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报发展史1

海报发展史1

海报发展史1
海报发展史1

海报发展史

2008-05-13 00:00:00 作者:镇北堡西部影城已有0人评论

19世纪:海报的雏形

“电影的史前史和它的历史一样长。”这是《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历史部分的第一句话。历史上被承认的第一所电影放映厅(室内且配有座位)叫做“放映机厅”

(Vitascope Hall),于1896年6月26日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开始营业,它有400个座席,当时放映的一般都是比较短的风光片。虽然条件非常简陋,但这毕

竟是电影商业化的开始。

电影海报很快也就应运而生了。一种用油漆在木板上注明放映信息的形式还只能算做是海报的雏形,由于广告员要把中间用绳子连接的两块广告板挂在身上,这看

起来非常像夹着肉饼的三明治,所以它也有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名字——“三明治板”。这种笨重的形式很快就被时代淘汰掉了,法国招贴画家朱尔斯·查尔特

(Jules Cheret)率先把新艺术风格引入到商业招贴画之中,创造了应用于电影商业的新艺术形式,促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影海报的形成。作为被广告界承认

的现代海报之父,他也被公认为把电影和海报两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人。

世纪的交替和经济的初步发展却为那个年代带来相当高的文盲率。当时的电影海报必须是一种能够为大众所理解的广告方式,所以海报原始阶段的主要特征就

是:尽量少的词语和尽量活跃的色彩和画面。1890年,查尔特用石版印刷术为名为《投影艺术家》(Projections Artistiques)的电影短片制作了第一件电影海报,

内容为一年轻的女士握着一个写有放映场次和时间的布告牌。1892年,他接着又为埃米尔·雷纳德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Pantomines Lumineuses》制作了另一幅更

加精美的电影海报。1896年,当时另一位著名的招贴画艺术家M·奥佐莱(M·Auzolle)为卢米埃尔的电影《孩子与园丁》(L'Arroseu Arrose)设计了一款非常

著名的电影海报,内容为影片中的一个场面,这部电影被认为是第一部虚构情节的电影,它讲述的是一个男孩用水管戏弄园丁的故事。

20世纪10年代

在这个阶段,大部分的电影还仅仅局限于对真实事物的拍摄,制作过程中没有剧本和任何技术而言。当最初它带给人们的新鲜感逐渐消退的时候,电影放映厅

的魅力黯淡下来,电影工业面临着它命运中的第一次危机。

1899年,乔治·梅里斯(George Melies),一个法国魔法师,终于制作了第一部讲述完整故事的电影。随后他又拍摄了数百个神话题材和虚构故事的电影短片。

其他电影制作者在他的鼓舞下开始了对电影情节的探索,这种追随和模仿很快形成了电影制作的新潮流,电影真正进入到讲故事的阶段,这种趣味性开始被广大的

市民所接受,电影工业重新振作起来。

这个时期的海报主要以杂耍风格为主,由于海报极大地促进了电影的销售,为电影公司攫取巨大的利润,这种结果又激励着电影公司不断地促进海报的发展。专门

的海报制作公司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在1900年,美国娱乐公司开始生产电影海报,他们制作的海报规格为28 x 42英寸。

电影放映事业的繁荣也对推出电影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1909年,电影公司生产影片的数量获得了突飞猛进地增长。越来越多的发觉有利可图的人开

始投资电影放映,虽然托马斯·爱迪生对人们利用他的发明牟利的事实不满,但他还是和当时比较大的几个电影制片厂(Biograph、Essanay,Kalem、KIeme、

Lubin、Selig、Vitagraph)合作,组建了爱迪生电影专利联盟。这个联盟也组织了一个电影总公司来向各地的影院发布各制片厂的影片。这个新形成的电影制片厂

的联盟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建立一个广告物质的生产标准。

虽然爱迪生聘请辛辛那提的汉尼高展示印刷公司(Hennegan Show Print)为他的第一部电影印刷海报,电影总公司还是和克利夫兰的A.B. See石版印刷公司

(A.B. See Lithograph Company)签订了合作协议,允许他们生产所有成员厂所需的电影海报。专利联盟为电影海报建立的标准是27x 41英寸,这个标准从此成为

以后被经常提到的"一开"(one sheet)。一开海报被设计在玻璃展示窗的里面和影院的外面张贴,海报上必须标明电影公司的名称、电影片名和主要情节,由于技

术上的原因,这种最初的海报一般只包含两种或三种颜色。每一张海报的中间都会留下一个空白区域,在这里印刷片名和电影的主要情节,有些时候,还会印上电

影的结局。

广告海报上有时会有一幅由制片公司提供的影片剧照。电影总公司为电影海报建立了严格的审查标准,所有的成员公司都必须接受这些硬性规定。实际上,当时制

片厂提供的相片都是相当乏味的,通常它们仅仅展示主要角色。制片公司支付给A.B. See印刷公司费用让他们来制作电影宣传海报,然后再把它们卖给那些电影点

片机的拥有者或者电影放映公司,当时海报的价格大概为每张15美分。

当时还有一些制片公司不属于爱迪生专利联盟,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也采用了电影总公司所制定的海报规格尺寸。由于A.B See公司的电影海报要经过专利公司的详细

审查,独立的制版家开始印刷普通海报,展示电影中的那些不同的那些浪漫或枪战的场景,通常是一些以接吻或子弹出膛为主的海报。这些海报在众多的电影放映

厅之间流行起来,流行的原因是它是更加经济的,它的价格为6美分,而且可以一遍遍地重复使用,同专利联盟严格审核下的宣传海报相比,它们更加生动,更加容

易吸引观众。

等电影有了“明星”的概念,电影海报的设计中开始费心去考虑电影演员和他们的排列顺序。现在,海报必须要体现出“领衔男主演”和“领衔女主演”的形象和

他们的地位。让公众就能够通过一张电影海报就认出某位“电影明星”来。图片的大小和它们在海报中所处的位置可以让人们非常容易地分辨这些明星是什么样的

大牌。那个时代的电影合同中甚至会包含这样一些条款:“该演员的名字必须出现在电影海报的中间位置,大小不小于海报的三分之一。”演员开始变得更有权利,

因为明星制度的初步建立已经让他们具有了决定一部电影成功于否的绝对力量。

进入20世纪之后,放映设备的进步和放映条件的改善让影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也开始有了更多的空间去为新电影做广告宣传。为了补充一开电影海报的单一

和不足,专利联盟推出了更多新的规格和类型的电影海报。门廊卡在规格上比一开海报要小一些,它们通常被印刷成8个一套,第一批门廊卡一般为8x10英寸的黑白

剧照,它们通常都是用墨水以双色网版印制而成,然后再由工人手工加上颜色。后来这种规格被11x14英寸的彩色门廊套卡取代,这些彩色套卡通常包含所放映电影

中的8个场景,它们一般情况都来自于以系列形式在剧院中放映的电影。在那个时候,还有一种型号比较大的海报也开始出现,通常情况下,它们被叫做“三开海报”,

从这个名子我们可以知道它的规格刚好是一开海报的三倍大小,为41x81英寸。根据这个原理我们也知道了另外一种六开海报的大小,为81 x81英寸。这些比较大的

海报得以诞生是为了方便在更大的区域和戏院的外围进行电影宣传和展示。

爱迪生专利联盟在一次诉讼失败中被勒令解散,这给电影海报带来了非常直接的影响,因为海报的制作不再受到专利联盟的审查和限制,A.B. See印刷公司能够在没

有任何约束的条件下更加丰富地创造电影海报。电影制片厂也能够过自己的交换所来分发电影海报和其他广告物质,或者他们也可以选择将这些东西出租给代理公司,

由他们再进行之后的分配。这个时期生产的海报可以反复地重复使用很多次,而后面垫衬有细棉布的电影海报几乎能够被无限次地使用。

随着越来越的电影被制作和放映,电影制片厂之间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制片厂开始拓宽广告的范围,将电影海报的区域伸展到影院的外面。随着更多公路建成和越来

