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大千作品精选65

张大千作品精选65

张大千作品精选65
张大千作品精选65

张大千作品精选65

6501. 张大千 1959年作春日情谊四屏设色纸本

题识:一别夔门十二年、故乡风物总堪怜。竹荪滑脆松花腻(松花:菌类,生松树上亦蜀中名产也),说著冬蔬益惘然(东坡诗何如?吾蜀富冬蔬,蜀中肴馔颇以素菜荤烧著)。去年冬自南美来游东,禹灵、健民数数觞予,健民烹饪吾蜀传统而外多所发明。半年以来,文酒谈燕,月常八九。于是非健民之制,坐客为之不欢,顷将别去索图障壁,以永斯游。因附小诗二十八字鲈脍莼羹,欲归未得乡土之怀,枨触万端矣。己亥(1959年)四月初七日内

江张爰大千父。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子、大风堂、东西南北之外、下里巴人

说明: 张大千是出名的馋嘴之人,精于食道,尤喜吃

川菜,旅日时与川菜名厨如庄禹灵、陈健民交往频繁,此七件画作乃张大千赠与曾为其家厨的陈健民的精彩作品,既记录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亦寄托了张大千离开大陆后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张大千身为蜀人,除善烹故乡的里味外,其家厨皆为一时之选,其中,又以陈健民(1919-1990)最负盛名。陈建民原籍四川富顺县,出生于宜宾。当辞厨后,即远渡日本。1958年他在东新桥田村町开设了日本第一家川菜餐馆?四川饭店?,既是老板,也是总厨。此饭店名号极响,开了多家分店。

陈健民针对日本顾客的口味,对传统川菜调味进行了改进,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大师。曾在NHK电视台的《今日料理》节目中表演。1966年他在东建立了?惠比寿中国料理学院?并任院长,传授中国菜的烹饪。1970年,在赤阪等地又开办了多家?四川饭店?。陈健民辞世后,他的长子陈建一(1956年生)继承了?四川饭店?,并多次参加电视节目《铁人料理》,为日本新一代名厨,被誉为?中华料理铁人?。

《春日情谊》作于1959年于东。在题识中,张大千透露他自1958年底自南美到东旅游,庄禹灵和陈健民屡次为他烹饪美食,在那半年间每月都有八九回。陈健民的厨艺了得,传统中又有创新,于是席上没有他做的菜,大家都会感

到不快。在将要离开日本的时候,张大千应陈健民之嘱绘画了此图,一方面以纪念该次日本之游,一方面从忆说蜀中肴馔风物间,寄托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张大千创作的高士,往往是突出表现古代高士品格中潇洒悠雅的一种古典情调。观赏他的高士,能获得一种豁达宁心的精神慰藉。此图中的两位高士行笔轻快自如,线条流畅而变化多端,极有起伏跌宕的韵律感。椭圆形的面庞,眉目清朗,秀须飘逸,头上束巾,儒雅倜傥,神情悠闲俊逸。作者又用浓淡干湿富变化的笔触钩勒点染背景的松树树干,又用速笔划写松针,再层层渲染,特显其郁郁苍苍、生气勃勃的特质。似乎也寄托了他对故乡历久常青的思念。

6502. 张大千 1941年作时装仕女立轴设色纸本

款识:偶逢佳士亦写真,豪端却恐有纤尘。世间恨少奇男子,腕下翻多美妇人。着短短装饶别致,作飞飞想见全神。画看莫笑趋时样,此是摩登七戒身。去年春写此未成,希成道兄拾得之,顷始为设色,过时梳裹不及摩登矣。辛巳正月,爰。

印文:张爰之印、大千、大风堂

边跋:静之道兄乙酉深秋来游成都,见大千此作,以神妙之笔写时装仕女,栩栩如生,别饶风韵,神为向往。心好夺好,罔得西施让别人,爱检是轴以归之,弟黄希成题奉,时窗前芙蓉盛开灿烂夺目,意长适然。印文:黄希成

说明: 大千认为时装的美只是暂时的流行,未必达到至美的境界,旗袍虽有曲线美,但造型单调而不够丰富,因此只是偶一画之。他有时还参照书报上的摩登女子照片,尝试画一些着旗袍而比较暴露、性感的姿态,曾经引起当时画坛的非议。他认为古代的衣裳入画,因为具有丰富的流线型的线条,有水袖、有飘带容易表现风动、飘逸的气质,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思想。

短袖旗袍,露臂及腿,有时从画报上的美女照片取材。某些作品,由于姿态冶艳,当时曾经引人侧目,不过这一类作品的数量极少。

张人千一生喜欢看川剧和京戏,他认为戏里的美人最美,除了古装的服装美之外,他也爱戏中女子脸部的化妆,承袭唐宋以来的三白法将额头、鼻子和下巴妆粉擦得很白,然后以红润的脸颊陪衬,使得脸孔的轮廓线条分明。再者就是戏里的每一动作都是经过艺人代代相传的精华,是一种精练以后呈现的美感极致效果。尤其是名角,其眼神、嘴型、指法、举手投足间,身段姿态无一不美。他看戏往往在欣赏和捕捉这种神韵之美,使他有些古装仕女画面部、举止、身段和手势都受到传统戏剧的影响。此乃笔者分析大千仕女画所得之结论,其后阅读大千先生赏爱的国剧演员杨莲英的纪念文章,以下几句可作为上文的注脚:张伯……注重一个演员的扮相,他认为国剧的动作极具美感,每每在演员的动作表演之间,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

国画大师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大图)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镜心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1946年作 菩萨 立轴设色金笺 观音造像立轴设色纸本 1947年作南无观世音菩萨 立轴1944年作 摹莫高窟观音大士像立轴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6年作 观音大士立轴设色纸本 1948年作 观音镜框设色纸本 1951年作 观音 立轴1947年作 璎珞大士 镜心设色纸本 工笔重彩善财大士像立轴纸本1946年作

