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词语解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曰: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很。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之:代词。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3、《学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词语解释】

(1)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4)之:的。(5)善:善于,擅长。

(6)使:让。(7)诲:教导。

(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15)之:他,指前一人。

(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与:吗。

(22)曰:说。(23)非:不是。

(24)然:这样。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4、《两小儿辩日》

【战国之郑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词语解释】

辩斗:争论。以:认为。去:距离。日中:正午。及:到。

车盖:车篷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阴凉的意思。决:判决,判定。

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汤,热水。孰:谁为:通“谓”,以为,认为

汝:你知:通“智”,智慧。游:游历、游学故;原因知:知道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说(或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询问其中的的原因。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近,而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一样,到了正午(中午)时太阳就像一个放物体的器皿一样,这不是距离远的东西小而距离近的东西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温暖,这不是近的热远的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决断(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多呢?”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浩瀚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一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在地面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5、《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词语解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音同“笑”):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音同“音”):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词语解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7、《夸父逐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词语解释】

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感到口渴。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未至:没有赶到。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弃:丢弃。为:成为。

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逐日:追逐太阳。

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北

古今异义: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今义:行

②“饮于河、渭”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下落的地方时,(他感到)渴,想要喝水,在渭水、黄河里喝,黄河渭水不够,(于是去)北边喝大湖的(水),未等(喝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手杖丢在(路边),长成了(一片)桃林。

8、《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臵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词语解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想。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ó):量长短。

6.而:连词,表承接。

7.置:放,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11.至:等到

12.之:到……去13.操:拿,携带。

14.已:已经。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21.市:集市,市场。

22.罢:散,结束,停止。23.遂:最终。

24.曰:说。25.宁(nìng):宁可。

26.无:不。27.自信:相信自己。

通假字: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为放在其凳子上。

2、“反归取之。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为返回去取尺码。

【译文】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9、《晏子使楚》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词语解释】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王闻之: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宜:适合。

谓左右曰谓……曰: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习,熟练。辞,言辞。

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诣:到……去。

今:现在。方:将要。

何以也:即“以何也”,用什么方法呢?以:用。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之,他,代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诣:到(尊长者那里去)。

曷:通“何”,什么。为:相当于“于”,当。

过:经过。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避:离开。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徒:只,仅仅。

其实:他们的果实。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的原因。

对曰:下对上的回答。固:本来。

得无:莫非。使:派遣。

熙:通“嬉”,开玩笑。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想侮辱他,因为他身材矮小,楚国人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楚王立即不好意思了。

评点: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0、《自相矛盾》

《韩非子·难一》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词语解释】

(1)鬻(yù):卖。(2)誉:夸耀。(3)吾:我

(4)坚:坚硬。(5)陷:刺穿。(6)利:锋利。

(7)无不:有不(8)或:有人(9)以:用

(10)弗:不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11、《揠苗助长》

《孟子》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词语解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 12、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12、《为学》

【清】彭端淑(1699—1779),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词语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8.庸:平庸。

9 .去:到10.逮:及。

11.旦旦:天天。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32.明:第二。

34.自:从。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

48.昏:愚笨。49.庸:平庸。

50.聪:聪明。51.敏:敏捷。

52.海南:此指普陀山。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3、《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词语解释】

1.女娲:传说伏羲氏的妹妹,人头蛇身,她用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

2.四极:传说天的四边有四根柱子撑着,这四根柱子即“四极”

3.废:坏,这里指柱子折断,天塌下来。

4.爁(lǎn)焱(yàn):大火延烧的情景。

5.颛(zhuān):善良的。

6.鸷(zhì)鸟:凶猛的禽鸟。

7.攫(jué):抓取。8.济:救助。

9.冀州:古九州之一,这里代指中国。10.淫水:泛滥的洪水。

11.狡虫:指恶禽猛兽。12.涸:干枯,这里指洪水消退。

13.息:止。14.积:积聚。

15.周:遍全。16.立:支撑

【译文】

在很早很早以前,但又在盘古时期的开天辟地之后,天的四周塌下来了,与地连在了一起。包括九州在内的中国版图并不完整,它们并非完全相连接的一个整块。天,不是完整的天。地,不是完整的地。尚有天地未分,互相粘连的地方。

