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

3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

3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
3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税收的本质和课税的理论依据。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职能说明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分配方式。税收是国家本质和国家职能的物质资料获取方式。同时,税收又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税收的本质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课税的理论依据: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3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

1、国家的本质。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

2、国家的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和基本的方面,是国家为实现其基本目的和使命而担负的职责与功能。

3、税收是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职能的物质资料获取方式。具有规范性、法律强制性、确定性、公平性和非直接返还性(或称无偿性)等特征的税收是政治权力的最佳物质利益获取方式,是国家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最正常的经费来源。

4、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同时,有了税收也就有了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税收就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分配。

5、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税收作为国家政治权力主体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其总量不能多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总剩余产品价值量。

6、政府课税的理论依据。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一)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

社会共同需要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在市场经济形态下,社会共同需要由国家或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主要包括:(1)提供国防、公共安全、外交和中央行政管理等,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不受外国侵犯、内部治安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保障社会各项事业的正常运行;(2)提供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4)重视基础科学和前沿学科研究,为科技发展提供条件;(5)加强公共卫生和公共防疫,保障人民的健康教育。(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运行提供安全网。(7)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等。

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过向人民课税来实现,因为:第一,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的责任,但政府本身不具有也不能直接创造满足公共需要的资财,因而只能由社会成员来分担。第二,公共需要本质上就是公众的需要.因而社会成员有义务对自己的需要提供支付,尽管这种享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权利与自己纳税的义务不是对等的。第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有很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支付,具有长期的潜在效应,如教育、科技、国防、交通和环境保护等,其受益者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几代人,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每个社会成员有责任对此进行支付。第四,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定性的特征,它是政府对公共需要进行分担的最好形式,这就决定了每个公众必然以税收的形式来分担公共需要。

(二)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政府剩余是指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通过组织与管理经济社会活动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能够产生正值的政府剩余,是政府存在的基本经济理由。

税收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根据政府剩余的理论,政府征税是正当性的要求,是政府对社会产出的一种索取权。政府凭借这种索取权对社会产出征税。是政府索取权的一种体现。③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我们很难从数量上对政府剩余有准确的计量,但从理论上说,政府剩余的存在是客观的,政府课税正是是政府对索取权的体现。当政府创造正值政府剩余时,政府就拥有征税的正当权益。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事实上一个无效的政府同样也在征税,这是政府征税非正当性的表现。由此推理下去,如果政府总是处于无效的状态,而又总是在课税,最终政府必然会破败的。如果按照逆向的思维逻辑来思考,政府一旦对社会产出征税,政府就必须对社会有贡献,更好地履行政府的职责,更充分、更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如果说,人们纳税是对政府的回报这一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政府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就是政府对社会的回报。

从质的规定上,我们强调了创造正值政府剩余的国家有征税的正当权益,这首先满足了一个基本的假设--政府是有效的。一个有效的政府,才能为社会带来正值的政府剩余,政府征税才具有真正的理由。从数量的观点上分析,政府凭借索取权对社会产出课税,这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政府剩余都要由国家索取,尤其是当国家的边际产出特别高的时候。

本章难点:(一)税收的本质

如果说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概念的外延,税收的本质就是是税收概念的内涵。

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作用于社会经济的产物。国家政治权力及国家职能范围和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剩余产品价值是决定税收产生和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税收的最一般本质可以表述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

税收分配关系由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三个层面所构成的体系。(详见本书第15章)

(二)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

税收与国家的本质联系,一方面如前所述,是国家的存在决定了税的存在,税收的主体是国家,税收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是国家的本质和实现国家职能获取物质资料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税收的存在又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正如马克思说的:"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①"捐税体现着表现在经济上的国家存在。官吏和僧侣、士兵和女舞蹈家、教师和警察、希腊式的博物馆和哥特式的尖塔、王室费用和官阶表这一切童话般的存在物于胚胎时期就已安睡在一个共同的种子--捐税之中了。"②可见,税收与国家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理解为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同时,有了税收也就有了经济意义上的国家。税收就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据的分配。

(三)税收是国家政治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

税收作为国家政治权力主体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其总量不能多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总剩余产品价值量。马克思指出:利润以各种不同形式--利润、利息、地租、年金、赋金等等,在不同名称和不同阶级的居民之间进行分配,以这些形式进行的分配在总量上决不能多于总剩余价值或总剩余产品。马克思还指出:"无论在不同社会阶段上分配如何不同,总是可以像在生产中那样提出一些共同的规定来,可以把一切历史差别混合和融化在一般人类规律之中。例如,奴隶、农奴、雇佣工人都得到一定量的食物,使他们能够作为奴隶、农奴和雇佣工人来生存。靠贡赋生活的征服者、靠租税生活的官吏、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靠施舍生活的僧侣,或者靠什一税生活的教士,都得到一份社会产品,而决定这一份产品的规律不同于决定奴隶等等那一份产品的规律。"就是说,奴隶等劳动者得到的是必要产品,

征服者、官吏、土地所有者、僧侣、教士等占有的则是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恩格斯指出:"正是资本家与工人间的这种交易创造出随后以地租、商业利润、资本利息、捐税等等形式在各类资本家及其奴仆之间进行分配的全部剩余价值。"资本家与工人的交易指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的奴仆指国家。

税收收入保持在合理限度内才不致于影响扩大再生产,才会随再生产规模扩大、剩余产品价值总量增加而增加。收税过度会损害投资者、生产者的积极性。税负或税率高到投资者、生产者得不到任何盈利时,投资和生产就会停止,税收就失去物质基础,税收源泉就枯竭。反过来,税率定得很低、税收收入规模安排得很小,可以促进投资和生产,但国家政治权力及其社会管理职能的运行得不到足够资金,此时国家只能通过发行纸币或借债或二者并用以获得所需经费,而财政性货币发行往往造成通货膨胀、货币贬值,这意味着经济利益主体(企业、个人)以间接、隐蔽的形式向国家转移财富,借款最终还是以税收收入归还。也就是说税率低、主观安排的税收规模小,实际上不会降低税负,随后必须征集的一定数量的税收会违背国家政治权力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本意而导致间接、隐蔽、难以预测的后果,干扰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因此,国家政治权力主体以税收形式征集的剩余产品份额必须适度,税收规模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取之有度,这是税收内在的普遍规律。

