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4二课件

《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4二课件

《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4二课件
《财政学》思考题参考答案2014二课件

《财政学》思考题2014

一、单项选择:

1、财政分配的客体主要是(C )

A、社会总产品

B、社会商品

C、剩余产品价值

D、货币

2、我国市场失灵的原因有(D )

A、政府决策的无效率

B、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

C、政府干预的无效率

D、不完全信息

3、政府在以下支出过程中,能体现等价交换的原则的是(C )

A、消费性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4、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所在地区、产业结构、技能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称为(C )

A、摩擦失业

B、周期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5、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存在的基本原因是(A )

A、市场存在失效

B、政府干预有效

C、实现国家职能

D、实现供求平衡

6、在战争时期,哪种决策是常用的和必要的是(C )

A、直接投票决策

B、间接投票决策

C、集中决策

D、独裁

7、财政用于卫生设备的购置从性质上看,属于(B )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中央财政支出

D、地方财政支出

8、以下不属于政府采购原则的是(A )

A、垄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公开性原则

D、竞争原则

9、就我国财政目前参与国民收入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是(D )

A、生产资料所有权

B、货币形式

C、商品的价值形式

D、税收形式

10、财政支出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C )

A、教育支出

B、水利费支出

C、住房补贴支出

D、行政公用经费支出

11、购买性支出不包括下列选项中的(D )。

A、国防支出B、公共教育支出C、公共保健支出D、社会保障支出

12、在市场经济制度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D )

A、重要的社会投资

B、重要生产性项目的投资

C、非生产性部门的投资

D、重要的公共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

13、政府进行投资的主要依据是(B )

A、投资的内在成本的大小

B、投资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

C、投资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D、投资的社会成本的大小

14、经济发展的规模与效益对财政收支规模与效益起到(C )

A、制约作用

B、影响作用

C、决定作用

D、限制作用

15、既能扩大需求又能增加供给的财政支出手段是(B )

A、社会保障支出

B、政府投资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16、支持政府进行转移支付的理论前提条件是(B )。

A、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B、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C、通货膨胀

D、失业率过高

17、能够有效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支出管理手段是(B )

A、公共支出

B、政府采购制度

C、资源配置

D、零基预算

18、下列属于纯公共产品的是(D )

A、高等教育

B、医院

C、城市基础设施

D、国防支出

19、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保障税和(C )。

A、社保基金

B、发行国债

C、转移支付

D、财政融资

20、政府或社会对残疾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社会保障制度是(C )

A、社会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

21、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以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的预算为(C )

A、单式预算

B、复式预算

C、零基预算

D、增量预算

22、下列关于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的表述,正确的是(B )

A、中央财政集中财政收入的比重

B、集权和分权的关系

C、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D、预算立法权的关系

23、以下不属于弥补财政赤字的方法有(D )

A、财政性货币发行

B、发行金融债券

C、发行国债

D、发行企业股票

24、财政管理体制是正确处理国家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问题,其实质是(D )

A、中央财权与地方财权问题

B、财权与事权问题

C、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问题

D、集权与分权问题

25、以下不是财政宏观调控的对象有(C )

A、总供给

B、总需求

C、企业的经营状况

D、国民经济的运行

26、我国财政政策有(D )

A、产业政策

B、供给管理政策

C、微观经济政策

D、中性政策

二、多项选择:

1、国家财政产生的原因有((A BE )

A、公共需求

B、经济发展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D、剩余产品价值

E、国家的产生

2、财政职能的内容有(BCD )

A、区域经济协调与发展职能

B、资源配置职能

C、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D、收入分配职能

E、发行公债职能

3、如果考察公共支出效应分析,应从以下方面来分析(ABD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C、分配效应

D、集中效应

E、内部效应

4、判别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有(BD )

A、竞争性

B、非竞争性

C、排他性

D、非排他性

E、垄断性

5、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特点包括((ABCD )

A、非营利性

B、公开性

C、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D、政策性

E、统一性

6、就我国而言,社会保障包含哪几个方面(ABCDE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E、社会抚恤

7、市场失灵表现为(BCDE )

A、公共物品

B、市场垄断

C、外部效应

D、不完全信息

E、分配不公平

8、财政支出按费用的类型可分为(ABCD )

A、经济建设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国防支出

D、社会文教支出

E、公用经费

9、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的试点的省份有(ABCD )

A、上海

B、广东

C、深圳

D、浙江

E、重庆

10、我国国家预算的主要原则是(ABCDE )

A、计划性

B、归一性

C、公开性

D、法制性

E、年度性

12、财政的公平原则包括(CD )

A、实现税负公平

B、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C、横向公平

D、纵向公平

E、对贫困人员生活补贴

13、一般而言,国防支出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BCD )

A、居民家庭的收入状况

B、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D、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E、军人的素质

14、国家财政参与M分配是凭借(ABC )

A、政权

B、生产资料所有权

C、股权

D、企业主管

E、中央集权

15、社会保险支出主要包括((ABD )

A、失业救助

B、医疗费用

C、低收入人员住房补助

D、社会成员的养老金

E、社会救济

16、以下项目属于我国公共支出项目的是(ABD )

A、国防支出

B、社会保障支出

C、工程支出

D、公共安全支出

E、国有企业建设支出

17、财政补贴的特征包括( ABCD )

A、政府性

B、时效性

C、可控性

D、灵活性

E、调节性

18、财政补贴的形式主要有(ABCD )

A、价格补贴

B、税式支出

C、政策性亏损补贴

D、财政贴息

E、企业经营性亏损补贴

19、财政籍以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包括(ABC )

A、税收

B、社会保障

C、财政补贴

D、罚没收入

E、公共产品

20、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部分民政福利事业

D、国际援助

E、财政补贴

21、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特征有(ABD )

A、规范化

B、法制化

C、分散化

D、相对稳定灵活性

22、以下属于财政宏观调控目标的是( ABCDE )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物价稳定

D、社会分配公平

E、国际收支平衡

23、按《预算法》规定,我国复式预算应分为(ABCD )