越高的车辆拥有率,电影公司认识到高速公路正在成为电影宣传的另外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因为在这些公路宣传所必须使用的新的广告介质——告示板(billboard),

24开海报开始出现,它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报,规格为246 x 108英寸。这些布告板海报可以在相当远的距离就引起人们的注意,电影制片厂也聘请一些公认的艺术家

来为他们的24开海报做非常醒目的设计。

为了利用一些公共场所窗户,柱子和墙壁之间的空间,还有另外一种电影海报在这个时期出现。这种新的海报一般被称为“窗卡”(window cards),这种规格

为14x22英寸的卡片用较厚的卡纸印刷,它的上面有一个宽边,以方便在上面打印放映的场次和日期。窗卡一般会被批发给影院和电影产品交易所,然后会被零售,

张贴在售票口旁边,柱子上,还有其他任何可以容纳卡片的空白的地方。

随着一些电影制片厂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旗下连锁戏院,电影制片厂的广告战役也开始扩展到全国范围。作为这次战役的一部分,制片厂会生产一系列的其他印刷品供

戏院和电影展出者使用,依靠这些来为制片厂发行的电影做宣传。这些印刷书(press books)——当时比较流行的叫法——在大约1917年开始投入使用的。印刷书

有时是整个宣传资料的一部分,除了宣布发布信息之外,它有时还会包含更多额外的宣传手段。其他的一些印刷品还包括展示者手册(showman's manual)和策划

书(campaign book)等等。

20年代

20世纪20年代一直被认为是电影默片时代的黄金时期。雄伟的电影放映厅替换了老式的影戏院,粗糙的老海报也开始走向了它的第一次辉煌,艺术和更具美感的电影

海报在这个时期不断涌现。在当时非常有名的商业艺术家纷纷被电影制片厂聘请为海报设计主演的肖像。然而这种放手让商业艺术家参与电影海报的创意的行为还只

是出现在欧洲,美国的电影制片厂仍然非常保守地不允许艺术家参与他们的海报工作。

这个时代的电影海报不再单纯地拷贝电影中的场景,但仍然保留着上个时期对明星的重视电影海报通常被设计成明星图片,名字和电影片名的结合。虽然偶然会有一

两句宣传语出现在海报上面,但电影公司仍然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了电影明星的宣传上。

在纽约,大部分的电影制片厂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广告部门,这也是大多数电影海报的诞生之地。在这个时期一个应该引起重视的现象就是国家电影服务公司(NSS)的

出现,它开始在创造和发布电影预告片(trailers)这个可以获得可观利润的项目上开始了和其他电影制片厂的业务上的竞争,电影预告片在那个时代被做成一些即

将放映影片的简单剪切,影院用这个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再次走入影院,欣赏即将放映的下一部电影。在控制了预告片长达20多年之后,NSS才逐渐地将他的触角深入到

电影海报的领域,并且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

截至20年代中期,对于一系列广告宣传物质的供给,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影院所有者和电影展出者已经获得了充分的保证。这个时期,大部分的广告物质

还是由电影制作公司进行印刷和发放。然而,许多独立的小印刷厂开始发行不同形式的海报,这给了戏院

和电影放映者一个可以选择的机会。

在20年代的时候,一个新的印刷程序逐渐发展起来。像我们已经了解的感光版或胶版印刷一样,这种新的印刷程序最初使用在一些小型卡上,像门廊卡,插卡和窗卡。

海报的颜色开始从一种颜色进化到三色(黄、红和蓝)并且继续发展,新的印刷技术可以让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看这些海报。而从远距离来看,这种方式就体现不出

什么明显的效果了,所以一开海报和更大的海报还是继续通过石版印刷(和较晚的铝版)的方式进行印制。在1926年,广播出现了,它对电影工业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冲击,公众要求他们在“看到”影片的同时也可以“听见”它们。虽然在19世纪90年代之前就开始有个别影

片使用幕后的配音,但调整声音和图象的同步是相当困难的。在20年代中期,贝尔电话实验室发明了可以应用于电影的音画同步播放系统,1926年,华纳兄弟公司在

他们的电影《唐璜》(Don Juan)中实验了这套被叫做Vitaphone的声音系统。《唐璜》实际上还是一部默片,它只是在影片放映的同时同步播放了一些音乐和环境的

效果声音而已。华纳兄弟公司在1927放映了他们的新片《爵士歌手》(Jazz Singer),这是第一部带有“电影配乐”的电影,公司聘请了当时非常著名的歌星艾尔·

乔森(Al Jolson)为电影唱了几首歌。不久之后,有声电影的拍摄系统被发明出来,声音实际地直接被灌进胶片之中。这标志着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的开始,而这

种开始具有非常伟大的流行意义:在两年的时间里,全美的电影观众从每年的6千万激增到1亿1千万。

随着电影魅力的进一步发挥,电影的需求量也同时增大!更多影片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更激烈的竞争意味着更多广告预算和更多的电影海报。电影海报的需求唤来

它技术上的革新,一种新的彩色胶印印刷技术被摩根石印公司(Morgan Litho Company)发明,这种技术通过屏幕颜色分离,使得翻拍由制片厂提供的艺术作品成为

可能!然而采用这种方法印刷的海报不象石版印刷的那样色彩鲜艳,于是彩色平版印刷被保留来生产更锐利的图像,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两种方法被持续地同时使

用,直到40年代的时候,彩色的平版印刷在海报上最终取代了所有的石版印刷。

30年代

30年代可以被称为“电影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电影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在设备上,还是在拍摄技法上。录音设备在此期间也有了巨大的改进,这给有

创造力的导演以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艺术武器。这个时期出现了伟大的好莱坞歌舞片、警匪片和曾经流行一时的恐怖电影。电影历史上一些伟大的电影,有很多都是在

这个十年拍摄的,并且在1939年,它同样以一部有理由被评为史上最伟大电影的《飘》来结束这个电影的辉煌期。

当时,整个国家都陷入了“装饰艺术”运动的狂热之中(使用几何形设计和大胆的颜色的装饰风格),电影公司也紧紧追随着这种潮流,电影海报开始逐渐展现出

“装饰艺术”的外观风格。厚重的背景被删去,代之以更多的留白,字母的大小和字体风格被广泛地使用,字母的放置位置更加具有创造力。

电影制片厂在这个时期通常同时生产两种规格的海报,一开和半开的,并且在这两种海报上使用不同的艺术风格。对这两种不同的式样,一般使用“A”和“B”(派

拉蒙使用);“C”和“D”(米高梅公司使用);或者史使用" X "和" Y "(在30年代被环球电影公司使用)。

当电影工业正在梦想的原野上繁荣的时候,美国却正在面对十分现实的大萧条的经济冲击。随着国家遭受严重的经济打击,电影工业也成为了其中的受害者。虽然的

确受到损害,但电影工业的损失并没有像预料中的那么严重。在这个时期,人民需要一个可以逃离现实困境的方法,找寻一个可以让他们看到希望,得到快乐的方式,

于是电影并没有失去它从前的观众。电影工业真正遭受的负面影响就是观众对电影票价的要求,也正是这个原因,影院的经营者不得不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市场经营。