摩登迦女 立轴设色纸本1951年作 安西榆林窟摩登迦女像 镜心1944年作张大千人物画欣赏高清 观音立轴绢本 1943年作观音立轴绢本观 音镜片绢本1944年作 观音造像镜框 1942年作 菩萨像立轴纸本1942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

1936年作 佛像立轴纸本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 1943年作 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设色纸本1943年作 观音 立轴绢本1946年作 临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中堂绢本南无观世音菩萨立轴1944年作 观音

张大千作品欣赏作文

张大千作品欣赏作文 【篇一: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 风不同。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 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 绘画技巧结合。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 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 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张 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 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 水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 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 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 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 践中的多种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 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 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 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 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 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 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 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容天女来修拱,不遣阿难着体温。”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张大千《荷花》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荷花”(张大千《荷花》系列) 活动目标: 1、欣赏张大千的荷花系列作品,能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2、学习用水墨来表现荷塘美景,体验荷塘的意境美、情趣美。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两只、调色盘一个、宣纸、视频(毛毡) 幼儿:墨汁、国画颜料、毛笔(每人两只)、洗笔筒、长卷宣纸(上有一些荷花)、毛毡 活动过程: 一、《睡莲》作品导入,引起兴趣。 师:上次我们欣赏了一幅外国油画,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画的名字叫——睡莲 画家是谁呀?——法国的莫奈 过渡语:你知道哪种植物和睡莲长得很像吗?——荷花 法国的莫奈喜欢画油画《睡莲》,我们中国画家喜欢用水墨画来画荷花。 二、欣赏张大千的“荷塘美景”. 1、师:瞧!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荷叶造型: 在这幅画中,哪里有荷叶?是怎样的?象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荷叶都是一样的?这些浓墨和淡墨不同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3、荷花造型: 在这幅画中,你觉得荷花有什么不同? 请你用动作来做一做荷花的姿态. 这么多美丽的荷花,让我赶紧把它画下来。教师拿出颜料盘及时把幼儿的荷花姿态画下来。(一朵含苞欲放、一朵尽情绽放)我来画一朵尽情绽放,瞧仔细,我是怎样用笔的?(笔的侧锋来画的)。 荷花画好了,还缺什么呀?(荷杆)对了,细细的荷杆撑着花朵。画荷杆时笔是怎样的?(竖起来,用中锋),细细的荷杆上长满了小刺。 4、小结:在一片荷塘中,几朵娇嫩鲜艳的荷花在静静地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尽情绽放,荷花在浓墨或淡墨相辉映的荷叶中显得是那么地鲜艳、那么地醒目,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5、介绍画名、画家。

这幅画的名字就是“荷花”,他的作者是“张大千过渡语: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非常喜欢荷花,一生创作了许多的荷花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三、欣赏系列荷花图,感受作品的情趣.] 1、师:在这三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结:这三幅荷花看起来虽然有些不一样,但都很好看,很漂亮。这幅画——荷花特别的鲜艳,醒目,亭亭玉立,这幅画——它的荷叶有浓有淡,特别有层次,这幅画呢——小鸟都飞来了,看上去很生动、很有情趣。 2、看视频 问: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说并用动作表现:蜻蜓飞舞、鱼儿嬉戏、荷叶摇摆等 小结:微风吹过,静静的荷塘顿时热闹起来,婀娜多姿的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出缕缕清香,蜻蜓在飞舞,鱼儿在嬉戏,真是一幅快乐美好的景象呀! 师:我仿佛来到了荷塘边,变成了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了,你变成了什么? 幼儿变一种动物或植物,让我们一起到荷塘去游玩吧跟随音乐一起跳舞,教师念散文。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这热闹的荷塘美景, 3、古诗诠释荷塘美景,教师念古诗。 师:你想到了哪些关于荷花的古诗呢? 四、幼儿创作 要求:1、长卷画,想一想,你的荷塘里会发生什么故事? 2、创作好后,讲一讲你的荷塘故事。 五、作品展评 幼儿相互欣赏、讲述自己的荷塘故事,教师为幼儿作文字记录。 教案温馨提示: 三岁看大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花朵。 幼儿的成长很重要。 作为幼儿老师一定要重视幼儿的教育

中国山水名画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商英八班 卢安琪 201011701360 中国山水赏析之——张大千《爱痕湖》 一.作者简介 张大千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1899年生于四川内江,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青年时随哥哥到日本京都攻读绘画,又研究染织工艺。回国后一心向佛,痴于佛学,曾剃度为僧,法号大干,后经还俗,以法号行。他擅绘画,特别是画荷花及工笔人物,独树一帜,俱臻妙境。与另一位国画大师齐白 石有“南张北齐”之誉。20世纪50年代 张大千旅居海外,在巴西生活了17年,到 了1976年移居台湾。张大千诗、书、画、 篆刻样样精通,尤其他开创了淡墨泼色山 水流派,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发展,是 中国杰出的艺术家。他的泼墨画画风工写 结合,晚期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开创了 泼墨泼彩的新风格。其代表作品有《爱痕 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 屏西园雅集》等。 二.创作背景 《爱痕湖》是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画家 张大千1968年创作的巨幅绢画泼彩。这幅画的背后有这么一个故事,1965年秋,张大千与友人张目寒等游瑞士,奥地利诸国,在奥地利著名的风景胜地亚琛湖畔(Aachensee),有数日之逗留。关于此行的细节,张大千在翌年创作的另一本《爱痕湖》落款中,曾这样写道:“年前与艺奴漫游欧洲,从瑞士入奥国,宿爱痕湖二日,曾做此诗以戏之。"艺奴不知道具体是何人,听名字似是一女子。文中提到的诗,也见于《爱痕湖》的题款:“湖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客天女来修供,不遣阿难著体温。”[4]诗旖旎而侧艳,似张大千经历于亚琛湖畔的,不仅有悦目的美景,也有动心的情事。张大千将“亚琛湖”译为“爱痕湖”,或取“留情之地”的意思。远眺爱痕湖所看到的无限波澜壮阔的风光美景使得张大千心情也澎湃无比于是便挥墨画出了这幅传世名作《爱痕湖》

