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骼关节系统试题答案

骨骼关节系统试题答案

骨骼关节系统试题答案
骨骼关节系统试题答案

骨骼关节系统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osteoporosis:即骨质疏松,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有

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骨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比例正常。X线表现是骨密度减低。

2、osteomalacia:即骨质软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矿物质

含量减少,骨质软化的X线表现主要是由于骨内钙盐减少而引起的骨密度减低。

3、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替代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可以由病理组织本身或由它引起破骨细胞活动增强所致。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其中全无骨质结构。

4、Codman三角:即骨膜三角,恶性骨肿瘤常有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可被

肿瘤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的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或袖口状。

5、骨质增生硬化: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组织学上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

梁增多,这是成骨增多或破骨减少或两者同时存在。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增高,伴有或不伴有骨骼的增大。

6、关节破坏:关节软骨及其下方的骨性关节面骨质为病理组织侵犯、代替。其X线表现是当破坏只累及关节软骨时,仅见关节间隙变窄,在累及关节面骨质时,则出现相应去的骨破坏和缺损。

7、ankylosis of join :即关节强直,关节强直可分为骨性强直和纤维性强直两种。骨性强直是关节明显破坏后,关节骨端由骨组织所连接。X线表现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过关节连接骨端。多见于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愈合后。纤维性强直也是关节破坏的后果,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通过。常见于关节结核。

8、青枝骨折: 在儿童,骨骼柔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而不见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的皱折、凹陷或隆突与翘起。

9、骺离骨折:骨折发生在儿童,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与外力经骺板达干骺端引起骨骺分离,表现为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或骺与干骺端一并撕脱。

10骨挫伤:外力作用引起的骨小梁断裂和骨髓水肿、出血,平片和CT无异常。T1WI 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压脂为高信号。

二、简答题

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在发病后两周内,虽然临床表现明显,但骨可无明显变化。可见软组织变化①肌间隙模糊或消失。②皮下组织与肌间的分界模糊。③皮下脂肪层间出现致密的条纹影,靠近肌肉部分呈

纵行排列,靠外侧者则呈网状。

发病两周后可见骨改变。开始在干骺端骨松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的骨质破坏区,骨小梁模糊,消失,破坏区边缘模糊。以后骨质破坏向骨干延伸,范围扩大,可达骨干2/3或全骨干。小的破坏区融合成为大的破坏区。骨皮质也遭到破坏。有时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由于骨膜下脓肿的刺激,骨皮质周围出现骨膜增生,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病程越长,则新生骨越明显。新生骨广泛形成包壳

骨皮质血供发生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沿长骨轴形成长条形死骨,与周围骨质分界清楚,且密度高于周围骨质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

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停留于干骺端近骺软骨的部位,形成局部脓肿。脓肿可局限化,但病灶可蔓延发展。

①向髓腔方向直接蔓延。

②病灶向外扩展,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在骨膜下形成脓肿。

③细菌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

④骨膜下脓肿破溃形成瘘管。

⑤成年人,感染可进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3、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

(1)骨质破坏:椎体中央型结核主要引起骨松质的骨质破坏。(2)椎体变扁或呈楔形:主要由于骨质破坏和脊柱承重的关系。(3)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两个相邻的病变椎体相互融合伴脊柱后突(4)椎旁冷脓肿形成,可有不规则钙化。胸椎结核形成椎旁脓肿,表现为胸椎两旁梭形软组织肿胀,边界清。腰椎结核形成腰大肌脓肿,表现为—单或双侧腰大肌影增宽,弧形膨隆。颈椎结核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增厚,并弧形前突。

4、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

病变常侵犯骨端,直达骨性关节面下。多数为偏侧性、膨胀性骨破坏,骨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清晰,可分为两种类型,单房(溶骨型)或皂泡(分房型)。骨皮质变薄、膨胀或骨壳形成。肿瘤内无骨化、钙化、反应性骨增生、骨硬化带。有时并发病理骨折,此时可出现骨膜增生。肿瘤侵犯关节时,两侧边缘侵入关节腔。生长活跃: 骨壳不完整,有局限性软组织肿块。恶性: 骨破坏区边界不清,骨性间隔及骨壳残缺不全,骨膜增生和软组织肿块,甚至侵犯邻骨。

