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眼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七年级下)

《眼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七年级下)

《眼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七年级下)
《眼和视觉》教案1(浙教版七年级下)

第六节眼和视觉

教材分析: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同老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把眼和视觉同凸透镜整合起来,在知识上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框架。对于学生来讲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是非常难于理解的,所以首先要先树立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高度积极性,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两类不同性质透镜的特点和功能,并能区别它们。然后通过教师板画示范和多媒体的展示结合认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分析凸透镜的两个实焦点、光心、焦距、主光轴等,最后能找到其中的识记和应用的方法。

其次有关眼睛和视觉的限制个人为人难度不高,所以着重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兴趣、常识的基础上去训练、调动和渗透,能让学生意识到关注生活的重要性,明白善于思考、观察和总结的价值所在。同时在人类视觉上的限制问题上引申出的近视、远视及它们的成因和矫正办法,以及对眼睛的疾病的探讨上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了解,倡导学生“爱护眼睛,保护视力”,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透镜的种类、特点和基本性质;

能应用凸透镜模型解释照相机、放大镜和人眼球的作用;

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能说出视觉形成的功能;

能说出照相机和眼睛的相似之处;

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并知道矫正方法。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掌握并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来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理念;

树立保护眼睛和用眼卫生的意识;

明白现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在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4、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人的视觉上的限制。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用作图法来表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视觉的形成。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应用并用,重在实验技能和方法的形成,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渗透,知识的理解、记忆的方法上给予指导。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了解放大镜、照相机、幻灯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刻度尺、照相机、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眼球结构模型、变色卡;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前激趣)课前放映flash《眼睛想旅行》,引起学生的兴趣。

1、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

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学生出谋划策)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

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你们也想试一试吗?(请注意安全问题)

2、在学生体验过冰透镜取火或观察过师生共同完成此实验后,教师引课:上面实验中,

我们实际上是制作了一块冰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家再看,老师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

3、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是透镜,效果完全相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

(一)、透镜:

认识:透镜的结构和特点。出示:两种透镜---中间比边缘厚;中间比边缘薄。(进行板画)凸透镜、凹透镜:一般用玻璃或者塑料制成的。(给出实物参照)

举例:生活、实验过程中我们在哪些情形下看到相关仪器内部运用了透镜呢?

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机、防盗门上的猫眼、眼睛等。

思考:光线经过透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光的折射---光线发生偏折。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了解光线经过透镜后的偏折效果?

实验: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凸透镜能将太阳光会聚一点。

2、换用凹透镜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还能得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吗?

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会聚的那一点称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1、凸透镜:会聚作用;会聚点---焦点(2个);焦距。

凹透镜:发散作用。

解释:用冰和阳光来取火的原理。冰透镜属于凸透镜,让平行光经凸透镜会聚,让焦点落在干草上,能量集中。

引导:其实,我们平时见过的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包括我们佩带的眼镜当中都有一些表面磨成球面的透镜。这些透镜是怎样的呢?下面大家来观察一下。

判断:能知道手里拿到的是什么透镜吗?你能告诉我是用什么方法确定你拿到的是什么类型的透镜?你们还能有其他方法吗?

强调: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与发散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多媒体介绍同时对它们进行交流与识记。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的介绍。

演示:教师用平行光源,演示平行光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产生的会聚与发散现象。

(有条件可以观察到两条平行光线连续通过两块以上的透镜的情形)

作图: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典型的实验图例画下来。(光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进行两种透镜和对光线的作用方面的形成性练习。(课后练习+作业本)

学生画三条特殊光线:1、能过中心的光线;2、平行光线;3、能过焦点的光线。

展示: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多媒体示范为主,真正的学生实验在实验室)

①桌子上有带刻度尺的光具座、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等,请你先点燃蜡烛,然后把蜡

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一起调整高度,让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在移动蜡烛过程中,观察能不能看到成像现象。

②你所观察到的像有时比烛焰(形成像的物体)大,有时比物体小,什么原因引起的?你猜

想在什么条件下会成这种放大、缩小的像?什么时候在光屏上又看不到像呢?

