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汇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汇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汇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汇总

《陈涉世家》重点诗词解释

1、辍:停止

2、之:去、往

3、怅:失望

4、苟:如果

5、若:你

6、太息:长叹

7、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8、安:怎么,哪里

9、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10、闾左:指代贫苦人民

11、適戍: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12、屯:停驻 13、次:编次

14、当行:当在征发之列15、会:适逢,恰巧遇到16、亡:逃走

17、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18、等:同样19、数:屡次20、怜:爱戴

21、诚:如果22、诈:假装23、唱:通“倡”,首发24、卜:占卜

25、念:考虑、思索26、书:写27、罾:渔网,这里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28、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29、间令:暗使间:私自,偷着

30、旦日:第二天31、往往:到处32、恚:恼怒

33、笞:用鞭、杖或竹板打34、藉第令:即使,假若35、十六七:十分之六七

36、徇:攻占土地37、比:等到38、被:通“披” 39、坚:指铁甲40、执:紧握着

41、锐:指武器42、社稷:国家

文言虚词用法

“之”的用法1.代词:人、事、物楚人怜之固以怪之矣

2.动词:到、去辍耕之垄上

3.结构助词: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4.音节助词:不译怅恨久之公将鼓之鸣之不能通其意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卒之为众人

5.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悍吏之来吾乡

6.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其”用法:

1、代词百姓多闻其贤

2、语气词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而”字用法:1、并列连词黑质而白章峨冠而多髯者

2、顺接连词夺而杀尉收而攻蕲

3、修饰连词佣者笑而应曰

4、转折连词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以”字用法:1)扶苏以数谏故【因为,介词】

(2)杀之以应陈涉以激怒其众【来,连词】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把,用、拿,介词】

(4)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5)吴广以为然【认为,动词】

(6)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认为,动词】

(7)因以怪之矣【同“已”已经,副词】

三、内容理解

?他对这种生活不满、内心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处境,文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①神情:怅恨久之②语言:苟富贵,毋相忘

?第一段中表现陈涉年轻时就有非凡的抱负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为什么文章要先安排第一段,可不可删去?不可以。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闾左適戍渔阳”

的九百人举行推翻秦王朝的起义。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导火线):失期,法皆斩

?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前的谋划、准备:①陈胜、吴广商定假公子扶苏、楚将项燕之名以号召天下,争取响应,借鬼神意旨以威服士卒,笼聚人心②采用“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迷信的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这样做的作用:威服众人

?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才能?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看到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分析形势后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并为起义做了舆论准备(“鱼腹藏书”、“篝火狐鸣”)这与当时敬鬼神观念的普遍存在有关,可以巩固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表现了陈胜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干。

?第三段写了哪些内容?①并杀两尉;②为坛而盟;③胜利进军。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唐雎不辱使命》

1、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悦,高兴)故不错意也(错——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苍,青色)

2、一词多义

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

惠大王加惠(恩惠)

汝之不惠(聪明)

3、重点词语解释

1、辱使命: 辱没、辜负

2、易安陵:交换

3、其许寡人: 答应

4、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5、甚善:好

6、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

7、弗敢易:不;交换8、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

9、故不错意也:所以;错通“措”10、请广于君:扩充

11、逆寡人者:违背12、轻寡人与:轻视

13、非若是也:像;这样14、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15、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16、怫然怒:盛怒的样子

17、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听说18、布衣:平民

19、免冠徒跣:摘掉帽子,光着脚20、以头抢地耳:撞;罢了

21、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22、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23、仓鹰:通“苍”24、休祲:吉凶的征兆

25、若士必怒:如果26、缟素:穿丧服

27、色挠:变了脸色;挠,28、屈服:谢之道歉

29、寡人谕矣:明白,懂得30、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重点文言虚词

以: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而:

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5.愿终守之(它)

6.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隆中对》

重点段:红色字体为重点句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且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上百万的人马,

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挟制天子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和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不能据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

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汉高祖凭借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之业。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占据汉中,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

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招致英雄,

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西面和各族和好,南方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天下形势如果发生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向南阳、洛阳进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备酒备饭来欢迎您呢?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如果果真是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汉室就可以复兴了。