A、政府公共预算

B、税收预算

C、国有资产经营预算

D、社会保障预算

E、投资预算

24、购买性支出的特点有(ACDE )。

A、有偿性

B、强制性

C、等价性

D、消耗性

E、资产性

25、根据转移支付的对象不同,可以将转移支付区分为(ABD)。

A、政府对居民(企业)的转移支付

B、政府间的转移支付C、企业间的转移支付

D、对贫困人员的补贴

E、事业单位间的转移支付

26、我国社会保险的主要支柱内容是(ABCD )。

A、养老保险

B、失业保险

C、工伤保险

D、医疗保险

E、人身保险

三、判断题:

1、私人产品由私人提供,公共产品由政府来提供。错

2、寻租是指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额利润的行为。

3、公共支出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发行公债筹集的债务收入。错

4、中央预算以文教、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为主;地方预算以社会福利、卫生保健和市政建设为主。错

5、财政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没有绝对的静态平衡。错

6、外部效应理解为当事人行为给他人带来了成本上的外溢,如污染等。错

7、政府财政配置资源时只能采用间接配置的方式。错

8、按国家职能分类,财政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错

9、我国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相应地共设立了五级预算。对

10、从1995年起,我国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均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错

11、财政补贴是中国的一种特有现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错

1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时滞不同,前者外部时滞长而内部时滞短,后者则外部时滞短而内部时滞长。错

13、凡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活动都是财政活动。错

14、私人部门是追求私人自身利益的,而公共部门则是完全追求公共利益的,没有任何个人的私利可寻。错

15、资本预算主要包括对国有企业和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其收入来源主要为经常预算的结余及债务收入。对

16、正是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个人与经济组织无能为力,才需要政府财政的介入,用非市场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对

17、政府的运行总是以政治权力为基础和前提,而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权力不能创造财富,却可以支配财富,甚至凌驾于经济之上支配经济,这正是政府机制的缺陷和政府干预失效的最根本原因。错

18、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财政支出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

19、所谓公共提供方式是指由全社会提供,免费使用;如果谁使用,谁交费,这是市场提供方式。错

20、通过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来确定最优项目或方案,这种方法在私人投资分析中早已使用并被称之为财务分析法。对

21、经济增长职能是财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职能。错

22、公共产品消费需求曲线图形是对个人的公共产品消费曲线之纵向相加。对

23、市场缺陷的存在为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对

24、如果投票机制为“一致通过”,则方案通过不会影响任何一个人的经济福利。这时帕累托最优可以实现。对

25、经济成长阶段说认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将大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

26、价格的上涨会导致公共支出规模的扩大。对

27、文化教育能够降低犯罪率,这既是间接效益,也是无形效益。对

28、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财政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两部分组成。错

29、采用现收现付制比较灵活,可以随着物价的变化和人口数量的变化调整社会保险率,从而避免通货膨胀侵蚀养老金。错

30、赤字财政指的是编制预算时安排的财政收支平衡赤字,财政活动的结果出现财政赤字。错

四、名词解释:

1、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国家以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收支活动或分配行为。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财政主体:国家在财政分配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国家的意志,按照国家的需要来进行,起决定性的作用。如财政分配的目的、分配的方向、分配的形式、分配的结构、分配的规模、分配的时间等,因此,财政分配过程必然形成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的分配关系。也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

3、择优标准:一般不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4、财政目的:通过各种财政收支形式,从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中为满足国家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供财力保证。

5、经济机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机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功能。它存在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由于经济机制是在经济机体的运行过程中发挥功能的,因此它又称为经济运行机制。它是由经济运行的决策、信息、经济运行的动力、调节的方式等构成的有机体。

6、无差别曲线:一簇曲线,同一无差别曲线上的每一点的效用期望值是相同的,而每一条位于其右上方的无差别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都优于左下方无差别曲线上的任何投资点。

7、公共产品: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8、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9、市场失灵: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另一方面,市场失灵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

10、政府失灵:指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因主客观条件限制导致政府的干预不能实现

预定目标,甚至破坏正常市场秩序的现象。

11、私人成本: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次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

12、外部效应: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或者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效应,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称为外部成本不经济性或者负的外部性。

13、寻租:特定利益集团通过游说政府和院外活动而获得某些垄断权或特许权,以赚取超常利润(租金)的行为。

14、资源配置职能:财政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主要杠杆,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体。在对市场提供过度的商品和劳务数量进行校正,而对市场提供不足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以实现社会资源最优的合理配置。

15、购买性支出:政府按市场等价交换的原则,用于购买为执行政府职能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16、转移性支出:政府按照一定的形式,将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所形成财政支出。主要有各种的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的再分配活动。

17、国家预算: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它反映了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体现了一定时期政府的施政方针和要达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18、财政支出规模:可以理解为财政支出的总水平,反映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占有和使用的经济资源量,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

19、零基预算: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是以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20、政府采购制度: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货商,从国内市场或国外市场为政府部门和所属团体购买商品和支付劳务的一种制度。

21、分配效应:分配效应是指政府公共支出的目的与实际的结果存在偏差,产生了利益的转移。

22、财政支出:财政支出是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耗费。

23、收入效应: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动,进而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

24、财政补贴:国家根据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的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

25、社会保障制度:以国家为主体,依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

26、影子价格:对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值的产品和投入品,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27、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财收入。

28、规费: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单位提供某些特殊服务时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

29、预算体制:预算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各种制度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凡有一级政权就有一级预算主体。

30、纵向调节:纵向调节是补助金制度,中央从各地征收国税,同时对每个地区给以一定数额补助,实行双向调节。

31、横向调节:横向调节是由“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直接转移支付,实行地区间的互助式调节,不再通过中央预算。

32、财政赤字:财政年度中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导致财政失衡的现象。

33、财政平衡:财政平衡是国家年度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3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以达到一定财政目标的经济政策。

35、稳健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者紧缩的一种财政政策,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政府尽量不去人为地刺激经济,而应该在宏观上让经济保持平稳,财政手段既不“扩张”,又不“紧缩”,而是保持中立。)

36、扩张的财政政策:通过降低财政收入或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五、问答题:

1、简述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关系。

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配置应当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当市场调节无能为力或调节得不完善的时候,就需要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市场调节主要依靠价格供求等杠杆,市场自发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而政府调控则主要依靠国家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计划、命令等方式来进行,他的方式主要有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常规手段。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两者又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同时具有的两种资源配置手段,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特征。

(1)共同的需要,而非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加总,可以共同享用。

(2)免费享用或花费甚少。

(3)一般具有外部效应特征。

(4)满足手段:参与分配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即M。

3、公共产品有哪些特征?