石涛对张大千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石涛对张大千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张大千以其卓绝的艺术成就和令人叹羡的传奇人生享誉当今的国内外画坛。其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论及绘画,他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能,无一不精,其山水画成就最为卓著,有“南张(大千)北溥(心畲)”、“石涛专家”之称。自1919年在上海拜师学艺,张大千开始遍临古代名家山水,早期学石涛、八大兼及梅清、石溪、程邃等,其中,他对石涛的研习尤为用功,对石涛法的掌握堪称精深。张大千在临习古人名迹,汲取传统精华的同时,间以大量游历写生创作。40年代初率弟子到敦煌临摹壁画,开画界学习敦煌之先河,其艺术也因此产生了巨大飞跃。1949年后移居海外,先后在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晚年定居台北。研究发现,石涛对张大千的山水画论文创作影响深远。张大千不仅在用笔、用墨、设色上做到与石涛极似,以他非凡的领悟能力,也极为准确地把握了石涛画中的神韵意蕴。张大千的艺术历程可概括为师古人、师造化、创新法三个阶段,但因他对石涛法的钻研之深,如他所言“昔年拟石涛惟恐其不入,今则又惟恐其不出”。石涛山水画的痕迹贯穿于他的整个山水画历程,早年的仿作、中年的写生创作及晚年的泼墨泼彩作品中的构图、造型、笔墨、意境等均有石涛“味道”。但是,张大千不甘拘泥于石涛法中,而师其心师其迹,以致后来能将石涛法化为己有,创泼墨泼彩画风。石涛对张大千的影响持续了张大千的整个艺术生涯,而且随着其艺术道路的不断前进,这种影响也随之深化、全面,表现在其作品中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四个过程:博采众长,审选一家、师心师迹,化为我有、携苦瓜法,遍游天下、继承传统,突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张大千的艺术历程以“泼墨泼彩”画风的创造性最大,是其艺术创造的顶峰,是他“法古人,师造化,创自我”治艺思想的必然结果。但分析研究其泼墨泼彩画作品,不难发现其泼墨泼彩画风是由石涛《画语录》启发而来,且是石涛“一画”论的奇妙解答。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无无因之果,也无无果之因。张大千之所以于各家之中审选并深研石涛,石涛之所以能够对张大千的山水画创作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与张大千的天资、心性、学养及经历是分不开的,不仅如此,良好的家学熏陶、名师指导及当时社会的文化艺术思潮、艺术市场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20世纪已经走远,张大千把他的一生献给了上个世纪。他罕有的天赋、不辍的努力、深厚的学养造就了他的辉煌。读书行路、七分人事三分天、传统与写生不可偏废、师古出新等教育理念对艺界后生影响很深。他对传统的继承与泼墨泼彩画风的开创做到了最好的结合,是学习中国画的后辈之榜样。 本论文由https://www.doczj.com/doc/b34322168.html,提供

大班美术欣赏:张大千《荷花》

大班艺术鉴赏:张大千《荷花》 1.欣赏张大千的莲花系列作品,大胆用文字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2.学会用墨水表达荷花池的美丽,体验荷花池的美丽和美丽。 活动准备: 老师:课件两个画笔,一个调色板,宣纸,视频(毛毡) 儿童:墨水,中国画,刷子(每人两个),笔筒,长卷宣纸(带一些荷花),毛毡 活动程序: 首先,《睡莲》工作导入,引起兴趣。 老师:上次我们喜欢外国油画,让我们来谈谈这幅画的名字 - 睡莲 谁是画家? - 法国的小说 中介语:你知道哪些植物和睡莲看起来很像吗? - 莲花 法国莫奈喜欢画油《睡莲》,我们的中国画家喜欢用水墨画莲花。 第二,享受张大千的“山楂美人”。 老师:嘿!你在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2,荷叶形状: 在这张照片中,荷叶在哪里?它是什么样的?它是什么样的?

所有的荷叶都一样吗?这些荷叶与不同的油墨和浅色油墨有什么感受? 3,莲花形状: 在这张图片中,您认为莲花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请使用动作做出莲花姿势。 有这么多美丽的荷花,让我快速画下来。老师拿出油漆托盘,及时涂上孩子的莲花姿势。(一朵花包含一只蟑螂,一朵花绽放)我会画一朵花,哦,小心翼翼,我怎么用笔?(绘制笔的翅膀)。 莲花画好,缺少什么?(损失)对,细杆握住花朵。画杆时的笔是什么?(站起来,中心),细杆上覆盖着小刺。 4,小结:在荷花池中,一些细腻而明亮的莲花悄然开放,有些含有暧昧的欲望,有的绽放,莲花在厚厚的墨水或浅墨水的荷叶中显得如此明亮如此醒目,真的很棒“荷叶是无限的蓝色,莲花是不同的红色”! 5.介绍这幅画和画家的名字。 这幅画的名字是'莲花'。他的作者是张大千中介语:张大千是中国着名的绘画大师。他非常喜欢莲花。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莲花作品。让我们走到一起吧。 第三,欣赏一系列莲花图片,感受作品的品味。] 老师:你最喜欢哪三幅画,为什么? 幼儿互相沟通。

