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安徽省情

最新安徽省情

最新安徽省情
最新安徽省情

第一节地理概况

安徽简称皖,地处华东地区,跨长江、淮河流域,是国内南北地理交汇过渡地带。距东海约300公里,属近海内陆地区。周边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省接壤。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人口:6461万省会:合肥区划:全省设17个省辖市,下辖5个县级市、56县,45个市辖区。“两根筷子夹着碗,屏障在西也在南,东面不平北边平,黄山胜过九华山。”这首民谣形象地概括了安徽省的旅游地理面貌。两条江河(长江和淮河)像两根筷子,巢湖如碗,西面的大别山和东南面的天目山如屏,北边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大平原。而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则是安徽最有名的风景名胜区。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初年,取旧时的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以长江为界,形成了皖北和皖南两大地域: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阳、淮南、蚌埠、滁州、巢湖、安庆、六安11市在皖北;黄山、池州、铜陵、宣城、芜湖、马鞍山6市在皖南。

第二节名胜风景

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黄山为安徽山水典范,区内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堪称“四绝”,199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令世人瞩目;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现存78座古寺庙,以佛教殿堂与皖南民居相结合而独树一帜;著名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摩崖石刻、道教遗存和别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瞩目;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灵秀兼备,有45峰、86怪石、18瀑等胜景;琅琊山以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特色。除国家级景区外,还有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

安徽文化遗存丰富而别具特色,歙县、寿县、亳州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是历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画派、新安医学、歙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园林建筑、徽菜和徽剧的发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县、黟县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历经沧桑而古貌犹存,其数量之多,构思之奇巧,石、木、砖雕之精美,举国罕见,是民间建筑的杰作,成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省内还有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黟县、桐城、凤阳。

安徽省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交替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为13℃-16℃。降水充沛,年降水量700-1200毫米,但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

第三节文化特色

安徽美食:皖南徽菜是安徽菜系的主要代表,徽菜向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它的特点是常以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擅长烧、炖,讲究火工。“红烧头尾”、

“红烧划水”、“腌鲜桂鱼”等均为脍炙人口的传统名菜。以芜湖、安庆、合肥地区为代表的沿江菜,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代表菜有长江鲥鱼、无为熏鸭等。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形成的沿淮菜,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最有名的当属“符离集烧鸡”和“奶汁肥王鱼”了。

安徽购物: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珍品,从唐、五代时就名噪艺林,一直享誉至今,人称“安徽文房四宝”。是馈赠佳品。安徽省虽地处内陆,相比华东各省,经济较不发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全省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发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其中尤以铁路运输最为发达,铁路通车里程2500公里以上,居华东首位。

安徽娱乐:安徽省北缘黄河故道,南为淮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两大文化起源的交汇地带,地方戏曲历史悠久,丰富多采。现有剧种20多个,其中影响较大,深受群众喜爱的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等。

第四节经济发展

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具备加快发展的很多有利条件。国际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利合作、加快融合的趋势增强,有利于我省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必将推动我省更快更好发展。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奋力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861”行动计划积蓄的能量持续释放,为加快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全省人民争先进位、干事创业的意识日益浓厚,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合力正在形成。

“十一五”时期,安徽省发展也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低、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和经济外向度低的矛盾十分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特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自主创新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就业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较低,且分配中矛盾较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保持“十五”良好的发展势头,开创“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任务光荣而艰巨。在这一重要阶段,必须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全面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经济实力和综合省力,为安徽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二、必须坚持的原则

——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五个统筹”和“六个必须”,立足科学发展,实施

六项战略,促进社会和谐,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推进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基础,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支撑,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逾越经济发展的某些阶段和过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缩小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大力推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优化创业发展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创家业、创企业、创事业,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形成创业光荣、发展有责的社会氛围。