运用:以练习形式展开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运用,及时给予点拨和引导、巩固。(二)、凸透镜的实际应用:

1、放大镜:

实验:出示一凸透镜,让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字。(使用方法:必须将物体放在凸透镜的

焦距以内,前后移动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的倍数。)

特点:成像是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讲述:放大镜就是短焦距的凸透镜。思考:为什么用放大镜看远处的物体看不到放大的正立的虚像?---所以使用放大镜时,必须使放大镜接近物体,是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并通过调节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来改变放大的倍数。

交流:在生活中透镜还有哪些应用?

2、照相机:

阅读: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选定拍摄场景,要怎么样调节才能拍到清晰的像呢?像具有什么特点呢?

特点:成像是倒立、缩小、实像。

讨论:学生互相讨论生活中对凸透镜还有什么用处呢?---幻灯机、投影仪等。

---倒立、放大、实像。

承接:那么现在从我们身上找一找,有没有类似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呢?---我们人的眼睛在结构上跟照相机非常的相似,根据统计发现,人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睛来接收,所以眼睛是人非常重要的感觉器官。

思考:那么通过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形成视觉的呢?

(三)、眼睛:

观察:通过课件先认识眼睛外部看得见、摸得着的结构,观察顺序:有外到内。

眼睛的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泪器(泪腺和鼻泪管)、结膜等。(认识它们的

位置、特点和相应的功能)

眼睛的主要结构:眼球,大部分都是藏在头颅骨的眼眶内,只露出很少的一部分,这

样有利于保护眼球。

交流:具体展开认识眼球的结构,能记住它的名称和功能。(先让学生阅读,然后打出课件展示,再拿出模型一一对照分析)

眼球的结构主要分两部分:眼球壁和内容物

外膜:角膜、巩膜

眼球壁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边介绍边在书本的相应部分作记号---特点和功能:

1、眼球的外膜有角膜和巩膜。

角膜---无色透明、透光;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作用。

2、中膜一层有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虹膜---环形、颜色、中间黑洞洞的是瞳孔:光的通道;

睫状体---环形、上有睫状肌;

脉络膜---占了中膜大部分、位于后部、提供营养和吸收散射的多余光线。

3、内膜:只有视网膜。

视网膜---有许多感光细胞:感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

注意:三层膜构成了一个空间结构,里面需要承载物质或者说容纳物质---内容物。

4、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通过模型和板画认识到它们的位置、特点和功能。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先让学生记忆5分钟,然后请4个大组派代表比一比:比说出结构名称、比在课件中填空)

整理:师生共同梳理一遍,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中来,把握住形象记忆的方法(画中记)。

实验:虹膜的颜色:不同肤色的人的颜色不同。

观察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用手电直照射右眼。

观察: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

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大小。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解释:到了室外瞳孔就会缩小,到了室内瞳孔就会放大。靠近光源怎么变?远离呢?

质疑:晶状体的曲度有睫状体上的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的,从而就改变了它的焦距。探讨:外界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穿过哪些结构)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上。

(眼球的折光系统)相当于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发生光的折射,得出折光系统。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然后兴奋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在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结论:视觉形成的过程:视神经

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大脑

比较:这个过程与照相机是不是非常相似呢?

瞳孔虹膜晶状体视网膜

通光孔光圈凸透镜底片

像:倒立、缩小的实像。眼球的焦距一般为1.5到2厘米左右,所以都能满足物距在两倍焦距之外的成像规律。

照相机成像原理=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原理

说明:孩子刚出生的时候,看上去都是倒像,6个月后就适应了!

照相机与眼睛的成像原理

人的眼睛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样,都是在一定条件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但人的感觉靠神经的传递又把看到的倒立的像“再倒过来”。

应用:大家桌子上有凸透镜,它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或眼球的晶状体,桌上还有光屏,它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或眼球的视网膜,现在我们用实验来体验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过程,谁能把烛焰成出倒立缩小的实像。

如果我嫌拍的照片上的像太小,如何调节照相机镜头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如何调节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

大家保持烛焰与凸透镜的距离不变,前后移动光屏,体味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像原理。

你有近视眼镜吗?你知道它是属于哪种透镜?你知道怎么进行矫正吗?

你身边有人带了“老花眼镜”了吗?你知道它又是属于哪种透镜?如何矫正呢?(四)、人类视觉上的限制:

实验:(学生两个人积极合作)

1、测近点:将课本放在桌上,凝视这一页任意一个字。慢慢将眼睛移近,直至字体开始模糊不清。请同学帮你用尺量一下这时你的眼睛与课本的距离。这便是你眼睛的近点。

结论1你的近点是 厘米。

如果你是戴眼镜的,现在把眼镜除下,再重复这个实验。

结论2你现在的近点是 厘米.

