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菌材料

抗菌材料

抗菌材料
抗菌材料

3.1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细菌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命)健康。因此,抗菌材料受到人们的青睐,无论是在食品业、化妆品业、建筑业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家具上都用上了抗菌材料。所以,研究与开发各种具有抗菌和杀菌性能的功能材料及制品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市场应用前景广阔(抗菌英文-4)。

抗菌材料是指自身具有杀灭有害细菌或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繁殖功能的一种新型功能材料。抗菌材料中的有效成分是抗菌剂(抗菌-11-介孔-文献45)。抗菌材料主要是通过其中的抗菌剂成分与有害细菌的细胞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杀灭细菌的效果。

抗菌剂主要有天然、有机、无机三大类(抗菌材料-1-银系-文献1)。有机抗菌剂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类、酚类、季铵盐类、吡唑类物质,具有杀菌速度快、杀菌性能好的优点,但是存在耐热性差、寿命短、易分解等缺点,使其应用受到限制(抗菌-10-文献1)。(;)天然抗菌剂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如壳聚糖、日柏醇、山梨酸等,该类抗菌剂安全性高、适用范围广,但其耐热性差、易受生产条件的限制,不易规模化生产(抗菌材料-2)。(;)相比之下,无机抗菌剂因其较高的耐热性、持续性、抗菌广谱性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无机抗菌剂根据抗菌机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金属离子或其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抗菌剂,如银、铜、锌等;第二(另一)类是以二氧化钛为代表的具有光催化活性类的抗菌剂,如TiO2、ZnO等,但此类抗菌剂必须在在(紫)外线照射和氧气(或水)的存在下才能其(起)杀菌作用(抗菌-4-第一部分-文献41-47)。所以,抗菌活性为金属的无机抗菌剂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抗菌剂,但是由于Hg、Cd、Pb和Cr等金属毒性较大,而银系抗菌剂以其稳定性、安全性、抗菌持效性强等优点而备受亲睐(抗菌-13-文献61,62),由于近年纳米技术的发展,银系纳米抗菌剂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银系纳米抗菌剂主要包括银纳米颗粒、载银纳米材料、银@壳包覆型材料。银纳米颗粒遇光或长期保存极易氧化变色,使用时易聚集导致有效成分流失而降低抗菌活性(樊春海-22,23),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相比较而言,有关二氧化硅载银纳米材料和银@壳包覆型材料因较高的抗菌活性和安全性,研究较为广泛(抗菌英文-4-13)。

Wang等人(抗菌英文-8)以CaCO3为硬模板合成了中空SiO2纳米微球,然后通过浸渍法合成了SiO2-Ag球形纳米颗粒,抗菌结果表明该材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Gu等人(抗菌英文-10)在去离子水和乙醇的介质中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在其表面水解正硅酸乙酯包覆硅壳,然后移除PS微球制得了SiO2空心微球,最后在硅球外原位还原硝酸银得到了hollow SiO2/Ag 微球,该材料对大肠杆菌有很好的抗菌活性。Kim等人(抗菌英文-5)通过Stobe r法合

成了SiO2纳米颗粒,然后在硅球外表固定Ag颗粒,合成了具有抗菌活性的SiO2-Ag复合材料。Xu等人(抗菌英文-3)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稳定剂,以维生素C为还原剂还原硝酸银得到14-26 nm的银核,然后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正硅酸乙酯为包覆一层15-28 nmd的二氧化硅得到Ag@SiO2核壳材料,并将其用于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该核壳材料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39 mg/mL、0.195 mg/mL。Zhang等人(抗菌-2)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的保护下,首先使用水合联氨还原硝酸银,随后利用正硅酸乙酯为的水解和聚合反应,最终在银纳米颗粒表面包上一层二氧化硅,制备了Ag@SiO2复合材料,该材料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最小杀菌浓度为18.17 mg/mL,并且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

高分子抗菌剂的应用

高分子抗菌剂的应用 摘要:综述了季铵盐类抗菌剂、季膦盐类抗菌剂、有机锡类抗菌剂、卤代胺类抗菌剂、胍盐类抗菌剂、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类抗菌剂等高分子抗菌剂的制备、抗菌性能、抗菌机理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高分子材料抗菌剂的应用和今后的发展作了展望。 关键词:抗菌剂;抗菌高分子;高分子材料;季铵盐 引言 高分子抗菌剂也称抗菌高分子,人们根据天然高分子的抗菌机理开始模仿合成具有抗菌性能的高分子。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的获得,是通过向其中添加抗菌剂制成复合材料或对高分子材料进行表面处理实现的。合成高分子抗菌剂可以克服天然抗菌剂耐热性差等缺点,通过熔融共混得到抗菌材料。抗菌剂指能够在一定时间,使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藻类及病毒等)的生长或繁殖保持在必要水平以下的化学物质。抗菌剂是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的物质或产品。抗菌剂作用在于影响微生物菌丝的生长、孢子萌发、各种籽实体的形成、细胞的透性、有丝分裂、呼吸作用、细胞膨胀、细胞原生质体的解体和细胞壁受损坏等,使微生物细胞相关的生理、生化反应和代活动受到干扰和破坏,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1]。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严重危害着人的自身健康、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足以证明有害微生物已经危害到人类生存基地——地球,因此如何防止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加强抗菌知识和扩大应用领域显得极其迫切,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2]。抗菌剂包括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等四大类。 本文主要讨论高分子抗菌剂的应用及其发展。

