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川教[2010]28号)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加强和改进高中数学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提出四川省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好高中数学课程,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应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教师应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意识,通过学习、培训、研究、校本教研等活动促进专业化成长。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兼顾过程的评价原则,构建特色鲜明、科学的评价体系,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中,各实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要准确理解高中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刻领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勤于学习,善于总结,积极稳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全面提高我省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课程理念

高中数学新课程十大基本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它们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高中数学新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突出了多样性与选择性。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二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

2.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再像以往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新的课程理念还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新的学习数学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基本的结论的本质,体会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重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倡导数学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数学课程要讲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的形成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在内容上,新课程注意把算法的内容和思想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新的课程理念还在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中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选修课程。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和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三、课程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作为未来公民所需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具体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和课程设置

一、课程结构

基于不同的需求,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应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高中数学课程分设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其中的必修课程满足所有学生共同的数学需求。而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的选修课,也仍然应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高中数学新课程由若干模块和专题组成。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模块是一个个相互联系又独立的课程单元。高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每个模块2个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组成1个模块。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选修课程分成4个系列,各个系列由模块或专题构成 ( 如下图,矩形框为模块,菱形框为专题)。

课程结构

选修1-1

选修1-2

选修2-1

选修2-2

选修2-3

选修4-2

选修4-1

选修4-10

选修3-6

选修3-6

选修3-6

选修4-3

选修4-4

系列1 系列2 系列3 系列4

代表模块(36代表专题(18学时)。

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包括集合、基本初等函数、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算法、统计、概率、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所有的高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职业技术,或是继续升大学深造,都是非常必要的基础。

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修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的基础。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选修系列1是为准备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选修系列2是为准备在理工、经济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这两个选修系列的内容,同样是给学生的发展继续打基础,只是依据学生发展方向的不同,为学生打好不同的基础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志向,主动做出选择。

选修3和选修4系列课程是为所有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选修系列3和系列4的内容,有些看起来很深奥,以往只有在大学才能够学到,例如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矩阵与变换、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现在把它们引入高中数学课程,并不是要把这些内容简化下放,而是想抓住这些数学内容的精髓,把它们的基本思想介绍给高中学生。另外有些内容,例如数学史选讲、几何证明选讲、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等,是想让学生在已学过的数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理解。还有一些内容,例如信息安全与密码、优选法与实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它们反映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与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这些数学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对它们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内容仍然是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这样安排更加方便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规划个人的进一步发展,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基础。

学生完成5个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后,可在数学上达到高中毕业的要求。

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5个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程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1-2;至少在选修课程系列3中修习1个专题;至少在选修课程系列4中修习1

个专题,即在数学上获得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类高等院校的资格。

希望在理工、经济类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5个必修模块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在选修课程系列2中学习选修2-1、2-2与2-3;至少在选修课程系列3中修习1个专题;至少在选修课程系列4中修习2个专题,即在数学上获得进入理工、经济类高等院校的资格。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选修系列3和系列4这两个系列,在教学要求上是有所区别的。选修系列3的专题,主要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各专题的基本数学内容及其基本思想,用以开阔学生视野,从数学的发展或从一个具体的数学分支,来认识数学的魅力和价值。选修系列3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不列入高等院校招生考试的命题范围。选修系列4的专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其中的数学知识,计算、证明或处理一些问题。选修系列4的专题学习结束后,学生除了要写学习报告之外,还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简单的问题,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也可以根据招收专业的需要,选择选修系列4中某个专题的内容来命题。

二、内容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以及目标等方面的新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表述及范畴的变化。在知识技能领域,学生应当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要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体会其中的思想方法。按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按照课程标准,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分必修和选修且有案例。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而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中,只有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以及教学要求等条文。

2.能力要求的变化。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意识培养等方

面,逐步培养学生具备空间想象、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抽象概括、数据处理等五项基本能力。具有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将其上升为数学意识。

