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选读(1) 中的成语 ( 七) 箪食瓢饮 《雍也》

论语选读(1) 中的成语 ( 七) 箪食瓢饮 《雍也》

论语选读(1) 中的成语 ( 七) 箪食瓢饮 《雍也》
论语选读(1) 中的成语 ( 七) 箪食瓢饮 《雍也》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七)

成语义:跟着落下井的人下井去,以营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不讲方式、不计后果没给别人带来好处而徒然损害自己。比喻冒着极大的风险去拯救别人。

57箪食瓢饮《雍也》

翻译:同54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58 敬而远之《雍也》

翻译:孔子说:“专心倡导人民遵守仁义道德,尊敬鬼神,但又要远离它不要沉迷,这就可以说是聪明啦。”

成语义:尊敬他而又有所顾忌而不去接近他。既不得罪他,也不接近。

59乐山乐水《雍也》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长寿。”成语义:

60 立人达人《雍也》

原文:夫仁者,已欲立则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翻译:作为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已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呀。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61 能近取譬《雍也》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62 文质彬彬《雍也》

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成语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不仅文雅,而且懂礼貌。

63先难后获《雍也》

原文: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有仁德的人,首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边全不计较,便可以说是‘仁’啊。

成语义:先辛苦而后收获。形容不坐享其成。

64 周贫济乏《雍也》

原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翻译:我听说过,君子应救济急需要的人,而救济已经富裕的人。

成语义:救济帮助有急难和贫乏的人。

65浮云富贵《述而》

原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用不义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说,那些荣华富贵如同天上的云彩。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66 诲人不倦《述而》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编者:洪汉友时间:印数:610 班级姓名 1、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 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足食足兵:粮食富足,军备齐全。 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 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大动干戈: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持危扶颠: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攻,声讨。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倒伏。化若偃草:形容教 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风吹倒。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 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 为“犯上作乱”。 4、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不参加劳动,分不清五谷。后泛用以形容脱离劳动和脱离劳动的人。 无人问津: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 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有始有终、善始善终。 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 事物来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

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5、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16、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7、欲速不达: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出处:《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就是很高兴的不?《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3):“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8、【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与时间。《论语·学而》(1·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瞧重女色。《论语·学而》(1·7):“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1、【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的所有成语

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的所有成语 新高考新国学 2009-12-14 1313 5cc149a20100gc6r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论语》中有很多的成语、熟语,这是极其重要的内容,需要好好落实。据粗略统计,高二选修《〈论语〉选读》中总共有62个。建议作分散处理,让学生每天或每周抄写、解释,这样掌握起来难度不大。按课文顺序分列如下 众星拱月、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 克己复礼、犯上作乱、是可忍熟不可忍、名正言顺/ 待价而沽、愚不可及/ 往者不可 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知其不可而为之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杀身成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患得患失、乐在其中、富贵于我如浮云、乐以忘忧、老之将至、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任重道远 / 中途而废、逝者如斯、后生可畏、饱食无用、言过其实/ 言不达意、以德报怨、以言废人、以文会友/ 巧言令色/ 文武之道、温良俭让/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举一反三、如切如磋、以退为进、各得其所/ 高山仰止、不知所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升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循循善诱、欲罢不能、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和为贵/ 人言可畏、敬而远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 《论语》选读成语汇编 一、为政以德 ①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北,北辰,北极星。 ②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陈力,献出才力。就列,归入行列。 ③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 ④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来”、“安”都是使动用法。“之”指代上文的“远人”。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之” 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⑤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论语中的所有成语总结,超有用