正文 一、高分子抗菌剂 高分子抗菌剂是近些年兴起的抗菌剂品种,目前研究和使用主要集中于高分子季铵盐、季鏻盐等。高分子抗菌剂主要是通过带官能团单体的聚合反应或以接枝的方式在高分子链上引入抗菌官能团而获得抗菌性能的。 高分子抗菌剂由于其高效杀菌、杀菌时效性长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和使用的高分子抗菌剂主要有季铵盐类、季膦盐类、吡啶盐类、有机锡类和胍盐类,它们都具有一定地杀菌效果[3]。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对服装、卫生用品、日用品、食品包装等耐用消费品的抗菌性也有了较高的要求。另外,在公共场所适当地使用抗菌产品,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防止细菌的传播和感染。面对日益增长的对抗菌材料的需求,抗菌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更多安全、高效、廉价的抗菌剂和抗菌产品被开发出来。高分子抗菌材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对于低分子抗菌剂的抗菌活性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人们发现带有长链烷基的季铵盐基团就具有很强的抗菌性能,但是低分子抗菌剂存在易挥发、不易加工、化学稳定性差等缺点。带有抗菌基团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恰好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而且高分子抗菌剂不会渗透进人的皮肤,同时还具有比小分子抗菌剂更好的抗菌性能。因此高分子抗菌剂的合成和应用正成为当今研究和开发的一个热点[4]。按照抗菌基团的不同,目前研究得较多的高分子抗菌剂有季铵盐、季膦盐、有机锡、卤代胺、胍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等6种。 二、高分子抗菌剂的应用

(完整版)纳米抗菌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多尺度杂化纳米抗菌材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Ag+、Zn2+和Cu2+等金属离子具有抗菌活性,且毒性小、安全性高而被广泛用作抗菌剂使用。但是,由于其存在易变色、抗菌谱窄、长效性差、耐热性和稳定性不好等缺点而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相比而言,纳米银、纳米金、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等纳米材料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问题。例如纳米银,在抗菌长效性和变色性方面均比银离子(多孔纳米材料负载银离子)抗菌剂有显著改善,而且其毒性也更低(Adv. Mater. 2010);关于其抗菌机理,被认为是纳米银释放出银离子而产生抗菌效果(Chem. Mater 2010,ACS Nano 2010)。纳米金也有类似的效果(Adv. Mater. Res.2012),尽管活性比纳米银稍差,但其对耐药菌株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Biomaterials 2012)。铜系抗菌材料可阻止“超级细菌”(NDM-1)的传播(Lancet Infec.Dis. 2010)。活性氧化物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面最广泛的一类长效抗菌剂,其中氧化锌是典型代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系列低维结构氧化锌的出现,为氧化锌系抗菌材料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其良好的安全性,氧化锌甚至可用于牙科等口腔材料(Wiley Znter Sci.,2010)。本项目相关课题组多年的研究发现,ZnO的形貌差异、结构缺陷和极化率等都会影响其抗菌活性(Phys. Chem. Chem. Phys. 2008);锌离子还可以与多种成分杂化,产生协同抗菌活性而提高其抗菌性能(Chin. J. Chem. 2008, J. Rare Earths 2011)。 利用杂化纳米材料结构耦合所带来的协同作用提高纳米材料的抗菌活性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例如:纳米铜与石墨烯杂化体系中存在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ACS Nano2010)。用络氨酸辅助制备的Ag-ZnO杂化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抗菌和光催化性能(Nanotechnology 2008);但是Ag的沉积量过大,催化活性反而有所降低(J. Hazard. Mater. 2011)。以壳聚糖为媒质,通过静电作用合成得到均匀的ZnO/Ag纳米杂化结构,结果显示,ZnO/Ag纳米杂化结构比单独的ZnO 和单独纳米Ag的抗菌活性都高,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抗菌作用(RSC Adv. 2012)。Akhavan等用直接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结合溶胶-凝胶技术把锐钛

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专利名称: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及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菌网液,尤其涉及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及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公开的人体皮肤抗菌药物,能杀死皮肤表面上的细菌,但结构不牢,在人体皮肤停留的时间短,尤其是不利于人体皮肤的呼吸,也不利于其它药物的吸收,而且在人体特殊部位无法敷贴,造成治愈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不影响人体皮肤生理功能,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及其生产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一种人体物理抗菌网液,其特征在于,其由有机硅季铵盐和水组成,其重量比为,有机硅季铵盐∶水=0.5~10∶90~99.5,上述有机硅季胺盐由叔胺和氯烃基硅氧烷合成,合成方程式为 (CH3O)3Si(CH3)3Cl+C18H37N(CH3)3→〔(CH3O)3-Si(CH3)3-N(CH3)3-C18H37〕+Cl-。 所述的人体物理抗菌网液的生产工艺,氯烃基硅氧烷和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加叔胺→测定叔胺→减压蒸馏→回收过量氯烃基硅氧烷和叔胺→反应产生物和催化剂分离→有机硅季胺盐→加水→人体物理抗菌网液。 所述的人体物理抗菌网液的生产工艺,将氯烃基硅氧烷和催化剂加入反应釜中,搅拌并缓慢升温至110℃后,缓慢滴加叔胺,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

150℃,在2-4小时内将叔胺加完,并在110℃-150℃反应24小时后,抽样测定叔胺,当其游离含量<0.05/ml时,进行减压蒸馏,回收过量的氯烃基硅氧烷和叔胺,将反应产生物和催化剂分离,将得到淡黄色的油状液体即有机硅季胺盐。然后将有机硅季胺盐放入原料储存罐中,静止24小时备用。 所述的人体物理抗菌网液的生产工艺,按重量比例选用医用蒸馏水90~99.5%,有机硅季胺盐0.5~10%,先将医用蒸馏水按所需的量加入混合器内,再将有机硅季铵盐按比例缓慢加入混合器中,加入完毕,继续搅拌2小时,取样分析有机硅季铵盐含量为0.5~10%后,放入半成品储备槽内,静置24小时即可。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结构牢固,透气性强,有利于人体皮肤的呼吸,也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本发明的作用机理为物理抗菌,可以喷洒在人体皮肤或物品表面,固化后形成非药物和非宏观的分子级隐形抗菌隔离网膜。 抗菌网膜系医用高分子材料,其有机硅官能团以化学键的形式和皮肤或物品链接,在皮肤或物品表面所形成的分子级网状膜性结构,不影响皮肤的生理功能,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等固有属性,具有隐形敷料的作用。独特的化学键结合方式,其能够较长时间的停留在皮肤或物品表面,使其在人体皮肤的作用随着皮肤的代谢而自动消失。 季铵盐基阳离子官能团,对带负电荷的病原微生物有强力的吸附作用,通过束缚病原微生物的活动自由度,抑制其呼吸功能,使其赖以生存的呼吸酶失去作用而窒息死亡,从而起到杀菌、抑菌的作用。 本发明通过杀灭和隔离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梅毒螺旋