张大千作品的市场行情解析

Art Elites 艺界精英 张大千作品的市场行情解析 Market Analysis on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文_马学东 By Ma Xuedong 张大千作品进入市场比较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形成自己作品的价格体系。1925年,张大千在上海宁波同乡会馆内举办了他第一次画展,展出的百余件作品在开展几天全部售出,当时其每幅作品的定价为20块大洋。此后他在报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entered the market early, which formed its own price system in 1920s. The market of the works is comparatively stable, which is particular that after 2003 the average turnover of every sales season surpassed RMB100 Million, reaching RMB185 Million in autumn in 2009. China Guardian Auction Company has don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works of Zhang Daqian. 纪念张大千诞辰110周年专题之三 纸上刊登了画作的润格,从此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的道路。20世纪40年代,张大千移居香港,并先后旅居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其独特的画风吸引了许多海外藏家的眼球,这为其作品初步建立了国际性销售渠 道。到上世纪60年代,张大千作品在国际上拥有了自己一定的收藏群,在海外屡创佳绩:1963年,巨幅《荷花》以6万美元被美国著名刊物《读者文摘》购藏,创下当时国画的最高价;1965年, 六幅泼墨荷花通景屏被美国藏家以14万 张大千 李杜联吟图 镜心 52.5×102cm 戊子(1948年)作 成交价/Price :RMB 3,808,000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中国著名书画作品欣赏 1、清华嵒《墨竹》立轴【赏析】华嵒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寥寥数笔,他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6、米芾《淡墨秋山诗帖》【赏析】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结态造势宽展肥美,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7、傅抱石《屈原》【赏析】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的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江潭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他“宁赴湘流”,也决不“蒙世俗

之尘埃”。画家以精细的线描用心勾画了屈原的形象,而将大片画面让与江水,使得观者在聚焦屈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8、赵佶《欲借风霜二诗帖》【赏析】徽宗在艺术上有多方面的成就,能书善画,书法称“瘦金体”。此《欲借风霜二诗帖》是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9、吴冠中《乡村》【赏析】这幅《乡村》是是一幅极具吴冠中个人特色的墨彩画。乡村的题材,景物的轻描,和谐的氛围,厚重的墨汁点化出层层的户落。作者似乎在以鸟瞰和俯视的姿态,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什么是乡村生活,风筝线不断,乡情更不会断。10、丰子恺《买粽子》【赏析】朱自清先生在看了丰子恺这幅题为“买粽子”的画后曾说过:“上海也不曾委曲你,瞧你那买粽子的劲儿。”是两个小孩子将篮子从楼上的窗下垂下街口买粽子,这些画,和丰先生的文字一样,性灵自在其中,充满生活情味。 11、张大千《荷花》【赏析】此幅作于1944年,那时的大千已经是名满天下,笔下的荷花更具物理、物情、物态。这幅《荷花》是张大千的代表作品,落落大方,雅俗共赏,娇艳而不俗,沉着而不浮,生动而不匠。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绝非过誉之辞。12、怀素《自叙帖》局部【赏析】《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

国画家张大千画作欣赏

?張大千,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他從小隨母親學畫,1917 年與兄長同赴日本京都,學習繪畫及織染工藝.1919 年返上海,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學習詩文書畫,受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很深。1927 年始遍游名山大川,包括黃山,峨眉山,敦煌。1929 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一年。1941 年至1943 年間赴敦煌,臨摹敦煌壁畫,他描摹壁畫時,發現部分壁畫有內外兩層後便揭去外層以觀賞內層,被揭露後又抵賴辯解,且自稱對敦煌壁畫的文物保存也有相當多的貢獻。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張大千於1949 年移居香港,1951 年移居阿根廷,1953 年從阿根廷移居巴西聖保羅,從此畫作開始聞名國際,包括法國羅浮宮也前來邀展。1956 年,他曾與畢卡索切磋同談。開始將西方抽象主義的理念應用到中國傳統水墨畫上,並發展出了潑墨山水的風格。1958年,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以「秋海棠」圖,譽為世界偉大畫家。之後,他在1969 年居美國,至1977 年回臺灣定居,建摩耶精舍。1983 年過世,是為中國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張氏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仍以書畫用力最深,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對於石濤的畫尤見功力,其臨摹作品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了石窟壁畫後,畫風 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再變,好用青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 國畫家張大千畫作欣賞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张大千《荷花》

大班美术欣赏:张大千《荷花》 大班美术活动张大千《荷花》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欣赏张大千的荷花系列作品,能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学习用水墨来表现荷塘美景,体验荷塘的意境美、情趣美。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美术活动课,快来看看大班美术欣赏张大千《荷花》教案吧。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荷花(张大千《荷花》系列) 活动目标: 1、欣赏张大千的荷花系列作品,能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2、学习用水墨来表现荷塘美景,体验荷塘的意境美、情趣美。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两只、调色盘一个、宣纸、视频(毛毡) 幼儿:墨汁、国画颜料、毛笔(每人两只)、洗笔筒、长卷宣纸(上有一些荷花)、毛毡 活动过程: 一、《睡莲》作品导入,引起兴趣。 师:上次我们欣赏了一幅外国油画,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画的名字叫睡莲画家是谁呀?法国的莫奈 过渡语:你知道哪种植物和睡莲长得很像吗?荷花 法国的莫奈喜欢画油画《睡莲》,我们中国画家喜欢用水墨画来画荷花。 二、欣赏张大千的荷塘美景. 1、师:瞧!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荷叶造型: 在这幅画中,哪里有荷叶?是怎样的?象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荷叶都是一样的?这些浓墨和淡墨不同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3、荷花造型: 在这幅画中,你觉得荷花有什么不同? 请你用动作来做一做荷花的姿态. 这么多美丽的荷花,让我赶紧把它画下来。教师拿出颜料盘及时把幼儿的荷花姿态画下来。(一朵含苞欲放、一朵尽情绽放)我来画一朵尽情绽放,瞧仔细,我是怎样用笔的?(笔的侧锋来画的)。 荷花画好了,还缺什么呀?(荷杆)对了,细细的荷杆撑着花朵。画荷杆时笔是怎样的?(竖起来,用中锋),细细的荷杆上长满了小刺。 4、小结:在一片荷塘中,几朵娇嫩鲜艳的荷花在静静地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尽情绽放,荷花在浓墨或淡墨相辉映的荷叶中显得是那么地鲜艳、那么地醒目,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呀! 5、介绍画名、画家。 这幅画的名字就是荷花,他的作者是张大千过渡语: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非常喜欢荷花,一生创作了许多的荷花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三、欣赏系列荷花图,感受作品的情趣.] 1、师:在这三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结:这三幅荷花看起来虽然有些不一样,但都很好看,很漂亮。这幅画荷花特别的鲜艳,醒目,亭亭玉立,这幅画它的荷叶有浓有淡,特别有层次,这幅画呢小鸟都飞来了,看上去很生动、很有情趣。 2、看视频 问: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说并用动作表现:蜻蜓飞舞、鱼儿嬉戏、荷叶摇摆等

