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

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

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
败血症(成人非粒细胞缺乏患者)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X102/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X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 5X10P/L, 10?14岁儿童低于1.8 X 10A9/L,成人低于2.0 X 10A9/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0.5 X102/L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 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X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 X 109/ L 以下。分类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隔离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无菌层流病室,做好消毒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清洗。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在用药前仔细寻找病灶,做咽拭子?血液、尿液、大便等细菌培养。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适用于免疫型粒缺乏患者,并可改善全身中毒症状。但由于本药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招致感染及掩盖感染症状。疗程宜短,待细胞数回升后逐步停药。 五、粒细胞输注适用于粒细胞持续在极低水平且伴严重感染 六、促白细胞生成药如维生素B4维生素B6肌苷或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存在的主要护理问题 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有关。 2.皮肤粘膜完整性受损与脐部或局部皮肤感染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和消耗增多有关。 4.潜在并发症出血倾向、休克。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措施 1.维持正常体温的护理 1.1.体温过高者,调节环境温度,解开包被,补充足够水分或温水浴。新生儿不宜用退热剂、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措施,以防体温不升。 体温过低者,置温箱或采用暖水袋保暖,使体温恢复正常范围。体温不稳定者,2~4小时测体温1次,待体温平稳后每4小时测体温1次。 1.2.按医嘱静脉输入有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护士应熟悉所用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剂量、用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如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产生耳毒性和肾毒性,现已少用;头孢三嗪类和头孢他啶类以影响凝血机制,使用时要观察有无出血;用青霉素类药物,要现用现配,确保疗效。因治疗败血症疗效较长,故应保护血管,有计划交换穿刺部位。 2.保护性隔离 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min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3.保证营养供给

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4.清除局部病灶的护理 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脐部有感染者,有3%过氧化氢清洗后再涂2%碘酊,每日2次;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酒精消毒),拭去脓性分泌物;口腔黏膜破溃、鹅口疮,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有破损感染时,应给与及时处理。 5.营养不足的护理 坚持母乳喂养,少量多次,耐心喂哺。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或静脉高营养,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以保证营养供应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每天测体重1次,作为观察疗效和喂养情况的评估标准。 6.病情观察 6.1.观察有无化脓性脑膜炎的表现,如面色青灰、哭声低微、频繁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面肌小抽动等。 6.2.观察生命体征,注意有无呼吸气促、口周发绀、口吐白沫等肺炎的表现。 观察有无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速、皮肤黏膜出血点等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症状和体征。如出现上述并发症表现时,随时与医生联系,对患儿重新评估,按相应并发症护理。 7.新生儿败血症的健康教育 7.1.向家长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7.2.指导家长如孩子发生脐部、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7.3.指导家长掌握新生儿护理和喂养的正确方法。