5、骨肉瘤的X线表现

主要X线表现:

①骨髓腔内不规则骨破坏和骨增生。

②骨皮质的破坏。

③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及骨膜新生骨的再破坏。

④软组织肿块和其中的肿瘤骨形成。

其中确认肿瘤骨的存在是诊断骨肉瘤的重要依据。肿瘤骨表现为: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

三、论述题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良性恶性

生长情况生长缓慢,无转移生长迅速,可有转移

局部骨质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呈浸润性骨质破坏,

边缘锐利,边缘不整,

与正常骨界限清晰,与正常骨界限不清,

骨皮质变薄,骨皮质破坏、缺损

保持其连续性

骨膜新生骨一般无骨膜新生骨,不同形式的骨膜新生骨,

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可见Codman三角

无Codman三角

周围软组织变化

不侵及邻近组织,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

可引起压迫移位,形成肿块,

多无软组织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

骨骼、关节和肌肉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四、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骨骼、关节和肌肉》优秀教案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哑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是由身体的哪些组织来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 2、其实这是由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比比谁摸出的多。 2、学生摸骨数骨(学生在摸骨的过程中感受骨头在身体的分布及特点) 3、小结:(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其实我们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有大有小,

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 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 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 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课件出示: (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按记录表要求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鼓起(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5、先前我们观察记录的结果描述的准确吗?可以怎样完善? 6、延伸:(起立,弯腰,直立,又弯腰):解释一下自己的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里泽小学蔡沈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哑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是由身体的哪些组织来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 2、其实这是由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比比谁摸出的多。 2、学生摸骨数骨(学生在摸骨的过程中感受骨头在身体的分布及特点) 3、小结:(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其实我们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有大有小,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 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 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 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课件出示: (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种方式(画、摸、查资料等)进行观察和研究骨骼、关节和肌肉,能够在过程中不断完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协作完成 教学难点 对肌肉变化形成运动的解释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课 T:同学们记得全民健身的口号吗? S: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T:今天我们就先来运动一下,请你跟我一起做,准备好了吗? S:好了。 T:那么开始。(播放《健康歌》) 二、新课知识 (一)提出问题,发现骨骼、关节和肌肉 T:同学们跳的真不错,在刚才的运动中,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动起来了呢? S:自由回答。 T:不错,那我们来摸一摸这些部位,摸摸你的手和腿,你摸到了些什么?

S:自由回答。 T:也就是说刚才的运动中,我们的骨头、关节和肌肉参与了运动,那它们三者又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的骨头、关节和肌肉。(板书课题) (二)观察骨骼,发现作用 T:同学们刚才提到了骨头,关于骨头你还知道些什么? S:自由回答。 T:同学知道的知识真丰富。我们人体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有机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体的骨骼(板书骨骼,同时出示人体骨骼模型)。 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人体的骨骼(这是颅骨——这是肋骨……),你觉得人体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S:支撑、保护…… T:这只是我们的猜测,如何来验证它呢?我们真实的骨骼不能拿来实验,但我们可以模拟一下,老师有两块“神奇”的橡皮泥,我们来看看神奇在哪里。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 为什么一块能“站立”起来,另一块不可以? S:自由回答 T:我们来看一下是不是这样(剥开露出吸管),那我们的模拟实验中的吸管相当于人体中的什么? S:骨骼。 T:所以骨骼的作用是? S:支撑。(板书支撑) T:骨骼还有其它作用吗?比如我们来看这是我们的头部,中间是柔软的大脑,外面是坚硬的颅骨,颅骨可以起什么作用? S:保护。(板书保护) T:人体当中还有像这样起保护作用的骨骼吗? S:自由回答。