2、测远点:请同学帮你拿起课本,凝视同一字,同学慢慢后退,直至这字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这时量一下你与课本的距离,这就是你眼睛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

结论:你眼睛具有分辨力的最远距离(远点)是 厘米。

3、测盲点:竖直拿起课本,置于距双眼30厘米处,看下面的加号和圆点。

+ ●

遮掩你的左眼,右手拿着课本,以右眼凝视左面的加号,你的右眼仍能看见右面的圆

点吗?

继续用右眼凝视加号,慢慢地移近课本,你发现了什么?

当课本移到某一距离时,右面的圆点 (消失,重现),若把课本再往前移动呢?

遮掩右眼,左手拿课本,以左眼凝视右边的圆点,然后慢慢地移近课本。你又发现了

什么?

结论:视网膜上有无感光细胞的部位。

综合:1、可见人类在正常情况下三个方面的表现充分说明人类的视觉是有限制的:近点、远

点、盲点。

引入:如果人类的眼睛患有一定的疾病,那么人类的视觉还有受到什么限制呢?

)---近视、远视(老花)、青光眼、色盲等。

——

2、近视:

展示:近视的成因(课件)---

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

探讨:该怎么矫正呢?

3

、远视:

阅读:造成远视的根本原因: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使像成在视网膜后面。(再通过课件展示)

配戴凹透镜可矫正近视

讨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预防近视呢?从成因入手:

(1)看书写字姿势不准确。

(2)光线不适合(光污染)。

(3)持续用眼过度

(4)遗传……

假性近视,还可以恢复,通过注意用眼卫生和做眼保健操;而真性近视,前后径过长…… 交流:眼病:(1)色盲(通过变色卡),以遗传为主。

(2)斜视,白内障,青光眼,自行查找了解。

(3)色盲的问题。

操作:所以大家都应该关爱自己的眼睛,是非常珍贵的心灵之窗。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我们

的眼睛,保护我们的视力。

课外查找“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资料。

阅读:附加材料---显微镜和望远镜:

用课件简单介绍,有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一些网址或者资料。

三、结课:学生来总结,教师给予一个框架帮助学生的整理思路。

四、课堂练一练、比一比:老师出题、课后练习。

布置作业:

1、 必做:作业本;同步(看自己能力);预习、复习;能通过作图来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

律。

2、 选做:课外延伸凹透镜能成像吗?丰富自己对望远镜、显微镜和幻灯机的了解认识。征

集“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材料。

预习题:

1、 我们每天要获取和交换哪些信息呢?而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信息的呢?

2、 寻找生活中存在哪些电磁波?

教学小记:

这节课我主要想对凸透镜的学习讲一些感受,书本内容非常的简单,而个人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知道透镜涉及到的是光折射现象,因此必须让学生记住几条特殊光线的画法,然后通过实验再去推敲其中的原理和记忆,但是考虑现在对于数学上与科学的不同步,有些难度比较高的计算应该让学生选做,让有能力的同学先接触。

而对于眼睛的学习学生兴趣度很浓,所以通过模型和课件的结合教学的效果很好!

矫正

来自近处物体的光

线聚集在视网膜后

学`优∠中﹤考(,网https://www.doczj.com/doc/b33096648.html,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 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发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课过程]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中国最早的人类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 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 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 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学内容教法、学法 二、北京人 发现时间:1929年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万年