(1)不可分割性

(2)非竞争性

一部分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不会影响其他人从这一产品中受益,受益对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例如国防保护了所有公民,其费用以及每一公民从中获得的好处不会因为多生一个小孩或出国一个人而发生变化。

(3)非排他性

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消费过程之外,不让他们享受这一产品的利益是不可能的。例如,消除空气中的污染是一项能为人们带来好处的服务,它使所有人能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要让某些人不能享受到新鲜空气的好处是不可能的。

4、简述财政职能的基本内容。

(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实现对收入分配状况的调整

(3)经济稳定职能:熨平经济波动

(4)经济发展职能: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5、中国目前有哪些社会救助项目?

我国的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

(1)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当一个家庭人均收入达不到当地规定的“低保线”

时,当地政府要对该家庭进行补贴,使其人均收入达到当地的“低保线”,计划所需资金全部为各级财政的拨款。

(2)失业职工生活补贴。该项补贴的资金来源从制度上说是由企业、政府和社

会三方负担,但实际上基本是由各级政府和当地的失业保险计划出资解决,下岗职工每月可以享受一定的基本生活费。

(3)农村“五保户”救济。这是指农村中一部分“五保户”(即受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的分散供养,提供定期定量资助。

(4)灾民救济。这是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而遇到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提供必要的资助。

6、简述财政支出按费用类别分类的基本内容

费用类别是按国家职能的分类。

(1)经济建设费

(2)社会文教费

(3)国防费

(4)行政管理费

(5)其它支出

7、试述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的关系。

一般而言,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着紧密的对应关系,政府职能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从而形成经济管理支出和社会管理支出,前者也称为经济建设支出,后者也称为公共支出。因此可以说,政府职能决定了财政支出的结构。

8、我国公共服务支出有何特点?

(1)公共性: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纯公共产品。

(2)消耗性:行政支出不直接作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也不产生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

(3)稳定性:政府机构相对比较稳定,其支出规模所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

9、政府为什么要不断加强教育投资?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人口众多,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换言之,教育是一种混合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尤其是越基础性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于整个社会的利益与好处就越多。

教育的正外溢性大大高于负外溢性,这是近现代国家大体上都必须大力介入教育,直接为教育提供大量经费的根本原因所在。

10、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体系?

我国社会环境与社会卫生不太好,社会复杂化和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时代背景下,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非常态化的偶发转变为常态化的频发,随着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健康。

如中国以前也曾爆发过多次灾害,如1988年上海的甲肝、1998年的洪水等,SARS疫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情况都相当严重;以及艾滋病、肺结核、血吸虫病和乙肝等重大传染病;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尤其在农村,很多人和家畜就是在一起,有些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可能就会传染。传染病病例如果不治好,它会危害别人。

因此要制定防治政策,建立防控体系,有效预防、控制和康复。同时要解决公共财政导向问题。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管理职能之一。我国必须建立健全以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等为核心公共卫生体系。

11、如何理解教育的公共性?

首先,政府参与教育的直接投资,通过对学生本人、低收入家庭、私立学校等提供补助。教育服务的性质是混合产品,虽具有一定的私人性,但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尤其是越基础的教育其公共性越强,对整个社会的好处就越多。教育具有较强的正外溢性表现为以下五点,(1)教育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来源。

(2)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程度。

(3)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

(4)教育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

(5)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

12、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教育支出公平机制?

我国国民受教育的需求非常大,政府却往往在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是公共教育服务还具有较强的公共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许多适龄儿童无法入学。城市教育资源优于农村等不公平现象严重存在。

建立公共教育优先机制,为社会共享提供人力资源基础。财政把解决公共教育的公平性作为重中之重。这就不仅要求适当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速度,而且要求调整财政性教育支出的结构,包括公共教育级次结构和地区结构。这些支出,应主要用于在全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全面建立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上。此外,要增加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和人才培育模式。

13、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1)整合支农资金,确定资金投入重点

整合支农资金就是将分散的各种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确定投入重点,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支农资金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资金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决策的现状,这必然会导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要让各级管理部门和群众了解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意义,强化资金整合的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支农资金按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清理。支农资金按性质一般可分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求助类、生态环境类、农场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几大类,资金分类后,在对地区实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资金的投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地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防止资金分配时“平均主义”的出现。

(2)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深化行政体制

改革行政管理成本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

①行政管理成本意识缺失,没有向纳税人报告的意识;

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③考核及监督机制不合理。

为了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就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支农资金的有限性,努力发掘其潜力,对其利用进行最为合理的安排。严格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合理确定行政机关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机制,在进行效绩考核时要考虑其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

(3)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将每一个项目的预算、实施和每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等程序制度化,逐步建立合理的、覆盖支农全过程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每个项目实施和每笔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加强各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消除制度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能共同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改变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自己使用、自己监管”的现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对支农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在项目资金预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完成后,始终对其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加大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各个工作环节上的透明度,让审计监督、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起跟进,防止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4)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现有财政支农项目的确定、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审批、立项不够规范,各地方为了争取到项目而进行“跑项目”、请客送礼,提高了行政成本,最终确定的项目往往不是地方发展急需的,而那些关系到地区农业发展大局的项目往往被忽视,这就违背了支农的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所以要建立健全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度,并严格遵守,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的产生,从源头上提高项目的质量。这就要求上级部门组织专家组对下级部门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在进行公示后给予审批。同时应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防止重复立项、重复投资。

(5).加强有关审计制度建设,强化支农项目

资金的审计在进行财政支农时,政府出资但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而是将资金分配给各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使用,这就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资金使用情况时时进行监督,为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使用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推进与支农资金效益有关的审计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提供保障和依据。在进行审计时,应避免原有事后审计的模式,因为事后审计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已不能挽回损失,所以要改变审计模式,从资金下拨之13起便介入进行审计监督,直至项目完成。这样可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14、阐述社会保障制度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关系。

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宏观调控作用,社会保障支出随着经济周期而发生反方向的变化,可以弱化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起到内在稳定器的作用。社会保障税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强制的居民长期储蓄。

社会保障支出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上的,支出的数量都是不多的,把这部分的来源以税收形式固定下来,保证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保障制度就应该有一个统一、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社会保险不再是国有企业的职工可以享受,非国有企业的职工、城市公民和农村公民都有享受社会保障的同等权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15、公共项目评价的特点有哪些?