有时,冲天烈火熊熊燃烧,森林大火蔓延不息。有时,滂沱大雨倾盆而下,很多地面被水覆盖,到处是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凶禽猛兽,经常伤害百姓。

在这样的情况下,女娲带领人民,采用焚烧木材“炼五色石”的方法,来修补出现漏洞的苍天。通过“砍断大海龟脚”的方法,使天的四周不会塌下,不再与大地互相粘连。通过“杀死黑色的龙”,来解救中原大地的黎民百姓。通过堆积草木灰,来吸干并阻止泛滥横流的大水。

苍天的漏洞被补上了,天的四周不再与地相连了,在地面泛滥横流的大水被吸干、被阻止住了,天上的黑龙被杀死了,中原地区安定了,百姓得以生存繁衍了。

14、《鹬蚌相争》

《战国策》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词语解释】

②蚌(bà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

③曝(pù):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

④鹬(yǜ);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

⑤钳(qian):夹住。⑥喙(huì):鸟类的嘴。

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嘴拔不出。

⑨擒(qín):抓住。

【译文】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15、《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词语解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负:用背驮东西。

(4)锤(chuí):槌子或棒子。 (5)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6)遽(jù):急速。 (7)悖(bèi):荒谬。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16、《凤凰》

《山海经》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译文】

再往东走500里,有一个丹穴山,山上盛产金子和玉石。丹水就从那里流出来,一直向南流入渤海。丹穴山上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鸡,羽毛有五彩的花纹,名字叫凤凰。凤凰头上的花纹叫德纹,翅膀上的花纹叫义纹,脊背上的花纹叫礼纹,胸部的花纹叫仁纹,腹部的花纹叫信纹。这种鸟,饮食自然,自唱自舞,它只要在人间出现就会天下太平。

