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18-12-27T10:01:51.090Z 来源:《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3期作者:陈阳

[导读] 当前时代下,陈旧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有鉴于此,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本文特针对于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展开研究。

陈阳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69

摘要:当前时代下,陈旧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有鉴于此,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本文特针对于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社会团体;社会公共管理;创新措施

1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起,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与国际接轨,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愈见频繁,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与国际政策具有多处矛盾之处,因此,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变革,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策略得以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求、同时,我国公民权力意识正在逐渐增长,从而导致了人与人、团体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增多。不利于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社会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和,促进我国社会和谐以及进步、发展。

同时,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是我国公民的义务以及期望,而社会公共管理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武器,加强其管理水平具有诸多优点以及好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艺术以及学术等多领域的共同发展,同时有利于消除我国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同时,当前环境下社会团体参与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相关部门工作压力,成为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缓冲,有利于二者的良好协商,同时,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时代的创新需要,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国家主导,引入社会团体,参与国家社会公共管理,使人民在构建社会过程中具有相应权益,有利于创造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我国政府以及公民的凝聚力。创新社会公共管理措施还能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等,使我国法律更具权威。总体而言,创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繁荣,加速我国各行业蓬勃发展,利于国民关系更加友善。

2社会公共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社会团体为“民主法治”提供社会动力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离不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都拥有民主权力,才算实现了“民主法治”,才能说我们的社会是“民主法治”社会。民主法治建设的动力来自于群众,他们既是民主法治的受益者,也是民主法治的缔造者。只有社会各个阶层各类群体都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利,才能使民主法治保持良好的状态并向前推进拥有持久的动力。社会团体是群众参与“民主法治”的重要形式,社会团体的组建与在社会公共管理事物中作用的发挥,使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更便捷的表达,使民主参与热情高涨,也使群众的观点、思想与利益受到更多职能部门的重视,它在促进社会自律,监督政府职能部门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2政府管理需求

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能够有效促进政府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缓解政府管理工作的压力。社会团体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成为政府与社会之间有效的沟通桥梁。在过去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直接面向社会,对于社会中的各类具体事项都要进行直接的管理,没有社会团体在中间协调,一来会使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二来会让政府的管理任务加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事务更加烦琐,单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管理和操控的。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刚好弥补了这一空缺,其工作可从中间担任沟通与协调的角色,使政府的管理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

2.3时代发展需求

我国是一个推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因此社会公共管理应该是全民参与的,政府部门在公共管理工作中担任主要管理任务,而社会团体则应发挥辅助以及协同的作用。在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时,社会团体中的合法公民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全民参与管理的新格局决定了社会公共管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能够使非政府组织以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管理工作中,为社会管理工作贡献力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吸收全民的力量,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得更好。同时,这也能让社会团体中公民的合法权利与义务在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从而增强了我国人民的凝聚力。

3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创新路径探究

3.1政府方面

政府方面应加大对于社会团体的扶持力度,对于社会团体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充分肯定,将社会团体进行准确定位,明确社会团体并不是政府社会工具这一原则。同时政府给予社会团体自主发展以及自主运动的权力,给予其优厚的发展政策,必要时可以给予其相应的资金支持,推动其对于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顺利进行。当下,我国正在积极打造“服务性政府”,因此服务意识也成为众多社会团体的重要宗旨之一。公益活动便是服务意识的直接体现方式,由于活动是非营利性的,因此很多民间团体在运营过程中均普遍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团体组织的日常运营以及发展。对此,政府可以加大对社会团体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可以在社会团体开展活动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也可以建立长期资助机制,定期给予社团必要的资金补助,以支持社会团体的日常运作。

3.2社会团体方法

社会团体的组建、运行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这就要求社会团体要具有长远的眼光,推行战略规划管理理念。推行战略规划管理理念可以保证社会团体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战略规划管理首先要明确团体的服务宗旨、界定组织的任务,在团体内部达成共识。其次,战略规划管理可以引导成员树立共同的愿景与思想,形成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团体充满活力与动力。再次,战略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团体组织改革与制度创新,解决团体内部矛盾,调动团体成员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推动社会团体的逐步壮大。社会团体的筹款活动与政治性筹款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将社会上分布的公益资源聚集起来,满足更多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需要,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社会团体的经费问题。为了保证筹款的数量可以满足社会公共活动需要,还要保证筹款活动有效性,社会团体首先要对筹款活动进行

