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1.非Q波型心肌梗死(non-Q 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 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梗死既可是非透壁性,亦可是透壁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相互作用发生抵消)或梗死范围局限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如右心室、左心室后基底段、孤立正后壁梗死等)均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2.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梗死有的可出现Q 波,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为了程度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近年提出把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梗死,并且与不稳定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ST段改变代替传统的Q波分类突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Q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小梗死面积。另外,ST 段抬高梗死和非ST段抬高梗死二者的干预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选择正确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作出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时,可见升高的ST段持续存在达半年以上。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梗死图形常被掩盖,按原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单纯的ST段抬高还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异常Q波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或Q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心脏横位可导致Ⅲ导联出现Q波,但Ⅱ导联通常正常。顺钟向转位、左室肥大及左束支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非前间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此外,右室肥大、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别。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心肌梗塞考试卷

内二科三基考试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科别: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1、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中升高最早的是 A.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U1) B.乳酸脱氢酶同工酶2(LDH2) C.乳酸脱氢酶同工酶3(LDH3) D.谷草转氨酶(AST) E.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 2.急性下壁梗死最易合并 A.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B.心房颤动 C.房室传导阻滞 D.室性早搏 E.室性心动过速 3.下列哪一项不是心肌梗死的并发症 A.胸膜炎 B.梗死后综合征 C.心脏破裂 D.室壁瘤 E.二尖瓣脱垂 4.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 A.房室传导阻滞 B.心房颤动 C.左前分传导阻滞 D.病窦综合征 E.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 5.缓解急性心肌梗死剧烈疼痛效果最好的是 A.吗啡 B.硝苯地平 C.硝酸甘油 D.消心痛(异山梨酯) E.罂粟碱 6.心肌梗死后24小时内应避免使用 A.吗啡 B.度冷丁(哌替啶) C.洋地黄 D.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E.速尿 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时禁用

A.糖皮质激素 B.洋地黄 C.去甲肾上腺素 D.多巴胺 E.异丙基肾上腺素 8.判断急性心肌梗死面积最有价值的是 A.血清磷酸肌酶增高程度 B.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增高程度 C.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增高程度 D.乳酸脱氢酶(LDH)增高的程度 E.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增高的程度 9.急性心肌梗死与心绞痛主要鉴别点是 A.是否有频发室性早搏 B疼痛的部位 C.是否伴有血沉增快 D.是否伴有ST段抬高 E.肌酸磷酸肌酶同工酶增高 10.急性心肌梗死最早的心电图改变是 A.异常宽深的Q波 B.ST段明显抬高 C.T波倒置 D.T波高耸 E.ST 段压低 11、心脏行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A.二尖瓣脱垂 B.心肌病 C.主动脉瓣狭窄 D.冠心病及其并发症 E.急性心肌炎 1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是 A.左旋支 B.左前降支 C.右冠状动脉后降支 D.右冠状动脉E.左冠状动脉主干 13、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胸骨体下段之后 B.心前区 C .心尖部 D.剑突下 E.胸骨体中、上段之后 14、不符合冠心病心绞痛的特点是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1.NYHA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O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C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1)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典型的心电图动态演变;明确的心肌酶学序列变化;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心电图有典型的动态演变,心肌梗死常属透壁性心肌梗死.如仅有ST—T波的演变而出现Q波或Qs波,但有明确的心肌酶的序列变化,则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2)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对有典型的病史,但连续的不稳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24h 以上,伴有不伴有心肌酶的不确定性变化,都可诊断为可疑的急性心肌梗死。 (3)陈旧性心肌梗死:常根据明确的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心肌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心肌酶改变而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包括下列情况: (1)心绞痛:主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2)急性心包炎: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 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电图肺性P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

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 波(〈0.03s)及T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可见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区。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显像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心电图无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易与以上腹部剧烈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死相混淆,但腹部有局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心肌梗死及心功能分级