17、《执竿入城》

【东汉】邯郸淳《笑林》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词语解释】

鲁:鲁国,在山东。执:握,持。

者:代词,可以译为“……的人” 初:开始时。

不可入:不能进入(城门)。亦:也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俄:不久,一会儿。

老父(第四声):老人家。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至:来到。

非:并不是。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

何:疑问代词,怎么,为什么。

中截:从中间截断,“中”名词作状语,在这里作“截”的状语。

但:只。以:用。

而:连词,表承接,然后。遂:于是,就。

之:代词,指竹竿。依:依照。

入:进入。

【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

小升初文言文20篇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4、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6、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8、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0、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猥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11、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12、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3、祁黄羊举荐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jiān,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4、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5、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12篇 小升初语文常考文言文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郁离子》 注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假设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假设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假设之矣。为是其智弗假设与?曰:非然也。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人琴俱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解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曰:说。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甚:很。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峨峨:高。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绝:断绝。 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善:擅长,善于。 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曰:说。 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洋洋:广大。 谓:认为,觉得。之:代词。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篇一: 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正文: 文言文是中国汉族语言的一种古代书面语言,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文言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拓展: 以上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大全,其中包括了一些著名的诗歌和散文。小升初考试是一个重要的学业考试,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文言文词汇和语法知识。通过阅读这些文言文,考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篇二: 标题:小升初必考文言文大全 正文: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用于书写经典、文学作品和官方文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升初考试作为孩子学习的重要阶段,文言文也是考试的重点之一。以下是一些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1.《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其中有很多经典的句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20首简短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 1. 《论语六则》:精选《论语》中的六句名言,尽显儒家智慧,让你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2. 《爱莲说》:周敦颐用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别具一格的莲花图景,表达了他对莲花的热爱和崇敬。 3. 《陋室铭》:刘禹锡的《陋室铭》以清新淡雅的笔调,描述了一间简陋小屋的内外环境,彰显了他高尚的情操和品格。 4. 《论语十则》:本篇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涵盖了学习、修身、处世等方面的智慧,让你更好地领略孔子的教诲。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的经典之作,阐述了忧患意识对于人生和国家的意义,激励人们在逆境中奋发向前。 6. 《三峡》:郦道元的《三峡》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展现了中国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7. 《马说》:韩愈的《马说》以马来喻人,抒发了作者对人才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感慨,呼吁社会尊重和重用人才。 8.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9. 《论语十则》:本篇再次选取了《论语》中的十句名言,重申了孔子的智慧和教诲,让你在人生道路上更加明智。 10. 《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描绘了一个幽静美丽的潭水景观,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慨,展现了自然的神奇魅力。 11. 《陋室铭》:刘禹锡再次以淡雅的笔调描绘了陋室的美好与宁静,让你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12.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的这篇赠序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告诫年轻人要刻苦读书,珍惜学习机会。 13.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岳阳楼的景色,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追求,激励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进取。 14. 《醉翁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美丽宁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编者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编者刘义庆(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本是宋武帝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敏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当然,因为刘义庆当时人在扬州,听说了不少当地的人物故事、民间传说,所以在《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如我们熟悉的成语“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赠其谥号为“康王”。 2.《孟母三迁》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1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忘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此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 2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阅读15篇(六年级)

小升初必背文言文阅读15篇(六年级) 此十五篇可供同学阅读,为学校学习文言文做好连接,老师可引导同学自主选择背诵,不做统一要求。 1.菊 菊花盛开,芳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2.日时 一日一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3.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4.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来宾,何益仆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5.读书有三到 读书须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认真,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者乎? 6.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7.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8.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9.盘古开天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拓,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⑤使:让。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

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小升初经典文言文10篇 LT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③寝:睡觉。④因:趁机。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⑦觉:醒。⑧值:当......时。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②因:趁机。③时:当时。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

小升初文言文20篇

1、大禹治水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2、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骘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3、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jiū)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 4、牛郎织女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逐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舆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5、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后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下杀猰貐,斩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6、性缓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7、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 8、北人不识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9、活见鬼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10、虎与刺猬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猥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 11、李广射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12、卧薪尝胆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13、祁黄羊举荐晋平公问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jiān,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4、公仪休拒收鱼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15、曾参教子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6、上善若水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小升初必读文言文 1、《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词语解释】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曰: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设:摆放,摆设。 甚:很。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示:给……看。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乃:就,于是。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词语解释】 鼓:弹。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峨峨:高。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绝:断绝。念:指伯牙心里所想的,所要表达的内容。 善:擅长,善于。若泰山:就好像泰山一样。若:好像。 曰:说。善哉:语气词,表示感叹,意为“好啊”,“妙啊”。 洋洋:广大。谓:认为,觉得。 之:代词。必:一定。 所念:(心中)所想到的。得之:知道,明白。必定准确的知道。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知趣相同和有共同语言的人。近义词:知己、知交、知友。 破琴绝弦:把琴摔坏,把弦拉断。 不复鼓:复:再,重新。再也不弹琴。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于倾听。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弹得真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在我耳边流淌!” 俞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里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弦挑断,把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因为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因为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3、《学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词语解释】 (1)弈:下棋。(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4)之:的。(5)善:善于,擅长。 (6)使:让。(7)诲:教导。 (8)其:其中。(9)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0)虽:虽然。(11)之:指弈秋的教导。 (12)鸿鹄:天鹅。(13)援:引,拉。 (14)缴:本课指有丝绳的箭。(15)之:他,指前一人。 (16)俱:一起。(17)弗若:不如。 (18)矣:了。(19)为:谓,说。 (20)其:他,指后一个人。(21)与:吗。 (22)曰:说。(23)非:不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