社会治理创新中网格化管理服务的基层实践与思考_以长沙市城区为例_张凯兰

2013年4月第2期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Party College of Sichuan Province Committee of CCP Jan.2014No.2 [收稿日期]2014-0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社会资本研究———兼对长沙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典型案例的调查研究》 (11YBB364)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张凯兰(1968-),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 教授。社会治理创新中网格化管理服务的 基层实践与思考 ———以长沙市城区为例 张凯兰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湖南 长沙410004) [关键词]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服务;创新;长沙市;城区[摘 要]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方向。推进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 能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理念由“管控为主”向“服务为主”、治理方式由“粗放机械”向“精细灵活”、治理资源由“单一分散”向“多元整合”、治理机制由“零散随意”向“系统规范”转变。进一步完善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必须突出服务重点,营造舆论氛围;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部门联动;明确任务目标,健全运行机制;厘清党政职能,激发社会活力;加强能力建设,增强整体实力;完善政策法规,确保依法治理;注重因地制宜,分类分期推进。 [中图分类号] G9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55(2014)02-0067-05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方 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近年来,一些地区基层党委政府结合自身的社会基础与治理目标,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基层基础、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的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模式。深入调查与研究基层网格化管理服务的生动实践,对于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沙市城区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此进行探讨并提出对策。 一、长沙市城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基本构建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是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它充分运用电子地图和现代信息技术,将辖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将各种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和力量全部整合到网格,将社会管理服务责任全面落实到网格,将社会管理服务问题尽可能解决在网格,推动社会管理服务力量下沉、资源整合、方法创新、 效能提升。2010年10月,全国确定35个市、县(市、区) 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长沙作为首批也是湖南唯一的试点城市,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其基本构建有如下特点:1.网格化管理:网格定位,实现全域覆盖。以岳麓区为例,首先,按照“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要求,将区属166个社区(村)划分为580个 网格———社会治理的最基础单元;其次,根据社会矛盾的多少、工作任务的轻重等因素,将所有网格进一步划分为重点网格(A 类)、次重网格(B 类)、常态网格(C 类)三个类别;再次,对所有社会管理对象,包括人地事物组织,运用编码技术,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单元网格地图上,建立数据库群,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分类管理。通过网格划定与分类,使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实现了定格、定位、定性与定量管理。 2.社会化服务:资源整合,提供多元服务。网格是载体,服务是目的。社会治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尤其要激发社会的活力。为此,岳麓区在网格内建立“1+4+X ”的工作模式,大力培育、充分发挥“X ”的力量,即社会力量和协会组织的力量。先后创立了 “双五双十”、“书香学堂”、“天露园葡萄党小组”等20多个网格党建

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题目: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专业:行政管理 层次:本科 年级:14秋行管本科 学校:汉中分校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5日

开题报告 在中国社会转型尚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政治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背景下,公众参与作为时代所需求并为时代所推动的制度变革,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公民参与是现代公共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促使公共部门实现其公共责任和良好治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公共管理的实现需要公民的参与和支持。所谓公民参与,就是公民通过一定的参与渠道,参与或影响政府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的行动过程。广泛的公民参与是国家走向政治民主和政治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治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实公共管理的内容和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

目录 开题报告 (1) 摘要 (3) Abstract (4) 1、相关理论 (5) 1.1公民参与基本概念 (5) 1.2公民参与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5) 1.2.1减轻政府改革压力、提高政府支持率 (5) 1.2.2降低矛盾冲突,遏制灰色利益 (5) 1.2.2规范政治制度,导引政治文化 (6) 2、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 2.1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6) 2.2公民参与的途径不通畅 (7) 2.3公民利益表达后得不到重视 (7) 3、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解决措施 (8) 3.1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 (8) 3.1.1培养公民的“当家做主”的意识 (8) 3.1.2培养公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8) 3.1.3确立公民民主观念的意识 (8) 3.1.4培养公民社会责任的意识 (9) 3.2加强公民参与的外部渠道建设 (9) 3.3完善政府政务公开制度 (9) 3.3.1政务公开制度要积极推行 (10) 3.3.2例行新闻发布要尽快健全 (10) 3.3.3政务公开评议制度尽快健全 (10) 3.3.4政务公开责任制度尽快健全 (10) 四、总结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高中政治必修2优质教案5:1.3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教学设计