——提升“861”行动计划。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依靠技术进步,提升项目层次,丰富和完善8大产业基地和6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内容,锻造优势产业,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集聚,以此为抓手,形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优势的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平台,实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1万亿元目标。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推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革除阻碍发展的各种体制弊端,强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充分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东向发展的战略要求,加速融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建设和谐安徽。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于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中。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超过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半以上。财政收入1300亿元,年均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万亿元。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 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覆盖率达到28 66%,淮河、巢湖水质达到三类,城镇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天数315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2∶45∶4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到40∶25∶35。城镇化率提高到42%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 7个百分点,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0%以上。继续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经济外向度明显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180亿美元以上。五年累计利用外资130亿美元,累计利用省外资金5000亿元。

——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健全。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8万人左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争取达到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争取达到2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五年城镇新增就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分别达到

200万人和30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扩大到400万人,失业保险覆盖人数达到37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分别达到12000元、3800元,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25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之内,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以上。农村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7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40%。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文明和谐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继续好转,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40%,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控制在3以内。人民群众的饮食用药安全得到良好保障。

安徽省情常识(完美打印版)

2016年安徽省情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 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关于“安徽”省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一说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辖七府三州,官方文书便简称为“安徽宁池太庐凤滁和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再简称为“安徽布政使司”,最后简称为“安徽省”。

安徽省基本情况简介

安徽省及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安徽省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管理概况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安徽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与江苏、浙江、湖北、河南、江西、山东接壤,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2014年,安徽省常住人口6082.9万人,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第一产业增加值239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2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252.4亿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1.5:53.7:34.8,人均GDP达34427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1256.3亿元,第一产业投资542亿元,第二产业投资9417.8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1296.5亿元。全省财政收入36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18.4亿元。 (二)各市州GDP排名。安徽省辖16个地级市,省会合肥。2014年底,各市GDP和人均收入排名为:

(三)安徽省国土资源概况。 1.安徽省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储量丰富。其中煤、铁、铜、水泥用灰岩、方解石是安徽省优势矿产,其资源储量在华东乃至全国均位于前列,是长三角经济区能源、金属和非金属原材料基地。2007年资源储量统计表列入矿区1084处(不含共伴生矿床286处),其中大型矿床159处,中型227处,小型304处,小型以下394处。 2.安徽省2014年关闭非煤矿山367座,其中露天矿山229

座、地下矿山32座、尾矿库12座、砖瓦黏土矿山94座,超额完成国家和省政府下达的关闭任务 3.2013年底,安徽省建设用地总规模达2905.35万亩,全省人均占有建设用地达到27 4.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的上限。许多地方建设用地增速较快、用地效率不高、结构失衡等阶段性特征明显,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仍很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任务繁重。 4.2013年第二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会于2014年1月3日在省政务服务中心交易大厅举行,本次成交面积5538.7535亩,成交总价1620 5.6511 万元,平均成交价2.9万元/亩。 二、蚌埠市经济社会和国土资源概况 (一)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蚌埠市是安徽省直辖市,因古代盛产河蚌而得名,有“珍珠城”的美誉。面积:总面积5952平方公里。人口:总人口343万人。下设蚌山区、禹会区、淮上区、龙子湖区四个市辖区,管辖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三个县。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三洋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哈武高铁、哈沪高铁的交汇点。2014年生产总值(GDP)1108.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安徽省情概况

省情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6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027万人,比上年增加77.9万人;常住人6195.5万人,增加51.9万人。城镇化率5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6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241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567.7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66.6亿元,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9883.6亿元,增长10.9%。2016年,全省就业人员4361.6万人,比上年增加19.5万人;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644.6千公顷,比上年扩大11.7千公顷;全省固定资产投资26758.1亿元,比上年曾长11.7%;全省财政收入4373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地方财政收人2673亿,增长8.9%;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98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

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河、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2016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294公里、一级公路667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2.3公里。到2016年末,全省高速公路达4543公里、一级公路达383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124.4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354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的矿种为128种(计算到亚矿种为16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124种(含亚矿种),其中能源矿种6种,金属矿种22种,非金属矿种94种,水气矿种2种。安徽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2016年地质勘查部门开展各类地质(科研)项目(省级)158项,新增查明资源储量的大中型矿产地10处,新增探明储量矿种1种(镍矿)。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