败血症

败血症护理常规 一.观察要点 1.毒血症症状,寒战与高热,发热多为弛张型或间歇型,少数呈稽留热或不规则热。伴全身不适、头痛、关节酸痛、软弱无力。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肠麻痹、感染性休克、DIC等。 2.皮疹以淤点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常为数不多。亦可有荨麻疹、猩红热样皮疹、脓疱疹等,以球菌感染多见。坏死性皮疹可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 3.关节症状表现为大关节红肿、疼痛、活动受限。少数有关节腔积液、积脓。 4.肝、脾肿大一般仅轻度肿大,可出现黄疸。 5.原发感染灶原发感染灶的特点为所在部位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常见者有皮下脓肿、肺脓肿、关节炎、骨髓炎、心包炎等。可并发心内膜炎,伴有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血管栓塞症状。 6.感染性休克约见于1/5~1/3败血症患者,表现为烦燥不安,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皮肤花斑,尿量减少及血压下降等,且可发生DIC,系严重毒血症所致 二.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提供适宜的环境:阳光,空气,适度,温度,安静,清洁,舒适 2.避免交叉感染 3.准确协助采集各种标本 4.密切观察病情 5.做好心里护理 (二)对症护理 1.维持体温稳定 (1)调节环境温度湿度,督促多饮温开水,温水擦浴,冰块降温 (2)保暖,集中护理操作 (3)监测:体温波动大时1-2小时监测一次并及时处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测体温,体温平稳后4小时一次,病情平稳后每日两次 2.保证营养供应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必要时静脉营养 3.加强皮肤护理 皮疹,感染灶护理 4.预防化脑及肺炎护理 5.预防感染性休克的护理 三.健康教育 1.讲解本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保持皮肤黏膜和口腔的清洁,预防交叉感染。 2.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时,应及时就医。 3. 指导养成正确合理的生活方式。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发表时间:2013-07-17T17:52:49.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3期供稿作者:颜莉莉[导读] 败血症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误诊漏诊易新生儿死亡及严重后果。 颜莉莉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239001) 【关键词】败血症新生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3-0253-01 败血症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无特异性临床,误诊漏诊易新生儿死亡及严重后果。本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现将我院2006-2010年收治的21例败血症患儿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资料 21例患儿均符合败血症诊断标准。男13例,女8例;早产儿5例,足月儿16例;体重≤1500g 1例,1500~2500g 12例,≥2500g 8例;自然分娩15例,剖宫产6例;发病年龄0~7天12例,感染因素:羊膜早破4例,胎儿窘迫3例,皮肤黏膜感染1例,脐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4例,孕母感染3例,原因不明2例。 2 护理措施 2.1保护性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当体温过高时,可调节环境温度,打开包被等物理方法或多喂水来降低体温,新生儿不宜用药物、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 体温不升时,及时给予保暖措施;降温后,30分钟复测体温一次,并记录。 2.2保证营养供给所以喂养时要细心,少量、多次给予哺乳,保证机体的需要。吸吮无力者,可鼻饲喂养或结合病情考虑静脉营养。 2.3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病原菌未明前,可选择氨苄青霉素抗感染治疗,病原菌明确后根据药敏选择用药。 2.4清除局部感染灶如脐炎、鹅口疮、脓疱疮、皮肤破损等,促进皮肤病灶早日痊愈,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2.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巡视,每4h监测T、P、R、BP的变化,如出现面色发灰、哭声低弱、尖叫、呕吐频繁等症状时,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2.6健康教育做好家长的心理护理,减轻家长的恐惧及焦虑,讲解与败血症发生有关的护理知识、抗生素治疗过程长的原因,取得家长合作。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卫生出版社,2003:342-348. [2]张文辉,王军,张绍美,等.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2):172-174. [3]宋韶鸣.新生儿败血症[J].新生儿科杂志,2001,16(5):233.

菌血症护理查房

患者姓名:王吉彩性别:男年龄:77 住院号:899494 诊断:多发伤 讨论时间: 2018.6.20地点:学习室 讨论主题:多部位外伤伴菌血症 主持人姓名: 参加人员: 一介绍讨论目的: 最近我们科收治了一例多部位外伤伴菌血症的患者为了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水平,今天进行一次病例讨论。 二病例报告: 1简要病史: 25床王吉彩男77岁患者因机动车撞伤头部左膝部及左足部肿痛活动受限伴流血4个半小时来诊。以左膝足部外伤收入院。 2.查体: 老年男性神志恍惚,精神差,左膝部肿胀,压痛,可触及骨擦感。左足部肿胀,压痛,可及骨擦音骨擦感及反常活动,活动明显受限。足背动脉存在。左足底内外侧可见多个撕脱伤口,你外侧贯通,周围软组织重度挫伤,污染重,较大伤口约12厘米。X线:左股骨远端可见多发骨折线,骨折端移位明显。 3.既往史: 无既往史,无过敏史。 4.辅助检查: 红细胞2.98 血红蛋白87 红细胞压积26.40 中性粒细胞8.25 白蛋白27.2 胆碱酯酶 2.4 钙2.02 超敏C反应蛋白 126.62 D-二聚体30.892 血培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伤口培养多重耐药菌 5. 病人住院后的病情演变治疗与护理: 患者于2018.06.09入院,入院后血压较低给予补液等治疗后好转并急症在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左足外伤清创缝合术,术后伴失血性休克转入ICU。于2018.06.11病情稳定转入我科给予2级护理,抗炎活血消肿止疼药物治疗,给予补液扩容补充白蛋白等,观察末梢血运。转入后患者出现持续高热给予对症降温治疗同时给予伤口分泌物和血液培养发现革兰氏阴性杆菌出现菌血症。给予更换抗生素加强换药控制感染并定于06.18在全麻下行左下肢膝上截肢术。压疮评分 19分 跌倒坠床 45 分属于高度危险。(床尾悬挂防跌倒放坠床标识,拉起床挡,日常用物放于可及处。) 自理能力65 分属于轻度依赖。(嘱其留陪人,协助患者穿脱衣服等日常生活需要。) 疼痛评分2分,(动态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心理支持止疼药物应用。) 深静脉血栓评分5分属于极高危(主被动运动,物理预防,药物预防,戒烟,控制体重,控制血糖血脂) 6.主要护理问题措施与评价 1.自理能力缺陷与创伤有关 给予适当的生活护理,保持病人床单位清洁干燥,大小便为病人提供隐蔽的环境及充足的时间,指导患者使用便器,协助患者穿脱衣服。

