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调香笔记

我的调香笔记

我的调香笔记
我的调香笔记

几种特殊用途的合成香料

1.呋喃类香料是高档肉味香精配方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香料,其中呋喃类含硫化合物香味特征性最强,

用于提高逼真性。(肉香,烤肉香做香韵之用)。

2.煮牛肉: 2-甲基-3-甲硫基呋喃

烤牛肉: 2,3-二甲基吡嗪

烤肉香:含有糠基和硫的化合物

烟熏香: 2-乙酰基呋喃 2-丙酰基呋喃

熟肉香: 2-甲基-3-糠硫基吡嗪

烤肉香: 2-乙酰基噻唑(牛味)

烤肉香: 4,5-二甲基噻唑 2,4,5-三甲基噻唑

2,4-二甲基-5-乙酰基噻唑

烟熏香: 2-乙氧基噻唑

烤肉香: 2-噻吩基二硫

增肉汁: 3-甲基-1,2,4-三硫环己烷

鸡肉香: 1,6-己二硫醇(0.5%的稀释液)

烧鸡香: 1,8-辛二硫醇

葱爆肉: 2,3-丁二硫醇

焦糖香:乙基麦芽酚呋喃酮

炖鸡味:反,反-2,4-癸二烯醛 V-十二内酯

脂鸡味:反,反-2,4-壬二烯醛等二烯醛

强烈的肉香:四氢噻吩-3-酮

咖啡味的烤牛肉香:甲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

咖啡味的烤香:糠基硫醇(咖啡醛)

金枪鱼味的烤肉香:双硫醚

3.“2,5-二甲基-3-丙硫基呋喃”本身具有良好的肉香和烤肉香,同时具有奇妙的合香作用,有助于

降低配方中水解植物蛋白的特殊气味,稳定并圆和配方中的其他肉香组分,赋予配方肉香和洋葱香。

4.钟胡椒香:甲氧基吡嗪

烤坚果香:烷基吡嗪

爆玉米花香:乙酰基吡嗪

饼干样香: 2-甲基-3-甲硫基吡嗪

面包皮香: 2-甲氧基-3-乙酰基吡嗪

5.HVP样香: 2,5-二甲基-3-糠酰硫基呋喃

炖牛肉香:双四硫

炖肉香:双二硫(饱满)

鸡汤香: 1-巯基-2-丙酮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烷

海鲜样香: 1,4-二噻烷

炖鸡香: 1,2-辛二硫醇

猪肉香:甲基糠基二硫

酱油香:乙酰丙酸甲硫基丙酯

虾味: N-(3-甲硫基丙烯基)-哌啶

鱼腥味: N-(3-甲硫基丙烯基)-二乙胺苯乙胺

酱菜香: 3-甲硫基丁醛

蘑菇味: 1-甲硫基-2-丁酮 1-辛烯-3-醇

油炸鸡: 2,4,6-三异丁基-1,3,5-二噻嗪

土豆味: 2,5-二甲基吡嗪

咸猪肉: 2,4,6-三异丁基-1,3,5-二噻嗪

番茄味: 2-甲硫基甲基-2-丁烯醛

2-异丁基噻唑

炒鸡蛋: 4,5-二甲基-2-呋喃基-1,3-二噻五环

蛋黄味: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唑

生肉血腥:巯基戊酮

奶油味:丁二酮

羊肉味: 4-甲基辛酸

羊乳干酪: 2-甲基丁酸

用于烤肉香方面的常用香料

4-巯基-2-丁酮(M)二糠基二硫醚(M)

2,4-二甲基-5-乙酰基噻唑(M) 2,5-二甲基噻唑(M)

2-二甲基吡嗪(M) 2-乙氧基-3-甲基吡嗪(M)

2,3-丁二硫醇(M) 2-甲基-3-呋喃硫醇(M)

甲基,糠基二硫醚(M)甲基/丙基-(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M)

2-巯基噻吩(M) 2-甲基-3-乙基吡嗪(M)

双(2-噻吩基)二硫醚(M) 2-甲基四氢呋喃-3-硫醇(M)