循环系统相关专业知识 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的分支堵塞,使一部分心肌失去血液供应而坏死的病症。多发生于中年以后。发病时有剧烈而持久的性质类似心绞痛的前胸痛、心悸、气喘、脉搏微弱、血压降低等症状,服用硝酸甘油无效,可产生严重后果。心电图和血清酶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发病后应立即进行监护救治。 心肌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症,糖尿病,吸烟,次要因素:高龄,肥胖,脑力活动紧张,基本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心肌严重而持续缺血达1小时以上,可发生急性心梗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如果发生:①冠状动脉管内血栓形成;②休克出血等;③过渡疲劳;④饱餐进食多量脂肪后。 心梗三大合并症①心律失常;②心源性休克;③心衰,心衰是严重类型的冠心病。 饮食原则:饮食指导少量多餐,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食水果蔬菜等防止便秘。 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III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IV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休息与活动: 心功能Ⅰ级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心功能Ⅱ者应充分休息,可增加午睡时间及夜间睡眠时间, 心功能Ⅲ级以卧床休息为主,但容许患者下床进行排尿、排便等活动, 心功能Ⅳ级者则需绝对卧床休息, 洋地黄药物的护理:护士在使用洋地黄的药物之前要先数心率,若<60次/分不能给药,用药期间注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洋地黄中毒表现时,及时通知医生,共同处理临床常见洋地黄中毒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反应:一般较轻,常见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2)心律失常:使用洋地黄过程中,心律突然转变,是诊断洋地黄中毒的重要依据。如心率突然显著减慢或加速,由不规则转为规则,或由规则转为有特殊规律的不规则。洋地黄中毒的特征性心律失常有:多源性室性过早搏动呈二联律,特别是发生在心房颤动基础上;心房颤动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与房室结性心律; (3)神经系统表现:可有头痛、失眠、忧郁、眩晕,甚至神志错乱。 (4)视觉改变:可出现黄视或绿视以及复视。 洋地黄毒性反应的处理:①停用洋地黄类药物,②补充钾盐,可口服或静脉滴注氯化钾,③停用排钾利尿剂,④纠正心律失常

心脏功能分级标准

心脏功能分级标准 美国心脏病协会(NYHA)1994年第九次修订。 ①心脏功能Ⅰ级: 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Ⅱ级(轻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 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Ⅲ级(xx):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Ⅳ级(重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 2002年9月至 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 Ⅰ级心功能: BNP为152±16xx/毫升; Ⅱ级心功能: BNP为332±25xx/毫升; Ⅲ级心功能: BNP为590±31xx/毫升; Ⅳ级心功能: BNP为960±34xx/毫升。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诊断 (一)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胸痛和相关症状。 STEMI的典型症状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通常超过10~20 min),可向左上臂、下颌、颈部、背或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呼吸困难等;含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应注意不典型疼痛部位和表现及无痛性心肌梗死(特别是女性、老年、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 (心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史,出血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大出血、不明原因贫血或黑便)、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应用史。 2.体格检查:应密切注意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有无皮肤湿冷、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颈静脉怒张等;听诊有无肺部哕音心律不齐、心脏杂音和奔马律;评估神经系统体征。建议采用Killip 分级法评估心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对疑似STEMI的胸痛患者,应在首次医疗接触(FMC)后10 min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下壁和(或)正后壁心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导联]。典型的STEMI早期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呈单向曲线)伴或不伴病理性Q波、R波减低(正后壁心肌梗死时,ST段变化可以不明显)。超急期心电图可表现为异常高大且两支不对称的T波。首次心电图不能明确诊断时,需在10—30 min后复查。 2.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cTn是诊断心肌坏死最特异和敏感的首选心肌损伤标志物,通常在 STEMI症状发生后2—4 h开始升高,10~24 h达到峰值,并可持续升高7~14 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的临床特异性较高,STEMI时其测值超过正常上限并有动态变化。 3.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对急性胸痛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危险分层。 鉴别诊断 1.心绞痛:主要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可类似于心肌梗死,但胸痛性质轻,持续时间短,硝酸甘油效果好,无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的序列变化。 2.急性心包炎:心前区疼痛持久而剧烈,深吸气时加重,疼痛同时伴有发热和心包摩擦音。心电图除aVR外,其余多数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T波倒置,无Q波。 3.急性肺动脉栓塞:常有突发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紫绀和休克,多有骨折、盆腔或前列腺手术或长期卧床史。右心室前负荷急剧增加、P2亢进、颈静脉怒张、肝大等。心电图肺性P 波、电轴右偏、呈S1QIIITIII型,即I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有明显Q波(<0.03s)及T 波倒置。X线胸片显示肺梗塞阴影。放射性核素肺灌注扫描可见放射性稀疏或缺失区。 4.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前胸出现剧烈撕裂样锐痛,常放射至背、肋、腹部及腰部。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可听到杂音,两上肢血压、脉搏不对称。胸部X线示纵隔增宽,血管壁增厚。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显像可见主动脉双重管腔图像。心电图无典型的心肌梗死演变过程。 5.急腹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等均有上腹部疼痛,易与以上腹部剧烈为突出表现的心肌梗死相混淆,但腹部有局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无心肌酶及心电图特征性变化。