惊厥患儿的护理

第九章急症患儿的护理 惊厥患儿的护理 概念: 是指四肢、躯干、与颜面骨骼肌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伴有意识障碍。以婴幼儿多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 病因: 1 颅内疾病颅内感染、脑外伤、脑血管病或颅内出血、原发性癫痫、先天性发育异常。 2 全身性疾病脑缺血发作、全身性感染、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遗传性代谢性疾病、中毒。 临床表现 1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 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 2多数为骤然发作: 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3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 4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

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 5如限局性抽搐部位恒定,常有定位意义。部分病例,仅有口角、眼角轻微抽动,或一肢体抽动或两侧肢体交替抽动。 6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 高热惊厥: 是指小儿在发生高热时出现抽搐。通常是由普通感冒、胃肠炎、幼儿急疹或其它病毒感染引起,如由脑膜炎、败血症等原因引起的发热抽搐则不在此范畴内 高热惊厥的特点 1)年龄特点:多见于6月-3岁的婴幼儿,5岁以后少见 2) 惊厥多在体温急剧升高时发生,大部分在发热24小时内 3) 抽痉停止后,小儿神志恢复正常,精神状况良好 4) 通常在一次发热过程中只出现一次抽痉,少数可出现数次 实验室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做相关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 控制惊厥发作;针对病因治疗对症处理;预防惊厥复发。 护理评估 1 健康史:发作前有无征兆;发作时的表现;既往有无抽搐史,出生时有无产伤、窒息 2 症状体征意识状态;颅内高压情况、肢体运动情况、脑膜刺激症、神经反射。 3 社会心理因素:

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症

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2015年10月22日护理查房------白细胞减少的护理 2.查房目的:了解白细胞的作用以及减少症的相关知识,掌握白细胞减 少症的护理 3.什么是白细胞:—是淋巴细胞、多形粒细胞和单核粒细胞的总称,分 为2种: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非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 4.白细胞的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细菌入侵的巡逻兵。当细 菌等异物入侵时,白细胞便进入被入侵部位,将细菌包围、吞噬、消灭,故白细胞有人体“白色卫士”之称。可见白细胞数减少,就会削弱人体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 5.白细胞的正常值:。正常白细胞数为(4~10)×109/升,通俗说就 是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平均值则为7000个。 6.白细胞减少症的定义: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值持续低于4000-10000 7.分类:分2种:原发性和继发型 8.病因: (1)化疗后常见的副作用; (2)药物:如服用解热镇痛药、磺胺类药等,此时如白细胞偏低过于明显,则应停服或换药。 (3)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染等,此时一方面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另方面可酌情服用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4)免疫系统疾病:因放射线引起的白细胞偏低,此时应停止放疗,选服能增加白细胞的药物。

(5)由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易发生反复,严重感染,可做脾切除术。 (6)感染: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7)生理因素或其他原因:白细胞的数值,除了疾病因素可以引起变化外,亦受生理因素及其他原因影响,餐后、剧烈运动、寒冷、疼痛、恐惧等可致白细胞升高;冬天白细胞比夏天高,下午检查比清晨高;妊娠亦可使白细胞升高在肿瘤病区常见的是化疗后白细胞的降低, 9.临床表现:头晕,乏力,肢体酸软,食欲减退,精神萎靡,低热等 10.并发症:(1)口腔感染:这是白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 见扁桃体红肿,咽部粘膜溃疡,继而可有坏死水肿,粘膜潮红及颈淋巴结肿大等。(2)急性肛周脓肿:可迅速形成溃疡、坏死及假膜。(3)而白细胞减少症引发的并发症还会使全身各系统感染:败血症是本病的主要威胁,致死率高达30%~40%。 11.护理 (一)病情观察 1、告诉患者遇到下列情况及时报告:寒颤发抖、体温38度以上、咳嗽、乏力等。 2、观察口腔、咽部、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有无感染征兆。(二)护理 1、病室要求:

17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及工作流程(修改)(1)

发布部门:护理部页数:1 / 4 发布日期:2015/11/10 文件号:HL-B(WZCG)-017 审核人:顾建芳 修订日期:2016/5/25 版本号:1.1 批准人:禹宝庆 一.护理常规 1.定义: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经各种途径侵入新生儿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 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的感染。新生儿时期该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2.观察要点 2.1观察患儿有无反应差,嗜睡,发热或者体温不升,不吃,不哭,体重不增的症状。 2.2观察患儿有无出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两眼凝视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 2.3观察患儿有无出现面色青灰或紫绀或有双吸气,呼吸暂停出现,提示可能有肺炎或呼 吸衰竭等,若呼吸浅表,心率超过160—180 次/分,提示可能有心率衰竭。 2.4观察患儿黄疸情况,有时候黄疸是败血症的惟一表现,常表现为生理性黄疸消退延迟, 或者黄疸迅速加重或退后复现。 2.5查看患儿皮肤,粘膜,脐部或者其他部位的蜂窝组织炎,甲床有无感染。 2.6观察患儿有无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等应考虑感 染性休克或DIC,应立即与医师联系,积极抢救。 3.常见并发症及处置 3.1化脓性脑膜炎 3.1.1特殊的表现:由于前卤,后卤及骨缝未闭,常有前卤隆起或饱满等颅内压增 高表现。眼部异常:有两眼无神,双目发呆,凝视远方,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 大小不等。 3.1.2处置: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刺激、遵医嘱运用抗菌药,观察药物毒性反应。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若体温超过38.5℃时, 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防止惊厥。 3.2感染性休克 3.2.1处置:注意保暖、供氧(8~10L/min)、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严密 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尿量、神志。及时的建立静脉通路后,根据医嘱给予补液, 抗感染抗休克治疗。 4.护理问题 4.1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有关 4.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脐炎、脓疱疮等感染性病灶有关 4.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及摄入不足有关 4.4潜在并发症: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休克 5.护理措施 5.1常规护理 5.1.1维持体温稳定,当体温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以保暖措施,适当增加被服 等;当体温过高时,遵医嘱予以物理降温及多喂开水。保持病室整洁、调节 适宜的温湿度。 5.1.2保证抗菌药物有效进入体内,加强巡视补液部位,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 5.1.3观察病情的变化,加强巡视,注意患儿的面色、体温等,若有异常及时通知 医生。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评估】 1. 病情评估(1)生命体征 (2)有无体温不规则或高热,脉细数,抽搐等感染症状(3)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皮肤发花等中毒休克症状(4)了解血常规,脑脊液,尿常规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2. 家长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 进食,吸吮能力【护理要点】 1.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2. 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 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5. 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6. 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7. 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8.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9. 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健康指导】 1. 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2. 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3. 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多由于缺氧及产伤或医源性损伤所致的一种脑损伤疾病。早产儿发病率高,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病死率高,存活者也有神经系统后遗症。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对此类患儿的护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o,并给予仰卧位,避免垂头仰卧。患儿因不宜搬动,头部长时间采取一种体位,易发生痰堵而加重缺氧,故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2.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注意保温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体温过低,可用暖箱,热水袋保暖。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给氧前要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漏气,吸氧导管是否通畅。用氧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井做好记录。 4.镇静镇静镇静镇静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最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鲁米那、水合氯醛等。用药同时认真记录用药时间,剂量及效果,若用药0.5h后效果不佳,可重复用药或交替使用,以达到镇静的目的。 5.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