3.关注方向与维度的变化。按现行的数学教学《大纲》更多地关注学生在

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按照课程标准,则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新课程提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逐步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初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具有的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欣赏数学的美学魅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教学时数的变化。新课程分类别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学生根据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做出不同选择后,与按现行《大纲》完成相应学业,在课时上与以往的《大纲》有比较大的变化。按照2002年《大纲》文科方向或直接就业学生最低要求:(必修+选修Ⅰ)共需324课时;理科方向学生最低要求:(必修+选修Ⅱ)共需368课时。按照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第一种选择(毕业最低要求)只要完成必修课系列:数学1——数学5的修习,共需180课时。

5.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了帮助老师了解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情况,下列诸表详细给出了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变化:

(1

另外,新增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课程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要求高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整的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活动。

(2)删减的数学内容:

原大纲的“极限”内容被删减,但该内容中的“数学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举例”被安排在选修2—2“推理与证明”、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

(3)部分教学内容必修与选修的调整:

(4

(5

三、

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结合我省教学实际,确定了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说明:

(1)必修模块内容授课顺序说明:根据四川省教学实际、学生状况和教师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数学内容建议遵照数学1、数学4、数学5、数学2、数学3的顺序实施教学。(说明:一方面教学内容与传统大纲教材吻合度高,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好学习、调整和适应新课程内容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符合四川实际)

(2)选修系列课程说明。选修模块和专题教学的顺序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同时,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具体内容、四川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以及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将数学选修模块的部分内容调整为选学内容,不作学习和考试要求:

选修1-1中,“3.导数及其应用中(4)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1-2中,“1.统计案例”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2、选修2-3两个模块合并为一个模块:选修2-2与2-3。

选修2-2中,“1.导数及其应用中(4)生活着的优化问题举例;(5)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6)数学文化;2.推理与证明”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3中,“2.统计与概率(1)中④通过实例,理解取得有限值的随机变量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随机变量的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⑤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认识正态分布的特点及其所表示的意义;(2)统计案例”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对应“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数学A版”教材的具体内容如下:

选修1-1中,“第三章 3.4 生活中的优化问题举例(第101-105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1-2中,“第一章统计案例(第1-20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2中,“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中,1.4 生活着的优化问题举例;1.5 定积分的概念;1.6微积分基本定理;1.7定积分的简单应用;实习作业:走进微积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第34-100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选修2-3中,“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第64-75页);第三章统计案例(第79-102页)”部分作为选学内容。

(3)在高中安排完成义务教育与高中衔接教学、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一次完整的数学建模活动及一次学生学习总结报告交流展示活动,请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

(4)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按文理分科进行,分别安排了建议修习模块和专题,同时文科在选修系列4、理科在选修系列3与系列4 中安排了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专题,充分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符合四川教学实际。同时鼓励学校、教师开设更多的系列3、4中的课程和开发与数学相关的学校课程。

(5)数学教学周课时安排,按课程设置方案安排,每周4课时。

学生选课指导:

对于有选修要求的学生,学校应指导他们合理地选择课程。根据《课标》的建议,学生选课有以下几种组合:

有人文社会科学(含体育、艺术)(即文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应选择选修系列1的选修1-1、选修1-2两个模块;选修系列3中修习一个专题;选修系列4中修习一个专题。共获得学分16分,建议学习选修3-1和选修4-4两个专题。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

要求获得16学分,可以在系列3中再获得1-2学分和在系列4中再获得1-2学分,总共可获得18-2 0学分。

有理工科(含部分经济类)(即理科)发展倾向的学生,应选择选修系列2中的选修2-1、“选修2 -2与2-3”两个模块;选修系列3中修习一个专题;选修系列4中修习两个专题。共获得学分17分,建议学习选修3-1、选修4-4和选修4-5三个专题。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7学分,可以在系列3中再获得2学分和在系列4中再获得1学分,总共可获得20学分。

高中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必须修满五个必修模块。

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合格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第三部分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实施建议

