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周彩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认为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条件,不同的知识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不同、智力活动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同,但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其心智活动是相同的,学习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根据加涅提出的五种学习结果,华师大的皮连生教授提出了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理论,在知识分类的前提下,以教学目标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目标导向教学的教学设计,是以知识分类为前提,以学习结果所到达的目标为线索,以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策略和媒体、编制检测试题等。目标导向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为了将现代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学科教学,我们在研究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教学目标陈述的基础上,研究了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模式,以指导学科的教学设计。

一、物理新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简介

从99年开始,我们在专家的指导下,研究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我们汲取了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精华,学习皮连生教授的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的研究思想,借鉴国内外认知心理学家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结合物理学科教育的实际,形成了教学目标分类的基本框架,如图1

在构建教学目标新体系的基础上,对各个目标领域的各个层级进行相应的定义,给出了教师在目标编写中可直接使用的性能动词和行动动词,并对目标的编写作出具体的指导。在认知领域的分类中,为了便于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我们采用了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来界定目标层级,其中标识、表述对应的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鉴别、类化、应用对应于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创建对应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从物理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类化是概念的学习,应用是规律的学习,创建是综合问题的解决。教师可根据目标确定学习的类型和条件,从而进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图1 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框图

图2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式

过程的设计。

二、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基本操作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指导教学过程中各因素的控制。在诸多教育理论专家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中,吸收了迪克和凯瑞、凯普、史密斯和瑞根3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根据中学物理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操作模式,如图2所示。

教学设计的操作过程可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教学分析,包括课程教学目标分析、学生特点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对学科教学而言,课程教学目标分析指的是对各学科教学大纲所提出的教学要求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是指学生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相关能力、认知水平、态度和原有知识结构的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指学习内容的范围、结构及相互关系的分析。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过程的基础。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目标导向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起点、主线和归宿,根据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和导测功能,教学目标的编写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还要求在编写教学目标的同时,编写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检测问题,以便控制目标的层次及问题的广度和难度。教学策略的选择应该是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为目的,采用适合该学生群体学习的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媒体的选用应促进或有助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过程的分解以及问题的解决,其产生的效果是其他形式的活动或行为所不能替代的。将教学过程编制成教学流程,则是为了直观的体现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参与、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实验的设置等各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也直观的展示本课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三是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调整,在教师的日常操作中,应以目标的达成度为衡量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并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方案设计完毕后的自我审视,形成反思意识;通过试讲或交流,根据专家、同事提出意见进行修改;教学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作出调整;教学实施后的反思与调整。

设计一系列为目标达成而展开的教学

活动,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检测,并

以目标的是否达成评价教学效益、指导

教学反馈,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其

导教、导学、导测的基本功能。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设计是教师

备课的主要内容,它包括课的引入、教

学过程的组织、学习新的内容、学习结

果的巩固、学习结果的测量等。教师的

教学活动设计有赖于经验的积累,也必

须依靠教育理论的指导,教学目标为设

计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加涅认为,学

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

因此,根据信息加工的心理活动过程,

提出了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式,该

模式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过程,并提出了

与各内部过程相应的教学活动安排,其

过程如图3所示。由于这9个操作步骤

不受学科、知识内容的限制,因此具有

一定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活动的9个操作步骤也可分

图3 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建立的教学活动模式

成三个阶段:①②③是课的引入阶段,目的在与引起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的注意和兴趣,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④⑤⑥⑦是新课教学阶段,新的学习内容的呈现,应根据知识的分类,确定该学习内容与原有知识或知识结构的关系:如果学习的内容与原有知识是上下位的关系,那么必须激活原有的知识结构,找到新知识的悬挂点,以完善知识结构;如果学习的内容要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设计实验或问题,使之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相冲突,以激发学生新的学习动机,并重组知识结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参与取决与采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但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这个阶段的教学设计是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以后,就可以根据目标来选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根据目标来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⑧⑨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要注意编制有助于实现特殊迁移以解决与本课学习内容相近、相似的问题,另一方面编制有助于达到一般迁移以解决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还要及时总结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和步骤,以实现方法、策略的长期迁移。

