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嵌入式系统基础教程

目录

第1章绪论...............................................................................................................

1.1 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1.1.1 引言.........................................................................................................

1.1.2 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应用实例.................................................................

1.2 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

1.2.1 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

1.2.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1.2.3 桌面系统与嵌入式系统的比较.............................................................

1.2.3.1 硬件比较........................................................................................

1.2.3.2 软件比较........................................................................................

1.3 微处理器发展回顾..........................................................................................

1.3.1 微处理发展历史.....................................................................................

1.3.2 微处理器的分类.....................................................................................

1.3.3 嵌入式微处理器.....................................................................................

1.3.3.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1.3.3.2 嵌入式微处理器当前技术现状....................................................

1.4 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情况..............................................................................

1.4.1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1.4.2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1.4.3 嵌入式系统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

1.4.3.1 发展状况简介................................................................................

1.4.3.2 嵌入式系统的主流硬件、软件厂商............................................

1.5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总结......................................................................

1.6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2章嵌入式系统的构成.........................................................................................

2.1 引言..................................................................................................................

2.2 嵌入式系统原理结构......................................................................................

2.3 嵌入式系统硬件构架......................................................................................

2.4 嵌入式系统软件构架......................................................................................

2.5 嵌入式操作系统构架......................................................................................

2.6 小节..................................................................................................................

2.7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3章嵌入式处理器体系结构...................................................................................

3.1 引言..................................................................................................................

3.2 嵌入式处理器..................................................................................................

3.2.1 嵌入式处理器的起源.............................................................................

3.2.2 通用处理器与嵌入式处理器的差异.....................................................

3.2.3 流水线技术.............................................................................................

3.2.4 嵌入式处理器的分类.............................................................................

3.3 主要的嵌入式处理器介绍..............................................................................

3.3.1 MIPS.........................................................................................................

3.3.2 X86...........................................................................................................

3.3.3 PowerPC...................................................................................................

3.3.4 68K/ColdFire.........................................................................................

3.3.5 ARM...........................................................................................................

3.3.6 其他.........................................................................................................

3.4 ARM处理器的体系结构................................................................................

3.4.1 ARM处理器系列......................................................................................

3.4.2 ARM处理器内核......................................................................................

3.4.3 ARM处理器功能信号..............................................................................

3.4.4 ARM处理器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模式......................................................

3.4.5 ARM处理器的寄存器组织......................................................................

3.4.6 ARM处理器的存储器结构......................................................................

3.4.7 ARM处理器的异常处理..........................................................................

3.4.8 ARM处理器的寻址方式..........................................................................

3.5 小结..................................................................................................................

3.6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4章指令系统.........................................................................................................

4.1 引言..................................................................................................................

4.2 指令系统的分类..............................................................................................

4.2.1 复杂指令集系统.....................................................................................

4.2.2 精简指令集系统.....................................................................................

4.2.3 并行指令集系统.....................................................................................

4.2.4 超长指令集.............................................................................................

4.3 ARM指令系统.................................................................................................

4.3.1 ARM处理器指令的分类........................................................................

4.3.2 ARM处理器指令的条件域....................................................................

4.3.3 ARM处理器指令的寻址方式................................................................

4.3.4 ARM指令系统........................................................................................

4.3.5 THUMB指令系统....................................................................................

4.3.6 ATPCS介绍............................................................................................

4.3.7 ARM和THUMB的混合调用....................................................................

4.4 小结..................................................................................................................

4.5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5章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接口设计...........................................................................

5.1 引言..................................................................................................................

5.2 嵌入式处理器的总线......................................................................................

5.2.1 总线协议.................................................................................................

5.2.2 DMA...........................................................................................................

5.2.3 系统总线配置.........................................................................................

5.2.4 ARM总线...............................................................................................

5.2.5 SHARC总线..............................................................................................

5.3 存储设备..........................................................................................................

5.3.1 存储设备组织.........................................................................................

5.3.2 随机存储器.............................................................................................

5.3.3 只读存储器.............................................................................................

5.4 I/O设备...........................................................................................................

5.4.1 定时器和计数器.....................................................................................

5.4.2 通用I/O接口.........................................................................................

5.4.3 LCD显示控制接口..................................................................................

5.4.4 控制接口.................................................................................................

5.4.5 通信接口.................................................................................................

5.5 小结..................................................................................................................

5.6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6章嵌入式系统编程开发.....................................................................................

6.1 引言..................................................................................................................

6.2 ARM汇编器所支持的伪指令........................................................................

6.2.1 符号定义(Symbol Definition)伪指令...............................................

6.2.2 数据定义(Data Definition)伪指令....................................................

6.2.3 汇编控制(Assembly Control)伪指令................................................

6.2.4 其他常用的伪指令.................................................................................

6.3 ARM汇编语言的语句格式..........................................................................

6.3.1 在汇编语言程序中常用的符号...........................................................

6.3.2 汇编语言程序中的表达式和运算符...................................................

6.4 ARM汇编语言的程序结构............................................................................

6.4.1 汇编语言的程序结构.............................................................................

6.4.2 汇编语言的子程序调用.........................................................................

6.4.3 汇编语言与C/C++的混合编程.............................................................

6.5 ARM汇编语言的程序设计实例....................................................................

6.6 小结..................................................................................................................

6.7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7章嵌入式操作系统.............................................................................................

7.1 引言..................................................................................................................

7.2 操作系统的的基本概念..................................................................................

7.2.1 进程.........................................................................................................

7.2.2 多任务调度.............................................................................................

7.2.3 上下文切换.............................................................................................

7.2.4 中断.........................................................................................................

7.2.5 进程间通信.............................................................................................

7.3 操作系统的组成结构......................................................................................

7.3.1 操作系统的结构.....................................................................................

7.3.2 操作系统内核.........................................................................................

7.3.3 内存管理.................................................................................................

7.3.4 设备管理.................................................................................................

7.3.5 文件系统.................................................................................................

7.3.6 I/O子系统..............................................................................................

7.4 操作系统的分类..............................................................................................

7.4.1 通用操作系统.........................................................................................

7.4.2 实时操作系统.........................................................................................

7.4.3 嵌入式操作系统.....................................................................................

7.5 几种常用的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7.5.1 uC/OS-II.................................................................................................

7.5.2 Microsoft WinCE...................................................................................

7.5.3 Vxwork.....................................................................................................

7.5.4 嵌入式Linux 操作系统系列................................................................

7.6 嵌入式实时Linux操作系统..........................................................................

7.6.1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7.6.2 Linux操作系统的配置过程..................................................................

7.6.3 各种嵌入式Linux的特点.....................................................................

7.6.4 嵌入式Linux的开发平台和工具.........................................................

7.6.5 嵌入式Linux的开发过程.....................................................................

7.6.5.1 引导装载........................................................................................

7.6.5.2 内核裁剪配置................................................................................

7.6.5.3 设备驱动开发................................................................................

7.6.6 系统调试.................................................................................................

7.7 小结..................................................................................................................

7.8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8 章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与实验系统实例介绍............................................

8.1 引言..................................................................................................................

8.2 交叉开发与调试的概念..................................................................................

8.3 ARM 开发工具简介........................................................................................

8.4 工程创建、调试和程序固化..........................................................................

8.5 LPC22EB06-I教学实验系统介绍...................................................................

8.5.1 硬件资源...............................................................................................

8.5.2 启动引导过程.......................................................................................

8.5.3 软件应用工具包...................................................................................

8.6 例子实验..........................................................................................................

8.6.1 键盘及显示控制实验...........................................................................

8.6.2 AD/DA实验............................................................................................

8.6.3 串口实验...............................................................................................

8.6.4 SPI接口实验........................................................................................

8.6.5 嵌入式Linux 配置编程下载实验......................................................

8.7 小结..................................................................................................................

8.8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9章 SOC(片上系统)介绍...................................................................................

9.1 引言..................................................................................................................

9.2 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化发展趋势......................................................................

9.3 基于FPGA技术的SOPC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

9.4 基于SOC技术的嵌入式系统..........................................................................

9.5 小结..................................................................................................................

9.6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10 章嵌入式系统的系统设计技术......................................................................

10.1 引言................................................................................................................

10.2 设计方法学....................................................................................................

10.2.1 软件工程方法.......................................................................................

10.2.2 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10.3 系统需求分析................................................................................................

10.4 规格说明........................................................................................................

10.5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10.5.1 硬件资源.............................................................................................

10.5.2 启动引导过程.....................................................................................

10.5.3 软件应用工具包.................................................................................

10.6 模块化设计....................................................................................................

10.7 容错与抗干扰设计(可靠性与安全性)....................................................

10.8 生命周期与商业模型....................................................................................

10.9 设计示例........................................................................................................

10.10 小结..............................................................................................................