抗菌肽综述

一、概述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经诱导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分子量在2000~7000左右,由20~6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这类活性多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抗菌队是1980年由瑞典科学家G.Boman等人经注射阴沟通杆菌及大肠杆菌诱导惜古比天蚕蛹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定名为Cecropins。此后数年间,人们相继从细菌、真菌、两栖类、昆虫、高等植物、哺乳动物乃至人类中发现并分离获得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由于最初人们发现这类活性多肽对细菌具有广谱高效杀菌活性,因而命名为“antibactetial pepiides,ABP”,中文译为抗菌肽,其原意为抗细菌肽。随着人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发现某些抗细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因而对这类活性多肽的命名许多学者倾向于称之 为”peptide antibiotics”一多肽抗生素。 二、抗菌肽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和作用范围 天然抗菌肽通常是由30多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碱性小分子多肽,水溶性好,分子量大约为4000道尔顿左右。大部分抗菌肽具有热稳定性,在l00℃下加热10~15min仍能保持其活性。多数抗菌肽的等电点大于7,表现出较强的阳离子特征。同时,抗菌肽对较大的离子强度和较高或较低的pH值均具有较强的抗性。此外,部分抗菌肽尚具备抵抗胰蛋白酶或胃蛋白酶水解的能力。 抗菌肽功能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一般认为抗菌肽杀菌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破坏其完整性并产生穿孔现象,造成细胞内容物溢出胞外而死亡。首先由静电吸引而附于细菌膜表面,疏水性的C端插入膜内疏水区并改变膜的构象,多个抗菌肽在膜上形成离子通道而导致某些离子的逸出而死亡。亦有学者认为抗菌肽作用于膜蛋白引起凝聚、失活及离子通道,引起膜渗透性改变而导致死亡,亦有学者提出抗菌肽是否存在特异性的膜受休及有无其它因子的协同作用等问题。不同类别的抗菌肽的作用机理可能不一样。 抗菌肽多数具有强碱性、热稳定性以及广谱抗菌等特点。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真菌、原虫、病毒及癌细胞等均具有强有力的杀伤作用。 1. 抗菌肽对细菌的杀伤作用 抗菌肽对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细菌均有高效广谱的杀伤作用。国内外已报道至少有113 种以上的不同细菌均能被抗菌肽所杀灭。

凹土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综述)