第二部分背景资料

美反战人士发起抗税运动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站2007年7月5日报道】题:反战人士拒绝缴税

自从4年多以前美国攻打伊拉克,反战人士戴维·格罗斯就向老板要求大幅减薪,这样他就不必缴税资助战争。

格罗斯说:"当时,每当我看到镜中的自己都很不开心。我知道,一部分空投的炸弹是用我缴纳的税款买的。我必须作出实际行动来摆脱自己的共犯身份。"

作为旧金山市的一名文案工作者,格罗斯当时的年薪接近10万美元。起初,格罗斯不清楚自己究竟需减薪多少才能达到免于缴纳联邦税的水平。后来他得知,要想免税,他的工资就必须低于最低水平。

在老板拒绝了他的要求后,格罗斯毅然辞职。38岁的格罗斯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并于去年拒绝缴纳个体经营税。

作家亨利·戴维·索罗和歌手约安·贝兹分别在19世纪和越战期间掀起过反战抗税热潮。现在,这种行为又再度引起了一些反战活动家的兴趣。

美国"全国拒绝缴纳战争税"组织协调委员会的协调员露丝·本说:"今年明显有更多的人给我们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讲述他们是如何作出抗税决定的。"

根据协调委员会的邮件记录和美国各地相关组织的报告,露丝·本估计,已有大约8000到10000名美国人出于反战原因,拒绝缴纳部分或全部联邦税款。

美国财政部国内税收署的官员说,他们没有单独统计因反战而抗税的人数,但恨娼今年早些时候的报告,全美抗税率为16.3%,年度总欠缴税额预计为3450亿美元。

露丝·本说,和平活动家正考虑在明年4月发起大规模的抗税运动,从而加大对政府的压力,结束伊拉克战争。

格罗斯承认,目前的抗税运动规太小,不足以制止战争,"但我想,我们所做的事情为人们参加反战运动指明了-条道路"。

国内税收署表示,虽然纳税人有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他们仍有纳税义务。国内税收署认为,纳税入以不同意政府使用税款的方式为由拒绝缴税是站不住脚的。

一项新的联邦法律把对抗税者开出的罚金从500美元提高到了5000美元。国内税收署称,它将对抗税运动的发起人进行调查,必要时向司法部提起刑事诉讼。

(资料来源:《参考消息》2007年7月8日第三版)

第二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国家职能

2、公需说

3、义务说

4、牺牲说

5、政府剩余

6、外部性

(二)判断题

1.公共权力的特殊强制力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依据,或者说税收正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所需的物质资料。

2.税收与国家之间的本质联系,可以理解为有了国家就有了税收。同时,有了税收也就有了经济意义上的国家。

3.以个人所得为课征对象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是否课及必要劳动价值,就整体、长期、本质而言回答是肯定的。

4.税收作为国家政治权力主体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其总量不能多于一定时期社会的总剩余产品价值量。

5.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过向人民收费来实现。

6.牺牲说产生于19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法国)、穆勒(英国)以及英国著名财政学家巴斯泰布尔等。这种学说认为,税收对于人民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国家是一种牺牲。

7.高价销售的烟、酒,必然给生产和提供烟和酒的厂商带来丰厚的利润,从而使市场竞争的结果失去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运用税收对烟、酒等劣值品征收高税。

(三)多项选择

1、公共权力与其他权力相比,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特殊的强制性

B、主权性

C、普遍的约束力

D、自由性

2、非等价交换的收人获取形式有:

A、摊派

B、收费

C、力役

D、税收

3、西方学者关于社会成员分担公共需要的主要观点有:

A、公需说

B、义务说

C、牺牲说

D、掠夺说

4、社会政策说产生于19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有:

A、瓦格纳

B、塞里格曼

C、萨伊

D、庇古

5、税收调控机制的特征:

A、广泛性

B、多重性

C、全程性

D、单一性

(四)问答题

1、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2、怎样理解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3、怎样理解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职能的物质资料获取方式是税收?

4、为什么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过向人民课税来实现?

5、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二、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国家职能,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和基本的方面,是国家为实现其基本目的和使命而担负的职责与功能。

2、公需说,认为国家的职能是满足公共需要和增进公共福利,这一职能的实现需要税收来提供物质资源,故此,税收存在的客观依据就在于公共需要或公共福利的存在。

3、义务说,认为国家是人类组织的最高形式,个人依存于国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就应有征税权,人民纳税是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例外。

4、牺牲说,认为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5、政府剩余,是指由于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6、。外部性,指的是企业或个人强加于市场之外的其他人的成本或效益。强加于他人的成本,称为负的外部性。强加于他人的效益,称为正的外部性。

(二)判断题

1.√

2.√

3.×就整体、长期、本质而言回答是否定的。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不是纳税人的毛收入,而是毛收入扣除生活必需费用后的余额,所得未达到生活必需费用扣除额亦即个人宽免额不用纳税。生活必需费用扣除额一般不低于劳动力价值平均补偿费用,而随生产力发展个人收入总额高于必要产品价值的部分日益增加。

4.√

5.×通过向人民课税来实现。

6.×这种学说认为,税收对于国家是一种强制征收,对于人民是一种牺牲。

7.√

(三)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AB

5、ABC

(四)问答题

1、国家的本质是什么?

答: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国家的本质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必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统治阶级对社会实施统治,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指哪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或者说是政权的阶级性。尽管历来的剥削阶级总是力图将它们的国家说成是全社会普遍利益和整体利益的代表者,但这只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谎言。第三,国家是个机器。这是说明国家这种特殊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国家机

器最主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即国家权力,也就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代表的,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权力。

2、怎样理解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答: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方面,社会管理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和强大有力,政治统治才能延续和稳固。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另一方面,政治统治职能又是社会管理职能的前提。因为,国家只有有效地镇压敌对阶级和破坏分子的反抗,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管理职能。可见,我们不能把国家的政治统治即阶级统治的职能绝对化,把它看作国家的惟一职能。反过来,也不要因为承认国家具有多方面的社会管理职能,就否认国家区别于无阶级社会的社会管理机关的本质特征,否认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怎样理解国家的本质和国家职能的物质资料获取方式是税收?

