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家之宗

医家之宗

医家之宗
医家之宗

医家之宗——《黄帝内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季巍巍

一、概述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也是中医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巨著。之所以称其为“医家之宗”,是因为《内经》的成编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为中国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名著,而且还记载着当时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学派主张及自然学科的成就,这些内容又与医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所以,《内经》是一部以医学为主、涉及多学科的巨著。从古到今,众多医家和有关学科专家对《内经》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也有大量的著述,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内经》学,该学科在现代中医教育中成为一门必修课程。

二、《内经》成书时代和背景

(一)《内经》的背景

《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62 篇论文。假托以“黄帝”冠书名,其作者并非黄帝。大多是以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写作。如下是开篇的一段写作体例:“昔在黄帝 , 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 , 幼而徇齐 , 长而敦敏 , 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段话的第一句内容是介绍黄帝自小异于他人,即“生而神灵 , 弱而能言”,随后提出问题:“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即古代的人大多活到上百岁时,动作依旧灵敏非常,但现在的人怎么还没有过半百,动作就已经开始慢慢的衰老了?“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岐伯向黄帝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就是说,《黄帝内经》的体裁格式是假借黄帝和岐伯的问答形式进行撰写的。

(二)《内经》的性质

关于《内经》的成书众说纷纭。有人指出,《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期,也有人称成书于西汉到东汉末之间。虽结论不一,但可以确定的是《内经》并非一时一人的作品。通过分析《内经》各个篇章所反映的社会背景、纪实纪年、学术思想、医理、诊疗技术以及文章的笔法、文字的使用、篇幅的大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在《内经》成书之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论文甚至学术学派,已先后产生并开始流传,随后经过整理、加工、补充和完善编辑逐渐形成《黄帝内经》。因此,它是具有论文汇编的性质。

(三)《内经》的成书时代

即使是本书成编之后,随着年代的迁移,经过辗转传抄的同时伴随着增补、删改,但通过这些内容,还是能够大概的判断出《黄帝内经》的成编时代。通过历代学者的研究发现,《黄帝内经》首次在《汉书?艺文志》中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以及《旁篇》并称为“医经七家”。也就是说,在西汉末年《内经》已成编,西汉即为《内经》的成书下限。《史记》是《内经》成编上限的重要标志,《史记》中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百多年的历史和各个科学文化的发展,对《先秦诸子》及其著作均有介绍,并且专门为扁鹊、仓公等医家做撰,但唯独没有《内经》的记载,所以推测《内经》应该是在《史记》成书之后编成。而且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一批医书包括《上下经》、《五色》、《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等,这也是《内经》所引述过的古医书,说明《黄帝内经》成书于仓公之后,而仓公的生活年代为公元前 2 世纪,所以推测《内经》成书于《史记》之后的公元 1 世纪以内。另外,《内经》全书贯穿的学术思想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而《五行学说》相生相克体系的提出和《阴阳学说》有关,起源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邹衍。《阴阳学说》发展到西汉中期在董仲舒、淮南王刘安等人的著作中体现的比较完备,由此表明《内经》的最后成编是在西汉的中期或稍后,所以,推测《内经》的成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1 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三、《内经》的沿革

(一)《内经》的流传

1. 医经七家:在《汉书?艺文志》中,《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以及《旁篇》被称为“医经七家”一并传世。

2.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自述“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等”即张仲景编写《伤寒杂病论》时参考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书,并列举了许多古代名医,如“上有神农、黄帝、岐伯,中世有常桑、扁鹊等”这些线索表明,黄帝、岐伯和雷公记载在《素问》中,黄帝、岐伯、博高、雷公、邵书和邵诗记载在《灵枢》中,也由此表明《素问》确属于《黄帝内经》,而《九卷》是《内经》的另一部。

3. 唐代王冰:《素问》和《灵枢》在晋朝之后流行情况史料上只有简单的记载,在历代医家整理《素问》功劳最大的是唐代的王冰。经过王冰的编撰,《素问》恢复到八十一篇的旧数,并且以二十四卷本开始行世。

4. 高保衡、林亿:延续到宋代,高保衡和林亿等奉朝廷之命开始校勘医籍,对王冰本再行考证,并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林亿的教本即如今《素问》的原型,在宋代以后,元、明、清各代均以该本进行翻刻,没有再变化。

5. 史崧:如今通行的《灵枢经》是南宋绍兴乙亥年,史崧的家藏旧本,通过开印而流传。《灵枢》共九卷八十一篇,卷数和王冰的《素问》相同,全名定为《黄帝内经?灵枢经》,也是元、明、清续刻的蓝本。

经过如此编纂和翻刻,《黄帝内经》的两部分内容《素问》和《灵枢》才得以完整的流传下来。

(二)《内经》书名的含义

1. “经”的本意为织物用的纵线,引申意为常道,即义理、法则、原则。在书籍中称为典范的才能称之为经典。《内经》中的“内”字和“外”字是相对而言。“内”和“外”只是表现内容上的分类,即《内经》和《外经》分别是《黄帝内经》的上下部。

2. 关于《素问》的书名医家众说纷纭,得到大家认可的是林亿的说法,他认为《太易》、《太初》、《太史》、《太素》是古人探索天地形成所分成的四个阶段,《素问》就是从天地宇宙的宏观出发,运用《经济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和论证了天然关系以及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关于《素问》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太易》、《太素》、《太初》、《太史》四个阶段的起始阶段。

3. 《灵枢》较多数的医家认为是王冰所改,他改《真经》为《灵枢》可能与他信奉道教有关,王冰即是道士,道号叫启玄子。在道家经书很多,正如日人丹波元胤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羽 , 指羽士 , 即道士的别称。