1.更新知识结构,领会课程设置方案

数学新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和开展交流研讨,尽量将新课程理念和目标内化为自己的教育信念和教育追求;应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程与传统的课程设置相比,高中数学课程设置有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按模块设计、减少共同必修课程、增加个性化的组合选修课程等方面。在进行新课程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课程,认真做好选课指导。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据此,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课程的组合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为了给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排课方案应充分考虑各校的实际情况,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

2.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教师要用新的观点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在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螺旋上升,让学生多次接触,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新课程中,数学技能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数据处理、科学计算器和计算机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强的训练。

3.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课堂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高中数学教学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改变传统的讲授、机械训练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应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的气氛中

进行数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概括、猜想、推理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和在运用数学的过程中增强应用意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提出解决方案,选择合适的策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再发现”过程。在经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4.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运用数学、回顾反思,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获得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丰富的背景引入数学内容。在获得基本数学内容后,要及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要积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每个教学环节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要通过数学问题的提出、解决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 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成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了解新课程教学基本程序,掌握新课程教学常见策略

新课程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其基本程序有: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

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新课程倡导的几种常见教学策略有:自学辅导教学法(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学——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合作学习教学法(选定课题——小组设计——课堂交流——呈现学习材料——提交学习结果);探究式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界定问题——选择问题解决策略——执行策略——结果评价)。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有利于实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教具、学具)和场所。

1.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更新课程资源观念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教学过程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数学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可以调整、筛选、补充。

(2)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课程资源。课堂教学要有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意识。数学课程资源的意识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认识发生改变,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智慧、问题、困惑等都成了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学的“生长点”,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

2.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课程资源

(1)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它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在这些网站中,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学习素材,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用。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网站供学生选择,鼓励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交流。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探究来解决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数学教研组网站与数学教师个人网站。

(2)重视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重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发录像带、光盘等音像资料,录制生活中的一些场景作为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录制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录制数学家的生平或故事;录制教学案例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开发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课件,为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课程资源以辅助“教”与“学”,同时还应关注数学实物教具的开发与利用。

(3)重视挖掘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所蕴涵的数学课程资源。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充分地从中挖掘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素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与数学有关的栏目,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交流。

(4)重视利用校内外各种场馆相应的课程资源。要广泛利用校内外场馆资源,如图书馆、多媒体设施、科技馆、博物馆等设施,充分发挥它们所蕴涵的数学课程资源的作用。

(5)重视校内外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上的智力资源,如大学或科研机构中的课程资源,邀请有关数学专家为学生讲课;就一些数学问题向专家请教等。

(6)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学教研组要重视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要突出数学的文化价值,关注其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要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数学校本课程的设置可作为校内选修课程,让学生按自己的意愿选择。

(7)关注自然中的数学课程资源。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众多的数学概念、结论都源于生活,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大力提倡数学教师充分挖掘自然中的数学课程资源,以生活中的实例来创设教学情境。

3.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的进行,通过重点突破来带动整个课程资源结构的优化发展。

(2)数学课程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校际间或教研组内可组成开发小组共同开发。

(3)数学课程资源的利用大力提倡资源共享。

三、课程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新课程培训,优化教师的知识系统

各地相关部门可借助高等院校等有利资源,快速启动行之有效的高中数学课程培训计划,各地要发挥培训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认真组织上岗的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以确保全体教师、学校管理者、各级教研员、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师范院校的相关人员参与培训,为教师的自身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教师培训包括通识培训、《标准》学习、教材分析、案例分析、高中数学新增内容学习等。培训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动、实践观摩等。培训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建立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站,开发网上教师培训资源,打破教师培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幅度提高覆盖面。

2.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应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计算机(计算器)作为研究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计算器)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有许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此数学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边远和贫困地区也应不断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为适应信息化要求,配合基础教育改革,各个学校应积极提高广大教师运用教育技术能力的水平,进一步加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力度,制定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建设计划。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掌握与计算机科学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学会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3.建立选课指导小组,合理安排课程