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状况:群居生活 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山顶洞人: 时间:1.8万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 发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 巩固练习:(见课件) 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 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 生分组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 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 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 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 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 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角的比较与运算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1.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重点)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能够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解决相关计算问题,会用量角器画角的平分线;(难点) 3.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用量角器画角平分线、用折纸法确定角平分线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重点) 一、情境导入 有一天聪聪和明明各带了一把折扇(状态如下). 下面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聪聪:“我的折扇张开大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明明:“我的折扇长一些,所以我的折扇的角也大一些”. 同学们有办法帮他们进行判断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比较 如图,射线OC ,OD 分别在∠AOB 的内部,外部,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 A .∠AO B <∠AOD B .∠BO C <∠AOB C .∠CO D <∠AOD D .∠AOB <∠AOC 解析:A.∠AOB 与∠AOD 的边OA 重合, OB 在∠AOD 内,所以∠AOB <∠AOD ,A 正确; 同理B 、C 正确;D.∠AOB 和∠AOC 的边AO 重合,OC 在∠AOB 内,所以∠AOB >∠AOC .D 错误,故选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比较大小,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比较大小的方法. 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类型一】 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 计算 如图,∠AOB =120°,OD 平分 ∠BOC ,OE 平分∠AOC . (1)求∠EOD 的度数; (2)若∠BOC =90 °,求∠AOE 的度数. 解析:(1)根据OD 平分∠BOC ,OE 平分 ∠AOC 可知∠DOE =∠DOC +∠EOC =1 2(∠BOC +∠AOC )=1 2 ∠AO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2)先根据∠BOC =90°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1)∵∠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 ∴∠EOD =∠DOC +∠EOC =1 2(∠BOC + ∠AOC )=12∠AOB =1 2 ×120°=60°;

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第一课 中学时代(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第一课中学时代 第1课时中学序曲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把握机遇不断成长 教学难点:理解中学时代的重要性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中学时代》。 2.齐读教材序言中的文字——中学时代。 3.师导入:同学们,我们步入了中学时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中学生活已经开始。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中学时代更加精彩、更加阳光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第一课第1课时《中学序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的起点 1.角色扮演——小学生与中学生的对话(教材P2—3)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中学生与小学生两种身份的的思考,带领学生发现中学生活与小学生活的不同,引导学生体味成长的意味,帮助学生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生的角色转变。 (1)请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学生和中学生,现场演绎对话,可以适当增加对话和旁白。(提醒:需要教师澄清学生的真实身份,避免日后给扮演者造成影响)(2)即兴采访:上了中学,你觉得长大了没有?为什么?你想长大吗?你对中学生活有哪些期待?你对自己有哪些期待? 提示:上了中学,我们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的身体会长高,会出现第二性征,我们的心理也会逐渐成熟,但是中学生还属于未成年人,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从身体的变化来看我们是长大了,但是从心理变化上看,我们还没有长大。 总结提升:不管我们想不想长大,时间的指针不会倒转。今天,我们已经从小学生长成了中学生,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以积极的状态投入新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2.中学生生活之初体验、初发现(教材P3—4) (1)创设情境:播放舒缓的音乐,或者多媒体配上画面,比如校园风景、社团活动、师生风采等。 (2)心情分享:按照一定的顺序请每一位学生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对中学生活的初步感受,可以重复或说不清,但允许思考时间过长。 提示: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回答这个问题。

七年级数学:角(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 / 七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角(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的定义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建立在射线、线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度量、比较、画法,以及深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1.的定义是由实际生活中具有的形象的物体抽象出来的,理解的定义一定要明确的边为射线,为平面内的点集.也可认为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而形成的图形,这里的线动成体现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2.的表示法,小学没有介绍,这里首先说明用三个字母记.对此,要特别强调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的情况,才可只用顶点一个字母来记这个,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一个.在讲往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记时,可再让学生作些练习,说出所记的怎样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学可以在简单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引入,将问题的研究方向转向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与点结合以及互相结合能够组成什么图形.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摆火柴,重点应在具有的形象的图形,然后可以在列举、观察、分析学习、生活、生产中同样具有的形象的物体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尝试给出的定义. 2.关于的另一种定义,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得出,冽如一手扯住线的一端,另一手拉住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点应是对运动变化的观点的渗透.平和周也可以让学生给出,真正理解“平”与“直”的含义. 3.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些判别给定图形是不是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的相关概念.同时将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图片、动画、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周、平及的顶点、的边等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最新最全】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角教案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吧 斗 Assistant teacher 为 梦 想 奋

4.4角的比较 1.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2.理解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并能借助角的平分线的定义解决问题. 3.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会进行角的运算.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如图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剪刀模型,现在考考大家,剪刀张开的两个角哪个大呢?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比较 在某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生产如图所示的工件,其中∠α称为工件的中心角,生产要求∠α的标准角度为30°±1°,一名质检员在检验时,手拿一量角器逐一测量∠α的度数.请你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该名质检员采用的是哪种比较方法?你还能给该质检员设计更好的质检方法吗?请说说你的方法. 解析:角的比较方法有测量法和叠合法,其中测量法更具体,叠合更直观.在质检中,采用叠合法比较快捷. 解:该质检员采用的方法是测量法,还可以使用叠合法,即在工件中找出一个角度为31°和一个角度为29°的两个工件,然后可把几个工件夹在这两个工件中间,使顶点和一边重合,观察另一边的情况.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了角的大小比较,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探究点二:角度的有关计算 【类型一】利用角平分线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AOB=120°,OD平分∠BOC,OE平分∠AOC. (1)求∠EOD的度数; (2)若∠BOC=90°,求∠AOE的度数.

