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作者:————————————————————————————————日期: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国际贸易

走向2020年的中欧经贸合作发展与挑战

姚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2014年,中欧经贸合作取得较大发展,双边贸易趋向均衡化,中国对欧投资出现新一轮大幅增长,在中国与主要经贸伙伴的合作中表现最为抢眼。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双边与多边层面开展积极对话与合作,中欧合作既为欧盟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也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外部推动力。《中欧2020合作战略规划》规划了深化中欧合作的蓝图,而2014年中欧经贸的发展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迎来了走向2020年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对欧盟贸易增长速度加快

2014年,中欧双边贸易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波动的不利局面,实现显著增长。据海关统计,当年中国与欧盟进出口贸易总额6151.4亿美元,同比增长9.9%,其中中方对欧出口3708.8亿美元、自欧进口2442.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4%和10.7%,德国、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自然是中国在欧盟的六大传统贸易伙伴。2014年,中国与上述六国贸易额达到4644.6亿美元,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5.5%。

2014年中欧贸易发展呈现如下主要特点:

第一,贸易增速居中国与发达市场贸易之首。2009-2013年的5年间,中欧贸易经历了两次衰退。金融危机发生前的5年(2004-2008年)间,中欧贸易平均增速高达25.6%;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的5年(2009-2013年)间仅为6.4%,但从2014年的情况看,中欧贸易已成功走出困境。当年中欧贸易增长速度为9.9%,不仅快于全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3.4%),且快于中国与美国

(6.6%)、与日本(0.0%)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贸易增速。

第二,欧盟占中国外贸出口市场的份额回升。2009年-2013年,受到欧盟经济二次衰退影响,欧盟在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中的比重一路下滑,从高位时的19.7%跌至15.3%,降幅在发达市场中居第一位,退居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随着欧盟经济的逐步复苏,以及中欧在多个层次合作的不断深化,中国对欧盟出口呈现回暖的态势。2014年,对欧盟出口在中国对外出口中所占比重回升至15.8%。

第三,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往来持续加快。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成为中欧贸易的新增长点,2014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贸易额为602.3亿美元,较2009年(323.9亿美元)增长85.9%%,占中欧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8.9%上升至9.9%。其中,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出口额从263.5亿美元增至437.1亿美元,增长65.9%;从中东欧国家进口额从60.5亿美元增至165.2亿美元,增长173.0%,增速均快于同期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的增长速度(69.0%、57.0%和91.2%)。

第四,中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出现普涨。2014年,包括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与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在内的8大类机电产品对欧盟出口金额合计1797.2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欧盟出口的比重达到48.5%。其中贱金属器具、

贱金属杂项制品、航空器类、船舶类产品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上述8大类机电产品中,设备类机电产品占比达到96.4%。

二、中国对欧盟投资创近年来新高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加速增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从中低端产业链转向中高端产业链。具体而言,中国企业投资欧盟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大市场,以及学习欧盟企业的管理经验、技术创新和品牌经营。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投资增速创近年新高。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中国对欧盟投资额约为122亿美元,同比增加1.7倍,增幅仅次于2009年(当年中国对欧盟投资同比增长5倍)。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在欧盟投资存量达到401亿美元,比2010年底的125.1亿美元扩大了2.2倍。欧盟居香港之后,已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重要市场。

二是投资的地域较为集中。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主要集中在英国、卢森堡、法国、德国、荷兰5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对上述5国投资存量合计占中国对欧盟投资存量的84%。但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以来,除了上述核心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希腊以及意大利也成为中企前往欧盟投资的重要战略选择。三是英国和意大利是重点国别。综合媒体报道,中国对英国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2014年投资额合计约35亿美元,主要项目包括中国投资公司收购伦敦西部奇斯威克园区,以及中广核收购法国电力旗下位于英国约克、纽卡斯尔和彼得伯勒的三座风力发电场等;对意大利投资集中于能源、电力领域,投资额合计近70亿美元,包括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入股意大利国有能源集团埃尼(Eni)和国家电力公司(Enel)、中国国家电网收购意大利存贷款公司能源网资

产等。

三、“一带一路”建设合作稳步推进

(一)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取得进展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承接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积极开展经贸合作区建设合作。双方初步确定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塞尔维亚建立三个“经贸合作区”,将过去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批发贸易为主的“中国商城”塑造成新型商贸物流园区。根据计划,相关商贸物流园的定位是服务于中欧中小企业进军各自市场的海外平台,旨在通过引进物流企业和现代物流理念,打造全供应链服务,实现商贸带动物流、物流服务于商贸的目标。先期拟由中资企业牵头在当地招商,吸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企业进驻,形成产业集群。当前在匈牙利,两国投资者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区四园的商贸物流园区,把物流、仓储、保税、报关与品牌展示联合起来,未来将通过完善电子商务平台和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做大“境外商贸合作区”,带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的不断发展。