字词翻译:题目:对:回答、应对。

第一段:躬:亲自陇亩:田地。好(hào):喜欢。为:唱。

每自:常常。于:和、与。时:当时。莫:没有。

许:承认。惟:只有。友善:友好,关系好。谓:说。

信然:确实这样。

第二段:时:当时屯:驻扎器:器重、重视。谓:对……说。

岂:是否俱:一起。就:接近屈:委屈

致:招致枉(wǎng):委屈顾:拜访

第三段:由是:因此。遂(suì):于是,就。诣:拜访凡:总共。

乃:才因:于是屏:命人退避倾颓:崩溃、衰败。

窃命:盗用皇帝的政令。度(duó):估计量:衡量

力:力量信:通“伸”,伸张智术:智谋方法。

遂(suì):终于。用:因此。猖獗:失败

犹:仍,还。已:停止,罢休。谓:认为

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出:产生。

第四段: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

比:相比众寡:人少,兵力薄弱克:战胜。以:从

为:胜。非:不仅非唯…,抑亦:不仅仅……而且也;

非唯:不仅抑:而且亦:而且谋:筹划

挟(xié):挟持令:号令。诚:的确争锋:争强,争胜。

据:占据已历:已经经历国:地形贤能为.之用:被

以:把可以为.援:作为援:外援。图:谋取。

利:物资。尽:全部取得连:连接通:到达

国:地殆:大概。以:拿资:资助,给予。

以:用来险塞(saì):险峻的要塞。因:凭借,而。

之:而成:成就暗弱:昏庸怯懦。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恤:体恤、体谅。胄:后代。信义:信用道义。

著:闻名总:广泛揽:招致岩阻:险阻

西:向西和:和好抚:安抚修:治理。

政理:政治。将.荆州:带领身:亲自。向:奔向(译为:向……进军)川:平野箪.食壶浆:用箪筒盛。壶:用水壶盛。食:食物;浆:美酒;孰:谁迎:欢迎

诚如是:果真像这样。

第五段:日:一天天。

第六段:犹:好像乃:才。

《出师表》

1、中道:中途

2、崩殂:死

3、崩:古代帝王死称崩

4、殂:死亡

5、诚:确实

6、疲弊:贫困、哀弱

7、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8、殊遇:优待厚遇

9、宜:应当 10、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11、圣听:圣明的听闻 12、以光:发扬光大

13、先帝遗德:遗留 14、恢弘:发扬、振奋的意思

15、妄自菲薄:随便轻视自己 16、妄:随便

17、菲薄:轻视(看不起) 18、引喻:称引、譬喻

19、失义:不合道理 20、义:适宜、恰当

21、俱为一体:全、都 22、陟罚:升降官吏

23、臧否:评价人物 24、陟:升

25、藏:善 26、否:恶

27、作奸犯科:做奸邪的事,犯科条法令

28、忠善:忠善之事 29、论其刑赏:罚

30、昭:显示 31、平明:公平英明

32、理:治 33、偏私:偏袒和私心

34、内:指宫中;外:指府中 35、良实:忠良笃实

36、志虑忠纯: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 37、是以:因此

38、简拔:选拔 39、简:通“拣”,挑选

40、遗:给予 41、咨:询问

42、裨补阙漏:补救缺点和疏漏 43、裨:增益

44、阙:通“缺”,缺点 45、裨补:补救

46、性行:性格与行为 47、淑均:和善公平

48、淑:善 49、行阵:军队的行列,泛指军队

50、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人 51、亲:亲近

52、远:疏远 53、所以兴隆:…的原因

54、倾颓:倾覆衰败 55、痛恨:痛心、遗憾

56、尝:曾经 57、贞良死节:坚贞忠直,能以死报国58、计日以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59、布衣:平民 60、躬:亲自

61、卑鄙:地位低微,见识鄙陋 62、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63、枉屈:屈尊前来相访 64、顾:看望、拜访

65、由是:因此 66、感激:感动、激动

67、许:答应 68、驱驰:奔走效劳

69、倾覆:兵败 70、后值:遇到

71、尔来:从那时以来 72、有一年矣:通“又”

73、寄:托付 74、夙夜:早晚

75、夙:早 76、不毛:不长庄稼的地方,指未开发的荒凉的地方77、毛:苗 78、兵甲:武器装备

79、奖率:奖励和率领 80、庶:希望

81、竭:用尽 82、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83、驽:下等的马 84、钝:刀刃不锋利85、攘:排斥、排除 86、所以:用来…

87、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掌握分寸 88、损:减少

89、益:增加 90、讨贼兴复之效:重任91、不效:实现 92、慢:疏忽、怠慢93、彰:显示,显扬 94、咎:过失

95、咨:询问 96、善道:好道理

97、雅言:正言 98:胜:尽

99、涕:眼泪 100、零:落下

《出师表》中虚词的用法

以:

以光先帝遗德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从而,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用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把

以告先帝之灵用来

以彰其咎用来

以咨诹善道用来

于:

欲报之于陛下也给

试用于昔日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于

躬耕于南阳在

苟全性命于乱世在

受任于败军之际在

还于旧都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则:

则汉室之隆那么

则治臣之罪就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就

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结构助词“的”盖追先帝之殊遇结构助词“的”

愚以为宫中之事结构助词“的”

愿陛下亲之信之代词他们

《陈涉世家》中虚词的用法

以:扶苏以数谏故因为

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

以激怒其众用来

祭以尉首用

杀之以应陈涉来

为:

若为佣耕被

为屯长担任

项燕为楚将担任

为天下唱向

士卒多为用者被

俱为一体是

乃:

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丹书帛曰于是(就)

然:

吴广以为然正确

然足下卜之鬼乎?表转折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表转折

之:

辍耕之垄上去,往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的”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唐雎不辱使命>的虚词用法

以: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今吾以十倍之地用

以头抢地耳把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于:

受地于先王从

休祲降于天从

苍鹰击于殿上到

之:

布衣之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天子之怒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此庸夫之怒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愿终守之代“封地”

专诸之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并而君逆寡人者表转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虚词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在

生于忧患表原因

《鱼我所欲也》的虚词

于:

所恶有甚于死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那么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却

之:

人皆有之代“是心”

得之则生代“一箪食,一豆羹”

为宫室之美结构助词“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为:

故不为苟得也做

为宫室之美为了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

与:

呼尔而与之给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汉语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

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 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小学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小学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180个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总结

专转本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初中文言文重点实词及虚词理解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精选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实词系统归纳整理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w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w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如: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18个文言虚词及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 一.之 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 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 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爱莲说》) 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雎不辱使命》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讲课教案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②喜爱 ③怜惜,同情 ④吝惜,舍不得 ⑤通“薆”,隐蔽,躲藏 (3)形容词,吝啬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②安稳 ③安定,舒适 (2)动词 ①安身 ②安置 ③抚慰,安抚 ④使……安定 ⑤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2)动词 ①覆盖 ②遭受 (3)介词,表示被动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 ②披散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②违背,背叛 ③加倍 (2)数词,一倍 (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 5.本,běn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②根本,基础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 ④书本,稿本,版本 ⑤本章,臣子给皇帝 的奏章或书信 (2)量词 (3)动词,推究本源, 考查 (4)副词,本来 6.鄙,bǐ (1)名词,边界,边 远的地方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 邑) ②轻视,瞧不起 (3)形容词,鄙陋, 见识浅,庸俗 7.兵,bīng (1)名词 ①兵器 ②士兵 ③军队 ④战争 ⑤战略战术,用兵策 略 8.病,bìng (1)名词 ①重病 ②弊病,缺点 (2)动词 ①生病 ②使……成病态 ③担心,忧虑 ④责备,羞辱 (3)形容词 ①困苦 ②疲劳 9.察,chá (1)动词 ①观察,仔细看 ②看清楚 ③详审,考察 ④了解,弄清楚 ⑤考察后加以推荐 (2)形容词,精明 10.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 拜 (2)名词 ①朝廷 ②朝代,指整个王朝, 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11.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 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 隔着两代的亲属 (2)动词,通“增”, 增加 (3)副词,表意外, 竟然,居然,简直 12.乘,读音一:ché ng (1)动词 ①驾,坐 ②升,登 ③冒着 ④连接,一个接一个 (2)介词,趁着,凭 借 读音二:shèng (1)名词,一车四马 的总称 (2)量词,辆 (3)数词,四 13.诚,chéng (1)名词,诚心诚意 (2)副词,表肯定, 确实,的确 (3)连词,表假设推 论,果真,如果 14.除,chú (1)名词,台阶 (2)动词 ①去掉,除去。 ②修治,清理 ③拜官授职 15.辞,cí (1)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 ②言辞,文辞 ③托辞,借口 ④命令 ⑤一种文体 (2)动词 ①告别,辞别 ②推辞,不接受 ③计较 16.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 ①跟随 ②依顺,听从 ③参与,参加 ④追赶 ⑤依傍,紧挨着 (2)介词,由,自 读音二:zòng 名词 ①指堂房亲属。 ②通“纵”,南北方向, 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17.殆,dài (1)形容词 ①危险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2)副词 ①表测度或不肯定。 大概,恐怕 ②表约略,几乎,接 近,差不多 18.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 ①两者相抵 ②抵御,抵挡 ③占据,把守 ④主持,执掌 ⑤判决,判罪 ⑥应当 (2)介词 ①表处所,对着,面 对 ②表时间,值,在, 正在 (3)副词 ①表必然,必定,一 定 ②表时间的未来,将, 将要 读音二:dàng (1)动词 ①符合 ②当作 (2)形容词,适宜,

初 中 文 言 文 实 词 虚 词 归 纳 整 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 1181 时间: 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a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