面对更低价格的入场券,电影制片厂的对策就之一就是减少广告物质的投入。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海报印刷越来越廉价,以便减少浪费。

当这个时候,戏院和电影展出者开始对烦琐的海报供应制度不满,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分别应付不同的电影制片厂以便得到影片海报或者是其他附属产品。

为了集中地处理这些电影海报的发布工作,许多独立的地区电影放映交易所开始在全国的各地建立起来。这些独立的交换所从电影制片厂那里得到他们的电影海报,

然后将它们出售或者出租给戏院和电影放映者。戏院喜欢这种和交换所打交道的方式,因为他们可以在一个地点就得到所有电影制片厂的影片海报,并且可以在购买

或者是租用两种方式之间自行选择。

到1939,国家电影服务公司,这个从20年代开始就控制了电影预告片业务的部门,已经得到和派拉蒙公司关于开始发布他们的电影海报的合同,在随后的几年里,其

余较大的几家电影制片厂,像哥伦比亚,福克斯,联合艺术家和华纳兄弟公司,甚至包括一些独立的电影制作者,他们都和NSS建立了在海报生产和发布业务上的合

作关系。除NSS以外,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共有28家独立的地方性交换所。当NSS获得更多控制权的时候,一场法律纠纷在NSS和那些独立交换所之间展开。作为一个让

步,NSS承诺自己今后不仅仅为影院提供海报产品,同时也向其他独立交易所提供相同的产品。为了更加便利地管理这些海报的流通,NSS制订了一套编号制度,每张

海报都会有一个自己独有的海报序列号,用它们可以确定海报发布的日期和其他情况。虽然,这些标号仅仅应用在他们所处理的海报上,但在NSS海报经营的高峰期,

所有海报物质中的90%以上是通过NSS的系统来进行生产和流通的。

40年代

这是电影海报的十年大萧条时期,因为美国在这个时候面临这另一次全球性的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电影制片厂和电影明星在这个时候都投身到创造爱国主

义情绪的运动之中,这个时期的电影也主要表现在战争题材电影的繁盛和其他电影的停滞不前。事实上,许多的战争记录片都是在那个时候拍摄的,许多主要的电

影明星甚至直接从电影中转移到军队的队列之中,实践自己盲目的爱国诺言。那些没有参军或者是不能参军的明星开始策划让战争片成为了这个时期电影的主体。

在这十年里,战争首先占领的地方就是屏幕。

电影工业,不得不首先在广告方面调整他们的预算,以弥补在战争中遭受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影响了这个时期电影海报发展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战时世界范

围的纸张缺乏,许多电影制片厂不得不利用非常紧张的纸张资源来印刷电影海报,甚至还有一些公司将电影海报印在一些旧的战争地图的背面。

在40年代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年之后,电影遭遇了它在这个阶段的祸不单行——世界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娱乐——电视。到这个十年结束之时,电视机从

电影那里夺走了大批的观众,为此,电影制片厂不得不减少了电影的拍摄数量,大批的导演,明星,制片人和其他的电影制作人员经常在一夜之间发现自己已经失

去了工作合同。

50年代

随着从二战归来的美国兵的军靴再次踏上美国国土,社会突然出来一种空前严重的负压,很多人感觉空虚寂寞,他们急切渴望能够在非现实的东西中得到内心的安

慰和满足。电影制片厂改变了他们从前坚持的电影主题,把银幕从炸弹和鲜血之地变成了充满幻想的乐园,这个年代的电影充斥着科幻,喜剧,这些都是我们常说

的B级电影或汽车影院。虽然早在1933年就已经出现,汽车影院在这个时期才真正达到了它的高峰,当时全美国的最高峰值是同时拥有超过4060家汽车影院。

电视继续争夺着电影工业的利润。当时电视提出“享受你的起居室”的口号时,呆在家里也可以享受视觉的乐趣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用电视度过周末。为了

对抗电视对其利润空间的争夺,电影工业开始了另一次技术上的革新,这就是宽银幕电影和3-D立体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西尼玛斯科普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又被习惯叫做“变型镜头式宽银幕立体声电影”,另外一种就是“托德·安哥拉宽银幕

电影”。宽银幕的技术可以让观众看到更多,虽然制作费用相对昂贵,但在问世之初,它真的产生了非常震撼的效果。这些技术的产生为当年的一些像《宾虚》

(Ben Hur)和《埃及艳后》(Cleopatra)这样的诗史影片提供了更好的放映效果。.另一个对电影制片厂具有极大诱惑的就是3-D立体电影技术,这种技术拍摄的

电影只要使用特殊的眼镜就可以达到以前难以想象的效果。

50年代同时也是影迷杂志(fan magazines)诞生的日子,最早问世的两种叫做《图片游戏》(Photoplay)和《电影镜子》(Movie Mirror)是其中最早的两种,

杂志被当时流行的电影明星的图片填满。

电影公司也采用了这种流行的风格,不久电影海报开始看上去就越来越像这些花里胡哨的照片了,它们使用了色彩强烈的图片和较大的文字。随着交通的日益发

达,汽车和公路数量的不断增加,电影海报一般被设计成能够从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的模式。石版印刷海报在这个时期同时宣布过时。

60年代

60年代早期最流行的影片是针对青少年观众口味的电影。青少年的偶像已经从摇滚明星成功转移到电影明星身上,这个时期的电影类型比较有影响的就是沙滩电

影(beach movies),同时歌舞剧也非常流行,动作电影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变得更加流行,特别是声名狼藉的007的在这个时期的出现.。

社会的传统习惯在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次大变革,电影制片厂也不再坚持像电视节目那样严格的监督审查制度,因此,越来越“成人”电影被生产出来,许多

影片将裸露、亵渎和过度的暴力毫无顾忌地抛向公众。在当时,种族歧视和越南战争都是非常具有社会意识交锋的焦点,影片的制作者也迎合潮流,制作了很多

这方面题材的电影。

在电影海报上,我们同样可以发现这些关于社会气氛改变的现象。倾向于“青少年定位”的电影在艺术设计上还是主要突出其中主要明星的传奇性的地位。动作

片电影的海报通常将表现的焦点表现为个人英雄主义,有时候它或许是依靠一些的危险的局势表现出来的。随着年代的发展,60年代的海报开始突出地将它标榜

的暴力和性放在首要地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前几年,从前的手绘方式越来越多地被更加省力,更加精细的照片取代。

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仅仅是60年代的一个延续,更加具有特殊意义的变化来自于其后半段的黑人电影进入电影主流的变化。在此之前,黑人影片仅仅通过少数的