四、.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结构

教学设计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一种以心理学、教学论、学习论为依据的操作程序,并通过系统控制使教学过程科学有序,但是如何把握各个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仍有赖于教师的素质与经验,因此教学设计方案中,教学活动编写也是丰富多彩,没有一定的形式,也不受形式的限制,其核心为学生能获得各层次目标所期望的学习结果而采取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由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是相互融合的,因此与一般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方案需要展示的内容往往更多一些,一般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器材、教学过程、目标检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评价和教学反馈。下面以高中物理第一册“力的分解”为课题,编写教学设计方案的案例。为了较为清晰地体现加涅的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本案例的编写采用表格形式展示9个教学环节,其实这只是众多教学方案编写形式中的一种,教师可根据课的类型以及自己的风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

教学案例:《力的分解》高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任务分析:

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再一次引入“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的。从力的合成过渡到力的分解,虽然从思维过程来看是一个逆向过程,但两者并不对称,合成是唯一的,分解若是没有条件限制时,则是无数的组解。用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及分力的大小随夹角的变化关系,是解决力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学生的起点能力是,知道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代数计算,而是要应用矢量的计算规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两个分力的合力。本课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力的分解方向,应用定则作出分力的大小,形成力的分解的操作程序。较高层次的要求是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合力不变的条件下,分析判断两个分力的夹角变化时分力大小的变化关系。

教学目标:

①给定一个力,说出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阐述力的分解、力的合成是两个互为逆运算。

③在给定的条件下,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力的分解的图示,确定分力的大小。

④在实际问题中,写出两个分力的夹角为0°、90°、180°或给定特殊条件时大小和方向的计算式。

⑤列举实例,阐述分力与合力的大小关系。

⑥在给定的问题中,运用力平行四边形定则,判断分力随夹角变化的关系。

教学媒体和实验器材:几组课件、测力计、细绳、重物或钩码。

教学过程:

⑹行为参与

(根据提出的问题,学生作出猜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逐个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论证或验证)直接体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

②设计演示实验,验证角度不同两根绳受到的拉力不同,根据测量的数据作出力的图示或计算,得出力分解遵循的定则。

③在两根绳上分别挂上测力计,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分力的大小与夹角变化的关系定性关系。总结得出分力大小与合力大小的关系,以及分力随夹角变化的关系。

⑺强化反馈

(分阶段及时评价以激励

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及时作出反应与评价。

⑻变式练习

(变式练习的要求要具有层次性,形式要有多样性,既要有特殊迁移的问题,也要有一般迁移的问题。)问题设计:

①如图⑷,将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进行分解,

应如何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感受重力的作用效果。

②根据重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解的方向。

③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的大小。给定特殊角度

计算分力的大小。

④在图⑷中,若斜面的倾角变化时,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

⑼促进巩固和迁移

(主要是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归纳成可操作的程序,以促进长期的迁移。)归纳力的分解的方法,形成力的分解的操作步骤:确定被分解的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分解方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分力的大小;利用三角函数计算特殊角度时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目标检测;

1. 斜拉桥由塔、斜拉索和梁三大主要部分组成。桥面由梁支

承,梁由索牵拉,索由塔锚固,三者巧妙地结合,把大跨度的桥梁

横空吊起,沉重的载荷巧妙地传到大地,它利用了哪些最简单的物

理学原理?

(检测目标①)

2.把竖直向下的18 N的力分解成两个力,使其中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24 N,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是_______N.(检测目标③④)

3. 设水对小船的阻力是400N,一人在左岸通过牵绳用400N的水平力拉小船,牵绳与河道中心线成60°角。那么要使小船沿河的中心线匀速前进,右岸的人需用多大的力拉牵绳?牵绳的方向如何?(检测目标

①③)

4.如图所示,a、b、c三根绳子完全相同,其中b绳水平,c绳下挂一个物体.则这三根绳中受到的拉力最大的是 a b

c

A.a 绳 B.b 绳 C.c 绳

D.无法确定 (检测目标③⑤)

5.如图质量为m 的物体,用绳子将其悬挂于O 点,A 、B 为圆周上的两点,当绳子的悬挂点B 逐渐移

近O ′点的过程中,绳子OA 与OB 的受力情况是 A.OA 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OB 受到的拉力逐渐减小 B.OA 受到的拉力逐渐减小,OB 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

C.OA 受到的拉力逐渐增大,OB 受到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D.OA 受到的拉力逐渐减小,OB 受到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检测目标⑥)

