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九年级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语文: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九年级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语文: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九年级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 教案
语文:河南省南乐县张果屯乡中学九年级第24课《诗经》两首(第二课时) 教案

2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比较阅读。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今天我们学习《蒹葭》,再一次体味《诗经》之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体味感情。

2、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

蒹葭 jiān jiā

伊人 yī rén

溯洄 sù huí

晞 xī

湄 méi

跻 jī

沚 zhǐ

坻 chí

涘 sì

3、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出感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宜读的平缓。这两句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成浓霜,在这一苍凉的深秋清晨,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翘首眺望。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要读的肯定一些。这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明他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的人。“所谓” 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的。“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阻隔,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读的稍稍急切一些。这两句写诗人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伊人仿佛在水中央。虽相距不远,但茫茫秋水,咫尺天涯。诗人恍惚迷离、思见而不能的形象如在眼前。

第四、第五两章要读的缓慢沉重。试想,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的旷野,寻人不见,其心情何等焦急而惆怅!在这里,写伊人所在地点,用了“方”、“湄”、“涘”。又用“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描述他寻找伊人困难重重,心情急切的情景。

根据提示朗读这首诗。

4、注意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蒹葭: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此人,指所爱的人。

溯洄:逆流而上。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好像、仿佛。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的高地。

采采:茂盛,众多。

已:停止。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5、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蒹葭

深秋的芦苇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凝成霜。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水中央。

深秋的芦苇一片片,清晨的白露没晒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边。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登攀。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沙洲间。

深秋的芦苇花灿灿,清晨的白露没全干。

我思念的人儿她在哪,她正在隔水的那一岸。

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又绕弯。

顺流而下去寻找她,仿佛她又在那小岛间。

6、诗歌大意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一个小伙子来到河边,徘徊观望,眼前大片芦苇,脚下一层白霜。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在河对岸的那个地方。可是,有河水相隔,芦苇挡住视线,他走了一段漫长而艰险的道路,那姑娘却依旧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

全诗共三章。由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相会艰难、失望惆怅的心情,和深深的相思。表现了他的痴迷、执着。

7、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三、合作学习领悟鉴赏

(学生分组讨论,组内交流。每组推荐两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感受诗意和人物形象。)

1、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觉。

2、诗歌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惘之情。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这些艺术形象的特点是什么?

蒹葭、霜露、秋水——凄清的秋景

(实景)(渲染气氛)

伊人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及

(幻境)

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实景)

3、有人说诗歌写一个人在苦苦地追寻。“苦苦”这个词用得好,这个“苦苦”从哪里体会出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4、为了心中的伊人,诗人追寻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的特点是什么?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长”、“跻”、“右”。

四、体会人物形象:

1、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在诗中是如何表现的?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漫漫行程,咫尺天涯,而“伊人”可望不可即,令人无限惆怅!他却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若把三章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意味。从环境上,由首章的“苍苍”,到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

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从时间上,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过程,形象地刻画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可见诗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多么执着、坚贞不渝!

2、诗歌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诗歌的主人公一会儿逆流而上,一会儿顺流而下,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在大河上下反复追寻,虽然“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他仍然缠绵痴迷,情深意长、执著专一。

他是一个为了理想上下求索,执著坚定,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3、“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蒹葭》全诗写的扑朔迷离、烟水苍茫,作品虽未着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伊人磁石般地吸引那位追求者,她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炽热执着的感情和碧水清露的烘托折射出来的。

从哲学的高度,“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那么,“所谓伊人”所指的就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所引发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4、对《蒹葭》的主题如何理解吗?

这首诗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蒹葭》的主题,也可以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人生。如爱情、事业、学习生活、理想的憧憬等等。

五、体会写作特点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体会《蒹葭》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是《诗经》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重章叠句”。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形式,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便于诵读和记忆。

《蒹葭》的三章诗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合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痴迷、惆怅的感情,也得到尽情的宣泄。

据说,《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与音乐有着密切关系。《毛诗序》中有这样的话“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人们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曲子,配上词来唱,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诗经》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唱到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这样简单,又容易传唱,便于记忆,也就为人所乐于采用了。

重章叠句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六、比较阅读,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七、名句欣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代)柳永的《蝶恋花》

(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见不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稀少幽暗的地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八、课堂小结

《诗经》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峰。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等手法和重章叠句等形式,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关雎》表现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姑娘的思念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蒹葭》则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向往和怀恋之情。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蒹葭》。

2、《蒹葭》对后世诗歌的影响非常大。请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歌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3、请将这首诗改写成抒情散文。

板书: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霜(阻)长水中央

萋萋晞跻水中坻

采采已右水中沚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经两首教案

一、读准字音 姝.()俟.()城隅.() 踟蹰 ()()娈.()彤.管() .. 炜.()荑.()洵.() 垝垣 ()()涟.涟()桑葚.() .. 愆.期() [答案] shūsìyúchíchúluán tónɡwěi tíxún guǐyuán lián shèn qiān 二、辨识通假 (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6)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8)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9)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答案] (1)爱,通“薆”,隐藏,遮掩;见,通“现”,出现 (2)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代指“彤管” (3)归,通“馈”,赠送(4)匪,通“非”(5)蚩蚩,通“媸媸”,笑嘻嘻的样子。一说是忠厚的样子(6)无,通“毋”,不要(7)于,通“吁”,叹息(8)说,通“脱”,解脱(9)泮,通“畔”,边,岸 三、一词多义