如何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如何识别急性心肌梗死 发表时间:2020-03-20T05:53:55.40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1期作者:王万友[导读]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最危重的急症,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川省射洪市人民医院 629200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最危重的急症,也是导致中老年人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有许多患者家属因为不能判断,不懂得急救措 施,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而酿成无法挽救的后果。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若遇到有人突发心肌梗死的现象,不要慌乱,第一时间内要判断是否是急性心肌梗死?然后再采取急救,这样就不会耽误病人的救治。 一、何谓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发生变窄或闭塞,造成急性或持续性心肌血液供应障碍,造成心肌坏死。常伴有胸骨后边疼痛持久性的,并且加重时会造成心衰、呼吸困难、心悸、和乏力等一系列临床的疾病症状。心肌梗死常常有诊断性的急性心肌梗死,可疑性的心肌梗死和陈旧性的心肌梗死等三种形式;针对可疑性的心肌梗死和陈旧性的心肌梗死就不再详细表述了;就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做如下讲解。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识别 1.心绞痛:心绞痛出现是时间比较短,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胸痛情况比较轻,常伴有休克、恶心和呕吐等,同时还要区别颈椎病和肩周炎因为它们的疼痛也在这个位置。心绞痛出现时一般没有明显的病理性Q波;识别诊断的要点之一就是要观察动态血清酶学和心肌肌钙蛋白T的变化。 2.急性肺塞栓:由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会突然出现肺动脉栓塞,常伴有胸口痛、呼吸困难、低血压、咯血甚至休克等多种表现形式,还有骨折、盆腔和前列腺等手术后的长期卧床史。没有咯血症状和AMI很相似。但前者在24小时内会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增高;出现肺动脉瓣区的第2心音亢进在心脏体征方面;AMI的心电图比肺动脉栓塞心电图慢而长。 3.急性心包炎:此类病起病比较急,心脏前区会出现比较持久的剧烈疼痛,同时伴有ST段出现偏高。疼痛时会伴有不敢深呼吸和发热现象,检查可以见白细胞增高,只有在坐位稍微向前倾时会有疼痛缓解。并且在发病几小时或者当天就能听到心包的摩擦声音。急性心包炎并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性变化;心包积液的程度只有通过超声心动图才能够观察。 4.主动脉夹层瘤:主要表现为前胸剧烈疼痛,常会辐射到身体的上半身,如背、肋、腹、甚至在锁骨下动脉处可以听到杂音,此类病程中常伴随高血压。主动脉夹层能够感觉到压迫症状,从而导致两侧上肢的血压不一样,颈动脉搏和两侧的脉搏或一面的脉搏开始减弱等。通过X线和超声心电图检查能够发现主动脉明显增宽,没有AMI心电图特征也没有血清酶学的特征情况。既可为确定为主动脉夹层瘤,同时还要做超声波检查,检查主动脉造影和磁共振来加以确诊。 5.急腹症:常见的急腹症如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也常伴有上腹部位疼痛,常会和疼痛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相混淆从而引起误诊。所以可以根据腹部疼痛特征和病史来诊断,同时也要通过心电图和血清学酶学的检查结果来加以鉴别。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除了这些明显的症状鉴别外,主要还是借助心电图的检查结果和心肌酶值水平,以及冠脉造影等多项相关检查综合结果来作为诊断的标准,而不是只采取单一症状来识别急性心肌梗死。一旦确诊,即需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治疗,以使患者脱离死亡威胁。