(1)公共项目的决策则以社会净收益为标准。

(2)公共项目的成本和收益一般无法直接采用市场价格加以评估。

(3)受到各种所在级次的影响。

16、你是如何看待准公共产品的公共提供的问题?

答:从服务提供的角度来看,有些私人产品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还会带来正外溢性,而这种正外溢性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也可以把这种产品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包含两类产品:一是具有对抗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二是具有排他性和非对抗性的产品。对于前者,其具有外溢效应,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可由政府征税提供;对于后者来说,可以采用政府收税补贴产品年或者由使用者缴纳费用,即市场方式提供。其最佳供应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找到最为合适的成员数量。

17、如何调整我国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尽合理,需要调整,包括生产支出结构、消费者支出结构。如养老保险、医疗、住房、教育的方面的支出比例结构随着经济发达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变化。

根据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要正确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

同时,根据经济政策目标,调整、理顺消费性支出与生产性支出的比例关系以及

它们各自内部的比例关系。

(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过程中,在适当提高财政投资支出比重的同时,重点应放在控制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上。而控制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精简机构,控制行政机关人员,削减消费性支出。)

18、分析财政补贴的作用

财政补贴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政治、经济和社会中出现的利益矛盾,起到

稳定物价、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的工资制度改革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控制消费,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19、财政收入的规模受何因素制约?

适度的财政收入规模既能满足财政支出的需要,更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经济发展水平与生产技术水平对财政规模的制约

(2)价格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

(3)收入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规模的制约(分配格局的变化、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分配关系)

20、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一系列的税收和财政支出政策,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收入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

(1)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调节高收入群体,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2)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等的方法。

(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

(4)建立与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

(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21、为什么要实行合理负担的原则?

“合理负担”原则主要针对组织税收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对课税实行合理负担:(1)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

(2)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3)能够较好的体现公平效率的原则。

22、简述划分财政收支的基本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支出角度分析,按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则是为满足公共需要提供收入来源的层次性。从中央和地方收支运行的结果看总是要对称的,只有收支对称才有维持财政收支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入划分受支出划分的制约,也就是受公共需要受益范围的制约。但是,由于各地方支出需要和收入能力是不对称的,需要靠中央转支付来调节这种不对称,所以划分收入需要遵循另外的标准。

(2)集权与分权关系。公共需要的层次性作为划分收支的标准,是市场经济国家分有预算体制的一般标准,通用于所有市场经济国家。但各国的收支划分是不同,有的差别还很大,这主要取决于由各国的政治体制和本国国情决定的集权与分权关系。所以,集权与分权关系也是划分收支的基本标准之一。

23、政府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

(1) 减少市场调节成本

(2) 弥补市场失灵

(3) 修复市场缺陷

(4) 实现社会目标

(5) 实现公平

24、试论造成财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与解决的主要途径

(一)原因:(1)财政收支平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在收入与支出这对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平衡是某一时点出现的瞬间现象或者是在财政收支平衡表上形式表现,更多的是表现为相对平衡和不平衡。

(2)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在财政领域经常反复出现。

(3)财政政策的失误,计算与实际的不一致也会引起财政收支矛盾。

(4)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管理水平的变化对财政收支产生影响

(5)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在时间上不一致。

(6)某些意外事故。

(外部冲击:对一国国民收入有很大影响但本国不能左右的外部事件、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无弹性的税制:、财政超支短收、意外事件)

(二)途径:发挥财政宏观调控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有效控制财政支出规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

25、简述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

财政平衡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有三点:

(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研究财政平衡必须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联系。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3)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口、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是通过市场实现,而政府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财政资金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平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

26、如何理解稳健的财政政策?

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讲的中性财政政策),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具体说就是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第一,控制赤字。优化政府投资结构。

第二,调整结构。就是要调整国债投资的方向以及财政的支出结构,把更多的钱用到需要加强的农业、科教文卫、社会保障这些薄弱环节。

第三,推进改革。要进一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同时,要积极地推进增值税转型和增改营的改革,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的投资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和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增收节支。要严格依法征税,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同时要严格支出管理,保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27、如何正确处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关系?

(1)兼顾中央和地方两级利益。

(2)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来划分各级政府的收入范围,才能保证其有稳定的财力来实现其职能。

(3)兼顾公平和效率。

(处理其关系的基本制度是预算管理体制及内容。中央预算是中央履行职能的基本财力保证,主要表现中央政府的预算收支活动,在政府预算管理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地方预算——是保证地方政府职能实施的财力保证。)

财政学名词解释

1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收益。 2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而第二个特性,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3公共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5什么是财政: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稳定和发展经济目标啊。 6资源配置: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7公共生产:由政府出资(即由预算拨款)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8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公共定价。 9负荷定价:负荷定价法是指按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价格。 10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11内源性效益:是指财政支出本身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12公共选择: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3直接民主决策:全体公民都参与决策,采用“一人一票”原则,投票表决通过决策,就是直接民主决策。 14间接民主决策: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票进行公共决策,而是选民通过选票选举产生一定数量的代表,并授权这些代表代表选民做出公共决策。 15财政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财政执法主体的具体行为而发生争议时,财政执法主体的上一级财政机关或者制定法律、法规的其他机关,根据相对方的申请,依法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决定的行政法律制度,它是财政机关在系统内部自行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16财政监督:是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检查活动。 17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 18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适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

