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谈三峡工程外迁移民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一)

【内容提要】人口迁移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文化迁移运动。三峡移民能否“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和谐融入安置区,移民与安置区的文化融合成为一个重要因素。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既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也有许多有利条件。政府必须创建良好的文化融合的外部环境;移民和安置区居民也要改变观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融合的主体意识。【摘要题】文化建设

【关键词】三峡/移民/文化融合

【正文】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6)03-0126-03

三峡工程引发的移民是迄今为止动迁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水库移民。随着三峡工程的进展,三峡工程移民特别是外迁农村移民的大量增加,更由于安置方式的改变,移民安置区社会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一、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不利因素

1.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则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

三峡库区移民外迁安置始于1999年,安置地为沿江沿海的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12个省市,安置方式也由过去的“集中安置”改为“分散安置”。三峡地区和沿海12省市虽然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但远隔千山万水,分属于东西两个不同的社会区域,因而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是不同的,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从历史文化来看,三峡库区移民属于巴蜀文化,而安置区从北到南纵跨黄河、淮河、长江、钱江、闽江、珠江几条大河流域,分属于不同的亚文化群体,包括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等,各自地域文化特征非常显著。因此,移民的举家搬迁不仅仅意味着居住地点的改变,更意味着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心理的改变,即要完成由内陆三峡人到沿海上海人或山东人或广东人等的改变。这些自古以来就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成为移民安置工作中尤其是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①。

2.从经济文化来看,三峡库区农耕文化特征较为明显,而安置区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文化特征生活在地大物博、具有多样性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地方适应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谋生方式即不同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文化。三峡库区地处内陆封闭的山区,自古以来即形成以农耕为主的谋生方式,具有明显的农耕文化特征。目前仍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贫困山区,市场闭塞,生产力落后,移民素质低,文盲半文盲多。由于受多年来种粮或果木等单一经济结构的影响,库区移民主要是农村移民所掌握的生产和生活技能比较单一,基本上只会种田、养猪、料理家务,且所掌握的技能也比较落后。因而三峡外迁移民从故乡迁往异地,面临着耕作方式和生产技能的转变,必须重新学习新的耕作方式、新的技术技能,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产,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对于技能普遍比较单一并且落后、致富能力弱、缺乏自我开发能力的移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和挑战。

安置区西联内陆、东濒大海,其先民主要从事渔业,自宋明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风气比较开放、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源地,近代以来,最先沐浴欧风美雨的也是这一地区,目前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安置区与三峡库区虽属于同一经济文化类型,自古就形成了火耕水耨、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饮食习惯。但安置区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文化特征,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岭南文化都有一个重要特征,即“重商”谋利,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徽商、宁波帮和上海商人走南闯北,聚敛财富,充分表现了这种文化的开拓勇气和竞争精神②。

3.从社会心理特征来看,三峡库区移民较为封闭,而安置区居民则更具有开放性

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现状较为直接的主观反映。社会心理在个体层面主要

表现为社会认知、社会感情、行动意向,在群体层面主要表现为风俗、习惯、成见等等。从社会心理特征看,三峡库区移民和安置区人民存在着较大差异。

如前已述安置区自古至今经常处在开风气之先的地位,形成了安置区开放、多样、宽容、活跃的社会心理特征,具有不墨守成规、能迎合时代潮流、敢于吸纳新事物来变革传统文化的特点,人们的商品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都比较强。

而三峡库区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使人们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与外界的信息、物资、资金、人才交换频率不高且流量较小,容易使人们形成封闭、狭隘、僵化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加上三峡移民属于非自愿性移民,不少移民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人的社会心理正在经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但是,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也由于三峡工程外迁移民自身能力的有限性,对于改变现状缺乏充分把握等等,这一切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观念、落后心态;更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传统力量或习俗惯性在较为落后的地区可能还很强大。因此,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和安置区人民在社会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也是移民安置区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利因素。