1心功能分级.doc

心功能分级 1、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限制,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Ⅳ级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1994,AHA对N的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3、心功能分级《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 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Ⅱ级:静息时无不适,但稍重于日常生活活动量即致乏力、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Ⅲ级量即致乏:体力活动明显受限,静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力、心悸、气促或心绞痛。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引起症状,休息时亦可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 心功能不全分级 1、根据《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序鉴定》的规定,心功能不全分为: 1级:心功能不全能胜任一般日常劳动,但稍重体力劳动即有心悸、气急等症状。 2级:心功能不全普通日常活动即有心悸、气急等症状,休息时消失。 3级:心功能不全任何活动均可引起明显心悸、气急等症状,甚至卧床休息仍有症状。2、凯氏(Killip)分级:(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它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较简便易行。 I级:指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力衰竭,无肺部罗音,无舒张期奔马律,肺毛细血管楔嵌压可轻度升高; II级:有轻度至中度的心力衰竭,肺部有罗音,但不超过50%,体检颈静脉怒张,可闻及舒张早期奔马律,胸部上有肺淤血表现; III级:可出现急性肺水肿;Ⅳ级出现休克。 3、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我国采用): I级:在体力活动无明显症状; II级:日常活动有症状,心脏开始发生结构变化; III级:轻微活动有症状,有明显的心脏结构改变; IV级:休息时即表现心衰症状,结构性心脏病,即终末期心衰。 心功能与心力衰竭的结合分类 按心力衰竭发展的程度,即病人胜任体力活动的能力,结合临床表现一般将心功能分为四级,心力衰竭分为三度: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地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地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地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地距离.如<,为重度心功能不全;,为中度心功能不全;,为轻度心功能不全.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对年心功能分级地补充: 根据,运动负荷试验,,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级:无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轻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中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级:有重度心血管病地客观证据 美国心脏病学会()及美国心脏学会()心衰分级新指南 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地治疗措施.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 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Ⅰ级心功能:BNP为152±16皮克/毫升; Ⅱ级心功能:BNP为332±25皮克/毫升; Ⅲ级心功能:BNP为590±31皮克/毫升; Ⅳ级心功能:BNP为960±34皮克/毫升。 I级: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日常活动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休息后缓解cF8fL4i。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度日常的活动即可出现明显的心悸、气短、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休息较长时间后症状可缓解B7fI3iP。 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即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稍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 方法 1、NYHA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得体力活动受到轻度得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O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与(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得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得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得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得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得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得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得客观证据 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心肌梗死的分类和鉴别诊断 1.非Q波型心肌梗死(non-Q 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 过去称为"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部分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可只表现为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可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 波,需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指标明确诊断。近年研究发现:非Q波型梗死既可是非透壁性,亦可是透壁性。与典型的Q波型心肌梗死比较,此种不典型心肌梗死较多见于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此外,发生多部位梗死(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相互作用发生抵消)或梗死范围局限或梗死区位于心电图常规导联记录的盲区(如右心室、左心室后基底段、孤立正后壁梗死等)均可产生不典型的心肌梗死图形。 2.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研究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以不出现Q波,而非sT段抬高梗死有的可出现Q 波,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通常是回顾性诊断。为了程度地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近年提出把心肌梗死分类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梗死,并且与不稳定心绞痛一起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ST段改变代替传统的Q波分类突出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在Q波出现之前及时进行干预(溶栓、抗栓、介入治疗等),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或减小梗死面积。另外,ST 段抬高梗死和非ST段抬高梗死二者的干预对策是不同的,可以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而选择正确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作出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时,应该结合临床病史并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ST段改。 3.心肌梗死合并其他病变 心肌梗死合并室壁瘤时,可见升高的ST段持续存在达半年以上。心肌梗死合并右束支阻滞时,心室除极初始向量表现出心肌梗死特征,终末向量表现出右束支阻滞特点,一般不影响二者的诊断。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阻滞,梗死图形常被掩盖,按原标准进行诊断比较困难。 4.心肌梗死的鉴别诊断 单纯的ST段抬高还可见于急性心包炎、变异型心绞痛、早期复极综合征等,可根据病史、是否伴有异常Q波及典型ST-T演变过程予以鉴别。异常Q波不一定都提示为心肌梗死,例如感染或脑血管意外时,可出现短暂QS或Q波,但缺乏典型演变过程,很快可以恢复正常;心脏横位可导致Ⅲ导联出现Q波,但Ⅱ导联通常正常。顺钟向转位、左室肥大及左束支阻滞时,V1、V2导联可出现QS波,但并非前间壁心肌梗死。预激综合征心电图在某些导联上可出现"Q"或"QS"波。此外,右室肥大、心肌病、心肌炎等也可出现异常Q波,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资料一般不难鉴别。仅当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以及倒置的T波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才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

