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迟发性感染

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迟发性感染

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迟发性感染
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迟发性感染

骨折内固定手术后的迟发性感染

摘要:目的观察骨科内固定术后迟发性感染的现象和发生感染的相关性因素。方法26例患者均为闭合骨折,手术后切口I期愈合,拆线后3周-4个月因局部感染重新就诊治疗,其中14例患者感染前10-14天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史。局部穿刺:可抽得脓液或脓性分泌物。清创组织病理切片显示典型化脓性感染组织像。血常规:W.B.C.大于1.0×109/L的6例,中性粒细胞大于80%的4例;血沉升高大于30mm/h16例;17例患者C反应蛋白大于20mg/L。细菌培养:革兰氏阳性菌7例,革兰氏阴性菌4例,枯否氏菌3例,鲍曼氏不动菌2例,大肠埃希氏菌1例,9例患者细菌培养阴性(均经2次以上培养)。X线片:显示局部骨膜炎性反应,局灶或较大范围的骨溶解。结果26例患者均进行切开清创引流。14例患者开放引流8-12天后闭合创口,采用抗生素生理盐水灌洗加闭式引流,19例患者术中见内固定物松动,清创同时去除内固定,改行外固定架或石膏外固定。术后全身应用大剂量抗生素,应用免疫佐剂。局部感染于术后2个月内得到控制24例;2例患者2-3个月感染仍得不到控制。结论术后局部瘢痕增生期抵抗力低下、上呼吸道感染菌血症、局部残留血肿、积液、近年滥用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可能是引起该类感染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感染迟发性

作者搜集2000年~2006年5月之间本地区骨折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迟发性感染26例,就临床相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31~74岁,其中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5例,股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6例,肱骨骨折内固定术后5例,小腿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6例,脊柱骨折内固定4例。全部病例均为闭合骨折,手术后切口I期愈合,10~14天拆线后出院。

1.2 临床特点

1.2.1 拆线后3周~4个月局部酸胀、疼痛来复查。查体局部肿胀、压痛,小腿骨折局部可有波动,3例有窦道形成。4例患者低热,14例发病前10~14天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史。

1.2.2 辅助检查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原因

探讨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原因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并探究防控措施,为更好的预防和控制骨科手术部位感染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患者63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发生骨科手术感染的感染部位及感染原因。结果发生骨科手术感染的患者为35例,感染率为5.56%,感染部位以手术伤口感染、皮肤组织、泌尿系统感染最为多发。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机体抵抗力,能有效控制骨科手术感染。 标签:骨科手术;感染;原因 手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作为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癥,术中术后还要进行多项辅助检查,这样就使创伤性患者的术后部位难以愈合,并且容易感染。骨科患者在手术后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卧床休养恢复,使得骨组织的血液供给较差,引起患者伤口愈合变慢,严重者会造成骨髓炎。患者术前准备、伤口污染程度、无菌技术、消毒灭菌、手术时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等都与感染预防与控制有关,因此要加强对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减少患者的病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进行骨科手术患者6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骨科手术感染的患者为35例,感染率为5.56%。患者的年龄20~54岁,平均年龄为42岁。 1.2方法对300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调查回顾,对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逐一填写,填写发生手术感染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等。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 2 结果 2.1患者手术情况63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骨科手术感染的患者为35例,感染率为5.56%。 2.2手术感染部位,如表1所示,35例骨科手术感染患者中,发生手术伤口感染的高达22例(62.86%),其次为皮肤组织感染7例(20%),泌尿系统感染4例(11.43%),上下呼吸道感染率较低,各为1例(2.86%)。 3 感染原因分析 骨科手术感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急诊手术多,手术前准备工作不充分,伤口感染较为严重,手术区皮肤清洁不到位,手术后缝合前没有及时进行开发引流,和切口暴露时间较长等。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教案资料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 版) 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仍缺乏 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 的社会、经济负担。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 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 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升高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 (一)时间分类 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 3 期: 早期感染(<2 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 延迟期感染(2? 10 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 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 慢性期感染(>10 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二)骨髓炎Cierny-Mader 分型 Cierny-Mader 分型包括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颈手术后应注意将患肢放于外展微屈髋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早期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折易移位,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练习中应绝对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一、术后0~1周 1、麻醉消退后立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尽早开始踝泵练习:5分钟/组,1组/小时。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开始CPM练习,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30分钟/次,2次/日,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二、术后2~4周 1、继续前述练习并逐渐增加强度。 2、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日。 3、后抬腿练习: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1~2次/日。 4、俯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抗阻伸膝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6、主动髋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 三、术后5周~3个月 1、负重及平衡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情况的前提下进行。随骨折愈合的牢靠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