政治生活:自觉参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正确理解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并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学阅读法、讨论探究法、设问法、情景导入法等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 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难点] 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等问题。作为中学生应该怎样对待政治生活呢? 新课教学 1自觉置身于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2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中学生以热情的态度,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2-13页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

容? (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 (3)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是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 (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应对着严峻的挑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内容。 3、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3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 (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2)学习有关政治知识 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经验交流]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经验做法

[经验交流]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经验做法 化解矛盾纠纷创新社会治理经验做法 以真情解心结以实招促和谐 XX是江苏的“北大门”,因其东部沿海、中部平原、西部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就像一幅“微缩版的中国版图”。丰富的资源禀赋,造就了XX既有市民、农民,也有山民、渔民、盐民。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诉求的多样化、社会治理的差异化。面对诸多矛盾,我们坚持以“钉钉子”精神抓社会治理,以“解扣子”方法抓矛盾化解。今年以来,进京访、到省访数量同比下降%和%,安全生产事故下降%,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上升到%。重点抓了四项工作:第一,进村头抓源头,派驻民情助理,变上访为下访。了解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弄清症结才能化解矛盾。今年初,我们按照省委的部署,扎实开展“大走访”活动,聚焦30个经济薄弱村、42个沿海渔业村、767家工业企业,梳理出贫困群众“六大类”需求,需要就地打工7719户、医疗救助7084户、助学贷款1887户、小额贷款6654户、改造房屋4547户、技能培训4501户,企业需求1695件。针对这些问题,区、镇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做到件件抓落实、事事有回音。目前,我们正在对全区万户家庭开展家家到走访活动。为推进“大走访”活动由集中走访向常态走访延伸,我们选调优秀机关干部全覆盖到全区463个村(社区)担任民情助理,推行“五五”民情工作法,重点关注“弱势群体、边缘地带、真空部位、薄弱环节、矛盾焦点”,做到“贫困户、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外来租房户、社区矫正对象、工矿企业”必到,“突发事件、安全隐患、不稳定因素、重点人头异常情况、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必报,动态掌握基层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推进工作阵地前移、管理重心下沉。为“发现在萌芽、处理在及时”布下“千里眼”“顺风耳”和社情民意“体温表”。我们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民情”APP,搭建民情收集、跟踪处理、结果反馈平台,把民情工作做实。 第二,建平台搭舞台,强化多元调处,变单打为混打。多用真情沟通,少用强制手段,是我们的一条基本理念。我们高度重视多元化调处在化解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注重访调结合、法调结合、纵横结合,织密“369”立体调解网,纵向建立以区级调处中心为龙头、以镇级调处中心为主干,以村级调解委为基础的3级调解平台,横向强化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公检法访6部门衔接联动,派驻调解工作室,全领域推动医患矛盾、交通事故、劳动争议、住宅建设等9个专业调解委员会,通过公调对接随警调、诉调对接配合调、检调对接筛选调等制度,在各个阶段嵌入调解元素。目前,全区设立基层调解组织534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1903名,实现了区、镇、村调解网络全覆盖,近三年累计成功调处案件近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方式分析 本文首先列举了目前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八种方式,并对每一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优化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完善相关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构筑公民文化,提升公民参与的能力;扩大公民参与限度,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强有力的合作关系;解决伴生性问题,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有序进行。 标签:公民参与;参与方式;优化选择 一、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分析及特点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公民的参与方式也随之呈现多样化。可以归纳为八种方式: 1、关键公民接触法 是指公共管理者向相关公民中的“关键人物”了解情况,征询意见,通常是通过召开小型会议、媒体宣传等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效率较高,参与范围小,信息沟通点集中,几乎不需要专业性技术,并且对于管理者来说,参与成本低,几乎不需要分享决策影响权。缺点主要表现在,参与对象大多是社会上的少数精英,有可能代表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也有可能脱离广大公众。所以,在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求管理者不要局限于特定的关键人物,可以从多个领域寻找一些代表不同利益的候选人。 2、公民调查 公民调查是指政府一般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公民了解有关政策议题的信息或对某些政策决策的态度或建议。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在于,接受调查的公民范围广,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比较真实的反映出公民的利益要求。缺点是公民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对于一些敏感问题,公民的意见有所保留,且公民的答案一般都不稳定,缺乏对长远利益或者整体利益的考虑。并且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在问题设计上,可能并不能将有关政策议题的全部问题罗列出来,在调查项目上有一定的缺乏。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公共管理者最好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调查,即借助和使用对相关政策有关的或者有所研究的人员进行调查,这样更具有专业性。 3、公开听证方式 所谓公开听证是指政府部门在做出涉及公众或者公民利益的公共决策时,以召开公开会议的形式听取利益关系人、社会各方及有关专家的意见,从而最大程度的代表公民和各方利益的利益。这种方式现在已经被政府广泛的应用,例如郑州政府主持召开的“地铁票价”听证会和“水价调整”听证会。这种方式的特点主要

