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_以青岛市为例_傅建祥
- 格式:pdf
- 大小:225.48 KB
- 文档页数:5
第8卷第3期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8,No.3 2009年9月Jour nal of Jiangx iA griculturalUn i v ersity Sep.,2009文章编号:1671-6523(2009)03-0072-04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现状评述罗 慧1,傅建祥2(1.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山东烟台265200;2.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山东青岛266109)摘要:农业科技推广是联系着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因此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评述国内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应重视资金的投入、推广机构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依靠法律的力量保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议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Revie w on t he Syste m ofAgricult ural Science&Technology Extension atHo m e and AbroadL UO H u i1,FU Ji an-x i ang2(1.H a i d u Co llege,Q i n gdao Agricu ltural University,Yantai265200,China;2.Ed itorial Depart m ent of Journa,l Q i n gdao Agricu lturalUn i v ersity,Q i n gdao266109,China)A bstract:A s the bri d ge bet w een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agricu ltural production,ag ricultural S&T extension and research in th is field are o f great val u e.The essay rev i e w 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agricu ltural S&T extension at ho m e and abr oad.Then it analyses the proble m s found i n this fie l d in Chi n a.F i n ally it puts for w ard so m 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 n put o f f u nds,the i m prove m en t ofm anage m ent syste m,as we ll as the pro mo tion o f the agricu ltura l S&T ex tensi o n re lying on t h e force of la w.K ey words:agr i c u ltura l sc ience&techno logy;the syste m o f extension;suggestions农业科技、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教育被喻为我国农业发展的 三大支柱 ,因此,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发展速度。
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现代化农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而在当今时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与现代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农业领域的发展,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农业科技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种植技术的改进上。
过去,农民们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种植,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如今,随着精准农业技术的兴起,通过卫星定位、遥感技术和传感器等手段,实现了对农田的精准监测和管理。
例如,能够精确测量土壤的肥力、水分含量和作物的生长状况,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育种方面,科技创新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传统的育种方法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为育种工作带来了新的突破。
科学家们可以更加精准地改造作物的基因,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如抗病虫害、耐旱、高产等。
同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育种的进程,提高了育种的准确性和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过去,农业生产中的许多环节都依赖人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
如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从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加工,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
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机等设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还能够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进行作业,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农业信息化也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能化的决策支持。
通过农业物联网,农民可以实时掌握农田的环境参数和作物的生长情况,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农业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够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对加快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作者:接玉梅张吉国来源:《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02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及其重要作用,指出了制约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因素,提出了加快山东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与提升山东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原则建议一、城农业科创新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农业科技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要求,意义重大。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着力点。
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缓解资源约束,开拓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
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范围内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竞争加速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
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前沿研究领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
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本报2月20日刊发《科技兴农业强》一文,系统报道了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读来令人振奋。
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的空间仍然存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做好这项工作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农业是我市传统优势。
如何利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机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关键在于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的结合文章,做到重点突出,统筹协调。
我市现代农业提升的核心是粮食生产。
而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的战略性措施就是要不断提高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档次。
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开展,并且要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项目投入要向高产创建地块倾斜,不断提升示范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展示平台作用,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开来。
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在高产创建地块集成推广丰产增产配套技术措施。
近年来,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双晚”技术快速推广,据专家分析,玉米生长后期,每晚收一天玉米将增产8-10公斤。
将这种类似丰产增产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高产创建,将对我市粮食稳产增产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着力做好良种培育开发。
现代农作物种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
我市良种培育拥有较好基础,应充分利用高产创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加大本地良种培育应用,通过万亩方对比试验,选择最适合我市种植的“德字号”农作物新品种。
最后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
一方面利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重点放在高产创建区域。
另一方面按照中央、省的相关部署,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区域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编制、待遇方面解决基层科技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路径探索:协同路径农业论文: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路径探索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关系着整个农业产业竞争力水平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
当前,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着资源分布不均衡、配置不合理,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备,创新成果推广服务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京津冀三地之间农业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差距。
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之间只有紧密协作,不断完善科技合作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互相开放和共享;联合解决重大的农业科技问题,才能促进京津冀区域的农业协同发展。
因此,协同创新是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1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1.1协同创新的目标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要立足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和农村实际,以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其具体目标应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从共同需求切入,联合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农业科技问题。
二是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
三是支持联合、共建各类科技创新机构,鼓励科技园区、高校和企业发展多样化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区域特色产业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四是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人才联合培养,促进京津冀农业科技交流与发展。
1.2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依据京津冀三地各自农业资源特点,发挥三地的科技优势,秉承以北京为创新中心,以天津为孵化基地,以河北为应用支撑区的思路,开展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
北京具有信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是重要的知识、技术创新源,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研究中心。
天津是农业科技开发和有效承接北京研究成果的应用示范基地,承担着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开发的任务,是京津冀地区主要的农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
河北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撑区,处于创新应用层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前线,推动着整个京津冀农业科技协同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科技的发展也越来越受重视。
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一。
那么,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呢?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业链升级带动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推进农业产业链升级。
农业产业链升级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质量,还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在产业链升级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含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以我国西瓜种植为例,之前由于品种单一、技术落后,导致产量低、质量差。
但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和科技进步,科研人员研发出了高产、高品质、抗病虫害的优质瓜种,加之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全产业链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了我国西瓜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
二、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成为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了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
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平台,打通信息孤岛,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提高信息服务质量,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建设了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民信息服务站、农业遥感监测系统等信息化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精准的数字化服务。
三、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科技体系的要义之一。
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统筹规划、完善培训机制、鼓励教育投入。
同时,还需要关注基层农业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提升,开展各类培训和技能比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来。
四、加强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科研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业行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结合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行业也在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结合。
科技创新为农业行业带来了许多变革和机遇,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农业行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结合,并分析其对农业行业的影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农业行业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创新为农业行业带来了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农民可以更高效地进行耕种、喂养和收获等工作,减少了劳动和时间成本,提高了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其次,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方式的改变,还涉及到农业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的现代化。
科技创新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持。
再次,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存在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浪费等问题,科技创新可以提供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农业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农业行业科技创新的实践在农业行业中,科技创新正在被广泛应用和实践。
首先,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耗时耗力,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农田的耕作、种植和收割等环节更加便捷和高效。
其次,无人机、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引入,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创新。
无人机可以通过空中遥感技术,提供农田的植被状况、灾害情况等数据,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决策依据。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让农民在移动设备上实时监控农田的情况,及时调整农作物的灌溉和施肥等工作。
三、农业行业科技创新的影响农业行业科技创新对农业行业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农民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回报。
其次,科技创新提升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通过科技手段,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可以被全程监控和记录,确保农产品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提高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心。
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及几点思考与建议关于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市实施“8631”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
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促进农业高效生产、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就我市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我市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处在一个传统农业占很大成分、现代农业星星点点、都市农业艰难爬坡的阶段。
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较难,农业企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经营效益不明显。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工作有待加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技术含量的任务十分艰巨。
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1、农业科技投入相对较少。
从政府看,市县两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远远低于工业投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较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农业科技人才匮乏。
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多为老人、妇女。
农业科技人员处于不稳定状态,且人员总量匮乏。
3、农业新技术推广仍有较大难度。
从农户看,不少示范园和种植大户由于怕担风险,对新技术、新品种引进、试种存在观望心理。
对争取绿色认证、产品包装及产品标准意识不强。
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群体年龄大,文化低,农业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新成果慢,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效果。
4、农业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差。
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和农业企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弱。
5、优势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由于我市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不多,能进入大中城市超市的产品也不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