摘要:凹土是一种特殊的矿物材料,以它为载体而制备的抗菌材料,充分的抑制了细菌的繁殖与生长。在纤维、塑料、建材、涂料、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凹凸棒石,抗菌剂,抗菌材料,应用,研究进展 1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全世界因细菌传染引起的死亡人数非常多,包括霍乱、肺炎、痢疾、结核等。因此,如何控制有害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抗菌剂是对细菌、霉菌等微生物高度敏感的化学成分,它能通过物理作用或化学反应杀死附着在材料表面的微生物,是目前有效控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重要手段。抗菌材料是指经抗菌剂处理,具有抗菌性能的各种材料,它的核心成分是抗菌剂。目前我们接触到的很多领域都离不开应用抗菌材料而制成的具有抗菌功能的消费品。 凹凸棒石[Si8O20Mg5(OH)2(H2O)4·4H2O]是一种含硅、镁的硅酸盐粘土矿物,具有特殊的链层结构、物理性质、成因以及用途, 并且具有十分细小(约0. 01 Lm×1 Lm) 的棒状、纤维状晶体形态, 因而受到矿物学、沉积学及材料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关注。这种矿物在胶体性能和吸附性能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优异的性质, 因而广泛用于钻井泥浆、石油化工、建材、化工、造纸、医药、农业及环保等领域。加工抗盐、耐热泥浆和吸附剂是目前凹凸棒石粘土最主要和最有前景的用途。 凹凸棒石干燥收缩小,吸水性强,可达到150%以上,pH值=8.5±1,由于内部多孔道,比表面大(可达500m2/g以上),大部分的阳离子、水分子和一定大小的有机分子均可直接被吸附进孔道中,电化学性能稳定,在高温和盐水中稳定性良好。凹凸棒石具很强的灭菌、除臭、去毒、杀虫等功能,其细小针状颗粒可通过磨蚀昆虫表面及吸附昆虫类脂化合物,导致昆虫快速死亡。利用凹凸棒石的大比表面积与多孔特性,以及ZnO较好的抗菌性,可将ZnO充分负载在凹凸棒石上制备一种新型的复合抗菌剂,增大ZnO与微生物的接触面积,使之定点抑制微生物生长,致其死亡,达到提高抗菌特性和降低成本的综合效果。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JUC)的临床应用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JUC)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6-05-22T10:42:52.1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作者:高峰 [导读]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在比较创面使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与磺胺嘧啶银后,使用洁悠神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创面疼痛较轻,无不良反应。 高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科内蒙古鄂尔多斯 017000) 【摘要】目的:探讨洁悠神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文献,通过循证医学了解洁悠神的应用范围及效果。结果:洁悠神目前用于治疗压疮、腋臭、手术切口、烧伤创面修复及其它各方面,均取得不错效果。结论:洁悠神目前用途广泛,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已被广大患者接受。 【关键词】洁悠神;压疮;腋臭;手术切口;烧伤创面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147-02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是一种由新型高分子活性剂组成的长效物理抗菌剂。喷洒于创面后,其高分子物质可以化学键方式与创面形成牢固连接的“胶联层冶,从而可长时间发挥作用。同时,其阳离子活性剂所形成的“正电荷层冶与“胶联层冶形成正电荷网状膜。根据物理学“异电相吸冶原理,正电荷网状膜对带负电荷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静电力使这些病原微生物破裂、变形,无法与呼吸酶相结合而死亡,有广谱的表面抗菌功效[1],由于是一种物理性的抗菌材料,避免了临床上常见的抗菌药物耐药性。因此,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的创面、伤口以及留置管的护理等治疗[2]。本文现将其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归纳如下。 1.治疗压疮 洁悠神用于治疗压疮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多。卢智丰[3]在洁悠神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压疮中,将观察组82例喷洒洁悠神:距离皮肤15厘米,每日喷洒创面2次,每次3喷,待自然干燥,使创面表面形成纳米物理抗菌膜,再用棉签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涂抹在创面上,厚度约1~2mm,涂药面积大于创面3cm,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并与外用磺胺嘧啶银抗炎药组对照,结果显示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玉等[4]在洁悠神联合麻油及红外线治疗压疮疗效观察中证实洁悠神长效抗菌剂,长效抗菌,能保持8h以上的长效抗菌功能,有效隔离创面,防止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刘雨丝等[5]在金因肽联合洁悠神治疗溃疡期压疮中总结出金因肽和洁悠神联合治疗溃疡期压疮,效果显著,方法简便,经济实用,安全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腋臭 刘爱民等[6]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治疗腋臭疗效观察中将入选的81例腋臭患者经外用长效抗菌材料2次/天,每周到医院观察治疗效果,共观察两个月。结果81例患者中有69例完成临床试验,用药期间患者腋臭的味道大大减轻,本人基本闻不到异味。杨苏[7] 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治疗青少年腋臭的临床疗效中观察腋臭患者共计80例,年龄9~15岁,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喷洒腋部,3次/天。连续治疗15天为l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15天、30天的疗效及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15天总有效率为62.5%,治疗30天总有效率为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天疗效优于15天。治疗过程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不良反应,长效抗茵材料洁悠神治疗腋部臭汗症具有安全、快捷、有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3.手术切口 洪余德等[8]在洁悠神长效抗菌剂用于腹股沟疝手术伤口的疗效观察中利用洁悠神长效抗菌的特点,对开放式腹股沟疝术后患者的伤口进行保护.促进伤口愈合,减少了患者换药次数,与常规换药相比,减少了患者出院后返院换药的麻烦,节省了人力、物力。且其价格便宜,气味芳香,无过敏、刺激等不良反应。曾晓娟等[9]在洁悠神用于会阴切口的效果观察中随机将300例在本院行会阴切开术的初产妇分为两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产妇在会阴切开术中缝合前给予洁悠神喷雾喷射切口缘,对照组则不使用任何药物,术后两组均应用0.5%碘伏消毒液切口,每日2次。比较两组产妇术后切口疼痛、炎性反应、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在切口疼痛、炎性反应、愈合情况等方面,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太荣芬等[10]在预防包皮环切术伤口感染的效果观察中总结出包皮环切术后伤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存在多个易感因素,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因多年包皮粘连及前列腺增生致排尿淋沥污染伤口;19岁~60岁的患者由于阴茎血管丰富,术后性生活、阴茎勃起引起伤口出血感染。包皮环切手术后患者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显著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对手术后伤口创面能起到隔离、保护、长效抗菌、预防感染,并且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疼痛程度,提高切口甲级愈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4.烧伤创面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在治疗烧伤创面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药物材料。有研究[11]发现使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在治疗烧伤创面可以显著减少创面分泌物,减少残余创面存在的细菌污染或感染,从而有利于加速创面的修复。李红卫[12]在比较创面使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与磺胺嘧啶银后,使用洁悠神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且创面疼痛较轻,无不良反应。 5.其它 有研究报道[13],洁悠神抗菌剂能够阻止细菌生物膜形成,减少膀胱污染,降低尿路感染,效果优于洗必泰。洁悠神对皮肤挫擦伤感染预防的临床观察表明长效抗菌材料能有效降低皮肤挫擦伤口感染的发生,且经济、安全、实用[14]。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用于尿疹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15]。 综上所述,洁悠神长效抗菌剂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其疗效显著,且使用方便,价格相对低廉,不良反应少,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及患者接受。 【参考文献】 [1]Zeng Y,Deng R,Yeung BH,et al.Application of an antibacterial dressing spray in the prevention of post operative infection inoral cancer patients: A phase 1 clinical trail [J]. Afr J Biotechnol,2008,7(21):3827-3831. [2]段体德,王继华,杨焕南等皮肤物理抗菌膜(洁悠神)与创面处理[J] 皮肤病与性病, 2010, 32(3): 12-15 [3] 卢智丰.洁悠神联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溃疡期压疮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2, 30:318-319. [4] 夏玉等.洁悠神联合麻油及红外线治疗压疮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01):75-76.