答:国家的本质说明国家是阶级统治,国家是个机器。无论是实现阶级统治,还是国家机器的运转,都需要物质资料作保证。那么,国家所需的物质资料从哪里来呢?虽然我们不排除国家可以通过手中的财产权力取得一些公产收入等作为所需物质资料来源,但这类收入是无法满足日益增强的国家机器运转和实现阶级统治需要的。而税收正是供养官吏和国家机器运转所需物质资料的可靠保证。因为国家是个机器,而国家机器最主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公共权力。公共权力的特殊强制力是国家取得税收收入的依据,或者说税收正是国家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所需的物质资料。

我们说,权力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利益加以体现的,不存在无物质利益表现的虚幻的权力。国家拥有公共权力即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行使要求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参与社会物质产品的分配,从中获得一部分物质利益作为自己运行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财产权力内在于生产过程,是生产活动的条件;所有权内涵着对他人侵犯的排斥,意味着他人要使用所有者的所有物要付出一定经济利益作为代价。农民使用、耕种地主的土地要向地主交租,地租就成为土地所有权的经济利益表现。同样,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使用、经营国有资产,也要向其所有者以一定形式支付一部分纯收入作为报酬。也就是说,国家凭借财产权力参与社会纯收入分配,这种分配关系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在等价交换基础上的契约关系。经营者支付的纯收入往往以上交利润、租金、承包费、股息红利等形式出现,而不是税收。因此,笼统地说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不够确切。税收只与国家政治权力有本质联系。与所有权不同,国家的政治权力外在于生产过程,本身不创造物质财富;政治权力主体与社会纯收入创造者之间不存在利益的等价交换关系和平等的契约关系,获取物质利益或物质财富只能采取非等价交换形式。这由国家政治权力及社会管理职能所提供的社会共同需要的工程、物品和服务的性质特点所决定。

4、为什么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过向人民课税来实现?

答:因为:第一,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需要的责任,但政府本身不具有也不能直接创造满足公共需要的资财,因而只能由社会成员来分担。第二,公共需要本质上就是公众的需要.因而社会成员有义务对自己的需要提供支付,尽管这种享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权利与自己纳税的义务不是对等的。第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有很多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支付,具有长期的潜在效应,如教育、科技、国防、交通和环境保护等,其受益者可能是现在和未来的几代人,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每个社会成员有责任对此进行支付。第四,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规定性的特征,它是政府对公共需要进行分担的最好形式,这就决定了每个公众必然以税收的形式来分担公共

需要。

5、简述课税的理论依据。

第一,政府课税是对社会共同需要的分担。根据公共物品理论,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来满足的社会共同需要,应有全社会的成员来分担,而这种分担又必须通过向人民课税来实现。

第二,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政府征税可以看作是政府对社会产出进行分配提出的一个索取权,或者说政府课税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政府征税的正当性,可以借助政府剩余理论来解释。政府剩余是指由于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所增加的社会财富。政府剩余是国家的索取权。税收是国家索取权的体现。

第三,政府课税是国家实施政策的需要。国家征税不仅是为了取得财政收入,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对经济运行予以调控,实施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

第四,政府课税是弥补市场失效的需要。理想的市场经济是指所有物品和劳务都按照市场价格自愿地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换。然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种经济能够完全依照"看不见的手"的原则而顺利进行。相反,每个市场经济都会存在诸如外部性、公共品等的市场失效。政府为弥补市场失效而提供公共品,需要税收筹集资金。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的涵义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由于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征税时丧失了信息优势,在博弈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自然秩序作用下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安排,使之接近于这个状态。最优税制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税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效率与公平,最优税制应该是同时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制。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的配置,保持一种中性,以免造成对纳税人的行为的扭曲。也就是税收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收入效应中,只有资源的从私人手中转移到政府的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状态假设: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收益)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要明确表示出来。

(2)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政府必须通过一套交易成本较低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工具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相关,纳税义务与经济政策无关的一次总负税不予考虑); (3)标准函数假设:多人的模型中,以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各种结果,以此来作为选择税收工具的标准。 早期最优税制理论 1927年,年轻的剑桥经济学家拉姆齐(Ramsey)在解答老师庇古(Pigou)的一篇作业中天才地解决了一个关于最优商品税的问题:假定一次总付税不可行,对于征收给定的税收收入,最优的商品税率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拉姆齐得出,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而高档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拉姆齐法则要求,有效率的税收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率,而对高档品课以低税率。 最优所得税问题是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与最优商品税假定不存在公平问题相反,最优所得税最初的研究对效率采取了完全忽略的态度。埃奇沃思(Edgeworth)提出,当每个人的边际牺牲相等时(纵向公平原则),社会效用损失最小,这就意味着最大边际税率为100%。当收入达到某个等级时,当事人的所有增加的收入都将用以交换税收,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高收入者将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由于损失了效率,政府的收入反而低于课征低税率的收入。斯特恩(Stern)通过对税收与劳动供给的研究,得出最优所得税率与劳动供给弹性负相关,当劳动供给弹性小,即对工资率的变动表现为不敏感时,较高的税率不会对劳动供给决策,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大的影响,反之,若劳动供给弹性很大,对工资所得课以较高的税率则会导致实际工资率的下降,进而引起更大的劳动供给的减少。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Mirrlees)对激励条件下最优所得税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研究。在考虑了劳动能力分布状态,政府最大化收益,劳动者最大化效用,以及无不定性、无外部性等一系列严格假定的情况下,他得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结论,其中二点就是对高工资率和最低工资率都应课以零(边际)税率。 最优税收与生产效率是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有效率,包括交换和生产的有效率,其条件是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

《中国税制》第一章税收的本质特征 习题(含答案)