《绘画篇》-张大千国画 + 一个故事-2011.7.26

邀您共賞張大千的國畫

潑彩朱荷金屏 有個孩子對一個問題一直想不通:為什麼他同桌的同學想考第一名就考上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卻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墨荷 回 家 後 他 問 道 : 「 媽 媽 , 我 是 不 是 比 別 人 笨 < 我 覺 得 我 和 他 一 樣 聽 老 師 的 話 , 一 樣 認 真 地 做 作 業 可 是 , 為 什 麼 我 總 是 比 他 落 後 < 」 媽 媽 聽 了 兒 子 的 話 , 感 覺 到 兒 子 開 始 有 自 尊 心 了 而 這 種 自 尊 心 正 在 被 學 校 的 排 名 傷 害 著 。 她 望 著 兒 子 , 沒 有 回 答 , 因 為 她 不 知 道 該 怎 樣 回 答 。 又 一 次 考 試 後 , 孩 子 考 了 第 十 七 名 , 而 他 的 同 學 還 是 第 一 名 。 回 家 後 , 兒 子 又 問 了 同 樣 的 問 題 。 她 真 想 說 , 人 的 智 力 確 實 有 三 六 九 等 , 考 第 一 的 人 , 腦 子 就 是 比 一 般 的 人 靈 活 。 然 而 這 樣 的 回 答 難 道 是 孩 子 真 想 知 道 的 答 案 嗎 < 她 慶 幸 自 己 沒 說 出 口 。

鉤金紅蓮

潑彩荷花 應 該 怎 樣 回 答 兒 子 的 問 題 呢 < 有 幾 次 , 她 真 想 重 覆 那 幾 句 被 上 萬 個 父 母 重 覆 了 上 萬 次 的 話 「 你 太 貪 玩 了 , 你 在 學 習 上 還 不 夠 勤 奮 , 和 別 人 比 起 來 還 不 夠 努 力 。 」 以 此 來 搪 塞 兒 子 。

国画大师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国画大师张大千荷花作品赏析 张大千(1901-1984)名正权,后改名猨,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人,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阉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 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等待别了师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青年时期就能画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涛、八大山人画风的作品,几可乱真,所以有“南方石涛”之称。他早年画的《石涛画册》,竟被著名鉴赏家、画家陈半丁作为石涛“真迹”珍藏起来,以夸耀于画友面前,被张大千识破指出,后来传为佳话,足以证明千在二十几岁在摹拟古人传统绘画的功力和成就,已经是惊人了。张大千于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1948年适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84年病逝 台湾,享年八十四岁。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取长补短是密不可分的。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他于晚年又开创出具有现代新气象的中国水墨画风,其创作范畴庞大复杂的程度,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亦是少见,可谓是承前启后,集大成的画家。他的酣畅淋漓而内涵深厚的传统构成,雄奇瑰丽而富于精致的写真精神,更是独步画坛,堪称一绝。 旅居海外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擅长画花卉。他画的花卉种类很多,如荷花、秋海棠、牡丹、兰花、水仙、梅华等。而他平时画的最多的还是荷花,他自己常说:“赏荷、画荷,一辈子都不会厌倦!” 张大千荷花画主要特点 张大千在花卉画中以荷花画居多。他之所以喜爱画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认为“中国画重在笔墨,而画荷是用笔用墨的基本功。”并且还认为画荷与书法有着密切关系。故此,张大千画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断推出新意。形成驰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岁时作的《金荷》,就被法国政府购藏。对此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 张大千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中国美术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创泼墨彩之后,所画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属性,更将文人花卉的笔墨范围拓展至另一境地。 他不但爱画荷,也爱种荷。张大千年轻时住在苏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写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岁时开始住进北京颐和园,一住就是五年,颐和园池塘