公共管理系统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公共事务 涉及全体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动,即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公共事务的基本特征:1)公益性。公共事务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事务所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由全体公众享用,是社会发展必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反应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2)非营利性。是指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和服务不能以营利为目的。公共事务的公益性决定了一般情况下社会公众在享受公共事务提供的物品和服务时不需要付费的。有时为了弥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经费不足,或平衡享受物品和服务方面的实际差异,也会采取收费的办法,但绝不是以营利为目的。3)规模性。第一公共事务对社会整体而言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技术因素,但主要是强调“共同”的特质;公共事务的范围十分庞大,覆盖全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大量的投入,而且大部分属于经常性支出,同时,公共事务的某些内容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效益。公共事务的规模性要求较强的投资能力。3)阶级性。由于人类的相当长的时期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共同利益中必然包括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公共事务的具体要求也要满足阶级的需要。从阶级的角度看,公共事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反映长期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类是反映特定阶段统治阶级的特殊要求。它的变动往往取决于统治阶级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认识和判断。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他对其他消费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从物品的所有关系来看,同一物品不仅供其占有者来消费,无法排斥占有者以外的人来消费。依据不同的标准,公共物品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1)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时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非排他性等特征的公共物品是准公共物品。2)有形的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无形的公共物品是指政府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等一类服务。3)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指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公共物品指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 3、公共行政 是指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对社会 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括“谁在管理”、“如何管理”、“管理什么”三个方面:○1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题○2行政管理的主体并 不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而是与立法、司法部门所对立的行政执行部门或最高国家的权利的执行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管理是各国行政组织的普 遍特点。○3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突出了“公共”的特性,涉及到公共权力的 运用、公共利益、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等问题。 4、公共管理 是指社会公共组织及其他组织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增进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通过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控制活动。基本特征:

公共管理中提升公民参与度的研究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中公共事务复杂性的提升,公民在管理过程中的参与日益凸显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公民虽然参与了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参与度并不乐观,从物质、制度、素质教育等来探究公共管理中如何提升公民参与度。 【关键词】参与;协商;民主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023-01 公共管理者在提供公共物品、服务、制定公共政策时,公民参与是衡量公共部门是否贴近民心的重要指标,那么如何激发公民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加强经济物质基础、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建立保障制度、利用自媒体的渠道缓解这一问题。 一、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参与活动的有效进行根本上是建立在公民充足的物质基础上。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决定了公民参与力的高低,而且影响参与意识的强弱。特别是农村地区,受小农思想的局限性,使得在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物质成本。 一方面,继续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物质基础的保障让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成本效益对其的影响,这样他们更愿意参与公共管理的活动中。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它可以激发社会民众主体意识和发展民主的觉醒,帮助公民树立“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身份的参与意识。 二、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 1.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是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前提。为了使公民充分认识自身在管理中的作用,一方面,公共管理者可以鼓励报纸、小问卷通过特殊“思考”协助政府教育公众。另一方面,政府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利用电视、网络把涉及公共事务的内容做成专题节目,这样在激发公民参与热情的同时培养公民参与理性。 2.提高公民参与能力。参与能力是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主观条件,没有参与能力的参与反而会降低公共服务、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可借鉴西方国家多种方式来锻炼公民参与管理事务的能。另外,公共管理者应该鼓励公民参与到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中来,积极扶持民间公民自组织,为社会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最终使得公民在不断的实践中提升自身参与能力。 三、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地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 没有制度化的保障,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会倾向于随意性。同时公共事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也需要制度提供约束性框架。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信息公开制度的力度。任何旨在预防和解决公共争议措施的执行,其基础必然拥有一个充分知情的公众群。信息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前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即电子政务,为公民参与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在这种环境下,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监督。 2.决策中制度化公民角色。要保证公民参与的长期有效,最好的办法是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使公民参与角色的作用制度化。定期对实质性资源施加影响有助于激励公民和公民团体,以其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精神,其中效果最佳的制度化措施各层级公共部门是与公民分享权利。 3.完善听证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明确公共管理中的主体即公共部门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与公民分享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将听证制度从政策方案的规划逐步扩展到管理事务的执行、评估中,形成完备的听证制度。 四、创新公民参与的新形式,完善参与机制 1.在公共服务中提供先进的公民角色。由于公共事务繁多复杂,不可能对所有公共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同样面对复杂的问题,公民也不可能全部参与其中,因此可以尝试建立制度化的投诉机制,如借鉴西方国家建立申诉专员或者行动中心,采用第三方来收集公民意见,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议

