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05 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05 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05 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寒假作业 05 必修三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解析版)Word版含解析

生物学科高二寒假作业(五)

作业范围: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时间: 70分钟分值:100分

第Ⅰ卷(共60分)

一、选择题(说明: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

1.用食物链的方法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正确的是()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柳树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河北石家庄一中高一上开学摸底考生物A卷

【答案】C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捕食者的存在会降低丰富度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唐山市、保定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统考生物卷

【答案】C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会影响被捕食者的生存,但不会降低丰富度,B错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整种间关系,C正确;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丰富度、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3.下图示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中竞争最为激烈的是()

A.狼和兔 B.狼和红狐 C.兔和鼠D.昆虫和青草

【来源】2017届湖北省黄石市高三9月份调研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C

考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种间关系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4.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可以表示为

C.丙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

D.图中表示以二氧化碳形式流动的是①②⑤⑥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重庆市十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卷

【答案】B

【解析】根据图形分析可知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而食物链中不含分解者,B错误;分解者不一定是需氧型生物,C正确;碳元素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流动,即图中的①②⑤⑥,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5.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下列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是()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施放过量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沧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周测生物试卷

【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6.下图为某食物网简图,其中苔类和物种C均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共有6条食物链

B.物种C和苔类之间无竞争关系

C.若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则A的数量可能无明显变化

D.图示的各种成分在生态学上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来源】【百强校】2016-2017湖南衡阳八中高二理实验班上第二次月考生物卷

【答案】C

考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二上开学考生物试卷

【答案】B

【解析】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A正确;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它杂草减少,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错误;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使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D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8.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测得该湖泊内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甲、乙、丙、丁4个种群所同化的总能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生物种群甲乙丙丁

能量(kJ)1.3×1082.8×1092.9×1079.1×107

A.从4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B.除甲种群外,其他3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丁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竞争关系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沧州一中高三上学期10.7周测生物A卷

【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9.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A.①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

B.一般情况下,三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需要生产者100kg

C.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陕西西藏民族学院附中高二上期中考生物卷

【答案】C

【解析】①是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A错误;一般情况下,次级消费者增加1kg,至少消耗生产者1÷20%÷20%÷20%=125(kg),B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只能有底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C正确;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不可能等于③+④, 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0.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重庆市十一中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生物卷

【答案】D

考点: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1.某人工养鱼缸中用的水是洁净的池塘水。池塘水中含有丰富的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及细菌,浮游动物可取食藻类,鱼类取食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和鱼食。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浮游动物与细菌对鱼缸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B.藻类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鱼缸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浮游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散失

D.鱼缸中的浮游藻类、浮游动物及鱼类构成了一个群落

【来源】【百强校】2017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12次周测生物卷

【答案】A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2.下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为N6

B.能量由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4/N2×100%

C.N5的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上9.25周练生物试卷

【答案】C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N2,由初级消费者流向蜣螂的能量是0,因为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从第一营养级传递给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N5/N2×100%,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去向之一是用于初级消费者生长、发育和繁殖,C正确。生产者呼吸过程中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中的化学能,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3.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甲、乙、丙、丁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图中b、c、d过程均可表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呼吸

C.缺少类群丙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细胞呼吸的消耗,乙对食物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来源】【百强校】2016-2017湖南衡阳八中高二理实验班上第二次月考生物卷

【答案】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4.下列现象不能体现“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这个观点的是()

A.狼根据兔子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

B.当日照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够开花

C.烟草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产生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

D.蝙蝠通过自身发出的声波,对被捕食者进行“回声定位”

【来源】【百强校】2015-2016陕西西安市长安区一中高一下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B

【解析】A、C、D均涉及两种生物,且二者之间为捕食关系,B选项属于无机环境中的物理信息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B.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人体内的碳元素根本来源于大气中CO2中的碳

C.信息传递不仅可以用于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

D.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三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湖北省襄阳五中高二上开学考生物试卷