为了帮助学生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各级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合理的选课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初步具有职业意识和人生规划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初步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建议建立以每一所学校数学教研组为基本单位的高中数学课程选课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帮助指导学生选择修习适合的模块和专题;同时为学校的统筹综合安排课程提供支持。

4.广泛宣传新课程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促进社会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理解与认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要加强舆论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程工作的推进。争取社区、家长的积极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为学生在数学新课程中合理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修习计划,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确保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5.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整合和共享课程资源

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各学校都应发挥自身的力量开展实验研究,可以在数学教研组内建立实验课题组,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和试用校本课程,建立新课程下的校本研训制度,探索服务于数学新课程目标,适应数学新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凸显学校数学教学的特色,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我省新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部分教学评价建议

基础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在基础教育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建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是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保障。数学教学评价构建应着眼于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多样化;既发挥甄别与选拔功能,更突出激励与发展功能。其内容应包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数学教学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对于学生的学的评价,要遵循发展性评价理念,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于教师,要从教师的专业基础、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1.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1)重视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的评价。通过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应当掌握《标准》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具备《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能力要求。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重评价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以及运用数学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等方面,避免片面强调机械记忆、模仿;要注重评价学生基本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要注重评价学生基本数学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避免过分强调解决繁、难、偏等数学问题的能力。

(2)重视对学生的数学能力的评价。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标准》十分关注作为整体的数学思维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渗透于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对学生数学能力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3)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对高中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评价要从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水平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等多个角度进行。在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活动中,要注重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水平。

(4)重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高中数学学习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内容和目标都应是多元化的。提倡建立教师、学生自我、同学、家长等共同组成的评价主体,从不同侧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提倡采用口试、笔试、活动报告、论文撰写、作品展示以及参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提倡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选择的学生采取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标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在进行多元化评价时,要避免简单的“平均”与“累加”等操作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特长,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5)高中数学模块、专题学习评价

数学模块和专题的修习评价、学分认定由学校负责,学校要充分发挥评价和认定学分的教育功能。

2.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1)重视对专业基础的评价。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前提,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关注教师的专业基础是否达到要求。除了《标准》中的新增内容外,高中数学课程对数学建模、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等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参加省、市以及学校组织的培训。认真学习,更新观念,达到《标准》的各项具体要求。

(2)重视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应充分理解《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应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

以下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这个课堂教学评价指标系统为评价的操作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作为量化评价,它是构成评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自我评价,它是自我反思的依据;作为同伴互评,它是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出发点和指导。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年(班)级______________执教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视对教学技能的评价。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除了重视传统的基本教学技能外,还应重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水平的评价。要充分关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功,关注使用信息技术的准确与有效;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4)重视对教学研究的评价。教学需要研究,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更需要深入的研究。教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特点,努力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勇于探索新课程中的新问题。教师应通过报刊、网站、会议等途径积极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共享。在对高中数学教师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其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

(5)重视促进教师发展的多元化评价。对教师的评价,要注意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坚持教师、同事、学校分管领导、学生、家长等多主体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评价,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原则,避免片面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数学

2014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 考试标准 数学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编制

考试性质与对象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在教育部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的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规定,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是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文简称为《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下文简称为《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是全面衡量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的考试。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实行全省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统一评定成绩,每年开考2次。考试的对象是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得普通高中学籍的且修完必修课程的所有在校学生。 考试目标与要求 (一)考试目标 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是全面考察和评估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基本要求和所必须具备的数学素养的检测考试。考试成绩是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之一,也是高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考试要求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数学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数学学科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业水平考试对普通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 突出考查数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初步应用数学学科知识与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数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关注数学学科与社会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新旧课程标准对照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与旧版本对照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的不同 新课标的理念旧课标的理念 1.课程宗旨:高中数学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高中数学课程内容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数学学科的特征、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据数学课程目标,特别是数学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