人体骨骼分类和关节的组成

骨 一、骨的基本结构 骨头是由骨组织组成,骨自身具有修复、再生、改建的功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发育,缺乏体育锻炼者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一)骨的分类:成人骨总数为206快,分为附肢骨和中轴骨两部分,附肢骨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轴骨分为椎骨、胸廓骨和颅骨。 (二)骨的基本结构: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血管组成。 (三)骨的理化性质:骨中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前者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后者主要是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钠等。 (四)骨的生长 1.骨的增粗:在骨膜深沉的成骨细胞不断的造骨,使骨的横泾不断扩大。以此 同时骨内膜的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既成的骨质,使骨髓腔不断扩大。 2.骨的增长:骨的增长主要是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18岁以 后骺软骨增长缓慢,最后全部骨化,骨干与骨骺愈合成一条骺线,骨不再生长。 3.骨龄: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骺与骨干愈合的年龄。 (五)附肢骨 上肢骨(64)和下肢骨(62)。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下肢骨同样。 1.上肢带骨:锁骨(2)、肩胛骨(2) 2.自由上肢骨:肱骨(2)、桡骨(2)、尺骨(2)、手骨(54) 手骨:腕骨(16)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及钩骨各两块;掌骨(10);指骨(28节)

下肢带骨:髋骨(2) 自由下肢骨:股骨(2)、髌骨(2是人体最大的籽骨)、胫骨(2)、腓骨(2)、足骨(52) 足骨:附骨(14):前由3块楔骨和一块扇骨组成。中为足舟骨。后由距骨和跟骨组成;石骨(10);趾骨(28)。 (六)上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1.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一,锁骨全长可在皮下摸到。 第二,肩胛骨易在皮下触摸到内侧缘和下角,肩胛冈和肩峰。肩峰是测量肩宽的体表标志。喙突位于锁骨内侧2/3与外侧1/3处下方皮下。 第三,肱骨大结节在在肩部外侧皮下触及。前臂的内外上髁位于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为隆起。 第四,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全长可在前臂后面触及。其中鹰嘴在屈肘时,茎突在前臂旋前时较为明显。 第五,桡骨下端茎突在屈腕时较为明显。 第六,手骨在桡腕关节掌侧面可摸到大多角骨和豌豆骨,握拳或伸掌时可摸到或看到各掌骨和指骨。 2.下肢骨的主要体表特征 第一、髂嵴易于在皮下摸到。 第二、股骨大转子易在皮下触及。内外侧髁易在大腿下端靠近膝关节处触及。第三、髌骨前面位于膝关节前面皮下。 第四、胫骨粗隆在屈膝关节时易于在皮下触及。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docx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 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 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配套实验用具。 【教法】电教多媒体法、讨论法、比较法、运用引导探究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现实活动引入:(提出问题) 1?师:在上课之前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健康歌》,我们 一起运动起来,请你跟我这样做。 2?师:“同学们好,请坐。”通过刚才的一段舞蹈,我发现大家精神了许多。请你带着这份好心情跟我出发,一起步入今天的发现之旅吧!大

家准备好了吗?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宣布:上课)师:同学们,在我们刚刚完成的这个舞蹈动作中,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动起来了?”生1:大腿。生2:胳膊。 师:那下面我们就摸摸自己的胳膊,看看你都摸到了什么样的东 西?分别有什么特点?(指名说)(骨头硬、关节能活动的、肌肉是软的) 生1:骨头硬,有血管、筋、脉搏生2:上面有肌肉,有关节。 师:(师板书:骨头、关节、肌肉)在刚才的舞蹈当中,这三者都参与了运动。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探究骨头、关节、肌肉有些什么作用以及这三者在身体肢体活动当中又是怎样相互协调运动的。 二、探究体验 (一)针对问题,合理猜测,探究骨骼的作用 1?师:刚才大家提到了骨头,谁能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关于骨头你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了解原有认知)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是呀,在我们人的身体里有206块骨头,(师板书:206块)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师修订板书:骨头一一骨骼) 2?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同学们往前看!这就是人体骨骼模型,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生1:骨骼是一节一节的。 生2:骨骼有的地方是空的。,,,, 3?师:你能说一说:身体中一些骨头的名称吗?”