【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6.下面左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右图为某一水域生态系统在一年之内的能量流动情况。[能量流动单位:×103kJ/(m2·y)]。据图回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流经上述水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744×103kJ/(m2·y)

C.甲、乙、丙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D.按图中能量传递效率,若顶级肉食动物获1 kJ能量,则生产者需具有416.2kJ能量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浙江省温州中学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带解析)

【答案】D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捕虫板是根据昆虫成虫的趋光性来诱杀昆虫成虫,该过程所涉及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蜜蜂跳“8”字舞告诉同伴采蜜的方向属于行为信息

C.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D.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湖北省荆州市高二下质量检测生物试卷

【答案】D

【解析】生态捕虫板是根据昆虫成虫的趋光性来诱杀昆虫成虫,该过程涉及的信息:

光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蜜蜂跳“8”字舞告诉同伴采蜜的方向属于行为信息,B 正确;信息传递具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题型】选择题

【难度】容易

18.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答案】D

考点: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C.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5个,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D.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高补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A

正确;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B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随营养级升高而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流经5个营养级后所剩下的能量不足以再维持一个种群生存的最小需要量,所以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C错误;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D错误。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

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

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

【来源】【百强校】2017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A

考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第Ⅱ卷(共40分)

二、非选择题(说明:本卷共3小题。)

21.(18分)2015年“二孩政策”、“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减少环境污染”获得人们普遍认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社会发展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波动。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

2020年2030年2040年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表中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呈现的特点,到2050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属于,这将严重影响劳动力来源,导致经济衰退和加重养老负担,因此我国适时放开“二孩”政策。

(2)2015年全球多数国家气温监测显示:年平均气温较往年持续升高。下图是与温室气体有关的循环示意图。

①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

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若生产者有25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

③温室效应是由于以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的途径(用箭头和图中字母表示),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来源】2016届山东省武城县二中高三3月模拟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每空2分)

(1)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衰退型

(2)①分解者光合作用②能量流动 100kg

③CO2碳循环 C→A

【解析】

(2)①图中B代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a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②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若生产者有2500kg,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最多可增重2500×20%×20%=100(kg)。③温室效应是由于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增多,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含量,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图中C→A的途径,也可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减少人类对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

考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种群的特征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22.(10分)某草原食物链草→兔→狐中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表中单位是J/(hm2?a)。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

者摄入量

初级消费

者同化量

初级消费

者呼吸量

次级消费

者摄入量

次级消费

者同化量

刺激消费

者呼吸量

A B C D E F G

(1)能量从兔传递到狐的效率是________(用表中字母答题)。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兔种群密度。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取样时应注意__________。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50只兔,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只/hm2。野兔天性警觉,经捕获后难以再次捕获,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比真实值_______。(偏大,不变,减小)

(3)能量沿食物链草→兔→狐流动时逐级递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狐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起到 __________的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狐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__,其通过自身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可见,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若草的种类减少,则与原来相比,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将____________。

【来源】【百强校】2017届广西名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生物试卷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

(1)F/C×100% (2)随机取样 100 偏大

(3)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而流向分解者)(2分)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5)(次级)消费者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增强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为每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流下下一个营养级,还有自身呼吸消耗、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易

23.(12分)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作答:

(1)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还缺少的组成成分是。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2)图乙表示的营养级不能用甲图中的表示。

(3)图乙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4)若图甲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右下图。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来源】【百强校】2015-2016学年江西抚州南城一中等七校高二下期末生物卷

【答案】(每空2分)

(1)分解者、非生物物质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

(2)I和IV

(3)同化的能量(b/y)×100%

(4)25A/(1+4X)

【解析】

(1)图甲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图甲表示的生态系统中还缺少的组成成分是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m1表示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m2表示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由于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级递减,Ⅳ的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所以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

(2)由图乙中的营养级要产生粪便,同时能流入下营养级,所以不能用甲图中生产者I和最高

营养级IV。

(3)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II同化固定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由营养级I、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和能量流动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生物必修三课本电子版_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教材地位及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节,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长素的发现史渗透着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为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让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因此,本节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既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