第一编税收基本知识 第一章税收的本质特征 一、概念 1、税收 2、税收强制性 3、税收无偿性 4、税收固定性 二、单项选择题 1、税收是凭借( B )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A、财产权力 B、政治权力 C、人权 D、产品经营权 2、国家征税的目的在于(A)。 A、为实现国家职能而筹集资金 B、为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C、减少货币发行 D、减少纳税人的收入 3、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C )。 A、固定性 B、强制性 C、无偿性 D、相对稳定性 4、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 B )。 A、国债 B、税收 C、货币发行 D、费 5、税收的三性包括(A)。 A、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B、自愿性、固定性、无偿性 C、强制性、无偿性、绝对静止性 D、无偿性、自愿性、绝对静止性 三、多项选择题 1、税收具有(BCD )的基本特征。 A、自愿性 B、无偿性 C、固定性 D、强制性 2、下列(ABCD)属于财政收入形式。 A、税收 B、国债 C、货币发行 D、国家资产的出让收入 3、税收概念包括以下含义(ABC )。 A、政府征税是为了实现职能而筹集资金 B、征税凭借的是政府的政治权力 C、税收在绝大多数国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D、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特征 4、下列表述税收的强制性含义正确的是(ABCD)。 A、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 B、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非自愿性 C、税收的强制性是非惩罚性的 D、税收的强制性缘于税收的无偿性 5、下列表述税收固定性含义正确的是(ABD )。 A、税收固定性意味着税收制度的实施及其日常管理具有规范性 B、税收固定性意味着税收制度的相对稳定性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收理论与政策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复习方法-育明考博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收理论与政策考博指导与分 析 一、中央财经大学考博资讯 2014年中央财经大学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176名,其中普通计划125名(含硕博连读生13名)、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以下简称少数民族骨干计划)42名和对口支援计划9名。 (一)考试科目及各方向导师: 1.税收学(0202Z9) 研究方向01:税收理论与政策。导师分别是汤贡亮、计金标(兼职)。 考试的科目: (1)1001英语(100%)。 (2)2001经济学基础(100%)。 (3)3014税收学(100%)。 (二)考试须知 1.考试方式和科目:考试包括初试和复试两部分,跨学科门类报考考生还需参加加试考核。 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包括外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具体考试科目详见《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其中业务课一中的经济学基础(科目代码2001)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占35%)、西方宏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管理学基础(科目代码2002)考试内容包括管理学原理(占35%)、西方微观经济学(占35%)、计量经济学(占30%)。各考试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复试采用面试形式,内容包括科研基础与科研潜质测试和外语听说能力测试。科研基础测试采取现场问答方式进行,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考察考生对本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及前沿动态的掌握情况;科研潜质测试重在根据专业培养要求及考生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不少于5000字的《中央财经大学2014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研究计划》考察考生是否具有在本学科领域发展的科研水平和研究潜质、是否具有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能力测试

税收及其基本特征1

第二节、税收与纳税人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并掌握税收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懂得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都是违法行为,为树立纳税人意识打下基础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辨证、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如:不要把纳税看成个人小事,认识到公民纳税是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做贡献,从而学会全面、联系地看问题 觉悟方面: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自觉纳税是爱国行为,偷税是违法的、可耻的,从而应当做个守法公民。 [教学重点]:税收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充分认识违法行为是可耻的 [教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分析与归纳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什么是财政和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是什么?从而引出税收。 1、税收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主体国家 [分析] 目的实现其职能 凭借政治权力 依据法律 特点无偿取得 地位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由税收主体和目的、凭借手段及依据看出税收具有强制性;由税收特点看出它具有无偿性;由税收的地位看出它具有固定性。 2、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基本内容: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⑵三者定义 强制性:是指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 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固定性:是指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税数额之间的比例,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⑶三者关系: ①首先,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 ②其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因为强制征税是对所有者的财产的无偿占有,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的利益。所以税收必须具有固定性。 ③总之,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者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 [注意]:税收与其它财政收入的区别

高一政治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识记:我国税收的性质,我国税收的作用。 2、理解:举例说明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适用:根据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说明公民应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自觉纳税。 板书设计: (1)不同社会制度下税收的共同点 1、税收的基本特征见图表 (2)不同制度下税收的不同点 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1)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的 (2)“取之于民”反映的是劳动者局部利益与我国税收的2、我国税收的性质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性质和作用(3)社会主义税收是“用之于民”的 (4)“用之于民”反映税收代表这部分社会产品 和国民收入归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 人民的利益服务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我国税收的作用(2)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主要杠杆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教学方法:复习—导语—学生自学—讲解重点、难点—归纳小结—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什么叫税收? 2、税收的三大特征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 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税收,那么,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税收的性质是不是都一样呢?我们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和作用又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课要讲的主要问题。 进入新课:(看书自学,思考题投影打出) ①各国税收有哪些共同点? ②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我国税收的作用有哪些? 教学要点: 二、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板书)

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第四章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 重点:我国税收制度的特征和现行税制的主要内容;国际税收。 难点:不同税率的计算方法,增值税的计算。 第一节税收要素与税收分类 一、课税权主体 有关课税权主体的概念:通过行政权力取得税收收入的各级政府及其 征税机构,它说明谁征税。 (一)本国税与外国税:本国税指的是本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外国税则是外国政府开征的各种税收。 (二)中央税与地方税:中央税以中央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它由中央立法,由中央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为中央政府财政提供资金来源。地方税以各级地方政府为课税权主体的税收,它由地方政府立法,由地方税务机关征收管理,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提供资金来源。 二、课税主体 纳税人与赋税人的区别: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也称纳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收的实际负担人。 按照纳税人的不同,税收可以分为两类: 1.个人税和法人税 2.买方税和卖方税 三、课税对象

1.课税对象的概念:课税的标的物 2.根据课税对象的不同可以将税收分为三大类: 四、税率 (一)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 (二)平均税率和边际税率 (三)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 有关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定额税率的概念 税率=(应纳税额/课税对象)×100% ,税额 = 课税对象×税率 统一比例税率 比例税率产品差别 差别比例税率行业差别 全额累进地区差别 税率分类累进税率 超额累进 定额税率 比例税率--适用于流转税;累进税率--适用于所得税;定额税率--适用

于从量税。 1.比例税率:其特点是税率不随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提高。例如: 应纳税额=100万元×17% 应纳税额=1000万元×17% 应纳税额=10000万元×17% 其优点是:有利于鼓励生产经营者扩大生产经营的规模,因为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了,税率并不因之而提高。所以,在流转税的征收中往往使用比例税率。 2.累进税率:其特点是,税率随着课税对象数额的增大而逐步提高,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也越高。例如: 需要说明的是,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当中,又分为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两种计算方法。其中的全额累进,会导致收入临界点的不公平。 3.全额累进税率计算弊端说明 例如:张三月收入2800元,李四月收入2801元,那么,张三应纳税:(2800 – 800)X10% = 200元 李四应纳税:(2801 – 800)X15% = 300.15元