安徽省、合肥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省基本情况介绍 一、安徽省概况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因境内有皖山、春秋时期有古皖国而简称皖。现辖16个地级市、62个县(市)、43个县级区和152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012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02万人,常住人口5988万人。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土地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45%,居第22位。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世称江淮大地。长江流经安徽境内约400公里,淮河流经省内约430公里,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公里。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将全省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境内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面积800平方公里。 安徽在中国交通干线网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地位,铁路密度居华东前列。武汉—合肥—南京铁路客运专线将合肥到上海、武汉的行程缩短到3个小时和2个小时;京沪高速铁路使合肥到北京的行程缩短到4小时左右。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210公里,在建里程超过1000公里,合宁高速东达宁沪,芜宣高速南连杭

州,合安高速西接武汉,合徐高速北通徐州,一个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全省已发现矿种达158种,探明资源储量的有126种(含普通建筑石料矿种),其中煤、铁、铜、硫铁矿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黄山、西递和宏村古民居群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拥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等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歙县、寿县、亳州、安庆和绩溪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曾培育出道教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胡适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徽文化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池州的傩戏号称"戏剧活化石",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原材料和加工制造业基地,汽车、机械、家电、化工、电子、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在全国占有

安徽省情(最新)

安徽省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析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安徽位于东经114°54′一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2004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6461万人,居全国第8位。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我省长达416公里和43O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柱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湖泊110多个,著名的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安徽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省年平均气温14-16°C,南北相差2°C左右;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300公里;铜陵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安庆长江大桥连接南北,公路和内河运输能力分别居中部地区第2位和第3位;京沪、京九、亚欧大陆桥等铁路纵贯境内,全省铁路通车里程已达2326公里,居华东首位;空中交通拥有合肥、黄山、芜湖、安庆、蚌埠、阜阳等6大机场。安徽邮电通讯发达,是全国第三个实现所有市县通讯数字化的省份。 安徽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全省现有耕地408万公顷,水面105万公顷,其中可养面积48万公顷。共有生物资源10917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木本植物有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水资源蕴藏总量约为68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20位。全省已发现近140种有用矿产,探明储量的67种,煤、铁、铜、硫、磷、明矾、石灰岩等38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50亿吨,铁矿储量2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分别居全国第7位、第5位、第5位和第2位。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安徽地位的变迁 安徽在建国初期,曾被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列为沿海省份,它的两个主要城市蚌埠和芜湖当时被公认为大城市。这一点在当时的报纸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毛选和邓选中大家也可以看到有关文章。而在建国后到八十年代的三十多年里,安徽的经济地位也一直保持在全国第十四五名左右,属中等发达的省份。 安徽当年敢为天下先,凤阳小岗村在全国最先实行以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为此而名扬中外;芜湖的“傻子”年广久则成为当时中国个体户的代表,被誊为“中国第一商贩”。资源方面,安徽有天下第一山--黄山,有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九华山,有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有四大米市之首--芜湖,有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有华东最丰富的铁矿和铜矿,有中国最丰富的水泥原料,有中国第七长的内河通航里程,铁路长度华东第一,科技方面,有中国科技大学,有

合肥市情概述

合肥市情概述 一、城市概况。合肥,安徽省省会,居江淮之间,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现辖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巢湖市5个县(市),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4个区,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市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人口769.6万。 (一)人文底蕴深厚。合肥自秦朝置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三国旧地、包公故里”之称,是包拯、李鸿章、刘铭传、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杨振宁等众多名人的故乡。 (二)自然景观秀美。山水兼备,以水见长。800平方公里巢湖烟波浩淼,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半汤、汤池温泉闻名天下,享有“中国温泉之乡”的美誉。 (三)生态环境优良。年平均气温17度,降雨量893毫米,日照1971个小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园林城市之一,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经济加速崛起。合肥是中国发展最快城市之一,“十一五”以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发布世界增长最快都市经济体,按实际人均GDP计算,合肥排名全球第一;按就业计算,排名全球第二。 - 6 -