解析:(1)根据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可知∠DOE =∠DOC +∠EOC = 1 2(∠BOC +∠AOC )=1 2 ∠AOB ,由此即可得出结论; (2)先根据∠BOC =90°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 解:(1)∵∠AOB =120°,OD 平分∠BOC ,OE 平分∠AOC ,∴∠EOD =∠DOC +∠EOC =12(∠BOC +∠AOC )=12∠AOB =1 2 ×120°=60°; (2)∵∠AOB =120°,∠BOC =90°,∴∠AOC =120°-90°=30°,∵OE 平分∠AOC ,∴∠AOE =12∠AOC =1 2 ×30°=15°. 方法总结: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找到角之间的和差关系,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是解题 的关键. 【类型二】 利用三角板叠合进行角度的计算 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折叠放在一起,使直角的顶点重合于点O ,则∠AOC +∠DOB =( ) A.120° B.180° C.150° D.135° 解析:由图可得:∠AOC +∠DOB =∠AOB +∠COD =90°+90°=180°.故选B.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的计算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示,发现几个角之间的关系. 【类型三】 长方形折叠计算角的度数 如图,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若∠EFC =119°, 则∠BFC ′为( ) A.58° B.45° C.60° D.42° 解析:∵将长方形ABCD 沿EF 折叠,C 点落在C ′处,D 点落在D ′处,∠EFC =119°,∴∠EFC ′=∠EFC =119°,∠EFB =180°-∠EFC =61°,∴∠BFC ′=∠EFC ′-∠EFB =119°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2015年七年级英语上册第一课教案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姓名学校年级七年级性别总课时20 第1 课 教学目标能听懂、读懂有关人物介绍的短文。说出自己或者朋友的特征及爱好;能恰当运用相关句型写出关于自己的短文。 重点 难点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 课堂教学过程 中西方名字差异 在中国,我们的姓名通常是先说姓氏,再说名字。如:Gao Ming,Gao是姓,Ming是名。而英美人的姓名构成顺序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例如:Jim Smith,Jim是名,而smith是姓。由于名字放在第一位,所以英语中的“名”叫first name,也可以说是given name。而姓氏在后,因此,姓叫“last name”,或者说family name。 一、重要单词 名词:grade年级 student学生 reading阅读 classroom同班同学 classroom教室 Dancing跳舞,舞蹈 swimming游泳 age年龄 hobby爱好 glasses{复}眼睛代词:everyone每人,人人 形容词:cute可爱的,讨人喜欢的 glad高兴的 副词:over穿过 感叹词:oh 哦,啊 二、必会短语 After school放学后 be good at 擅长于 come from来自 12 years old 12岁 have short hair 留着短发 love reading 喜爱阅读 Play football踢足球 in Grade7在七年级 our chinese teacher我们的语文老师 Go home 回家 live with 和……一起居住 at school在学校 Look after 照料,照看 课文 三、要点解析 重点一: What’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My name is Hobo.我的名字叫霍波。 “What’s your name?”是询问对方名字的一句话。其回答句是“My name is...”,也可以用“I’m...”。如想反问对方时可以说:“And you?”或者“And what’s your name?” 拓展:询问对方名字还可以说: Could you tell me your name?你能告诉我你的名字吗? May I have your name?我哦可以知道你的名字吗? 例句:—What’s your name? —-----? A.I’m Li Ming B.I’m fine C.Today is sunny D.I like milk 要点二:Are you my master?你是我的主人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 4.3.1 角 优质教案

4.3.1角 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形式、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 2.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角的概念与角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展示实物(如时钟、红领巾等),播放多媒体课件. 1.观察实物与图片,你发现其中有什么相同图形吗? 2.你能把观察得到的图形画在本子上或黑板上吗?这是一些什么图形? 3.从黑板上这些不同的图形中,你能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吗? 二、探究新知 (一)角的概念 1.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对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 2.下面的三个图形是角吗? 3.小组交流:说说生活中的角.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并做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