骨科手术感染因素与策略

---------------------------------------------------------------范文最新推荐------------------------------------------------------ 骨科手术感染因素与策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是骨折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造成经济负担,甚至导致手术失败[1],控制切口感染是临床医护共同的目标。笔者回顾性分析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11年4月医院骨科手术患者176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910例,女850例;年龄13~68岁,平均(48.9±14.2)岁;开放性骨折630例,闭合性骨折1130例;就诊时间1~21h,平均(6.9±3.2)h。1.2方法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判断切口感染,比较切口感染组与无切口感染患者可能影响因素的差异,相关影响因素的选择包括[3,4]: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营养状态、骨折类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卧床时间等。1.3统计处理数据均EXCEL数据库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用个体例数表示,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性检验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感染率1760例患者中发生手术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2.8%。2.2感染相关因素感染年龄(55.7±15.1)岁、BMI24.8±1.1、营养不良占34.0%、开放性骨折占74.0%、手术时间(11.6±4.2)h、卧床时间(14.3±3.1)d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 1 / 3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股骨颈手术后应注意将患肢放于外展微屈髋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 肿胀。早期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易移位,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练习中应绝对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一、术后0~1周 1、消退后立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尽早开始踝泵练习:5分钟/组,1组/小时。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开始CPM练习,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30分钟/次,2次/日,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二、术后2~4周 1、继续前述练习并逐渐增加强度。 2、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日。 3、后抬腿练习: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1~2次/日。 4、俯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抗阻伸膝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6、主动髋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稳定的前提下):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 三、术后5周~3个月 1、负重及平衡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愈合程度允许情况的前提下进行。随愈合的牢靠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 2、坐位抱腿:必须在愈合程度允许的前提下进行。5~10分钟/次,1~2次/日。 3、有条件可以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轻负荷至大负荷,并逐渐减低座位的高度。20~30分钟/次,2次/日。

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 目的分析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4例后踝骨折患者,给予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对选取的患者进行为其5~15个月随访观察,34例患者中,优30例,良4例。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骨折固定复位效果良好,患者后踝骨折恢复效果良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后踝骨折;钢板内固定;开放手术 踝骨骨折为一种常见的骨折,多发人群为年轻患者,主要发病是因外伤或病理原因而导致骨质部分受到影响或出现完全断裂情况,患者主要表现为脚踝畸形、青紫、疼痛以及肿胀。为研究有效治疗后踝骨骨折的方法,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4例患者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愈合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的34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34例患者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为19~55岁,平均年龄为(37±1.2)岁,骨折发生时间为1~13h。致伤原因:扭伤7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10例,车祸伤9例。其中2例患者因内踝处受到严重的挤压而导致患者的软组织受损,在治疗1个月后可见患者骨折复位情况良好,其余28例患者均于伤后3d接受手术治疗。 1.2方法给予闭合性患者,术前先给予患者CT、三维重建方法对后踝骨骨折块情况进行观察,对于偏向胫骨外侧或内侧的患者,做合适的手术切口。根据踝关节解剖结构以及患者受伤机制特点,多于腓骨后侧切口处做手术切口,从后踝-外踝-内踝的手术治疗方法,连续给予患者实施硬膜外麻醉后,取俯卧体位,患肢驱血后在大腿根部采用气囊止血带实施止血治疗。首先固定后踝对患者骨折实施复位,沿腓骨远端对患者实施纵切口手术治疗,将腓骨长短肌显露后,将肌鞘切开后,向外侧对腓骨肌实施牵拉。从脾肌与腓骨长短肌处实施钝性分离,将胫骨远端后侧骨膜切开后,将后踝折块或胫骨远端后侧完全显露出,并做好骨折块之间的组织以及凝血块清理工作。选择一个适合的腓骨远端异形板实施固定,先在骨折端近侧的胫骨处合适位置放置放置钢板,保证钢板活动范围适度。复位后拧紧螺钉,并采用钢板对骨折块实施复位固定,并根据骨折快的形态以及大小将于钢板远端拧紧螺钉孔,实施复位,在近端采用1~2枚螺钉进行固定,完成后踝骨折复位手术。若骨折块偏内侧,可与踝关节后内侧做出一个切口,之后逐层深入,做好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的保护工作,显露出后踝骨折块胫骨下段后侧,按照之前的方法实施骨折复位。在切口深筋膜下对内踝骨处实施分离,并采用拉力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外踝处对患者实施纵切口。在直视下对患者实施外踝骨复位。 1.3术后处理所选取的患者手术后均不接受外固定,其中2例患者因内踝骨外露后皮瓣出现转位,为有效保证皮瓣的正常供血,开始引导患者适当进行功能