人体骨骼结构

人体骨骼结构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人体骨骼结构 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1—1)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上——接近头部称为上;下——接近足底称为下;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2、人体的切面(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2)、水平面(横切面) 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3)、额状面(冠状面) 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二、体表标志(如图1—2)成人的

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 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 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分为 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质位于骨 的深部。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 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胞,故骨膜对 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赳看里妥作用。3、骨髓骨髓充满在 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骨髓腔内。胎儿、新生儿骨髓是红骨髓,具 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 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长骨的骨松质内或扁 骨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始终保持着造血功能。三、骨的构造(如图1—3)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不同,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主要由骨质 构成,外面包着骨膜,内部藏着骨髓。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 要部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位于骨的表面; 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的薄层结缔组织膜。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 胞,故骨膜对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赳看里妥作用。3、骨髓骨髓充满在骨松质的网眼中和骨髓腔内。胎儿、新生儿骨髓是 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变成黄骨髓,没有造血功能。长骨的骨 松质内或扁骨的骨髓都是红骨髓,始终保持着造血功能。四、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躯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看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状的观看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看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比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躯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看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摸索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情愿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看、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看、研究中完善认识。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和谐运动,及躯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看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方法与摸索过程。 教学预备 人体差不多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躯体里有一个支架,这确实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躯体,爱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和谐工作呢? 二、观看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看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和谐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看方法及观看目的 分解观看上肢运动,降低观看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看 用图文记录观看所得,强调将学生观看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看记录,学生把自己关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看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锤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细小、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锤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人体骨骼解剖

第一节人体各部位名称及体表标志 一、人体各部位名称(如图2—1) 人是一个具有生命活动功能的整体。不同的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1.人体常用方位的术语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恨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2.人体的切面 (1)矢状面沿人体的前后径与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状面。当矢状面位于正中而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该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水平面(横切面)与地面平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额状面(冠状面)沿人体的左右径,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所作的切面叫额状面。 二、体表标志(如图2—2) 1.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软骨。椎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髁、外上髁。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生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第二节骨骼结构知识 一、骨的构造(如图2—3) 成人的骨骼共有206块,组成人体的支架。根据骨的形态不同, 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骨主要由骨质构成,外面包着骨膜, 内部藏着骨髓。 1.骨质骨质是骨的主要部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坚硬, 位于骨的表面;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 2.骨膜骨膜是位于骨表面(关节面除外)紧贴骨密质的薄层结缔组织 膜。它富有神经、血管和造血细胞,故骨膜对骨质的营养和骨折的修复赳 看里妥作用。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骨骼和肌肉》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骨骼和肌肉》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哑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是由身体的哪些组织来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 2、其实这是由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比比谁摸出的多。 2、学生摸骨数骨(学生在摸骨的过程中感受骨头在身体的分布及特点) 3、小结:(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其实我们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有大有小,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 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 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 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课件出示: (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按记录表要求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鼓起(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5、先前我们观察记录的结果描述的准确吗?可以怎样完善? 6、延伸:(起立,弯腰,直立,又弯腰):解释一下自己的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四、知识迁移 1、人们利用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模仿制作了一些工具,他们和人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那些作用相似?(出示图片:吊车、挖掘机、高塔……) 2、小组讨论汇报,想说哪种就先说哪种。(万节天线像关节;吊车像手臂;挖掘机像手掌;高塔像人的骨架……) 五、健康教育

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教科版

骨骼、关节和肌肉 一、聚焦问题: 1、这是什么?(哑铃)干什么用?谁来示范一下? 2、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在运动?(手臂) 3、手臂里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运动呢?(骨头、肌肉、关节) 其实在我们人体有运动、呼吸、消化、生殖等等功能,直接参与的部位都是不同的。在运动中直接参与的主要是骨头、肌肉和关节。 二、初步认识骨骼、肌肉、关节(用概念图的形式来板书) 1、关于骨头、关节和肌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 (1)骨骼:出示骨骼模型,介绍骨骼说说骨骼的分布,数量,作用等,出示骨骼图片说明其作用。把骨头转换成骨骼 让学生看着模型摸摸身体上的骨骼(肋骨、头骨),想一想骨骼有什么作用? 假如人体没有骨骼支撑会怎样?(模拟:气球、筷子) (成人一般有206块骨骼,小孩会多几块;骨骼一般是长长的、中间是空心的;骨头中有骨髓;骨骼能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 PPT:骨骼图 (2)关节:骨与骨之间由关节相连,使我们能做出各种动作。 假如没有关节会怎样呢?(指套模拟) (3)肌肉:肌肉和骨头、关节之间有关系吗?(A出示全身的肌肉图,了解肌肉一般在附在骨骼外面。B出示手臂肌肉图片,问看看肌肉怎么连在骨骼上的。) 三、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1、在一个动作中,这三者又是怎样参与运动的呢?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就以抬哑铃为例,小组讨论。 2、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看看。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进行抬“哑铃”,用左手拿起桌上的哑铃,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在这动作的全过程中,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2)反复做这个动作,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3)以手臂伸直为参照,在图上画出手臂弯曲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情况。 3、反馈分析:出示图片,说说你们的感受。 (1)当弯曲手臂的时候,里面的肌肉鼓起来了,其实也是缩短了。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收缩。(简单的说,弯曲手臂时,上侧的肌肉收缩了) (2)当弯曲手臂的时候,下侧的肌肉伸长了,肌肉舒展开去了,我们把这种变化叫做肌肉的舒张。(简单的说,弯曲手臂时,下侧的肌肉舒张了) (3)当手臂弯曲时,肌肉有什么变化?