关于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的建议 和平村社区隶属于东林街道,位于南桐矿业公司腹地,地处城乡与矿地结合部,经由2002年1月实施家改居后合并组建而成。辖区面积0.48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310户,各类居民住宅80余栋,常住人口6406人,户籍人口6816人,其中低保享受人员125户,174人;吸毒人员111人,劳释人员46人。辖区有粮食公司、东林医院、万盛经开区博爱医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进盛中学、双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社会单位。受地理环境、人员流动量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治安形势比较复杂,刑事案件发案率偏高,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我社区结合实际情况,有如下三点建议: 一、推进社会协同,号召公众参与,构建社会治理新模式 和平村社区目前以单体楼为主,每个网格员管理服务的区域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难免和居民的迁入迁出、紧急情况的发生和邻里纠纷的发生形成时间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以社区居委会为统筹,形成“三长一组一格”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即以楼栋单元为基础设立单元长,单元长对本单元的居民进行管理;以联排的几个单元形成的楼栋设立楼栋长,楼栋长对本楼栋的居民结合单元长进行管理;以多个楼栋为基础设立居民小组长,居民小组长对楼栋长和单元长负责;以党员为基础成立的党小组,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以多个居民小组形成

网格,由社区网格员进行管理服务。 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单元长、楼栋长和党小组,这样对每个网格的管理进行了延伸和细化,形成从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党小组→网格员问题逐级解决和信息末端收集的“3+2”社会治理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强了社区社会治理和信息报送的及时性,以期达到小矛盾不出“网格”,大矛盾不出社区;辖区发生的任何信息也能通过信息末端单元长、网格长和居民小组长及时获取,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加快党群融合,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获得感 为展示党员的先进性,让党员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将党支部建在院坝上,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 通过党小组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单元长、楼栋长、居民小组长和居民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邻里之间的沟通促进领里和谐,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一套有效的政策宣传和矛盾排解机制体制,通过不断为居民成功解决问题,让单元长、楼栋长和居民小组长在居民中获得信任感,引导辖区居民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自治、自主、能动力量,让居民的问题由居民来解决。 三、转变活动形式,营造和谐氛围,增强主人翁意识 在组织活动方面,以居民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号召式参与的形式,采用问访式的形式,即社区在每年年初罗列开展活动的项目形成“活动心愿清单”,如小品、相声、快板、歌曲、舞蹈等向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公共决策的公共性与公民参与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要受到公共决策体制、决策渠道、决策法制、决策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化解制约因素,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从而促进公共决策的有效执行。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决策者对公共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并为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合理化而进行的决策活动。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对社会价值的重新分配、有效分配、合理分配、公平分配。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是公民个人或公民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影响和推动包括政治系统中的各种决策的活动和行为。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党对“推动什么样的政治参与,怎样推动政治参与”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某种义上讲,对切身利益的密切关注是公众参与公共决策最直接的动因。然而,在现实中,公众参与公共决策不是仅有参与的愿望和要求就可以实现的,而是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政治制度,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积极寻求对策设计,化解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对公共决策的参与。 一、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不断扩大和完善公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进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公民参与有助于公共决策的发现和确认公共决策过程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是决策问题的发现和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实现决策最关键的因素。保证获取政策问题确认时所必需的充分、准确的信息。社会公众参与可以改善大多数决策者只能了解到数量有限的信息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传递过程中被“改变”的情况。具体有两方面的表现:(1)社会公众直接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最了解情况,传达的信息最全面、最真实;(2)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直接与决策者交流,从而为政府或决策者提取信息提供了一条捷径。某一社会问题要成为政策问题,首先得进入公众议程,而后进入正式议程,最后才形成政策问题。公众参与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将进入公众议程的社会问题尽快提交政府使之成为正式议程,这是政策问题确认的关键。在公众广泛意见之后政府达成的有效协议能够更有效的适应公共政策制定的需要,从而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二)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推动政策的顺利执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过程对于提高公共政策的执行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社会公众参与扩大了决策资源的提取范围,增强了政治体系的利益整合功能,因此公共政策能够反映最大多数人的意志,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增加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社会心理方面来说,公众参与决策满足了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心理需要,增强了他们的政治功效感、影响感和尊严感等。