1不亦乐乎《学而》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朋友从远方来到,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 成语义:①不也是很快乐;②表示程度过甚,达到难以应付的地步;③表示情况令人满意; ④表示十分高兴。 2犯上作乱《学而》 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是没有的。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3节用爱人《学而》 原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翻译: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候国,要严肃慎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的政事,以要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季节役使人民。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4食无求饱《学而》 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成语义:吃饭不要求饱足。 5居无求安《学而》 原文:同上 成语义:指不去一心追求安适舒服的居所。 6 安贫乐道《学而》 原文: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贫穷却不去巴结,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不如贫穷仍快快乐乐,富裕仍爱好礼义的人。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7巧言令色《学而》 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花言巧语,面容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成语义:原指铺张修饰没有实际内容的语言或文章,后多指虚假而动听的话。 8告往知来《学而》 原文: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可以知道未来要发生的事。 成语义: 9慎终追远《学而》 原文: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中厚老实。 成语义: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远代的祖先。 10温良恭俭让《学而》 原文: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翻译:用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 成语义: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11言而有信《学而》 原文: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翻译:讲信用,要符合于义;只有符合义的诺言才可以去实现。 成语义:说出来的话算数,有信用。 12从心所欲《为政》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汇编 《为政以德》 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开柙出虎:原指看管的人没有尽责,使笼子开了,老虎出来了。后比喻放纵坏人。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大动干戈:发动战争。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风行草偃: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心悦诚服。 《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礼崩乐坏:指封建礼教的规章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 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反义词“名正言顺”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仁者爱人》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比方别人。意思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君子之风》 志士仁人: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杀身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患得患失: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太重。 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坏事都做绝了。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已,停止。 《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周:团结、亲密。比:互相勾结。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 【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 【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出处】过,则勿惮改。【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二:《为政》篇 【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文言文成语及解释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第四册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的志向。(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解释及出处)

《论语》中的115个常见成语整理(含 解释及出处)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1、哀而不伤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北辰星拱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不耻下问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察言观色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成仁取义

论语选读(5) 中的成语 ( 十)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十) 翻译:曾子说:“能够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能够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坚守气节不动摇屈服。这是和君子一样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呀!” 成语义:尚未长大成年的孤儿。 8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泰伯》 翻译:曾子说:“将要死的时候,它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说的话是善意的。 成语义:人到临死时,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形容临终嘱咐之言。 87 死而后已《泰伯》 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翻译:曾子说:“有仁德的人,胸怀不能不宽广,意志不能不坚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仁’作为自已的任务,不也是很重要的吗?直到死了才停止,不也是很久的?”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88 战战兢兢《泰伯》 原文: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翻译:曾子病重,召集弟子说:“看看我的脚和手,有没有毁伤的地方。《诗经》中说:‘战战兢兢,就像站在深渊的旁边,又像走在薄冰之上。’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不会毁伤了。弟子们!” 成语义: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 89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泰伯》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好像面对深渊,又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处于危险的境地,战战兢兢,提心吊胆。 90 不舍昼夜《子罕》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翻译:孔子面对奔腾不息的流水说:“时间流逝就像这水一样,日夜不停的地奔流。” 成语义:不分白天黑夜。日夜不停。比喻夜以继日。 91待价而沽《子罕》 原文: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翻译:子贡说:“有美玉在这里,是把它装在合子里藏起来呢?还是等待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商人呢!” 成语义: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92 韫椟待价《子罕》 原文:同上 翻译:同上 成语义:把玉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93韫椟未酤《子罕》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四 《子路篇第十三》 13-3、【鲁卫之政】——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论语·子路》(13·7):“鲁卫之政,兄弟也。” 13-4、【胜残去杀】——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论语·子路》(13·11):“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3-5、【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13-6、【一言丧邦】——指一句话可以亡国。《论语·子路》(13·15):“一言而丧邦,有诸?” 13-7、【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8、【悦近来远】——使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9、【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论语·子路》(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速:快;达:达到。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论语·子路》(13·1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1、【父为子隐】——父亲为儿子隐藏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2、【子为父隐】——儿子为父亲隐瞒劣迹。《论语·子路》(13·18):“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3-13、【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论语·子路》(13·2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14、【斗筲之人】——斗:容器,一斗=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两升。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5、【斗筲之器】——筲:仅容一斗二升的竹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论语·子路》(13·20):“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论语·子路》(13·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17、【刚毅木讷】——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论语·子路》(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宪问篇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论语·宪问》(14·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没齿无怨】——比喻永无怨言。《论语·宪问》(14·9):“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论语选读》中的成语