(五)对外开放扩大。先后与国外13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同18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目前,有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在合肥投资发展,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48家。 (六)投资潜力巨大。先后被评为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5年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日本大和证券》将合肥列为日资企业对中国大陆投资的首选城市。 二、投资环境 (一)区位交通优越。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中国中部最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KM的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地区最发达的7省1市、5亿人口,无论是消费还是投资,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大量的机会,都是巨大的市场。 1、公路:G40沪陕高速合宁段、G40沪陕高速合六叶段、G4 2、G50沪蓉沪渝高速合界段、G50沪渝高速合巢芜段、S12高速合淮阜七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全长106公里绕城高速全线贯通,已形成“一环七射”高速公路网。 2、铁路: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合西铁路、合福高铁穿境而过。包括规划建设的商合杭高铁、合安城际高铁、合宁城际高铁,未来几年将有10条高速铁路和电气化铁路交汇于此。 - 7 -

安徽省情常识(全面整理)

安徽省情常识 一、安徽概况 ㈠地理位置与面积 1.地理位置 安徽省地处江淮咽喉,襟江近海,承东启西,沟通南北。位于黄淮海大平原南部,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南部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居华东地区腹地。境内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2.面积 安徽省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长江、淮河横贯其间,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地理区。 ㈡人口与行政区划 1.人口 安徽是全国人口较多、人口密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省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6862.0万人,常住人口为5950.1万人,城镇化率43.01%。 阜阳市临泉县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县,黄山市黟县为全省人口最少的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安徽人口年龄类型由成年型开始进入老年型。65岁及以上人口为605.7万人,占10.18%。 安徽现有少数民族55个,其中回族人口最多,其次为蒙古族、满族、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沿淮淮北多且集中,沿江江南少且分散。 2.行政区划 安徽现有16个省辖市(地级市),6个县级市,56个县,43个市辖区,220个街道办事处,1716个乡镇(其中镇997个、乡719个)。 16个省辖市: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 6个县级市:合肥的巢湖市,阜阳的界首市,滁州的天长市、明光市,宣城的宁国市,安庆的桐城市。 安徽省省树为黄山松,省花为皖杜鹃,省鸟为灰喜鹊。 ㈢建省历史 1.安徽建省沿革 康熙6年(公元1667年)正式撤消江南省,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至此安徽正式建省(安徽省诞生纪念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省当时辖七府(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庐州、凤阳)、三州(和州、滁州、广德州)。乾隆25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衙门从江宁迁至安庆。 1949年4-5月,安徽江北、江南先后解放。以长江为界,分设皖北(驻合肥)、皖南(驻芜湖)行署区。1952年撤消皖北、皖南行署区,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市。 2.省名与简称的由来

安徽省省情

安徽省省情 一、概况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为安徽,江苏两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面积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万平方公里,长江流域6.6 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万平方公里。 二、区划人口 安徽位于东经114°54′~119°37′与北纬29°41′~34°38′之间,全省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居华东第3位,全国第22位。安徽现设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巢湖、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7个省辖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2007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6757万人,常住人口6118万人,城镇化率38.7%。 三、地理位置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襟江近海的内陆省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安徽清初属江南省,康熙6年(公元1667年),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而正式建省,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得名。境内有皖山、皖水,即现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时(公元前722—前481年)曾被封为伯国,称为皖国,故安徽简称皖。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分别流经安徽省长达416公里和430公里,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间西耸崇山,东绵丘陵,山地岗丘逶迤曲折;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