财政学陈共习题参考答案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A.免费搭车现象 B.边际效用递减 C.市场失灵 D.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A.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A) A.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其社会边际成本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A.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A.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行政管理机关 C.司法检察机关 D.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A.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A.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生产性支出 12.(A)是纳税人将其所纳税款,转移给生产要素的提供者负担 A.前转 B.后转 C.消转 D.税收资本化 13.目前我国财政补贴的主要内容是企业补贴和(D) A.城市居民生活补贴 B.住房补贴 C.社会保障补贴 D.价格补贴

二学期作业公共财政学

2012-2013第二学期作业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0分共30分) 1、公共收费 公共收费是指政府部门及其授权部门在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时,依照有关规定收取的费用,其实质是用于补偿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或部分成本。 2、瓦格纳法则 瓦格纳法则是指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即随着人均收入提高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相应提高。 3、税收豁免 税收豁免是外交豁免的一种。各国按照国际惯例或有关协议,在税收上相互给予驻在本国的外交代表、外交代表机构以及外交人员的一种外交特殊待遇。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请简述公共投资的特点 (1)公益性。公共投资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这是振幅的只能所决定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只能或主要靠政府来集中提供,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 (2)无偿性。公共投资的使用一般是无偿的,无法通过计价收费的方式来补偿伙食只能得到部分补偿。政府投资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企业和居民则无偿地

向政府上缴税款,然后政府再继续用于公共投资,从而间接地形成公共投资的循环。 (3)政策性。公共投资必须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因其投资主体的主导、超然地位,可以调节社会投资结构,以保证社会投资活动的正常顺利进行。 2、预算经管体制包括哪些内容? 预算经管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预算体制的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它是国家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以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依据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经管体制的主导环节。它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经管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经管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经管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3、简述我国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国家通过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财政政策中的主导方面。实现财政政策目标,首先要发挥财政政策手段的作用。同时还要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 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决定的,可分为最终目标和中间目标。中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促进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加强。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③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④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各项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财力支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请论述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

财政学名词解释

财政学名词解释 实证分析: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或政治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重在回答问题,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 规范分析:在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 帕累托效率:不断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达到某个人的状况变好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境况变差。 生产效率:生产效率是指固定投入量下,制程的实际产出与最大产出两者间的比率。 产品组合效率:在一定社会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如何利用稀缺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 交换效率:在一定社会产出水平的条件,如何将产品配置给个人,最理想 生产契约曲线:生产满足帕累托效率的标准的资源配置有无数种,如果将这些等产量线上的切点用光滑曲线连结起来,届形成了生产契约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转化曲线:把生产契约曲线上的所有点表示的产量在图中标出形成的曲线救市生产可能性曲线 交换契约曲线:将无差异曲线的切点连结而成的曲线 公共产品:指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 公共选择:投票人(纳税人)依据一定的规则,共同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投票悖论:简单投票无法得出明确的结果(即投票均衡不存在) 单峰偏好:假如投票人从自己最偏好的结果向任何方向偏离之后,他的效用就会下降,则成为*** 中间投票人: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位投票人,即一半投票人对某公共产品的偏好比他强,另一半则比他弱 阿罗不可能定理:在相当弱的条件下,达成投票均衡的公共抉择机制是不存在的 竞争性: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作为消费者,每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种产品的权利,从而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公共地的悲剧:公共资源经常被过度开发和利用,这一现象称为** 科斯定理: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使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这一定律被称为** 瓦格纳法则:瓦格纳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扩张趋势的预言和其成因被后来的经济学者称为** 社会保险:由中国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点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的,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现收现付制:以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为指导的筹资方式 部分积累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原则相结合的收付方式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而取得的租金,利息或变卖卖价款等收入,历史上把它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 税收: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实现规定的标准,对私人部门强制课征所得的收入 边际税率:应缴纳税额的增量与税基增量的比 累进税率:将税基分为若干等级,分别规定相应的税率,并将税率随着税基的增加而提高,即边际税率递增。 总额税:指纳税义务不因纳税人的经济行为的改变而改变的税收 逆弹性法则:比例税率应该与课税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 税收转嫁: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将自己应当承担的税款全部或部分转嫁给其他人的过程 前转:也称为顺转,指纳税人在经济交易过程中,按照课税商品的流转方向,通过提高价格的方法,将纳税款向前转移给商品要素的购买者,即卖方向买方转嫁 后转:后传也称逆转,指纳税人用压低进价,压低工资,延长工时等方法将所纳税款向后转移给商品要素提供者的一种形式。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财政学(陈共)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复习与思考 1.学习财政学为什么要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说起? 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政府也是一种资源配置系统,二者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体系。而财政是一种政府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活动,所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学习财政学和研究财政问题的基本理论前提。不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说明为什么有市场配置还要有政府配置,政府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政府配置的规模多大为宜,政府采取什么方式配置资源等。 什么是市场?完整的市场系统是由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构成市场系统的一个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政府为市场提供诸如基础实施、教育和社会保障之类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同时从市场采购大量的投入品和办公用品。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力机构,具有与市场不同的运行机制,因而在市场中又具有特殊功能和特殊的地位,可以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凌驾”于市场之上介入和干预市场。因此,为了说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先从没有政府的市场系统说起,这时市场只有两个主体,即家庭和企业。 2.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市场失灵是和市场效率对应的。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里统称为“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3.参考图1—1,思考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作用。 答:西方新凯恩斯主义提出一种新型的政府-市场观,认为现代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指私人经济和公共经济),政府和市场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图1-1说明了有政府介入的市场,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 图 1-1 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 我国在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曾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一个简明的概括:“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个简明的概括清楚地说明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作用。其一,所谓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既肯定了市场的配置效率,但又说明只是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通过市场来配置的,这就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其二,所谓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则是指市场机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必然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要求政府通过宏观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运行。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而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其中包括转换财政职能。