(二)中欧快速货物班列逐步走入正轨

2014年,中欧间集装箱快速货物班列(也称中欧班列)利用效率和水平明显提高。随着惠普(HP)、宝马(BMW)和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等企业货物加入铁路运输,“渝新欧”和“郑新欧”班列实现回程货源零的突破,以中欧班列构建的中欧间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中欧班列运力的提升不仅进一步便利了中国与欧盟内传统贸易伙伴国的经贸往来,而且随着中东欧国家中转站和终点站的逐渐增多,中国与相关国家商品生产与双向流动合作有望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欧班列从9对增加到21对,共开行308列,发送集装箱26070标准箱,较2013年增加228列,增长285%;全年货运量同比增加近3倍,中方通过中欧班列出口欧盟的商品金额达到约140亿美元。

(三)双边互联互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先后通过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贝尔格莱德纲要》,将中国与中东欧互联互通合作提升到新的高度。以此为契机,中国与中东欧,尤其在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等巴尔干半岛的中东欧国家,双方有关基础设施与能源的项目合作不断取得突破,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Kostolac)煤电厂升级改造、摩拉瓦运河水电站及多瑙河米海洛·卜平大桥建设和波黑斯坦那里火电站项目都进展顺利。

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第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议,就建设“中欧陆海快线”达成一致。根据该计划,2015-2017年,双方将完成匈塞铁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至匈牙利布达佩斯)建设,为“中欧陆海快线”(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马其顿斯科普里—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贯通创造条件。届时,陆海联运将成为中国与中东欧贸易货物运输的另一种方式,与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中欧班列运输相互配合,将进一步增加铁路运输在中欧货物运输中的比

重,充分发挥铁路运输时间最短(比海运节省约一半时间)、成本适中(低于空运、高于海运1倍)及承运商品附加值较高的优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国与欧盟货物贸易西重东轻的格局。

四、中欧经贸合作发展面临的挑战

自2013年底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方针;欧盟完成了《里斯本条约》生效后的首次欧洲议会选举并任命新的欧盟委员会主席。中国和欧盟政治经济层面的新变化给未来5年中欧经贸合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而欧盟经济增长势头趋向巩固、中国与欧盟高层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中欧2020年合作框架得到确立,合作共赢成为中欧关系主流。这意味着中欧经贸合作将面临比过去5年(2009-2013年)有利的形势。但另一方面,从战略来看,中欧经贸合作也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国际货币政策错配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挑战。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英国央行和欧洲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2014年,英国伦敦、德国法兰克福、法国巴黎、卢森堡相继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中欧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和跨境支付日趋便利,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在欧洲取得积极进展。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14年12月,全球2.17%的支付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的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但2015年1月欧洲央行启动总额超过1.1万亿欧元的扩大资产购买计划,给正在加速国际化的人民币带来了挑战。在量化宽松的刺激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欧元将在较长时期内承受贬值压力,同时另一主要储备货币美元却因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而日益走强。欧元与美元走势的南辕北辙使人民币汇率承受较大风险,从而使人民币下一阶段从国际支付货币向投资货币、进而发展到储备货币面临障碍。

二是在中欧双边领域的投资协定谈判有待政策突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大幅增长,欧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重要市场。但实际上,中国海外投资70%集中于亚洲,对欧盟的投资存量占比不到7%;同期欧盟企业对美国投资规模是对华投资规模的20倍。2014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并进行了三轮谈判,双方就投资概念性问题及各自关心的核心问题,如市场准入、投资保护和适用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磋商。2015年1月举行的第4轮谈判进入实质性文本阶段。未来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需加快谈判进程,借助国际上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集中精力推动国内行政审批管理改革,以释放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活力。

三是在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多边合作领域力促形成相关谈判的早期收获。在多边层面,欧盟是中国倚重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增长放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为了挖掘全球贸易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对世界贸易组织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信心,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合作,加快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和环境产品协议(EGA)谈判,使全球共享因关税降低而带来福利。截至2014年底,《信息技术协定》扩围谈判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取得共识;环境产品协议谈判吸引了占全球绿色产品贸易86%左右的13个经济体加入。中国与欧盟是信息技术和环境产品主要生产和贸易方,双方有责任和义务促进上述两项多边领域的谈判尽早完成,并形成早期收获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为双边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将有利于促进带动世界贸易的新一轮增长。

四是在国际贸易新规则协商方面存在的分歧需要加快统一认识。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中欧在确立国际贸易新规则方面承担不可推卸的