10.11 习题及参考资料..........................................................................................

第1章绪论

1.1什么是嵌入式系统

1.1.1 引言

随着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应用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嵌入式系统技术和应用飞速地发展起来,已经成为电子和计算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新兴技术。

提起嵌入式系统,没有学习过这门知识和技术的人员会感觉它很陌生很神秘。其实,嵌入式系统技术是包含在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个技术门类。之所以没有把它归为计算机硬件技术或计算机软件技术,或电子电路技术,是因为嵌入式系统技术包含了上述各个方面的技术,是这些技术面向应用需求的综合使用。

“嵌入式系统”,英文称为“Embedded System”。“Embedded”是“嵌入的”的意思;“System”即为“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被操作控制的对象或装置。所以“嵌入式系统”是一种直译。这里的“嵌入”,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其实主要是指计算设备或计算能力嵌入到被控对象或装置中,而不是泛指的,如嵌入一块宝石装饰等。所以英文有时也有这样的表述,“Embedded Computation”,可以翻译为“嵌入式计算”,这体现了嵌入式系统的实质。这里的计算设备或计算能力的实现,在传统意义上讲,主要是使用通用计算机或工业控制计算机,通常体积比较大,并不是嵌入到现场设备中的,而是分立的;而在嵌入式系统意义上讲,计算设备或计算能力的实现就要求装置体积小,并以一体的方式嵌入到现场设备中。满足这种需求和性能的计算设备我们就把它们称为嵌入式系统。

目前嵌入式系统这个概念涵盖的范围很广。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医疗器械、汽车电子、智能楼宇、航空航天、通讯、智能机器人、军事等领域的嵌入式计算的实现和解决方案都被称作嵌入式系统。

1.1.2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实例

我们举汽车为例来说明嵌入式系统技术应

用之广泛。

在一部较好的家用轿车里,有超过一百个

微处理器,其中有8位的微处理器,用来完成门

锁控制、车灯控制等,有16位的微处理器,有

32位的微处理器,用来完成发动机控制、气囊

控制等。车内有若干个网络拓扑结构,分别管理

安全、发动机、车体控制、多媒体、通信等。这些处理器通过这些网络连接起来,完成车辆的所有操控功能,如ABS防抱死系统、防盗系统、司机视线死角报警、自动变速箱控制、车体稳定控制等。

图 1.1 嵌入式系统技术的应用领域举例

实际生活中我们用到的嵌入式系统和嵌入式设备很多,可以说远远多于我们熟知的或习惯上认为是计算机的通用计算机,如图1.1所示。就连我们天天使用的通用PC机里面,也有很多嵌入式设备,比如说硬盘和网卡。硬盘,它本身就是一个嵌入式设备,它内部自带磁片读写头的驱动控制芯片来完成磁片读写的动态稳定和定位控制,PC机对硬盘来说是上位机。我们最常见的嵌入式系统是手机。一般的手机内部都有一块低功耗、高性能的32位ARM7嵌入式微处理器芯片,用来完成手机的大部分接口管理工作,还包含一块TI的5000系列DSP芯片,用来完成通信的编解码工作。它们都是典型的嵌入式计算应用。

上面我们提到了嵌入式系统实际上是完成了某种计算或控制功能,这种功能采用通用的计算机也可以实现,那么为什么要把嵌入式系统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单独提出来呢?这是因为,通用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和嵌入式计算机的微处理器,即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回顾一下计算机技术中最核心的问题——计算机体系结构问题。

1.2 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和层次结构

1.2.1 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

在计算机工程科学中,计算机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系统的概念设计和基本运行操作结构。它是一个设计蓝图,有对需求的功能描述,还有对计算机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设计,重点在于中央处理单元(CPU)的内部运行方式和对内存地址的访问方式。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门选择和互联硬件部件以制作出满足功能、性能和成本要求的计算机的科学和艺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指令集结构、微结构和系统设计。

指令集结构(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or ISA)是从一个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程序员的

数据线路

控制信号

图 1.2 计算机体系的冯?诺依曼结构

数据线路

控制信号

图 1.3 计算机体系的哈佛结构

角度来看计算机系统的一个抽象映像,其中包括指令集,字长,内存地址模式,处理器寄存器以及地址、数据格式等。

微结构也叫做计算机组织,是一个底层的、更具体的系统描述,包括系统的组件是怎么互联到一起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协作完成指令集结构的。

系统设计包含了所有其它硬件组件如:总线、内存控制器、直接内存存取和多进程等。

计算机系统的体系结构基本分为两类:冯?诺依曼结构和哈佛结构,它们的结构框图如图1.2和图1.3。

其中,冯?诺依曼结构程序和数据存储器以及信号通路在物理上是一个,而哈佛结构程序和数据存储器以及信号通路在物理上是分开的。因而,哈佛结构的计算机可以在程序存储器取指令的同时,去数据存储器读取或写入数据,而冯?诺依曼结构则由于程序和数据的总线通路只有一条,所以必须分时进行上面的操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哈佛结构的计算

桌面计算机复杂嵌入式系统简单嵌入式系统

图1.4 系统层次比较

机速度要快一些。

通用计算机通常为冯?诺依曼结构,嵌入式处理器中,ARM7系列是冯?诺依曼结构,而ARM9系列为哈佛结构。大多数的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为哈佛结构。

1.2.2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是个复杂的系统,我们把计算机从不同的层面抽象为一种描述,以便于学习和应用。表1-1是几种从低到高的计算机描述的抽象。

表1-1 计算机层次结构

第一级微程序级硬件级执行一系列微指令,解释执行机器指令第二级物理机器级硬件级执行机器指令,完成相应的功能

第三级操作系统级虚拟机为系统的操作和程序设计提供平台

第四级汇编语言级虚拟机为程序员提供一种符号形式语言

第五级高级语言级虚拟机提供与计算机结构无关的程序设计语言

在开发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时,由于硬件构架基本上是PC机构架,操作系统基本上是Windows 或Linux,所以,我们的开发多是从第五级开始。在开发嵌入式系统时,如果从底层的硬件开发开始,我们需要从第二级开始学习和理解嵌入式系统。如果我们有较完善的嵌入式开发平台,我们可以从第五级开始学习和开发嵌入式系统。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见图1.4。

1.2.3 桌面系统与嵌入式系统的比较

计算机系统发展有两个分支:一个是通用微型机系统发展分支,一个是嵌入式系统发展分支。

图1.5 桌面系统的层次比较

图1.6 嵌入式系统的层次比较

图1.7 硬件构架-桌面系统

通用微型机系统发展分支目标是高速海量的数字处理能力,其技术发展路线是不断提升总线速度,不断扩大存储容量。这也相应增加了功耗和体积。软件上追求日益庞大而完善的操作系统。

嵌入式系统发展分支目标是与对象系统密切相关的嵌入式性能、控制能力和控制的可靠性。其技术路线是所有功能由单芯片实现,针对不同的应用目标,芯片的结构和功能呈现多样性。而且系统要求嵌入式解决方案功耗低、体积小、接口丰富,软件上追求实时、可靠和精简的系统,开发领域广泛化。

通用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层次比较见图1.5,图1.6。

1.2.3.1 硬件比较

桌面系统的硬件构架见图1.7。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构架见图1.8。

1.2.3.2 软件比较

桌面计算机系统的操作系统一般为Windows 操作系统或Linux 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多为在操作系统之上的高级语言开发。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种类繁多,一般要根据应用对操作系统进行裁剪,还要满足实时性的要求,而且很多应用需要开发底层硬件驱动程序,需要写汇编语言程序,写系统的启动引导程序,多为交叉开发环境。

1.3 微处理器发展回顾

1.3.1 微处理器发展历史

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是计算机系统

的核心,为了更好的理解嵌入式微处理器,我们

来回顾一下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微处理器是1971年Intel 推出的

4004,当时是为计算器设计的核心计算芯片。其

中包含了一块ROM 用于存储应用程序,一块RAM 用于处理数据,还有I/O 设备,还有当

图1.8 硬件构架-嵌入式系统

时未命名的4位中央处理单元,就是后来的“微处理器”。

1974年,Intel又发布了8位的8080处理器,这是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它每秒可以执行290,000条指令,可寻址64k内存空间。1975年,8080用于MIT的Altair8800,这是第一台个人计算机。8080当时的价值是$395。

第一个单片的16位微处理器是TI公司的TMS 9900,该芯片曾用于TI-990小型机,TI-99/4A家用计算机。很快,16位的设计就被32位的设计所替代。

早期最重要的32位微处理器设计是MC68000,1979年由Motorola公司推出。它有32位寄存器,但采用16位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来减少管脚,只支持24位地址。