教学设计评价: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都是力的下位概念,因此,力的概念是新知识的悬挂点,力的合成的思维方法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本课的学习是规则的学习。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以学生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为学习结果。通过体验—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的探究模式,运用实验方法以及力的合成的思维方法,从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出发提出力的分解的基本思路,并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分力和合力的关系遵循的定则,归纳力的分解的基本规则和步骤。通过设计变式练习,将力的分解的基本方法进行强化,使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形成力的分解的基本技能,并应用于新的情景。最后用学生实验讨论分力的大小与夹角的变化关系,得出分力与合力的一般关系。5道目标检测试题是为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而编制的,恰当的运用目标检测题,以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依据。

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目标,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设计教学活动;应用系统化的方案设计使教学过程处于动态的、优化的运行之中;目标检测和教学反馈把握着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变化和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皮连生庞维国等译,华师大出版社,1999

《教学设计》徐英俊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现代教育技术教程》蔡铁权楼世洲张剑平编著科学出版社,2000

《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教学导引》蔡建民周彩莺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摘自《上海教育》2015年第二期 《课堂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一文很有针对性,对于厘清教学流利与教学目标等关系具有指导意义,现摘录部分,与大家一起分享,也算上假期中的精神食粮吧。 课程实施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聚焦课堂,关注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遵照教育规律来实施教学。 教学是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需要对整个活动有一个整体的计划,对师生双方的活动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细致的设计。旧的教学观偏重于传承知识,注重于教学生“学会”,对于教学准备工作的要求,通常就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等进行备课和撰写 教案;现代的教学观倡导在关注知识传承的同时,更加注重创新,注重于教学生“会学”,学校教育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教学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整体教学系统的协调运行。可见,原有的经验型备课不能适应当今学校教育的要求,应向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科学型教学设计转变。 一、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关于教学设计,可以概述为“运用现代学习和教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对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进而设计和试行解决问题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微观层面的教学设计,通常就是对课程实施中某一单元或一节课进行设计。如果是单元设计, 1

此时安排的课时数通常不止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一座桥梁,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思,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 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基于课程标准,注重目标导向。 “基于课程标准”,最重要的体现在于其设计思想符合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关注的重点就是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注重目标导向”,是强调尊重教学实际,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设计注重于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重视为展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的 达成,切实解决以下三大任务:“教什么”、“怎么教”、“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1.目标任务分析。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所阐述的是 学生经过学习后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以及其情感方面的发展。进行课程目标分解要深入分析内容标准,明确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以及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然后从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课时目标,可把“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有机地自然地整合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要求中。然后再提出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有了“目标任务分析”的关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深入研讨,可以比较完整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目标设计。是指对于本课教学所预期的学习结 果,即预期学生“学会什么”。教学目标也是学生的学习目 2

科学探索之路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题

科学探索之路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赵场中心校王艳梅 教学目标: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通过多篇科学探索文章的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之路途艰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选文:《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宇宙生命之谜》、《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们听说过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呢?知道他们的什么事迹呢? 2.科学家们在研究科学的时候都会付出常人意想不到的心血,都会经历常人不能承受的重重困难,然而他们的付出与研究都是值得的。 3.今天让我们阅读四篇有关科学研究的文章,让我们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感受科学探索之路的艰辛。 二、阅读《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1.快速阅读文章,思考文章介绍的是谁,关于什么的研究。 2.完成阅读表格。《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3.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他的主要事迹。 4.说说竺可桢有什么品质,从哪儿感受到的? 5.师小结:每一位研究科学的科学家都经历不凡,都值得我们学习。 三、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宇宙生命之谜》 1.快速阅读《宇宙生命之谜》,完成表格。 2.说说这篇文章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3.谈谈这些科学家的精神品质。 四、选读《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自由落体实验》(二选一) 1.两篇文章选择其中一篇来阅读,完成表格。 2.反馈交流,谈谈他们的主要事迹,精神品质。 3.谈谈阅读了这几篇文章的感受。 五、情感升华 1.师小结,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研究过程心酸烦苦。 2. 培养学生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 3.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探索。 表格设计:

优秀教案小学三年级自然探索自然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大象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探索自然》教学设计 社旗县青台中心校张生超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探索自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学生进入科学课学习的入门课,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上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我将本科的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调整为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尝试与指导。 4、实地观察。 5、交流与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各种器官获取各种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坛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变得敏锐。 过程与方法: 1、是学生通过有趣的感知活动,体会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奇妙作用。 2、通过对学校花坛一角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重点:学生会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多种信息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和感知。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实地考察法、游戏法、对比发现法 教学准备: 盲人猜物的游戏材料、考察学校花坛、教学辅助课件、观察记录表、哨子等。 教学过程 课前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看,老师告诉你们(毛笔蘸水写“科学”二字在黑板上) 仔细看这两个字,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了! (学生仔细观察活动) 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说出来? 看来大家已经体验到仔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