二、三峡工程外迁移民文化融合的有利条件

1.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融合汇聚、共同创造、不断发展的文化共同体。因此无论是三峡移民,还是安置区居民,毕竟同文同种,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征。包括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息息相传的、最具有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特质的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特质所赋有的一种自我超越、不断进取的品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意志力。“厚德载物”蕴含了民族文化个性特质对道德、人格、气节、情操的尊重,讲求博大的胸怀,纯厚的德行,能容纳各方面的人,兼蓄多样纷繁的意见。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构成一个彼此补充协调的统一整体,既奋斗拼搏、永远进取,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也是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在经济上迅速缩小与安置区的差距并赶上安置区的发展水平、在文化上逐步融入安置区的重要有利条件。

新时期移民文化培训的思考

新时期移民文化培训的思考 摘要:移民工作的质量,除直接影响移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外,还将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移民政策作为国家政策的配套措施实施,其涉及人口之多、范围之大、影响之深吸引了来自国内外及各领域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但这些关注主要停留在政府补助和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就业的层面,对文化培训的重要性缺乏思考。本文就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培训的内容、培训的原则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同时也希望引起政府各级部门的重视,以保证移民文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移民文化培训 移民的概念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没有统一,本文采用施国庆的定义:“移民是人口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换句话说,就是从原居地到其他地点。它必须包括日常生活和长期生计的空间转换。”关于移民的分类,不同学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本文引用林志斌对移民的分类:1.政府组织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2.非自愿移民:政府通过一定的强制力,为了国家或者优势集团的利益,让人们搬迁到其他地方。3.自发移民:一些个体、家庭或者小群体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从某地自发迁移到其他地方。4.难民移民。本文涉及的主要是指第一、第二类移民。回顾我国的移民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一次性补偿安置模式到开发性移民模式的转变。即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移民工作改消极补偿为积极创业,变救济生活为扶助生产,主要是对移民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移民的再就业。 然而,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

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包括移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是从学界到民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体制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文化建设已提升到了国家的高度。作为移民同样应该把握当今文化发展的机遇,享受文化建设发展的成果。 一、移民文化培训的意义 1.移民文化培训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任务。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可见,移民文化培训承载着提高移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重任,将有力推动移民安置区的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2.移民文化培训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良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冲突和融合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摘要】:一直以来冲突和融合被认为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冲突即意味着其过程中可能充斥着战争和杀戮,甚至是对当地文明的毁灭性破坏,但冲突亦是文明传播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通过对当地的武力征服,强行推行自己的意识形态以及传播各种物质和精神文明。当一种文明侵入,两种文明的碰撞必然会促进文明的发展。而融合则是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柔和的方式,文明融合指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明通过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进而相互吸收、渗透,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这是一个更为主动的过程,各种文明在传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这本身就包含着发展的含义,因此文明融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无论是冲突还是融合,其在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都不容小觑。当今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更倾向于以融合的方式来推动文明的发展,我们也应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动文明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冲突,融合,文明传播,文明发展 【正文】 人类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文明的发展向来都是在不断地冲突中与融合中向前推进的,文明里面包含了文化,而文化又是文明的展现形式,因此,文明的冲突过程中文化之间的交融便成为了文明冲突过程中人类种群之间的一种载体。在人类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正是因为文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把历史推向了今天。如今,文明已经越来越趋向于成为未来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的财富。人类社会也将在文明和文化的交融里达到统一。 【文明的冲突】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时代的更迭往往少不了战争与征服,而文明的冲突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也必不可避免,冲突带来的文明碰撞更是在历史的发展中熠熠生辉。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发表了一篇文章《文明的冲突》,他指出:他认为在21世纪世界冲突的主题将不再是政治,尤其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冲突。而是什么呢?他说是文明的冲突。什么是文明冲突,萨缪尔.亨廷顿定义为以传统的宗教信仰或者传统的价值观作为根本依托而界定的几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里边提出的很多观点,固然有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色彩,比如说,他在《文明的冲突》里边一再提醒西方各国,尤其是这个欧洲的各国要和美国加强团结、加强联合,共同防止东方可能出现的伊斯兰教以及我们儒家伦理世界,可能出现的对西方的威胁。文明冲突固然存在,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看文明冲突在文明发展中的表现。 希波战争是古代波斯帝国为了扩张版图而入侵希腊的战争,战争以希腊获胜,波斯战败而告结束。虽然这是一次充满血腥与暴力的战争,但这次战争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影响的影响远大过于战争本身。希波战争实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打破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希腊在希波战争里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雅典海战的胜利,一方面削弱了贵族的力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在普通公民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使民主力量得以壮大。战争后期雅典霸权的建立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则保障了民主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希波战争及希腊方面的胜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客观条件。再者我们就提到亚历山大东征,这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行程万余里,进行上百次强渡江河、围城攻坚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战,建立了西起巴尔干半岛、尼罗河,东至印度河的庞大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东征给当地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希腊与亚非诸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在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东方的君主专制政治和希腊的城邦体制出现了一种结合;