2-乙基-1,3,4-三噻五环(M) 2-甲基-1,3,4-三硫环己烷(M)

2-(2-巯基丙基)-4-甲基-6-羟基-1,3-氧硫杂环己烷(M)(B)

2-(2-巯基乙基)-6-羟基-1,3-氧硫杂环己烷(M)(B)

4-甲基-4-(2-甲基-3-呋喃硫基)-戊酮-2 (M)(B)

2-巯基甲基吡啶(M) 2-乙酰基-2-噻唑啉(M)

2,3-二甲基吡嗪(M)(B) 2-乙酰基噻唑(M)(B)

4,5-二甲基噻唑(M)(B) 2,4,5-二甲基噻唑(M)(B)

2,4-二甲基-5-乙酰基噻唑(M)(B) 2-噻吩基二硫(M)

注: M----表示烤肉香 B-----表示烤牛肉香

关于肉用香料

在各种类型的肉味香精配方中,使用合成香料对于提高香精的香气强度和像真性,增强产品的特色,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呋喃类香料

呋喃类香料是构成肉味香精配方的重要香料,其中“3-呋喃硫化物”的肉香味特征最强,是肉味香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性香料。

“2-甲基-3-巯基呋喃”具有出色的肉香和烤肉香。

“2-甲基-3-巯基呋喃”,“2-甲基-3-巯基四氢呋喃”,“甲基-2-甲基-3-巯基呋喃基二硫”,

“丙基-2-甲基-3-巯基呋喃基二硫”,

“双二硫”,“2-甲基-3-甲硫基呋喃”是公认最好的肉香料。其他常用的如:A。糠基系列:糠基硫醚,糠醛,糠基硫醇等;

B。硫代酯系列:硫代乙酸糠酯,硫代丙酸糠酯等;

C。呋喃系列: 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酰基呋喃等;

D。多硫系列:二-(2-甲基-3-巯基呋喃基)-四硫,等

如:

2-甲基-3-甲硫基呋喃:对煮牛肉的增香效果非常明显。

双二硫:对肉类香韵起主要作用。

030; 935 :具有肉香和烤肉香。

2-乙基呋喃;2-戊基呋喃:牛肉,鸡肉。

2-乙酰基呋喃;2-丙酰基呋喃:烟熏香,肉香。

却是肉味香精配方中常用的香料,能使香精烧烤香味并整体香味更饱满。

吡嗪衍生物的香气和结构的关系:

a:烷基吡嗪具有坚果,烘烤和焦糖气,但随着吡嗪环上的四个取代位置烷基数目的增加,香气依次趋向柔和和饱满。如:2-甲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3,5,6-四甲基吡嗪,咖啡和焦糖的香气依次增强,而刺激性气味依次减弱。

b:吡嗪环上同一位置上不同的烷基取代,随着碳链的增长香气逐步减弱,以乙基取代的香气最强。2-乙基-3,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2-异丙基-5,6-二甲基吡嗪,2-异丁基-5,6-二甲基吡嗪,依次减弱。2-乙基吡嗪,2-甲基吡嗪,2,3-二乙基吡嗪,2,3-二甲基吡嗪,依次减弱。c:取代基个数相同,碳链相同时,取代基在同一恻的香气最弱。

如:2,3-二甲基吡嗪弱于2,5-二甲基吡嗪。

d:在酸性介质中,吡嗪衍生物完全丧失了其特有的香气,因为吡嗪衍生物是一个碱性物质,与酸成盐所致。

如:

2,3-二甲基吡嗪烤牛肉香

2,3,5-三甲基吡嗪炒花生,烤土豆香

2-甲基吡嗪类坚果,烤牛肉香

2-乙酰基吡嗪烘烤味,爆玉米花香

2-甲基-3-甲硫基吡嗪熟肉香,鸡肉香,对于猪牛可突出香

2-甲基-3-糠硫基吡嗪熟肉香,鸡肉香,对于猪牛可突出香

2-乙基吡嗪炒坚果香

3. 噻唑类香料

最近几年,噻唑类香料在肉用香精配方中得到了越来广泛的应用,主要有:4-甲基-5-羟乙基噻唑;4,5-二甲基噻唑;