四年级科学上册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教科版

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 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作业 附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人体骨骼系统结构图[1]

人体骨骼系统结构图 人体解剖学_骨骼系统 @骨骼中所包含的组织: 1.结缔组织硬骨、软骨、纤维性结缔组织、血管、血液。 2.神经组织 @骨骼的功用支持、保护、运动、造血〈红骨髓〉、储存脂质 〈黄骨髓〉及矿物质。 @骨骼的种类: 长骨、短骨、扁平骨、不规则骨、圆骨〈种子骨〉 1.长骨----肱骨、股骨〈长比宽=非常大〉 2.短骨----腕骨〈长比宽=非常小,近似立方形〉 3.扁平骨----肩胛骨〈板状〉 4.不规则骨----脊柱骨 5.圆骨〈种子骨〉----膑骨〈通常很小,位于关节内层〉

骨骼的大体解剖:中轴骨骼、四肢骨骼 中轴骨骼--头骨---颅顶骨----额骨、顶骨、枕骨、颞骨、蝶骨、筛骨。颜面骨----上颚骨、下颚骨、颧骨、鼻骨、腭骨、 涙骨、犁骨、下鼻甲。 ---舌骨(1) ---听小骨(6)

--脊柱---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尾椎。 --胸骨 --肋骨 各部重点:1.枕骨(1)由项平面的鳞部不成对部份:成对的外侧质块和不成对的 基底部组成。 (2)枕骨大孔为颅腔和脊椎管之交通所在。 (3)舌下神经管。 2. 颞骨外侧只看到鳞状部。颧骨的颞突+颞骨的颧突=形成下颔枝部 的关节(颞颚关节)及颧骨弓 3. 蝶骨大翼小翼之间是一三角形裂缝称眶上裂,有动眼神经(3)、 滑车神经(4)、外展神经(6)及三叉神经的眼支(第一支)通过。 大翼上有三孔,由上而下分别为:圆孔(三叉第二支通过)、 卵圆孔(三叉第三支通过)、棘孔。 4. 筛骨(1)可区分为外侧质块、垂直板及筛板。 (2)由筛板向上的一三角形突起称为鸡冠,为脑膜附著点。 5. 上颚骨上颚骨及蝶骨间有一裂缝称眶下裂 6. 下颚骨(1)髁状突和颞骨的下颚窝及关节结节形成关节,称为颞颚关节(可动)。 (2)下颚舌骨线为下颚舌骨肌起始。 (3)头骨中唯一可动。 7.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骨骼、关节与肌肉教案

骨骼、关节与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骨骼、关节与肌肉及其作用。 2.知道身体各部分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3.知道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使关节更加灵活。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运动,不断完善对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识。 2.能正确运用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个名词,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关系作出简要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体会到人体结构是一个互相有联系的整体。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学生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可以说很熟悉又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这属于自己身体的部分,说陌生是因为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没有接触过,只知道可以走、跑、跳,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那样,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一、导入: 1、铃声响了,我们上课。(上课,起立,坐下) 2.师:刚刚大家完成的“起立,坐下”以及课前我们做的礼仪操,在这些动作中,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动起来了?(大腿,胳膊) 3、提问:大家摸摸自己的胳膊,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在科学上我们一般把“骨头”称作“骨骼”)适时板书:(骨骼、关节、肌肉) 4、揭示课题:骨骼、关节、肌肉,在刚才的活动当中,这三者都参与了运动。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探究骨骼、关节、肌肉有些什么作用以及这三者在身体肢体活动当中又是怎样相互协调运动的。 活动2【讲授】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你知道哪些有关骨骼的知识?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吗?(摸摸自己身