促进抗菌材料行业发展

促进抗菌材料行业发展 陈健 2006 . 09

?全球规模最大,专门从事以下服 务Worldwide leader in ?检验Inspection ?鉴定Verification ?测试Testing ?认证Certification ?全球网络,全面服务Worldwide network ?超过42’000 雇员 ?超过1’000个分支机构 ?340 个实验室 ?分布在160个国家

Our Ten Core Business 10 大核心服务 ?农产品部Agricultural Services ?矿产品Minerals Services ?石化部Oil, Gas and Chemical Services ?消费品检测部Consumer Testing Services ?国际认证部System and Service Certification Services ?工业部Industry Services ?贸易保障服务部Trade Assurance Services ?环保服务部Environmental Services ?汽车服务部Automotive Services ?生命科学部Life Sciences

SGS in China/ SGS 在中国SGS-CSTC Introduction 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C H I N A Lab Tianjin * * Qingdao * Shanghai * Ningbo Wuhan * Xiamen * Guangzhou * * Chongqing Beijing *Distribution In China 中国大陆的分布 *Shengyang Chengdu * * Dalian Xian *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高分子抗菌剂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抗菌材料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除了无机抗菌剂和有机抗菌剂被广泛使用外,目前天然抗菌剂和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根据高分子抗菌剂和小分子抗菌剂在作用方式上的区别,说明高分子抗菌剂具有抗菌活性和选择性强、效果持久、安全无毒等优点,而且合成高分子抗菌剂可以克服天然抗菌剂耐热性差等缺点,通过熔融共混得到抗菌材料,所以高分子抗菌剂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高分子抗菌剂;聚合物 抗菌材料就是杀菌和破坏微生物生存的一类材料[1]。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发现细菌、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严重危害着人的自身健康、生活质量与居住环境。过去发生的种种事件足以证明有害微生物已经危害到人类生存基地——地球,因此如何防止细菌对人体的危害,加强抗菌知识和扩大应用领域显得极其迫切,并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致病性微生物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死于细菌感染。近年来,O-157:H7致病性大肠杆菌、SARS病毒以及H5N1病毒的流行,也都曾引起世界性的恐慌。人们在应对这一严峻挑战中发现,研制抗菌制品能有效抵御致病性微生物的侵袭,保障人类健康。与传统的物理、化学灭菌法相比,抗菌制品具有卫生自洁作用,能直接杀死表面的病原性微生物,有效避免交叉感染、抵御传染性疾病;抗菌效果更为长效、广谱、经济、方便;一般不会影响制品以外的空间及微生物环境,安全性能较好。抗菌材料现已成为材料科学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2]。 1.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现状 1.1高分子抗菌剂的研究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国际上以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国家从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抗菌剂。日本为最早研制抗菌剂的国家,有石冢硝子、东亚合成、品川燃料等知名度的公司。日本的抗菌剂生产厂家,除最初的材料厂家之外,化工公司、陶瓷公司、纤

抗菌材料综述

抗菌材料综述 【摘要】本文综述了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无机系、有机系和复合类抗菌剂的特点、抗菌机理及应用领域,着重介绍了有机抗菌剂里的季铵盐类抗菌剂,并指出抗菌复合材料和光催化类抗菌材料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 【关键词】抗菌材料;有机抗菌剂;季铵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质量和卫生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健康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各种各样的致病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泛,并在一定条件下生长、繁殖,甚至变异,不仅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还会引起各种材料的分解、变质和腐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世界范围内对纺织产品的抗菌防霉处理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国外纺织品抗菌防霉剂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市场趋势十分看好。目前,对纤维和织物进行抗菌防霉处理,已成为世界纺织品整理加工的主流。抗菌纺织品不仅可以满足人类健康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国的纺织行业开创了新的商机。 “抗菌剂”是指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或可杀死致病微生物。从结构和性能,看抗菌剂包括杀菌剂和抑菌剂。杀菌剂可有效杀死有害微生物的化学物质。杀菌剂一般指作用强、起效快而且是通过接触直接使微生物死亡的制剂;抑菌剂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孢子萌发的物质。抑菌剂一般仅可控制微生物萌发或代谢过程而不能直接使微生物死亡。其作用主要是抑制有害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保护生物和产品不受微生物导致的损害,包括防腐剂、防霉剂、保鲜剂、纺织品和塑料制品等的抗菌剂等。抗菌剂及作用原理:抗菌材料是通过抗菌剂来实现的。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并不要求抗菌材料能迅速杀灭有害微生物,而是侧重于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抑制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以达到保护环境卫生的目的。抗菌剂按其化学组成可分为无机系、有机系和复合类三大类。 1. 无机抗菌剂 无机抗菌剂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类抗菌材料,具有安全性高、耐热性好、无挥发、不产生耐药性和抗菌失效等特点,但是其价格昂贵,且具有抗菌迟效性。目前对无机抗菌材料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溶出型抗菌剂、光催化材料抗菌剂及纳米抗菌剂。 1.1 溶出型抗菌剂 溶出型无机抗菌剂主要是将具有抗菌活性的金属离子(如银离子、铜离子、锌离子等)或其化合物通过物理吸附、离子交换等方法固定到多孔介质上(包括沸石、硅胶、羟基磷灰石等)制得的。 1.2 光催化型抗菌剂 光催化型无机抗菌剂的价格极为低廉,且无毒;主要品种有N型半导体金属氧化物,如Ti02、ZnO、Si02等。其中Ti02的氧化活性较高,稳定性也较强,对人体无害,具有优异的广谱抗菌效能。