(三)《内经》的注家与注本

关于《内经》的注家和注本众多,自《内经》问世以来,历代医家开始演绎、发挥、拷造编次,随后开始注释、草稿等,大约有二百多家,著作有四百余部。下面介绍主要的注家和注本。

1. 南朝齐梁·全元起《素问》,为最早注本,已亡失。

2.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本书有关《素问》的部分保存了王冰改动之前的原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但本书在宋、元之后缢残缺不全。虽已从日本传回,仍有缺卷。

3. 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他对《素问》进行整理编次的同时,对全书的名篇进行了系统而详尽的注释。成为后人注释《素问》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和《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本人擅长针灸,所以所著的《灵枢》颇为人称道。

5. 明·吴崑《素问》,俗称《素问吴注》,是以王冰的二十四卷本为底本加以注释的,他所著的《素问》阐发医理深入而不空乏,并擅改经文不足之处。

6. 明·张介宾《类经》:张介宾将《内经》的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共十二大类,三百九十目,是现存《素问》和《灵枢》分类最完整的一部书,分类法简明扼要且实用。因其义理详细周到,所以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7. 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是张志聪率其门人集体注释的成果,对前人的著作取其精华、弃其槽粕,同时添加了不少新意。

8. 清·高世栻《黄帝素问直解》,本书明白通畅,对《内经》进行选著。

四、《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八十一篇,篇幅和内容都差别较大。总体来说,《灵枢》偏重于经络和刺法,《素问》偏重于理论,但也论述经络、腧穴及针法。两部分内容既有相交叉的方面,也有个性的方面。所以将《内经》全书内容按理论体系结构进行分类研究是一种现代医家比较实用的方法之一。如今,很多医家把《内经》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共九大类,以下为具体内容。

(一)阴阳五行

《内经》绝大多数篇章都涉及到《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非常重要。

1. 阴阳

《内经》中提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说明阴阳不同于具体有形的事物,而是从众多的事物里抽象出来的,它是表示对立属性的名称,即为“阴”和“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进一步提出阴阳双方的对立、互根、消长、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篇中如是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在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由此可见,《素问》中阴阳的地位很高,提出了诊治疾病必须以阴阳为根本的观点,也就是说,它架设起了医学理论和阴阳学说之间的桥梁,由此阴阳学说贯穿《内经》的全书。

2. 三阴三阳

《内经》中用“一阴一阳”概括事物的同时,为表示出阴阳双方量的变化,又引进“太少阴阳”和“三阴三阳”两种模式。

( 1 )太少阴阳模式,多用于说明五脏,如《灵枢》中《灵枢阴阳吸日月》提到:“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少”指出生,“太”,指及上。显示出量的差异。

( 2 )三阴三阳模式,用于说明六经之间的关系。六经,并非直接以经脉命名。一阴指厥阴,二阴指少阴,三阴指太阴;一阳指少阳,二阳指阳明,三阳指太阳。此三阴三阳学说在后世被张仲景用于《六经辨证》中,由此可见,此理论指导意义非常重要。

3 . 五行

五行的概念包括五行的构成和五者的相互关系两个方面。《内经》中对五行理论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按照五行属性类分天地人,从而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以及功能运动,按照其相关的类属和自然界紧密联系起来;另一方面是,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的理论来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同时解释病机、预测愈后、确立治则。

《内经》大部分内容是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相结合解决问题。例如五脏,既有阴阳之分,也与五行相结合。总之《内经》充分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并在运用中加以发挥,成为难以分割的浑然一体的内容。

(二)藏象

藏象或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理论。

藏象是中医学中独特的体法,充分体现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中,篇内解释了什么是藏象。《内经》是在古代人体解剖知识和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完成了人体组织器官的命名和分类。提出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以及骨骼、筋脉、血脉、肌肉、皮肤、关节、毛发、爪甲等基本组织。确立这些组织器官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同时,藏象学说还阐释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经、气、血、精液,其生成、分布、形态和作用;以及体内水谷运化、气血运行、精神神志生理活动的变化规律。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生理活动是天地自然相通相应的,指出了人体在内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组织器官,在外是应阴阳四时的五大功能系统,这体现了四时五象阴阳的整体观的思想。

《藏象》学说在《内经》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其他学说的基础,在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五脏别论等篇章内都对藏象有着非常详细的阐释。

(三)经络

经络,是经脉、络脉及经筋、经别、皮部的总称。“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沟通表里,贯通上下,运行气血,也属于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系统。与藏象类似,本来属于藏象,但由于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单列出来为“经络”。《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其能决死生、除百病、调虚实,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

在《内经》中,明确记述了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冲脉的起止、循行路线、生理功能和有关的病候。对于阳跷脉、阴跷脉、带脉、维脉部位、功能有粗略的描述。十二经脉是首尾依次连接,并且分别和脏腑相联属,它所载的经脉包括了十五别络、胃之大络、浮络和孙络,同时还开立了专篇,记述了十二经筋、十二经别、十二经水以及十二皮部的名称,循行以及所主的病候。腧穴有“俞、节、气、气府”名称等,穴位数有的记载 365 个,有点记载不止 365 个,由于命名的不同而略有差池。在《内经》中,还对于特殊的腧穴,如“五输穴:井、荥、输、经、合”以及“背俞穴”都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四)病因病机

1. 病因

病因即治病的对象,涉及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同时也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以及饮食、劳伤、跌扑等治病因素。根据治病性和所引起的疾病,将病邪分为两部分:

( 1 )使病发于阳分的风、雨、寒、暑;

( 2 )使病发于阴分的饮食居处、阴阳(房事)喜怒。

2. 病机

病机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提到,即“病变所由出”,但实际病机涵盖于《内经》各篇之中,《内经》指出人的体质状态和疾病的发生、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内经》对体质病理的问题也做出非常详细的阐述。病机,是由于病因所引起的疾病的转化的过程,《内经》除了对一些猝发的疾病无明显的传遍规律之外,着重地提出了表里相传,循经传遍,脏腑相移循生克次等多种模式,此为病因病机学说。