近现代山水画史上的几幅佳作

近现代山水画史上的几幅佳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山水画坛,高手辈出,大家林立。 二十世纪山水画的发展,一方面肇始于清初四王画派或谓正统画派绵延传承的过程之中,另一方面,亦肇始于反思、反拨四王画派陈陈相因的浪潮之中。崇尚四僧,尤其是崇尚石涛绘画的潮流的涌现,正体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批山水画家试图改变正统画派程式化倾向日甚一日的努力。 张大千、张善子、郑午昌、唐云、傅抱石等一大批名垂画史的大家,都是在画宗石涛的热潮之中涌现出来的名手。尤其是张大千,非但在师学四僧的画学思潮中开风气之先,并且他那些临仿石涛、以假乱真的故事,亦已为世人熟知,而他最终弃学石涛而上探高古精深的唐宋画学传统,则又是我们将在下文中谈及的话题。在这里首先要绍介的,是另一位师法石涛而另辟蹊径的天才画家——傅抱石。 傅抱石之学石涛,不但体现在他的艺术创造中,如他借石涛“万点恶墨”创成石破天惊的“抱石皴”法;还体现在他的理论研究中,如自1935-1937年,他曾在日本和国内分别编纂发表了《苦瓜和尚年谱》《石涛丛考》《大涤子题画诗跋校补》《石涛画论之研究》《石涛生卒考》等一系列文章,详尽研究了有关石涛生平的种种史料;甚至体现在他更名“抱石”的佚事中,抱石所抱之“石”,即清湘大涤子也。 傅抱石画山水,素喜于若皮纸等表面粗糙的纸张上纵横涂抹,在水墨淋漓中求苍茫浑厚,绝去正统派以淡墨干积表现山石层层深厚、错综复杂的结构与质量感,一任情绪的恣肆和天才的发越,凭借“往往醉后”的酒神情怀,傅抱石将传统水墨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无法无天”的极致。 其大幅作品《东山报捷》是体现傅氏此种画风的代表作之一。此画属山水画与人物画的合成品,亦属傅抱石中国画创作的典型面目。画面背景中的树木,乃标准的横涂纵抹的抱石家法,于一片墨色氤氲中复以燥润互用的笔法挥写枝干,令大面积的泼墨产生湿到极致而又特具笔致精微的微妙效果,正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雨”者是也。 需要略加说明的是傅抱石独特的人物画风。 傅氏所作人物,宗法顾恺之,力追魏晋人物画风的高古,造型古拙奇岸而佐以元明文人画率意松秀的笔调,行笔若春蚕吐丝而又信手拈来,古意盎然而随意潇洒已极。《东山报捷》图中人物的造型衣纹画法皆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傅氏人物画的这种特色,作者在不经意间,业已生动地刻划出了谢安闻听淝水大捷时努力地克制自己情绪时的泰然自若神态。 傅抱石山水师石涛、人物法魏晋的故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现代展览、出版事业空前发展的二十世纪,画家凭借前人所难以想像的条件和创造意识重新整合传统资源并别开生面的特色。这一特色,如前所述,同样鲜明地体现在弃学石涛,转师唐宋的张大千身上。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曾发生过一股大规模的师法宋元乃至追踪晋唐的浪潮。南方画坛如吴湖帆、贺天健、郑午昌、张石园、殷梓湘等一大批山水画名家,皆由过去的师法四王、文沈、唐仇开始上溯董巨、李郭、刘李马夏及赵孟頫\、王蒙、吴镇、黄公望,南方山水画的风气,为之大变。在这些有着相似追求的画家之中,被徐悲鸿奉为“五百年来一人”的张大千,则称得上是走得最深最远的一位。 由师石涛转师宋元,尽窥传世范宽、李郭、董巨及孙位、周文矩、宋徽宗、王蒙的剧迹,张大千的手笔,得以尽脱往日旧学。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于1940年代初期与谢稚柳等西渡流沙,临摹敦煌石窟中六朝隋唐的壁画,张大千的画风自此也为之一新。其画人物、山水、花鸟,开始转向唐以前水墨尚未兴起时以丹青钩填为主的中国画高华而古老的传统。张大千敦煌之行后的创作轰动了全国,他不但以一己之力令千五百年前的敦煌壁画在画史上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也把人们的目光带向更辽远也更为壮阔的上古时代,还填平了近千年间

欣赏《泼彩朱荷》

欣赏《泼彩朱荷》 《泼彩朱荷》此图为屏风巨制,墨色交融,富丽堂皇,红荷以金线勾勒,在纵横挥洒中又可见墨斑彩迹,泥金底的材质使画面灼灼生辉,是张大千晚年泼彩荷花的典型代表,由此创下张大千作品拍卖的最高价。[1] 泼彩朱荷[1] 2002年,香港苏富比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张大千《泼彩朱荷》六折屏风引起了买家极大的兴趣,最终以20,220,000港币成交。此成交价是2002年为止中国近现代绘画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屏风高168厘米、长369厘米,以泼彩技法于泥金绢上绘就。画面荷叶浓郁,枝干挺拔,朱荷映日光艳灿烂,构图大胆严谨,气势磅礴。画右侧题诗云:“花如今隶茎如籀,叶是分书草草书;墨落一时收不住,任讥老子老逾疏。”钤“张爰”、“大千居士”等印五方。画作于1975年,当时大千77岁,正是绘画技艺炉火纯青、臻至高峰之际。[3] 张大千善画花卉。在诸多花卉之中,荷花为张大千所偏爱。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画家曾以“君子之风,其清穆如”赞美之。特别是荷花挺峻,荷叶宽硕,在水气弥漫的氛围里伸展自如、千姿百态的特性,能充分展现画家大起大合、肆放洒脱的画风,所以大千的荷花作品贯穿其绘画的各个时期。而大千以晚年最擅长的泼彩绘制荷花金笺通景屏风则是唯一的一件,可称为画家巨荷系列的压卷之作,至为珍贵。[4][3] 这件作品于1975年3月,地点在美国加州的画家寓所环华庵。张大千选用的泥金绢六折屏风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委托日本“喜屋”特别订造。“喜屋”经常为大千在东瀛采购文房用品,《泼彩朱荷》屏风并非一般点以金箔,而是铺足金泥金于绢上,故色泽炫丽夺目,气派富丽堂皇,其亮丽远胜于普通金笺。据说,仅此屏风已价值两万美金,可谓用料考究,非同凡响。[3] 在创作《泼彩朱荷》时,大千已是病痛缠身,而屏风体积庞大,不可随意挪动搬转,金绢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较纸张又难上百倍,这就需要画家具有极高艺术功力。画家在泼彩与勾描花叶时,只能靠身体的移动来满足画面经营,或立或蹲,颇费体力,对于绘画技巧更是极大的考验。大千凭借顽强的毅力,耗时三周方最后完成此画,可谓耗尽心血之力作。[3] 用料考究,金绢汲彩留墨效果的控制较纸张难度较高,这是这幅作品拍出2022万港元,成为张大千作品最高价的重要原因之一。[5] 大千在创作时全无底稿,先凝视画面,构筑腹稿;待胸有成竹之后,方动笔墨。先写花蕊、添叶,以墨打底,复施花青、藤黄,再加石青、石绿,不足之处添墨修饰,最后写朱荷、钩金,颜色逐层添上,厚度质感毕现。泼彩配合泥金绢的色泽效果,瑰丽眩目,于传统绘画技巧中幻化出现代派的流动奇诡之类,令人拍案惊奇。全画运笔雄强劲健,泼彩淋漓以势取胜,墨分五色,浓淡相宜。布局尤见