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可以使公共政策更易于被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这种认同感进而增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减少政府推进政策执行的成本投入。社会公众参与决策对于提高政策执行效力,也是功不可没。公众参与使社会公众对政策合法性确认不疑,对政府的信任感大大提高,从而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推动政策的执行,大大提高了政策的执行效力。(三)公民参与有利于实现决策体系的合法性基础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是政治统治依据的传统或公认的准则,而得到人民的同意和支持。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是以公众对现存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本认同为前提的,本质上就是公众通过合法的参与途径向决策体系表达自身利益要求以影响政策体系的公共政策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公众已经在一定意义上直接或间接地同意和认可了政策体系的权威,并且直接显示出了公众的政策倾向,而这种政策倾向则是政策体系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显然,如果没有公众的参与,就没有公众对政策体系及其政策方案的同意与认可,合法的政策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确认了公众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性,增强了公众的利益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对政策体系的认同感,增强政策体系权威的合法性。二、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阻碍因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公民在公共决策参与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对公共决策的参与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体制保证不健全 公民的有效参与公共决策需要具体参与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只有在制度和程序上同时有保证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进行。中国虽然已经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参与制度,但是公民参与方面的制度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福利是同人的生活幸福相联系的概念。在英语里,“福利”是welfare,它是有well和fare两个词合成的,意思是“好的生活”。但是,什么是“好的生活”却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它既可以指物质生活的安全、富裕和快乐,也可以是精神上、道德上的一种状态。社会福利还与社会政治相关联,既被看作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状态,又被看作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而社会政治是国家通过公共管理职能实施进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利益就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福利,以此来看社会福利与公共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 一.从社会福利的内容上看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都是公共政策的内容,都属于公共管理范围内的,因为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表现为公共物品的提供与服务。公共物品的涵义非常广泛,既可指有形的物品,如: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公共道路交通,也可指无形的产品和服务,就包括了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也都是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所以说社会福利的事实是通过公共管理来进行的,公共管理是社会福利实现的桥梁。 二.从社会福利的制度制定上看 要想一些社会福利政策变成现实,必须由公共管理机构根据社会性的福利问题的需要而制定出来,并进行实施。而社会福利问题又是多种多样的,并且不断得到解决的同时,又不断发生新的问题,因此,公共管理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社会福利问题只有在属于公共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内、与其公共目的相符合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管理的对象。此时经过一定的步骤把解决福利问题的办法形成社会福利制度。现阶段的福利事业分别由民政部门(管理民政福利)、财政部门(财政性补贴)、劳动部门、工会的有关部门(管理职业福利)、民政部门(城镇住房公积金)、教育部门(教育福利)等政府部门和一些半官方机构(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分别管理,以上部门都是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部门。社会福利制度应当符合社会成员的群体需求,福利事业的发展规律并具有中国特色,从传统模式下的板块状、封闭式和奇特的混合结构转变为融洽式、开放式、关系清晰、结构合理的完整体系。它应当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以各种社会化福利(包括残疾人福利、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妇女福利、住房福利、教育福利、社会津贴等)为主体,以职业福利为补充。在这一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现代公共管理公民参与的新途径分析 公民参与现代化公共管理是体现公民影响公正政策和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中有了公民的参与,能促进公共部门良好地实现其公共责任和治理方法。公民广泛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是国家建设民主政治的主要途径,也保障了公共政策的公平制订。 标签:公共管理;公民参与;参与途径 1.公共管理中缺乏公民参与的原因 (1)公民意识薄弱。目前,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政府职能也日趋完善,公共管理亦得到推进。但从另一方面看,公民对政府实行的公共服务需求就更加迫切和重视,但是现有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和公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政府需要借助广大公民的智慧和力量,使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热情得到提高。但据目前公民的参与程度来看,其参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或者有的公民也是被动参与,并不主动。在这方面,有些公民的思想和认识存在误区,很多人认为,公共管理应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国家专业的管理人员都处理不好的事情,老百姓理应也没有能力处理好。 (2)缺少参与渠道。