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2010171138 龙金梅 【教材分析】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人教版版《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该内容承接了前面财政收入的内容,并且又为后面“依法纳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因此它在教材第三单元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一节课,显得至关的重要。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有探究意识、学习热情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校高中生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较少,对税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只是国家税收这一项认知,但对税收的具体内容又非常陌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税收的含义、特征,理解税收的三个特征及它们之间的 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学生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懂得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的含义、税收的三个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高一学生特点的分析我确定了对重难点知识用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法和引导的合作式探究的教学方法。体现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强调直觉体验、心灵感悟 【课时安排】:2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税收撑起国和家》来导入新课:“税是国家命脉,有税就能强国富家”上节课,我们也学习了税、利、债、费四种财政收入形式,其中税是最普遍的形式,也是财政收入重要的来源。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第九课的内容税收的基本特征。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税收 教师活动:分析“税”字的结构,从税字的构成上可以看出,古代的税就是送给国家的农产品,由“税”字的结构和《税收撑起国与家》(归纳出税收 的本质) 学生探讨:税字的结构及其意思,归纳出税收的含义 教师板书:(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 基本形式。 教师分析:就税收的含义分析税收的主体、目的、凭借的手段、依据、本质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引导从税收的含义中找出税收的主体、目的、凭借的手段、依据、本质 2、国家为什么要征税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税收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税收的基本概念 税收也称为“税赋”。它是一个古老的财政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前提,有国家才有税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税收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因此,税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税收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固定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1.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履行国家公共职能的需要。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为了行使其职能,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必然要耗用一定的物资和资金,因而必须采取适当方式取得财政收入,而税收正是这样一种方式。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其政治权力。国家的权力有两种: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国家取得财政收入不是凭借财产权力,而是凭借政治权利,采取多种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并运用政治强制手段,集中一部分社会产品归其支配。3.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国家税收就是把一部分社会产品由其他社会成员所有,强制地转变为国家所有,由国家分配使用。 二、税收原则理论 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应当如何征税来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1.1 古典税收原则(1)斯密税收四原则:平等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最小征收费用原则。(2)瓦格纳税收四大原则: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收行政原则1.2 现代税收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稳定原则。税收中的效率原则又分为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行政效率原则;税收中的公平原则又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三、税收效应理论 税收效应理论具有三个部分:1.税收效应概述。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3 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1)税收效应的概念: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即通常所说的税收调节作用或效用。(税收效应是与税收中性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税收效应的分类:正效应与负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2)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因为政府课税对纳税人在其经济选择和经济行为中做出的反应。其研究的是:一、税收对生产、消费的影响;二、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三、税收对私人投资的影响;四、税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3)税收的宏观经济效应有以下内容:一、税收与经济增长;二、税收与经济稳定;三、税收与收入分配。 四、税收转嫁与归宿理论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含义:税收的转嫁与归宿,实际上是纳税人与负税人的非一致性问题。研究税收负担的转嫁过程,目的在于确定税收的最后归宿点,从而,分析各种税收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摘要 1、西方税收理论综述 2、亚当斯密的税收理论 3、亚当斯密税收理论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西方税收思想》许建国中国经济出版社 2、西方理论的发展《湖北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3、亚当斯密与傅玄思想的分析比较《产业科技论坛》2006年 4、亚当斯密税收原则的重新解读《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5、《政治经济学及税赋原理》商务印书馆 6、《中国经济问题》1990年第一期

西方税收理论的综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竞争和垄断统治三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出理了不同的税收理论学派 1重商主义税收理论 这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衰弱于18世纪下半叶,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霍布斯、托马斯?曼,法国的财政总监柯尔培尔,意大利的斯卡卢非等。认为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商业是致富之源。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把税收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指导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2 重农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法国资本主义建立时期的资产阶级税收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是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认为土地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农业是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只有农业才能使物质财富增加。主张经济自由放任、废除包税制的征收制度,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 3 古典学派的税收理论 这是17世纪中叶代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税收理论。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配弟,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最后由大卫?李嘉图完成。认为国家经费属于非生产性费用,要压缩经费,实行廉价政府。主张经济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了税收转嫁与归宿的理论。 4 庸俗经济学派 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将政治经济学看作是一门阐明财富是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他们认为属于财富分配范畴的赋税的影响范围自然而然不会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分配领域,而是同时影响到生产和消费。因而,萨伊对赋税原则的讨论融合了赋税对生产、分配、消费的广泛影响.他认为税收基本上是有害的,都会妨碍社会的再生产。但同时税收又是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的。所以与其他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着重强调税率要低,以将其对再生产的影响降至最低。此外,

税收的概念与本质

【课题】第一章税收概述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第二节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一、税收的本质 【教材版本】 何珍芳,吴利群.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税收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何珍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税收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税收的定义 2. 理解税收的本质 能力目标:1.在理解和掌握税收的概念及本质后,能明确政府为什么征税和 纳税人为什么纳税。 2.联系目前税收实际,根据掌握的基本知识,能解释有关税收的 经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税收概念、本质及税收与国家、经 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 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的定义、税收的本质。 教学难点:税收的定义、税收与国家、经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和使用配套教学光盘第一章第一、二节。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本门课程的启始课,介绍如何学习好税收,该课程本学期教学安排。 新授课(70分钟) 第一章:税收概述第一节税收的概念(板书)