责任,但因为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相关规则的协商方面存在分歧,如政府采购协定谈判、出口融资问题和服务贸易协定谈判。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目前的出价尚无法达到包括欧盟在内发达经济体的开放市场要求。同时,发展中国家基于产业发展考虑制订的优惠政策,客观上造成国际市场上一定程度的竞争扭曲,这些方面需要随着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立法水平与国际的接轨逐步消除。在上述领域,中国与欧盟合作已持续多年,但多边场合的推进仍存在较大困难。未来中欧需紧紧抓住目前正在进行的双边谈判或者已有的双边合作机制,力促在双边层面首先达成共识,待时机成熟时上升到多边层面。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满分答案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单选题(共5题,每题4分) 1、广东省政府2019年“一号文”《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出台了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一系列措施,除了课堂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另外两条分别是加强科研用地保障,以及加强科研诚信和科研伦理建设,这样总共合计有(D)条 A、8条 B、12条 C、15条 D、20条 2、以下哪个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D) A、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B、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C、“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D、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 3、以下哪个不是湾区经济的基本特征:(D) A、开放 B、港口 C、城市群 D、现代农业 4、哪个不属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的正确描述(B) A、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

B、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C、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D、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 5、哪一项不属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现代产业体系的 规划内容(D) A、现代服务业 B、战略性新兴产业 C、先进制造业 D、现代农业 E、海洋经济 判断题(共20题,每题4分) 1、2018年全国主要城市群优良天数比例珠三角最高。(√) 2、《2019全球营商环境报告》香港排名第10。(×) 3、大湾区建设是广东2019年着重抓好的十项工作之首。全省各地都要对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要求新举措,积极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在融入过程中推动改革开放的新进程。(√) 4、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清远市等珠三角九市。(×)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目录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1)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2) 一、引言 (3) 二、中欧贸易摩擦现状 (3) (一)中欧贸易概况 (3) (二)中欧贸易现状 (4) (三)中欧贸易发展新特点 (6) 三、中欧双方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7) (一)国际方面 (7) (二)欧洲方面 (8) (三)中国方面 (9) 四、中欧贸易摩擦的对策研究 (9) (一)宏观环境方面的政策把握 (10) (二)着力培养名族的核心竞争力 (10) (三)关注贸易环境,熟悉贸易规则 (11) (四)积极加强中欧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建立良好的信赖 (12) (五)积极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13)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研究 曾令桦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号091101020) 指导教师:肖晓军副教授 摘要:世界风云变幻,世界格局面临一次大洗牌的趋势。中国,这个古老又强大的民族,如何在当下格局中抢夺自己的一席之地?欧洲,作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又如何摆脱美国很多方面的控制?作为强国之根本的经济无疑是一剂良药,中欧发展经济友好往来,对中欧来说是双赢的合作。然而,欧洲国家不顾中欧共同的利益,常常挑起一些无谓的争端。针对这些摩擦,又该如何应对?本文以中欧贸易摩擦现状为前提,分析产生贸易摩擦的原因及解决建议。 关键词:中欧贸易摩擦中欧贸易现状中欧贸易趋势反倾销反补贴欧盟

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Abstract: The world's ever-changing pattern of the world is facing a major reshuffle trend. China, the ancient and powerful family name, how the current pattern to snatch a place of their own? Europe, as one of the most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and how to get rid of the control of many aspect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power is undoubtedly a panacea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friendly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 China and the EU is a win-win cooperation. However, European countries, regardless of the common interests of China and the EU, often stir up unnecessary disputes. These frictions, and how to deal with?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quo of China-EU trade friction as a precondition analysis to generate trade friction causes and solutions. Keywords:Status of EU-China trade friction EU-China trade status China-EU trade trends Anti-dumping Countervailing EU

中欧班列研究报告

中欧班列研究报告 目录一.中欧班列概况说明 二.中欧班列整体空间布局2.1 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及主要口岸2.2 三大通道主要货源吸引区2.3 中欧班列各类节点布局2.4 中欧班列线主要运行线路三.中欧班列运行现状及问题3.1 中欧班列主要运营主体3.2 中欧班列运行现状3.3 中欧班列优势分析3.4 中欧班列存在的问题四.中欧班列带来的市场机遇一、中欧班列概况说明中欧班列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班期和全程运行时刻开行,运行于中国与欧洲以及“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间的集装箱等铁路国际联运列车。2014 年,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前,“中欧班列”只在少数城市开行,2011 年最早开行的重庆,主要是为了满足惠普、宏碁、华硕等IT 企业将其产品销往欧洲,虽然重庆开行的班列出口货源比较稳定,也是最早实现每周一班的常态化运行的班列,但是回程载货率仍然非常低。包括陆续开行的成都、郑州、武汉等城市,由于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空箱化非常严重,班列的发展严重受阻。图表1:2011年-2017 年内陆5 大城市班列开行量增长图2013 年9 月和10 月,“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大大加速了中欧班列的发展(参考图表一)。而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之一,不负重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四年来,中欧班列已新辟运行线57 条,国内开行城市达到35 个,到达欧洲12 个国家34 个城市,累计开行数量6000 余列。其中2017 年中欧班