(五)病证

1 . 病、疾、候、证。

2 . 风病、热病、寒热病、疟、咳、痹等。

(六)诊法

“诊法”是在《素问》、《慢药经胃论》中出现的,指的是诊查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方法。在《内经》中“望、闻、问、切”分别被描述成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其中“望”和“切”两诊的内容非常全面。

1. 望诊:望诊重在五色诊,包括颜面分布、身形动态、眼和舌等器官的查验,此是望诊。

2. 切诊:切诊内容丰富,涉及到切脉、诊齿肤、按局部等多种方法。切脉又分为三部九侯法、寸口诊脉法和人迎寸口合诊法。其中寸口诊脉是应用最普遍的,现今在仍在使用这种方法。关于脉相有很多,如浮、沉、迟、数、滑、涩、缓、急、洪、钩、弦、长、短、大、小、细、濡等共有二十余种,它还形象的描述了各种珍藏脉的脉相。

3. 问诊:包括病史、现有症状,并且重视病人的生活环境,精神状态,了解病人的喜恶等。

4. 闻诊:涉及到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但内容较少、零散。

(七)论治

论治,包括治疗原则、治疗理论和各种疗法。

《内经》中记载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即疗法。如辨识、针刺、药物、熏洗、按摩、导引、手术、饮食等,以及部分护理内容。针刺在《内经》中地位重要而且特殊,仅针刺的方法就介绍 20 余种,针刺几乎可用于所有疾病的治疗,因此,针刺非常重要。

(八)养生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

养生一词在先秦时已存在,《内经》中出现在《灵枢·本神篇》中,有“智者之养生也”的说法。《内经》建立了医学养生体系,主张人要顺应天地阴阳四时的规律,要全面的

摄养形和神。它所倡导的“治未病”同时具有预防医学的思想,即在疾病还未发生的时候,就要提前预防,也充分体现了养生的原则。

(九)运气

运气,即五运六气。古人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日月星辰的环转、气象的变化对生物界特别人身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内经》逐步开始用五行六气,三阴三阳为理论核心,对疾病进行表述。在《内经》中涉及到五运六气的篇章在《素问》中就有七篇大论,其他篇章也有散在的关于运气学说的内容。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

朱进忠成才经验总结 一、学医经历 我1933年5月14日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的一个小山村,10岁起随父亲与兄长学医。之所以选择学医,一是家庭氛围的影响,二是兴趣爱好,再者抱有行医济世的美好愿望。其后于1956-1962年在北京中医学院学习,期间聆听了多位名师的指点及临症实践。1976-1977年(1年半)参加全国中医研究班进修,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聆听了全国多位名师的点拨。我个人的学医形式主要是家传、科班与从师三种形式,先后师从朱好生(启蒙老师)、方药中、刘渡舟、李翰卿等,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方药中、李翰卿两位老师。方药中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经典著作与辨证论治方法,学术成就主要是辨证论治七步法。李翰卿老师的理论渊源来源于仲景学说且兼收并蓄,学术成就主要是经方运用及宫外孕非手术疗法。启蒙教材主要学习四言举要、汤头歌诀、内科讲义、药性四百味等,最能解惑受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素问、类经、东垣医书、朱丹溪医书等。 使我开悟的事件有:1、亲眼常见家父朱好生,家兄朱庆丰应用中医、中药、针灸等在农村治好了很多在北京、天津、保定、定县、邢台等大医院治疗无效或判定为不治之病的病及政府和患者送的刻有“功同良相”、“术妙青囊”、“医胜中西”、“人民的好医生”大量匾牌。2、亲自领受了家兄根据相似理论和天人相应的理论妙解难治大病和进行发明创造的大量事实。3、亲自聆听和亲眼目睹了刘渡舟老师讲伤寒,用伤寒法,秦佰未老师讲内科,分析治疗内科疾病法,方鸣谦老师学医案写医案法,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的分析问题法,李翰卿老师在临床时辨比例和方中有药与药中有方方法,朱颜老师的分辨药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用药法,赵锡武老师临床的分辨表里寒热法等取得的临床效果和治学方法。4、学医不久即亲自治好了一例高热昏迷和一例泄泻昏迷的患者,并成功的用中药治愈了一批用斯锑