提问:同学们是否交纳过某种税? 生:利息税、自行车税等。 师:纳税后国家是否还偿还该笔税款?同学回答:“不”。列宁曾给税收下过 定义“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收入。”那么什么是税收?作为公民我 们为什么应该纳税? 一、税收的定义:(板书) 税收定义是: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标 准,采用强制性手段,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板书) [讲解] (1)征税的主体是什么?国家 (2)国家为什么征税?实现其职能,征税的根本目的是无偿取得财政收入。 (3)什么是财政?财政是经济领域的主干课程,平时所说的财经是财政与经济的简称。 通俗说财政是是处理花钱和来钱的钱袋子,国家既要花钱,又要来钱,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国家必须用资金发展,国家需要钱, 但国家本身没有钱,通过税收来收取。这是财政研究的内容。税收取之于民,用 之于民。我们纳税是支援国家建设。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4)实现税收凭借的权力是什么?政治权利。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分组讨论] 世界上有没有不征税的国家?为什么?(同学讨论) 二、税收与国家、经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板书) 1.税收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板书) [讲解] (1)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 (2)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演示]

税收与税法概述

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特征与职能 一、税收的概念 关于税收的概念,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就国外学者看,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劳认为,“税收并不是市民对政府的回报,而是政府根据一般市民的标准,向市民的课征”。①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则认为,“税收是国家以实现为提供公共服务而筹集资金这一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向私人所课的金钱给付”。②英国学者道尔顿认为,“所谓租税,系公共机关的一种强制征收。租税的本质之异于政府其他收入者,即在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并无直接的同等交换物之存在”。③美国学者塞利格曼认为, ①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②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③高培勇.西方税收——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0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向人民强制征收的费用,它与被征收者能否因其而得到特殊利益无关”。① 在我国,有学者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也有学者主张税收是一种分配活动或分配形式,还有学者把税收称为一种分配关系,各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相较于其他定义,本书认为以下说法更合理一些。所谓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地、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②此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指明了税收的目的。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公共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指财政活动所具有的客观功能,体现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 ①陈少英.税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徐孟洲.税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税收的定义习题(精)

第一章税收的定义、本质、及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凭借(),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A 、经济权力 B、财产权力 C、政治权力 D、以上三者都有 2、我国农业税在()以前还是采取实物交纳的形式。 A. 、1978年 B.、1980年 C.、1985年 D、 1990年 3、目前,税收收入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中已占了()以上。 A 、85% B、 88% C、 91% D 、95% 4、我国历史上“税”字最早出现在() A 、《史记》中、 B、《战国策》中、 C、《春秋》中、 D、《汉书》中。 5、“税”字是由“禾”、“兑”两字组成,其中“禾”字是指() A 、禾苗 B 、农产品 C、粮食 D 、土地 6、国家收取上缴利润所凭借的身份是() A 、生产资料管理者、 B、生产资料所有者、 C、生产资料经营者、 D、国家权力行使者 7、国家征税以后,其收入就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纳税人,也不支付任何报酬,这是税收的() A 、无偿性特征、 B、固定性特征、 C、强制性特征、 D、法没性特征 8、国家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行为,是()

A 、货币的经济发行 B 、货币的财政发行 C 、货币的正常发行 D 、货币的超规发行 9、罚没收入不具有() A 、无偿性 B、强制性 C、固定性 D 、原则性 10、石油部门收取的矿区使用费,属于( A 、乱收费 B、事业收费 C 、规费 D 、资源管理费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 C 3.D 4.C 5.B 6.B 7.A 8.B 9.C 10.D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历史上税收的名称除“税”这个词外,还有() A 、赋 B、租 C、捐 D、课 E、调 2、社会产品价值按最终用途划分,可分为() A 、生产发展基金 B、补偿基金 C、积累基金 D、消费基金 E、储备基金 3、税收分配是() A 、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B、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分配 C 、凭借国家政治权力的分配 D、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分配 E 、一种特殊的分配 4、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表现在()

税收理论与税收政策

一、1、税制特征2、税制的一般选择框架 1、经济效率,管理便利,灵活性,政治透明,公平 二、1、税收超额负担2、对储蓄课税的短期、长期影响3、对劳动课税的短期、长期影响 1、定义:拿对任何商品课税的效应与一次性总付税效应进行比较,福利的额外损失就是无谓损失。 用无差异曲线衡量无谓损失:无谓损失的大小取决于替代效应,无差异曲线越平缓,替代效应越大,无谓损失越大。 用补偿性需求曲线衡量无谓损失:无谓损失=1/2t^2PQ补偿需求弹性(t为税率),(1)无损损失与税率的平方成正比,高税率带来的扭曲大于低税率。(2)无谓损失与补偿需求弹2、短期影响:对储蓄课税的短期影响是不确定的,假设一个人是储蓄者,在两期中,第一期的消费小于第一期的收入,对他第一期的利息征税,同时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征税后个人境况变差,他会降低两期的消费。但是由于从延期消费得到的回报比以前少,因此会减少为了消费,鼓励了当期消费。总效应,当期的净效益不明确,未来消费一定会减少。 大部分经济估计表明,替代效应略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利息所得税对储蓄略有负效应。 如果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相互抵消,税收仍产生了扭曲,无谓损失为,第二期消费存在大量的扭曲。 长期影响:对利息课税长期会产生一般均衡效应,改变经济均衡,可能会降低储蓄供给,最终降低资本存量,影响投资,投资成本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左上方移动,可能降低工资 3、短期:收入效应表现为当政府对劳动所得课税,劳动者变穷,为维持税前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他不得不减少闲暇,多动作,使劳动供给增加, 替代效应表现为对劳动课税降低了劳动工资率,改变了劳动和闲暇的比价关系,劳动相对价格降低,闲暇相对价格上升,使劳动者以更多的闲暇来代替劳动,从而减少劳动供给。如果劳动供给曲线无弹性,则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但只要有替代效应就有扭曲和无谓损失。 长期:长期对工资课税 三、1、推导拉姆齐2、用拉姆齐解释现实问题 2、与公平原则相冲突,难以获得所有商品弹性的信息 四、1、资本课税对企业承担风险以及创新的影响2 资本课税对宏观储蓄、宏观收入的影响 1、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获得的、作为补偿的预期收益远远高于他们在安全投资中所能得到的收益时,他们才愿意承担风险。人们担心,对资本课税实际上是对承担风险的收益课税,从而阻止了对风险的承担。 很多创新的事物都是企业家承担风险的产物,这些创新产物使社会进步,政府也获益,但却并没有帮助企业承担创新失败成本,为了鼓励创新投资,政府应当干预。 例子假设:一个人必须在两种资产中选择,没有收益的安全资产,50%获益、50%负收益的风险资产。把他的一部分财富划为安全资产,另一部分为风险资产。 扣除全部损失的资本课税可能增加承担风险的活动, 另一方面,资本课税能以降低承担风险,第一,在税收结构为累进的情形下,对投资成功的收益课税要重于对投资失败的损失的补贴。第二,现行制度对可以抵消的损失数量进行了限制,政府虽然分享了收益,但只承担了一部分损失。第三, 2、在封闭经济中,对资本利得课税降低了投资的均衡水平,从而在长期降低了均衡的资本存量,对国民投资最重要的不是家庭和企业的储蓄水平,而是国民储蓄水平,包括政府储蓄,政府储蓄是政府的预算盈余或者赤字。一国的储蓄不仅包括家庭储蓄、企业储蓄,还包括政府储蓄 五、1、逃税和避税的区别2、逃税规模的测度方法3、AS避税模型4、最优征管公式