探 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生长素的发现的教学三维目标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A.A、B、C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B.A、B、C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B、C、D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5.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泡在任氏液(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A.分别刺激A、B、C、G、H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5 B.在B、C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A和G C.D、E、F D.刺激E、F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体温调节B.水平衡调节C.内分泌调节D.血液pH值的调节 8.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的 A.W区B.V区C.S区D.H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一) 必修三第一章 一、内环境 1.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1)血浆: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组织液(又叫细胞间隙液):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3)淋巴液(也叫淋巴):淋巴管内的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各种细胞的内环境 ①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和组织液; ③毛细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和组织液; ④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3、内环境的成分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结构中的液体应视为外部环境。如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营养废物和气体,激素抗体与递质,胞内物质都不是。血红蛋白(红细胞内)、载体蛋白和过氧化氢酶等各种胞内酶,它们属于细胞内液的成分。 ( 2 )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营养成分:氧气、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产物:激素、维生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等。 ③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1、血浆:90%以上是水,是蛋白质, 10%是糖类,无机盐类,代谢产物等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溶液的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由于血浆中含有无机盐和蛋白质,故血浆渗透压与其有关。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专项练习-------二 一、选择题 1、下列与激素作用无关的实例是() A.草莓果实自然发育成熟 B.人舌尖触到蔗糖时感觉甜 C.自然生长的雪松树冠呈塔形 D.饥饿时人体血糖仍维持正常水平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脱落酸能促进马铃薯发芽 B.果实发育过程只受生长素和乙烯调节 C.赤霉素和生长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D.根具有向地性是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长得快 3、下列有关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激素能直接参与代谢B.产生激素的细胞都能合成蛋白质 C.有的激素是蛋白质或RNA D.激素对生物的作用都表现两重性 4、科学家做过如下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收块放在下端;另一实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的实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收块甲和接收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 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 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 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 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 5、下图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病因示意图。对这一图示的叙述错误的是()A.患者肝细胞中胆固醇水平很高 B.该病的直接病因是患者肝细胞膜上的脂质受体有缺失 C.该病可能会引发血管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D.该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 6、下列关于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个效应B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 B.通过注射青霉素来抑菌属于被动免疫 C.胰岛素能促进有关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 D.肌细胞膜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也是一种通道蛋白 7、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密切联系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 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他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后练习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后答案和提示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问题探讨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二)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图1-2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 (三)资料分析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1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练习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1、人体的体液由存在于细胞内的_________和存在于细胞外的_________组成。 2、由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3、用箭头连接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_________________。 5、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_____溶液。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7、溶液渗透压与溶液的_____成正比。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和______。 8、正常人的血浆近____性,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9、_______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0、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毛细淋巴管的直接环境是_______和_______ 。 11、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的。 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会出现细胞代谢______。 习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CO-3、HPO2-4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D.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血浆等 2.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请依次填出①~⑤相关内容() A.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 B.细胞外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细胞内液血浆淋巴组织液细胞外液 4.下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分析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1) 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4)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9)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9)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11)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5) 第4节免疫调节 (17) 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19)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9)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1)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 (24) 第4章种群和群落 (25) 第1节种群的特征 (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29) 第3节群落的结构 (33) 第4节群落的演替 (35)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37)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37)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9)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1)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43)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4)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46)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6)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教学目标 1.细胞内液的定义及其成分 2.渗透压的定义 3.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5.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6.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物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讲解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 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 3/H 2 CO 3