第五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五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 1.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可以传承的文化包括 ( ) ①远古的神话、史话②文明古迹③生活方式④人生态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一个国家或民族要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②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③只有发展民族文化,才能为世界所尊重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一样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欧洲人的生活习惯与亚洲人有很大不同,这归根到底是决定的。 ( ) A.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B.人种的区别 C.历史的差异 D.居住的环境 4.每个民族都有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 ( ) ①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②使世界文化变得多姿多彩 ③是世界文化冲突的原因④是由该民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蒙特卡洛的投票结果,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城市(上海),以一个合适的主题举办世博会。这个城市选择的合适主题是 ( ) A.城市,远离硝烟 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C.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D.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6.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是 ( ) A.文化的单一性 B.文化的多样性 C.文化的继承性 D.文化的融合性 7.文化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雅典奥运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向世界展示了古代希腊文化和现代希腊的风采。这告诉我们 ( ) ①奥运会不仅是金牌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 ②一个国家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③应该在2008年的奥运会上全面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④只要有灿烂的文化,奥运会的举办就能获得成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温家宝总理曾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千姿百态,其合理内核往往是相同的,总能为人类所传承”,因此“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说明( ) ①各国文化应该是有差异的②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差异会引起冲突④不同文化可以相互借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从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人体模型解剖、彗星入水、崇尚运动、追求创新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与东方文化的极大不同。我们的文化不讲解剖——科学精神的体现,而是讲究整体认知;我们不认为彗星是吉祥之物,而是认为它是不祥之物。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 ) ①居住的环境不同②生产活动方式不同③社会组织形式不同④人生态度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上海“申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是 ( ) A.上海城市规模比其它城市大 B.上海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C.上海的经济比其它城市发达 D.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1.探戈舞原由阿根廷创造,传到欧洲变成上流社会的舞蹈,后又传回阿根廷变成适合普通人的舞蹈。这说明 ( ) A.不同文化会产生对立 B.全球化趋势使一些民族文化消亡 C.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强化民族传统 D.探戈舞经过传播已失去其本质 12.《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中国美丽的爱情传说,经过艺术家用小提琴协奏曲、芭蕾舞等不同形式的演绎,已走向世界。这告诉我们( ) ①中外文化可以相互交融②中外文化的碰撞可以产生崭新的艺术 ③中外文化在交流中前进④文化交流将使一些民族文化失去特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以下反映多元文化交流的事件有 ( ) ①“中国功夫”在国外受到欢迎②奥斯卡影片评选中,多部外国影片获奖 ③在奥运会上,不同肤色、语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④2004年,“中国文化节”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举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现今,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化趋势 ( ) ①使文化越来越走向统一②是不同文化共同生存、共享文化成就的过程 ③使文化产品流动越来越快捷④推动各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2005年晚会节目的其中一个亮点是魔术《丹尼斯梦幻》,外国人表演艺术家首次参加中国的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这说明 ( ) ①中国文化已愈来愈开放②中国文化已经与世界文化交融与沟通 ③中国人更喜欢外国艺术④春节晚会是外国人的舞台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6.继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在法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年”之后,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活动在中国隆重拉开帷幕。中法互办文化年,是因为 ( ) ①人类文明彼此存在差异②中法两国文化已融为一体 ③加强国际文化交流能博采众长④我国文化发展离不开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7.近几年,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出现以上情形的原因是( ) A.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 B.不能把西方的文化吸收到中国 C.不同的文化不能相互借鉴 D.不能搞艺术创新 18.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青少年、白领人人争睹……;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快成了明日黄花……。这说明 ( ) A.外国文化比中国文化优越 B.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低 C.我国应加强文化建设,重视发扬传统文化 D.我国应积极引进外国文化