世界上第一款具有32位总线、32位地址线的单片32位微处理器是贝尔实验室于1980年开发的BELLMAC-32A,基于此款微处理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膝上电脑。

Intel的第一款32位微处理器是1981年推出的iAPX432,但在商业上很不成功。后来Intel推出了x86构架的微处理器。从1985年到2003年,32位的x86构架微处理器成为了桌面机、膝上电脑和服务器的主要处理器,并且这些处理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处理能力越来越强。

在90年代早期出现了64位的微处理器,和x86向后兼容,直到2000年后,以AMD64和PowerPC为代表,64位微处理器在PC机上广泛应用起来,64位微处理器桌面机时代开始了。64位微处理器不但寄存器的位数增加了,而且寄存器的数量也增加了一倍。

2005年以后,又出现了多核处理器,Intel的双核处理器目前渐渐成为了市场主流。

这里还要提到另一个概念: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片上计算机(computer-on-a-chip)是微控制器的一种变形。它把微处理器核(CPU)、一些存储器和I/O通路都在一块芯片上组合起来,叫做微控制器。我们常说的单片机,就是典型的微控制器,我们所说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其实也更应该归类为一种微控制器,后面还要详细介绍。

1.3.2 微处理器的分类

按照微处理器的指令字长分类,微处理器可以分为4位、8位、16位、32位和64位微处理器。

按微处理器芯片上集成的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微处理器、微控制器(也叫单片机,Micro Controller)和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 SoC)。

按照微处理器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通用微处理器和专用处理器。通用处理器包括X86、AMD、Cyrix、ARM、MIPS和PowerPC等。专用处理器最典型的就是DSP。

按指令集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复杂指令集(CISC)微处理器和简指令集(RISC)微处理器。

CISC是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是一种计算机指令集结构。复杂指令集计算机的一条指令可以执行若干个低级操作,如从内存取数据,进行算术运算,并把结果存储到内存,用单一指令就可以全部实现。x86微处理器就是CISC构架的。CISC微处理器具有大量的指令和寻址方式,它的使用有一个 8/2原则,即80%的程序只使用20%的指令,大多数程序只使用少量的指令就能够运行。

RISC是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的缩写,也是一种计算机指令集结构。简指令集计算机的指令的字长是等长的,每条指令只执行单一的操作,执行时间也是一致的。这样虽然单一指令的效率没有CISC构架的效率高,但由于指令的字长和执行时间的整齐性,便于多级流水线的实现,所以整体上的执行效率很高,而且逻辑结构相对简单。ARM嵌入式微处理器就是典型的RISC构架。

还有并行指令集的计算机-EPIC(Explicitly Parallel Instruction Computing,显式

并行指令计算),它使用ILP(Instruction Level Parallelism)使编译器在程序运行前便能找出其并行性,安排好指令执行的顺序。其中有分支推断、风险装载等并行分配处理机制,需要“聪明的”编译器。此外还有超长指令集处理器等。

1.3.3 嵌入式微处理器

1.3.3.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早期,二十世纪30-40年代,计算机是专门用于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的,这和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有些类似,但这些计算机和当今的嵌入式系统比较起来太大、太昂贵。最早的当代的嵌入式系统是MIT仪器实验室开发的Apollo导航计算机。

嵌入式处理器的独立发展的标志为Intel MCS51处理器的诞生,在此之后,Intel逐渐退出嵌入式处理器市场,开始了嵌入式处理器百家争鸣的时期。

单片机标志着嵌入式系统开始独立发展,嵌入式处理器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SCM(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 MCU/MPU(Micro Controller/Processor Unit)

? SoC(System on Chip)

从嵌入式处理器的指令集字长的角度看,其发展经历了8位机、16位机、32位机的发展阶段。8位机的代表有MCS-51、M68HC08;16位机的代表有M68HC16;32位机的代表就是ARM系列微处理器。

1.3.3.2 嵌入式微处理器当前技术现状

2003年,大约有440亿美元的微处理器被生产和出售。其中有一半价钱花在了个人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的CPU上面,但这些CPU只占全部售出CPU的0.2%。大约55%售出的CPU是8位微控制器。全球售出的CPU只有不到10%是32位的或32位以上的。在所有售出的32位微处理器中,大约2%用于个人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大多数的微处理器用于嵌

入式的控制应用中,如家用电器,汽车和计算机外设。总体算来,一个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或DSP的平均价格为6美元。当前,微处理器绝大部分是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中的。

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就具备以下4个特点:

1)对实时多任务有很强的支持能力,能完成多任务并且有较短的中断响应时间,从而使内部的代码和实时内核心的执行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

2)具有功能很强的存储区保护功能。这是由于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结构已模块化,而为了避免在软件模块之间出现错误的交叉作用,需要设计强大的存储区保护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软件诊断。

3)可扩展的处理器结构,以能最迅速地扩展出满足应用的最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

4)嵌入式微处理器必须功耗很低,尤其是用于便携式的无线及移动的计算和通信设备中靠电池供电的嵌入式系统更是如此,有些功耗只有mW级甚至μW级。

1.4 嵌入式系统技术发展情况

1.4.1 嵌入式系统发展历史

虽然嵌入式系统是近几年才风靡起来的,但是这个概念并非新近才出现。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计算机就已经嵌入到应用中了。Whirlwind 是MIT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之间设计的一台计算机。它被设计用于控制一台飞行仿真设备,是第一台支持实时操作的计算机。虽然Whirlwind在物理尺寸上要远大于今天的计算机,但它无论从组成部分还是系统设计方面来说都完全是为了满足实时嵌入式计算的。世界上第一块微处理器Intel4004就是为嵌入式应用而设计的,即计算器。这个计算器不是通用计算机,它只提供基本的算术运算功能。

从20世纪七十年代单片机的出现到今天各式各样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微控制器的大规模应用,嵌入式系统作为一门专门技术已经有了近30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一个系统,往往是在硬件和软件交替发展的双螺旋的支撑下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嵌入式系统也不例外。

嵌入式系统的出现最初是基于单片机的。70年代单片机的出现,使得汽车、家电、工业机器、通信装置以及成千上万种产品可以通过内嵌电子装置来获得更佳的使用性能:更容易使用、更快、更便宜。这些装置已经初步具备了嵌入式的应用特点,但是这时的应用只是使用8位的芯片,执行一些单线程的程序,还谈不上“系统”的概念。

最早的单片机是Intel公司的 8048,它出现在1976年。Motorola同时推出了68HC05,Zilog公司推出了Z80系列,这些早期的单片机均含有256字节的RAM、4K的ROM、4 个8位并口、1个全双工串行口、两个16位定时器。之后在80年代初,Intel又进一步完善了8048,在它的基础上研制成功了8051,这在单片机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一页,迄今为止,51系列的单片机仍然是最为成功的单片机芯片,在各种产品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从80年代早期开始,嵌入式系统的程序员开始用商业级的“操作系统”编写嵌入式应用软件,这极大地减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资金,因而实现了更高的开发效率,“嵌入式系统”真正出现了。确切地说,这个时候的操作系统是一个实时核,这个实时核包含了许多传统操作系统的特征,包括任务管理、任务间通讯、同步与相互排斥、中断支持、内存管理等功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Ready System 公司的VRTX,Integrated System Incorporation (ISI)的PSOS,IMG的VxWorks,以及QNX公司的QNX 等。这些嵌入式操作系统都具有嵌入

式的典型特点:它们均采用占先式的调度,响应的时间很短,任务执行的时间可以确定;系统内核很小,具有可裁剪,可扩充和可移植性,可以移植到各种处理器上;较强的实时和可靠性,适合嵌入式应用。这些嵌入式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的出现,使得应用开发人员得以从小范围的开发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促使嵌入式有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90年代以后,随着对实时性要求的提高,软件规模不断上升,实时核逐渐发展为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RTOS),并作为一种软件平台逐步成为目前国际嵌入式系统的主流。这时候更多的公司看到了嵌入式系统的广阔发展前景,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除了上面的几家老牌公司以外,还出现了Palm OS,WinCE,嵌入式Linux,Lynx,Nucleux,以及国内的Hopen,Delta Os等嵌入式操作系统。随着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前景日益广阔,相信会有更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软件出现。

近几年来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的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嵌入式技术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总结嵌入式技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单芯片为核心的可编程控制器形式的系统,具有与监测、伺服、指示、设备相配合的功能。这类系统大部分应用于一些专业性强的工业控制系统中,一般没有操作系统的支持,通过汇编语言编程对系统进行直接控制。这一阶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系统结构和功能相对单一,处理效率较低,存储容量较小,几乎没有用户接口。由于这种嵌入式系统使用简单,价格低,以前在国内工业领域应用较为普遍,但是已经远不能适应高效的需要大容量存储的现代工业控制和新兴信息家电等领域的需求。