五行性理

五行性理 五行性理简称为“五行性”。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人的元性是具备此五常之德的。然而由于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致使光明澄澈的元性受到污染,不得复明,故有禀性气质之偏。如人的性格有急、缓、智、愚、明、暗、达、滞、清、浊、薄、厚,等等之不同。所以常人的五行性不是逆就是克,阴盛阳衰,不仅环境不顺,命运多乖,且可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凤仪先生发明性理疗病法,便是根据五行性理,使人的心性转逆为顺,化克为生,拨阴取阳,从而愈病。如能达到五行圆转,既可修身又能齐家,可使人的精神境界臻于至善。 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与气质,理就是规律与法则。“性理”是用五行的道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先生明道之后深悟五行之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它,驾驭它,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境遇。在治疗疾病方面,可通过五行性阴阳消长的道理来探测人的躯体脏腑疾病变化的情况,并可自我调节,自我平衡,拨阴取阳,可使疾病不药而愈。多年沉疴,由此霍然而愈者,不胜枚举。 五行性的阴阳消长之变化,可由人的面形、体态、气色、声音以及气质的清浊中观察出来,(与《内经·阴阳二十五人篇》不同)。先生在性理疗病的实践中,发现恨怨恼怒烦及贪妄不平之心,是危害身心健康造成疾病和破坏人我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乃是属于五行性中的阴面。其阳面则为纯洁善良光明之德性。(这里所讲的阴阳是心性中的阴阳,不同于中医学生理、病理上的阴阳)。人之五脏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先生说:“恨怨恼怒烦是五毒,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五毒是人的气禀性,化除五毒,即是“化性”,此乃五行性理学说的关键。 凤仪先生说:“人的命都是好命,只因人的性不好,才把命闹坏了。”所以他特别强调人要化性。五行具体在每个人的心性中不是单一的,而是五行具有,但各有所偏,主次各异,阴阳悬殊,并有生克顺逆,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与气质。 凤仪先生说:“常人的禀性都有所偏,偏于火的争理,偏于金的伤人,偏于水的淹人,偏于土的欺人,偏于木的不服人,如能多加省察,自可走入正轨了。” 五行表现在性、心、身三界中,不好严格划分,尤其心与性,总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的,而身又受心性的支配。所以每一行在三界中的作用,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如阳木仁德,既含藏在心中,也体现在性中。阴火在心和性中都表现为急躁。又如阴金虚伪在性和心都有突出表现。阳土宽宏大量,心胸开阔。在心和性中也都会体现出来。如此等等,不好严格区分。只要在日常实践中,自己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按五行的道理,严以律己,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金性 一、阳金面形、体态、气色、声音。金性人面形长方,色偏白,颧 稍高,唇薄齿利,身段苗条,眉清目秀,举止轻灵,气度活泼,说话声音响亮。生气时面色苍白。金性分阳金阴金,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二、阴金的特征。阴金性多虚假,好分辩,喜变更,虚妄不实,咀甜心苦,

五行分析

五行分析:八字偏强,八字喜「水」,起名最好用五行属性为「水」的字。查看美名腾五行详解 生肖分析:虎,起名宜有:山、玉、金、木、示、水、月、犭、马、氵、钅等部首为吉。 五格分析:姓氏方的五行属性是水,姓名学笔画是4画。VIP可定制五格起名 提示:如果您的名字无须考虑以上因素,可拖动上面橙色的滑块到最右边的位臵以重新获得名字。 下面是美名腾基于上述起名原则和您的指定信息为您量身打造的好名字: 方健杰方系您指定的姓氏用字。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方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健您的意愿里包括健康,从中选健字。 杰宝宝出生在杰克〃伦敦诞辰日,从中选杰字。从生肖上看,生肖为虎,名字中应有木部首为吉,杰的部首为木。 字义健表示高明、强壮、敏捷;杰表示卓异、特异、高耸,意义优美。 音律方、健、杰的读音是fāng、jiàn、jié,声调为阴平、去声、阳平,音律较好。 字型方为上下结构,4画;健为左右结构,10画;杰为上下结构,8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4-11-12,五格俱佳。 意蕴名字可以趣解为:“敏捷?出色”。成语雄深雅健人杰地灵扩展了名字的意境。查看详细解释及五行、属相、星座、五格

方彦钦方系您指定的姓氏用字。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方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彦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钦从生肖上看,生肖为虎,名字中应有钅部首为吉,钦的部首为钅。 字义彦表示贤才、贤士、俊才;钦表示尊敬、敬佩、钦慕,意义优美。 音律方、彦、钦的读音是fāng、yàn、qīn,声调为阴平、去声、阴平,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方为上下结构,4画;彦为半包围结构,9画;钦为左右结构,9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4-9-12,五格大吉。 意蕴名字可以趣解为:“贤士?尊敬”。查看详细解释及五行、属相、星座、五格分析。 方江瑜方系您指定的姓氏用字。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方字的五行属性为水。 江宝宝出生地为中国,可引申出长江,从中选江字。宝宝出生地为云南,可引申出怒江,从中选江字。宝宝出生地为江河,从中选江字。从生辰八字上看,名字中需有水相助,江字的五行属性为水。从生肖上看,生肖为虎,名字中应有氵部首为吉,江的部首为氵。 瑜此字为美名腾推荐用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江搭配。 字义江表示大河、江山、江湖;瑜表示美好、美玉、瑜璟,意义

大医孙思邈

大医孙思邈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03-09 15:19 于铁成 俗话说“活人让尿憋死”,意思是这种事绝不可能发生。活人竟让尿憋死岂非笑话?但是在导尿术没有发明以前还是有可能发生的。传说在唐朝时候,有一个人得病已经三天了,一直尿不出来,病人的小肚子胀得就像个小鼓,双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非常痛苦。请来了名医孙思邈,看过病人后,孙思邈感到用药可能解决不了问题,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找来一根粗细适宜的葱管,小心翼翼插进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吹,不一会儿尿顺着葱管流了出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导尿术。还有一个传说,有一个小伙子的眼睛不小心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立刻肿了起来,疼得要命。孙思邈看了以后,认为需要马上排出瘀血,但是伤在眼上,用针挑吧又怕刺伤眼球。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从池塘里捉来一只蚂蟥放在瘀血上,那只蚂蟥叮破了红肿的瘀血吸吮起来,不一会儿血肿消了,病人的疼痛也减轻了许多。类似这样孙思邈治病的传奇故事历代广为流传,被老百姓称为“苍生之大医”。 在中国医学史上堪称大医的人并不多,孙思邈写了一篇文

章叫做“大医精诚”,告诫学医的人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孙思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样身体力行才成为后人景仰的“大医”,尊为“药王”。 中医历来重视自身的医德,《黄帝内经》强调“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告诫人们没有道德的人是不能学医的。孙思邈则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医德作为一种伴生于中医药学术的道德文化,有明显的师道传承特征,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强调为医者首先要医术精,他说:“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正如清代名医王世雄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但是倘若徒有高超的医术而缺少良好的医德为依托,也不能成为“大医”。 孙思邈说一个好的医生必须“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处事果断的自信和气质;“心小”是在诊治疾病时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时时小心谨慎;“智圆”