四年级科学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标准教案 教科版

骨骼、关节和肌肉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 1、2号纸每人一份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一)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 T: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是鱼的什么吗?------鱼的骨头 在鱼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有你知道骨头的哪些知识?或者你想了解骨头的哪些方面? 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块 (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T: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出示人体骨骼图)。 T: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 S:交流讨论。------骨骼是一节一节的。------骨骼有的地方是空的。------骨头很硬。……T:同学们想想看,假如我们人类没有骨头会是怎么样呢? S:人就会变成一摊肉团,也就没有身高了。 T:说明我们的骨头有什么作用?------支撑 T:没有骨头还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讲人的头骨、胸腔) A、同学们这是头骨,想想我们的头骨里有什么?(大脑)大脑是一种很嫩、很软的物质,跟我们食用过的豆腐脑很相似。请同学们再拍一拍自己的头骨,感觉有问题吗?这说明头骨有什么作用? B、同学们你们看,这几块骨头围成的这个腔体是胸腔,在胸腔里面有心脏和肺,同学们拍拍胸部有什么感觉?想一想骨骼起到了什么作用?------保护 (二)探究、体验肌肉的作用 T: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还能保护我们的内脏。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不能。 还有哪些组织与我们的骨骼协调工作呢? S:猜想。------关节、肌肉。 T:我们先来看一下肌肉。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完成伸臂、曲臂运动,用手摸一摸并观察上臂骨肌肉的变化。 T: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在活动中的感受。

人体骨骼分类和关节的组成

一、骨的基本结构骨头是由骨组织组成,骨自身具有修复、再生、改建的功能。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骨的发育,缺乏体育锻炼者容易引起骨质疏松。 (一)骨的分类:成人骨总数为206 快,分为附肢骨和中轴骨两部分,附 肢骨分为上肢骨和下肢骨;中轴骨分为椎骨、胸廓骨和颅骨。 (二)骨的基本结构:骨是由骨膜、骨质、骨髓以及神经血管组成。(三)骨的理化性质:骨中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前者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粘多糖蛋白,后者主要是碳酸钙、磷酸钙、氯化钠等。 (四)骨的生长 1. 骨的增粗:在骨膜深沉的成骨细胞不断的造骨,使骨的横泾不断扩大。以 此同时骨内膜的破骨细胞破坏和吸收既成的骨质,使骨髓腔不断扩大。 2. 骨的增长:骨的增长主要是骺软骨不断增生和骨化,使骨不断增长。18 岁以后骺软骨增长缓慢,最后全部骨化,骨干与骨骺愈合成一条骺线,骨不再生长。 3. 骨龄:指骺及小骨骨化中心出现的年龄和骺与骨干愈合的年龄。 (五)附肢骨 上肢骨(64 )和下肢骨(62)。上肢骨分为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下肢骨同样。 1. 上肢带骨:锁骨(2)、肩胛骨(2) 2. 自由上肢骨:肱骨(2)、桡骨(2)、尺骨(2)、手骨(54) 手骨:腕骨(16)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及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 骨、头节) 28 ;指骨()10 状骨及钩骨各两块;掌骨(. 下肢带骨:髋骨(2) 自由下肢骨:股骨(2)、髌骨( 2 是人体最大的籽骨)、胫骨(2)、腓骨(2)、足骨(52)