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分析及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月刊) 2006年第6期 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分析及建议 □潘晓成 内容提要 本文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生态移民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认为生态移民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扶贫效率的作用。但要提高生态移民的政策绩效,达到既“移得出”又“稳得住”,必须协调处理好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迁出地与迁入地农户意愿、最低生活安置与最低生产安置的关系,并应根据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配套政策,推行不同的移民安置模式。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移民 政策绩效 一、三峡库区生态移民背景 三峡工程涉及工程性移民的区域涵盖湖北省、重庆市19个区县(2005年新建制)。该区域地处四川盆地以东、江汉平原以西、大巴山脉以南、鄂西武陵山脉以北的山区地带。三峡库区以东为渝鄂边境山地,以西属四川盆地边缘低山丘陵区,区域内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整个库区河谷平坝仅占总面积的4.3%,丘陵占21.7%,山地占74%。由于高山岭谷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恶劣,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较大规模人口向区域内、区域外的平原、城镇流动,并随人口流动出现举家外迁趋势。至21世纪初,政府逐步介入并主导这一趋势,将“生态移民”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加大投入,使库区高山岭谷地带的农户成规模、有序搬迁。 (一)库区生态移民界定和阶段划分 1900年美国学者考尔斯将群落迁移的概念导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移民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生态移民是迫于生存环境压力而进行的人口自然迁徙过程,与工程性移民具有本质区别:(1)工程性移民具有强制性,而生态移民具有选择性,生态移民体现“生存权利优先”。(2)政府对工程性移民的介入具有补偿性,而对生态移民的介入具有补助性。政府对生态移民的投入不具有对实物损失的赔偿性质,而是对维持生态环境的鼓励行为,国家投资体现为补助性质。 在三峡工程库区,区别生态移民与工程性移民有利于掌握严格的政策界限。按照对生态移民的概念界定,库区生态移民分为两种类型:(1)自然外迁。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随农村人口大流动出现的居住地迁移,表现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高山岭谷居住人口向城市和平原集中,这一自发行为反映了农户对居住环境选择的理性。据2003年对重庆市奉节县部分村调查(见表1),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农户的自发外迁比例仍然很高。(2)政府驱动外迁。从2000年开始,库区政府(扶贫部门)通过向高山贫困户发放补助款的方式,鼓励高山贫困户向基础条件较好的平坝区迁居,初衷在于改善山区群众的生产生存条件。以后随三峡水库水位提高,国家有计划地推进库区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移民不断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奉节县至2005年,通过重庆扶贫系统组织生态移民总户数达到845户,共3224人。 (二)库区生态移民动因 (1)库区生存安全是人口自然迁移的主要原因。极低的收入水平、极差的生活质量、恶劣的生存环境危及山区人民的生存安全。在收入水平较低、农户承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弱的状态下,农户在居住环境选择上表现为风险规避趋向;在民工外出潮中,部分农民非农收入提高,从而产生了离开 — 8 1 —

