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情表》赏析资料

《陈情表》赏析资料

《陈情表》赏析资料
《陈情表》赏析资料

《陈情表》赏析

我回到成都又到峨眉山去,路上经过彭县城郊附近时,看见一个碑,上面写着“张纲故里”。

张纲是汉朝的一位大人物,并且是个刚正的人,人人佩服他,所谓“方马埋轮”就是他的故事。

又说了“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说这句话的人实在可佩服。还有一个碑上写着“李密故里”,这就是上陈情表的那一位,因为他在蜀汉做过小官,就不愿意再在晋朝做官,他把他良心里要说的话,细细地写出来,令每一个人读了都深受感动。他先有了纯忠纯孝的心,又能实行,才能写出那样的文章,留传千年。往前不远,又是一个石碑,上面写着“老彭故里”,相传说,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那位老彭。有人说他活了八百岁,这也不敢说他能活那么大的岁数,只是讲究卫生,能少吃能多动自然老来少病,没有病怎么死呢?------冯玉祥<<青峨记游>>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父早亡,母何更嫁。密见养于祖母,事祖母以孝闻,侍疾,日夜未嘗解带。蜀平后,晋武帝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

看破浮生过半, 半之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半郭半乡村舍, 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土半姻民眷.半雅半粗器具, 半华增实庭轩.衾裳半素半轻鲜 .

肴馔半丰半俭,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心情半佛半仙,姓字半藏半显,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疆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即太子侍从官),就是文中说的“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

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

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十大文化名人:1.李冰 2.落下闳 3.司马相如 4.扬雄 5.李白 6.杜甫 7.苏轼 8.杨慎 9.郭沫若 10.张大千

百位文化名人:1.文翁 2.陈子昂 3李劼人 4.沙汀 5.艾芜 6.常璩 7.黄荃 8.薛涛 9.黄娥 10.费密11.吴玉章12.赵熙13.范长江 14.吴虞 15.林思进16.张秀熟 17.蒙文通 18.赵少咸 19.张澜 20.吴芳吉21.刘沅 22.

范祖宇23.陈寿 24.卓文君 25.王褒26.谯周 27.李密 28.雍陶 29.李珣 30.鹿虔扆31.欧阳炯 32.孙光宪33.范镇34.苏舜钦 35.苏洵36.苏辙 37.张俞 38.文同 39.宇文虚中 40.李焘41.王灼 42.虞集 43.彭端淑44.李调元 45.张问陶46.刘光第 47.杨锐 48.张孝祥 49.花蕊夫人 50.晏阳初51.骆成骧 52.傅增湘 53.秦九韶 54.梁令瓒 55.彭晓56.王延世 57.周太玄 58.方文培 59.冯汉骥 60.任鸿隽61.黄汲清 62.李承三 63.张

鼎铭 64.刘子华 65.候光炯66.何鲁 67.唐慎微 68.陈启修 69.袁天罡 70.王光祈71.阳翰笙 72.罗淑 73.何

其芳 74.陈翔鹤75.林如稷76.张善子 77.陈子庄 78.石鲁 79.胡霖 80.宋育仁81.傅樵村 82.唐甄 83.廖平84.蒋兆和85.康子林86.黄吉安 87.谢无量 88.唐君毅 89.魏了翁 90.严君平91.张? 92.贺麟 93.陈抟 94.张道陵95.王利器96.李心传 97.李颀 98.宗密 99.李鼎祚 100.曹葆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