《探索之路》参考教案

第二节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过程与方法 知道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教学重点1、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1、用黑板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等。 2、结合讲故事的方式讲解物理学发展历程。 3、让学生自己阅读后提问,老师讲解。 教具准备图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请学生看爱因斯坦的讲话“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动机,来自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制的渴望,而不是别的什么目的”。 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在自然中、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神气,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一种想要了解自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1、学生看爱因斯坦的 讲话。 2、学生看书上的引入 语。 名人名言激 励学生。 引入课题。 推出标题。

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 的探索之路。板书课题“第二节探索 之路”。 3、学生听讲。 (二)进行新课。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推出段标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①图1-14,甲骨文“殸”。 甲骨文“磬”,好象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②图1-15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 1、学生听讲。 2、学生看文字、 图形思考。 ①学生看图并了 解其含义。 ②学生看纳西族 东巴象形文字。 引入段标 1。 展示了古 人原始思维中 的科学成分。 了解古文明还 停留在朦胧的 感性认识阶 段。

七年级科学上册走近科学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教学目标 通过对列举的奇妙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自然界有很多奥妙,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 难点: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 教具 1.多媒体课件《天文》、《海底世界》、《熊猫》、《火山》等。 2.化学实验溶液酸、碱、酚酞等。 课时 2节课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以讨论为主。 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图片和录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 探究:1.你对宇宙了解有多少? 2.海洋深处有生物吗?如果有,它们的能量来自何处?人能在那里生存吗? 3.为什么熊猫是我们的国宝?你认为熊猫会灭绝吗?为什么? 4.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火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5.让学生提出问题。 讨论:1.你还对自然界的哪些其他现象感兴趣? 2.为什么你对这些现象感兴趣? 3.让学生提出可讨论的问题。 探究:1.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2.怎样能发现蝙蝠的定位本领? 3.有些动物有迁徙的习性,它们是靠什么导航的?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茫茫宇宙,奇妙无穷,在浩瀚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美丽的星球——我们共同的家园,那里有人类及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自然,学习科学,保护自己的美好家园。

作业:1.让学生提出一个关于科学的问题。 2.自主准备下一节课的有关实验。(可参照课本也可自己设计) 第二课时:以活动为主。 引入新课:展示科学家霍金的照片,介绍有关霍金的研究成果,提问:为什么霍金及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学生对科学实验的重视。 活动:1.让学生做明信片下落的实验,记录、讨论。 2.老师做液体颜色有变化实验、要求学生做记录、讨论。 3.参观实验室和了解实验室的各种仪器。 4.学生演示自己准备的实验,老师或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总结:让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会观察、记录、讨论科学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二、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时】1课时 【教具】录像 【教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馈】

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索自然》教案

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索自然》教案 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是学生进入科学课学习的入门课,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单元的起始课,这节课主要侧重对学生观察能力上的初步培养和训练,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材所设计的活动,我将本科的教学内容做了部分调整,调整为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活动:1、看照片。2盲人猜物。3、尝试与指导。4、实地观察。5、交流与拓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各种器官获取各种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坛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变得敏锐。 (二)过程与方法 1、是学生通过有趣的感知活动,体会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奇妙作用。 2、通过对学校花坛一角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学生会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多种信息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和感知。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法、实地考察法、游戏法、对比发现法 教学准备: 盲人猜物的游戏材料、考察学校花坛、教学辅助、观察记录表、哨子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看,老师告诉你们(毛笔蘸水写“科学”二字在黑板上)仔细看这两个字,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了! (学生仔细观察活动) 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说出来? 看来大家已经体验到仔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一起开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学吧!(板书课题) 看照片。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崂山八中姓名:解丽丽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本就是一体的,所以,没再按老的方式分开写,只是分条来叙述) 1、通过小组合作,了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及影响,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和精神,培养归纳总结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和学生一起画时间轴和探索简图,形象直观地了解本专题的时间段限、阶段分期及知识结构等,并体会到探索之路的艰辛和曲折,从而对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知识迁移能力,总结整理的能力。 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总结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了解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5、结合探索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总结认识及启示。培养掌握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探索篇是一个重点,其中,形成知识网络及认识曲折性、艰难性是一个难点。(主要通过一轴一图三版块来突破) 2、对邓小平理论的内容的理解及地位的认识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一定要明白,邓小平理论本身就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来完成) 3、启示篇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史论结合的原则来突破) 教法 启发式谈话法、问题探究教学法、“论从史出,以史佐证”的方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十七大报告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做了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今后,中国人民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回顾历史,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过风,也有过雨,有成功,也有失误,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探索之路吧! 讲授新课: 从课堂内容和结构上分三大版块 探索篇 成就篇 启示篇 探索篇 第一步:先确定本专题的时间段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和老师一起画时间轴。 图一 第二步:请同学们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哪些探索?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英语老师成长故事 我的课堂教学探索之路