WHO2016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word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全球指南 刘思娣1叶锡勇2牛晨3邓菲4杨潞苹5 译吴安华校 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七二医院 4.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5.云南保山市人民医院 该指南包括29条推荐,内容涉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SSI预防干预措施。证据质量等级分类 一、术前措施 1.1 术前沐浴 对患者而言,术前沐浴或淋浴是良好的临床实践。 使用普通肥皂或抗菌皂可预防SSI。(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由于证据有限且质量极低,专家小组不对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以减少SSI提出建议。 1.2 需要行手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鼻部携带患者,使用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可预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心胸外科或骨科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已知鼻腔内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患者行其他类型手术时,应在围手术期间鼻内使用2%莫匹罗星软膏联用或不联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沐浴液。(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3 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定植的筛查及其对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影响 由于缺乏证据,专家小组决定不对此提出建议。 1.4 术前手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最佳时机 必要时(取决于手术类型)应在手术切皮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强烈推荐,低等级证据质量) 应在手术切皮前120分钟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同时需要考虑抗生素的半衰期。(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5 机械性肠道准备(MBP)与口服抗生素的应用 术前联合使用口服抗生素和MBP,可以降低接受择期结直肠手术成年患者的SSI风险。(条件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单用MBP(不联合口服抗生素)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择期结直肠手术的成年患者。(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6 清除毛发 接受任何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去除毛发,如果有绝对必要,应该只使用剪刀去除毛发,不管是术前还是手术室内,任何时候都强烈劝阻刮剃毛发。(强烈推荐,中等级证据质量) 1.7 手术部位皮肤准备 推荐含酒精和葡萄糖酸氯己定的消毒液用于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强烈推荐,低等级到中等级证据质量) 1.8 抗菌皮肤密封剂 抗菌皮肤密封剂不应以降低SSI为目的用于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条件推荐,极低等级证据质量) 1.9 外科手准备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骨科手术讲解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这种内固定术多用于长管骨骨折,比较牢靠,临床应用较多。但缺点是切口长,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离较广泛,骨折端的血运受损较重,愈合较慢。 [适应症] 1.四肢长管骨骨干横折或短斜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或其它原因不能行手法复位、外固定者。 2.全身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处骨折,全部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处理有困难者,可考虑对1~2处手法复位困难或外固定不易维持对位的骨折,施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3.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施行手术治疗时(如切骨矫形、骨移植等),多需同时应用钢板作内固定,以恢复骨支架。 4.骨畸形切骨矫正术(如股骨转子下切骨术或股、肱骨髁上切骨术)后,可用预制的成角钢板或加压成角钢板(如髁钢板等)固定。 5.某些长斜形、螺旋形、蝶形粉碎性骨折亦可用加压螺钉及平衡钢板固定,可有效地抵消扭转、剪刀和弯曲应力。 6.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或缺损,为保护移植骨及碎骨片,以防压缩,用支柱钢板固定,可起到架桥作用,保证植骨愈合[图1]。 图1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适应症(1)(2) 图2 钢板的要求 ⑴钢板的横断面呈弧形,孔有斜面 ⑵正确的钢板、螺钉固定 图3 钢板的种类