第二阶段是以嵌入式CPU为基础,以简单操作系统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主要特点是CPU 种类繁多,通用性比较弱,系统开销小,效率高,操作系统达到一定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应用软件较专业化,用户界面不够友好。

第三阶段是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主要特点是嵌入式操作系统能运行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微处理器上,兼容性好,操作系统内核小,效率高,并且具有高度的模块化特点和扩展性,具备文件和目录管理、多任务、网络支持、图形窗口以及用户界面等功能,具有大量的应用程序接口API ,开发应用程序较简单,嵌入式应用软件丰富。

第四阶段是以Internet为标志的嵌入式系统,这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嵌入式系统还孤立于Internet 之外,但随着Internet 的发展以及Internet 技术与信息家电工业控制技术结合日益密切,嵌入式设备与Internet 的结合将代表嵌入式系统的未来。

综上所述嵌入式系统技术正在日益完善,32 位微处理器在该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嵌入式操作系统已经从简单走向成熟,它与网络Internet 结合日益密切,因而嵌入式系统应用将日益广泛。

1.4.2 嵌入式系统的分类

由于嵌入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所以其分类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进行划分。

从硬件方面来讲,各式各样的嵌入式处理器是嵌入式系统硬件中的最核心的部分,而目前世界上具有嵌入式功能特点的处理器已经超过1000种,流行体系结构包括MCU,MPU 等30多个系列。鉴于嵌入式系统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半导体制造商都大规模生产嵌入式处理器,并且公司自主设计处理器也已经成为了未来嵌入式领域的一大趋势,其中从单片机、DSP到FPGA有着各式各样的品种,速度越来越快,性能越来越强,价格也越来越低。目前嵌入式处理器的寻址空间可以从64kB到16MB,处理速度最快可以达到2000 MIPS,封装从8个引脚到144个引脚不等。

根据其现状,嵌入式处理器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嵌入式微处理器(Micro Processor Unit,MPU)

嵌入式微处理器是由通用计算机中的CPU演变而来的。它的特征是具有32位以上的处理器,具有较高的性能,当然其价格也相应较高。但与通用计算机处理器不同的是,在实际嵌入式应用中,只保留和嵌入式应用紧密相关的功能硬件,去除其他的冗余功能部分,这样就以最低的功耗和资源实现嵌入式应用的特殊要求。和工业控制计算机相比,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的优点。目前主要的嵌入式处理器类型有Am186/88、386EX、SC-400、Power PC、68000、MIPS、ARM/ StrongARM系列等。其中Arm/StrongArm是专为手持设备开发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属于中档的价位。

◆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 MCU)

嵌入式微控制器的典型代表是单片机,从70年代末单片机出现到今天,虽然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历史,但这种8位的电子器件目前在嵌入式设备中仍然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单片机芯片内部集成ROM/EPROM、RAM、总线、总线逻辑、定时/计数器、看门狗、I/O、串行口、脉宽调制输出、A/D、D/A、Flash RAM、EEPROM等各种必要功能和外设。和嵌入式微处理器相比,微控制器的最大特点是单片化,体积大大减小,从而使功耗和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微控制器是目前嵌入式系统工业的主流。微控制器的片上外设资源一般比较丰富,适合于控制,因此称微控制器。

由于MCU低廉的价格,优良的功能,所以拥有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8051、MCS-251、MCS-96/196/296、P51XA、C166/167、68K系列以及 MCU 8XC930/931、C540、C541,并且有支持I2C、CAN-Bus、LCD的众多专用MCU和其兼容系列。目前MCU 占嵌入式系统约70%的市场份额。近来Atmel出产的Avr单片机由于其集成了FPGA等器件,所以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势必将推动单片机获得更新的发展。

◆嵌入式DSP处理器(Embedded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EDSP)

DSP处理器是专门用于信号处理方面的处理器,其在系统结构和指令算法方面进行了特殊设计,具有很高的编译效率和指令的执行速度。在数字滤波、FFT、谱分析等各种仪器上DSP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

DSP的理论算法在7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由于专门的DSP处理器还未出现,所以这种理论算法只能通过MPU等由分立元件实现。MPU较低的处理速度无法满足DSP的算法要求,其应用领域仅仅局限于一些尖端的高科技领域。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发展,1982年世界上诞生了首枚DSP芯片。其运算速度比MPU快了几十倍,在语音合成和编码解码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至80年代中期,随着CMOS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代基于CMOS 工艺的DSP芯片应运而生,其存储容量和运算速度都得到成倍提高,成为语音处理、图像硬件处理技术的基础。到80年代后期,DSP的运算速度进一步提高,应用领域也从上述范围扩大到了通信和计算机方面。90年代后,DSP发展到了第五代产品,集成度更高,使用范围也更加广阔。

目前最为广泛应用的是TI的TMS320C2000/C5000/6000系列,另外如Intel的MCS-296和Siemens的TriCore也有各自的应用范围。

◆嵌入式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

SoC是追求产品系统最大包容性的集成器件,是目前嵌入式应用领域的热门之一。SOC 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实现了软硬件无缝结合,直接在处理器片内嵌入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而且SOC具有极高的综合性,在一个硅片内部运用VHDL等硬件描述语言,实现一个复杂的系统。用户不需要再像传统的系统设计一样,绘制庞大复杂的电路板,一点点的连接焊制,只需要使用精确的硬件描述语言,综合时序设计,直接在器件库中调用各种通用处理器的标准模块,通过一系列仿真验证之后,就可以直接交付芯片厂商进行生产。由于绝大部分系统构件都是在系统内部,所以整个系统十分简洁,不仅减小了系统的体积和功耗,而且提高了

系统的可靠性及设计生产效率。

由于SOC往往是专用的,所以大部分都不为用户所知,比较典型的SOC产品是Philips 的Smart XA。少数通用系列有Siemens的TriCore,Motorola的M-Core, ARM系列器件,以及Echelon和Motorola联合研制的Neuron芯片等。

将来,一些大的芯片公司将不断推出成熟的、高性能的SOC芯片来占领市场。SOC芯片将在声音、图像、影视、网络及系统逻辑等应用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软件方面划分嵌入式系统的类别,主要可以依据操作系统的类型。目前嵌入式系统的软件主要有两大类:实时系统和分时系统。其中实时系统又分为两类:硬实时系统和软实时系统。

实时嵌入系统是为执行特定功能而设计的,可以严格的按时序执行功能。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程序的执行具有确定性。在实时系统中,如果系统在指定的时间内未能实现某个确定的任务,会导致系统的全面失败,则系统被称为硬实时系统。而在软实时系统中,虽然响应时间同样重要,但是超时却不会导致致命错误。一个硬实时系统往往在硬件上需要添加专门用于时间和优先级管理的控制芯片,而软实时系统则主要在软件方面通过编程实现时限的管理。比如Windows CE就是一个多任务分时系统,而Ucos-II则是典型的实时操作系统。

当然,除了上述分类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分类方法,比如从应用方面分为工业应用和消费电子等,在这里就不一一累述了。

1.4.3 嵌入式系统当前的技术发展状况

1.4.3.1 发展状况简介

这些年来掀起了嵌入式系统应用热潮的原因只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芯片技术的发展,使得单个芯片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而且使集成多种接口已经成为可能,众多芯片生产厂商已经将注意力集中在这方面。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应用的需要,由于对产品可靠性、成本、更新换代要求的提高,使得嵌入式系统逐渐从纯硬件实现和使用通用计算机实现的应用中脱颖而出,成为近年来令人关注的焦点。

信息时代,数字时代使得嵌入式产品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为嵌入式市场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对嵌入式生产厂商提出了新的挑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未来嵌入式系统的几大发展趋势:

1.嵌入式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要求嵌入式系统厂商不仅要提供嵌入式软硬件系统本身,同时还需要提供强大的硬件开发工具和软件包支持。目前很多厂商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主推系统的同时,将开发环境也作为重点推广。比如三星在推广Arm7,Arm9芯片的同时还提供开发板和版及支持包(BSP),而WindowCE 在主推系统时也提供Embedded VC++作为开发工具,还有Vxworks的Tonado开发环境,DeltaOS的Limda编译环境等等都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体现。

2.网络化、信息化的要求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成熟、带宽的提高日益提高,使得以往单一功能的设备如电话、手机、冰箱、微波炉等功能不再单一,结构更加复杂。这就要求芯片设计厂商在芯片上集成更多的功能,为了满足应用功能的升级,设计师们一方面采用更强大的嵌入式处理器如32位、64位RISC芯片或信号处理器DSP 增强处理能力,同时增加功能接口,如USB,扩展总线类型,如CAN BUS,加强对多媒体、图形等的处理,逐步实施片上系统(SOC)的概念。软件方面采用实时多任务编程技术和交叉开发工具技术来控制功能复杂性,简化应用程序设计、保障软件质量和缩短开发周期。