英语老师成长故事我的课堂教学探索 之路 当我是个学生的时候我觉得英语很简单,没什么难的,只要用心背单词,做练习就一定能学好。就如同广告中所说的那样:So easy!但是他们却让我大吃一惊,单词不背,句子不写,练习全错......从不下功夫在英语上,那自然是不出成绩的,所以前几次的测验我这两个班都是垫底的,我很难过,不知道该怎么去教他们。 我想:或许是因为我是个新老师,经验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去督促和更好的、更有效的传授知识,也不知道该交给他们怎样有效地学习方法?而且我的课堂总是显得那么仓促,很赶时间,甚至会占用学生的下课时间,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理需求和下节课的听课状态,而且不拖堂是我作为一名老师的原则,可是我自己在打破了这个原则,哎...... 那一段时间我真的很迷茫,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去问了我们的英语组组长,说出了我的困惑,她告诉我,这是

很正常的,你不是刚毕业嘛?所以对课本,学生还不熟悉,时间长了就好了,平时多问多看。组长可能是怕伤我的自尊,没有直接指出我的不足,比较委婉的给我提出一些建议,但是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教学方法。 既然有困惑,那就要解决。所以我决定多去听听别的老师的课,看看别人是如何讲听说课,阅读课。吸取别的老师的长处,是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效且有趣。 每次当我备完课后,在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的教给学生的时候,我会把它标记出来,然后带上我的疑惑去听我们组长的课,看看她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听得多了我才发现的确是我的经验不足,不知道该如何自然地传授知识。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快要过去了,渐渐地我也总结了一些方法,让我的课堂变得不那么仓促,显得游刃有余一点。 现在,我总结了几点,或许其他的新老师也会有跟我一样的感受,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但是自己的课堂还是要自己来摸索。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大自然》教案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美丽的大自然》教案设计意图: 当人类开始注意生态环境的时候,热爱自然、探索自然是我们必须深植于心中的观念,环境教学可能的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五官去探求自然之谜,与幼儿共同欣赏、发现、尊重和关怀生命与环境,并且建立重视环境保护的观念。 活动一:美妙的大自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初步建立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探求自然之谜。 3、鼓励幼儿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与家长共同为幼儿准备野外生活所须携带的物品,每人一个背包。 活动过程: 这组活动可安排在春季或初秋时节进行,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到野外去露营。 一、摸摸大自然,听听大自然的声音。 1、找一块安全地带,幼儿自由结伴二人一组,一位用布蒙住眼睛,由另一幼儿带他去摸摸大自然里的东西,感觉一下大自然中各种东西是干燥的还是潮湿的;是硬的还是软的,(当不用