高二生物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2010-2011学年上学期高二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2?关于渗透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微粒数目无关,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体积 D. 在37C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 的渗透压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 C .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D .不同人的体温,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存在微小的差异 4.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5. 下列对于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后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前膜 B. 神经递质是一种电信号 C. 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电位发生改变 D. 神经递质传递是双向的 6. 取未受操作影响的两相连的神经元,浸 泡在任氏液 (可保持神经细胞活性)中,其中一个 神经元是与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装置 如卜图,卜列各诰顶分析不用确的是 () A. 分别刺激A 、B 、C G H 五处,能引起肌肉纤维收缩的(位置)有 5处 B. 在B 、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和G 点:电流计指针祁能慌转 C. D 、E 、F 共同构威了两个神经兀相连接的邦位叫突触 D. 刺激E 、F 点,弓I 起肌肉收缩的时间不同 7?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调节 C .内分泌调节 D .血液pH 值的调节 &在一起交通事故中,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那么受损的部位是大 脑皮层的 A . W 区 B . V 区 C . S 区 9?下列关于机体水和无机盐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1.5分,共60分) 1.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为( C 依次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C 依次为血浆、淋巴、细胞内液 D 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 D 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A.A 、 B. A 、 C. B 、 B 、 B 、 C 、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D .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试题及详细答案解释及答题卡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姓名:座位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 区 2.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 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 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 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 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 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 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 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 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 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

逐渐恢复 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 件反射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 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 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设人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7分)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高二学生学习生物离不开对知识点的理解,那么必修三课本有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1)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二)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 (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高二生物必修三期末试题及答案

高二文生物期末试题(只交Ⅱ卷)第Ⅰ卷(选择题) 分)60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一、 )(1.以下可称生态系统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浮游生物和所有分解者B.烧杯中取自池塘的水、泥土和浮游生物C.一个池塘中的所有水蚤和分解者.一个鱼缸中的所有金鱼和水草D)(2.组成一个生态系统必须具有下列哪些成分 .空气、水、阳光、适宜的温度BA.生产者与分解者 .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DC.非生物环境与生物 )(池塘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3. C.鱼D.底泥微生物A.水藻B.浮游动物 )( 4.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制造有机物的是 .真菌 D C.动物A.微生物B.绿色植物 )(5.生产者为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D.二氧化碳和能量C.氧气和无机盐A.有机物和能量B.水分和无机盐 )6食物链开始的生物通常是( D.腐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A.食草的B.食肉的 C 下列四条食物链中正确的是()7. 狼B.草昆虫A.阳光青蛙草兔蛇鹰 C.鹰蛇青蛙昆虫草D.草蝗虫细菌、真菌 8.下列能够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食物关系的是() A.莲与青蛙B.棉花与蚜虫C.蝗虫与麻雀D.蚜虫与螵虫 9.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中形成食物网的原因() A.生物之间的间接关系B.生物之间的直接关系 C.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D.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A.双向流动,逐级递减B.单向流动,逐级递增 C.循环流动,前后不变D.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1.“一山不能有二虎”这一谚语用生态学的观点可以理解为() A.虎所需的生存空间大 B.虎性情孤独,不群居 身体强壮的虎以身体弱小的虎为食C. 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小,个体的数量也越少 12.下列各组生物可能是一个种群的( ) A.元谋人、山顶洞人 B.大熊猫、小熊猫 C.大鲈鱼、小鲈鱼 D.大草履虫、小草履虫 13、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习题测验