3.网络互联成为必然趋势。

未来的嵌入式设备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硬件上提供各种网络通信

接口。传统的单片机对于网络支持不足,而新一代的嵌入式处理器已经开始内嵌网络

接口,除了支持TCP/IP协议,还有的支持IEEE1394、USB、CAN、Bluetooth或

IrDA通信接口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同时也需要提供相应的通信组网协议软件和物理层

驱动软件。软件方面系统内核支持网络模块,甚至可以在设备上嵌入Web浏览器,

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用各种设备上网。

4.精简系统内核、算法,降低功耗和软硬件成本。

未来的嵌入式产品是软硬件紧密结合的设备,为了减低功耗和成本,需要设计者

尽量精简系统内核,只保留和系统功能紧密相关的软硬件,利用最低的资源实现最适

当的功能,这就要求设计者选用最佳的编程模型和不断改进算法,优化编译器性能。

因此,既要软件人员有丰富的硬件知识,又需要发展先进嵌入式软件技术,如Java、Web和WAP等。

5.提供友好的多媒体人机界面

嵌入式设备能与用户亲密接触,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能提供非常友好的用户界

面。图像界面,灵活的控制方式,使得人们感觉嵌入式设备就象是一个熟悉的老朋友。

这方面的要求使得嵌入式软件设计者要在图形界面,多媒体技术上痛下苦功。手写文

字输入、语音拨号上网、收发电子邮件以及彩色图形、图像都会使使用者获得自由的

感受。

1.4.3.2 嵌入式系统的主流硬件、软件厂商

嵌入式系统的硬件主要是指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存储器和嵌入式电路板,其

中嵌入式存储器的发展非常迅速。嵌入式软件主要是指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的生产

厂商见表1-2。

表1-2嵌入式系统的主流硬件、软件厂商

嵌入式软件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存储器嵌入式电路板

风河系统摩托罗拉Virage Logic Force Computers 微软英特尔飞利浦半导体 Arcom Green Hills Software AMD 摩托罗拉 Kontron ENEA Technology Altera IBM 摩托罗拉

QNX software systems IBM Denali Software SBS Technologies 明导资讯Texas Instruments LSI Logic VMIC

Cadence设计系统 Kontron Dolphin

Integration

摩托罗拉计算机集团

主要的微处理器产品目前有Intel公司的X86系列、AMD公司的Am186/88系列、三星、飞利浦、Intel等公司的ARM各系列、MIPS公司的MIPS系列、Apple-IBM 公司的PowerPC系列,以及摩托罗拉公司的68K系列等。

主要软件产品有:WindRiver 公司的高性能可扩展的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ISI

遗传学第一章绪论(答案)

第一章绪论(答案)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遗传病的最基本特征是: A.家族性 B. 先天性 C. 终身性 D. 遗传物质的改变 E. 染色体畸变 2. 根据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疾病发生中作用不同,对疾病分类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B .基本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 C.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都有作用 D .遗传因 素和环境因素对发病作用同等 E.完全由环境因素决定发病 *3 .揭示生物性状的分离律和自由组合律的两个遗传学基本规律的科学家是 A. Mendel B. Morgan C . Garrod D . Hardy. Wenberg E . Watson, Crick 4. 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 A.人群中约有3%^5%的人受单基因病所累 B .人群中约有0.5%?1%的人受染色体病所累C .人群中约有 15%?20%勺人受多基因病所累 D. 人群中约有20%?25%勺人患有某种遗传病 E. 女性人群中红绿色盲的 发病率约为5% *5.研究染色体的结构、行为及其与遗传效应关系的遗传学的一个重要支柱学科称为: A .细胞遗传学 B .体细胞遗传学C.细胞病理学D .细胞形态学 E .细胞生理学 6. 研究基因表达与蛋白质(酶)的合成,基因突变所致蛋白质(酶)合成异常与遗传病关系的医学遗传学的一个支柱学科为: A.人类细胞遗传学 B .人类生化遗传学 C. 医学分子生物学 D.医学分子遗传学E .医学生物化学 7. 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Boveri , Sutton 8 .在1944年首次证实DNA分子是遗传物质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Garrod 9. 1902年首次提出“先天性代谢缺陷”概念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 Watson, Crick D . Avery E . Garrod 10. 1949年首先提出“分子病”概念的学者是: A. Mendel B . Morgan C . Darwin D . Paullng E . Boveri , Sutton *11 . 1956年首次证明人的体细胞染色体为46条的学者是: A. Feulgen B . Morgan C .蒋有兴(JH.Tjio)和Levan D . Avery E . Garrod 12. 1966年编撰被誉为医学遗传学的“圣经”--〈〈人类盂德尔遗传》一书的学者是: A. McKusick B . Morgan C . Darwin D . Schleiden , Schwann E . Boveri , Sutton *13 .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称为: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 先大畸形D. 家族性疾病 E. 后天性疾病 *14. 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以上成员罹患的疾病一般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 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5. 婴儿出生时正常,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 16. 人体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类疾病称为: A.遗传病B .先天性疾病C.先大畸形D.家族性疾病E.后天性疾病*17.遗传病特指: A.先天性疾病 B .家族性疾病 C .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 D.不可医治的疾病 E .既是先天的,也是家族性的疾病 18. 环境因素诱导发病的单基因病为: A. Huntington 舞蹈病B .蚕豆病C .白化病D .血友病A E .镰状细胞贫血 19. 传染病发病: A.仅受遗传因素控制 B .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但需要环境因素的调节 C.以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和环境因素为辅 D .以环境因素影响为主和遗传因素为辅 E .仅受环境因素影响 20. Down^合征是: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准成本计算,预算控制 2.企业管理,财务会计 3.决策,预测 4.决策与计划会计,控制与业绩考核会计 5.整体,责任中心 6.计划,控制 7.企业内部,决策 8.引导注意,解决问题 9.计划,控制 10.财务状况,决策 11.企业管理当局,经济信息 12.经济用途,全部成本法 13.业务量,变动成本法 14.过去,展望未来 二、名词解释 1.管理会计:是指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选择、计算、分析数据,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并用来满足企业计划和控制的需要。所以又称对内报告会计。 2.财务会计:是指通过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向企业以外的投资者、债权人、银行、税收机关等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提供他们进行决策所需要的经济信息。所以又称对外报告会计。 3.计划:是指制定未来的经营方针,并拟定其实施方案。 4.预测:是指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和现有的条件,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人员的经验,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计和推测事物的未来。

5.决策:是指根据预测所获得的信息作出科学判断,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可达到目标的可行方案。 6.控制:是指通过指导、调整和干预经济活动,促使经济活动按计划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四、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B 5.D 6.A 7.D 8.B 9.C 10.D 五、多项选择题 1.A、B 2.A、B、D、E 3.A、B、C、D、E 4.A、C、D 5.A、B、C 6.A、B 7.C、D 8.D、E 9.A、B、C 10.C、D、E 11.A、B、D 12.B、C 六、问答题 1.答:西方管理会计的两个萌芽,标准成本计算和预算控制,都是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美国在经济实力等方面取代了英国的统治地位。经营管理研究的中心转移到美国,因而能够产生出这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时应付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萧条而产生的一种方法。 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一度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方面产生飞跃的发展。伴随高速发展的经济,资本主义企业本身和它们所处的外部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加剧,通货膨胀率上升,资本利润率下降,迫使企业