视觉时,触觉会更加灵敏,小花小草青苔石头树根等都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然后互换角色,分组讨论触摸大自然时体会到什么?请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在较清静的地方,教师和幼儿一起坐下来,将眼睛闭上一两分钟,让心慢慢静下来,让幼儿仔细听周围有什么声音,用语言表达个人感受。(风声、鸟鸣、水声……)教师可以随身带录音机,把自然的声音录下来,准备回去听。 活动二: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感知觉。 3、在游戏过程中感知植物的生长环境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彩笔、纸等 活动过程: 一、印下大自然的痕迹 1、带幼儿寻找各自喜欢的树,每选择一棵用彩笔把树皮和纹理拓印在白纸上。每位幼儿可拓印出独一无二的作品。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来寻找不同种类的树干或树叶来拓印。 2、找一棵大树。教师可以让幼儿讨论,一共要多少人才能把树围住?还可以仔细找找看,有哪些动物是把这棵树当成“家”的?树上树下有小鸟、蚂蚁、毛毛虫等居住吗?让幼儿表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教学设计 程雪梅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蛋白质工程的诞生是有其理论与技术条件支撑的,正如课本中开头描述的,它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晶体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诞生的,也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等因素有关(本书“前沿动态”中有简要介绍)。蛋白质工程目前的现状:成功的例子不多,主要是因为蛋白质发挥其功能需要依赖于正确的空间结构,而科学家目前对大多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了解很少。这样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之路的漫长、艰辛和永无止境。学生在必修课中已学习过中心法则及蛋白质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等知识。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既然蛋白质的功能是由DNA决定的,那么要制造出新的蛋白质,就要改造DNA。所以蛋白质工程的原理应该是中心法则的逆推。结合课本中插图,可以较明确地说明这一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蛋白质工程崛起的缘由。 2.简述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3.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1)为什么要开展蛋白质工程的研究? (2)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教学难点:蛋白质工程的原理。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新问题—再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一开始,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要想让一种生物的性状在另一种生物中表达,在种内可以用常规杂交育种的办法实现,但要使有生殖隔离的种间生物实现基因交流,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基因工程的诞生,为克服这一远缘杂交的障碍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肠杆菌为人类生产出了胰岛素,牛的乳腺生物反应器为人类制造出了蛋白质类药物,烟草植物体内含有了某种药物蛋白……至此,人们也只是实现了世界上现有基因在转基因生物中的表达。但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生物产生的天然蛋白质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它的结构、性能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了加深这一点的认识,可调动学生从书中找实例(干扰素例子、工业用酶的例子)加以佐证。于是要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制造出目前从天然蛋白质中找不到的蛋白质。这样人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蛋白质工程应运而生了。本节内容实验操作部分共1课时,发酵部分在课下时间完成。

2021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 探索之路教案 沪科版

2019-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1.2 探索之路教案1 沪科版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然奥秘的无法遏止的渴望”促使世界 各民族努力探索、坚持不懈,从茫茫 远古延续至今,并将走向未来。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物理学 的探索之路。板书课题“第二节探索 之路”。 3、学生听讲。 推出标 题。 (二)进行新课。 一、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教师讲述: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了,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便可看出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推出段标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请学生看文字、图形思考。 ①图1-14,甲骨文“殸”。 甲骨文“磬”,好象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石头上分叉的笔画有时被解释成悬挂它的绳子形象,有时又被解释成某种形式的装饰品。磬和耳组成了“聲”(声)字,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 1、学生听讲。 2、学生看文字、图形思 考。 ①学生看图并了解其含 义。 引入段 标1。 展示了 古人原始思 维中的科学 成分。了解 古文明还停 留在朦胧的 感性认识阶

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②图1-15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 又如纳西象形文字“日出”,字的上部为太阳,光线向上,字的下部为山,好似一轮朝阳从山后升起;“曙光”,好似日光沐浴万物;“日光所至”,太阳光好似有脚,可以行走;“夕阳”,即日光的脚弯而无力了,说明夕阳没有正午的太阳那么厉害了;“日落”,即疲乏的太阳退隐到山后了;“暮”,即太阳休息,一天结束了。 ③图1-16,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 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沪科版的图标也有此意思。 ④图1-17,雕刻玉板。 两短边钻有五个圆孔,一条长边钻有九个圆孔,另一长边则钻有四个个圆孔。玉版正面雕琢有复杂的图纹,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雕琢了一方八角图像,两圆之间以 ②学生看纳西族东巴象 形文字。 ③学生看图1-16,古人 的宇宙模型之一。 ④学生看图1-17,雕刻 玉板。 段。 补充象 形文字,使 学生加深印 象和理解。

三年级科学上册 探索自然教案 大象版 (2)