1、为政以德 节用爱人 成语义: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持危扶颠 成语义:扶助将要倾倒的。比喻扶持大局。 分崩离析 成语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开柙出虎 成语义:原指看管虎的人未尽责任。后也用来比喻放纵坏人。 祸起萧墙 成语义:祸害从内部发生。 2、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成语义: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犯上作乱 成语义: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成语义: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表示绝不容忍。 名正言顺 成语义: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4、知其不可而为之 。 无人问津 成语义:没有人寻问渡口。比喻无人过问,受到冷落。也比喻无人探索、尝试。 深厉浅揭 成语义:遇到深水就连衣涉水,遇到浅水就撩起衣服过河。比喻做事要因时因地制宜。 5、仁者爱人 安老怀少 成语义: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 立人达人 成语义: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 成语义: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一匡天下 成语义: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6、君子之风 浮云富贵 成语义:把富贵看成飘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钱、地位看的很轻。

恶衣恶食 成语义: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 成仁取义 成语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志士仁人 成语义: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不改其乐 成语义:不改变自己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来快乐。 箪食瓢饮 成语义:一箪食,一瓢水。形容生活贫苦。 乐以忘忧 成语义:快乐的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高兴。 乐在其中 成语义:快乐就在这里。 饮水曲肱 成语义:喝冷水弯曲胳膊当枕头用。比喻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死而后已 成语义:到死才停止。指把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出来。常与“鞠躬尽瘁”连用。 任重道远 成语义: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8、周而不比 周而不比 成语义:关系亲密但不相互勾结。 以文会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翻译:曾子说:“君子用诗书礼乐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来培养仁德。 成语义:通过诗文、学术活动来聚会或结交朋友。 以德报怨 成语义:用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 以直报怨 成语义:用公正报答仇恨。 以德报德 成语义:拿恩惠来报答恩惠。指把恩惠施予对已有恩的人。 群而不党 成语义: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直谅多闻 成语义:为人正直,守信用,而且见识广博。 11、诲人不倦 安贫乐道 成语义:安于清贫,乐于实践自己所信奉的思想。古代思想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举一反三 成语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述而不作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三)

出自《论语》的成语(三) 《述而篇》 【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信而好古】——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原句:《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诲人不倦】——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原句:《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不愤不启】——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悱: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发:启发。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原句:《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反三】【一举三反】【一隅三反】——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原句:《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原句:《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原句:《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执鞭随蹬】——手里拿着马鞭,跟在马镫旁边。比喻因敬仰而愿意追随在左右。 原句:《论语·述而》:“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原句:《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原句:《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饮水曲肱】【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曲肱而枕】——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原句:《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原句:《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乐以忘忧】——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原句:《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原句:《论语·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怪力乱神】——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原句:《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导读:导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关于书中的成语有哪些?小编搜集整理了50个成语及解释,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论语中的成语50个: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全) 《论语》中的成语 《学而篇第一》 1- 1、【学而时习之】一一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论语学而》(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 2、【不亦乐乎】一一不是很高兴的吗?《论语学而》(1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 3、【犯上作乱】一一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论语学而》(1 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 4、【巧言令色】一一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论语学而》(1 3 ):巧言令色,鲜矣仁!” 1- 5、【一日三省】一一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论语学而》(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 6、【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论语学而》(1 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 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一一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论语学而》(1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汉桓宽《盐铁论授时》:教

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徙义而从善,莫不入孝出悌,夫何奢侈暴慢之有?” 1- 8、【行有余力】一一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论语学而》(1 6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9、【贤贤易色】一一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论语学而》(1 7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 ------------------------------ 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论语学而》(1 7):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 11、【慎终追远】一一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论语学而》(1 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2、【温良恭俭让】——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论语学而》(1 10):失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13、【小大由之】一一指用途可大可小。《论语学而》(1 12):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1-14、【敏于事慎于言】一一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论语学而》(1 1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5、【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论语学而》(1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1-16、【精益求精】一一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还求更好。《论语学而》(1 15):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1- 17、【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论语学而》(1 15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篇第二》 2- 1、【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国学小知识:《论语》中的27个成语典故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此教育理念为孔子所倡导,在教育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 '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意思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 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能够入学受教。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们周游列国,经历新郑之病,他们不得不 在当地住了几月,*樊迟问孔子怎样干农活。孔子心里不高兴,一反诲 人不倦的习惯,承认不如老农。樊迟只好向当地农民请教,终于种出 了葫芦、扁豆等瓜菜。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 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个教育学说。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清·刘鹗记的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持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能够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有一天,孔子故意问子贡:“你和颜回相比,到底哪个强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他比呢”他闻一知十,我呢,闻一知二。”孔子点头说:“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啊。”这段话在《论语·公冶长》中有记载。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