画家张大千简介

画家张大千简介 一、个人简介 张大千,男,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中区城郊安良里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国泼墨画家,书法家。 20 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他与二哥张善子昆仲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工。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又并称为“南张北齐”和“南张北溥”,名号多如牛毛。与黄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齐名。二十多岁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为张大千日后的特有标志。 他曾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君璧、黄宾虹、溥儒、郎静山等及西班牙抽象派画家毕加索交游切磋。 二、作品特色 张善子、张大千昆仲共同创建了大千画派,它是中国综合性绘画流派之一。二十世纪20年代,张善子、张大千在上海西门路西成里“大风堂”开堂收徒,传道授艺,所有弟子们皆被称为“大风堂门人”。它是一个有别于“长安画派”、“海上画派”、“京津画派”等唯一不墨泼彩等画法,大风堂画派的画风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是一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国画画派。 和许多画家一样,张大千也同样经历了描摹之路。他师古而不拟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他还想到了创新,最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泼墨,创造了泼彩、泼彩墨艺术,同时还改进了国画宣纸的质地,然而思想的先行者往往是孤独的,在他五言绝句《荷塘》有“先生归去后,谁坐此船来”之句,似乎暗示着后来者继续他的道路。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更是惟妙惟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山人,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

大班美术欣赏荷花

大班美术欣赏“荷花” 寨桥幼儿园吴春艳 活动目标: 1、欣赏张大千的荷花系列作品,能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2、学习用水墨来表现荷塘美景,体验荷塘的意境美、情趣美。 活动准备: 教师:课件毛笔两只、调色盘一个、宣纸、视频(毛毡) 幼儿:墨汁、国画颜料、毛笔(每人两只)、洗笔筒、长卷宣纸(上有一些荷花)、毛毡。 活动过程: 一、《睡莲》作品导入,引起兴趣。 师:上次我们欣赏了一幅外国油画,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画的名字叫——睡莲。画家是谁呀?——法国的莫奈 师:你知道哪种植物和睡莲长得很像吗?——荷花。法国的莫奈喜欢画油画《睡莲》,我们中国画家喜欢用水墨画来画荷花。 二、欣赏张大千的“荷塘美景”. 1、师:瞧!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 2、荷叶造型: 在这幅画中,哪里有荷叶?是怎样的?像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荷叶都是一样的?这些浓墨和淡墨不同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 3、荷花造型: 师:在这幅画中,你觉得荷花有什么不同?请你用动作来做一做荷花的姿态. 师:这么多美丽的荷花,让我赶紧把它画下来。教师拿出颜料盘及时把幼儿的荷花姿态画下来。(一朵含苞欲放、一朵尽情绽放)我来画一朵尽情绽放,瞧仔细,我是怎样用笔的?(笔的侧锋来画的)。荷花画好了,还缺什么呀?(荷杆)对了,细细的荷杆撑着花朵。画荷杆时笔是怎样的?(竖起来,用中锋),细细的荷杆上长满了小刺。 4、小结:在一片荷塘中,几朵娇嫩鲜艳的荷花在静静地开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尽情绽放,荷花在浓墨或淡墨相辉映的荷叶中显得是那么地鲜艳、那么地醒

目。 5、介绍画名、画家。 这幅画的名字就是“荷花”,他的作者是“张大千。张大千是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他非常喜欢荷花,一生创作了许多的荷花作品,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三、欣赏系列荷花图,感受作品的情趣.] 师:在这三幅画中,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幼儿相互交流。 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小结:这三幅荷花看起来虽然有些不一样,但都很好看,很漂亮。这幅画——荷花特别的鲜艳,醒目,亭亭玉立,这幅画——它的荷叶有浓有淡,特别有层次,这幅画呢——小鸟都飞来了,看上去很生动. 四、幼儿创作 要求:1、长卷画,想一想,你的荷塘里会发生什么故事? 2、创作好后,讲一讲你的荷塘故事。 五、作品展评 幼儿相互欣赏、讲述自己的荷塘故事.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55)

张大千题画诗欣赏(55) 4601.张大千双喜立轴设色纸本 款识:仿宋人滕昌祐笔写于故都,蜀中张爰。 钤印:张爰(朱文)、大千大利(白文)、大风堂(朱文)录文:双鹊飞来噪午晴,一枝梅影向窗横。幽人宿醉闲欹枕,不待闻香己解醒。 4602.张大千芭蕉立轴设色纸本 题识:有人独对芭蕉坐,因为春愁不放心。爰。钤印:大千父 一九五零年代初期,张大千离开大陆移居海外的时候,曾考虑过定居日本。他曾数度亲临日本实地了解情况,其中一次大千计划作稍长时间的逗留,故没有入住旅社,而由他所熟悉的一家专卖画具颜料的店家「喜屋」在二楼为他安排了住处。「喜屋」老板更为张大千延雇了两位日本小姐来侍候起居,其中一位便是山田小姐。山田小姐面貌娟好,聪明伶俐,颇得大千欢心。相处一段日子后两情相悦,她就成了张大千在日本的红粉知己。那时,大千每到日本她就一定陪侍在则,即使张大千有夫人徐雯波陪同前往,也不例外,她除照顾大千的生活起居外,并帮忙料理他在日本的一些杂务。他俩的情人关系维持了多年,当张大千不在日本时,也经常给山田小姐汇寄生活贵。 张大千在文艺界的老朋友,当年曾到过日本的,如溥心畬、黄君璧、张目寒、庄严、董作宾等,都曾与山田小姐见过面,只