第1课探索自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2.在蒙眼活动中发展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3.了解一片有草之处的植物和动物。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尤其是使听觉和触觉变得灵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白纸、铅笔、一块木板;活动前检查场地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我们都非常依赖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将用我们其他的感官探索自然!你们其他的感官是什么呢? 二、活动感知。 1.游戏:盲人火车 (1)把孩子们分成10~12人的小组。依次把一个小组带到选好的地。让他们从低到高排成队。闭上眼睛,让他们每个人扶着前面人的肩组成一列火车的样子。(2)让第一个学生扶着教师并开始慢慢地向前走。跟老师走的本身就很有意思,而此刻让“火车”保持安静,让学生回答他的周围都有什么声音,并对每一个回答都要作出评价。询问他们这些声音是不是自然音或者是由人或机器、汽车等发出的声音。如果他们听到鸟叫声的话就让他们模仿。 (3)行程结束,看是否有人会猜出行走的路线。 2.一片草地 (1)带孩子们到“研究”区,导语:“看这片草地,你们认为这里有任何活的动物吗?今天我们就弄明白这些问题!” (2)指导他们在各自周围半径一米的范围之内,观察并记录尽量多的植物和动物。强调这不是比赛,而是一项观察游戏。对于大孩子,让他们做更详细的记录,如蚂蚁、蜘蛛等的颜色、大小等。为他们做观察和记录定一时间限制(5~10分钟),强调观察期间保持安静。(3)限定时间到了之后,把学生召集到一起汇报,若能找块木板列出全班综合在一起的记录单就更好了。 教师活动:对孩子们的热心观察进行评价。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实验的过程和原理。 (2)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3)尝试提取DNA。 2.能力目标: 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概述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认同科学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DNA的粗提取。 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的粗提取。 三、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探索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全过程,化解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结合相应挂图及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 3.阐明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寄生方式,以及同位素示踪技术同时,结合课件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认DNA是遗传物质。 4.以讲述法、谈话法为线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1)通过指导学生通读教材,体会“设疑导入→问题引导呈现探究过程→讨论实验结果→归纳总结→反馈运用”的学习程序,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 (2)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教学准备: (1)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疑问,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让学生“重走探索之路”。 (2)收集新颖素材,设计课件内容,形象直观地介绍实验操作步骤,激起学生对本节内容学习的热情与欲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有趣的生物遗传现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亲代???? →减数分裂配子????→受精作用受精卵????→有丝分裂子代 学生:( 2N ) ( 2N ) ( 2N ) ( 2N ) 教师:染色体的数目变化(2N ): 学生:(略) 教师:染色体的成分? 学生:DNA 和蛋白质 教师:这两种物质中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阅读课本P53-P55相关内容,并结合图4-1和图4-2,思考并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问1〗19世纪末,科学家研究了生物生殖过程中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了解到染色体的活动有一定的规律。据此,有人设想:莫非遗传因子就是染色体,一条染色体就是一个遗传因子?

八年级物理第二节探索之路教案沪科版

第二节探索之路 一、基本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和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2、知道物理学不仅指具体的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能意识到科学发展(探索)历程的艰辛与曲折,却是富有意义的。 二、教材分析 按天、地、人的思路展开 第一段标“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对于自然界的神奇,古人早已开始探索,那些直接刺激感官(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尽管由于条件所限,他们的思索还停留在朦胧的感性阶段,但是这些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世界的必要的前期准备,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甲骨文“殸”(后来演变为“磬”),象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者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殸和耳组成了“聲”(声的老写形式),这似乎表示耳朵听的是木槌敲打磬发出的声音. 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字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气。字的下部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气蒸发,以达到晒干的目的。 “古人的宇宙观模型之一”是古人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世界的观察,设想出的宇宙的模样。认为地是平的,天象倒扣的大锅(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日月星辰就在穹顶下的大气中运行。 以上这些表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有科学的成分。 “雕刻玉版”是距今5000年的史前仪具。玉版中央布刻圆形象天,外廓方形象地,侧面呈拱形象天穹,表现了中国古人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产生了“司南”——早期的指南针。 英国的“石头阵”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天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发现:象夏至等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

成果导向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课程教学设计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以“教学成果”为导向,在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的量化增长,而重视学生取得成果的历程;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围绕职业范围、专业设置、学习任务展开,加强学生适应社会和未来的综合能力。 “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其主要任务是以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自动化仪表为基础,运用控制技术并结合过程机理以及硬件和软件知识,进行控制系统的分析与工程设计。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和工程背景强等特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概念强、内容多、理论复杂等特点,近年来围绕“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2-4]。针对国际专业认证的要求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提出基于成果导向的“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课程改革。课程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成果”,并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教学方法上借助网络平台、信息化手段、团队学习等多元化手段进行改革;增加多元化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手段对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1 明确成果内涵 为深入了解成果导向教育,应首先明确成果内涵,Richard认为成果指特定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成果导向教育模式,重视学生取得成果的历程和在此历程中所掌握的技能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成果更强调在激发学习意识和学生学习意愿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做到对学生综合教育和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结合“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课程的实际,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3个领域。 1.1 知识领域 “知识领域”的学习结果,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以后,能了解、记忆、