心功能分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1、NYHA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O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与(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1.NYHA分级 2. 3.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4.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5.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6.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7. 8.心功能分级 9. 10.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11.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12.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13.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14. 15.3.六分钟步行试验 16. 17.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 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8.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994,AHA 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19.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20.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1. 22.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3. 24.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5. 26.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7. 28.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29. 30.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31. 32.B级:指已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但尚未引起症状。 33. 34.C级:指过去或现在有心衰症状并伴有心脏结构损害; 35. 36.D级:终末期心衰,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心功能状态分为四级: 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 全的表现。 二级(即心衰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即心衰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级(即心衰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病人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心脏的的先天性病变和瓣膜病的临床症状多为隐匿,易为患者和非心脏病专家忽略,多以感冒、胃病等就诊,除非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否则易误诊、漏诊。有些心脏疾病需要及早手术治疗,比如先天性心脏病,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静脉畸形引流、法洛氏四联症等,要及早治疗,或定期随访。没有及时矫正的不利后果就是肺动脉高压加重、心功能严重减低、引起严重的胸廓畸形,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那么,心脏彩超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心脏彩超的作用 心脏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反映左室的泵血功能,射血分数降低常常表示心肌收缩力减低,心功能不良。正常射血分数应高于50%。左室短轴缩短率(FS),其临床意义与射血分数相同。正常左室短轴缩短率应高于28%。平均左室周径向心缩短率(MVCF),反映左室收缩时短轴周径改变的速度,是一项较敏感的指标。正常应大于1.0周径/秒。左室每搏量,指左室每次收缩时的射血量。通过每搏量可以进一步推算心脏指数等反映左室总体功能的指标。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血流速积分,反映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心脏搏出量。 心脏舒张功能:二尖瓣前叶的EF斜率,反映左室的顺应性,降低时表示顺应性下降。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E/A),可以直接测定,正常比值应小于1,大于或等于1表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老年人和出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比值有时大于1。三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反映右室的舒张功能。 收缩时间间期:是用时间反映心室功能的指标,实际上也是最早期的心功能测定指标,传统过去主要用心机械图测定,即用同步描记的颈动脉搏动图、心音图和心电图测量,现主要用超声心动图测定。通常用心电图和同步记录的主动脉或肺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方法简单。主要指标包括射血前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 ①心脏功能Ⅰ级: 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为心功能代偿期); ②心功能Ⅱ级(轻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Ⅰ。心力衰竭); ③心功能Ⅲ级(xx): 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Ⅱ。 心力衰竭); ④心功能Ⅳ级(重度): 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 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国内医院在 2002年9月至 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 Ⅰ级心功能: BNP为152±16xx/毫升; Ⅱ级心功能: BNP为332±25xx/毫升; Ⅲ级心功能: BNP为590±31xx/毫升; Ⅳ级心功能: BNP为960±34xx/毫升。 I级: 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活动不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 Ⅱ级: 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一般日常活动可出现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心绞痛等症状,休息后缓解cF8fL4i。 Ⅲ级:

心内科常用分级评分

GRACE评分 Scr单位换算:1mg/dl=88.4mmol/L Killp分 级 得分收缩压(mmHg)得分心率(次/min)得分 I 0 <80 58 <50 0 II 20 80-99 53 50-69 3 III 39 100-119 43 70-89 9 IV 59 120-139 34 90-109 15 危险因素分值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心功能不全 1 高血压 1 年龄≥75岁 2 糖尿病 1 中风/TIA/血栓史 2 血管病变 1 年龄65~74岁 1 性别(女性) 1 总分值9 年龄(岁)得分Scr(mg/dl)得分危险因素得分<30 0 0-0.39 1 院前心跳骤停39 30-39 8 0.4-0.79 4 ST段下移28 40-49 25 0.8-1.19 7 心肌酶升高14 50-59 41 1.2-1.59 10 60-69 58 1.6-1.99 13 70-79 75 2.0-3.99 21 >80 91 >4.0 28 CHA 2 DS 2 -VASc评分

当评分>=3分时,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应当非常小心谨慎。当房颤患者的CHA 2DS 2-VASc 评分大于2分,且HAS-BLED 评分大于2分,仍应给予抗凝治疗。 分 类 需 采 取 的 措 施 INR >3.0但≤5.0(无出血 并发症) 适当降低华法林剂量或停服一次,1~2日后复查INR 。当INR 回复到目标值以内后调整华法林剂量并重新开始治疗。 INR >5.0但<9.0(无出血 并发症) 停用华法林,肌注维生素K 1(1.0~2.5mg ), 6~12小时后复查INR 。 INR <3后重新以小剂量华法林开始治疗。 INR ≥9.0(无出血并发症) 停用华法林,肌注维生素K 1(.5mg ),6~12小时后复查INR 。 INR <3后重新以小剂量华法林开始治疗。若患者具有出血高危因素,可考虑输注凝血因子。 严重出血(无论INR 水平 如何) 停用华法林,肌注维生素K 1(.5mg ),输注凝血因子,随时监测INR 。病情稳定后需要重新评估应用华法林治疗的必要性。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心功能各种分级方法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1.NYHA分级 2. 3.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 喘或心绞痛。 4.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 出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5.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 悸、气喘或心绞痛。 6.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 重。 7. 8.心功能分级 9. 10.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11.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 乎晕厥。 12.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 或近乎晕厥。 13.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 任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14. 15.3.六分钟步行试验 16. 17.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 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 18.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19.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20.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1. 22.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3. 24.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5. 26.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7. 28.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29.

心功能分级

1.NYHA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 或心绞痛。 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 现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小于平时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 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2.WHO心功能分级 GAGGAGAGGAFFFFAFAF

Ⅰ级:患者体力活动不受限,日常体力活动不会导致气短、乏力、胸痛或黑曚。 Ⅱ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 晕厥。 Ⅲ级: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日常活动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 近乎晕厥。 Ⅳ级: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有右心衰竭征象,休息时可出现气短和(或﹚乏力,任 何体力活动都可加重症状。 3.六分钟步行试验 要求患者尽可能快的行走,测定六分钟步行的距离。如<150m,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50~425m,为中度心功能不全;426~550m,为轻度心功能不全。1928年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对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Ⅲ级, GAGGAGAGGAFFFFAFAF

Ⅳ级),1994,AHA对NYHA1928年心功能分级的补充: 根据ECG,运动负荷试验,X-ray,心超,放射学显像等客观检查结果进行第二类分级。 A级:无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B级:有轻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C级:有中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D级:有重度心血管病的客观证据 2002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及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衰分级新指南 A级:病人为心衰高危患者,但未发展到心脏结构改变也无症状; GAGGAGAGGAFFFFAFA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