五行学说6

五行学说的形成 对五行学说的形成,古今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尚无定论。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学术界还在关注的课题之一。纵观历代学者所论,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观点: 1.五方说 人类空间意识的起源基础是方位观念。一般认为殷商时代已有了五方观念,甲骨文虽没有明确的五方概念,但对于四方及四方风的记述已经很明确,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举,用五方总括整个空间方位。空间方位的划分,在古代有着十分重大的文化意义,它意味着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混沌生活状态,第一次把自己的生存放在一个规则的、有意义的文化背景之中,把自己的思维、认识确定在有条不紊的空间系统中,使一切客体对象都能在这个系统中秩序化、结构化。因此,五方观念的形成,就可以作为一种原型模式,规定、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而形成五方分类配位信仰,此为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 2.五季说 据《史记·历书》记载:“黄帝考定星历,以立五行。”《管子·五行》说:“昔黄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时。”均认为五行是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而创立。五行的本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运行,即五个季节的变化。《管子·五行》载五行历遗义,将一年 365日分为五段,以木、火、土、金、水分别统配,并重构五气流行图,按五行相生依次流转。班固《白虎通德论》指出:“行有五,时有四何?四时为时,五行为节。”也认为五行就是五个时节。 3.五星说 上古时代,星相知识较为普及,所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晨’,儿童之谣也”(顾炎武《日知录·天文》)。古人在观察天体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肉眼可观察到的水、金、火、木、土五星有规律的运动,此五星又称为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和镇星(或填星),认为五星是五行的根源,而且五星在宇宙中的运动规律与四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汉书·艺文志》所说:“五行之序乱,五星之变作。”“五星不失行,则年谷丰昌。”西汉末的纬书《河图括地象》说:“天有五行,地有五岳。”即相对于地上五座大山来说,天上有五大行星即五行,五行的初义就是指五星的运行。 4.五材说 五材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生产生活必需的具体物质。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又如《尚书·洪范》注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更具体地表述了五行为人们生活、生产所必需的思想。《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云:“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国语·鲁语》说:“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其中所说的“五行”,就是指五材。《国语·郑语》曰:“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即金、木、水、火与土发生关系,土是中心,由此而生成了各种各样的物品,五材则成为构成其他物品的最基本的五种元素。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记载了五行的名称、次序、性质和作用,但没有涉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孔颖达注则指出:“(五材)言五者,多有才干也。谓之五行者,若在天则五气流行,在地世所行用也。”可见由“五材”易名为五行,实现了由实体到抽象的升华过程,从而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五行只有抽象为五种功能属性以后,才可以作为归纳自然社会万物万象的模型。 春秋以后,古代思想家开始探索五行之间的关系,逐渐确立了五行之间存在着既相克又相生的内在联系。古人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水能灭火,金能伐木等现象,从中认识到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如《左传》中多次提到“火胜金”、“水胜火”。《素问·宝命全形论》说“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明确指出了五种自然物质的相胜关系。对五行相生关系,先秦著作中未见明确记载,但从古人对四时气候及物候运转规律的认识来看,当时已具备五行相生次序的概念。认识了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并将其广泛用于解释自然界乃至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这标志着五行学说的成熟。 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人类领会世界的基本知性形式,而时间观和空间观最直观和最原始的表现形式就是历法。历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时空观就是先民们仰观俯察、理解宇宙、经纬天地、领会历史的基础,天文定五方,历法分四时,五方、四时就成为五行分类体系的基本图式。而五行相生,不过是春夏秋冬四时此消彼长、生生不息的自然节律,五行相克则反映了五行体系中相对方位的对立关系,《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说:“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五行者,……比相生而间相盛也。”由此可见,原始天文学和历法月令制度,才是五行学说真正的文化源头和知识原型。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凌云王国瑞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许叔微刘完素张元素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秦越人《五十二病方》《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庄绰龚居中 13眼科张璐《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晋代皇甫谧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分布划线排列经穴发展归经理论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首创郄穴理论完善五输穴理论论述交会穴理论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 《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大医精诚原文及翻译

大医精诚 唐代:孙思邈 医术精通 张湛曰⑴:夫经方之难精⑵,由来尚矣⑶。今病有内同而外异⑷,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⑸,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腧穴流注⑹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⑺,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就是重加其 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⑻,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⑼,深自误哉。 诚心救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 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⑴,怨亲善友⑵,华夷愚智⑶,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⑷,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⑸。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就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⑹,况于人乎⑺。

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⑻,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⑼,必有大段要急之处⑽,不得已隐忍而用之⑾。能不用者,斯为大哲⑿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⒀,就是吾之志也。 大医之体 夫大医之体⑴,欲得澄神内视⑵,望之俨然⑶。宽裕汪汪⑷,不皎不昧⑸。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⑹。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⑻,邀射名誉⑼,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⑽,勿左右顾眄⑾;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⑿,食如无味;醽醁兼陈⒀,瞧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⒁,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⒂,斯盖医之本意也。 为医之法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⑴,道说就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⑵,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⑶。老君曰⑷:人行阳德⑸,人自报之;人行阴德⑹,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