税收原则是税收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

税收原则是税收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经常被争论的问题。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税收原则的认识和阐述,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认为,税收本身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人们对税收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也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作为人们对税收认知的一种反映,税收原则也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税收原则问题。税收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政府征税究竟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从税收发展史看,虽然在任何时期,人们对税收原则的看法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总的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拓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税收原则也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且,这种过程仍将继续下去。税收原则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如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已提出平均税负的朴素思想,对土地划分等级分别征税;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则更明确提出“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原则,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来确定税负的轻重。西方则在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期就已提出了比较明确的税收原则,如重商主义后期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初步提出了“公平、便利、节省”等税收的原则。但一般认为,最先系统、明确提出的税收原则是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的原则。此后,税收原则的内容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集大成者阿道夫。瓦格纳提出的“税收四方面九原则”,即财政原则,包括充分原则和弹性原则;国民经济原则,包括税源的选择原则和税种的选择原则;社会公正原则,包括普遍原则和公平原则;以及税务行政原则,包括确实原则、便利原则、最少征收原则即节省原则。而在现代西方财政学中,通常又把税收原则归结为“公平、效率、稳定经济”三原则。实际上还有多种税收原则的提法,但要数上述三种影响最大。这三种税收原则理论,不仅代表和反映了人们在三个不同时期对税收的认识,而且基本展示了税收原则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脉胳。根据上述各项税收原则的内容,结合税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从社会、经济、财政、管理四个方面将税收原则归纳为“公平、效率、适度和法治”四原则。 一、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确保公平,遵循公平原则。公平是税收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历史上,也多有强调税收公平的论述。在现代社会,税收公平原则则更是各国政府完善税制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税收怎样才算公平,在不同时期,往往标准不同,理解也不同。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税收公平经历了一个从绝对公平转变到相对公平,从社会公平拓展到经济公平的发展过程。 税收公平,首先是作为社会公平问题而受到重视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社会公平问题历来是影响政权稳固的重要因素之一。税收本来就是政府向纳税人的无偿分配,虽然有种种应该征税的理由,但从利益的角度看,征税毕竟是纳税人利益的直接减少,因此,在征税过程中,客观上存在利益的对立和抵触,纳税人对征税是否公平、合理,自然就分外关注。如果政府征税不公,则征税的阻力就会很大,偷逃税收也会随之增加,严重的还会引起社会矛盾乃至政权更迭。税收的社会公平,最早指的是税额的绝对公平,即要求每个纳税人都应缴纳相同数额的税。在税收实践上的反映,就是定额税和人头税的盛行(人头税和定额税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瓦格纳将公平的标准从绝对公平发展到相对公平,即征税要考虑纳税人的纳税能力,纳税能力大的,应多纳税,纳税能力小的则少纳税。

税收理论与实务判断,问答题

三、判断题 1、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税法是固定不变的。(×) 2、税收的无偿性指国家取得税收不需要偿还,但有时需对纳税人支付一定代价。(×) 3、税收的职能就是指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影响下所形成的税收职责与功能。(×) 4、税收管辖权的交叉是造成国际重复征税的主要原因。( × ) 5、税收可保证财政收入可靠和稳定增长。(√) 6、税收法律关系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 7、税收法律关系中最实质的东西是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 ) 8、法律关系中,代表国家行使征税职权的税务机关是权利主体,履行纳税义务的法人.自然人是权利客(×) 9、增值税是对资产增值部分的税。(×) 10、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征收增值税。(× ) 11、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判定主要看其会计核算水平和年应税销售(√) 12、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货物从购买方收取的价外费用,在征税时应视为含税收入。计算税额时应换算为不合税收入。( √ ) 13、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自产货物用于本单位搞职工福利的,虽未销售,但应视同销售货物计算销项税。( √) 14、增值税纳税人可以根据本企业的注册资金多少和实际经营规模大小决定是否为一般纳税人( × ) 15、计算增值税销项税时,销售折扣可以从销售额中减除。(×) 16、“未交增值税”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应缴来缴的增值税。(×) 17、计征消费税和增值税的货物价格,均为含消费税金不含增值税的价格。() 18、纳税人通过自设非独立核算门市部销售的自产应税消费品,属零售销售,不征消费税。(×) 19、纳税人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同时,还经营非应税(即增值税征税范围)货物与劳务,未分别核算或者未准确核算的,全部收入缴纳增值税。(× ) 20、纳税人的营业额计算缴纳营业税后因发生退款减除营业额的,应当退还已缴纳营业税税款或者从纳税人以后的应缴纳营业税税额中减除。(√ ) 21、纳税人出租土地使用权,应当向其他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缴纳营业税。(× ) 22、纳税人发生的购货运费如购买运输劳务,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抵扣:但企业发生的销货运费,按规定则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 ) 23、纳税人采用销售折扣方式销售货物,只要将折扣额开具发票,均可按折扣后的净额计算缴纳增值税。( × ) 24、纳税人发生视同销售货物行为而无销售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规定的顺序确定销售额。( √) 以外购两种以上酒精生产的白酒,从高确定税率征税。(√) 25、纳税人兼营应税劳务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行为的,应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与货物或者非应税劳务的销售额。( √ ) 26、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价格明显偏低而无正当理由或者视同发生应税行为而无营业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规定确定其营业额。( √ ) 27、纳税人以1个月或者1个季度为一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0日内申报纳税。 ( × ) 28、纳税人发生年度亏损的,可以用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弥补;下一纳税年度的所得不足弥补的,可以逐年延续弥补,但是延续弥补期最长不得超过5年。这里说的亏损.是指会计利润小于零。( √ ) 29、纳税人接受捐赠的货币性收入属于应税收入,纳税人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不属于应税收入。 ( × ) 30、现行税法对货物期货和非货物期货都征收营业税。(×) 31、某县政府为发展本地经济,决定对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采取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 ( × ) 32、某房地产公司将待售的花园别墅中的一栋赠给某影视明星,由于该房地产公司未取得收入,则不缴纳土地增值税。 ( × ) 33、某热水器厂生产销售热水器并负责安装自售热水器,单独收取每台50元的安装费,因能分清收入,销售热水器缴纳增值税,安装费缴纳营业税。( × ) 34、某集团公司将一块土地使用权无偿转移给它的一家子公司,已办理产权转移手续。此行为没有取得转让收入,不必缴纳营业税。(×) 35、某笑星蔡某一次取得表演收入20000元,那么她的应纳税所得就是20000元,应按照劳务所得加成征税。( ×)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由于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目录