列开行数量突破3000 列,创中欧班列年度开行数量历史新高,超过2011 年至2016 年六年开行数量的总和。运送货物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 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家具、化工品、机械设备等品类。同时中欧班列每年运送货物总值从2011 年的不到6 亿美元逐步增长到当前的145 亿美元。“一带一路”建设不断的在推进,中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也在迅速发展,这些都成为推动中欧班列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欧班列仍处于发展初期,一直存在着综合运输成本偏高、无序竞争、进出口贸易不对等、通关不够便利,以及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支撑能力不足等迫切需要加以规范和发展完善的问题。二、中欧班列整体空间布局2.1 中欧铁路运输通道及主要口岸西通道:一是由新疆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途经白俄罗斯、波兰、德国等,通达欧洲其他各国。二是由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通达欧洲各国;或经哈萨克斯坦跨里海,进入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保加利亚等国,通达欧洲各国。三是由吐尔尕特 (伊尔克什坦),与规划中的中吉乌铁路等连接,通向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通达欧洲各国。中通道: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出境,途经蒙古国与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相连,通达欧洲各国。东通道:由内蒙古满洲里(黑龙江绥芬河)口岸出境,接入俄罗斯西伯利亚铁路,通达欧洲各国。主要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技111 姓名:缪梓强 学号:2011301030128

关于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及未来的 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 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上已随处可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2.中欧直接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在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达1772.8亿美元,增幅为33.6%,欧盟超过美国日本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中欧经贸关系主要包括贸易往来、对华投资和经济合作三方面的内容,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点及其他一些特点。 (一)中欧贸易发展速度呈明显加快之势 ,、贸易总量不断上升,贸易逆差不断缩小。(,)双边贸易呈不断上升之势。中国对欧盟贸易额由,,,,年建交时的,,(,,亿美元增长到,,,, 年的,,,(,亿美元,增加,,倍。,,,,年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与,,,,年相比增长,,倍,出口增长,,倍,进口增长,,倍(表,)。从总量上看,出现了阶段性变化:,,,,年以前贸易额在百亿美元以下徘徊,,,,,—,,,,年在百亿美元阶段逐步走高、向上发展。,,,,年后中国对欧盟进、出口额分别超过,,,亿美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直至消失,以,,,,年为界分成两个阶段。,,,,年前中国对欧盟贸易基本为逆差,,,,,年后逆差得以改善,,,,,年逆差几乎接近于零,,,,,年迅速变为,,亿美元的顺差,,,,,年则出现了,,多亿美元的顺差(表,)。贸易增长速度阶段性变化也很明显。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来看,,,,,年比,,,,增长,,(,,,,增长极快,,,,,年则跌入谷底,直到,,,,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较为平稳;进口增长与出口增长情形相似:,,,,年比上年增长,,(,,,此后,,,,—,,,,年均为负增长,,,,,年开始大幅上升,,,,,年增长速度为,,,。此后除,,,,年外基本呈现平稳增长(表,)。

,、中欧贸易地位不对等。中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中国主要进口来源地依次为日本、欧盟和美国,中欧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的,,,左右,不过欧盟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则小得多,出口额占欧盟进口额比重不到,,,进口额占其出口额的比重仅在,,左右(表,)。中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性要高得多的现状也导致了中欧贸易谈判地位的不对等。中欧贸易集中在中国与德国、意大利、法国、英国和荷兰,国。例如,,,,,年中国自这,国进口额为,,,亿美元,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中德贸易额自,,,,年起在与欧盟往来的贸易额中就居首位,德中贸易额还在不断增大,,,,,年占中欧贸易总额的,,,(,,,,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世纪,,年代以前中国向欧盟出口主要为传统的大宗商品及轻工产品,进口的主要是成套设备及钢材等产品。以后进出口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进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出口产品除初级产品外也开始有了工业制成品。至,,,,年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结构出现了根本变化,机电产品已成为出口的拳头产品,全年出口额占向欧盟出口总额的,,,,以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手持及车载无线电话机为主,服装、纺织纱线及制品出口也平稳增长。 (二)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投资质量相对较高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发展阶段性相似也体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见表,)。,,,,—,,,,年为起步阶段。欧盟在华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外资项目每年只有,,,个左右,实际利用外资额每年仅,亿美元。 ,,,,—,,,,年为欧盟在华投资的发展阶段,欧盟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到华投资,每年投资项目超过,,,,个,合同金额,,,,年为,,(,亿美元,实际投资金额为,,(,亿美元。,,,,年至今为欧