⑴直形长钢板 ⑵成角钢板 ⑶成角尖形钢板 ⑷转子钢板 ⑸三叉形钢板 ⑹圆孔加压钢板 ⑺自动加压钢板和相应的螺钉头示意图 图4 加压器械 ⑴加压器 ⑵钻头导向器 ⑶活动板手 图5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⑴用骨折固定器暂时保持骨折复位和钢板位置 ⑵测量骨外径,选择螺钉 图6 用加压器行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⑴解剖复位,拧入第一枚加压螺钉,置放钻头导向器钻孔 ⑵安装加压器,用扳手轻轻旋进,使折端纵向加压 ⑶利用导钻在钢板孔中心钻孔,在丝锥套引导下,用丝锥攻纹 ⑷拧入第2、3枚螺钉后,用扳手进一步加压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 家共识》(2018版) 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

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 (一)时间分类 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 早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 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 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 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 2.1 监测内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目的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和护理措施探讨。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先后将其分为的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与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部位感染与骨折类型、手术时间和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显著。 标签:骨折;手术感染;护理措施;影响因素;应用价值 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手术是治疗骨折常用方法,但术后感染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为了降低骨折手术患者感染率,本文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女性15例,男性患者25例,年龄在18~68岁之间,平均(45.61±5.61)岁。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有患者20例,两组患者在临床一般资料方面无巨大差异(P>0.05),组间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包含术前用药准备、静脉穿刺、换药、室内环境护理等。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a、闭合骨折手术患者做好术前抗感染治疗,开放性骨折对局部做好清洁处理;b、骨折手术患者应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尤其是开放性骨折患者,进而降低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c、最大限度缩减手术次数,尽量一次性完成;d、术后换药严格遵循无菌原则;e、患者应食用高蛋白、高热量与高纤维食物,禁止食用辛辣食物,注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f、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工作,了解患者心理状况,并为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g、强化无菌物品管理工作,无菌物品应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进行分类放置,同时做到定时清理、专人负责、根据灭菌日期先后放置,使用无菌物品前仔细检查,灭菌标志是否合格、包装是否破损等;h、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身体素质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i、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对手术切口护理重视度, 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高患者治疗配合度。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预防研究

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预防研究 目的探讨骨科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骨科手术患者300例,就手术患者的手术种类、术后感染名称、感染部位以及抗生素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统计感染率;结果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1.55%,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16例,感染率0.93%;I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4例,感染率1.92%;II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5例,感染率6.25%;31例术后感染患者中,其中22例为伤口感染,其感染率最高为68.3%,说明术后感染多为伤口感染;结论在骨科治療过程中,患者普遍面临较大的感染危险,必须加强骨科感染预防和治理工作。 标签:骨外科;术后感染;切口感染 人们健康维护意识及患者自身权利认知的加强和医疗质量的提高,骨科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已经越来越受到骨科医生的关注。由于骨科手术自身存在较高的复杂性,患者也通常容易接触到更多的病源微生物,住院时间较长,失血量过多,从而很容易在骨髓腔中停留、繁殖和生长,最终引发感染,这不仅会影响患者后续的治疗,也会为患者日后的健康留下隐患[1]。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积极的措施切实防止感染问题发生也逐渐成为了骨科医护人员关心的重点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诊治骨科手术患者2000例,其中31例出现感染,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16~72岁,住院时间为12~235d。 1.2感染诊断依据参照2001年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及深隙感染,就手术患者的手术种类、术后感染名称、感染部位以及抗生素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最后统计感染率。 1.3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符合手术切口感染的病例,按预先设计的统一表格逐项填写。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诊断、手术过程情况、其他侵入性操作,以及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逐项登记。将所有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统计分析,作出诊断性结论。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果 2.1手术部位感染情况选取的2000例骨科手术中,I类手术切口1712例,II类切口208例,III类切口80例;手术部位感染31例,感染率为1.55%,I类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