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状态假设 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收益)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要明确表示出来。 (2)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 政府必须通过一套交易成本较低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工具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相关,纳税义务与经济政策无关的一次总负税不予考虑); (3)标准函数假设 多人的模型中,以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各种结果,以此来作为选择税收工具的标准。 早期最优税制理论 1927年,年轻的剑桥经济学家拉姆齐(Ramsey)在解答老师庇古(Pigou)的一篇作业中天才地解决了一个关于最优商品税的问题:假定一次总付税不可行,对于征收给定的税收收入,最优的商品税率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拉姆齐得出,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而高档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拉姆齐法则要求,有效率的税收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率,而对高档品课以低税率。 最优所得税问题是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与最优商品税假定不存在公平问题相反,最优所得税最初的研究对效率采取了完全忽略的态度。埃奇沃思(Edgeworth)提出,当每个人的边际牺牲相等时(纵向公平原则),社会效用损失最小,这就意味着最大边际税率为100%。当收入达到某个等级时,当事人的所有增加的收入都将用以交换税收,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高收入者将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由于损失了效率,政府的收入反而低于课征低税率的收入。斯特恩(Stern)通过对税收与劳动供给的研究,得出

税收的本质特征习题与答案

1、税收是凭借()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A.产品经营权 B.人权 C.政治权力 D.财产权力 正确答案:C 2、国家征税的目的在于() A.为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 B.减少纳税人的收入 C.为实现国家职能而筹集资金 D.减少货币发行 正确答案:C 3、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是() A.货币发行 B.国债 C.税收 D.费 正确答案:C 4、税收的三性包括()。 A.自愿性、固定性、无偿性 B.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C.无偿性、自愿性、绝对静止性 D.强制性、无偿性、绝对静止性

5、税收三性的核心是()。 A.固定性 B.相对稳定性 C.强制性 D.无偿性 正确答案:D 6、税收首要的,基本的职能是() A.财政职能 B.文化职能 C.政治职能 D.经济职能 正确答案:A 7、税收作为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手段,能将一部分社会产品由社会成员手中转移到国家 手中,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这项职能是税收的() A.文化职能 B.政治职能 C.财政职能 D.经济职能 正确答案:C 8、下列财政收入形式中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取得的是() A.上缴利润 B.国有资产转让收入

C.税收 D.国债 正确答案:C 9、税收最早的缴纳形式是:() A.以上答案都不对 B.实物形式 C.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共存 D.货币形式 正确答案:B 10、税收和罚款的主要区别在于() A.固定性 B.目的性 C.强制性 D.无偿性 正确答案:A 11、税收的本质是:() A.分配活动 B.分配手段 C.工具 D.分配关系 正确答案:D 12、税收的财政职能,最终形成() A.社会收入 B..财政收入

第六章税收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章练习题 一、判断以下各陈述的正误 1、亚当·斯密曾经指出,一国每年支出的费用,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与人民收入无重要联系的资源;二是人民的收入。前者是指政府经营的企业的收入,如国营企业的利润,国家银行的利息等等。根据斯密的观点,由于各种经济的、非经济的原因,第一种收入来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2、非经济税基是指和个人、企业经济行为有关的征税对象,如对商品、财产、收入以及市场交易等等进行征税。对非经济税基征税,不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 3、无论政府据以征税的对象属于经济税基,抑或属于非经济税基,都改变纳税人实际收入或改变其对经济资源的占有状况,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4、允许纳税人按照税法规定对税基进行排除、扣除、减免等,都可以视为政府给予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这些优惠往往是出于多种原因而设计的,但不会相应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 5、按照“利益原则”,税负担的分配应当和纳税人从这种税收的使用中得到的利益联系起来。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利益原则只能适用于有限的范围。() 6、支付能力原则要求按照个人的经济能力来分配政府支出的负担,而同个人从政府支出中得到的利益没有直接联系。该原则只有在能够确定税收人支付能力大小的情况下才是适用的。() 7、纵向公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交纳相等的税款,横向公

平原则要求支付能力不相等的纳税人应当交纳不相等的税款。() 8、税收哲学是如何制定合理分配税负担的标准以及解释此标准合理性的理论,是全部税收理论的基础。() 9、绝大部分税收对私人经济行为都会同时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对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的改变,也就是用一种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经济行为以避免或减少纳税负担。人们通过在可以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进行决策调整仅仅是为了尽量减少个人的纳税负担,不会因此对整个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产生什么影响,更不会对其产生扭曲作用。() 10、向垄断产品征税,向垄断厂商征税一定会对经济社会总体带来较大影响。() 二、选择题(从A、B、C、D……中挑选出所有被认为是正确的答案,键入每句的括弧内) 1、一般情况下,国家税收通常具有()基本特征。 A、目的性 B、自愿性 C、合法性 D、强制性 E、灵活性 2、具有()特征的税收被称为累进税。 A、平均税率总是等于边际税率 B、平均税率随边际税率提高而提高 C、平均税率与边际税率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