2020年新丝绸之路下中欧班列相互融合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新丝绸之路下中欧班列相互融合发展研究毕业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在国内段包括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际段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如果将东亚、中亚、西亚经济区域看成是点,那么中欧班列就可以看成是将各区域点实现互联互通的“线”,而亚欧区域经济看成是片,只有中欧班列的线存在,才能形成“点线面”结合,从而将亚欧之间的区域经济实现共同提升,推动这个“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亚太经济圈大发展。 从中欧班列开行情况来看,近年中欧班列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xx年开行1班(渝新欧),xx年开行1班,xx年开行5班,xx年开行10班,xx年开行10班。从出现的时间来开,xx年开行班列开始稳步增加,xx年、xx年出现大幅增长。从运行效果较好的班列开出情况来看,截至xx年8月1日,渝新欧共开行114列,蓉欧共开行58列,郑欧共开行41列,苏满欧共开行16列,汉新欧共开行10列。 从轨道宽度来看,现行有四种轨距:中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轨距为1,435毫米; __及其他前苏联加盟 __采用1,520毫米宽轨;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采用1,676毫米阔轨;东南亚则多采用1,000毫米窄轨。 (1)集结。对外,截至xx年6月已成功开通-中亚国际货运班列、-格鲁吉亚货运班列、- __车里雅宾斯克货运班列、-莫斯科国际货运专列;并成功完成了-土耳其国际货运班列测试工作,组织开行了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跨境电商邮政集装箱货运列车。从目前开通的西行国际货运班列来看,由乌鲁木齐、库尔勒、奎屯等多个中心站出发,出境后形成面向中亚、西亚、东欧等多条分支线路;班列货物在始发站一次报关查验,沿线国家不再重复关检,全线放行,通关效率大幅提高。并且,西行国际货运班列实现重进重出(即往返均满载)。对内,相继联通了渝新欧、郑欧、蓉新欧、汉新欧、义新欧、长安号、西行班列等国际货运班列。为改变当前中欧班列缺乏统筹机制、各自为战等不利局面,可以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中国向西出口货物在集结、编组、分拔。 (2)兰州整合。兰州是内陆通向的必经之路,所以从走新欧线的中欧班列,如渝新欧、汉新欧、蓉欧、郑新欧、西新欧、湘新欧、合新欧、天马号等都经过了兰州,可见兰州在“X新欧”的重要位置。所以,可以考虑在兰州建立整合点,将各新欧没有成列的零散车皮在兰州组合成整列,再发往欧洲,即达到一个物流中零担组合成整车的效果。而甘肃自身的货源主要是橄榄油、玫瑰精油和深加工后的百合,

形势与政策--世界外交现状和发展趋势

.广州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张勇 学号201306104117 专业物联网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王轻纱

一、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前大国关系的态势是:美国力量相对衰弱,这是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前提,但美国目前仍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将欧洲作为其战略利益核心,并把与欧、日关系作为其国际关系的基础的态势尚未改变,美对俄,对华关系的基础尚未确定,仍在不断调整中。欧共体联合进程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当中逐步发展,并在经济上已形成与美、日三分天下的局面。统一的德国和法、英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而且已不满足于欧洲的发展空间。俄罗斯仍然是西欧在地缘政治上的主要对手。 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发展,开始对美国说“不”,并力争在亚洲的主导权。 中国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美、日、俄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大国关系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俄罗斯依仗军事实力这一仅存的本钱,“财不大气犹粗”,力图重整大国形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开距离,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东西兼顾”。 上述态势反映出新形势下的大国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大国关系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体稳定”保持。大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更富弹性,主要大国间直接对抗的可能性较小。大国关系的战略矛盾不会因为相互间有合作而消失,也不会因相互间的斗争改变彼此合作的基本态势,但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美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成为引领大国关系新一轮互动的关键,中美间又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态势成为影响大国关系全局的一条主线。 二、“因时谋势”多变。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关切并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不同的集团,中美印、中美日、美欧俄、中美俄等多组战略三角关系复杂互动,一些传统三角关系趋于活跃。美欧与俄结构性矛盾的一面渐趋明朗,俄对美欧关系处于守势。美欧关系走出伊战阴影,重趋协调与合作;美俄关系复杂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2)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2)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 (3) 1 经济增长因素 (3) 2 国际贸易因素 (3) 3 投资发展因素 (3) 4 产业结构因素 (3) 四、天津滨海新区发展对北京地区的带动效应 (4) 1 对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 2 对北京工业的发展 (4) 3 对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4) 4 对北京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4) 五、滨海新区所面临的机遇 (4) 六、天津滨海新区海陆串联“一带一路” (6) 七、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 (6) 1 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集聚辐射效应有待 进一步提高 (6) 2 特昧经济区域政篡优势退化 (6) 3 奎融机构单一,姐炽屡次低。 (6) 4 融蛋形式单一,多形式扭融资渠道有待建立.完善。 (6) 八、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7) 1积极构筑现代高端产业体系 (7) 2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 3借力“一带一路”滨海新区共襄海洋经济盛举 (7) 参考文献 (8)