黑人戏院进行小范围的放映。然而,随着竞赛规则的改变,有几个黑人题材的动作片和冒险片的开始进入到几个主要的戏院里。在经历很长时间之后,种族歧视

和排斥态度开始逐渐消失,黑人演员的电影开始在越来越多的电影院里变得非常普通了。70年代的晚期同样具有标志作用的是《教父》《星球大战》和《洛基》

这些具有时代意义的电影系列。这是80年代大制作电影时代一个先兆。

70年代的电影海报继续摄影的使用。手绘和涂画风格仍然会被偶尔使用,在这个时期,像Amsel、Frazetta 和Peak这样的艺术家凭借一些非常具有创意的电影海报

而变得更加出名。电影海报收集的第一次高峰也在这个时期从《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开始,这主要

归功与电影的众多影迷和他们之中出现的一大批海报的

收集者。电影海报在这个时代是被印在粘土涂布纸上的,印刷的最后一个工序是上膜,这让它们摸起来变得光滑。

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已经被证明是电影在使用和发展特技效果的突飞猛进的十年。特技效果是80年代一些比较大的制作获得巨大票房成功的关键性元素,这些成功者中

就包括像《帝国反击战》,《夺宝奇兵》,《武士复仇》,《捉鬼敢死队》,《回到未来,《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和《蝙蝠侠》。

在80年代,国家电影服务公司失去了在电影海报工业上的控制地位,仅仅剩下属下的三个地区交易所仍在继续运转。在电影放映上,更大规模的影院的建立也引

发了海报等广告物质激烈地发生变化,在此之前,大多数的影院都只有一个屏幕,在特定时间只能放映一部电影。那时的广告空间就是每部正在放映的电影专有,

戏院门廊里一般都贴满同一部影片的各种规格的海报,随着有更多的屏幕和更多可以同时放映的电影,门廊里的广告空间现在不得不在被所有正在放映的电影中

平等地分配。这样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电影制片厂选择逐步放弃过去的海报标准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的“迷你”海报,它可以是一种任意规格的小

海报,这样它可以方便地张贴在任何地方。

录像带租赁市场在这个时代逐渐开始出现并很快走向辉煌,这让电影制作厂发现了另外一条牟取利润的康庄大道。电影制片厂不再仅仅依靠影院的票房收入,录

像带租赁的收入在那个时代占有很大的比重,它甚至是一部影片在核定最终利润失败或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由于租赁的宣传也非常依赖广告,一个新的录像带海

报出现了,它和影院的一开海报有些相似,主要由电影制片厂分发给录像带租赁店并由他们负责展示。许多电影制片厂严格地为他们的录像带租赁市场发行了一

系列的海报产品,以便让他们为电影制片厂赚取更多的利润。

90年代到今天

90年代是影片特效计算机化的发展时期,这些技术让从前仅仅生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的生物和成为银幕中的现实。这十年出现了两部最大的造钱机器——《侏罗纪

公园》和《永远的蝙蝠侠》。动画片同样在这个十年里铸就了自己的辉煌,比如《美女和野兽》《阿拉丁》《狮子王》和《风中奇缘》,他们都在票房上获得了

巨大成功。这也导致了电影开始逐渐进入了它的每年百亿美元利润的“商品化”工业时期。

虽然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获得到大众的认可,电影院和录像带租赁行业仍然继续着他们的利润神话。在今天一开海报继续被广泛地使用,虽然一些电影制片厂将

它缩小到27 x 40英寸,但更多的电影制片厂更喜欢选择使用“迷你”海报。因为迷你海报不是一个标准的尺寸,它可以用来替换那些从前的如插入卡,半开海

报和窗卡等任何尺寸的海报。迷你海豹也被广泛使用宣传电影,就像海报在它30、40年代里的作用一样。告示板、运动物体和柜台,各种展示方式都依然非常流

行,电视广告也正在逐渐地出现更多的电影海报。此外,一个更重要的现象是在这个时代末期出现的互联网,它为海报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时间过得真快,已经走过一个多世纪的电影工业将继续为停留在娱乐产业的顶端而努力,而从效果来看,它似乎已经是非常成功了。电影公司在有线电视,卫星

电视,录像带租赁店中大量使用着海报,同时也从公共娱乐之中获得自己的利润。电影海报仍在在所有的广告媒体中闪险身影,在当今的技术和条件下,它已经

在颜色、艺术性和制作细节方面获得了几乎完美的成功。

如果历史就是将来的一面镜子。电影海报的流行将会继续进行下去,甚至将会在电影的各种宣传手段中继

续发挥重要作用。它将仍然充当电影工业发展的一块坚

实的基石,它将会继续演绎自己的历史,为商业和艺术,或者是为我们这些电影爱好者。

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比奇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4月份,第一家中美合资比奇洁具公司注册成立; 2005年9月份,成立杭州博杰卫浴有限公司 2005年10月份成立比奇进出口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成立比奇电梯有限公司。 2006年10月份与杭州创新科技公司签合同,创建了“中国卫浴网”。 2006年年终春节团拜会上,总经理倪文校先生提出公司要实现集团化管理。在管理上要从“人管人”过渡到“制度管人”,最终实现“文化管人”的内部管理目标。 2006年11月份,成立浙江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比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2007年的12月份,成立了浙江比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比奇旗下的各家子公司实行集团化管理。 2007年的12月份在长兴县泗安镇买下了绍兴振宇箱包厂,用以建造比奇酒店。 2007年的10月份与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实现了对双峰电子的控股,使杭州双峰电子有限公司成为比奇旗下的子公司。 2007年年底,制订出集团公司四年发展规划: 1、实现工业和置业年产值达到"双十亿"目标。 2、管理水平达到上市公司的标准。 3、集团公司所经营的项目中,要有一个板块上市。 2008年7月份,成立长兴比奇假日酒店 2008年11月,完成比奇厨卫设备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建设,十二月份举行了开工典礼,开始投入生产。

2008年12月,安徽农业科技公司的办公区、宿舍区、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 2009年7月,比奇集团收购黄石章畈温泉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使该公司成为比奇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持续近两年的黄石温泉开发项目的谈判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正式进入了项目规划与实施阶段。 2009年7月,杭州比奇实业有限公司成立,由浙江比奇控股集团和塞舌尔共和国的拓尔美公司共同投资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3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预计2010年年底建成投产。借助外方的技术优势生产各类新型低耗节能智能电梯,抢占国内外中高档电梯市场。 2009年9月,比奇集团在河南信阳的房产开发项目开工建设。2010年5月正式开盘对外出售。 2010年1月,比奇集团在湖北黄石章畈的温泉度假村项目奠基。 2010年1月7日,比奇集团与罗马尼亚大运河进出口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入股罗马尼亚大运河公司,并代理该公司在中国境内的部分进出口贸易。 2010年9月25日,湖北黄石黄金山温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成立。该项目预计投资18亿元。由一座五星级温泉酒店和温泉小镇、大型水上娱乐园,高级温泉会所,温泉主题公园和休闲旅游地产等项目组成。将成为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也将成为华中地区最令人向往的五星级休闲住宅区。