fl 5350 gjb 7480—201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指南(军用标准) guidelin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2012 -10-08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 提示:本文原版含图表word版全文下载地址附后(正式会员会看到下载地址)。这里只复制粘贴部分内容或目录(下面显示的字数不代表全文字数),有任何不清楚的烦请咨询本站客服。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 范围 1 2 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手术患者 2 4.1 术前准备 2 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3 4.3 术中手术患者相关因素控制 4 4.4 术后切口处理 4 5 手术医护人员 5 5.1 术前准备 5 5.2 麻醉操作7 5.3 手术操作7 6 手术室环境8 6.1 基本要求8 6.2 洁净手术部环境管理8 7 手术器械及物品8 7.1 基本要求8 7.2 回收及分类9 7.3 清洗消毒9 7.4 干燥9 7.5 检查与保养9 7.6 包装9 7.7 灭菌10 7.8 储存及发放10 8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10 8.1 监测对象10 8.2 监测方法10 8.3 分析与反馈11 8.4 ssi暴发报告及处置11 9 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的监测12

9.1 手术人员外科手消毒效果监测12 9.2 洁净手术部主要性能指标的监测12 9.3 消毒灭菌监测13 10 特殊病原体相关手术的管理 13 10.1基本原则13 10.2围术期管理13 附录a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用表14 附录b 动态细菌浓度检测方法17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黎、宋烽、曹晋桂、易滨、邢玉斌、董薪、魏华、胡小华、尹丽霞、唐佩福、王志刚、冯泽国、刘国宾、孙建荷、何丽、许钟麟、胡小灵、许多朵、于秀荣、陈华、赵静雅。 引言 本标准按制定依据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将条款分为以下两级: ⅰ-必须执行(应):有国家和军队法规性文件支持,有良好的临床或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很强的理论支持。 ⅱ-推荐执行(宜):有学科理论支持,有一定意义的临床或流 。 患者应沐浴更衣。ⅰ e)术前一般不应去除手术部位毛发。ⅰ f)当手术部位或者其周围的毛发干扰手术须去除时,应在进入手术室之前即时进行,应使用剪刀或电动剪去除,不应用刮刀和脱毛剂。ⅰ g)宜缩短术前住院时间。ⅱ 4.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4.2.1应用指征 4.2.1.1清洁手术: 不宜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使用:ⅱ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心脏、内眼等手术。 c)器官移植手术。如心、肺、肝、肾等移植手术。 d)植入物手术。如心脏瓣膜、人工晶体、人工关节、人工血管、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血管腔内支架等植入手术; e)患者为易感人群。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力低下者等。

骨折内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骨折内固定术后注意事项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科别:术后并不是治疗的结束,是您康复的开端,医生帮您将断裂畸形的骨折矫正好,并用内植物将其固定,以此保护好骨头有一个稳定的生长环境。术后适当时间积极进行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最大限度地保存肢体关节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功能丧失,也是治疗必不可少的环节,请按医嘱功能锻炼,康复过程是漫长的,一般要6个月到一年的康复时间,有些严重损伤,很难恢复到伤前的运动水平。 内固定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在骨折未愈合前剧烈运动或下地负重,极易发生金属钢板疲劳断裂,导致骨折的再移位。骨折的愈合时间不能一概而论,简单骨折愈合时间需3月左右,复杂粉碎性骨折及老年人骨折愈合时间更是需要3到6个月以上。目前临床上在判断骨折愈合能力,骨折愈合程度,以及预测骨折愈合时间上,除了X线片提供有限的信息外,而无更准确、更有效的方法。所以术后病人需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嘱咐,及时复诊,定期复查X线片。 上肢:术后1月、2月、3月、6月及一年各来院复诊摄片,按医嘱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末经医生允许,禁止患肢剧烈活动、提重物及粗重工作,患肢请用吊带(围巾,三角巾均可)起码悬吊一个月。 躯干,下肢:术后1月、2月、3月、6月及一年各来院复诊摄片,按医嘱进行患肢功能锻炼;末经医生允许,禁止患肢下地负重行走,半年内禁止剧烈体力活动(有些特殊复杂骨折,骨折愈合较慢,需要更长时间)。 脊柱骨折:末经医生允许,禁止下地负重行走,否则导致骨折再压缩,会遗留严重后遗症。 髋部骨折:术后保持患肢中立外展位(足尖向上),禁止内收、内旋及外旋,禁止盘腿,避免侧卧位。 出院后如有伤口红、肿、热、痛及分泌物等,请及时与医生联系,来院复查。 患者或家属意见及签名:主治医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 【摘要】目的:进一步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方法: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结果:上述1100例患者,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几率为2.7%。共检出22株革兰阴性菌,约占73.3%;8株革兰阳性菌,约占26.7%。22株革兰阴性菌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铜绿假单胞菌,约占1/3左右,不同手术时间患者感染感相比,不同切口类型感染率之间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主要以G-为主,感染发生几率与切口类型以及手术时间密切联系,必须针对性采取措施,降低感染几率。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369-01 临床上医学上,骨科疾病的患者一般病情严重,容易合并多种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1]。再加上患者需要解除侵入性等手术或护理措施,使得患