基础工程

第一章绪论 1.地基:承担建筑物的全部荷载的那部分地层,分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基础:建筑物的像地基传递荷载的下部结构。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 2.基础设计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要求。强度要求、变形要求、上部结构的其他要求。 3.基础工程设计:基础设计(基础形式的选择,基础埋置深度,基底面积大小,基础内力和断面计算,如果地下部分是多层的结构还应包括地下结构的计算) 地基设计(地基土的承载力确定,地基变形计算,地基稳定性计算) 第二章浅基础 1.天然地基上浅基础的设计内容: (1)选择基础的材料类型进行基础平面布置 (2)确定地基城池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3)确定地基承载力 (4)确定基础的地面尺寸,必要时进行地基变形与稳定性计算 (5)进行基础结构设计 (6)绘制基础施工图提出施工说明 2.连续基础包括:柱下条形基础、柱下交叉条形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 3.荷载取值的规定: (1)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因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在确定基础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 (5)有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值可采取标准组合值的1.35倍。 4.三合土:由石灰、沙和骨料加水混合而成的。 5.柱下条形基础:优点:抗弯刚度较大,具有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并能将所承受的集中柱荷载较均匀地分布到整个基地面积上。适用:软弱地基上框架或排架结构的一种基础形式 6.基础埋置深度的选择:基础埋置深度之基础底面至天然地面的距离 (1)与建筑物有关的条件(2)工程地质条件:直接支撑基础的土层称为持力层,其下的各土层称为下卧层(3)水文地质条件 (4)地基冻融条件 (5)场地环境条件 7.浅基础的地基承载力: (1)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承受荷载的能力。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在保证地基稳定的条件下,使建筑物的沉降量不超过允许值的地基承载力。 (2)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方法: ①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a.地基极限承载力的理论公式:fa=Pu/k b.规范推荐的理论公式 ②按地基载荷试验确定: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试验、以及螺旋板载荷试验 ③按规范提供的承载力表确定:当基础宽度大于3米或埋置深度大于0.5米,应进行修正。 fa=fak+ηbγ(b-3)+ηbγm(d-0.5) ④在土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参照邻近建筑物的工程经验确定。 8.地基变形按其特征可分为四种: (1)沉降量:独立基础中心点的沉降值或整幢建筑物基础的平均沉降值。 (2)沉降差:相邻两个柱基的沉降量之差 (3)倾斜: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4)局部倾斜:砌体承重结构严重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9.地基变形用什么验算? (1)砌体承重结构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很敏感的其损坏主要由于墙体挠曲引起局部出现斜裂缝,故砌体承重结构的地基变形有局部倾斜控制。 (2)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主要因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使构件受扭曲而损坏,因此其地基变形由沉降差控制。 (3)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整体高度很大,可近似视为刚性结构,其地基变形应由建筑物的整体倾斜控制,必要时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10.基础底面尺寸的确定: (一)轴心荷载作用: ①Pk≤fa ②Pk=(Fk+Gk)/A ③Gk=γG A d一γwAh w

第一章 绪论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 绪论 习题及答案 1-1 根据下图所示的电动机速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图,完成: (1) 将a ,b 与c ,d 用线连接成负反馈状态; (2) 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1)负反馈连接方式为:d a ?,c b ?; (2)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1 所示。 1-2 下图是仓库大门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试说明系统自动控制大门开、闭的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电桥会测量出开门位置与大门实际位置间对应的偏差电压,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伺服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将大门向上提起。与此同时,和大门连在一起的电刷也向上移动,直到桥式测量电路达到平衡,电动机停止转动,大门达到开启位置。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使大门关闭,从而可以实现大门远距离

开闭自动控制。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2所示。 1-3 图示为工业炉温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指出被控对象、被控量和给定量,画出系统方框图。 解 加热炉采用电加热方式运行,加热器所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c u 的平方成正比, c u 增高,炉温就上升,c u 的高低由调压器滑动触点的位置所控制,该触点由可逆转的直流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f u 。f u 作为系统的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r u 进行比较,得出偏差电压e u ,经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放大成a u 后,作为控制电动机的电枢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某个期望值T °C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f u 正好等于给定电压r u 。此时,0=-=f r e u u u ,故01==a u u ,可逆电动机不转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使c u 保持一定的数值。这时,炉子散失的热量正好等于从加热器吸取的热量,形成稳定的热平衡状态,温度保持恒定。 当炉膛温度T °C 由于某种原因突然下降(例如炉门打开造成的热量流失),则出现以下的控制过程: 控制的结果是使炉膛温度回升,直至T °C 的实际值等于期望值为止。 ?→T C ?→↑→↑→↑→↑→↑→↓→↓T u u u u u c a e f θ1C ↑ 系统中,加热炉是被控对象,炉温是被控量,给定量是由给定电位器设定的电压r u (表征炉温的希望值)。系统方框图见图解1-3。

护理_学基础第一章绪论试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难点 重点: 1.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伟大贡献;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学的主要任务、范畴及工作方式。 难点: 1.现代护理学三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护理工作方式。 二、考点测试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在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照顾家中伤病者,形成主要的照顾方式是 A.“自我保护”式 B.家庭式 C.宗教式 D.社会化服务 E.护理社团 2.中世纪护理仅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其原因是 A.生活经验缺乏 B.社会重男轻女 C护士分工不明确 D.护理工作繁重 E.宗教的束缚和影响科学 3.护理专业的诞生是在 A.17世纪中叶 B.18世纪中叶

C.19世纪中叶 D.20世纪初期 E.20世纪中叶 4.南丁格尔接受短期的护理训练是在 A.凯塞威尔斯城护士训练班 B.圣托马斯医院护士训练班 C.英国伦敦护士训练班 D.佛罗伦萨护士训练班 E.战地医院护士训练班 5.南丁格尔扭转了英国朝野轻视护理工作的观念,其主要原因是 A.出身名门与上层社会交往密切 B.南丁格尔具有渊博知识 C.克里米亚战争中卓有成效的工作 D.撰写多篇著作指导护理工作 E.创立了科学的护理制度 6.国际护士节选定为每年的 A.4月12日 B.5月12日 C.5月21日 D.12月5日 E.6月12日 7.国际护士节时间的确定是根据 A.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日期 B.南丁格尔诞辰纪念日 C.南丁格尔接受英国政府奖励的日期 D.宣布南丁格尔奖章的日期 E.南丁格尔逝世纪念日 8.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的护士团最终使士兵的病死率由42%降到

第一章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 的和,我们这里讲述的是。2.汉语做为一种语言,具有一切语言共有的性质。即从结构上说,它是一种;从功能上说,它是。 3.现代汉语有和两种不同的形 式。是民族共同语的高级形式。 4.现代汉语民族共同语又叫,它是 以为,以 为, 以为的。 5.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族早在先秦时代就存在着古代民族共同语,在春秋时代,这种共同语被称为,从汉代起被称为,明代改称 为。到了现代,即辛亥革命后又称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则称为。

6.现代汉语的地域分支是。 7.共同语是的语言,方言是的语言。8.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9.现代汉语七大主要方言区 是:、、、、、、。 10.我们了解和研究汉语方言,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有效地。 11.现代汉语的特点:语音方面 (1)(2)(3);词汇方面(1)(2)(3);语法方面 (1)(2)(3)(4)。 12.语、语、语同汉语关系尤为特殊,它们都吸收过汉语大量的词,甚至在汉语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新词。

13.汉语是联合国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 是语、语、语 语、语和语。汉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4.在当前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两项工作 是和。 15.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主要是为了消除,以利社会交际。 16.新时期推普工作应努力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各级各类学校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之成为。第二,各级各类机关工作时一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三,广播、电视、电影、话剧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第四,不同方言区的人在公众场合交往时,基本使用普通话,使之成为。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 1.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是() A、互相排斥 B、互相依存,方言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 C、方言是从民族共同语中分化出来的 2.对普通话而言,汉语方言是一种()

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生理学是研究①________的科学,人体生理学是研究②________的科学。 2. 生理学主要从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三个不同水平进行研究。 3.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和④________。 4. 新陈代谢过程可分为①________代谢和②________代谢两个方面。 5. 刺激引起组织发生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 6.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①________。它是机体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②__________ ;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相对③________的状态,称为④________。 7. 机体活动的调节方式有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是④________。 8.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①________,其结构基础称为②________。 9.根据形成的过程和条件不同,反射可以分为①_______反射和②______反射两种类型。 10.反馈调节控制有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两种类型。 11.可兴奋细胞包括①________、②________和③_________ 。它们受刺激时易发生 ④________反应。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能反映内环境状况的体液部分是() A.细胞内液 B.脑脊液 C.尿液 D.淋巴液 E.血液 2. 正常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处于() A.固定不变 B.相对稳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不变 E.剧烈波动 3.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 A.分泌活动 B.收缩反应 C.电位变化 D.神经冲动 E.反射活动 4.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属于()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神经-体液调节 E.负反馈调节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由输入信息与反馈信息比较后得出的信息称为() A.控制信息

绪论及第一章 教育

绪论及第一章教育(自测题) 一、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教育学就是研究,的科学。 2、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以为中心,相应的教学方法是。 3、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教育体系,即和。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______为主要内容.欧洲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代表, 前者以__________为学习内容,后者以为主要内容。 4、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首次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之上。 5、我国当代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 6、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 7、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教育以及教育等教育。 8、教育的功能主要有的功能和的功能。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9、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错误理论,一是论,二是 论。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10、传统教育模式即是以_________ _______和____________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11、学校教育产生于社会。我国奴隶社会已有的学校名称为_____________四种。教育内容是 “”,具体是指。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____________,其中以<< >>和<< >>最为影响大。 12、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 13、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的战略地位,以为重点,抓住 这个中心环节。 14、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作用。 15、对教育有直接决定作用,对教育有最终决定作用。 16、杜威强调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1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和。 18、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人是。 19、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是:“教育要面向,面向,面 向。” 20、在中国,教育学是泊来品,20世纪初从________(国家)引进的教育思想属于___________(教育家)的 _______________(教育流派)的范畴。