本文结合一带一路的伟大历史机遇,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动力、发展现状、滨海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的带动效应、滨海新区发展面临优势进行分析,高度概括滨海新区面临的挑战,进一步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提出和谐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天津滨海新区简介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滨海新区在2005年开始被写入“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二、天津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滨海新区发源于天津市的城市经济,是在全市经济发展基础上建立和成长起来的,与具有600年发展历史的天津市经济之间可以归结为一个城市经济与其所在整体区域经济的关系。这一关系决定了天津市要支持滨海新区的发展,而滨海新区的发展要回馈于天津市总体发展。在滨海新区为天津市经济做贡献的同时,天津市也为滨海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各项保障。一方面,天津市;另一方面,天津市也作为滨海新区的一个消费市场为滨海新区的更好的进行生产和创新创造条件;同时天津市是滨海新区产业链的重要工程环节,为滨海新区各产业的结构性调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滨海新区与天津市在城市经济与其所在区域经济的关系下,应进行明确的区域分工,相互支持、服务和带动,实现整体性发展。其二是联动伙伴关系。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滨海新区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样也为天津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从经济总量看。2011滨海新区前三季度,新区生产总值达到4415.16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第一产业6.53亿元,增长9%,第二产业3122.76亿元,增长27.2%,第三产业1285.87亿元,增长15.9%。全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6200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23.8%左右,比年初设定的20%增速高3.8个百分点。 从投资角度看。2011年1月至11月,滨海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投资总额达到3360.3亿元,增长33%,超过地区GDP和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速。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43.75亿元,增长33.4%。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增长32%。 从产业看,三次产业投资较上年均不同幅度增长。1月至11月,第三产业投资居首,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其中的房地产开发投资454.43亿元,增速高达60.2%。

浅谈中欧关系现状及问题探析

一、中欧关系现状 1995年5月,中欧建立起了正式的合作关系,通过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不负众望地在上世纪末迎来共襄盛举的黄金时代。中欧经贸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效益的蒸蒸日上,为双方带来的利益不可估量,随着中国法制的不断完善,双方的合作也得到了最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但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仍存在着些许矛盾和分歧,需双方继续努力协作来共同解决。 经济方面,如今的中欧经贸关系早已达到相互依赖的程度,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矛盾。近年来欧盟稳居着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也保持着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欧双方经贸关系日渐成熟,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日益凸显,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和货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虽然欧盟非常看重同中国的经贸关系,但同时也把中国当做主要的经济威胁,特别是近几年中欧贸易关系的竞争性开始突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欧洲舆论还因此大肆炒作“中国经济威胁论”,形成了对中欧关系不利的大气候。 政治方面,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的风波后,双方的政治合作与信任因祸得福地得到了显著增强。中欧高层频繁互访带来了欧盟主流政见所坚持的“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也相继呼吁尽快解除对华的军售禁令,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认知的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分歧、美国的特殊关系影响、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阴影。同时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化也引发欧盟对中国崛起的担忧。欧盟因为缓慢的经济发展和相对滞后的外交合作而难以成为“全球性欧洲”,而持续快速上升的国力使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使欧盟倍感压力。 外交方面,潜在矛盾也逐渐增多。非洲是欧洲利益最集中的地区,很多国家都曾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同时非洲的安全、移民问题对欧洲来说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而近几年中国大力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交流,而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在欧洲大国认为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损失。其次,欧洲一直以政治制度的发展模式为豪,但近十年来,中国社会体制的发展模式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效仿,欧盟认为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粉丝群体。在国际能源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欧盟与中国的观点分歧增多,在多个重大场合强调“中国责任论”,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甚至和中国国力不相符的国际责任。 二、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在我看来,中欧关系正在进入一个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推断中欧关系会倒退或者陷入僵持。相反,尽管存在有种种矛盾,但中欧关系仍具有比较坚实的基础,中欧关系的顺利发展是中欧关系的主流。 经济方面,中国对外经济的国际化,虽然给欧洲一些国家造成了压力,但中欧经贸关系作为中欧关系的基石,总体是一种互补关系,对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已成为欧盟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出口市场,因此双方肯定会着眼大局,以经贸利益为重。 外交方面,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和科技发展上,中国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欧相互借重和合作的需求也日渐上升。欧洲是国际多边主义的大力倡导者和推动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绵阳融入成都经济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成都经济区是以成都市为核心,覆盖周边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七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区,位于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处,是我省乃至西部地区腹地面积最广、聚集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作为国家唯一科技城,绵阳在融入成都经济区中,既有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独特机遇。经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部委同意,绵阳科技城可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省委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系列政策措施,助推打造科技城“政策洼地”和“创新特区”。这些独特优势,必将为绵阳科技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历史机遇。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产业转移的层次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国务院、四川省政府相继出台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后,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将有利于绵阳借机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