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_夏婉璐

·· 2017年第1期哈金在《移民作家》一书中将移民定义为:所有主动或被动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包括流亡者、移民及难民。①按照哈金的定义,本文所探讨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指那些成长背景在美国,对中国无实际感受和记忆,用英文写作的第二代移民作家,即赵健秀在《大哎咿!美国 华裔和日裔作家文选》 中所定义的华裔美国作家;第二类是指一代移民作家,他们母语为中文,在中国文化中长大,而后主动或被动移民美国,既包括移民美国而后用英文创作的林语堂、张爱玲、哈金等,也包 括用中文创作的海外华文作家,如白先勇、 严歌苓等。本文所探讨的移民作家包括第一类二代移民作家以及第二类一代移民作家中用英文创作的群体。在这些用英文写作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作品中有一 个共同的母题,即对家园的回望,与中国文化的联系。 中国文化就像汤亭亭《孙行者》中惠特曼·阿森的祖先从中国带去的那只巨大箱子,可以容纳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所有道具。华裔移民作家将这一箱子在另一 文化的舞台上打开并悉数展示。 而他们展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翻译。然而,这些华裔移民作家英文作品中的翻译现象却并未获得足够的关注。笔者以“华裔移民作家”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 中 进行搜索, 2003年至2015年共搜到74篇文章,但几乎没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一移民作家英文著作中的翻译元素 在《当今世界的翻译研究:今天与明天》(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orld:Today and Tomorrow )一文 中,根茨勒对翻译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根茨勒指出, “非翻译”中隐藏的翻译现象亦应纳入翻译研究者的视野。②根茨勒以美国第一、二代移民的英语写作为例,他指出在这些移民作家的作品中蕴藏着翻译 元素,如主人公与父母或祖父母的对话。这些对话虽然是用英文表达的,但实际上可以明显看出是在表 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 夏婉璐 内容提要:就华裔移民作家创作文本的研究而言,文学与文化的视角仍是绝对的主流, 鲜有学者从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文章以不同文化身分的华裔美国移民作家的英文作品为研究对象,挖掘这些作品中被忽视的翻译元素,对这些作品中的翻译成分进行界定及理论论证,并探讨不同的文化身分对选择不同的中国文化元素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华裔美国移民作家文化身分翻译 ①Jin Ha,The Writer as Migrant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8,p.ix. ②Edwin Gentzler,“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orld:Today and Tomorrow,”载杨自俭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3页。 StudiesofEthnicLiterature2017年第1期第35卷No.1,2017 Vol.35 170

美国移民文化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icates that this country has often been called "a melting pot", where various immigrant and ethnic groups have learned to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unique nation. Even those "original" Americans, the Indians, probably walked a land bridge from Asia to North America som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So, who are the real Americans? The answer is that any and all of them are! And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come from, could also become an American should you want to.. Then you would become another addition to America's wonderfully rich "nation of immigrants". 纵观美国历史,就可见这个国家经常被称为"一个熔炉",在此,各种移民和种族团体学会了共同建设一个独特的民族。甚至那些"本土的"美国人--印第安人,也可能是几千年以前,从亚洲走过大陆桥来到北美洲的。所以,谁是真正的美国人?答案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无论你来自何处,如果你想成为美国人,就会成为美国人;你就会变成这个极其富有的"移民之国"的一个新份子。 The United States is currently shifting from being a nation of immigrants of mainly European descent to one of immigrants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such as Asia and Latin America. The number of recent immigrants has skyrocketed. They desire to escape economic hardship and political oppression in their native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desire to seek a better education and a more prosperous life in America, "the land of opportunity". Although there are frequent conflicts between the cultures they have brought with them from the "old country" and those found in America, most immigrants learn to adjust to and love their adopted land. 