许多公民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参与到公共管理的事业中,加快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但是国家设置的公民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公民欲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却缺少渠道和方式,这严重阻碍了国家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公民参与程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公民参与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国家缺少与公民直接交流的机制,如选举、监督、代表会议等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公民的民主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地体现。很多地方政府的选举也只是表面形式,致使许多公民认为选举不能达到选民的意图,严重打击了公民的热情和积极性。而监督方面也做得不足,很多公民发现问题需要检举的时候却发现根本没有渠道,举报热线也成了摆设。②缺少公民参与方式的宣传。虽然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文件予以保护,但这些都仅仅存在于文件中,并没有在实际公民参与活动中得到具体地体现和落实,公民对这方面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究其本质而言,还是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不足。无论是通过教育或社会宣传,都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相关合法权益。 (3)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民整体素质不高。公共管理的优质发展还需要公民处理公共事务的良好能力。每一个参与到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政府机关也应有向公民宣传相关知识的义务,使公民了解公共管理的具体要求,具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而我国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素质普遍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①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权利与义务,大部分公民对其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同时也对参与的渠道和方式缺乏了解。②因为政府在信息宣传方面做得不足,加上公民所了解的参与渠道有限,从而导致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民参与的信心受到影响,公民参与的能力自然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社会公共管理中社会团体参与的可行性分析 0、引言 社会公共管理是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有利武器, 如何在当前这一大环境下, 提高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能力, 使其在构建和谐文明社会中发挥出巨大作用, 是党与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1]。传统社会公共管理中, 所有的流程以相应的工作项目, 均由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负责, 但是, 在当前时代下, 这种陈旧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阶段的发展需求, 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社会团体对社会公共管理缺少参与性, 无法完成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市场等多组织联合管理的长远发展方式。有鉴于此, 社会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通过社会多方面的联合管理, 使我国社会公共管理获得多元化的发展性质, 通过政府机关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促进, 才能使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形式更加与时俱进, 趋于完美, 使我国构建和谐文明社会这一重要举措方针成为可能。 1、社会团体的基本内涵及其性质 我国的社会团体是指, 由我国企业单位以及个人, 以自发的形式进行组合, 以我国相关的社会制度为标准, 进行社会活动, 旨在为团体成员谋取相应福利的社会性组织。我国的社会团体主要是由社团的方法所表现, 常见的社团包括:学术性社团、联合性社团、行业性社团以及专业性社团。社会团体所具有的特性为:自愿性、互益性、非营利性以及非政府性。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 并需依法履行民事义务。社会团体来自于社会各界, 可以代表我国的绝大多数社会行业, 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总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2]。 2、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意义 自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起, 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正式与国际接轨,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愈见频繁, 从而影响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 我国传统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与国际政策具有多处矛盾之处, 因此, 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制度需要进行变革, 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理念以及策略得以符合国际经济发展需求、同时, 我国公民权力意识正在逐渐增长, 从而导致了人与人、团体等社会组织之间的内部矛盾逐渐增多。不利于我国社会公共管理的发展需求。在实际社会公共管理过程中, 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社会矛盾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和, 促进我国社会和谐以及进步、发展。同时, 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也是我国公民的义务以及期望, 而社会公共管理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武器, 加强其管理水平具有诸多优点以及好处: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的经济、政治、艺术以及学术等多领域的共同发展, 同时有利于消除我国人们内部之间的矛盾[3]。同时, 当前环境下社会团体参与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 可以有效减轻政府的相关部门工作压力, 成为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缓冲, 有利于二者的良好协商, 同时, 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具有时代的创新需要,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为国家主导, 引入社会团体, 参与国家社会公共管理, 使人民在构建社会过程中具有相应权益, 有利于创造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我国政府以及公民的凝聚力。创新社会公共管理措施还能有利于我国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 提高人们的维权意识等, 使我国法律更具权威。总体而言, 创新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 有助于提高我国的社会繁荣, 加速我国各行业蓬勃发展, 利于国民关系更加友善。 3、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难点