粒细胞缺乏症地护理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 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 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10 岁儿童低于 1.5 ×10^9/L , 10~14 岁儿童低于 1.8 ×10^9/L ,成人低于 2.0 ×10^9/L 。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 时(低于 0.5 ×10^9/L )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药物反应、化学药物中毒、电离辐射、感染或免疫性疾病,亦可原因 不明,但最常见的病因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患者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高热、寒战、头痛、极度衰弱、全身不适。 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牙龈、口 腔粘膜、软腭、咽峡部发生坏死性溃疡,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皮肤、鼻腔、阴道、子宫、直肠、肛门均可出现炎症。局部感染常引起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肺部的严重感 染引起咳嗽、呼吸困难、紫绀。发生败血症时可伴肝损害,出现肝大、黄疸。严重者可伴中毒性 脑病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药物过敏者可发生剥 脱性皮炎。若短期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 2×109/ 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0.5 ×109/ L 以下。 分类仅占 1~ 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再生障碍 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 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成熟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 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急性白血病相鉴别。 三、其他:血沉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总胆红素定量升高。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 文件名称: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 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 执行时间:年月日 【观察要点】 .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护理措施】 .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 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 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 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 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 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 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 []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 文件名称: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 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 执行时间:年月日 【观察要点】 . 生命体征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应马上告知医生,积极协助抢救,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重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 . 意识观察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 观察前囟囟门饱满紧张、颅骨缝有分离,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应引起重视,防止脑疝发生。 . 其他注重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烧伤病人护理查房

一、病例介绍 患者何素英,女,83岁,因全身多处烧伤4小时于2012年9月21日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见:腰背部,臀部,肛门,左下肢大部创面呈焦黄色,局部皮温低,呈皮革状,左侧腹部,左上肢,右手背部可见大量水疱形成,大部分表皮剥脱,创面微湿,红白相间。入院诊断是:1. 特重烧伤《深2-3度,面积35%》2, 老年痴呆》。 入院后积极术前准备,于2012.9.21.19:30在全麻下行烧伤创面清创,包扎术。术后转入ICU, 给予补液,抗感染,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治疗。 二、烧伤深度分级 一度烧伤:损伤限于表皮浅层。症状是患处皮肤发红,疼痛不剧烈。可自然愈合,无疤痕。 浅二度烧伤:损伤为表皮和真皮上1/3,症状是患处红肿起水泡,可有剧烈疼痛和灼热感。可自然愈合,无疤痕或轻微疤痕。 深二度烧伤:损伤为表皮和真皮深部,症状是患处发红,起白色大水泡,因为神经末梢部分受损,疼痛较浅二度要轻。可自然愈合,会留下疤痕。 三度烧伤:全部皮肤损伤。患处呈皮革状黑色焦痂或苍白,可有流液现象。由于大部分神经末梢损坏,此类烧伤者经常无患处疼痛感。 四度烧伤:有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骼损伤。 三、烧伤病人的分期 1.休克期烧伤48小时至72小时内易发生休克,此期称为休克期。体液渗出多自伤后2 小时开始,6~8小时最快,36~48小时达高峰,然后逐渐吸收。烧伤面积愈 大,体液丢失愈多,则休克出现愈早,且愈严重。 2.感染期大面积烧伤极易发生感染,主要表现为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或创面脓毒症 (血培养阴性)。感染贯穿于整个病程中,且常有三个高峰。 早期败血症凶险,出现在烧伤后3~7天内。有效地抗休克,可减少早期暴 发型败血症。 中期败血症多出现在伤后2~4周焦痂分离脱落后,为烧伤感染的主要阶 段。早切痂、早植皮,可降低中期脓毒败血症的发生。 后期败血症多出现在烧伤1个月后,与创面长期不愈合、病人免疫力极度 低下有关。积极改善全身情况,早期植皮,常可避免。应警惕烧伤败血症的 发生。 3.修复期烧伤后5~8天始至创面消灭,Ⅰ°~Ⅱ°烧伤能自行愈合,深广创面可因受感 染而转化为Ⅲ°创面。Ⅲ°创面除早期切痂植皮,创面较大时必须待出现健康 肉芽,才能植皮修复。深Ⅱ°和Ⅲ°创面愈合后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瘢痕。 四、大面积烧伤病人的补液原则 1.前8小时输入总量的一半,以后16小时输入总量的另一半。面积大、症状重者需快 速输注,但对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却应避免过快而引起心衰和肺水肿。第二个24小时输液总量除基础水分量不变外,胶体液和电解质溶液量为第一个24小时输注的半量。第3日静脉补液可减少或仅用口服补液,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低渗糖不宜过快,重症病人补充碳酸氢钠。 2.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溶液,因可避免高氯血症和纠正部分酸中毒,其次可选用等渗盐水、 5%葡萄糖盐水等。胶体液首选血浆以补充渗出丢失的血浆蛋白,如无条件可选用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等暂时代替。全血因含红细胞,在烧伤后血浓缩时不适宜,但深度烧伤损害多量红细胞时则适用。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 文件名称: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 执行时间:年月日 【观察要点】 .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护理措施】 .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 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 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 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 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 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 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 []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 文件名称: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 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 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 执行时间:年月日 【观察要点】 . 生命体征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一旦有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应马上告知医生,积极协助抢救,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重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 . 意识观察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 观察前囟囟门饱满紧张、颅骨缝有分离,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应引起重视,防止脑疝发生。 .其他注重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2014年护理资格知识:败血症病人常见的热型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败血症病人常见的热型为: ( A )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2.当外界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人体惟一的散热方式是 ( D )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蒸发 E.反射 3.人类适应不包括的层次是: ( A ) A.物理层次 B.生理层次 C.心理层次 D.社会文化层次 4.下列哪组疾病属甲类传染病: ( C ) A.天花、霍乱 B.天花、鼠疫 C.鼠疫、霍乱 D.艾滋病、霍乱 5.属门静脉属支的是 ( B ) A.直肠下静脉 B.肠系膜下静脉 C.卵巢静脉 D.肾静脉 E.肝静脉 6.水肿患者如出现腹大如鼓,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二便不利,此时宜 ( A ) A.急则治标 B.缓则治本 C.标本同治 D.通因通用 E.塞因塞用 7.慢性肾炎肾病型在用氮芥治疗中应特别注意观察 ( D ) A.消化道症状 B.出血性膀胱炎 C.肝功能损害 D.白细胞减少 E.脱发 8.非语言行为不包括: ( A ) A.介绍 B.倾听 C.微笑 D.抚摸