(完整word版)财政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财政学名词解释 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是中国财政预算支出的主要部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生产建设性。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城市维护费、地质勘探费、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商业部门简易建设支出等。 社会文教费:在财政学中是指涉及社会和文教领域公共需要必须支出的费用,在我国一般称之为社会文教事业费,主要包括: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出版、通讯、广播、图书、文物、体育、地震、海洋、计划生育等方面的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专项经费、培训经费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行政管理费:行政管理费是指国家财政用于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以及外事机构、重要党派团体行使职能所需的经费支出。 文科卫支出:文科卫支出是文化、教育、卫生支出的简称。文教科学卫生诸项事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说用于这方面的支出现在是生产性的了。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划分,文科卫事业费支出仍应归入非生产性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是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现收现付制: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一种转移性支出。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贴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 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因履行职责而向一部分单位和公民提供直接服务而得到的政府收入。政府收费是国家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比例税率:对同一课税对象,不论其数额大小,统一按一个比例征税,同一课税对象的不同纳税人税负相同. 所得课税:是指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所得课税可以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分为对企业课税和对个人课税两大类.所得税是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主体税种. 财产课税:是指以各类动产和不动产为课税对象的税收。 价内税与价外税:价外税是税金作为价格之外附加的。税款不包含在商品价格内的税。是按照税收与价格的组成关系对税收进行的分类。价内税是税金构成价格的组成部分混转:是指纳税人将自己缴纳的税款分散转嫁给多方负担。 二、简答题 1、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意义 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其经济意义为

财政学期中思考题

第一章财政是如何产生的?其产生的条件?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资源配置,资源配置的目的是高效率,实现高效率的机制是市场,而市场失灵时,就为政府的介入找到了理由,政府失灵时也可以靠市场来调节。所以,以市场为主,政府财政为辅为补充,来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尽管认为出现市场失灵的时候,由政府来解决诸如提供公共物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使经济外部性内在化;限制垄断;调节收入和财富分配等问题。似乎政府与市场之间是一种互补品的关系,但政府与市场远远不是照相机与胶卷的关系那么简单,至少不是纯粹经济意义上的“互补”。并非离开政府,市场就无法运作;离开市场政府就无所适从,政府是有意识的来调节市场的缺陷,从而完成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二者关系不应界定在互补的范围内,而应界定为替代品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作用中,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与其说时间影响着二者的相互作用,不如说是市场规律在自发的支配其自身的运作。既然市场自发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作为政府就不能够回避这个规律。政府有着强大的宏观调控部门,有着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在明确市场动态的同时,可以调整自身干预范围的大小及自身适应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建立一个对市场反应灵敏,并能够及时回应市场要求的机制体系。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表现? 政府失灵的表现: 1.政府决策受信息充分程度的影响,信息越充分,政府干预就越有效 2.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往往受政府控制经济能力所影响。比如政府干预房地产租金价格,由于政府无法限制私人部门的投资行为,只能减缓中方供给量减少或服务质量恶化的程度。 3.政府干预的有效程度还受其决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的影响。政府作出的各种决策最终是需要政府中的某个机构予以执行的。 4.政府干预还受决策的政治过程所影响。政府干预会影响到很多人,但决策是由一部分人进行的,所以政府需要协调不同偏好。 市场失灵的表现: 1.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资本拥有越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2.外部负效应问题。外部负效应是指某一主体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对其它主体造成的损害。外部负效应实际上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产或消费单位为追求更多利润或利差,会放任外部负效应的产生与漫延。 3.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减弱了竞争的程度,使竞争的作用下降。 4.失业问题。当资本为追求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时,劳动力被机器排斥。另外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不稳定性,也需要有产业后备军的存在,以满足生产高涨时对新增劳动力的需要 5.区域经济不协调问题。一些经济条件优越,发展起点较高的地区,发展也越有利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等也会相对较高,可以支付给被利用的资源要素的价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优质的各种资源。那些落后地区也会因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优质要素资源的流失而越发落后,区域经济差距会拉大。 6.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如国防、路灯、航标灯等,这类产品又叫非盈利产品。从本质上讲,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公共财政学在线作业A、B

————————————————————————————————作者:————————————————————————————————日期:

公共财政学_在线作业_A最终成绩:100.0 一单项选择题 1. 公共收入按照管理方式的不同分为() (5.0 分) 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 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收入 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知识点: 用户解答: 预算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2.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是() (5.0分) 税收收入 共有资产收入 公债收入 使用费 知识点: ?用户解答:税收收入 3. 社会保障的强制性特征主要体现在( ) (5.0分)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社会抚恤 知识点: 用户解答: 社会保险 4.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采用的是() (5.0 分) 比例税率 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 全额累进税率 ?知识点: 用户解答: 比例税率 5.高税率不等于高税收,低税率不等于低税收的原理,是在下述的原理中说明的: () (5.0分) 哈罗多――多马模型 理性预期理论 永久性收入理论 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知识点: ?用户解答:拉弗税收曲线原理 6.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主要实行:( ) (5.0 分) 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消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中性”公共财政政策 紧缩性公共财政政策 知识点: 用户解答:积极性公共财政政策 7.当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税负()(5.0 分) 不转嫁 易向后转嫁 由纳税人自己负担 易向前转嫁 知识点: ?用户解答:易向前转嫁 8. 文、教、科、卫支出具有( ) (5.0 分) 生产性 非生产性 购买性 转移性 ?知识点: 用户解答:非生产性 9. 税负转嫁的程度取决于() (5.0分)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性支出: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可以不表现为收入或支出,或者有些政府收支并不反映在收支账户上。 2.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3.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 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4.生产效率:使每一种产品的生产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 5.交换效率:让给定数量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消费者的需要。 6.产品组合效率: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7.公平:社会收入分配的理想状态。 8.贫困指数: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9.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0.公共产品:公众共同受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 11.现收现付制:用本期的缴款来支付本期的支出,具有后代人的利益向前代人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影响。 12.完全基金制: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缴款来承担自己的福利支出,这种制度被称为完全基金制。 13.纳税人:法律上的课税主体是税法所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或法人。 14负税人:经济上的课税主体 15.卖方税:指纳税人在交易过程中对销售方的征的税。 16.买方税:指在交易过程中对购买者的征税。 17.流转税:以流通过程中的商品与劳务为课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18.所得税:以所得为课税对象的税收,分为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19.财产税:以财产为课税对象。 20.定额税率:用绝对金额来表示的税率形式。 20.比例税率:对课税对象按照同一比例课征的税率。 21.累进税率:税率随着征税对象量的增加而上升的税率形式。 22.从价税:以课税对象的价值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3.从量税:以课税对象的数量为计税依据的税收。 24.财产税:以纳税人拥有或取得的财产作为其征税对象并据以征税的一类税收。 25.收入效应:税收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使纳税人的个人收入减少,从而降低纳税人的税后福利水平。 26.总额税:只产生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27.中性税收:只产生收入效应的税。 28.替代效应:指税收影响相对价格,在个人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福利水平的影响。 29.扭曲性税收:产生替代效应的税收。 30.超额负担:由税收的替代效应引起的纳税人福利的减少。 31.矫正税:用于矫正市场缺陷的税收。 32.税收负担:从纳税人的角度来看,纳税就是一种纯粹的损失,这种损失被称为税收负担。 33.直接负担是纳税人所纳税款不能转嫁与他人,而由自己承受的税收负担; 34.间接负担是纳税人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而对非纳税人形成的税收负担。 35.前转嫁又称顺转嫁,是卖方通过提高所出售的产品、服务或要素的价格,将一部分或全部税收负担转移给买方的活动。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公共财政学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题 1.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2.政府失灵 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1] 4.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由于现实经济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一系列理想化假定条件,所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5.税负转稼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6.李喜图等价定理 李嘉图等价定理: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达了这么一种推测:在某些条