(三)新兴机遇。在国家推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绵阳可通过成兰铁路、成西高铁和规划绵九高速,建设连接出四川、达西北的开放物流通道,进而扩大与西成新区、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等区域合作交流;通过加快推进涪江绵阳段复航工作进程,积极打造“集中发展区(绵阳)一遂宁一重庆”的涪江水运通道,把科技城建设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点。 (四)现实机遇。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地位凸显,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绵阳作为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和成德绵眉乐发展带极点城市,可以充分利用两大都市优势资源,在错位发展和借势发展中接受辐射,加快形成西部开放产业高地。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与“核”差距持续拉大。重庆、成都在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拉大二者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分析,2010年至2013年,成、渝两市生产总值在逐年增长的同时,绵阳与之差距也在逐年拉大。因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绵阳的技术、人才、资金及其它各种生产要素极有可能加速向成、渝两地流动,将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一大挑战。 (二)“后进”城市的追赶压力加大。综观“十二五”前三年成都经济区经济发展情况,德、乐、资3市先后分别跨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这些“后进”城市陆续对四川“老—2—

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

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中国——欧盟贸易额 中国——欧盟贸易商品构成

欧盟对华进出口服务贸易额 欧盟--中国双向间直接投资额 中欧贸易发展 1978年4 月,中国与欧共体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相互给与最惠国待遇,同 -1000 01000 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 欧盟对中国中国对欧盟

时成立欧中经济贸易混合委员会。 1985年,欧共体和中国在布鲁塞尔签订了《贸易与经济合作协议》。 1988年,欧洲委员会在北京设立代表团。 1989年,欧共体冻结了与中国的关系,并实施了一系列制裁行动 。 1992年,中国欧盟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武器禁运依然有效。 1995年,欧洲委员会发表《中欧关系长期政策》战略性文件。 1998年, 欧盟通过的《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文件决定把对华关系提升到与欧与美俄日关系同等重要的水平。 2001年,《欧盟对华战略》提出70多条加强对华合作的具体措施建议。 2003年,欧盟发布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与挑战》决定同中国开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08年,欧洲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欧洲27个国家已经取代美国日本,成为我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 2009年11月30日并发布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联合声明,强调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关系,在各方达成进一步的共识。 2010年中欧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220.9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489.4亿美元,增长30.4%;自中国进口3731.5亿美元,增长25.0%;欧盟逆差2242.1亿美元,增长21.6%,中国是欧盟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0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5%,分别为601.5亿美元、317.8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增长21.6%、72.9%和7.9%。另外,矿产品、食品饮料和皮革制品的出口额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78.5%、44.5%和49.1%。 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年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5%,分别为1783.3亿美元、463.6亿美元和346.2亿美元,增长47.8%、12.4%和9.3%,这些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39.1%、41.7%和69.9%的份额。另外,欧盟自中国进口的运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最快,增幅达到68.2%。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0年中欧(盟)双边贸易额为4797.13亿美元,增长31.8%。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3112.35亿美元,增长31.8%;自欧盟进口1684.77亿美元,增长31.9%;中国顺差1427.58亿美元,增长31.6%。

中欧班列运营现状与分析

中欧班列运营现状与分析 一、中欧班列运行现状 中欧班列(China Railway Express)是指中国开往欧洲的快速货物班列,适合装运集装箱的货运编组列车。目前铺划了西、中、东3条通道中欧班列运行线:西部通道由中国中西部经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出境,中部通道由中国华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东部通道由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经满洲里(绥芬河)出境。 自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成功开行以来,成都、郑州、武汉、苏州、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开行了去往欧洲的集装箱班列,截至2014年8月1日,国内各地开往欧洲集装箱班列共计开行239列,其中2014年已经开行100列。2017年5月13日,2017年第1000列中欧班列(X8024次,义乌-马德里)满载小商品、服装等货物从义乌西站驶出。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显示,2017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612列,增长158%。 中欧班列各条线路班列开行情况如下: 1.中欧班列(保定~白俄罗斯明斯克)。从保定始发,由满洲里出境,途径俄罗斯,最后抵达白俄罗斯明斯克,全

程约9500公里,用时12-14天左右。货源主要来自京津冀地区,货品种类包括塑料制品、汽车及配件、橡胶及其制品、服装皮革毛皮制品、日用电器、有机玻璃制品、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等。首趟冀欧班列(保定~白俄罗斯明斯克)运载41个标准集装箱出口,于2016年4月26日上午首发,是国内首列开往中白工业园的货运班列,也是华北地区第一条直达欧洲的陆运通道。 2.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重庆团结村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国杜伊斯堡站,全程约11000公里,运行时间约15天。货源主要是本地生产的IT产品,2014年已开始吸引周边地区出口至欧洲的其它货源。首列于2011年3月19日开行,截至2016年6月,据中国国家海关统计,重庆市开出的渝新欧班列班次数量占全国中欧班列数量的45%左右,其货值占所有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的中欧班列货值总量的85%。2017年3月23日,中欧(重庆)班列开行6年后突破1000列,成为中国首个突破千列的中欧班列。 3.中欧班列(成都~罗兹)。从成都城厢站始发,由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至波兰罗兹站,全程9965公里,运行时间约14天。货源主要是本地生产的IT产品及其它出口货物。首列于2013年4月26日开行,截至2014年8月1日,共开行58列,其中2014