9.急性肾衰竭少尿无尿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是 ( C ) A.低钙血症 B.低钠血症 C.高钾血症 D.低钾血症 E.高镁血症 10.下列有关胰岛素使用注意事项中,错误的是: ( A ) A.未开启的胰岛素应冷冻 B.预混胰岛素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如需短效与长效胰岛素混合使用,应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后再抽吸长效胰岛素并充分混匀 C.可选择上臂、大腿前外侧、臀部、腹部脐周5cm内不注射等处皮下注射 D.胰岛素注射器及注射笔要合理使用,避免因重复使用而造成局部感染 11.小儿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错误的是: ( A ) A.惊厥发作时立即搬至抢救室进行抢救 B.及时清除口鼻咽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C.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及神志改变 D.专人守护,防止坠床和碰伤 12.不属于依赖性麻醉药品的是: ( C ) A.可卡因 B.大麻 C.安定 D.阿片类 13.对放射治疗出现皮肤反应患者的护理方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 A.用肥皂清洗,保持皮肤清洁 B.不用刺激性的药物 C.防止皮肤摩擦 D.不要强行撕扯皮肤的脱屑 E.Ⅲ级皮炎停止放射治疗 14.下列哪项不是胰腺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 C ) A.胰瘘 B.胆瘘 C.肠瘘 D.胆道感染 15.采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急性期血样。最迟不晚于发病后 ( C ) A.2天 B.4天 C.7天 D.10天 E.12天 16.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错误的是 ( D ) A.无诱因的心前区剧痛 B.AST升高 C.中年以上突发休克,频繁恶心、呕吐、上腹痛 D.起病即有发热