2-乙酰基噻唑;2-乙氧基噻唑;

2-甲基-5-甲氧基噻唑;等

如:

2-乙酰基噻唑:烤肉香,常用于牛肉香精

2-乙氧基噻唑:烟熏肉类香精

2,5-二甲基-2,5-二羟基-1,4-二噻唑:

鸡肉和蛋黄香,常用于鸡肉香精

苯并噻唑:喹啉似气味,用于肉味,海鲜味香精

4,5-二甲基噻唑:清香,类坚果香

2,4,5-三甲基噻唑:类似坚果,焦糖和巧克力味

硫噻唑:肉味,豆香,坚果味,用于体香之用

2-异丁基噻唑:番茄味

2,4-二甲基-5-乙烯基噻唑:烧烤及坚果肉香

4.醛、酮类香料

醛类和酮类香料是在肉味香精中应用较多的两类香料,尤其是在鸡肉香精中,常见的有:直链醛,烯醛,直链酮等。

如:

反,反-2,4-癸二烯醛:鸡香,强烈的鸡油味,常用于鸡肉香精

反,反-2,4-壬二烯醛:脂肪,鸡汤,常用于鸡肉香精

反,反-2,4-庚二烯醛:脂肪,青草,常用于肉味、火腿香精

3-甲硫基丙醛:肉,酱,洋葱,常用于肉味、海鲜香精

2-甲基-2-丁烯醛:常用于炖鸡,炖肉香精

2-十一烯醛:常用于炖鸡,炖牛,熟猪肉香精

丁二酮: 1PPM时呈现奶油气,常用于炸鸡香精

M.C.P:类似独活草,用于烟熏、增香剂等香精

巯基戊酮:生肉,血腥气味

巯基丙酮:生肉,鸡肉味

5.焦糖香型香料

焦糖香型香料是肉味香精中的常用香料,主要有:

麦芽酚;

乙基麦芽酚;

M.C.P(“甲基环戊烯醇酮”);

呋喃酮(“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

酱油酮(“2-乙基-4-羟基-5-甲基-3(2H)-呋喃酮”)等。

6.酚类香料

酚类香料是肉味香精尤其是火腿和烟熏类肉味香精常用的香料,其主要作用是为产品提供烟熏香味,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常用的有:丁香酚;异丁香酚;愈创木酚等。

如:

丁香酚:强烈的丁香辛香香气,建议用于烟熏料

异丁香酚:类康乃馨花香,建议用于烟熏料,火腿

2,6-二甲基苯酚:木香,药香,建议用于烟熏料,海鲜

(乙基)麦芽酚:焦香,甜香,建议用于增香剂

4-乙基愈创木酚:甜的木香,膏香,建议用于烟熏料

香芹酚:类似百里香酚的气味,建议用于肉味,辛香

内酯类香料

内酯类香料多数本身并不具有肉香,但在很多咸味香精中都存在,因为其在配方中能起到使香精圆润的作用,而本身也有其特征性。

如:

r-十一内酯:愉快的桃子果香香气

r-辛内酯:强烈的椰子水果香气

硫代乙酸乙酯:几乎没香气

乙酸糠硫醇酯:肉香、坚果、咖啡

糠酸甲硫醇酯:焦香、坚果、芝麻香

硫代丙酸糠酯:可可和熟肉似香气

李重光基础乐理

李重光基础乐理知识笔记 一. 乐音体系 1、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与音色 2、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叫做“噪音”。 3、乐音体系: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与。 4、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专指乐音) 5、音列:按一定的音高关系与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 6、半音: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 7、全音:半音与半间之与P2图 8、音名:CDEFGAB 也叫基本音级,(在中世纪已经形成,当时差不多就是唯一的音级。现在发展到八十多个。钢琴五十二个白键,一个音级到下一个的距离为“八度”,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些音名多用于歌唱,故叫唱名。 9、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 10、升级音: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如升C、升D、相反就是降级音 11、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如重升C、重升D,等,反之为重降。 12、音组:乐音体系中八十多个音用来区分音分为若干组,它的标记就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比小字一组高的各组,由低到高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依次写上数字“2”、“3”、“4”、“5”。比小字一组低的各组,由高到低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小字组用小写字母,大字组用大写字母。P10 图 13、标准音: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就是每秒钟振动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组的a 为“标准音”。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级,其高度都有一定的标准。 14、中央C:位于乐音体系总音到中央的小字一组的c1。每秒振动约261次。 15、定律法: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定律法。如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津、纯律等。 16、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17、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与意义不同的音。如升C、降D,重升B,这三个音在钢琴上音高就是完全相同的。但记法与意义不同。可以瞧出,除了升G与降A只有一个等音外,其她各音都有两个等音。 18、复合音:平时听到某一音,一般由许多个音组合而成的。它的产生就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振动时,不仅全段振动,它的各部分(二、三、四、五段等)也同时在振动。 19、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听的最清楚的 20、泛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不易被听出的 21、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 22、音域:从低音到高音,音列的总范围。 23、音区:音域中的一部分。根据音色的不同分为高音区、中音区与低音区。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被认为就是中音区,小字三,小字四,五为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与二组为低音区。 二. 五线谱 1、记谱法:用书面的形式将音乐记录下来。 2、音符:表示音的进行的符号。 3、休止符:表示音的休止的符号。 4、P19缺。 5、音符与休止符的时值关系:较大的音符或休止符,与它最近的较小的音符或休止符之间的时值比例就是2:1,也就就是一个全音符等于两个二分音符,一个四分休止符等于两个八分休止符 6、增长基本音符 7、附点:记在音符与休止符右边的小圆点。一个附点表示增长原有音符或休止符值的二分之一;带有两个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教育统计学》超详细知识点及重点笔记

华东师大心理统计学大纲 教材:《教育统计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 一、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是以概率论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系的模式加以解释,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如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工业领域,称为工业统计学;应用到医学领域,称为医学统计学;应用到心理学领域,称为心理统计学,等等。应用统计学是与研究对象密切结合的各科专门统计学。 二、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内容 统计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从不同角度来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设计三部分。 1.描述统计 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2.推断统计 根据样本所提供的信息,运用概率的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分布特征进行估计、推测,这种统计方法称为推断统计。推断统计的内容包括总体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部分。 3.实验设计 实验者为了揭示试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在实验之前所制定的实验计划,称为实验设计。其中包括选择怎样的抽样方式;如何计算样本容量;确定怎样的实验对照形式;如何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等组化;如何安排实验因素和如何控制无关因素;用什么统计方法处理及分析实验结果,等等。 以上三部分内容,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随机变量 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成为随机变量。第一,一次试验有多中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随机现象的每一种结果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我们把能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统计处理的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二、总体和样本 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总体中的每个单位成为个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当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有限时,这一总体称为有限总体。而总体所包含的个数无限时,则称为无限总体。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目称为样本的容量,一般用n来表示。一般来说,样本中个体数目大于30称为大样本,等于或小于30称为小样本。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大样本和小样本所用的统计方法不一定相同。 三、统计量和参数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基础乐理知识笔记

基础乐理知识笔记 一.乐音体系 1. 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音高音值音强音色) 2. 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叫做“噪音”。 3. 乐音体系: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 4. 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专指乐音) 5. 音列:按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 6. 半音: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 7. 全音:半音和半间之和 8. 音名:CDEFGAB 也叫基本音级,(在中世纪已经形成,当时差不多是唯一的音级。现在发展到八十多个。钢琴五十二个白键,一个音级到下一个的距离为“八度”,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些音名多用于歌唱,故叫唱名。 9. 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 10. 升级音: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如升C、升D、相反是降级音 11. 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如重升C、重升D,等,反之为重降。 12. 音组:乐音体系中八十多个音用来区分音分为若干组,它的标