基础工程课件第一章

绪论 0.1地基和基础 一、地基和基础的概念(插图) 1地基:受建(构)筑物荷重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 2基础:支撑上部结构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层中地基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3直接支撑基础的地基称为持力层,在持力层下方的地层称为下卧层。4基础分类: 埋深不大于5cm或埋深与基础底面宽度之比小于1、只需简单施工程序就可以建造起来的基础称为浅基础;埋深较深,且需要特殊方法施工的基础称为深基础,如桩基础、墩基础、沉井、地下连续墙、筏板带桩基础、箱基带桩基础等。 5地基分类: 地层包括岩层和土层,因此地基有岩石地基和土质地基之分。由于人们对选定场地的土质条件无法选择,只能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处理。 对于开挖基坑后就可以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称为天然地基;对那些

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进行人工处理的地基称为人工地基。 二、地基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为了建(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设计必须满足下列两个基本条件: 1地基的强度条件:要求作用于地基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承载力,保证地基不发生整体强度破坏;地基的土(岩)体必须稳定,保证在建(构)筑物使用期间,不发生开裂、滑动和坍塌等有害现象。 【沉降量、沉降差】 2地基的变形条件:控制基础的沉降不超过地基的容许变形值,保证建(构)筑物不因地基变形而损坏过影响其正常使用。【倾斜、局部倾斜】在荷载作用下,建(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上部分互相制约、共同工作。对于特定的建筑物,采用何种类型的地基、配合何种形式的基础,是建筑物设计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地质勘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基、基础、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当地施工水平及场地施工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取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的地基基础方案。 0.2基础工程的作用 一、基础工程的学科地位: 基础工程是以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等课程为专业基础,研究在各种可能荷载及其组合作用及一定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下,地基基础受力、变形稳定新装的变化规律及各种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与维护的专门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的

绪论及第一章 级的工作原理 课程练习题

绪论及第一章级的工作原理 一、问答题: 1.按工作原理、热力过程特性、蒸汽流动方向、新蒸汽参数等对汽轮机进行分类,汽轮机可分为哪些类型?按新蒸汽参数分类时,相应类型汽轮机的新汽压力等级是什么? 2.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是什么? 3.根据国产汽轮机型号的表示方法,说明下列汽轮机的型号提供了汽轮机设备的哪些基本特征? (1)CB25-8.82/0.98/0.118 (2)CC25-8.82/0.98/0.118-1 (3)CB25-8.83/1.47/0.49 (4)N300-16.7/537/537 4.简述蒸汽在汽轮机中的能量转换过程? 5.蒸汽对动叶片冲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6.蒸汽对动叶片反动作用原理的特点是什么? 7.根据蒸汽在汽轮机内能量转换的特点,如何划分汽轮机级的类型?各种类型级的特点是什么? 8.什么是动叶的速度三角形? 二、名词解释 1.汽轮机的级; 2.反动度;

3.滞止参数; 4.轮周效率; 5.轮轴功率; 6.级的相对内效率; 三、单项选择 1.电厂常用汽轮机属于下列那种类型? A. 离心式 B. 轴流式 C. 辐流式 D. 周流式 2.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的主要任务是: A. 将热能转化成电能 B. 将热能转化成机械能 C. 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化成电能3.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蒸汽在喷嘴中膨胀时。 A. 压力下降,速度下降 B. 压力上升,速度下降 C. 压力下降,速度上升 D. 压力上升,速度上升4.级的反动度是: A.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B.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理想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理想焓降之比。 C.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级的滞止理想焓降之比。 D. 蒸汽在动叶通道内膨胀时的实际焓降与蒸汽在整个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经挑选,调整和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是 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 2.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3.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4.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5.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 6.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7.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8.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和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是倍数系列。(╳) 9.产品的经济性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10.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11.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 ) (绝对、相对测量: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12.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 13.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1-6等,0-k 级 ) 14.使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 ) 15.0~25mm千分尺的示值范围和测量范围是一样的。( √ ) 16.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 × ) 17.某仪器单项测量的标准偏差为σ=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误差=X-X0 0.006mm )。 18.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 的。( × ) 19.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和灵敏度。( × ) 20.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 √ ) 二、选择题(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____ABD_______ A、测量误差δ往往未知,残余误差γ可知。 B、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和应趋于零。 D、当|γ|>3σ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应该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度的目的出发,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_______ A、直接测量 B、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例1.2】 设有一个二进制离散信源(0,1),每个符号独立发送。 (1)若“0”、“1”等概出现,求每个符号的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熵); (2)若“0”出现概率为1/3,重复(1)。 解:(1) 由于“0”、“1”等概出现,因此 2/1)1()0(==P P 其信息量为 )(12log )(1 log 2210bit x P I I ==== 平均信息量为: )/(1)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2) 若3/1)0(=P 则 3/2)0(1)1(=-=P P 因此,“0”、“1”的信息量分别为: )(584.13log ) 0(1 log 220bit P I === )(585.0)2/3(log )1(1log 221bit P I === 平均信息量为: )/(918.0)1()0()(log )()(1012符号bit I P I P x P x P x H M i i i =+=-=∑= 【例1.3】 国际摩尔斯电码用“点”和“划”的序列发送英文字母,“划”用持续3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点”用持续1单位的电流脉冲表示;且“划”出现的概率是“点”出现概率的1/3。 (1)计算“点”和“划”的信息量; (2)计算“点”和“划”的平均信息量。 解:(1)设“点”的概率用1P 表示;“划”的概率用2P 表示。 已知3/12P P =,且112=+P P 所以4/34/112==P P , 所以)(2log )(415.0log 222121bit P I bit P I =-==-= (2)根据(1)可以得到平均信息量为: )/(81.02211符号bit I P I P H =+= 【例1.5】设某信息源的输出由128个不同的符号组成,其中16个出现的概率为1/32,其余112个的出现概率为1/224。信息源每秒发出1000个符号,且每个符号彼此独立。 (1)计算该信息源的平均比特速率。 (2)传送1h 的信息量。 解:(1)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可以表示为: )/(405.6224log 2241 11232log 321 16)(1log )(2212符号bit x P x P H M i i i =?+?==∑ = 因为符号速率)/(1000s R B 符号= 所以平均比特速率)/(10405.63 s bit H R R B b ?=?=

基础工程思考题(12年)剖析

《基础工程》思考题和习题 绪论 1.地基和基础。 2.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 3.深基础和浅基础 4.地基基础设计要满足的三个条件? 5.基础工程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章地基基础设计的原则 1.基础的含义。 2.三种设计状况是什么? 3.基础工程的设计任务是什么? 4.极限状态分哪两类?哪一个要求更严格? 5.地基基础设计需要资料有哪些? 6.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规定有哪些? 7.什么是湿陷性黄土地基、膨胀土地基、冻土地基?它们的工程性质如何? 8.浅基础有哪些主要形式? 9.深基础有哪些主要形式? 10.什么是桩基础?它的适用条件如何? 11.何为柔性结构?敏感结构?刚性结构? 12.线性变形体的地基计算模型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刚性基础与扩展基础 1.刚性基础的含义?刚性角的概念?刚性基础主要材料有哪些?刚性基础的优缺点? 2.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含义?宽基浅埋的含义?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构造的有哪些主要要求? 3.基础埋置深度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地基承载力确定要满足什么要求?确定地基承载力有哪些方法? 5.如何进行地基承载力的验算? 6.如何进行软弱下卧层的验算? 7.基础和地基稳定性验算包括哪些方面? 8.如何进行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结构设计? 9.为何要进行地基变形验算?其内容如何? 10. 减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11.习题2.1:某独立基础的受力情况及地基条件示于下页图中,验算地基是否满足要求。 第三章连续基础 1.连续基础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2.连续基础的计算与刚性和扩展基础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弹性地基上梁的微分方程要满足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文学欣赏(1):绪论及第一章