美国现在正由主要是欧洲血统移民的国家变为世界上其他各洲,如亚洲、拉丁美洲移民的国家。最近移民的数字急剧增长。他们希望摆脱在本国的经济困难、政治压迫,并在美国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寻找更好的教育和更富裕的生活。尽管他们从"故国"带来的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往往会产生冲突,但是多数移民还是学会了适应并热爱他们所归化的土地。 Americans have also learned much from the customs and ideas of the immigrants and are often influenced by them in subtle and interesting ways. Immigrants bring their native cultural, political, and social patterns and attitudes, varied academic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s, as well as their ethnic arts, sports, holidays, festivals, and foods. They have greatly enriched American life. 美国人从移民的风俗和观念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在极其细微和有趣的方面受到了它们的影响。移民们带来了他们本族的文化、政治以及社会模式和态度,不同的学术和宗教背景,以及他们种族的艺术、体育、节日和饮食。这些极大地丰富了美国人的生活。 For immigrants from all parts of the woul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a "melting pot" in which the foreigners have sometimes remained culturally and linguistically what they were in their native lands even as they move toward becoming 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 country whose people share a common cultural outlook and set of values. The melting pot does not melt away all recollections of another way of life in another place----nor should it. On the contrary, immigrants should maintain the languages, skills, religions, customs and arts of their own heritage, even while they are working toward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of American culture.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 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但是某些行业(如科学仪器制造)却常常是只仿其形,未得其意,越来越落后于国际水平,生产出大批“山寨”产品。这些行业所处的正是“占有”和“挑选”阶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报告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报告移民政策主要分为搬迁安置政策和后期扶持政策两大部分 评估项目名称:三峡移民工作 评估报告书 评估人:王国建 评估报告提交日期:2010年12月8日 一.评估对象: 三峡工程中移民的安排措施,安置移民后的生活及安置地政府工作状况二.被评政策信息的收集 坚持依法移民是三峡移民工作的内在要求,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需要认真进行研讨和探索。重庆市直辖以后,担负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尽快建章立法,规范移民搬迁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库区各级政府及移民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在坚持依法移民方面努力探索实践,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促使移民政策法规工作全面起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抓基础,建章立法,促使移民工作迈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抓重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调查研究;抓保障,加强移民法律服务和政策法规咨询服务;抓焦点,深入开展移民政策法规宣传。 出自:“坚持依法移民的实践与探索——重庆市三峡移民政策法规工作纪实”作者:郎诚 三峡移民工作也是我国水库移民工作发展与进步的缩影。三峡移民安置遵循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国内第一次引入环境容量的概念,根据库区生态承载能力,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移民安置规划和有关政策。在移民安置方式上,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探索了完善移民社会保障的试点,促进了124.55万移民的搬迁安置及其生产生活恢复。 在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库区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移民和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可持续发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三峡工程可持续发展已经作出开展后续工作的决策。 出自:“国务院三峡办负责人:三峡移民政策在探索中完善”