五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五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五行学说收我国古代人民长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谈及五行大概是《尚书》中的〈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水曰涧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很久以前远古时代的人们就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体验认识,用五行代表生命的基本元素来化生万物,用五行来表现生命的气:生气,长气,化气,收气,藏气的不同状态。从西周末代以来,思想家就开始从自然界本身来理解自然现象的变化与根源以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来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 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种物质之间又可以互相演变,具体表现为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和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从上面可看出,在当时古人已有相当的研究分析,并有明确的抽象概括意义,并能分辨出它们之间不同的属性和功用。并深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中去认识五行,使我们从信仰和幻想逐步升华至自然哲学程度。五行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主要可以归纳为下述几个部分。 首先,五行是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的,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哲学道理。五行原理中最基本的是五行生胜学。将五行生克直线排列是一个平行稳定的模式,圆形排列,生是无始无终的循环,克是一条不断重复的五星运行路线。也就是相顺民而生隔一而克。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一般人均以物质之物理特性解释,水生木:因有水处即易滋生草木,花草树木需水之灌溉而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只是个现象需要木为实体才能燃烧,而在远古时代还没有煤油、汽油,火的生成大都来自於钻木或木炭,所以木生火是极其自然的事。火生土:火只是个现象,当成为灰烬时还是归於大地,於是火就不停的将物质燃烧冶炼,而回归成土,再让土生成万物。土生金:金属矿物大都蕴藏於地下或土壤理,由土壤中可冶炼成

各家

单选 孙思邈 1,孙思邈总结的房事禁忌不包括:体质。 2,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韦茎汤。 3,孙思邈创制的治久病虚赢,寒积腹痛方剂是:温脾汤。 4,创制独活寄生汤的医家是:孙思邈。5,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孙思邈。钱乙 钱乙的著作是:小儿药证直决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对后世哪个医家创立脏腑辩证影响最大:张元素 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不包括:易寒易热 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 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不包括:情志所伤 刘完素 1,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防风通圣散。 2,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心。 3,刘完素创制的地黄饮子用于治疗:暗痱。 4,刘完素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方剂是:三化汤。 5,刘完素认为中风预后较差的是:中脏。 张元素 1,《元史》编修王韦所说的金代医学家中兴代表人物不包括:朱震亨。 2,张元素治疗肝病方法不包括:本寒温之。 3,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是因附子为:气厚。 4,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九味羌活汤。5,张元素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寒热虚实。 张从正 1,张从正的著作是《儒门事亲》 2,创立攻邪学派的医家是:张从正。3,张从正吐法不包括:泄气。 4,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张从正。 5,张从正病邪理论部包括:安正祛邪。李杲 1,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李杲。 2,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的方剂是:升阳益脾汤。 3,李杲治疗肾之脾胃虚的方剂是:沉香温胃丸。 4,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李杲。5,创制清胃散的医家是:李杲。 朱震亨 1,《丹溪心法》论述痰病病机不包括:阴虚。 2,朱震亨认为相火特性是:内阴而外阳。 3,朱震亨阐发阴阳的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 4,朱震亨认为与相火有密切关系的脏腑不包括:心火。 5,《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是:越鞠丸。 薛己 1薛己朝夕互补法所用得方剂不包括左归丸 2薛己治危急虚证所用的方剂是八味丸 3薛己的脾胃肾同治不包括脾肾阴虚4薛己温补肾阳得方剂是八味丸 5薛己的学术特点是脾肾并重 张介宾 1.张介宾阴阳学说内容不包括阴 阳平衡 2.与张介宾无关的内容是:御医 3.张介宾治形的核心是:填精 4.张介宾指出命门为:真阴之脏 5.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医 家是:张介宾吴有性 吴有性的著作:瘟疫论 吴有性称之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 三消饮 创立清瘟败毒饮的医家是:余霖 瘟疫传变方式不包括:循经传变 创立三甲散的医家是:吴有性 王清任 王清任的著作是:医林改错 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补阳还 五汤 王清任治疗腹泻血瘀的代表方剂是:膈 下逐瘀汤 王清任认为导致半身不遂的原因是:元 气亏损 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 多选 孙思邈; 1,重视医德与行医规范的医家有:A 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 喻昌 2,孙思邈的运动养生方法包括:A适 当运动B按摩C引导D调气E内 视 3,孙思邈治疗不孕症的朴硝荡胞汤由 那些方剂化裁而来:A大黄牡丹皮汤B 抵当汤C大黄附子细辛汤 4,孙思邈饮食养生内容包括:A饮食 清淡C少食多餐D饮食宜忌E食疗 5,孙思邈雍药饵养生的方剂有:A地 黄汤B黄精膏C不老诞年方E彭祖 延年柏子仁方 钱乙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 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 方 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 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 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 钱乙化裁古方创制的心方是:六味地黄 丸异功散 对钱乙著作进行注释的医家有:阎季忠 熊宗立薛已张山雷 刘完素 1,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 素C荆山浮屠 2,罗知梯将哪些医家的学术思想传给 了朱震亨:刘完素张从正李杲 3下列有联系的病机和病症是:诸涩枯 凅干劲。。揭皆属于燥 4刘完素治疗中风常用的方剂是:加减 小续命汤三化汤大秦九汤地黄 饮 5.刘完素预防中风常用的方剂是:八风 散,愈风汤天麻丸 张元素 1,张元素脏腑辨证内容是:依据脉象 辨病症虚实寒热辨病性确立治则定 方药天人相应论藏象 2,张元素对中药学的贡献是:阐发升 降浮沉,创引经归经说创中药分类法 发展气味补泄 3,张元素将中药分为:风生升热浮 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 4张元素脏腑辨证理论渊源于:内经 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方小 二药证直决 5张元素的制方大法有:风制法湿制 法燥制法寒制法 张从正 1,张从正所论邪气包括:天邪地邪人 邪七情所伤药邪 2,张从正汗法包括:灸法针刺按 摩砭石引导 3,张从正下法包括:催生下乳磨积 逐水破经 4,张从正认为大黄功效有:泻热通腑 凉血解毒逐淤通经止血 5,张从正饮食调补内容包括:五谷养 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五果助之 李杲 1,李杲的弟子有:王好古罗天益 2,李杲脾胃内伤病机为:升降失常脾 肾失调 3李杲认为脾胃内伤的病因为:饮食不 节劳役过度情志内伤 4李杲所创制的方剂有:升阳散火汤 升阳除湿汤当归补当归六黄汤 5,李杲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辩惑 论医学发明兰室密藏东恒试效 方 朱震亨 1,朱震亨认为引起相火妄动的原因有: 情志过极色欲无度饮食厚味 2,对朱震亨学术思想影响较大的学者 有: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徐谦 3《丹溪心法》提出痰证治疗原则有: 实脾燥湿痰淤同治治痰先治气 4,朱震亨临证将火证分为:郁火虚 火实火 5朱震亨认为相火寄于:肾肝 薛已 1,薛已温补脾胃生阴血的常用方剂是: 六君子汤四物汤八味丸 2,薛已重视脾胃于肾命思想源于:王 冰钱乙李杲 3,关于薛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补 派整体派平补治伤派薛已学派 4薛已脾肾同治的方剂是:四神丸六 君子加姜,桂八味丸 张介宾 张介宾“阴阳相济”治虚损的方法:阴 中求阳阳中求阴气血互生 体现张介宾:“阴阳互济”的思想方剂 是:左归丸右归丸 张介宾真阳论内容不包括:形气之辨 寒热之辨精气之辨 张介宾认为熟地的作用是:守聚重降 甘缓镇静 重视命门的医家是:薛已赵献可张景 岳 吴有性 论述邪从口鼻而入的医家是:吴有性 缪希雍 与吴有性学说有关的内容是:疫气从 口鼻而入邪伏募原表里分传 吴有性疏利募原的方剂是:达原饮三 消饮 戴天章从哪些方面辨识瘟疫:气色舌 神脉 吴有性认为杂气致病的特点是:传染性 流行性偏中性散发性 王清任 王清任的主要学术观点是:瘀血理论 气虚中风灵机记性 王清任创制的活血化瘀方剂有:血府逐 瘀汤膈下逐瘀汤癫狂梦醒汤 论述气虚血瘀的医家有:李杲王清任 王清任认为血瘀证常兼有:气滞气虚 热毒亡阳 医林改错所描述的中风先兆有:忽然无 记性偶尔一阵头晕耳内无故一阵响 或蝉鸣下眼皮经常跳动睡卧口角流