件下,政府无论用债券还是税收筹资,其效果都是相同的或者等价的 7.外部性 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二、简答题 1.公共物品的特征与类别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费的物品, 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1)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国防和灯塔等,通常采用免费提供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 (2)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即超过一定的临界点,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就会消失,拥挤就会出现。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两类 a.公益物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公园等 b 公共事业物品,也称自然垄断产品。如电信、电力、自来水、管道、煤气等。 2.地方政府存在的经济学理由 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有效提供地方公共物品;受益原则和规模经济;竞争的理由;经济干预的理由;制度多样性和改革试验 3.税收会产生哪些经济效应?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税收的收入效应和税收的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得纳税人的收入下降,降低了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是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4.简述公共收费的理论依据。 第一,政府收费是在行使国家公权力 第二,国家公权力是用来对抗公民私权利的 第三,国家公权力的来源是私权利的让渡 完全意义上的民治政府是不存在的。因为这其中有一个悖论。私权利让渡产生公权力,这也是现代民主制理论共同认同的。但是若过分强调私权利,则公权力就没有生存空间。当社会

免疫规划培训资料12

免疫规划培训资料 一、免疫规划的具体任务 1、儿童预防接种证(卡)管理。及时为辖区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2、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进行针对性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应急接种工作。 3、采取预约、通知单、、手机短信、口头、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可设立临时接种点,适度增加门诊开放的频率和服务时间等,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 4、接种前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对儿童接种前应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卡、薄)或电子档案,核对受种者、性别、出生日期及接种记录,确定本次受种对象、接种疫苗的品种。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可采用书面或(和)口头告知的形式,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的情况。 5、接种时的工作。接种工作人员在接种操作时再次查验

核对受种者、预防接种证、接种凭证和本次接种的疫苗品种,核对无误后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规定的接种月(年)龄、接种部位、接种途径、安全注射等要求予以接种。 6、接种后的工作。告知儿童监护人,受种者在接种后应留观30分钟。接种后及时在预防接种证、卡(簿)上记录,有条件的地区录入计算机并进行网络报告。与儿童监护人预约下次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和地点。 7、处理、报告和登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理。 8、严格按照接种说明中规定年龄段接种;未带接种证者不接种,接种证填写完整准确率100%;受种者信息登记上表率100%;监护人签字100% 二、接种工作运转 1、工作容 (1)接种前核对预检分诊员填写的接种证信息,核对年龄段无误后,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 (2)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 (3)接种完成后填写接种证上疫苗生产厂家、疫苗批号、接种医生等信息,并告知监护人受种者要留观30分钟无异常反应

财政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指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外部效应: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利益 3.公共物品:指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提供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4.非排他性:指一些人享用一些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受益。 5.非竞争性:指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6.财政:财政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社会活动,是政府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 陷、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 7.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及国家占有的以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国民总收入,是一个分配过程。 8.财政补贴: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9.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目标,通过国家信用方式筹集资金,由财政统一掌握管理并根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出资或融资方式,将资金投向急需发展的部门、企业或事业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 10.财政赤字: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通常按财政年度计算,会计上习惯用红字表示,故名赤字。 11.免费搭车: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 12.公共生产: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13.公共定价: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 14.成本效益分析法: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用于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15.公共选择:指人民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 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16.购买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 服务支出。 17.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地单方面的转移。 18.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工业、农业、商业等直接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 19.BOT投资方式:它是指政府将一些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转让给某一财团或公司组建项目经营公司进行 建设经营,并在双方协定的一定时期内,由项目经营公司通过经营,偿还债务,收回投资并盈利, 协议期满,项目产权收归政府。 20.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 21.税收支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 的收入。这是一种间接性支出,慎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22.税收: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政府及其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分配过程,是一种 特殊的以国家为主题的分配关系。 23.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纳税人通过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嫁给购买者或者供应 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4.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或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25.国债依存度:是说明财政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靠国债来支付的,是通过当年国债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对比来计量 26.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反映国家和政府的收支范围、方向和政策,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 对政府财政活动的监督。 27.国债负担率:只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它着眼于国债的存量,反映国债累积量相对于周年经济总规模的比例关系。 28.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 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29.零基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 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30.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也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31.赤字政策:指国家有意识的运用赤字来调节经济的一种政策,亦即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支出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社会有需求的增长。 32.结构性赤字:只发生在已给定的充分就业水平条件下的赤字,也成为充分就业赤字。 33.周期性赤字:是指由于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产生和增减的赤字。 34..政府干预失效(政府失灵):是指政府干预非但没有弥补市场失灵和客克服市场缺陷,而是干预了正常的市场规则,降低了市场效率。 35..预算外资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负率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36.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的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37.纳税人: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主体。