三星集团发展史

美国博客回顾三星发展史:最初为食品出口商 2013年02月11日08:49 新浪科技微博我有话说(232人参与) 导语:美国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周日刊文称,过去1年半中,三星成为了科技行业最具权势、认可度最高的公司之一。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三星能够与最重要的科技公司苹果、Facebook、微软、亚马逊和谷歌相提并论。那么,作为一家生产各类电子产品的公司,三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现在?Business Insider为此回顾了三星的发展史。 以下为文章全文: 1.李秉哲于1938年在韩国大邱创立了三星。该公司最初是韩国一家食品出口商,向中国出口鱼干和面粉等商品。 2.三星于50年代至60年代开始涉足其他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和纺织。 3.三星电子创立于1969年。该公司最初生产电视机。三星的首款黑白电视机于1970年面市销售。 4.三星于70年代进入更多领域,包括石化。此外,三星也开始生产洗衣机、电冰箱和微波炉。

5.三星于80年代开始进一步关注电子行业。该公司开始生产彩电、个人电脑、视频摄录机和录音机。与此同时,三星开始向北美市场出口更多商品。 6.1989年,三星与英国石油(BP)合作,成立三星BP化学。该公司在韩国销售化工产品。 7.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三星开始生产用于个人电脑的内存及硬盘。目前,这仍是三星的一项重要业务。 8.1995年,三星推出了第一款手机,但无法正常工作。有报道称,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当时前往了生产这款手机的工厂,并将所有产品焚毁。 9.在最初的失败之后,三星于90年代末开始更认真地对待手机业务。1999年,三星发布第一款支持连接至互联网的手机。手机最终成为了三星盈利能力最强的业务。 10.90年代末,三星在电视机领域取得了更多进展。1998年,三星发明了全球首款能够量产的数字电视。1999年,三星推出了完整的数字电视产品线。 11.三星于21世纪初开始生产高清电视机。该公司随后开始生产蓝光播放器和其他家庭影院设备。目前,三星拥有市面上最好的高清电视机产品。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China Film Group Corporation),简称中影集团、CFGC,是中国大陆最具实力的电影公司,成立于1999年2月,是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中影集团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公司,而且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团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影制作与发行机构,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走在前端,成为带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以下我们将从中影集团的发展概况,发展过程中所贯彻的战略,发展规模,以及它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来展示中影集团的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发展概况: 中影集团公司成立之初,将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等8家单位揽入旗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创作、生产、发行都各管各的,没有内在的关联导致唯有及时理顺内部关系、提高生产效率势必要成为中影集团改革迈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凤凰涅盘,专攻不同领域的8家单位合并以后通过优势互补,表现出惊人的文化创造力和市场掌控能力。同时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胆吸纳来自海内外的投资与先进管理优势进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本进入,迅速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当务之急。中影集团通过发行债券,成为中国第一家发行企业债券的文化企业。并在2008年提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国内电影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中影集团成立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了业务重组、资产整合和产权制度的改革,逐步实现了资源统一开发,人事、财务统一管理。形成了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境内外合拍影片管理、协调和服务,院线经营管理,数字制作,数字影院的建设与管理,洗印加工,影片进出口,电影器材营销,后电影开发,光盘生产,媒体运营,广告,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等主业突出、多种产业门类共同发展的链条式经营模式。目前,中影集团拥有全资分子公司15个,主要控股、参股公司近30个,1个电影频道,总资产28亿元。2011年5月13日,入选第三届“文化企业30强”。 近年来,中影集团不断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规模、经营实力和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以其巨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吸引社会资本和境外资本,相继与中外多个知名公司合作。中影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运行机制,推进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提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集团简介发展历程及三大板块 一:集团简介 融辉集团2004年9月创建于湖北麻城,注册资金16610万元。集团是一家以房地产投资开发为主导,跨地域、多元化发展的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十多年的稳步发展,集团已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为主业,以医药、美容养生、旅游休闲、度假村等多个健康新兴产业为辅业,主业与辅业“两轮驱动,双翼齐飞”的良好态势发展壮大。 融辉集团以“诚信、务实、创新”为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引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集团在地产事业方面先后投资开发了融辉第一城、周口融辉城、银泉名座等多个高品位小区,并涉足商贸、酒店、建材、园林绿化、美容养生、文化传媒、商场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集团总资产规模已达50亿元。 融辉集团持续关注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投入公益资金达6000万元。集团先后获得全国爱心公益企业、中国房地产最具品牌价值企业、河南省园林小区、湖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湖北省用户满意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集团发展历程 2004年集团成功投资开发的湖北麻城融辉第一城,现已成为麻城市商业中心和住宅典范。 2010年集团北上河南,开发建设豫东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周口融辉城;同年集团还投资开发了湖北咸宁银泉名座房地产项目。 2011年集团收购了湖北咸宁楚天瑶池温泉度假村,现为国家

AAAA级度假景区。 2017年集团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旗下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又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三:集团生物科技 2017年6月,集团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重组福建源华林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已从3000万元增至12000万元,目前集团已累计在源华林业完成投资1.5亿元。源华林业在技术方面已拥有无患子种植省级标准和无患子皂苷萃取等三个国家发明专利,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在产品方面已研发制造出原森堂、沐幻园、圆缘德等系列功效皂。 2017年10月,源华林业全资子公司福建省源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广州智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常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拥有牡丹蔻颜坊和御廷膜方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美白、护肤、抗衰老等系列产品。 四:融辉集团三大板块——房产开发 房地产开发是融辉集团的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也是融辉一切战略的根本保障和坚强后盾。融辉集团将一如既往地重点打造商业中心都市综合体、娱乐教育宜居都市综合体、休闲养生产业都市综合体三大产品体系,将该核心板块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项目和新的业态。 五:融辉集团三大板块——生物科技

集团公司发展史概要

新奥集团成立于1989年,经过创业者们的共同努力,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曲折,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群体,主要投资领域是城市燃气、燃气机械、生命科技和地产开发,在国内和境外拥有2个上市公司。到2003年5月,拥有员工8000余人,总资产50多亿元。集团总部位于京津之间被誉为"金色走廊"的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60多个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香港、悉尼、伦敦等国际都市。 新奥燃气以城市燃气为主业,自1992年开始投资城市燃气领域,至今已气化30多个城市,在气化城市开发、管网设计、安全运营和优质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2001年5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专业运营商。2001年、2002年新奥燃气连续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小公司",并入选《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新奥置业经营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酒店等。1994年以来,在廊坊、北京、蚌埠等地完成多处居民生活区、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设施的建设,并开展了配套社区服务,成为中国北方颇具竞争力的地产开发商之一。 新奥燃机主要从事燃气机械设备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涉及燃气输配设备、压力容器、燃气计量器具产品,建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营销中心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燃气储运设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市场占有

率50%以上,改变了该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新奥集团将遵循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努力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最有价值并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群体。

韩国现代集团发展史

韩国现代集团发展史 摘要: 1. 自己专业与韩国现代企业的关系 2. 韩国现代企业简介 3. 韩国现代企业的发展历史 4. 结语关键字:韩国语现代企业发展历史经验 一.我的专业与韩国现代企业本人是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的本科生,学习标准韩国语,因为自己的专业是韩国语,所以自然要关心韩国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为了能够更好的学习韩国语,为了很好的就业,就不得不关心韩国的企业,比如现代,三星,大宇等等。但是真正和机械工业有关系的还是现代集体,所以我选择要介绍韩国现代集团。 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创立于1967 年,创始人郑周荣先生。公司总部位于韩国汉城,在汽车、造船、数码电子、重工、机械、基建等领域都占重要地位。其下属造船业位居全球三 强,韩国现代汽车是韩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厂 家。 韩国的企业在中国有很多,尤其是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等地,但是在中国真正能够很有实力的就是韩国现代企业了,北京现代公 司在中国实力非常强大 为了能够就业好,所以便不得不注意韩国现代集团。