(二)角的表示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了生活中有许多角的形象.那么,我们如何给这些角取名呢? 1.角通常用三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三个大写字母应分别为顶点和两边上的任意点,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如∠AOB,“O”表示顶点,“A、B”表示两边上的任意一点. 2.角也可用一个大写字母及符号“∠”表示.这个字母应写在顶点上.但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有同一个顶点时,不能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3.角还可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希腊字母及符号“∠”表示.在角的内部靠近角的顶点处画一弧线,写上数字或希腊字母. (三)用旋转观点定义角 1.播放录像:一艘轮船正在大海上打开探照灯寻找目标. 2.多媒体演示:一只挂钟的钟摆不停地摆动. 思考:在观看过程中,有以新的方式出现的角吗? 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继续演示:当射线OA绕点O旋转时,当终止位置OB和起始位置OA成一条线时,会形成什么角?继续旋转,当OB和OA重合时,又形成什么角? (四)角度制 我们常用量角器量角.在量角器中看到,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1度的角(可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还需要更精密的角度.因此我们把1度的角60等分,每份就是1分的角,记作1';把1分的角60等分,每份就是1秒的角,记作1″. 归纳: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 想一想:角度进位制和其他什么进位制相类似?(时间进位制)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3节第一课时《角》。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射线的定义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认识角的单位,会进行度、分、秒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展示 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角的两种定义,三种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度、分、秒及其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 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老师自己的12岁生日愿望(当时读初一)作为切入点,从而引出三幅 与角有关联的图片,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将角从图片中分离出来,让学生讨论角的概念。 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括号里画 ,不是角的画 2、角的表示: 角用符号“ ∠ ”表示,读做“角”.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但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 如∠AOB 或∠BOA (2) 用一个顶点字母表示角,但必须是以这个字母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角. 如∠O (3) 用一个数字表示角,在靠近顶点处画上弧线,写上数字 .如∠1 ;或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靠近顶点处画上弧线,写上希腊字母.如∠α 练习: 将右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 ①∠APO ②∠AOP ③ OPC 角的边B 角的顶点O O

七年级数学-角教案

七年级数学-角教案 1.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方法,并在图形中认识角、熟悉角的表示方法; 2.理解度分秒的换算,会进行简单的计算.(重点,难点) 一、情境导入 观察了下面实物,你发现这些实物给我们共同的形象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角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类型一】角的定义 下列关于角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①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②角的边越长,角越大; ③在角一边延长线上取一点D; ④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①角是由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错误;②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角的边是射线,没有长短之分,错误;③角的边是射线,不能延长,错误;④角可以看作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说法正确.所以只有④正确.故选A. 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对角的定义的考查,正确理解角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需要熟练掌握. 【类型二】角的表示方法 下列四个图形中,能用∠1、∠AOB、∠O三种方法表示同一个角的图形

是( ) A B C D 解析:在角的顶点处有多个角时,用一个字母表示这个角,这种方法是错误的.所以A 、C 、D 错误,故选B. 方法总结:角的两个基本元素中,边是两条射线,顶点是这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解题时要善于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的干扰,选出能准确描述“角”的说法.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表示角顶点的字母在中间. 【类型三】 判断角的数量 如图所示,在∠AOB 的内部有3条射线,则图中角的个数为( ) A .10 B .15 C .5 D .20 解析:可以根据图形依次数出组成角的个数;或者根据公式求图中角的个数是:12 ×5×(5-1)=10.故选A. 方法总结:若从一点发出n 条射线,则构成12 n (n -1)个角. 探究点二:角的度量 (1)用度、分、秒表示48.26°; (2)用度表示37°24′36″. 解析:(1)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根据1度=60分,即1°=60′,1分=60秒,即1′=60″把大单位化成小单位乘以60即可; (2)根据度分秒之间60进制的关系计算.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案 第一课