核心素养,精选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注重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过程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关注与义务教育课程的衔接。 3.教学活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引导学生会学数学、会用数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增强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 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 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学意识,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落实“四基”,培养“四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四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指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评价:评价的依据是相应学习阶段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 2002年11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也是研究模式与秩序的科学。数学是描述、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研究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应该体现数学的价值和特点,并把当今数学发展所体现的理念适当地反映到新的高中数学课程中。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参加社会生产、处理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于认识数学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有积极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抽取事物的数、形属性的敏锐意识,利用抽象模式、结构研究事物的思维方式,借助符号和逻辑系统进行严密演绎的探索习性;可以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通过国际比较,剖析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等各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我国公民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二.为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应当满足所有学生共同的数学需求;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选修课程,它仍然应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标准》应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

数学学科教学论文

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搞好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 东郭小学马彩绒 摘要:新课标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做数学用数学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下图)。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

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心得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体会 王迎曙(江西省上饶县中学) (一)关键词 1.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的经验 2.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三会: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4.六素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直观想象 5.四主题:函数、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6.五课程:A数理类课程(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B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C人文类课程(历史、语言等),D体育、艺术类课程,E拓展、生活、地方、大学先修类课程 7.三水平:水平一是高中毕业应当达到的要求,水平二是高考的要求,水平三是大学自主招生的参考 8.四方面: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 9.两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二)他山之玉 1.核心素养导向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实质是一场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科教育观的重建,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 2.我们现在已经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了,与过去高中教育就是“精英教育”不一样,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基础。因此,这次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既要强化共同基础,同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需求、多样化发展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湛 3.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修订后的课程方案力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高度关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育部部长助理、教材局局长郑富芝 4.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打破了学科等级化的困局,更为国际范围内解决课程建设同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 (三)特别关注 1.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 (1)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构建模型,确定参数、计算求解,检验结果、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2)数学探究活动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论证数学结论。应经历选题、开题、做题、结题四个环节。 2.学业质量 (1)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评价、教师教学活动与评价、教材编写的知道性要求,也是相应考试命题的依据。(2)学业质量水平:每一个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一个水平是通过数学学

浅谈数学教育的学科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

谈谈你对数学教育学学科的特点及其研究内容的认识数学教育学虽是一门年轻学科,但其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数学教育学的含义:研究数学教育现象,揭示数学教育规律“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以及相关的理论。 1、有利于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高质量的数学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数学师资队伍,需要数学教师专业化。高师院校数学专业肩负数学教师培养的任务,数学教育学是其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2、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的学习发展。怎样让学生学好数学是数学教师的核心任务。通过学习数学教育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而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 3、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数学教育学的学习可以提高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的目的意义、内容结构、实施方法、评价标准及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调和能力。 4、使学生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及学习该学科的意义。 5、了解数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和研究方法,理解学习数学教育学的意义。数学教育学的结构及其相关学科数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数学学习论、数学课程论、数学教学论:虽然三论是互相关联的,研究其中的一论必然会影响另外两论。但是,这三论中,学习论是基础,它提供给课程论与教学论必要的心理学根据,教学论是学习论与课程论的直接体现者。 数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大致分为三部分: 1、基础部分其中包括哲学、数学、数学思想史、中学数学近代基础、数学方法论、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数学,除了包括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的旧三基外,还要包括拓扑学、抽象代数、泛函分析的新三基,除此之外,还应有概率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几何基础、集合论以及一些传统的初等数学。总之,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数学,应该是广而博,并在一个分支上有较深入的了解。数学思想史,着重研究一个数学概念或数学分支如何由孕育、成熟到发展,如何由粗糙到精确,其