高一生物周练(一)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二氧化碳和氧气 B.血红蛋白 C.葡萄糖 D.血浆蛋白 2.下图表示内环境成分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 3. 有关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体液是人体内的液体,都存在于细胞内 B.体液构成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血液两部分 4.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 A.组织液 B.淋巴 C.组织液和淋巴 D.血浆和组织液 5.血浆中的水来() A 组织液 B 血浆、消化道 C 淋巴、组织液 D 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6.内环境中不含()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7.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降低,会引起组织水肿,其原因() A 血浆渗入组织的速度降低 B 组织液回渗速率降低 C 淋巴生成速率降低 D 淋巴循环受阻 8.人的表皮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一种:() A 直接交换 B间接交换 C 通过内环境进行交换 D 通过体液进行交换 9.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 10.机体的调节系统包括() ①神经系统②内分泌系统③淋巴系统④免疫系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 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 2 有害无 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 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14.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 ⑥CO 2-O 2 平衡 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1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哪种措施是错误的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适当撤减衣被 D.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16.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17.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 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 2 CO 3 C.血液中的Na 2CO 3 过多时,就与H 2 CO 3 结合形成NaHCO 3 D.PH的相对平衡是血液中的缓冲物质直接调节的,不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18.肾小管与周围毛细血管间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如果流经肾小管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明显提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量将会()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19.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 A.脊髓、大脑、大脑 B.脑干、脊髓、大脑 C.大脑、脊髓、大脑 D.脊髓、脊髓、脑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必修三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内环境与稳态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普遍存在于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共同规律,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在历年高考中也经常涉及: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对内环境概念进行考察;对稳态的各种调节机制则以简答题形式出现,也经常出现实验分析题及实验设计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这些内容都很抽象,因学生准备知识不足,要做到真正理解有一定难度。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内环境的概念及其组成,说明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人体是怎样保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稳定的。 3.掌握人体中水和电解质的平衡的调节机制,以及肾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 4.理解人体体温恒定的意义,以及人体体温调节的机制。 5.理解人体中血糖平衡的来源和去路,以及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 (2)能力目标:1.获得对图表信息识别、分析、理解的能力。 2.能运用掌握的基本原理解释、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情感目标: 1.关注由于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的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水习 惯。 2.关注体温调节失衡引起的中暑等疾病,学会中暑的自我预防和急救。 3.关注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2.人体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和调节,及肾的调节作用。 3.人体体温的调节的机制。 4.人体血糖平衡及其调节的机制,糖尿病及其防治。 (2)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教材初步分析→互动解决问题 1.充分运用图解形式,对知识重点进行有层次地分析,并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具整体性的把握。 2.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或实验模型等,以动态形式解决知识难点。 3.运用信息平台,对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 三、说教学过程: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范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一、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

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三课本内容》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一)1、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生物必修三课本中,高二学生要学习哪些重点内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 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 ③:胚芽鞘尖端下部生长素分布情况: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胚芽鞘弯曲方向与生长素少的方向一致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4、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 > 芽 > 根 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7、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2,4-D,萘乙酸) ⑴培育无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⑵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 ⑶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⑷防止落花落果: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喷洒棉株达到保蕾保龄 (二) 1、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成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 条件:理想状态下,生物生存空间、食物充足,生物新迁到一个新的环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高中生物必修三课后答案

第一章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 P5:活动“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 (1)本实验是探究2,4-D浓度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所以要用不同的浓度,以进行对比。 (2)1号与2号烧杯中分别装有不同浓度的2,4-D,由两者结果可以判断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重要是否有不同的作用,或进一步判断是否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3)3号烧杯内装的是蒸馏水,起对照作用,观察枝条在蒸馏水中是否生根或生根快慢,以确定2,4-D 对插枝生根的作用如何。 (4)与上题同理,可以确定2个烧杯中哪个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有作用。 (5)(5)设计赤霉素对插枝生根的实验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本实验。可以重点考虑和观察以下问题: 1.赤霉素对插枝生根是否有作用。 2.赤霉素的相应作用与2,4-D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根生长的快、慢,根的粗、细等。 3.赤霉素浓度对插枝生根是否有影响?是低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高浓度抑制生根?还是都没有作用。 P11: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1)根冠(2)抑制剂(3)有根冠弯曲多,去掉不同部分的根冠影响不同,似乎根冠产生的生长抑制剂影响根的生长。戊向下弯曲。己向上弯曲。庚不弯曲。(4)黑暗(5)造粉体使生长素运至根的下侧,而生长素浓度过高则抑制根一侧细胞的生长。 2.D 3.C 4.(1)B (2)顶端不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3)下部叶片是感受光周期刺激的部位。(4)C 第二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P16: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一、1.B 2.C 二、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把肝糖元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肝脏就吸收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恒定水平。三、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主要指细胞外液,其中有细胞生存必须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前者不能减少,后者不能增多,否则超过一定限度,细胞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甚至死亡。所以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定需要经过生理过程细致的协调,主要是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相应器官来完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