移民文化

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浅谈客家人文历史(期末论文) 院系:文学与传媒学院 班级:12级戏文1班 学号:120134052 姓名:达选婷

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浅谈客家人文历史目录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2、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 3、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 4、客家特色饮食——擂茶 客家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1、客家梅州十二才女 过去,人们谈起客家妇女,往往赞叹她们的“天足”和“勤劳”。至于她们在文学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其实,客家妇女“巾帼不让须眉”,许多客家妇女才华横溢,在诗词等方面建树颇丰,其中就有梅州十二才女。 许贞妇明朝人。她的丈夫很早就死去,于是她把满腔的思念寄托于诗歌。她的《课幼儿》一诗是客家妇女中最早见诸文字的诗作:“髻发垂垂喜笑频,书声深夜过毗邻。长来莫取封侯印,愿作耕田识字人。”全诗婉转低鸣,既表露了她深深的痛楚,又寄托了对儿子的希望。 李氏女清朝人。在她十七岁有孕在身时,她的丈夫却不幸病亡,她七天不吃不喝,扶着丈夫的灵柩而死。她的诗写得超凡脱俗,悲伤凄凉。有绝命诗载于《梅水诗传》。 孙汝兰清朝人。幼年时跟随父亲任职而到河南,后来嫁在那里。她的诗《百尺楼》大胆表白爱情:“郎去采莲花,侬去收莲子。莲子同心共一房,侬可知莲子?”躲在莲花过人头的荷塘,化装成天真无知的采莲女,全诗坦率。有词载在《全清词钞》。 黄宝阁清朝人。她原籍是番禺,后来嫁到梅州。她的丈夫是商人,辗转做生意,为此,她一生倍尝离别之苦。她的丈夫死后,她曾经教授举人文星瑞的女公子弹七弦琴,贫困度日,最后郁郁而终。著有《绣余吟草》。 李梦梨清朝人。很早的时候母亲就死去,一个人孤零零长大。她在结婚前却得了病,五年后病死。她的诗感慨人生甘苦。著有《兰膏剩草》诗集。 李斯和清朝人。夫妻常年离别,故她的诗婉约,充满思念之情。其诗载《梅水诗传》。 红兰女清朝人。她的才情颇高,她的诗如芙蓉出水,自然灵秀,如《寄题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试卷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 一. 选择题(40分) 1.重新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于960年建立的王朝是 ( ) A.隋 B.唐 C.北宋 D.南宋 2.澶渊之盟的后果是 ( ) (1)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宋辽之间维持了长达百年的相对和 平关系 (3)宋辽之间开展了边界贸易 (4)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1)(2)(3) B.(1)(3)(4) C.(2)(3)(4) D. (1)(2)(3)(4) 3.辽、西夏、金三个政权的相似之处有 ( ) (1)受汉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 (2)曾与宋政权 并立 (3)曾与北宋达成和议 (4)被蒙古政权所灭亡 A.(1)(2)(3) B.(1)(3)(4) C.(2)(3)(4) D. (1)(2)(3)(4) 4.率领军队作战勇敢、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 百姓爱戴的抗金将领是 ( ) A.李纲 B.寇准 C.岳飞 D.韩世忠 5.1271年,建立了元朝的是 (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骨打 D.元昊 6.今天的江南被人称为“鱼米之乡”,其实早在南宋就流传着“苏湖 熟,天下足”的谚语,那么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 (1)当时北方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2)南方经济取得了重大成 就 (3)当时江南地区出现了农业高产区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A.(1)(2)(3) B.(1)(3)(4) C.(2)(3)(4) D. (1)(2)(3)(4) 7.宋朝时从越南引进的农作物在中国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这个新品种 是 ( ) A.胡萝卜 B.占城稻 C.粟 D.葡萄 8.北宋兴起的( ),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 ( ) A.乌泥泾 B.长安 C.东京 D.景德镇 9. 北宋汴京建立了世界城市史上最早的专业 ( ) A.建筑队 B.卫生队 C.消防队 D.救助队 10.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达高峰是在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8116124.html,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作者:刘静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9期 摘要: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其文化的多元性是必然的。作为娱乐手段和视听艺术,好莱 坞电影是美国文化在荧幕上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其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意识形态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强势发展。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文化;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130-02 美国作为移民国家,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文化融合碰撞,为达到共存的目的而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美国民族的多源性铸造了其文化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电影向我们展示了美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多元化特征。美国具有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形态决定了好莱坞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也正是美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才使好莱坞电影有了在世界范围继续发展的态势。好莱坞电影除了擅长讲故事以及强大的商业运作之外,其完整的叙事结构也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为全球观众所接受。好莱坞电影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正是典型的美国多元文化。 一、美国文化的多元性成因 美国文化就其创造主体及其特性而言,是一种“移民文化”。由于美国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来自世界不同种族、民族、族群的移民,其多源性铸造了文化的多元性。综观美国不同历史时期,其移民群体是不同的。美国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随后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丁美洲人纷至沓来。美国移民的动机也因“多源”而呈现多样性。有因宗教迫害而移民新大陆的,有因革命失败而流亡美国的,也有因经济危机而到美国谋生的,他们当中有为摆脱不幸命运实现个人理想的,有向往自由民主和优裕生活条件的,也有追求高新科学技术的。 美国移民迁徙还具有连续性。移民浪潮不但没有随着美利坚民族形成而结束,反而因美国的发展与崛起而不断高涨。来自不同时期的移民不仅吸取欧洲文化,也吸收了许多亚洲、非洲、美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化,从而形成了广泛被接受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利坚文明经历了偏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留有浓重祖籍国印记的初步形成阶段,逐渐从欧洲传统特别是英国传统中“独立”而出;后经蓬勃的西进运动与工业革命,新文明在地域上由北美洲东部扩展到西部,在内容上脱离欧洲文明而独立存在,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都创造了美国特色。二战以后的美国文明获得了新发展,多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整个美国文化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经历了由“合众为一”到“由一为众”再到“合众为众”的轨迹。美国移民文化呈现一派斑斓绚丽的多元特色。