二.现代企业的简介① 韩国现代集团是韩国最大的多元化综合性财团之一,创立于1967年,创始人郑周永先生。公司总部位于韩国汉城,在汽车、造船、数码电子、重工、机械、基建等领域都占重要地位。其下属造船业位居全球三强,现代汽车公司是韩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是世界第七大汽车生产厂家。现代数码电子成立于八十年代初,在韩国是一家非常大且非常有影响的IT 着名企业,其产品线非常丰富,涵盖了硬件(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网络产品、数据存储、显示设备和数码娱乐产品) 、软件、在线游戏等系列产品。现代数码电子在韩国一直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和OEM弋工业务,是世界众多国际品牌中高端数码产品的重要代工伙伴。现代内存目前在全球的销售量排名在世界第二。主要向全球OEM供应的厂商有IBM、HP DELL,国内主要客户是联想。其内存的生产地目前在美国和韩国本土。现弋数码电子的中国总部坐落于风景优美的上海市闵北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用地1000余亩,是韩国现弋( Hyundai )集团在中国投资的子公司,规划投资6000万美金,用于建设现弋数码在中国的加工生产研发基地,2004年出口市场主要是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韩国现弋品牌在中国大陆家喻户晓。2002年底对中国100个大中小城市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韩国现弋的品牌知名度高达83。7%,韩国现弋在大陆投资的产品一直保持着高科技的高端产品形象。是韩国企业 在大陆的杰出代表。现代数码电子从事计算机及其他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一家非常专业的硬件设备供应商。现代在全球建有5个研发基地,分别坐落于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台湾新竹、韩国汉城、

龙光集团发展历程

龙光集团发展历程 1996年,龙光集团成立 2001年,龙光集团占汕头房地产市场的1/3份额确立汕头地产界龙头企业。 2003年,龙光集团进军深圳,开启异地拓展序幕 2004年,龙光集团进军佛山 2006年,龙光集团开拓南宁,走出广东 2007年,龙光集团进军广州、惠州、珠海、中山等市场初步执行珠三角战略布局 2009年,龙光集团进军东莞市场 2010年,龙光集团拓展成都、海南市场 2011年,龙光地产总部入驻深圳龙光世纪;荣登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 2012年,成立香港总部,加大资本投资;销售额突破百亿,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 2013年,龙光地产于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份代号:3380.HK);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46位 2014年,龙光地产纳入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成份股及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中国小型企业指数成份股 成为沪港通合资格可投资港股;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40位 2015年,香港总部乔迁至九龙环球贸易广场;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38位 2016年,成为沪港通合资格可投资港股;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32位 2017年,通过合营企业获得香港鸭脷洲项目地块首次进驻香港房地产市场;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29位(连续7年获得);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连续6年获得)2018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连续年8获得),列第26位;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连续7年获得); 中国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TOP10」,列第3位; 广东地产资信二十强(连续16年获得); 《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居第266位; 进入长三角市场,战略布局环上海一小时生活圈; 龙光玖龙台荣获「2018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典型项目」。 2019年,中国大陆在港上市房地产公司投资价值TOP10」,列第3位; 广东地产资信二十强(连续17年获得); 中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综合实力第28名;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连续9年获得),列第23位;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连续8年获得)2020年,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连续10年获得),位列第22位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盈利性TOP10(连续9年获得,位列第3位)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挑战人生·永不回头”——秉承这一信念的“七匹狼集团公司”,以狼的精神与智慧,打造了中国本土品牌独特的品牌文化和精神内涵。经过十年锻造,已经发展成以男仕服装为基础和龙头,横跨香烟、酒业等领域的中国着名男性品牌代表之一。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七匹狼”十余年历程,是一个品牌不断延伸、扩张的过程。 1990年至今,从单一品牌到今日的多品牌跨领域运作,“七匹狼”始终致力于男仕精品事业,并以“倡导男仕族群新文化”作为经营的核心理念,不断满足现代社会奋斗中的男仕人群高品味的文化物质享受。任何子品牌运作市场一直是以品牌核心理念导航,以成功老品牌运作模式为借鉴,使得“七匹狼”每一个新领域运作都得以成功。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1990年,第一代产品“七匹狼”双色茄克上市,在上海引起轰动。1992年,“七匹狼”商标获福建省着名商标称号,并入选全国驰名商标。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1993年全面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修改了商标图形,把产品商标由原有的卧狼改为呼之欲出的奔狼,象征“七匹狼”勇往直前、无限的广阔驰骋天地。另外“七匹狼”三字重起英文名字“SEPTWOLVES”,“七匹狼”商标还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注册。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七匹狼”品牌诞生了。 1994年6月,“七匹狼”被纳入驰名商标保护组织成员单位。同年8月,“七匹狼” 被国家技术监督局评为国家产品监督抽查合格企业。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1996年9月,“七匹狼鞋业有限公司成立”;11月,“七匹狼”利用品牌优势,延伸品牌内涵与晋江烟草专卖局、龙岩卷烟厂联合推出“金牌七匹狼”高档香烟。 1997年12月,“七匹狼酒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实现了跨行业经营的第一次重大转变。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1998年8月,“七匹狼集团”通过ISO9002质量认证体系国内国际双重认证。9月,“七匹狼集团”与有百年历史的台湾世家名茶成功创建“七匹狼茶业有限公司”。同年12月,“与狼共舞——七匹狼·刘洋男装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并荣获98年中国时装周暨第二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最高奖项——金顶奖,进一步确立了“七匹狼”品牌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地位。 七匹狼集团发展历程

(新)软银集团发展历程

软银集团发展历程 虽然今年44岁的软银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孙正义名气远远赶不上微软的比尔·盖茨或雅虎的杨致远,但他自称,他在因特网经济中拿下的份额超过以上二人,当然也超过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人。 孙正义出身于日本南部九州岛的一个小业主家庭,在三个男孩中排行老二,父亲是朝鲜人。 孙正义拥有典型的日本人身材,身高仅5英尺(约1米5)。 但他从小就抱有雄心大志。大约10岁那年,他就认定自己将来大有出息,会成为日本数一数二的大富商。 十几岁时,他对美国的东西就非常迷恋,特别是对日本本土的商界英豪Den Fujita崇拜得五体投地,因为Fujita成功地把麦当劳连锁店开遍了日本,打败了本地星罗棋布的小吃店。为了见上一面自己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孙正义给Fujita的办公室打了几十个电话,还专程坐飞机飞到东京。Fujita终于亲自接见了这位毛头小伙子,称后生可畏,并勉励他继续努力。 1973年,孙正义时年16岁,来到了美国加州柏克莱学习英语。 他放弃了原来的日本姓氏Yasumoto ,恢复了朝鲜祖先的姓氏Son,即孙。 第二年,他转学到柏克莱中学,又过一年,他进入了一所小规模的大学。两年以后,他终于获得资格进入加州柏克莱大学学习经济学。