抗菌材料机理及性能研究

抗菌材料机理及性能研究 摘要目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期,在基础建设领域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而建筑材料在新的应用中又要求其具备一定的抗菌性能,而相较于传统的有机抗菌材料新型的复合抗菌材料具备更加优越的抗菌性和环境友好性。本文就复合抗菌材料进行了抗菌机理分析,并对其应用情况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材料;复合材料;抗菌性 前言 复合材料是当前我国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通过添加抗菌材料可以制备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材料,而当前的建筑行业中,由于建筑工程使用的年限较长,对部分建筑结构使用抗菌材料可以有效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而相对于有机抗菌材料而言,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环保效果,因此受到了建筑行业的广泛青睐。 1 抗菌材料主要机理分析 复合材料能够产生抗菌效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复合材料中的功能添加物可以对其使用环境中的一些微生物以及其生物链形成一种消极的影响力。这一抗菌效果主要表现为将微生物生存时间缩短,减少微生物食物,使微生物的繁殖能力降低,抗菌材料的这一特性能够明显减少微生物的数量。复合材料抗菌功能发生的机理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其一就是干扰细胞壁的合成过程,由于通常细菌的细胞壁有一种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就是肽聚糖,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对细菌细胞壁结构形成干扰时,其主要影响过程就是通过对多糖链以及四肽交联结构之间发生连接作用的影响而使细菌细胞壁无法实现完整而导致细菌死亡;其二就是对细菌细胞膜造成损伤,由于细菌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时起到保护作用的主要结构就是细胞壁,而无机非金属材料对细胞壁进行破坏后就会导致细菌快速死亡;其三就是控制细菌中蛋白质合成的主要过程,由于细胞中进行功能表达的主要物质就是蛋白质,而如果阻断了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就会使细菌细胞无法正常活动,从而导致细菌死亡[1]。 2 复合抗菌材料主要分类及相关应用 抗菌材料就是降低环境中细菌污染的概率,抑制建筑结构中细菌的生长与生存。当前在建筑材料中能够实现抗菌环保功能的有两种材料:其一就是无机材料,这一材料类型能够抗高温影响,且抗菌效果好,功能也相对稳定,在建筑行业应用的前景非常好;其二就是有机材料,这种材料对于环境具有一定的影响,且可能危害使用者健康,在建筑市场中应用的潜力不如无机材料大[2]。当前具有抗菌环保性能的无机材料类型如下: 2.1 金属复合抗菌材料

无机抗菌剂和抗菌功能材料的现状和发展

第23卷 第4期2001年11月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Hebe i I n stitute of Technology V o l.23 N o.4 N ov.2001 文章编号:100722829(2001)0420077206 无机抗菌剂和抗菌功能材料的现状和发展 许 莹 (河北理工学院材料工程系,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无机抗菌剂;抗菌机理;制备方法;抗菌功能材料 摘 要:综述了无机抗菌剂的种类、原理和制备方法,介绍了国内外抗 菌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对银系和光催化系抗菌功能材料的应 用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综述。 中图分类号:O61311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自然界中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主要靠光合作用,而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时,微生物起主要作用。因此生态环境除了气、水、地环境以外,还包括微生物环境。但是微生物带给人类的隐患和威胁却不容忽视。据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统计数字表明:1995年因细菌传染造成的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1996年在日本发生的全国范围内的病原性大肠菌02157感染事件,曾一度引起全世界恐慌。由此,日本掀起了“抗菌热”,不仅在医院、公共场所和住宅,就连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也逐步采用抗菌材料。抗菌剂的年销售量超过了210亿日元。抗菌材料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们用的银或铜容器,这种容器中留存的水不易变质, 20世纪开始用于衣、食、住方面以控制有害微生物。80年代出现抗菌、防臭的纤维制品之后,抗菌制品陆续涉及木材、涂料、塑料、金属、食品、化妆品等以及电话、计算机、文具、玩具等人们日常接触的领域。 抗菌剂根据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有机抗菌剂和无机抗菌剂2种类型。有机抗菌剂为传统的抗菌剂,在医疗领域及各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机抗菌剂通过抗菌成分A g+、Cu2+、Zn2+等离子及其化合物及和其金属结合于无机材料而制得。而所谓抗菌功能材料主要是引进无机抗菌剂,并以其耐热性好,安全性高的优点,得到较快发展,可广泛应用于涂料、纤维布匹、有机塑料(包括冰箱内壳)、陶瓷、搪瓷等领域。由于无机抗菌剂有优于有机抗菌剂之处,所以对无机抗菌剂及抗菌功能材料作一概述。 1 无机抗菌剂分类和原理 111 银系抗菌剂 收稿日期:2000212206 作者简介:许莹(19712),女,河北唐山人,河北理工学院材料系讲师,硕士。

抗菌的高分子材料文献调研

抗菌的高分子材料文献调研 姓名:涂大强学号:11111132 引言 随着高分子材料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各种各样的高分子材料制品已经渗入到了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角落。然而,高分子材料受到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引起疾病的传播,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有效地防止细菌的产生和滋长,进而抑制疾病的传播,使用具有抗菌性能的高分子材料是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随着人们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视,以及对自身居住、工作和生活环境卫生要求的提高,抗菌技术和抗菌材料也因此而得到了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多种类型的抗菌高分子材料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医疗器械,食品包装,服饰等多领域,取得了非常可喜的研究成果。 抗菌剂的分类 抗菌的高分子材料一般由高分子材料、抗菌剂以及表面改性剂三部分组成。其中,抗菌剂是高分子材料抗菌性能的关键,大体上可以分为无机抗菌剂、有机抗菌剂、天然抗菌剂以及复合型抗菌剂。其中,天然抗菌剂大多为有机物,故常被划入到有机抗菌剂中。无机抗菌剂主要包括金属离子抗菌剂和金属氧化物抗菌剂。金属离子抗菌剂大多为重金属离子,如银、铜、锌等。金属离子抑制病原体活性按如下顺序递减:Ag>Hg>Cu>Cd>Cr>Ni>Pb>Co>Zn>Fe,其中Hg、Cd、Pb、Cr的 毒性较大,因此应用较少。而银的抑菌性能远远高于其他的金属离子,银系抗菌剂具有广谱、高效、持久性,因此被广泛应用,如日本最早使用Zeomic抗菌剂制成的抗菌除臭袜和抗菌塑料,由于抗菌效果良好,很快被日本及其他国家广泛使用。金属氧化物抗菌剂均属于光触媒,是一种在光照条件下,自身不发生变化,却可以促进化学反应的物质。常见的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有TiO2与ZnO,如参考文献中注塑成型聚丙烯/ TiO2纳米复合材料改善聚丙烯的力学和抗菌性能以及聚 丙烯材料表面移植ZnO等离子体来提高其抗菌能力。其中TiO2作为金属氧化物抗菌剂性能最佳,因为无机金属应用在纺织物上有显色反应,而使用TiO2金属抑菌添加剂则对人体无毒无害,安全性能高,纺织物长期使用不变色,同时兼具耐紫外光照、耐热和广谱高效抗菌等优点。大部分有机抗菌剂都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得到的,主要包括季铵盐类、醇类、酚类、醛类、醚类、酯类以及有机酸类等,如参考文献中将盐酸环丙沙星作为抗菌剂添加到电纺PVA与再生丝素蛋白复合材 料中,用作医疗中的伤口敷料。有机抗菌剂通常都具有高效的抑菌性