[移民,文化]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东北移民文化初探 一、东北移民概述 中国东北人口绝大多数为移民,在近代移民就高达2000万之多,主要来自于华北地区,其中以山东移民为最,河北次之,两省移民占移民总数90%以上。探究其动因:一方面是来自原住地的推力,另一方面是来自移住地的吸力,是两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因人口稠密,自然灾害频发,苛捐杂税繁重,使本来就极度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困窘。为了谋求生存,广大华北灾民被迫越海闯关,迁居到地域毗连、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的东北。特别是清末民初,华北灾民更是成群结队地涌入东北,形成了空前未有的移民大潮。 汉人大量迁移到东北,有两个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首先,东北人口发生了结构上的改变。在东北地区,汉人己经由原先的少数变成了多数,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地同化了东北的文化,占领了主导地位。其次,从历史上看,汉人的迁移对东北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民给东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因素和不同的生活习惯等,使得东北的土著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发生了改变,并最终被汉人的习俗所同化。这两大现象说明,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的东北文化是因为移民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居民的迁移导致了文化发生迁移并进行融合,汉人文化融入了东北土著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一种新的东北文化。 二、东北的移民与文化 汉唐时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越来越严重,领土面积也越来越大,因此,开始有大量的中原文化进入东北。与此同时,朝廷也派来官吏整治东北,随之而来的商贾也到东北进行经济活动,这些都为东北的土著人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骚客也渐渐地涌入了东北,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著作,为东北的文化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清代迁移到东北的人数,在中国历史上达到了高峰。在这期间,有很多富有文化修养的人迁移过来。他们曾经居住在中原和江南,受过非常浓厚的汉文化教育。他们的迁入,带来了宗法文化,给东北土著人民带来一种全新的文化。宗法文化、农耕文化、家长统治构成的儒家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东北文化中。 随之而来的儒家文化逐渐地停留在了东北文化中,成为东北文化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象征。仁、义、礼、智、信,在东北文化的作品中可以被看到,东北作家的文化心理、民族性格、价值观、生活习俗都被这种儒家文化所影响着。在很多东北文化作品中,都充斥着儒家文化。 三、移民文化对东北的影响 (一)性格的影响 中原汉人迁移到东北,由于自然环境、土质、食物等原因,他们原本温文尔雅的性格随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东北人其本身具有的少数民族的粗犷、率直、豁达性格的影响,使得

2010年珠海市普通高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0年珠海市普通高中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2010.5 本试卷共12页,41小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笔记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题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炫图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有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唐朝时在广州设置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清朝时则在广州设置‘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以下各项是这句话的概括,其中其恰当的是 A.中国古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B.广州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C.清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不断萎缩 D.中国古代政府完全垄断了对外贸易 1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湖北三峡移民后续工作调查探究实践报告

“青春共进担重任,知行磨砺共成长”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实践主题: 湖北宜昌三峡移民后续工作探究 团队领队: ____ 彭博依 __________ 主题归类: ____ 服务三农 ______ 所在单位: ____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__ (盖章)

摘要 “高峡出平湖”,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主体部分于2009年建成完工。然而长江三峡工程真正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却在于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峡移民工作,对三峡移民实施了开发性移民方针。 截至2009年底,三峡工程库区已累计搬迁安置城乡移民129.64万人。可事实上,移民工程建设的难度却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已搬迁安置的移民,不仅丧失了原来便利的江滩水域和低缓肥沃的耕作条件,同时也因搬迁后无法快速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缺乏必要的现代劳动技能与生存手段,从而无法稳定就业,失去了绝大部分经济来源。如何为移民营造充分的就业环境,如何为移民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何让移民们真切感受到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活的革命性改变,是被广泛关注,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移民后续工作建设刻不容缓。 为了深入探究移民的后续工作建设,发觉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对外经贸大学实践小组宜昌分队赶赴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秭归县城、郭家坝镇王家岭村,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发现,躬行实践的态度,在此三地开展了社会实地调查。本次实践是大一学生初次尝试,整个过程采取了问卷调查、移民采访、政府访问、实地走访、文献采纳、数据分析、论文写作手段,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民村为线索,还原移民真实生活状况,分析移民真实想法,提供可靠的后续移民工作的建议措施。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一是三峡工程背景介绍,以了解三峡工程之庞大和移民前期安置的现状,凸出移民后续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二是移民现状概述,通过真实地记录我们的调查过程的重点信息,反映移民生活的现状;三是移民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