当前中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当前中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中欧双方在战略上相互借重、经济上互补共赢,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需要相互合作。因此,健康、稳定的中欧关系符合双方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中欧领导人在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与交往,有助于双方站在长远和战略高度,用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中欧关系。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矛盾与摩擦亦空前突出,这是当前中欧关系的总体特征。由于近年来欧盟微调其对华政策,使得矛盾与摩擦的一面凸显,中欧关系进入一个大的调试和转型期。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有着复杂背景,其深层原因在于欧盟对“中国模式”及其影响的疑虑。虽然这种调整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但中欧加强战略借重、双方关系总体势头良好的基本面并未改变。今后双方要学会在复杂关系中生活,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继续前行。 首先简析一下中欧关系的存在问题:双方的贸易地位不平衡。我国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特点各有千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欧盟国家以及欧盟成员国原殖民地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往来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比,欧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处于次要地位。而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我国尚处于下风,较为被动。欧盟各会员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均呈现大幅成长,欧盟对中国之贸易赤字持续扩大。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反倾销、单方面数量设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上。中国市场占有率增加已影响到其它亚洲国家。 接下来谈一下中欧关系的共同利益: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主要是由双方的共同意愿推动的。发展中国和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符合双方利益,也是双方人民的意愿,负责任的政府的官员应该按人民的意志来推进中国和欧盟、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关系。从双边贸易地位来看,欧盟对亚洲以及中国的战略观点转变在双边贸易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第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同时中欧在科技、教育、财政金融及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内的合作也富有成果。双方还加强了在新型疾病防控、能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随着欧盟大部分成员国相继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中欧人员往来空前活跃。2005年中国公民赴欧旅游达100万人次,欧盟公民来华旅游达300万人次。如今,欧洲各大旅游景点争相推出中文标示和文字说明以吸引中国游客。孔子学院也在欧洲各地相继落户。 最后谈一谈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 中欧关系是建设性关系,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同时也是世界事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重要双边关系。中欧双方对此有着共同认知,而这对于双方关系的发展至为重要。当然,对中欧关系,双方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细心培育,并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婚姻”。今后中欧关系中仍将有摩擦和分歧出现,但共同利益的纽带将能够把中欧双方聚拢在一起,从而彰显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张力。中欧关

中国与欧盟贸易现状与发展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且已经超越了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战略意义。虽然双方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波折,但总体的发展前景仍然是积极的。21世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欧经贸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世界舞台上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全面发展同欧盟及其成员国长期稳定的互利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中欧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盟自2004年起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也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欧盟还是中国吸收外资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和技术引进第一大来源地,中欧双边经贸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现状 1.中欧双边贸易关系稳定发展 在中欧合作的诸多领域中,经贸关系是最具活力、收获最多的领域之一。进入2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欧双边贸易在原先基数较大的基础上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大约每3年就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如今,“中国制造”在欧洲市场上已随处可见。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年均进出口额增长率在27%以上,欧盟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7年中欧进出口总额达到3561.5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中方出口2451.9亿美元,增长29.2%;进口1109.6亿美元,增长22.4%,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上升至16.4%,占到中国总出口额的近1/5。2008年中欧双方的贸易额更是一举达到了4255.8亿美元,增长19.5%,分别高于同期中美、中日双边贸易增速9个和6.5个百分点。 中欧直接投资合作不断深化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作为中国第4大投资伙伴,欧盟对华投资的项目数自1986年以来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截至2008年4月底,欧盟累计在华投资项目27139个,实际投资额585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技术含量较高,且多投资于生产领域。改革开放30年来,欧盟一大批优秀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入中国,空中客车飞机、大众汽车、壳牌石油、联合利华日用品、西门子电器、诺基亚通信等等众多欧盟跨国企业巨头已在中国的相关领域中占据了显着地位,并先后成为了在华投资成功的典范。 在中国对欧盟国家的直接投资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政府“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以华为、中兴、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优秀企业也开始走出国门,到欧盟国家投资创业。由于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在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十分有限,远远低于欧盟国家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对欧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为5亿美元,累计投资存量为14亿美元。双方合作尚存在巨大潜力和空间。 二、中欧经贸关系的突出特点 1.中欧经贸合作呈现互补性 中国和欧盟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市场,彼此间的经贸关系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相互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欧盟拥有庞大的剩余资本,在技术的转让上比较开放,又极度依赖世界贸易。欧盟所具有的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与资本优势使得中国通过发展中欧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出口市场、更好的技术来源与更多的资本来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对欧盟也是极具吸引力的。丰富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资源、存量与增量庞大的市场、与欧盟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