安徽各城市基本情况介绍

安徽各城市基本情况介绍 (附:2011年安徽16市城市竞争力排名) 合肥: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首批、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中国排行榜·2011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第1名、中国未来10年最具潜力的城市之一、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包公园、汤池温泉、三河古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巢湖风景区。 交通:京台高速,沪陕高速,沪蓉高速,合芜高速;合武高铁,合宁高铁,淮南铁路,合九铁路和宁西铁路;骆岗机场和新桥国际机场(在建)。 科研院所:“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11工程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 知名企业:江淮汽车、安凯客车、合力叉车、荣事达集团、美菱集团、徽商银行、徽商集团 芜湖:全省经济、文化、交通、政治次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沿江重点开放城市、成员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方特欢乐世界 交通:合芜高速、宁芜高速、沪渝高速;铁路有芜宁、芜铜、皖赣、铁路;芜湖港是长江第五大港、国家一类口岸、长江最后一个深水良港。 科研院所:省属重点: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奇瑞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华东光电研究所。 知名本地企业:、水泥、海螺型材 马鞍山:核心层城市,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旅游景点:国家:采石矶风景区; 交通:宁铜铁路、宁芜铁路、南京-马鞍山高速公路 科研院校:安徽工业大学 知名本地企业:马钢集团、星马汽车

淮南:安徽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城市”,我国53座之一,合肥都市圈成员。获得“中国区环境规划示范城市”奖、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先进城市、2011中国最佳投资城市全国第10位。 旅游景点:国家:八公山风景区、上窑山、焦岗湖 交通:、淮南铁路;全市有16个火车站,创吉尼斯纪录;合淮高速、阜淮高速、淮蚌高速 科研院校: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 知名本地企业: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集团、凯盛重工 蚌埠:安徽省第一个建市的地级市,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旅游景点:国家:龙子湖风景区 交通:京沪铁路、淮南铁路、京沪高铁;蚌京高速公路、蚌福高速公路、蚌宁高速公路、蚌洛高速公路、蚌连高速公路,蚌淮高速公路、徐明高速公路;蚌埠港为千里淮河第一大港。 科研院校: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科技学院、解放军装甲兵学院 本地知名企业:丰原集团、皖酒集团、蚌埠卷烟厂(黄山烟) 淮北:中国五大煤炭基地之一、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旅游景点:国家:相山风景区 交通:符夹铁路、青阜铁路;京台高速 科研院校:淮北师范大学 本地知名企业:淮北矿业集团、口子酒业、华孚色纺 铜陵:中国境内最小地级市。、、安徽省首批省级。 旅游景点:国家:天井湖风景区 交通:、;、;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口岸。

安徽省情资料(2015年版)

安徽省情(个人总结,已连续命中四年省考省情) 管理提醒:本帖被徽煌执行加亮操作(2009-02-11) 安徽省情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铜矿也大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

安徽省情常识与试题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铜矿也大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 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从2004年开始实施:八大产业基地、六大基础工程建设(提到“数字安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佛教名山:九华山 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 20.楚庄王时孙叔敖在寿县建造水利工程---芍坡(安丰塘)全国唯一官方铜冶机构--- 汉代江南设“铜官” 21.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安徽省情知识点

安徽省情知识点 1.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黄淮海大平原南部 2.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同时与6个省相连,北与山东,东与江苏浙江,南与江西,西与河南湖北 3.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 4.1986年3月1日,省人大六届二十次常委会批准黄山松为省树,皖杜鹃为省花,灰喜鹊为省鸟。 5.面积为450*570=13.9万平方公里,第22位,长江,淮河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江南(皖南)三大自然区;皖南的黄山(又名黟山)为长江、新安江两大水系的分水源地。 6.人口6516万,第8位 7.“安徽”之名为七府三州之简称,并非人为取“二府首字为名”。 8.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意义重大,1952年恢复安徽省、省会合肥 9.地质结构由: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构成,以平原为主,芜湖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其中最高点莲花峰海拔1873米 10.“梅雨”多发生在夏季,淮河是为我国最北冬季不结冰的大河,霜冻为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大气降水为水资源唯一的补给源,旱涝为主要自然灾害 11.铁矿储量华东之首。 12.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黄山、九华山(佛教)、天柱山(南岳)、琅邪山、齐云山(道教);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亳州、寿县、歙县、安庆; “天下第一名山”黄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黟县的西递、宏村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共有二处被列入。 13.农业大省、1979年春凤阳小岗村首先实行土地大包干,是全国第四个消去宜林荒山和基本全面绿化,“五八”造林绿化。 14.“861行动计划”,即扎实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到2007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2020年达30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皖电东送”工程;“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 16.“十一五”安徽发展战略任务:2006年2月23日,王金山在省十届人代会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求:开展“全面创业行动”,提出“861行动计划”,构建以“马芜铜”为重点的沿江城市群,“两淮一蚌”为突破口,其中首次提出“和谐安徽”,“平安安徽”。 17.至2005年末,安徽为17个省辖市(地级市)、5个县级市、56个县 18.道教名山,齐云山:以其独特的丹霞地貌和摩岩石刻为世人瞩目; 天柱山:“皖山”,汉武帝到此称为“南岳”; 佛教名山:九华山 19.皖西大别山地区五大水库:佛子岭、梅山、龙河口、响洪甸和磨子潭五大水库 20.楚庄王时孙叔敖在寿县建造水利工程---芍坡(安丰塘);全国唯一官方铜冶机构---汉代江南设“铜官”。 21.文房四宝:“宣纸、宣笔、徽墨、歙砚” 21.北宋毕升活字印刷,南宋寿州突火枪 22.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