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ANC)绝对值低于正常值而言,即新生儿生后2周-1岁时ANC<1.0×10^9/L,>1岁为<1.5×10^9/L,ANC<0.5×10^9/L称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减少持续6个月以上才可诊断为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一)病因:一般而言,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多见,原发性少见。诱发因素如下: 1.遗传因素 先天性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较为罕见。分为两型: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和重型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于1岁内死亡。后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和儿童期均可发病,因反复感染而Ig水平可升高。两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0.5×10^9/L。尽管单核细胞增多,仍易患严重感染。 2.感染 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布氏杆菌病,粟粒性结核,严重败血症等;病毒感染,如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病毒性肝炎等;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立克次体感染,如斑疹伤寒等。 3.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化学品,如铅、苯、汞等;药物,如氨基比林类药物、抗癌药、氯霉素等。 4.血液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5.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慢性活动性肝炎、新生儿同种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纯粒细胞再生障碍等。 6.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疟疾、慢性溶血性贫血、晚期血吸虫病、黑热病、原发性脾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7.其他 如情绪变动、运动、体温变化等都可以导致粒细胞的分布异常。 (二)诊断 1.症状 主要症状是细菌的易感性。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最常见的是化脓性感染,如皮肤蜂窝织炎、浅表或深部的皮肤脓肿、疖病、肺炎和败血症。口腔炎、牙龈炎、牙周组织炎常为慢性炎症。 2.体征 感染体征:发热、化脓,局部常见渗出、波动感、溃疡和扁桃体炎等。全身感染则有相应感染体征。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或正常,但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可由于病因不同有不同变化。 (2)骨髓:增生性骨髓象,红系、巨核系正常,粒系可减少(骨髓衰竭性疾病)、成熟障碍(周期性和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增生活跃(外周原因)。嗜酸细胞、单核细胞可代偿性增加。 (三)鉴别诊断 主要是病因之间的鉴别诊断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

粒细胞缺乏症的护理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粒细胞缺乏病人的护理一定义 外周血正常白细胞计数是4~1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60-7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0岁儿童低于×10^9/L,10~14岁儿童低于×10^9/L,成人低于×10^9/ L。当中性粒细胞严重减少时(低于×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是血液系统中的急症,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 二病因病理病机 粒细胞缺乏症可继发于、化学、、或疾病,亦可原因不明,但最常见的是药物反应。 三临床表现 发病前多数有某种药物接触史。起病急骤、、、、极度衰弱、全身不适。由于粒细胞极度缺乏,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感染成为主要合并症。、粘膜、、咽峡部性,常覆盖灰黄或淡绿色假膜。、、、、、均可出现。常引起相应部位肿大。肺部的严重感染引起、、。发生时可伴肝损害,出现、。严重者可伴性脑病枢感染,出现头痛、、、,甚至。者可发生。若内不恢复,死亡率极高。 四诊断 实验室 一、血象:白细胞明显减少,常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109/L以下。仅占1~2%,甚至缺如,余绝大多数为和。和变化不大。