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幅度提高,相应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概率比较高,属于医院感染的高危患者[2]。进一步研究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特征,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降低感染发生几率。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收集了2009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0例骨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研究,890例男,210例女,患者年龄在1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5±5.2岁)。其中,643例四肢骨折,115例髋部骨折,50例脊柱骨折,250例其他部位骨折。 1.2 方法: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切口类型、感染情况等一般资料。对术后分泌物进行常规培养,采用VITEK-32系统进行细菌鉴定。 1.3 统计学资料:采用SPSS15.0数据统计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分析,进行x2检验,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率分析:上述1100例患者,30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感染几率为2.7%。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 南(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 背景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创伤因素所致四肢骨折的患者日趋增多,接受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患者伤情复杂多变,加上临床医生对患者自身感染高危因素认识的不足,导致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应的诊疗共识,本着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原则,经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感染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专家工作委员会成员讨论一致通过,制定本共识。 概述 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是骨科医生所面临的临床难题之一,原因在于其诊断时常困难,治疗相对棘手,一旦不能及时有效控制感染,极易产生慢性骨髓炎,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同时,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也是灾难性的,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早期准确诊断与合理规范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与致残率、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定义 国际上最新研究表明: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仍缺乏规范统一的概念,既往绝大多数相关研究并未明确给出其定义,而使用一些界定骨折术后感染的关键词,如细菌培养阳性、伤口脓性渗出、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 升高等。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同为内置物,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与关节假体周围感染在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显着差异,应将其视为与假体周围感染不同的一类疾病。

建议将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定义为: 骨折内固定置入术后由于致病微生物污染或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所致的、与内置物接触的、伴或不伴周围软组织感染的骨组织感染。 分类 (一)时间分类 根据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3期: 早期感染(<2周):多因高毒力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可能已初步形成生物膜,但其尚处于未成熟阶段,骨组织及周围软组织炎症变化并不明显; 延迟期感染(210周):多由毒力稍弱的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此期致病菌形成生物膜逐步成熟,对抗生素及宿主免疫有更强的抵抗力,骨组织出现溶解进而不愈合,软组织出现进一步坏死; 慢性期感染(>10周):多由低毒力致病菌感染所致,此期骨与软组织感染进一步加重,出现以骨质炎症性破坏伴新骨形成为特点的慢性骨髓炎。感染持续时间的不同,骨组织及其周围软组织病理学变化的不同,决定了其在治疗策略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二)骨髓炎Cierny-Mader分型 Cierny-Mader分型包括解剖分型和宿主分型。 解剖分型: I型髓内型:感染仅累及髓腔; II型浅表型:通常有原发软组织的感染,感染累及骨皮质外层; III型局限型:感染侵袭骨皮质内层,累及一侧骨皮质和髓腔,有边缘明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