有台静农未有去过日本,故此,张大千在一九五四年夏在东京绘赠台静农的一本册页本的最后一页,就画了山田小姐的倩影(见154页),后来溥心畬更为之题跋,成为一时佳话。 其实,山田小姐的父亲山田菱夏亦雅好书画,并与张大千甚有交往。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八年,张大千分别在自己珍藏的赵孟俯《八骏图》和《元赵文敏九歌书画册》复制品上亲笔题字赠送山田菱夏。 此七幅张大千作品,皆曾为山田小姐之珍藏。 4603. 张大千芙蓉新妆立轴设色纸本 题识:芙蓉出水本来鲜,自喜新妆爱近前。行近前来无个事,手缠红袖一嫣然。归菊庐下作画,大千散人。 钤印:生张八、大千无恙 说明:张大千最早的仕女画,据他自己所述,学自改琦和顾洛,很快又转向华新罗的飘逸写意仕女,并赢得了“张美人”的称号。 此作无年款,但从画风与书风判断,应为其1930年代初期作品。张大千一生喜看川剧和京戏,他认为戏里的美人最美,除了古装的服装美之外,戏里人物的眼神、嘴型、指法、举手投足,经过千锤百炼,无一不美,所以他的一些仕女画,面部、举止、身段和手势,都受到传统戏剧的影响,丰姿别具,这幅《芙蓉新妆》,人物顾盼之间,眉目传情,显然具有这些特紉。 于非闇曾评张大千的画道:“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作品赏析 张大千是我国画坛一位举足轻重的国画大师,在不同的时代,其画风不同。将近晚年,张大千独自开创的泼彩画法,在我国的绘画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泼彩画法巧妙的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与西方绘画技巧结合。美术作品的鉴赏,和西方绘画不同,中国山水画主要在欣赏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人物画主要在欣赏其神韵,花鸟画主要在欣赏其情趣。 张大千(1899-1983年),四川内江人,被称为中国现在画坛三杰(张大千、溥心畲、黄君壁),是一位深受爱戴的伟大艺术家。张大千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方面卓有成就。张大千将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张大千的画风几经改变,到晚年时,自创泼彩画法。这种画法既保存了中国传统的绘画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巧)。主要代表作品:《佳藕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四屏大荷花》《八屏西园雅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不断的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西方美术,对古老的中国话形成了有力的冲击,迫使人们认真思考中国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引起了关于革新中国画的争论以及中国话创作实践中的多种探索。这些探索逐渐形成了两种类型的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和融合型中国画。前者除部分画家因只是固守前人技巧、风格而使作品缺少新意外,有一些画家则在努力继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在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革新创造。(摘自《美术欣赏》修订版第八讲中国近现代绘画欣赏P51)其中,代表人物有绘画大师张大千。张大千在传统的中国绘画技巧上,结合西方绘画的色彩关系创作的泼彩法,极具代表意义。 《爱痕湖》是张大千泼彩画法的最具代表性的巨作。该作品创作于1968年,宽76.2厘米,长264.2厘米。爱痕湖其原型是瑞士的亚琛湖,张大千游历欧洲,曾在亚琛湖逗留两日,亚琛湖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归国后,他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许多画作,其中《爱痕湖》尤具代表性。在《爱痕湖》这幅作品上,有:“水悠悠漾爱痕,岸花摇影狎波翻。只容天女来修拱,不遣阿难着体温。”在画作的前面是青翠的山峦,后景则是一湾湖水,掩映其间,若影若现,还有淡墨和淡彩勾画的屋舍。这是张大千用西方的抽象派艺术与中国传统的绘画技巧相结合之作,也是他在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上进行创新改革的一个成功之举。这不仅仅是张大千的绘画风格日渐趋向化境的象征,也是中国现在绘画艺术的“现代性突围”。 《爱痕湖》,具说张大千当年游历欧洲,是同一名女子前往亚琛湖逗留两日。似乎张大千游历至亚琛湖,不仅欣赏到了悦目的美景,也遇到了动心的情事。张大千把亚琛湖翻译为爱痕湖,必是在亚琛湖边发生了让张大千印象深刻的事,才有游历归来,以爱痕湖为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绘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反映画家内心世界,只有了解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的领悟与感受画家想要通过艺术作品告诉大家的思想。 《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淋漓,辉映交融。全卷从左上方鄱阳湖,庐山含鄱口画起,从水天一色的鄱阳湖进入云气晖映的崇山峻岭之中。山中雨雾飘渺,壑底生烟,峰上重重密林,后面的峰峦时隐时现。画中屋宇亭桥依稀可见,烟消云散处峰峦林木详实细密,深沉之处既虚又实,泼重墨、重彩如黑云蔽日。 展开画幅,气势雄伟,摄人心魄:下部古木森然,郁郁葱葱,上部峰峦叠嶂,逶迤起伏,变幻无常。山中屋宇、楼阁、小桥、茅屋星罗棋布,若隐若现。正中则是一瀑飞泻,紫烟缭绕,左上角浩浩淼淼,似见彼岸,应该是长江吧。虽说用的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法,但与常见的不尽相同。画面上群山丛树还是实笔多,勾勒精到、皴擦厚实、点染凝重,与泼墨泼彩形成的云雾虚幻相映衬,更显得苍苍莽莽,瑰丽绚烂。张大千在画上自提诗云:“从君侧看与横看,叠壑层峦杳霭间。仿佛坡仙开笑口,汝真胸次有庐山。远公已过无莲社,陶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