每天,他都专门抽出5分钟时间,苦思冥想新的发明创造。19岁那年,他设计出了一种袖珍式翻译机,然后雇了几个教授制造出了样品。后来,他为自己的发明申请注册了专利,并把它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夏普公司。 19岁的时候,他写下了自己人生的50年计划:在他20多岁时,他要建立自己的企业。在他30多岁时,他要挣到自己的第一个10亿美元(他在37岁成为10亿美元富豪)。在随后20年,他要巩固和挑选接班人。在43的时候,他说计划要在今后10年将企业扩大10到20倍。 此后,他的梦想越做越大。那些年,孙正义设想出了创办40多个开发生产新产品公司的点子。他还构造了一个50年的宏大计划,先设立公司,筹措资金,最后将这一事业转交给一个选定的接班人。但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最后确定自己究竟该干哪一行。 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孙正义的命运走向。在柏克莱,有一次闲着无聊,孙正义随意翻看一本科学杂志,他被一个计算机微处理器的照片深深吸引住了。“我当时浮想联翩:如果这种东西能变得便宜,并且其功能再变得更丰富些,那么它就一定能改变这个星球上所有人的生活。想着想着,我捏着报纸的双手都麻木了。”他回忆到。 1980年,孙正义从柏克莱大学毕业后,回到日本开创自己的事业。他很快就选定了软件分销行业。1981年,在他24岁那年,孙正义从他卖给夏普公司翻译机的钱拿出8万美元设立了自己的公司——软银。到了80年代中期,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恒大集团发展历程 (1)艰苦创业高速发展【1998-2000年】 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0.91%]风暴,恒大地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2000年,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 (2)苦练内功夯实基础【2001-2003年】 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地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 (3)二次创业拓展全国【2004-2006年】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地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2006年11月,美林、德意志银行、淡马锡联合投资入股恒大4亿美元。 (4)迈向国际跨越发展【2007-2009年】 恒大已战略性的进入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近50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已取得实质性的跨跃。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8亿美元,已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典范。 企业展望:未来,恒大将实现土地储备、销售额、销售利润均全国第一的目标;在赢得国内领先优势后,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已有的国际化基础上,寻求更多、更广泛的顶尖国际合作伙伴,并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构筑国际产业集群,打造全球化地产航母

XX集团的发展历史

1、XX集团的发展历史 北京XX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创建于1992年6月。短短八年时间里,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五座现代化的生产厂,果汁饮料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由三十二家销售公司组成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一举跨入全国饮料工业“十强”之列。发展成为集生产、销售、科研开发、销后服务一条龙的大型企业集团。 2、总裁的背景资料和他在公司创建中的作用 集团总公司总裁,朱新礼先生。系山东籍人士,大学学历,经济师。曾就任于山东一地方外经委主任,并被选举为山东省人大代表。朱新礼先生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解放思想,毅然辞去公职,创建了北京XX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其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有不可多得的预见性,为XX公司的快速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为人诚实、办事爽快、宽以待人、律已服人的优秀品质,使在公司内部拥有绝对威望;成为公司发展的灵魂。 3、管理层、经理人员姓名及其履历 集团总公司: 总裁,朱新礼先生,1952年5月出生,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曾任山东省一地方外经贸委主任,于1992年创建北京XX果汁饮料集团总公司。 财务总监,纪文先生,1966年8月出生,中国矿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本科,注册会计师,注册评估师,讲师;1997年进入XX公司工作。 生产总监,杨巨宝先生,1966年3月出生,清华大学工商管理MBA硕士研究生,工程师;历任石油物探局电子工程工程师,外事办主任等职,1998年进入本公司。 行政总监,赵金林先生,1955年2月出生,空军学院本科毕业,曾任空军86507部队政委,1997年进入本公司。 北京XX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长,朱新礼先生,(履历同上) 总经理,翟慎玉先生,1951年1月出生,空军学院本科毕业,曾任一空军部队师政委,1996年进入本公司。

万科集团的发展历程

万科集团的发展历程2006年年志 11月18日,万科以389,001,360元受让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持有的北京市朝万房地产开发中心的60%国有产权以及该等产权相对应的股东权益,在环渤海区域迈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25月30日,万科2005年度股东大会圆满终止。《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首期(06~08年)限制性股票鼓舞打算》和提取“企业公民专项建设费用”获得批准。 37月,万科广州四季花城(一、二、三期),深圳公司东海岸(一、二期),上海公司四季花城(一期),天津假日风景,成都金色家园同获2006 年度“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二十名额之五席。 47月13日,“万科集团50万元征集‘都市中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 活动圆满终止。 58月4日,经董事会批准,万科以176,566万元,再度受让浙江南都、上海南都等公司股权以及与该等股权相对应的股东权益,加大对杭州市场的投资力度并进入长沙市场。 68月15日,万科与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项目”土地协议,标志着万科住宅产业化研究基地项目进入规划设计时期。 79月02日,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税务》杂志社联合公布2005年度“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万科以13.24亿元纳税额位列第97位,是唯独进入百强的房地产企业。 811月02日,万科获得《商业周刊》中文版与Interbrand评选的“2006年度中国最佳品牌20强”。 911月25日,万科“都市中低收入人群住宅”试点项目在广州奠基。 1012月26日,万科 2006年度非公布发行A股股票正式终止,此次发行股票数量40,000万股,发行价格10.5元/股,扣除发行费用募集资金净额419,670万元。次日,此次发行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5年年志 13月4日,万科董事会批准了万科与南都集团的战略合作协议,万科以18.57亿元受让了上海南都70%权益、苏州南都49%权益和浙江南都20%权益。集团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24月24日,董事长王石成功抵达北极点。 34月28日,集团圆满完成“平安信托-万科·广州都市花园项目集合资金

高盛集团发展历程及战略

高盛集团发展历程及战略 高盛公司的创立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狂热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领导人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衣骑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衣骑士”联合飞机制造公司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 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

华润集团发展历程中的五次转型

华润集团发展历程中的五次转型 第一阶段:代理贸易为主的时期(50 年代中期~80 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华润是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总代理,主要工作是协助内地制订对港出口计划,衔接货源,建立销售网络,搞好客户、商品和价格管理。保证香港市场供应、扩大对港出口、为国家创汇。重要事件包括:1955 年协助筹备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1962 开行三趟快车,由五丰行负责运作,保证香港的鲜活冷冻食品的供应;1972 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波及香港,华润从国内运送首批石油供港,大大地缓解香港石油危机;1973 缓解香港缺粮危机。 第二阶段: 代理贸易向自营贸易转型,并迈向实业化和多元化经营(80 年代中~90 年代初) 为应对80 年代初中国对外贸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变化,华润确立了由单纯的代理转变为自营与代理结合,以自营为主的生意模式。80 年代以前,华润的自营进出口贸易业务规模很小,营业额仅占整个贸易总额约8%。自从确立了主力发展自营业务策略,华润主动加强与生意伙伴的联系,开展联营、合作经营、投资入股、提供融资等方式合作,取得比较稳定的出口货源和进口货单。同时,华润积极发展内地商品直接转口业务,并逐步开拓了欧洲、