2019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 一选择题: 1.高中数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 D.只需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 2.《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基本能力是( ) A.自主探究、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熟练解题、空间想象 B.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推理论证、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C.自主探究、推理论证、空间想象、合作交流、动手实践 D.运算求解、熟练解题、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抽象概括 3.高中数学新课程习题设计需要( ) A.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只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B.只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C.既要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要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D.无需关注习题类型的多样性,也无需关注习题功能的多样性 4.下面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中数学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各模块没有先后顺序的必要 B.高中数学课程包括4个系列的课程

C.高中数学课程的必修学分为16学分 D.高中数学课程可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 5.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法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学生大量做题,挑战难题 B.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兴趣、有挑战 C.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有机会板演讲解 D.通过数学应用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6.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是依靠( ) A.学生 B.教师 C.社会 D.政府领导 7.在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变化中正确的是( ) A.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B.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权威、批评 C.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教导、答疑 D.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独立自主精神 8.在新课程改革中,受新的理念指导,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多方面,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数学交流的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加强数学交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数学交流对于提高数学素养的价值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交流主要包括数学思想方法的接受、数学思想的表达、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三个方面。数学交流可以全面提高人的数学素养。 1.数学交流可以培养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充分运用数学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逻辑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有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沟通能力的增强。 2.数学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 将自己的数学语言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能促进学生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数学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善于合作是一个人立足社会、适应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而数学交流是促进学生树立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极好途径。 二、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 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素材和活动机会,使其学会在各种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进行推理与交流,理解并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新教材中有很多可以用来培养数学

交流能力的实例,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利用新教材,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发展。 1.创设数学交流的环境 努力营造数学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疑问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探索数学。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有独立思考,又可以有合作交流。数学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数学理念,理解他人数学观点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数学素养就会得到升华。 如: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1》的第一章引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欢快地飞翔; …… 可见新教材为学生的数学交流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这些资源的存在,就会造成编著者理念的缺失。相反,如果恰当地利用这些素材,营造数学交流的氛围,让每位学生阐述自己对集合的理解,相互交流,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数学感悟,提高数学素养。 2.提供数学交流的材料和资源 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用于交流的材料,如每章节后面的阅读材料、书页边留白处的网站链接、习题中的探究拓展等。但仅靠课内的学习材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列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及相关资料源,以便学生收集整理,再与同伴交流。 3.帮助学生解决数学交流的障碍 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特别是帮助那些胆小的或是不善于交流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建立起能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课堂上让他们能畅所欲言地讨论甚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3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英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英语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理念 《标准》是由教育部制订的指令性文件,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依据。《标准》从课程性质的界定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1.奠定共同基础,构建终身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自然延伸,也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总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这个基础包括持续的学习动机、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比,课程目标在层次、水平和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义务教育阶段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自信心,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

英语知识和技能,奠定运用英语的基础。而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高中阶段的英语新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新课程突出了选择性。设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多样化的课程既反映社会的需求,也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高中英语新课程力求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3.变革传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改变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接触与社会、科技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教学还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使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情感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自信心会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高中英语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和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英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

