、技术等有利的条件,而快速发展的经济、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含解析)

2020届高考地理人教版第二轮复习专题提升训练 人口迁移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选择题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回答1~2题。 1.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 B.水利工程建设 C.道路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判断,人口迁移是向两侧迁出,迁出的地区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地区,所以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的建设。第2题,从图中不能看出迁移人口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从箭头指向看,人口移动距离以短距离迁移居多。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靠两侧就近安置。 下图是“东北和广东的GDP和20~39岁常住人口占全国比例曲线图”。据图回答3~4题。 3.关于东北和广东人口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受人口迁移的影响,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

B.受人口迁移的影响,东北青少年儿童比例会增大,东北的人口增长率会上升 C.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 D.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4.两地的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大量迁入广东,促进广东经济高速发展 B.2006年20~39岁人口的过度增长使广东GDP占全国比重下降C.只有使20~39岁人口比例上升才能使东北GDP占全国比重转为上升趋势 D.东北人口的这种变化会制约东北的经济发展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广东经济增长快,就业机会多,对外吸引力大,广东省青壮年比例会增大,广东省的自然增长率会上升;东北经济下滑,人口外迁现象突出,青少年儿童比例会下降,人口增长率会下降;影响人口模式变化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增长并不会刺激广东省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也不会刺激东北人口增长模式由低—低—低型向高—低—高型模式转换。第4题,广东经济发展快速,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广东,据图分析人口大量迁入

高中地理 12《人口的迁移》教案 中图版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例使学生懂得人口迁移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等积极作用。 2.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人口迁移在原因、形式以及流向上的不同特点。 3.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概况与特点、原因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造成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作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迁移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引导阅读】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分成六个小组阅读课本国际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以及“19世纪以前人口迁移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迁移与人口增长和分布有哪些关系? 2.人口迁移有哪些作用?3.什么叫人口迁移?并根据要求填写下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人口迁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人口迁 移 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劳动力供求关系上的地区差异 迁移人口的流向从欧洲迁往美洲欧洲由人口迁出变为迁入

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 出地区 中国、日本、印度移民开发东南 亚和美洲 北美洲和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 迁移的特点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外 籍工人)大量增加 外籍工人主要分布在北美、西欧、 西亚、南美、南非 迁移的意义促进了迁入国和地区的经济发 展一个国家人口的移出,对于缓和所在国人口过多的压力,有一定的好处,但也往往造成人才外流 减轻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为移入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 进了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表中的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引导归纳】请同学们思考: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具有哪些 不同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前面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同学们的讨论,小结如下: 国际人口迁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人口迁移的不同点是: 其一是主要流向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主要流向是从已开发国家流向未开发国家,即从“旧大陆”移向“新大陆”。而战后,则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其二,迁出、迁入的地区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迁出地区是欧洲,主要迁入地区是南、北美洲,中国、印度、日本等国的劳工迁出,以及非洲黑人的贩卖。而战后,除去北美洲、大洋洲仍为迁入地区外,欧洲则由原来的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则由原来的迁入变为迁出。 其三,移民的性质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的迁移,主要以定居为主,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较少。战后则短期流动工人、外籍工人大量增加,定居移民减少。 其四,迁移的原因不同: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人口迁出的地区,主要是一些欧洲国家,他们为了进行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的积累,掠夺迁入地区的资源。而其他地区人口的迁移则是被威逼诱骗,甚至作为奴隶被贩卖,还有一部分是为谋求生计而背井离乡,踏入异国他乡。作为迁入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二1.3人口的合理容量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承受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全体人口容量及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的相应措施。【重难点】 1、根据一些统计数据、现象,分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受力概念: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影响因素 人口的和消费水平 (2)估计:存在、悲观者、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三种观点。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按照的生活方式保障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人口的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2.意义影响战略 影响人口政策 影响发展战略 3.实行的保障措施

课内探究案 探究点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汉朝时期内蒙古草原大约生活着8万多游牧者,草地质量非常好,牧人的生活很富足。汉乐府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就是当时生活现实的写照。到明朝时期,该地大约生活着20万游牧者,草场质量好,生活富足。到民国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乱,大量人口涌入,人口急剧增加到60万,牛羊的存栏量明显增加,草场质量质量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迹象。但人们还能够维系基本的生活水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区人口超过150万,草场退化现象非常明显,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现象。“风吹草低见老鼠”已经非常普遍,部分人口不得不迁移到别处谋生。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相同的草地在不同时期能够维持居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不同,根据以上材料及问 题概括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填表) 3、阅读教材P13图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不同估计。探究三种观点,你赞同哪种?为什么? 探究点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材料1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 1、材料中所提到的“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之内”10亿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