(1)将错误! (2)言错误! (3)之错误! (4)以错误! (5)其错误! [答案] (1)动词,请,愿动词,扶持,扶助名词,将领,将帅副词,将要副词,且,又(2)动词,说名词,话语助词,用在句中无实义(3)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句末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结构助词,的(4)连词,来,表目的介词,用介词,把副词,通“已”,已经(5)代词,它的,代指桑树代词,他的,代指士助词,无实义代词,你,代指氓 四、词类活用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匪我愆.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岁食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黄.而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士贰.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二三 .. [答案] (1)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2)名词作动词延误(3)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4)形容词作动词变黄(5)数词作动词不专一。指变了心(6)数词作动词三心二意 五、古今异义 顿丘 (1)至于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期 (2)秋以为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DIERDANYUAN 4《诗经》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 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感情疏远,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

初三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章节第24课课时数2课时主备人课题《诗经》两首第几课时1、2讲课时间 课的类型 新授课教学方法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过程与方法: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设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 一、导语设计 二、资料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 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 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 二、资料展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 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 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 《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 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六、试背全诗敦厚”。《诗经》在古代一 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 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 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 之首的《关雎》。 教师作诵读指导。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 课文创设氛围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 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 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 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 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 体分析。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 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 表达方式?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 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 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 什么? 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 三个部分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 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 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 奏。 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 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 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 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 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 组补充或评价。 3.再读《关雎》,同时在头 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 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 串解大意。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诗经两首:《蒹葭》、《关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蕴涵的美的情感、美的意境。 2、揣摩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诵读要领,诵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感情,揣摩诗歌语言,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及相关篇目,拓宽视野,增加积累;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新课: 在我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的源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关雎》是《诗经》的首篇,为“风”之始,是一首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的民间恋歌,因此倍受重视,为大家所熟习。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探究《关雎》的艺术特色吧。 二、诵读课文: 1、学生听录音,体会诗情。 2、学生结合注释,默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教师可出示用投影)。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王大绩讲诗歌鉴赏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寤寐: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唏:干。 埘:在墙壁上做的鸡窝。 3、教师配乐范读课文,领读课文;学生跟读课文,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A、题目取自于句首。 B、基本句式是四言。 C、采用叠章的形式。 D、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内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诗歌是如何步步推进,表达出小伙子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追求的? [明确] 第一章,作者先用起兴开篇,写水鸟,引发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点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第二章,写出了小伙子追求心上人的幽思。小伙子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内心焦灼而苦闷。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的人,写得非常传神。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课文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课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两首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页 1 第 雎鸠jūjiū窈窕yǎo tiǎo 好逑qiú 荇xìng菜寤寐wù mèi 芼māo 萋qī 蒹葭jiān jiā溯洄sù huí 未唏xī 湄méi 跻jī坻chí 涘sì 沚zh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逑:配偶。 (2)寤寐思服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芼:挑选。 (4)宛在水中央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阻:艰险。 (6)白露未已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页 2 第 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关雎》《蒹葭》这两首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窃窕淑女,钟鼓乐之。 蒸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诗经两首说课稿

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1、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 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 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 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 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 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 5、兰亭集序--王羲之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 中的一首爱情诗。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 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 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 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 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 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 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 的“君子”。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 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 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 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 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 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场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

【专题复习】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课时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23 《诗经》两首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A.雎鸠 ..(yǎotiǎo)芼.(mào) ..(jūjiū)窈窕 B.寤寐 ..(wùmèi)逑.(qiú)坻.(dǐ) C.蒹葭 ..(jiānjiā)湄.(méi)跻.(jǐ) D.涘.(sì)荇.菜(xìng)溯洄 ..(shùohuí)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寤寐思服 ..(思念) B.溯洄 ..从之(逆流而上) C.道阻且跻.(高) D.蒹葭采采 ..(高兴) 3.对下列句子中字义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C)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雎》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怅。 D.《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5.《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 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11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6.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7.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8.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9.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11.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2.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的画面。 1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境,仿佛置身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一、卫风·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诗经》两首

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重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展示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荇(xìng) 芼(mào) 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 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翻译: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三、合作探究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The teaching plan of two book of songs

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2篇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2、篇章2: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篇章1:人教版初三下册《诗经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 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⑵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⑶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 ⑴ 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⑵ 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诗经两首》教案(详案)

《诗经》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三、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并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 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 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 4、将《关雎》与《蒹葭》结合起来诵读,结合诗歌内容,发挥联想和想象,编一则爱情故事。 5、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 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 6、对诗歌的多义性谈谈你的认识,作为爱情诗来解读,你从中领悟怎样的爱情观。

二、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 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 2、学生填空:将红颜色的字空出来,让学生填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 四、品味语言。 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 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课文

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课文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诗经》两首知识点 一、重点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j u ji u 窈窕 y d o ti a o 好逑 qiú 荇 xìng 菜 寤寐 wù mèi 芼 m a o 妻q I 兼葭 ji a n ji a 溯洄 sù huí 未唏 x I 湄 méi 跻 j I 坻 chí 涘 sì 沚 zh 1 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君子好逑 逑:配偶。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所 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 寤寐思服思服:思念。 (3) 左右芼之芼:挑选。 (4) 宛在水中央宛:仿佛、好像。 (5) 道阻且长阻:艰险。 (6) 白露未已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 用原文填空。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长短不齐,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 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默写《关雎》《蒹葭》这两首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 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