**** 大学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运算能力研究及教学策略分析 ——以圆锥曲线为例 研究生姓名 学号 类别在职教育硕士 导师姓名 系所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研究方向 入学时间 2015.7 开题时间 2017.7 毕业时间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 数学运算能力,作为六个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年高考中考察方式非常广泛,所以数学运算能力也是影响高中生数学成绩的主要原因。因此,关于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教学也必然是高中生数学教育中的重点内容。然而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学生方面,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普遍不高,运能能力的发展也体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对运算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同学没有良好的运算习惯,缺乏运算技巧,运算心理素质薄弱等等;在教师的方面,关于运算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单纯侧重追求运算速度与运算技巧,或者是通过一些程式化的低水平的重复性训练,来是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它遍布于高中数学的各个模块当中,尤其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学习对运算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部分,因此,我希望通过圆锥曲线这一部分的教学来研究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找到高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低下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明确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关于运算能力,章建跃先生解释为这样五个方面:能概括化记忆运算的基本知识;能弄清数学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对问题的类型、核心以及解法有一个最初的定向;会简缩运算过程,优化运算的环节;能灵活运用运算方法等。 简洪全老师指出,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挖掘题目中信息的能力;运用定义、公式、法则和定理的能力;选择运算方法的能力;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郑君文,张恩华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数学能力由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等五种子成分组成。 吴宪芳,郭熙汉等在《数学教育学》中指出,培养学习在数学活动中的能力(即学习、研究、发现数学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而数学能力指的是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空间想象能力。 综上,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数学素养的体现。 张雄在《数学教学概论》中指出,中学数学运算包括数的计算式的恒等变形、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初等函数的运算和求值、各种几何量的测量与计算、求数列和函数的极限以及微分、积分、概率、统计的初步计算等。 林崇德等指出,中学生的运算能力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级水平为了解与理解水平,及学生对运算的含义有感性、初步的认识,会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并对运算的法则、公式、运算律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要知道它与其他运算之间的关系,有何用途;第二级水平为掌握应用水平,即学生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练习形成技能,会用运算去解决一些基本的常规问题;第三级水平为综合评价水平,即能够运用多种运算,并达到灵活变换的程度,可以对同一问题采取不同的运算方案,并迅速准确地判断出最合理、最简捷的运算途径。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是: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理解算理;能够根据问题的情景,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近几年,围绕高中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展开的研究有很多。杨艳丽老师在论文

(完整word版)2017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 河北孟村回民中学张万山 59号普通?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验版的基础上作了修订,总体是继承, 删减了?些内容,调整了内容的顺序,注重了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使得整体内容更趋合理。 ?、课程结构 ?中数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教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数学?化融?课程内容。1、必修课程为学?发展提供共同基础,是?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的内容要求,也是?考的要求。如果学?以?中毕业为?标,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参加?中毕业的数学学业?平考试。2、选择性必修课程是供学?选择的课程,也是?考的内容要求。如果学?计划通过参加?考进??等学校学习,必须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参加数学?考。3、选修课程为学?确定发展?向提供引导,为学?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学?主招?提供参考。如果学?在上述选择的基础上,还希望多学习?些数学课程,可以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中,根据?身未来发展的需求进?选择。 ?、课程内容 (?)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调整常?逻辑?语、复数由原来的选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修内容;数列、变量的相关性、直线线与?程、圆与?程由原来的必修内容调整为现在的必选修内容; (?)内容的删减与增加删去了必修三算法初步、选修2-2 推理与证明以及框图(?科)这三章内容,删去了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三视图;“解三?形”由原来单独的?章内容合并到“平?向量”这?章?了。必修和必选修均增加了数学 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 (三)具体各章节内容的细微变化 1、必修课程 主题?预备知识 预备知识包括了四个单元的内容:集合,常?逻辑?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从函数的观点看?元?次?程和?元?次不等式。这四单元内容常?逻辑?语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5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以及《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等文件精神,帮助广大化学教师更好地理解《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把握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我省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化学学科组在总结其他省新课程实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标”和高中化学(实验)教科书的研究,结合四川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应遵循如下基本理念: 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特色

数学学科教学特色 进才北校的数学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以“关注数学教学的人文渗透”为抓手,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坚持通过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提高数学学科教学的水平,努力实现“轻负高效的”教学目标。 主要由以下一些特点: 1、充分发挥数学史渗透的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可以提供整个数学的概貌,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把一些重要的数学史料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可以数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学生还可以看到数学发展的曲折过程,数学家们所经历的艰苦漫长的道路,而数学史中那些惊心动魄、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引导他们获取顽强学习的勇气,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同时,通过数学史的渗透,学生体会了数学严密的逻辑之美;通过数学家的生平和数学名题的介绍,学生体会了科学探索艰辛和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通过对数学不断发展延伸的过程的了解,学生体会了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的能力 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传统教学相对比较注重结果教学。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结果,学生在应用知识时总显得比较吃力。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3、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情境教学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例如,教师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来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小刚的奶奶家里的三角形镜弄碎了,想重新配一个,该拿哪一块?请你给她拿个主意。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