探索自然

探索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各种器官获取各种信息。 2、了解一片草地(或花坛等)的植物、动物和其他。 3、通过对自然的感知及描述,使他们的观察变得敏锐。过程与方法: 1、是学生通过有趣的感知活动,体会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奇妙作用。 2、通过对学校花坛一角的观察,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敏感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活动中培养信任感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会使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取多种信息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认识和感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什么课吗?看,老师告诉你们(毛笔蘸水写“科学”二字在黑板上)仔细看这两个字,要知道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去发现、去研究这奥妙无穷的科学世界了! (学生仔细观察活动)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说出来?看来大家已经体验到仔细观察带给我们的乐趣,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浓浓的兴趣一起开始探索自然、探索科学吧!(板书课题) 一、看照片。 刚才,我们是怎么发现了用毛笔蘸水写的字渐渐变没了呢?(眼睛看)好,眼睛是我们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PPT文稿出示:学生熟悉的一片草地(或花坛)的照片)这是一幅照片,它是我们校园的一角,从这篇草地的照片上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观察与汇报。 二、盲人猜物。 看来眼睛却是能观察到很多,是探索自然的很重要的一种方法。如果给你这个,拿出装有4种不同液体的瓶子摆在桌上,问学生:谁来猜一猜瓶里的液体是什么? 学生猜测,学生可能很快就猜出有颜色的液体是果汁。

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猜测的?学生回答:眼睛看到的。 老师:对了,眼睛看是获取信息一种重要方法(板书:眼睛看)。这时增加游戏难度,让学生蒙上眼睛猜测,其他学生只可给予提示,不能说出答案。 可能用鼻子闻的方法猜测出其中两瓶是酒精和醋(板书:鼻子闻),用嘴尝的方式说出另一瓶是水(板书:嘴尝)。 学生全部猜出后,游戏结束。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其观察的方法(并板书),并让孩子凭着生活感知,说出:还可以用手摸、耳朵听进行观察获取信息。 老师总结: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我们班藏了这么多小科学家!会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

中国近代化探索教学设计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设计 辛冲二中梅爱珍 一、对复习课的认识: 对于复习课,我认为可理解为“第二次”学习,复习应该是更高层次的学习,应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理解问题的能力。我个人认为,复习的目的主要有三:第一,复习是为了巩固记忆;第二,复习是为了补救,补救的不仅是知识上的查漏补缺,而且对于待进生来说,可以缩短所掌握知识与理解标准的差距;第三,复习是为了深化,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出纵向看发展,横向看联系的目的。 二、复习内容分析: 本课复习内容侧重于先进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在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中的探索,包括经济工业化方面的洋务运动,政治民主化方面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思想民主化科学化方面的新文化。复习时要注意比较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我将采取用表格的方式,使四次探索一目了然呈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中国的近代化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的过程,从而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复习目标: 结合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该课复习内容都属于识记、理解、运用的知识点,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 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百日维新的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知道武昌首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机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的比较,明确先进中国人救国救民的艰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国家为民族的强大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复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四次探索过程中的基本知识 难道:正确评价四次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地位和作用 五、复习过程:

谈高中地理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谈高中地理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以来,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课程目标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同,但是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淆、套用滥用课程目标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其结果是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正确理解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掌握设计并落实教学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已经成为亟待引起广大教师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从教学目标出发并以目标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模式,最早由皮连生教授在其《智育心理学》中提出。笔者根据相关课题的研究,将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概括简化为两个基本步骤:一是设计精确的课堂教学目标;二是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 一、精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全部运作都是围绕目标展开并逐步逼近目标的过程,因此,科学设计并精确陈述课堂教学目标,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也是目标导向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等,并结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明确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其次,要以某一知识内容为主线,将与其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融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构思与设计。最后,结合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活动情境,选择合适的行为动词,并用规范的语句清楚地陈述出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用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与陈述方法主要有行为目标陈述法和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 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一般由四大要素组成,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或行为标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结果性目标和部分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具体、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