安徽省情(详细版)

安徽省情 一、省情总介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以黄山、九华山为主。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水泥石灰岩等2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46.54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全省计有国家级、省级各类旅游点29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名胜风景区5处,历史文化名城3座,另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寺观多处。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山水人文交相辉映,是我国品位最高、景点最集中、特色最鲜明的山岳风光旅游区。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是江南道教圣地,太平湖和新安江,素有“山水画廊”之誉。江淮之间有历史上享誉数百年的古南岳天柱山,有因宋代著名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驰誉古今的琅郎山。采石矾、敬亭山、桃花潭、五松山、齐山和秋浦河等江南山水,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晚年的钟情之地,诗踪遗迹十分丰富。此外,小孤山、浮山、巢湖等名胜景观,都各具特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毫州、寿县,分别以其悠久的文化,古老的名胜建筑和著名的典故、传说而闻名遐迩。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安徽省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远古时期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部,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省是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悠久的历史产生出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学派,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文化。

安徽省情介绍

【安徽省情介绍】 安徽省简称“皖”,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介于东经114(25'~119(50'、北纬29(25'~34(40'之间,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国土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6%。1999年末全省总人口6237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4.9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7人,为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3.4倍。全省共有17个地级行政单位(包括15个省辖市,2个行政公署),107个县级单位。 安徽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其中以山地、丘陵为主。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绵淮北平原,东迤江淮丘陵,西卧大别山脉,南迭皖南群峰。淮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40米。江淮丘陵横亘于江淮地区中部,面积3.64万平方公里,岗沟相间,一般海拔40~100米。大别山区,婉蜒于鄂豫皖边境,面积1.19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0个,其中主峰天柱山海拔1488米,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皖南山区位于安徽南部,面积2.66万平方公里,以黄山、九华山为主,山峰海拔1000米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为省内最高峰。沿江平原属长江中下游平原,面积2.61 万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0~20米,河湖星罗棋布。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淮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在14~17(C 之间,由南向北递减,淮北和大别山区在15(C以下,沿江以南南部在16(C以上,其他地区在15~16C(之间。全省年平均无霜期为200~25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70~17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全省日照充足,光能资源较为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00~2500小时,适合多种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 安徽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水系,湖泊众多,水域辽阔。长江自江西湖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中南部,至和县乌江进入江苏省境,全长416公里,俗称“皖江”。长江流域在安徽境内面积6.6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皖河、滁河、青戈江、水阳江,还有巢湖水系和龙感湖、大官湖、菜子湖、升金湖、黄湖、泊湖、武昌湖等湖泊。其中,巢湖水面784平方公里,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淮河自洪河口进入安徽境内,流经安徽北部,至嘉山县洪山头入江苏洪泽湖,长430公里,在安徽流域面积6.6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颖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还有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等万亩以上大湖。新安江源出休宁、祁门的两条支流,在屯溪合流后称新安江,向东流经歙县街口,注入浙江新安江水库,总长194.3公里,流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 安徽矿产资源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且资源配套情况好,矿产分布相对集中,伴生、共生矿产多,在全国尤其是在华东地区十分突出。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35种,已探明储量的达67种。其中,煤、铁、铜、硫、磷、明矾、水泥石灰岩等20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10位。现已探明煤炭储量246.54亿吨,居全国第7位;铁矿储量299.9亿吨,铜矿储量384.9万吨,均居全国第5位;硫铁矿储量5.64亿吨,居全国第2位。 安徽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全省共有野生植物3200余种,许多植物种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工业、食品、化工、药材的原料。在农作物中,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