财政学作业与思考题(1)

第一专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及职能 1、公共财政的概念及职能。(大纲P66、课本P17) 概念: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是指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或者说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这种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又叫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职能:(1)资源配置功能(2)收入分配功能(3)经济稳定与发展功能(4)监督管理职能 2、市场失灵及表现。(大纲P66、课本P24)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或不足。主要表现: (1)市场无法消除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市场无法消除外部效应 (4)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 (5)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经济波动 3、政府失灵及表现。(大纲P67、课本P27)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政府机制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即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 (2)寻租行为 (3)政府提供信息失真或不及时 (4)政府职能“越位”和“缺位”

4、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特征分别是什么?(课本P28) 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即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私人产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特征。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商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者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 5、什么是外部效应?(课本P24) 外部效应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简单说就是某一个体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体,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或没有得到应有报酬的现象,它说明的是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对其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外部效应有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 6、简述政府失灵及表现。(大纲P6 7、课本P27) 市场经济需要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存在失灵问题,政府机制同样会带来政府干预失效的问题,即政府失灵。政府失灵的表现:(1)政府决策失误。大的方面包括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失误,小的方面包括一个投资项目选择不当或准公共物品提供方式选择不当等,而政府决策失误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 (2)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因为

《公共财政学》作业及答案

《公共财政学》在线练习一 一、判断题 1、发展一定是增长,但增长不一定是发展。(√) 2、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条件。(×) 3、国债还本付息支出是一项经常性支出。(×) 4、亚当.斯密关于税收方面提出的四项原则的核心是公平。(√) 5、从各国的一般发展趋势来看,社会消费性支出的相对规模总的是呈现一种扩 张的趋势。(×) 6、我国预算内投资在转轨时期比重下降,这与GDP分配格局的变化趋势正好相 反。(×) 7、税收对储蓄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边际税率水平,而替代效应的 大小取决于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高低。(×) 8、商品和劳务的最后售价不同,其所承担的增值税额也就不相同。(×) 9、市场经济下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 10、公共卫生领域是具有外部效应的纯公共物品。(√) 二、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支出本身不直接形成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仅仅是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单方面的货币或实物的授予。它包括社会保障支出、公共财政补贴支出、国债利息支出、国际组织捐赠支出和对外援助支出等。 2、纳税期限:是国家税收制度对纳税义务人规定的缴纳税款期限。税制构成要素之一。 3、公共收费:广义的公共收费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收费,包括管理性收费和财政收费。现代意义的公共收费是指政府向公民提供特定服务或实施特定管理所收取的规费,以及政府对其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直接向使用者或收益者收取的使用费。 三、简答题 1、请简述税收的含义。

答: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它是各国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基本的形式。税收属于分配范畴,它的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分配的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的形式特征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请简述我国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分类。 答:财政补贴的性质:(1)是财政支出中转移支付的一种,国家把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无偿转移给补贴领受者;(2)由政府单方面、无偿的资金支付;(3)不需相应取得商品和劳务。 财政补贴的分类:在我国政府的财政统计中,财政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其它分类:(1)从补贴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关系来看,可以区分出生产环节补贴、流通环节补贴和消费环节补贴;(2)从政府是否明确地安排支出来分,补贴可有明补与暗补之别;(3)从补贴资金的接受主体来做区分,补贴可有企业补贴和居民补贴两类;(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看,可以分为对生产的补贴和对消费的补贴;(5)从补贴是否与具体的购买活动相联系来分析,又有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3、请简述公共投资的含义。 答: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须的资产花费的财政支出。即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四、论述题 1、请论述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 答:影响内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应债能力、偿债能力、使用效益。 (1)应债能力:社会中应债机构和个人的资金水平是制约国债规模的重要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应债客体,是指承购国债的资金来源,可以用一国国内生产总值或者国民收入来表示。国民收入越多,应债能力越强,这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二是应债主体,指承购国债的企业、机构和居民,一般地,发达国家收入水平较高,收入中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投入相对比较低,承购国债的能力相对较高;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2)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最终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3)使用效益:国债的使用效益是国债规模的决定性因素,适度的国债规模不仅要从有关指标的相对数和绝对数来看,还要从国债最终的使用效益来考察。

(完整版)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公共财政学名词解释 1公共物品: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用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和服务。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大基本特征。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非竞争性是指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数量,或者说许多人可以同时消费同一物品。公共物品不能由市场提供而只能由政府提供,并且存在搭便车行为。 2成本—效益分析: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称为成本收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受益人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3最低费用选择法:是财政支出效益分析法的一种,也成为最低成本法。此方法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步骤为:(1)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多种备选方案;(2)以货币为统一尺度,分别计算出诸备选方案的各种有形费用并予以加总;(3)按照费用高低排出顺序,以供决策者选择。 4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是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的一种。是政府资金的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也就是说,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在转移性支出中,补助支出的份额最大,从经济影响看,也是补助支出最为重要。 5财政补贴:也称价格补贴或财政价格补贴。是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主要有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此外,政府还提供若干形式比较隐蔽的补贴,如财政贴息、税前还贷及税收支出等。 6财政贴息: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便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7税前还贷:是财政补贴较为隐蔽的一种形式。政府在计算企业应税所得时,将企业应当归还的贷款从中扣去,相应减小企业纳税基数,其实质便是免去了企业的一部分税款,相当于政府为企业归还了一部分贷款。 8税收支出:税收支出无非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可见,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税收支出包括税收豁免、纳税扣除、税收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纳税、盈亏相抵等形式。 从税收支出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10税收抵免: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是指允许纳税人从其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对于这种从应纳税额中扣除的数额,税务当局可能允许也可能也可能不允许超过应纳税额,若在后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