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机理及其抗菌效能

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机理及其抗菌效能 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的光催化机理及抗菌效率在XXXX、藤岛和本田发现,在光伏电池中二氧化钛单晶分解水后,纳米 二氧化钛的多相光催化已成为研究热点,并已广泛应用于环保、健康等领域。 研究表明,纳米二氧化钛比块体材料具有更高的光催化性能这主要是由于量子尺寸效应,这使得价带和导带成为两个独立的能级。能隙变宽,导电势变为负,价带势变为正,从而获得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并提高其光催化能力。纳米二氧化钛粒径小,光生电子从晶体扩散到表面的时间短,降低了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几率,有效提高了光催化性能。同时,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这增强了吸附基底的能力并促进了光催化反应。 当照射能量大于或等于二氧化钛带隙能量的光时,二氧化钛吸收光子产生电子-空穴对,电子-空穴对将电荷从溶液或气相通过禁带转移到吸附在表面上的物质。空穴捕获粒子表面吸附物或溶剂中的电子,激活并氧化最初不吸收光的物质,并还原电子受体接收表面上的电子但同时,电子-空穴复合会发生在表面和内部,降低其光催化效率。光生电子和空穴向被吸附的有机或无机物种的转移是电子和空穴向二氧化钛转移的结果在表面上,它提供电子来还原电子受体,通常是水溶液中的氧。空穴迁移到表面,并与提供电子的物质结合,氧化该物质。对于电子空穴,电荷迁移的速率和概率取决于每个导带和价带

边缘的位置以及被吸附物质的氧化还原电位。氧化还原反应只能在受体电位低于半导体的导带电位且供体电位高于价带电位时发生。与电荷向物种转移竞争的是电子和空穴的复合,如粒子内部的复合和粒子表面的复合。 1.4研究重点 当前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光催化剂的量子效率如果适当的空穴或表面缺陷态可以用来捕获电子或空穴,则可以防止电子-空穴复合。价带中的空穴是氧化剂,导带中的电子是还原剂。大多数光催化反应利用空穴氧化剂的能量提供还原物质与电子反应。防止电子和空穴的复合是我们研究的关键。如何提高 1.5光催化反应是发生在固-液或固-气界面的多相反应光催化材料不仅需要很大的面积,而且还需要能够一般地接收光,所以它更适合以粉末和薄膜的形式存在。半导体中光生载流子的氧化/还原能力取决于其能带分布和吸附质的氧化/还原电位。只要受体电势低于(更正)半导体的导带电势,或者施主电势高于(更负)半导体的价带电势,光生载流子就可以被还原或氧化。半导体材料的能带分布是其固有特性,但也与其结构完整性和水溶液的酸碱度等有关。 由于光子吸收与光强成正比,在弱光下,光催化反应速率随光强增加而增加,量子效率保持不变当光强增加很多时,也会加速光生载流子的复合过程,导致量子效率降低,光催化反应速度略有提高。当在

[高分子材料]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合作发表抗菌材料综述论文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合作发表抗菌材料综述论文 2018-08-25 微生物引起的感染问题,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无处不在。微生物和近年来快速出现的耐药微生物所造成的感染,已经成为人类生命健康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微生物感染的难题,抗菌材料成为近年来逐渐成长、备受关注和期待的研究领域。科研人员近年来研究和发展了多种抗菌材料,它们展示了较好的抗菌功能和一定的应用前景。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国家“青年千人”刘润辉教授与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受邀为材料领域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撰写的抗菌材料综述论文“Versatile Antibacte rial Materials: An Emerging Arsenal for Combatting Bacterial Pathogens”在线发表。文章结合作者多年来在抗菌研究领域的积累,总结和评述了抗菌材料领域近期的发展和前沿研究进展,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华东理工大学刘润辉教授和北京化工大学徐福建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上海市“东方学者”人才计划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声明:凡本平台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平台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平台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我们的微博:0,欢迎和我们互动。

添加主编为好友(微信号:gfzkxqy,请备注:名字-单位-研究方向),邀请您加入学术圈、企业界、硕博联盟、北美、欧洲、塑料、橡塑弹性体、纤维、涂层黏合剂、油墨、凝胶、生物医用高分子、高分子合成、膜材料、石墨烯、纳米材料、表征技术、车用高分子、发泡、聚酰亚胺等一系列技术交流群。同时可以在菜单中回复“交流群”,获取群目录。 投稿荐稿合作:editor@ 用户设置不下载评论