七年级上册xx历史教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xx居民 一、学习目标 :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我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和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 3、哪些进步”,养成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 “北京人”是本课的重点。北京人是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它的发现成为古人类考古和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北京人”这一子目从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艰苦的群居生活、使用天然火等内容,全面而简要地勾画了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山顶洞人”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比北京人晚数十万年,已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山顶洞人”这一子目从体质形态、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缝制衣服、结成氏族等方面,展现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反映出他们与北京人相比所取得的长足进步。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三、学法指导 : 1.观察配合课文的有关图画,提示一些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问题,培养注意观察的优良习惯和根据考古成果去了解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2.学习历史要善于抓比较、抓联系。本课中的“活动与探究”思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对于比较能力很有助益,抓准对应的比点。 可列表如下: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四、教学过程 1.电子白板展示,远古人类示意图, 具体过程略 2.电子白板展示:金沙遗址上的远古人类的“复原图”,工具,墓葬 略 3,学生自学,(过程略)填表结论: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原始人群 山顶洞人约18000年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开始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骨针采集、狩猎懂得爱美氏族 4,练习巩固: 选择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角》

《角》 本节课学习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用运动的方式描述角,周角、平角等概念。本节课的许多知识学生在前一学段有初步的了解,但比较分散,现在要比较系统地学习,进一步 加深认识。学生对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方法还不能很快适应,特别是对于对象的文字和符号描述,必须紧密联系图形,这一认识需要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这对今后的学习很 重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角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 、用运动观点理解角,平角,周角等概念。 3、掌握角的表示法。 4、学会度、分、秒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变化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渗透类比,联想,转化等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意识,锻炼学生用联系的方法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 会用不同的表达式方式表示一个角,会进行角度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角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收集相关文本资料,相关图片,相关动画等碎片化资源。

一、情境引入 问题1:我们知道,线段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在小学我们已对角有些粗浅的认识,本节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我们将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 教师总结: 角也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图形,钟面上的时针与分,棱锥相交的两条棱,三角尺两条相交的边线,都给我们角的形象。 二、新课学习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角的表示方法: (1)用三个字母来表示(顶点字母写在中间) (2)当顶点处只有一个字母时,可以用顶点字母来表示。 (3)用希腊字母表示. (4)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新知应用:1. 判断下面各角的表示方法是否正确。 2. 下面表示∠DEF的图是( ) 3.完成已下各题(1)写出图中能用一个字母表示的角;(2)写出图中以B为顶点的角;(3)图中共有几个角。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角》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 4.3.1 《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第3节第一课时《角》。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射线的定义及对角的概念已有粗浅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角的比较与运算建立基础,同时又对今后的几何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定义,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认识角的单位,会进行度、分、秒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图片、实例中找角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探究、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角的两种定义,三种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度、分、秒及其换算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以老师自己的12岁生日愿望(当时读初一)作为切入点,从而引出三幅与角有关联的图片,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从中找出角,然后 将角从图片中分离出来,让学生讨论角的概念。 角的定义: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练习:下列图形是角的在括号里画 ,不是角的画 角的边A 角的边B 角的顶点O ●

2、角的表示: 角用符号“ ∠ ”表示,读做“角”.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但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 如∠AOB 或∠BOA (2) 用一个顶点字母表示角,但必须是以这个字母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角. 如∠O (3) 用一个数字表示角,在靠近顶点处画上弧线,写上数字.如∠1 ;或用一个希腊字母表示,在靠近顶点处画上弧线,写上希腊字母.如∠α 练习: 将右图中的角表示成下列形式: ①∠APO ②∠AOP ③ OPC ④∠O ⑤∠COP ⑥∠P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 (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3、角的分类: 锐角(0°<α<90°) 直角(α= 90°) 钝角(90°<α<180°) 平角(α= 180°) 周角(α= 360°) 4、度分秒的换算(对照时间换算) 把周角等分成360份,每一份是1度,记作1o。则1周角= 360,1平角= 180° 规定1度等分成60份,每一份是一分,记作1’。则1o= 60′ 规定1分等分成60份,每一份是一秒,记作1’’。则1′= 60″ ∠1的度数为48度56分37秒,记作:∠ 1=48°56′37″ 例题 (1)把93.2o化成用度、分、秒表示的角。 解:93.2°=93°+0.2° =93°+0.2×60′ =93°+12′ =93°12′ (2)18o15’和18.15o相等吗?如果不相等, 哪一个较大? 解:18°15′=18°+15′ =18°+15×(1/60)° P O C A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什么知识点,作为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课预习教案篇一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

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内容;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课前二分钟:讲述成语故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课文导入: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