记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比小字一组高的各组,由低到高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依次写上数字“2”、“3”、“4”、“5”。比小字一组低的各组,由高到低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小字组用小写字母,大字组用大写字母。 13. 标准音: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是每秒钟振动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组的a为“标准音”。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级,其高度都有一定的标准。 14. 中央C:位于乐音体系总音到中央的小字一组的c1。每秒振动约261次。 15. 定律法: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定律法。如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津、纯律等。 16. 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17. 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音。如升C、降D,重升B,这三个音在钢琴上音高是完全相同的。但记法和意义不同。可以看出,除了升G和降A只有一个等音外,其他各音都有两个等音。 18. 复合音:平时听到某一音,一般由许多个音组合而成的。它的产生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振动时,不仅全段振动,它的各部分(二、三、四、五段等)也同时在振动。 19. 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听的最清楚的 20. 泛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不易被听出的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 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概述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 科学和技术 寻求生存的意义哲学和宗教 2.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之上。 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表情、 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 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李重光基础乐理知识笔记整理

李重光基础乐理知识笔记整理 一、乐音体系 1. 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2. 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叫做“噪音”。 3. 乐音体系: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 4. 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专指乐音) 5. 音列:按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 6. 半音: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 7. 全音:半音和半间之和。 8. 音名:CDEFGAB 也叫基本音级,(在中世纪已经形成,当时差不多是唯一的音级。现在发展到八十多个。钢琴五十二个白键,一个音级到下一个的距离为“八度”,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些音名多用于歌唱,故叫唱名。 9. 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 10. 升级音: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如升C、升D、相反是降级音。 11. 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如重升C、重升D,等,反之为重降。 12. 音组:乐音体系中八十多个音用来区分音分为若干组,它的标记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 来表示。如:c????1,d1,e1,f1, 比小字一组高的各组,由低到高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依次写上数字“2”、“3”、“4”、“5”。比小字一组低的各组,由高到低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小字组用小写字母,大字组用大写字母。 13. 标准音: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是每秒钟振动440 次的a 音,即以小字一组的a 为“标准音”。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级,其高度都有一定的标准。 14. 中央C: 位于乐音体系总音到中央的小字一组的c1。每秒振动约261 次。 15. 定律法: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定律法。如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津、纯律等。 16. 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17. 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音。如升C、降D,重升B,这三个音在钢琴上音高是完全相同的。但记法和意义不同。可以看出,除了升G 和降 A 只有一个等音外,其他各音都有两个等音。 18. 复合音:平时听到某一音,一般由许多个音组合而成的。它的产生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振动时,不仅全段振动,它的各部分(二、三、四、五段等)也同时在振动。 19. 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听的最清楚的。 20. 泛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不易被听出的。 21. 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 22. 音域:从低音到高音,音列的总范围。 23. 音区:音域中的一部分。根据音色的不同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被认为是中音区,小字三,小字四,五为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二组为低音区。 二.五线谱 1. 记谱法:用书面的形式将音乐记录下来。 2. 音符:表示音的进行的符号。 3. 休止符:表示音的休止的符号。 4. P19 缺。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心理学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 记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 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 间的联结关系。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 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章认识过程 一.注意

教育心理学整理笔记

概念题及单选题(93题)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行为过程(知,情,意)。 3、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的 心理学的诞生。 4、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教育心理学的 诞生,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心理学简史:(单选)学派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1)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特,代表人物为铁钦纳。认为心理和意识是由元素构成。 2)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哲学基础为实 用主义)(意识流) 3)行为主义: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代表人物有桑代克、斯金纳和巴甫洛夫。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结。 4)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 形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心理学:代表人弗洛伊德,提出“潜意识流”,把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 ——潜意识;并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包括:“本我”、 “超我”和“自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6、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 人皮亚杰。 1)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善的,每个人都是受自我实现倾向引导的。 8、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和描述性研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10、实验研究法:是指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推断自变量和 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方法。(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11、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 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赏识教育) 12、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14、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任务能力 的主观判断和信念。 15、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 方式方法的特点。 16、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控和调节能力。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 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 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17、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18、学习:是指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