足骨:附骨(14):前由 3 块楔骨和一块扇骨组成。中为足舟骨。后由距骨和跟骨组成;石骨(10);趾骨(28) (六)上下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1. 上肢骨的主要体表标志 第一,锁骨全长可在皮下摸到。 第二,肩胛骨易在皮下触摸到内侧缘和下角,肩胛冈和肩峰。肩峰是测量肩宽的体表标志。喙突位于锁骨内侧2/3 与外侧1/3 处下方皮下。 第三,肱骨大结节在在肩部外侧皮下触及。前臂的内外上髁位于下端两侧皮下,其中内上髁较为隆起。 第四,尺骨从鹰嘴到茎突全长可在前臂后面触及。其中鹰嘴在屈肘时,茎突在前臂旋前时较为明显。 第五,桡骨下端茎突在屈腕时较为明显。 第六,手骨在桡腕关节掌侧面可摸到大多角骨和豌豆骨,握拳或伸掌时可摸到或看到各掌骨和指骨。 2. 下肢骨的主要体表特征 第一、髂嵴易于在皮下摸到。 第二、股骨大转子易在皮下触及。内外侧髁易在大腿下端靠近膝关节处触及。 第三、髌骨前面位于膝关节前面皮下。 胫骨粗隆在屈膝关节时易于在皮下触及。第四、. 第五、腓骨头易在屈膝关节时触及。内踝比外踝高。 第六、跟骨跟结节位于足后部皮下。 (七)中轴骨(80 )包括椎骨、胸廓骨和颅骨 1、椎骨:颈椎(7),寰椎,第一颈椎、呈环形,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枢锥, 第二颈椎;隆椎,第七颈椎。胸椎(12 )。腰椎(5)。骶骨(1)。尾骨(1)2、胸廓骨:由12 对肋和 1 块胸骨组成。1-7 对肋前端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 8-12 没有跟胸骨连接为假肋。11-12 称为浮肋。第七肋最长。上下渐次缩短。

教科版科学四上《骨骼关节和肌肉》标准教案

骨骼、关节和肌肉 盛泽中心升明方慧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解释肌肉变化引起的运动,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自己的想法。2.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难点:对肌肉变化引起运动的解释。 三、教学准备: 1、2号纸每人一份 三、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 (一)探究、体验骨骼的作用 T:我们平时吃鱼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被卡到,你知道卡在我们喉咙中的是鱼的什么吗?------鱼的骨头在鱼的身体里面我们能够找到骨头,那么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也有骨头吗?------有 你知道骨头的哪些知识?或者你想了解骨头的哪些方面? 你知道我们人的身体里面总共有多少块骨头吗?------206块 (当这些骨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组成了骨骼。) T: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可以通过X光片来看见骨骼(出示人体骨骼图)。 T: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发现骨骼还有什么特点?” S:交流讨论。------骨骼是一节一节的。------骨骼有的地方是空的。------骨头很硬。…… T:同学们想想看,假如我们人类没有骨头会是怎么样呢? S:人就会变成一摊肉团,也就没有身高了。 T:说明我们的骨头有什么作用?------支撑 T:没有骨头还会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讲人的头骨、胸腔) A、同学们这是头骨,想想我们的头骨里有什么?(大脑)大脑是一种很嫩、很软的物质,跟我们食用过的豆腐脑很相似。请同学们再拍一拍自己的头骨,感觉有问题吗?这说明头骨有什么作用? B、同学们你们看,这几块骨头围成的这个腔体是胸腔,在胸腔里面有心脏和肺,同学们拍拍胸部有什么感觉?想一想骨骼起到了什么作用?------保护 (二)探究、体验肌肉的作用 T:我们的身体是依靠骨骼支撑起来的,骨骼还能保护我们的内脏。但是光靠骨骼,一个空骷髅架能不能运动起来呢?------不能。 还有哪些组织与我们的骨骼协调工作呢? S:猜想。------关节、肌肉。 T:我们先来看一下肌肉。肌肉是如何来帮助骨骼进行运动的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完成伸臂、曲臂运动,用手摸一摸并观察上臂骨肌肉的变化。 T: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在活动中的感受。 S:我感觉胳膊向上屈肘时,胳膊上面的肌肉鼓起来。伸开胳膊这块又平了。” 上面的肌肉还很硬,下面的肌肉也跟着动。” T:当同学们摸到胳膊上面肌肉变大了,变硬了,鼓起来了,猜想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S:有可能是肌肉往一起聚了。 T:同学们,当肌肉鼓起来的时候,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当它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时就是舒张。(师演示:伸臂、曲臂的动作) T:你在观察的时候发现肌肉收缩和舒张时,我们的手臂有什么变化? S:当肌肉收缩的时候,上臂骨是曲臂的,等舒张的时候,上臂骨是伸臂的。 T:这说明肌肉有什么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