二.骨髓象:细胞增生不良,分类中红系、巨核系细胞正常。粒系细胞视病因而定。障碍型粒细胞缺乏症,其粒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有时仅见少数早幼粒和原始粒细胞。免疫型粒细胞缺乏症的粒系细胞比例可能不减少,但有障碍。恢复期细胞增生高度活跃,并有一过性原始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增多,但数日内比例恢复正常,可与相鉴别。 三、其他:增快,严重感染者可伴肝功异常,主要是定量升高。 五治疗 一、停用引起或可能引起粒细胞缺乏的各种药物。 二、病人应在单人病房,条件允许时住进层流病室,做好隔离,包括口腔、肛门、外阴等易感部位的局部。 三、合理使用,尽量在用药前仔细寻找病灶,做咽拭子.、、等。 四、适用于免疫型粒缺乏患者,并可改善全身中毒。但由于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招致感染及掩盖感染症状。疗程宜短,待细胞数回升后逐步停药。 五、粒细胞输注适用于粒细胞持续在极低水平且伴严重感染 六、促白细胞生成药如、、或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七、全身支持治疗加强,补充液体,保证足够热量。有肝损害时可用大剂量等护肝治疗。 六护理 1 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粒细胞缺乏症病人护理的关键是做好预防感染。该病病人免疫功能受损,抵抗力极差,容易受感染。入院即入住单间病房,最好是给予无菌病房或无菌层流床,实施保护性隔离。病房每天紫外线消毒2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3-08-14T14:04:47.7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洪海燕[导读] 加强新生儿护理,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保护皮肤黏膜的完整,勿用不清洁的布擦拭或挑割新生儿口腔。 洪海燕(黑龙江省大庆市中医医院 163311)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264-02 1 护理评估 1.1 健康史 1.1.1 病原菌致病菌随地区和年代而各异。我国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近年来由于NICU的建立,各种侵入性医疗技术的开展、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的提高,使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即绿脓肝菌)、厌氧菌、耐药菌株感染有增加趋势。 1.1.2 感染途径①产前感染:孕妇菌血症时致病菌经胎盘侵入血循环而感染胎儿;羊膜囊穿刺术等操作不慎亦可致胎儿感染。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②产时感染: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时阴道细菌上行导致胎膜、脐带和胎盘炎症,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产时医疗操作污染。致病菌以大肠杆菌多见。③产后感染:细菌经脐部、皮肤、黏膜或呼吸道、消化道侵入血液,以脐炎所致者最常见。近年来医源性感染亦有增多趋势。致病菌以葡萄球菌多见。 1.2 身体状况 新生儿败血症无特征性表现。产前、产时感染多在出生后3日内发病;产后感染多发生在出生3日以后。一般表现为反应低下、嗜睡、拒食、不哭(所谓“四不”症状即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和体温不稳定。若出现病理性黄疸、休克表现、肝脾肿大、出血倾向的同时有皮肤感染病灶,应高度怀疑新生儿败血症。严重者可并发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1.3 心理、社会资料 评估患儿家长对本病病因、性质、预后的认识程度;病情轻者,家长易忽视,重者可引起死亡,而且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家长会产生自责、恐惧及焦虑心理;或是在就诊中患儿所出现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致使治疗效果不理想,而使家长对医护人员感到不满意及不信任,出现抱怨情绪。故应注意评估患儿居住环境、家庭卫生习惯、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心理反应等。 2 护理措施 2.1 维持体温稳定的护理①发热时,调节环境温度,松开包被,供给充足的水分,或温水浴,体温即可下降。新生儿不宜用退热药、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刺激性强的降温方法,否则易出现体温过低。②体温过低时,及时保暖或置入暖箱,使体温恢复正常。③体温波动大时,1~2小时测体温一次,物理降温后半小时复温,体温平稳后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病情稳定每天测体温2次,并记录。 2.2 清除局部病灶促进皮肤早日愈合,防止感染蔓延扩散。脐部感染时先用3%H2O2清洗,再涂碘伏;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75%的乙醇消毒);口腔溃烂时用4%硼酸水冲洗,并多喂开水。 2.3 营养不足的护理感染可导致摄食不足(拒乳)和消化吸收障碍(呕吐、腹泻)以及代谢消耗过多,极易发生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出现营养不足。故应坚持母乳喂养,少量多次,耐心哺喂。体弱者,鼻胃管喂乳或静脉高营养液或输入血浆、清蛋白、鲜血等,以补充能量;每日测体重1次,可作为观察疗效和喂养情况的评估标准。 2.4 预防化脓性脑膜炎(或肺炎)的护理 控制感染的护理:①清除局部感染病灶,如脐部感染、皮肤脓疱疮、尿布皮炎等;②按医嘱静脉输入有效抗生素,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抗生素应联合应用,静脉给药、疗程足够。病原菌不明者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病原菌已明者可按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对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或出生3日内发病(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可能性大)者,联用氨苄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或出生3日后发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可能大)者,联用耐酶的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其他如万古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头孢唑啉亦可选用。对绿脓杆菌可用丁胺卡那霉素;厌氧菌可用甲硝唑;衣原体、支原体用红霉素;链球菌用青霉素G。并发脑膜炎时应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本病用抗生素疗程约需10~14日或更长,故应注意保护静脉。同时应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尤其是青霉素类药物,一定要现配现用,确保疗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脏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③按医嘱输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者)、免疫球蛋白(早产儿)、换血(极重症者),以提高患儿抗病能力,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健康指导 3.1 防治孕母感染,分娩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羊膜早破超过12小时时可给孕母抗生素,预防新生儿产前和产时的感染。 加强新生儿护理,注意皮肤黏膜的清洁,保护皮肤黏膜的完整,勿用不清洁的布擦拭或挑割新生儿口腔。注意脐部的清洁与护理,如皮肤或脐部有化脓性感染时,及时用抗生素。新生儿接触的物品均应消毒。与有感染者隔离。 3.2 告诉家长若孩子发生脐部、皮肤、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时,应及时、彻底医治。向家长解释使用抗生素治疗本病需较长时间才控制感染,对患儿康复应有耐心及信心。 参考文献 [1]曹莎丽.新生儿的特点及其护理[J].健康天地,1995年05期. [2]汪建娟,赵颂秋.新生儿败血症38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3]李华.新生儿综合护理的体会[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03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