李重光基础乐理知识笔记

一.乐音体系 二.五线谱 三.节奏节拍 四.音程 五.和弦 六.调及调关系 七.调式 八.调式中的音程及和弦 九.转调 十.调式变音及半音音阶 十一.移调 十二.装饰音 十三.关于旋律的基本知识 一.乐音体系 1.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2.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叫 做“噪音”。 3.乐音体系: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 总和。 4.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专指乐音) 5.音列:按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 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 6.半音: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 单位。 7.全音:半音和半间之和P2图8.音名:CDEFGAB 也叫基本音级,(在中 世纪已经形成,当时差不多是唯一的音 级。现在发展到八十多个。钢琴五十二个 白键,一个音级到下一个的距离为“八 度”,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些音名多用于 歌唱,故叫唱名。 9.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得 来的音 10.升级音: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如升C、 升D、相反是降级音 11.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如重升 C、重升D,等,反之为重降。 12.音组:乐音体系中八十多个音用来区分音 分为若干组,它的标记是用小写字母并在 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 比小字一组高的各组,由低到高名为“小 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 字五组”。依次写上数字“2”、“3”、“4”、“5”。比小字一组低的各组,由高到低依 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 组”、“大字二组”。小字组用小写字母, 大字组用大写字母。P10 图 13.标准音: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是每秒 钟振动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组的a 为“标准音”。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级,其 高度都有一定的标准。 14.中央C:位于乐音体系总音到中央的小字 一组的c1。每秒振动约261次。 15.定律法: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 高度,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定律法。 如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津、纯律等。16.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 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17.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音。 如升C、降D,重升B,这三个音在钢琴 上音高是完全相同的。但记法和意义不 同。可以看出,除了升G和降A只有一

教师招考教材重点(山香版)心理学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 --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 (2)规律: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 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1)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反射的活动 (2)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应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历史背景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4)、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乐理学习笔记(要点概括)

李重光基础乐理知识笔记 一.乐音体系 1. 四种性质: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 2. 振动不规则,音的高低听起来不明显,叫做“噪音”。 3. 乐音体系:音乐中所使用的基本的乐音的总和。 4. 音级:乐音体系中的各音。(专指乐音) 5. 音列:按一定的音高关系和高低次序,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排列。 6. 半音:乐音体系中,音高关系的最小计量单位。 7. 全音:半音和半间之和 P2图 8. 音名:CDEFGAB 也叫基本音级,(在中世纪已经形成,当时差不多是唯一的音级。现在发展到八十多个。钢琴五十二个白键,一个音级到下一个的距离为“八度”,do re mi fa sol la si (这些音名多用于歌唱,故叫唱名。 9. 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得来的音 10. 升级音: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如升C、升D、相反是降级音 11. 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如重升C、重升D,等,反之为重降。 12. 音组:乐音体系中八十多个音用来区分音分为若干组,它的标记是用小写字母并在右上方加数字“1”来表示。如:c????1,d1,e1,f1,比小字一组高的各组,由低到高名为“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依次写上数字“2”、“3”、“4”、“5”。比小字一组低的各组,由高到低依次定名为“小字组”、“大字组”、“大字一组”、“大字二组”。小字组用小写字母,大字组用大写字母。P10 图 13. 标准音: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高度是每秒钟振动440次的a音,即以小字一组的a 为“标准音”。乐音体系中的各音级,其高度都有一定的标准。 14. 中央C:位于乐音体系总音到中央的小字一组的c1。每秒振动约261次。 15. 定律法:确定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定律法。如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津、纯律等。 16. 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如c1-c2)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 17. 等音:音高相同而记法和意义不同的音。如升C、降D,重升B,这三个音在钢琴上音高是完全相同的。但记法和意义不同。可以看出,除了升G和降A 只有一个等音外,其他各音都有两个等音。 18. 复合音:平时听到某一音,一般由许多个音组合而成的。它的产生是由于发音体(以弦为例)振动时,不仅全段振动,它的各部分(二、三、四、五段等)也同时在振动。 19. 基音:由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听的最清楚的 20. 泛音:由发音体各部分振动而产生,不易被听出的 21. 分音:构成复合音的各音 22. 音域:从低音到高音,音列的总范围。 23. 音区:音域中的一部分。根据音色的不同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被认为是中音区,小字三,小字四,五为高音区,大字组,大字一组和二组为低音区。 二.五线谱 1. 记谱法:用书面的形式将音乐记录下来。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4、教育起源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 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