北美、东南亚、中东等市场,经营的商品不断扩大。至1992 年自营进出口贸易额达到28.48 亿美元,占公司贸易总额的50.41%,首次超过代理业务贸易额,标志着华润成功完成代理业务向自营业务的转型。 第三阶段:借助资本市场壮大企业(90 年代初期始) 以1993 年华润创业借壳“永达利”成功上市为标志,这一时期正值香港楼股市回升,中国概念热潮,华润借助这一有利时机,多间公司先后成功上市,为华润其后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畅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实,早在80 年代中期,华润已开始尝试以参股的形式进行投资,但并未没有发挥资本对产业的力量。随着多元化发展的推进,华润意识到应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通过扶植上市公司集中市场资金,增强集团实力,借助国际资本力量扩大经营规模,加强市场监督,使华润的资产和经营真正进入良性循环轨道。从90 年代初至今,华润一直十分重视利用好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华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第四阶段:以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发展、专业化管理为目标的转型(90 年代中期始)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通过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发展、专业化管理的理念,初步形成多元化控股公司的经营格局。针对80 年代中开始多元化投资所产生的问题,1996 年华润集团董事会决定进行企业调整,收缩海外办事处及国内贸易机构,确定多元化发展重点,清理了一批无盈利前景、不符合整体发展方向的企业,对业务相近的企业及同类投资项目进行合并重组,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同时,调整子公司的投资权限,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制度,1996年起改用股东资金保值增值考核体系。这一系列的改革使华润集团多元化控股公司的格局逐渐清晰,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阶段: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2000 年开始至今) 华润集团是一家多元化控股企业,最大的挑战来自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行业竞争力。为此华润集团确立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发展战略,集团是多元化的控股公司,旗下利润中心都是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的专业化企业。为了执行这一战略,内部通过推行6S 管理体系及其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外部通过并购、重组、加大投资、上市等行动,多元化控股公司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日渐成熟。目前华润集团共有19个一级利润中心,涉及地产、食品、啤酒、石化、零售、纺织、水泥、电力、微电子等九大行业,并在通讯、基础建设等其他领域进行策略性投资。

华润集团发展历史

华润的历史,始于1938年“联和行”( Liow & Co.)在香港成立。1948年,“联和行”改名为“华润公司”,第一任董事长为钱之光先生。从1952年起,华润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港澳及东南亚的总代理。1957年,华润参与发起了广交会。从1962年开始,华润承担起内地鲜活冷冻商品供港“三趟快车”的运作,保证了香港的食品供应。70年代初,华润将内地国产石油打入香港市场,缓解了香港的石油危机。1983年,随著香港华润大厦的落成,“华润公司”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属于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 2001年,华润集团提出了“再造华润”的宏伟战略目标。短短几年时间,华润集团总资产达2,400亿港元,营业额超过1,100亿港元,员工总数达30万人,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企业之一。华润的业务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零售、电力、啤酒、地产、食品、医药、纺织、化工、水泥、微电子、燃气、压缩机等。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各专业化的利润中心积极开拓,锐意进取,一批企业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领先者。 华润在积极拓展业务的同时,倡导“培训”和“学习”,鼓励创新精神,提倡无边界沟通,追求卓越管理。秉承“诚信”的经营理念,在“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战略定位下,华润的大部分资产都已纳入上市公司,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同时,也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监督。华润重视企业创造价值,努力践行企业公责任,近年来每年纳税总额超过百亿元,累计对教育、赈灾、扶贫等慈善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总值过亿元,通过实际,回馈会。秉承庄严的使命,华润以人为本,开放进取,努力实践与大众携手共创美好生活的企业承诺。 1931年,白色恐怖 位于上海南京路与石门一路之间的一条小街显得比平时更加安静,在小街上一座不起眼二层小楼上,中共特科新负责人陈云出现在这里,在他面前的还有一位陌生的年轻人,这个人就是后来华润公司的创始人秦邦礼。陈云将2根金条和一项重要任务交给了眼前这个看起来还不太成熟的年轻人,他的任务就是用这2根金条做资本,以开店为掩护,为党建立秘密交通站筹集和保护党的经费,并暗中为中共提供无线电、药品这些在当时被国民党严密封锁的战略物资。此时的陈云大概也不会想到,就是这2根金条,不仅为党带来了当时急需的大批物资,还成为新中国最大外贸企业华润公司的初始资金。 1938年,地下工作 商人打扮的秦邦礼出现在去香港的路上,此时的秦邦礼已经改名杨廉安又名杨琳。不久,在香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皇后大道上,一个叫联和行的公司挂牌成立。联和行当时的任务是支援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除了给延安采购药品和必要物资以外,还有“兑汇”和调拨党的经费等工作,同时还要配合宋庆龄的“保卫中国同盟”保管、运送海外华侨的捐款、捐物,在爱国华侨中做统战工作。1946年秋,国共“和谈”破裂,周恩来赋予联和行新的使命,1、打通海上运输,发展国外贸易,交流国内外物资;2、完成财政任务;3、培养对外贸易干部。直到1948年,联和行正式更名为华润公司。 1950年,突破“封锁” 1950年12月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对新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此时,地处香港的华润也受到封锁,为减少损失,重新打开对外贸易的通道, 1951年华润成立秘密运输公司--兴隆行,任务是在港组织承运公司和人员,把我方的物资秘密运往澳门交南光公司,再由南光公司负责把物资通过拱北运往内地。当时运送的货物有钢板、汽车轮胎、橡胶、青霉素、烧碱、铁皮等大量军用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和国内的经济建设。1952年,华润划归中央贸易部管辖,正式成为中国各进出口公司在香港的总代理。 1956年,广交会序幕 1956年11月10日,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胜利召开,拉开了广交会的序幕,当时,以华润名义发出的邀请函超过2000份。交易会创办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两届,从未间断,它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贸易场所,被国际贸易界人士誉为“贸易的桥梁、友谊的纽带”。 1962年,港澳“生命线”

集团公司发展史概要精修订

集团公司发展史概要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新奥集团成立于1989年,经过创业者们的共同努力,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曲折,已成长为一个多元化投资、专业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群体,主要投资领域是城市燃气、燃气机械、生命科技和地产开发,在国内和境外拥有2个上市公司。到2003年5月,拥有员工8000余人,总资产50多亿元。集团总部位于京津之间被誉为"金色走廊"的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60多个全资、控股公司和分支机构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及香港、悉尼、伦敦等国际都市。 新奥燃气以城市燃气为主业,自1992年开始投资城市燃气领域,至今已气化30多个城市,在气化城市开发、管网设计、安全运营和优质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赢得用户的信赖与支持。2001年5月在香港上市,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营城市燃气专业运营商。2001年、2002年新奥燃气连续被美国《福布斯》评为"全球最佳小公司",并入选《亚洲周刊》"国际华商500强"。 新奥置业经营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旅游酒店等。1994年以来,在廊坊、北京、蚌埠等地完成多处居民生活区、大型商业建筑和办公设施的建设,并开展了配套社区服务,成为中国北方颇具竞争力的地产开发商之一。 新奥燃机主要从事燃气机械设备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涉及燃气输配设备、压力容器、燃气计量器具产品,建有独立的研发中心、生产制造基地、营销中心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形成了拥有知识

产权的核心技术,燃气储运设备系列产品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市场占有率50%以上,改变了该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新奥集团将遵循以人为本、事求卓越、和谐共生的企业理念,致力于创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努力成为客户信赖、社会尊重、最有价值并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群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