(完整word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doc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在形成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它是公民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数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 一、课程性质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习高中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同时,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基础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系列课程和选修系列课程组成,必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共同数学需求;选修系列课程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数学需求,它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 2. 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与选择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数学课程应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未来人生规划的思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同时,高中数学课程也应给学校和教师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8、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附件8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 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加强和改进我省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引导广大高中教师更好地理解历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改革先行试验省、区、市的经验和我省的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历史教学改革,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原则精神,结合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对我们理解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1.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历史课程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必须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时代要求。 人文素养是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一般是指对人类历史和社会各

种文化现象的了解与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历史课程在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秀文明成果,可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养成理解和尊重他人、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及其文明的正确态度。 通过历史学习,汲取历史智慧,增强历史意识,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可以养成理性态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从历史角度和现实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在内容选择上,既坚持基础性,重要的史实、基本的历史概念、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构成高中历史的主要内容体系;又坚持时代性,课程内容注重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结构上具有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和个性化发展要求。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有利于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高中历史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须坚持时代性,密切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历史贴近现实,更好地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切实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注意

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教学模式 ---探究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学校数学学科教学特色,全面提升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开展数学“探究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一、探究应用型教学模式含义 课堂教学通过引导自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扶学生完成知识探究,并通过生活化的知识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结构六环节模式 数学探究应用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案作引导,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师生共同探究、交流展示,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力图充分体现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谐统一起来,发挥教与学的最大效益。 课堂结构六环节:情景引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应用--质疑解疑--反思提升 三、课堂教学六环节具体操作步骤 1、情景引入(1-3分钟) 目的: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具体操作: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小故事、现实生活实例、趣味题(或衔接题)、动手操作(活动)、小实验等,也可开门见山的进行。这样引入新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便于学生有兴趣的进行自学,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2、自主学习(约8分钟) 目的:针对预设(建议使用导学案)的问题,让学生积极的动脑、动手,认真细致的尝试完成,使之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适时适度地引导,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让学生总结问题解决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在上一个环节“情景引入”中应有自主学习的内容,不要设置太难的题目,让大总分学生能够完成。这一环节的设置改变了过场式的“一问一答”的教案剧的表演,从而让学生全员参与。这一环节是漫长的、艰苦的探索过程,教师也要教给方法,帮助学生从纷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变与不变”的那点事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变与不变”的那点事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已经新鲜出炉了!这预示着2018年高考命题以及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参考标准,中公教育数学教研部将数学课程标准中变与不变”的那点事进行精析,希望对各位读者有所帮助。 一、课程标准整体结构的变化 从课程标准的结构来看,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新增了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学业质量三个重要的部分,同时课程标准还围绕核心素养和教学评价给予了相关案例,帮助高中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 二、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变与不变 (一)课程性质 在2017年课程性质中明确了数学课程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强调了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主要课程,具有基础性,选择性和发展性,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构建共同基础,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提供多样性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两版课程标准的核心指导思想均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相较于实验版课标着重强调教师注重学生能力发展转变为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倡导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并在教育过程中强调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达成。 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变与不变 (一)学科核心素养 与实验版课程标准相对比,可以发现,2017年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数学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并强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这些数学核心素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课程目标 (1)由原来是“双基”转变为“四基”与“四能”。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最新资料推荐------------------------------------------------------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 行) 附件 13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试行)为贯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结合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特制定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一.课程理念为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标准》中提出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关注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等五个基本理念。 这既是对课程价值的多视角的描述和概括,也是对教师教学实施的目标与效果的具体要求,深刻领会《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正确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二.课程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人生规划能力。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 1/ 18

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提高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课程理念的一次飞跃。 《标准》明确地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既不能人为地割裂课程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或通过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又要根据教学时间、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主次分明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方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实现三个目标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任务。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一.课程结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是技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学科,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模块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