安徽省情英文翻译

Anhui province across the river in the eas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fshore inland provinces, which shortened form is "Wan" located in the Eastern China , provincial capital of Hefei. In A.D. 1667 by the Qing dynasty Jiangnan province (formerly the south Zhili in Ming dynasty now in Anhui, Jiangsu, Shanghai) division and province (east of Jiangsu), originally, beginning said Jiangnan left station of Nanjing; Originally, in 1667 changed to Anhui province from Anqing mansion, Huizhou house (now Huangshan city) 2, two capital of Anqing. By building lineag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Qing dynasty, Anhui province. Across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he river, the Yangtze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Anhui section of commonly known as "Wan Jiang in eight hundred", is bounded to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formed the Huaibei, Jianghuai, Jiangnan region.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motherland, it is an offshore inland province, is located in east longitude 114 ° 54 '~ 119 ° roughly' and northern latitude 37 ° 41 '29 ~ 34 ° 38', the province about 450 km wide from east to west, north and south about 570 kilometers long, with a total area of 13.96 square kilometers, accounting for about 1.45% of the nation's total, in east China. 3, no. 22 of the country.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warm temperate zone transition region, Huaihe river as dividing line, north is a warm temperate semi-humid monsoon climate, has a humid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Anhui province is a mild climate, sufficient sunshine, monsoon, clear four seasons.The sixth national census in 2010, the province census register population of 68.62 million.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east China hinterland, is China's eastern Jin jiang offshore inland province, acros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jiangsu, zhejiang, east south jiangxi, west hubei, henan, shandong in the north, culture mainly divides into: from south to north, hui culture, Jianghuai culture and central plains culture; Provincial capital of Hefei,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Nanjing in 1667-1760, Qing dynasty after 1760 moved to Anqing mansion a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hangeable, capita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lowers for Anhui province tree of Pinus taiwanensis, province Anhui cuckoo, provincial bird for the field. Anhui province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China, is off the coast of east China area across the river in inland provinces, was in the beautiful, the humanities ceremony, rice fragrant fish fat, with rivers. One of the five largest fresh water lake Chaohu lying in Jianghuai, element for the Yangtze river, Huaihe river on both sides of the "land of fish and rice".Province area in east China. 3, no. 22 of the country. Among them: the huai river basin in 6.7 square kilometers, 6.6 square kilometers in Yangtze river basin, xin an river basin of 0.65 square kilometers. In the Yangtze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Anhui, and total length of 416 km, Huaihe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north of Anhui, and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430 km. Anhui and Jiangsu, Zhejiang, Shandong, Hubei, Henan and the six provinces of Jiangxi province. Landscap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plains,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plains and hills and low mountains and white arrangement, present diverse topography Sex. The Yangtze river and Huaihe river from west to east across the whole territory, the province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natural regions: the Huaibei plain, Jianghuai hilly, WanXi DaBieShanOu, coastal plains and mountains in the south of Anhui. Plain area of 31.3% of the total area of the province (including 5.8% of the dyke), 29.5% hilly, mountainous area accounts for 31.2%, 8.0% limnetic depressions. In Dabie mountain, Huangshan mountain, Tianzhu mountain and Jiuhua mountain, the highest peak of Huangshan lotus peak elevation of 1864.7 mete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