五行字姓名学解释

五行属金的字姓名学解释 分(fēn) 化(huà) 斤(jīn) 切(qiē) 天手(shǒu) 天(tiān)4金:意为高大。可起名为:天宇、天和、天德、天意、天群、天星、天怡。刑克父母,克偶伤子,双妻之字,出外吉样,晚年吉样。 化4金:意为变化、改变、造化、大自然的功能,教化。可起店名为:化正荣、化益来。技术能成功,有才无运,多劳少得,中年吉祥,晚年劳神。 5画(huà):申(shēn) 示(shì) 白(bái) 示(shì)5金:表明、指点。聪颖理智、一生清雅荣贵,二子吉祥。 申(shēn)5金:一生清雅荣贵,多才巧智,中年成功昌隆。 白(bái)5金:指清楚、洁净、白色。清秀伶俐,智勇双全,中年成功,有爱情厄,晚年吉祥之字。白玉 白雪、白霜、白露、白杨、白云、月白、白月、白林、白彬。 6画(huà):西(xī) 列(lia) 百(bǎi) 次(cì) 全(quán) 全(quán)6金:意为完整、全部、完善。可起名为:健全、双全。多才巧智,清雅荣贵,中年劳累,晚年成功昌隆,智勇双全,名利双收。 百(bǎi)6金:比喻很多。理智聪颖,食禄齐美一生,多才巧智,成功隆昌。百川、百涛、百益、百顺、百宁、百静、百晗、百云。 7画(huà):兑(duì) 伸(shēn) 辛(xīn) 酉(yǒu) 初(chū) 别(bi?) 贝(bai) 判(pàn) 忍(rěn)7金:意为忍耐、忍受。忧心劳神,中年吉祥,晚年有灾厄。 初(chū)7金:意为刚开始,第一次。初衷,初强,初诚。一生清雅荣贵,婚迟吉,中年奔波劳苦,晚年昌隆。 贝7金:指珍品。出外吉祥,多才巧智,中年昌隆,晚年劳神过度。珍贝、雅贝、琼贝、吉贝、贝姬、贝琦、贝妮、贝茜。 8画(huà):金(jīn) 刷(shuā) 帛(b?) 庚(gēng) 庚(gēng)8金:意为年龄。文庚,光庚。一生安稳,天生聪明,多才巧智,中年成功昌隆,环境良好。 帛(b?)8金:意为丝织物。锦帛、玉帛、润帛、柔帛、欣帛、俊帛、彩帛。 9画(huà):哉(zāi) 叙(xù)敘咨(zī) 姿(zī) 玫(m?i) 前(qián) 秋(qiū) 皆(jiē) 拍(pāi) 首(shǒu) 玥(yua) 玩玟 则(z?)9金:表示标准、规章。 俞9金:表示同意。一生清闲,理智聪颖,中年吉祥,晚年昌隆。 首(shǒu)9金:意为领先、领导者。忧心劳神,事劳无功,中年有灾厄,晚年吉样。 秋(qiū)9金:意为秋季。可起名为:艳秋。多才巧智,清雅荣贵,中年成功昌隆,女人虚荣,有爱情烦恼,晚年吉样。 前(qián)9金:意为向前、未来。出外逢贵成功,中年有灾厄,晚年成功昌隆。 玫(m?i)9金:意为美丽、美好、美姿、艺美、美凤。多才多智,天生聪明,中年成功昌隆,清雅荣贵,出国之字。10画(huà):神(sh?n) 珀(p?) 配(pai) 玲(líng) 玳(dài) 珍(zhēn) 钊 刚(gāng)剛酌(zhu?) 珂(kē) 珈(jiā) 班(bān) 财(cái)財贡(g?ng)貢 釜(fǔ) 珊 珀(p?):学识丰富,温和贤能,英俊才人,成功隆昌,忌车怕水,女人有爱情厄。 珍(zhēn)10金:意为宝贵的东西、贵重的、珍惜、珍爱。可起名为:珍重、珍存、珍凌、珍厚、珍敬、珍恭、珍瑜。口快多才,兄弟无靠,中年成功昌隆,女人孤独。 钊(zhāo)10金:意为勉强。可起名为:严钊(zhāo)、励钊(zhāo)、钊(zhāo)瑞。 珊10金:意为像珊瑚一样好看。珊珊、梦珊、珊达、珊妮、珊然、珊尔。多才伶俐,秀气巧智,中年成功昌隆,出国之字。 玲(líng)10金:意为玉碰出来的声音;精巧、细致、灵活。清雅伶俐,多才多能,中年成功昌隆,有爱情厄,出国之字。