抑菌常见的作用原理

抗菌材料的作用原理和应用意义 抗菌材料是一类新型功能材料,具有抑菌和杀菌性能。在通用材料中,如塑料、合成纤维、陶瓷等,添加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抗菌剂,复合后可获得抗菌功能材料。抗菌材料技术的应用使普通材料升级为抗菌材料,即抗菌塑料、抗菌纤维、抗菌陶瓷等。抗菌材料中的抗菌剂成分具有接触杀菌或抑制材料表面的微生物繁殖的功能,用这些抗菌材料制成的各种制品可减少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从而达到长期卫生、安全的目的。采用抗菌加工技术是为了避免制品在运输、储存、销售、使用等环节中,因受到二次污染,继而造成的对使用者健康的危害。抗菌制品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防止微生物危害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抗菌剂的抗菌原理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与发生接触的细菌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细菌生长,进而杀死细菌的效果。 (1)金属离子接触反应 这是无机抗菌剂最普遍的抗菌作用机理。金属离子带有正电荷,当微量金属离子接触到微生物的细胞膜时,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发生库仑吸引,使两者牢固结合,金属离子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菌内与细菌体内蛋白质上的巯基、氨基等发生反应。细胞合成酶的活性中心由含巯基、氨基、羟基等功能基团组成,与金属离子结合后该蛋白质活性中心的结构被破坏,造成微生物死亡或丧失分裂增殖能力。例如,银离子与蛋白质巯基的结合破坏了微生物的电子传输系统、呼吸系统和物质传输系统。常见金属离子杀灭、抑制病原菌的活性顺序为: Ag+>Hg2+>Cu2+>Cd2+>Cr3+>Ni2+>Pb2+>Co4+>Zn2+>Fe3+。Ag+的抗菌性高,是 Zn2+的1000倍,是Cu2+的200倍 (2)催化激活机理 有些微量的金属元素,能起到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如银、钛、锌。该活性中心能吸收环境的能量,如紫外光,激活空气或水中的氧,产生羟自由基(·OH)和活性氧离子(O2-)。它们能氧化或使细菌细胞中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糖苷等发生反应,破坏其正常结构,从而使其死亡或丧失增殖能力。 (3)阳离子固定机理 细菌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构成,细胞壁和细胞膜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在中性条件下带负电荷。带负电荷的细菌会被抗菌材料上的阳离子(如有机季胺盐基团)所吸引,束缚细菌的活动自由,抑制其呼吸机能,即发生“接触死亡”。另外,细菌在电场引力的作用下,细胞壁和细胞膜上的负电荷分布不均匀造成变形,发生物理性破裂,使细胞的内容物如水、蛋白质等渗出体外,发生“溶菌”现象而死亡。 (4)细胞内容物、酶、蛋白质、核酸损坏机理 许多有机抗菌剂属于这种抗菌作用机理,如对细胞器的作用、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结构物质的作用、对酶体系的作用(酶形成、酶活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糖酵解、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等过程)、对有丝分裂的影响。 从长远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社会公众选择和使用抗菌制品,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有效途径。抗菌产品的使用,将减少人们的患病机会,减少医药支出,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综抗菌材料综述

[1] Atzmony U, Livne Z, McMichael R D, et al. Magnetic viscosity investigations of nanograin iron powder[J].J. Appl. Phys., 1996, 79(8):5456-5458. [2] 李永军,刘春艳.有序纳米结构薄膜材料[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3] Suiyanarayana C, Froes F H. A New Thermally Stable Structural Duplex Ni–TaC Nanocomposite[J]. Metall.Trans. A, 1992, 23(4):1071-1081. [4] Lewis L N. Chemical catalysis by colloids and clusters[J]. Chem. Rev., 1993, 93(8):2693-730. [5] Jeong S, Woo K, Kim D, et al. Controll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surface oxide layer on Cu nanoparticl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conduetive struetures by ink-jet printing[J]. Adv. Funct. Mater., 2008, 18(5):679-686. [6] Au L, Zheng D S, Zhou F, et al. 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Photothermal Effect of Immuno Gold Nanocages Targeted to Breast Cancer Cells[J]. ACS Nano., 2008, 2(8):1645-1652. [7] Ball P, Garwin L. Science at the Atomic Scale[J].. Nature, 1992, 355(6363):761-768. [8] Li Y P, Hdjipanayis G C, Sorensen C M, et al. Magnetic-properties of Fine Cobalt Particles Prepared by Metal Atom Reduction[J]. Appl. Phys., 2007, 67(9):4502-4508. [9] Hagfeldt A, Gratzel M. Light-induced Redox Reactions in Nanocrystalline Systems[J]. Chem.Rev., 1995, 95(1):49-68. [10] 顾宁, 付得刚, 张海黔. 纳米技术与应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11] 李玲, 向航. 功能材料与纳米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12] Alvarez M M, Khoury J T, Schaaff T G, et al. Optical absorption spectra of nanocrystal gold molecules[J]. J. Phys. Chem. B, 1997, 101(19):3706-3712. [13]Hartland G V. Determination of the vibrational amplitude and excitation mechanism[J]. J. Chem. Phys., 2002, 116(18):8048-8055. [14] Zhang H R,Li Q B, Sun D H. Prepar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J]. Precious Metals, 2005, 26(2):51-56. [15] Nickel U, Castell A Z, P?ppl K, et al. A Silver Colloid Produced by Reduction with Hydrazine as Support for Highly Sensitive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J]. Langmuir, 2000, 16(23):9087-9091. [16] Shirteliffe N, Nickel U, Schneider S. Reproducible preparation of silver sols withs mall Particle size using borohydride reduction:for use as nuclei for preparation of large partiele[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1999, 211(l):122-129. [17] Raveendran P, Fu J, Wallen S L. A simple and “green”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Au, Ag, and Au–Ag alloy nanoparticles[J]. Green Chem., 2006, 8:34-38. [18] Fan X,Huang K L, Liu S Q,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chemical reduction[J]. Journal of Functional Materials, 2007, 6(38):996-1002. [19] Tan L W, Li Y F, Zhu D B. Preparation of silver nanocrystals in the presence of aniline[J]. J. Colloid Interface Sci.,2003, 258(2):244-251. [20] Zaheer K, Shaeel A A, Obaid A Y,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by chemical reduction method[J]. Colloids Surf., B, 2011, 82(2):513-517. [21] 朱桂琴,史建公,王万林.银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进展[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2010, 28(22):112-117. [22] Xu G N, Qiao X L, Qiu X L,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able Monodisperse Silver NanoParticles Via Photoreduction[J]. Colloids Surf., A, 2008, 320(1-3):222-226. [23] Xu M,Feng J Q,Cao X L.Study on preparation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nano-Ag/epoxy resin composite[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07, 36(8):1369-137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