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与措施

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与措施 [提要] 各地在积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尝试与探索,但存在不少困惑和争议,反映出人们对创新的目的和方向模糊和分歧,进一步廓清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方向和基础,就有了重要意义。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目的;基础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这对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各地都在积极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尝试与探索,但在探索中有不少困惑和争议,这些困惑和争议背后反映出人们对创新目的和方向认知的模糊和分歧,本文试图通过明确阐述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和基础,探求河北省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和目的 这里的社会管理,是指广义的社会治理,即党和国家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各利益群体参与式社会管理。当前,绝大多数人对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无可置疑,但在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达到的目的和目标等问题上,存在认识模糊与分歧。如在社会管理模式上,是以新的社会控制模式为主,还是以新的社会发展基础建设为主;是以发展新的社会自我服务能力为主,还是一种综合的模式?在创新社会管理本质和目的问题上,有的认为要适度恢复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的能力;有的认为,社会管理的核心是行政管理由控制转向服务;有人说是以参与式和协作式的模式形成政府管理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适度分工协作,使社会更具有自我完善和发展活力。在如何创新上,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社会管理要赋予更多的社会话语权,尊重和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加强基层自治,不能把社区行政化。有的认为要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形成社会群体与政府沟通桥梁,创新政府与社会有效合作机制,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公众互联、互动、互补的有效合作机制,有效服务群众和维护群众利益等。要明确如何创新,首先要明确创新目的,那么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解决问题只是创新的直接动因,创新社会管理的深层目的和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使生产关系更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结构更适应生产关系发展需要,进而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不同层面群众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适应新情势,开辟激发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更好地服务民众的路径,找到更好的化解而不是激化矛盾,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的方法,促进社会更加公正、健康、和谐、有序发展,更有力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安全。一切社会管理创新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方向 (一)实事求是是创新的基础。社会管理创新是指人们为了解决社会管理难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经验研究 作为当代公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个案,分析了新形势下宜城街道在创新社区治理领域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并提出以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 标签: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管控;服务 1 理论溯源:从“管控”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而社区治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再一次被强调,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而这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在理念上从传统的“管控”与“统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合作、协商,立足“服务”本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2 地方经验: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宜兴市是隶属无锡市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当前宜兴市城市化率水平已经超过60%,位列江苏省前茅。宜城街道作为宜兴的城市中心,2006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通过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形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目前宜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下辖30个社区居委和4个行政村。经过短短6年时间,宜城街道社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在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中,宜城街道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社区治理的本源,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围绕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党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自治服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社区和谐稳定,良性发展。 (1)更新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转型。 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以“服务”为核心创新社区治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服务意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2)培育主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区自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队伍。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自媒体时代中的地方政府公共管理 摘要:伴随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技术的发 展脚步,同时推动了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到来,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与之相适应。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归类相关文献资料,将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最基本的概述。并针对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围绕实行政务信息公开、透明、互动的行政方式等三个方面,建立起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特点路径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国家经济、科学技术等领域实现腾飞的重要标志,也是大国崛起的重要象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自媒体的发展严重冲击了传统的政府信任结构,进而影响到公共管理。因为自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府信任的建构方式,在宏观上冲击了公共管理的信任基础。就此,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要面对新的压力,需要敢于迎接新的挑战,这样才能建立一条适合自媒体时代发展背景的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的特点 自媒体时代指的就是传播主体以个人为主,通过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向不确定的大多数人群或者确定的社会个体传播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体时代。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有机会成为“记者”、新闻传播者、评论家,将自身持有的信息源或者观点通过麦克风、社交媒体公众号传递出去,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在自媒体时代,媒介有着明显的交

互性、自主性特点,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WeMedia)是由普 通大众主导的信息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点到面”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言论的自由度极高,为人们提供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更为广阔。在自媒体时代,媒介信息的流传速度、广度都有着极大程度上的提升,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渠道随之增加,能够增强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政府必然会有社会民众的坚强后盾,社会个体自我动员能力普遍提升是自媒体时代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是十分明显的,由于社会个体广泛热衷于发帖子、转微博、评新闻,造成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观点、态度汇入了互联网的比特之海,信息泛滥、难以甄别、难以管控的现象由此生成,“信息爆炸”就成为自媒体时代十分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该背景下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要面对的挑战 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保持与时俱进的姿态。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原有的以强制执行命令的公共管理工作开展思路显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地方政府在该时代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认识到应该面对哪些挑战已经是路径建设的基础。 (一)行政方式必然要发生改变 行政方式指的就是以行政机构或管理者的权威为基础,通过行政体系采用强制性的政令,针对管理对象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更为直观的讲就是以命令式为主的行政方式。在自媒体时代的驱使下,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行政机构的命令式行政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用,社会各阶层民众已经不是处于被动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