绪论课 讲课要点:绪论和第一章内容 绪论应讲清两点:1、开设本门课的目的;2、本门课的主要内容及讲课方法;第一章应讲清以下内容:第一:文学的涵义——这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 第二:文学欣赏活动性质——文学欣赏是一个审美认识、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以无穷的教益。第三:文学欣赏的过程——我们如何进行文学欣赏教学过程: 绪论—— 本门课的教学体例和开设目的: 文学欣赏课是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的总体氛围中产生的一门新课,它不同于以往与中学语文课本面孔雷同的《大学语文》,采取以文学欣赏方法和文学欣赏常识为主线、以名篇欣赏为落脚点,分文体进行教学的模式,重点在于欣赏方法的介绍。这样就使得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在掌握欣赏方法的基础上,自如地进行文学名著的欣赏,以达到授人以渔、举一反三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 本门课的主要内容: 文学欣赏方面的内容以教材为主包括五章,共26学时;根据专业的情况及外语教研室的要求,加入写作方面的内容,重点讲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应用文写作概论,二是常用的应用文文体写作,三是毕业论文写作,共8学时。 对学生的要求: 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应用文写作,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前者是我们的精神需求,后者可能是我们今后谋求生计的工具,因此应该重视;由于课时非常短,内容很多,课堂上只讲要点,需要课下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 第一章:文学欣赏概述 一、文学活动: 从动态角度分析,文学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既然是艺术创造活动,就要有原料、有创造者、有产品,文学创造的原料就是现实生活,创作者就是作家,产品就是作品,因而这三者构成了一种三角关系,即现实——作家——作品。这就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三角关系。 但是在这个关系中,只涉及了文学的创作,没有对于作品的评判和反馈因素,所以后来国外的文艺理论家,又创立了“文学的接受理论”,即在以上旧的“三角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读者的因素,构成了新的三角关系:作家——作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习题及答案

绪言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2.神经调节 3.体液调节 4.反馈 5.负反馈 6.正反馈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_______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_______。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_______。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_______。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_______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_______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 )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 )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C.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激素的靶细胞? D.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5. 自主神经系统对于心血管系统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6. 心血管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7. 迷走神经传出纤维的冲动可看作是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8. 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动脉血压变化,使相应的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可看作 ( ) A.控制系统 B.受控系统 C.控制信息 D.反馈信息

绪论及第一章

实用标准文案 绪论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这门课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分子材料常见的加工设备的基本的一些分类、结构、作用方式和作用原理,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的问题。 橡胶、塑料和化学纤维都是高分子材料,其成型加工设备有相似之处,有一些设备是通用的,如密炼机、压延机;但也有一些设备有较大的差别,例如挤出机、注射机等。 课程进程安排 绪论2学时 聚合反应器2学时 化纤机械10学时 塑料加工设备8学时 橡胶加工设备6学时 课程复习2学时 答疑2学时共32学时 高分子材料加工设备概述 高分子材料生产过程所需设备一般可分为两种,传递过程设备(动量、热量、质量传递等物理过程设备)和化学反应过程设备。完成化学反应过程的设备成为聚合反应器。

1、聚合反应器 精彩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聚合物反应特点: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聚合反应机理复杂,且随反应进行,系统的粘度急剧上升,因此聚合反应器的设计具有特殊性。 典型的聚合反应器包括: 釜式反应器:多设有搅拌装置,称搅拌釜反应器。它适应性强,操作弹性大,适用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广,既可用于间歇操作,亦可用于连续操作。主要用于乙烯、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丙烯腈的聚合,也可用于丁苯橡胶、氯化橡胶和顺丁橡胶的反应。 管式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多用于粘度较高的均相反应物料,它属于连续流动反应器,内部物料的流动接近于平推流,返混程度不大。主要通过控制加料速度来控制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也可以按照工艺要求分段控制反应温度。典型的反应体系有:乙烯高压聚合、苯乙烯本体聚合、己内酰胺的开环聚合等。 特殊反应器: 对于高粘度体系,如本体聚合或缩聚反应聚合后期,反应物体系粘度可达 500-5000 Pa.S, 为此需要特殊反应器。如尼龙的后缩聚反应可采用双螺杆型反应器,聚酯生产中的后缩聚采用的表面更新型反应器。 2、化纤生产设备 化纤设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为: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

绪论与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要点(其中带“★”者应作为要点中的要点来理解和掌握)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节重点问题:为什么会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 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参见教材P2-P4) ①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②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他们的理论继承人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的关于现代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体系(补充)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见教材第一到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见教材第第四、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见教材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论(见教材第七章);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教材P4-P11) ①产生时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②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五点) ●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和社会阶级关系的明朗化,为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创立科学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理论提供了可能。(参考教材P4—P6第1段) ●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为之提供指导。(参考教材P6第2段---P7第2段) ★●人类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发展和积累,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须的人类认识发展基础。其中,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十八世纪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十八、十九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参考教材P8最后一段-P10第2段所讲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主观基础(补充) 马、恩自身无与伦比的主观素质: _为人类解放和幸福而献身的崇高志向和使命感; _坚忍不拔的勤奋探索、刻苦钻研精神; _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思想(批判继承和创新)才能; _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 _丰富的亲身社会革命斗争实践经验。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又叫做“马克思的两大

第一章 绪论1

北京化工大学人物形象设计专业《服装服饰设计》 ——主讲教师:陈郁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服装服饰的分类 第三章服装的结构与型 第四章服装制作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男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六章女性服装服饰礼仪 第七章儿童服装服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服装服饰的基本概念一、服装服饰起源和相互间的关系(一)服装服饰起源的理论 保护说: 服装的起源是人类为了 适应气候环境(主要是适应 寒冷)或为了身体不受外界伤害,而从长年累月的裸态生活中逐渐进化到用自然的或人工的物体来遮盖和包裹身体。沙漠居民防晒装束

装饰说: 服装的起因来自于人们 想使自己更富有魅力,想创 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心理冲动。 羞耻说: 人类之所以穿用衣物, 用各种方式来整改身体,是 出自于羞耻心。这种学说从 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篇的亚 当和夏娃的故事可以得到考 证。 刚果妇女臀部装饰的“耐葛比”

性差说 男女两性相互为了吸引对方,引起对方的注意和好感,把性的特征装饰得特别突出。 护符说 原始人由于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对醒时的感觉和梦中的幻觉不能正确区分,以致把精神和肉体分离开来,视精神独立于肉体之外而存在。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灵,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的是善灵,带来疾病和灾难的是恶灵。为了获得善灵的保护,常将一些视为能起避邪作用的东西带在身上。

二、服装与服饰的关系 服饰从属于服装。服饰的风格、材料、数量的确定取决于服装的风格,使用得当将起到一定的烘托、补充作用。

三、服装服饰设计在人物形象设计中的地位、作用及特点 ?地位: 服装服饰设计是从事人物形象设计所必须具备的三大技术基础(化妆基础、发型设计基础、服装服饰设计基础)之一,在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用: 服装服饰设计是人物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人物形象设计的要求,运用服装服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能够使整体形象设计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1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 不经挑选,调整与修配就能相互替换,装配的零件,装配后能满足使用性能要求,就就是具有完全互换性的零件。(V) 互换性原则中适用于大批量生产。( X ) 为了实现互换性,零件的公差应规定得越小越好。( X ) 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就是一定要执行的,而推荐性标准执行与否无所谓。 ( X) 企业标准比国家标准层次低,在标准要求上可稍低于国家标准。厂外协作件要求不完全互换。( X ) 装配时需要调整的零、部件属于不完全互换。( V 优先数系包含基本系列与补充系列,而派生系列一定就是倍数系列。 ( X) ) ) ) (绝对、相对测量:就是否与标准器具比较) 产品的经济性就是由生产成本唯一决定的。( X 保证互换的基本原则就是经济地满足使用要求。( V 直接测量必为绝对测量。( x 为减少测量误差,一般不采用间接测量。 ( V ) 为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应尽量选用高等级量块作为基准进行测量。使 用的量块数越多,组合出的尺寸越准确。(x ) 0~25mm 千分尺的示值范围与测量范围就是一样的。( V 用多次测 量的算术平均值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示值误差数值。某仪器单项 测量的标准偏差为b (x 1-6 等,0-k 级 ) ( x ) =0.006mm,若以9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0.006mm ) 。 其测量误差不应超过0.002mm。( xx 误差=X —X。测量过程中产生随机误差的原因可以一一找出,而系统误差就是测量过程中所不能避免的。( x ) 选择较大的测量力,有利于提高测量的精确度与灵敏度。( x ) 对一被测值进行大量重复测量时其产生的随机误差完全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V ) 二、选择题( 将下面题目中所有正确的论述选择出来) 1、下列论述正确的有ABD __________ A、测量误差3往往未知,残余误差丫可知。E、常用残余误差分析法发现变值系统误差。 C、残余误差的代数与应趋于零。 D、当| 丫|>3 b时,该项误差即为粗大误差。 E、随机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系统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准确度(精确度) (E 应该就是随机误差影响测量精密度, 系统误差影响测量正确度。) 2、从高测量精 度的目的出发, 应选用的测量方法有__ADE ____________________ A、直接测量 E、间接测量 C、绝对测量 D、相对测量 E、非接触测量。 3、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BCD _______ A、指示表的度盘与指针转轴间不同轴所产生的误差属于随机误差。 B测量力大小不一致引起的误差,属随机误差。 C测量被测工件的长度时,环境温度按一定规律变化而产生的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测量器具零位不对准时,其测量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