姓名字吉祥解释大全(笔画和五行)

姓名学吉祥解释大全 五行属“土”的字有: 一:克父伤母,性刚果断,少年艰难,中年劳,晚年吉祥。 乙:孤独,幼年多灾,中年成功,离祖大吉,出外贵人现,环境良好。 二画 五行属“金”的字有: 刀:多刑,克妻伤子,怀才不遇,忌车怕水,多灾厄。 人:英俊佳人,环境良好,温和贤淑,荣贵成功。 入:病弱短寿,多灾厄,多刑克,中年多灾,晚年吉祥。 五行属“水”的字有:卜 五行属“火”的字有:刁 丁:忧心劳神,身弱多病,中年劳苦,晚年吉祥。 二:忌车怕水,多灾厄,或身弱多病,中年奔波,晚年幸福。 力:孤独,刑克父母,少年艰难,中年成功隆昌,智勇双全。 了:家破人亡,困苦一生,有子亦不孝,了然一生。 五行属“土”的字有: 又:性刚,奔走他乡吉利,中年有灾厄,晚年享福。 三画 五行属“金”的字有:叉 才:多才巧智,清雅荣贵,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川:克偶伤子,双妻之格,中年隆昌,晚年劳神。 寸:品性温良,晚婚大吉,环境良好,中年多灾,晚年隆昌。 千:精明公正,义利分明,官运旺盛,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刃:忧心劳神,事劳无功,病弱短寿,或牢狱之字。 三:孤独,幼年辛苦,出外逢贵得财,中年多劳,晚年成功隆昌。上:一生清雅荣贵,但不善仁和,子孙兴旺,二子吉祥。

士:身弱短寿,幼年辛苦,中年隆昌,晚年劳神,少乐之字。 夕:少年艰难,出外大吉,性刚多灾,刑偶伤子,晚年享福。 小:清秀伶俐,多才巧智,早婚不宜,一生清闲幸福。 五行属“木”的字有: 干:性刚果断,常有祸端,有牢狱之灾。 工:上下敦睦,一生平凡,保守之格,子孙兴旺,吉祥幸福。 弓:抱负大,志气强,有精神失常之灾,杀人被杀之字。 及:事劳无功,奔波劳苦,多灾难,出国大吉,晚年享福。 巾:刑克父母,刑妻伤子,晚婚大吉,中年隆昌,晚年多灾。 久:出国之格,一生清雅荣贵,中年成功隆昌,福寿之字。 口:食禄齐美,口才伶俐,重情失败,中年劳神,晚年吉祥。 乞:过房之字,少年艰难,中年成功隆昌,双妻之格,晚年劳神。已:字库中没有此字的姓名学解释。 五行属“水”的字有: 凡:刑偶欠子,一生清贵,出外逢贵得财,子孙兴旺。 下:刑偶伤子,有才能,奔波劳苦,有晚福。 子:智勇双全,清雅荣贵,中年劳,晚年隆昌,女人温和贤淑。 五行属“火”的字有:丈 大:清雅荣贵,多才精明,中年成功隆昌,富贵荣华,但常人难受。女:孤独,刑偶欠子,环境良好,秀气伶俐,晚年劳神。 勺:天生聪明,清雅荣贵,环境良好,一生享福,欠子之字。 巳:一生清雅多才,刑偶伤子,中年多灾,晚年吉庆。 之:出国之字,名利双收,学识渊博,官运旺盛,荣贵之字。 五行属“土”的字有:兀 己:孤独长寿,中年吉庆,晚年忧心劳神或潦倒。 山:孤独,父母无缘,少年艰难,中年隆昌,技术大吉,欠子之字。土:技术方面大吉,贵人明现,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丸:出外大吉,欠子之字,中年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大医精诚原文解

大医精诚原文 大医精诚原文 唐·孙思邈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从此文中亦可见佛教的思想也渗入中医学之中。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已,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駚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五行性理之阴阳木

五行性理之阴阳木 源自清末教育家王凤仪先生的性理疗病法,又称“五行性理”。性是指人的性格与气质,理就是规律与法则。“性理”是用五行的道理说明人的性格与气质的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人是禀五行之气而生,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因而除了木性人之外,还有火性人、土性人、金性人、水性人。 先生明道之后深悟五行之理,教人掌握五行性理及其变化的规律,要认识它,驾驭它,使之按正常规律运行,便可掌握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境遇。 中文名:木性人 类别:五行性理 特质:身材细高,长脸,上宽下窄 分类:阳木、阴木 代表人物:关羽 出处:王凤仪先生的性理疗病法 木性人的外表,面长瘦而露骨,上宽下窄,色偏青,身材细高,肩背耸直,脚步高压有声,语音直而短,齿音重,气度轩昂,生气时面带凶气,多现青色。木性分阳木阴木,形同,而气质清浊随心性变化。 阴木性情 粗暴,出言撞人,好阴沉,因小失大,以私害公,以情悖理,性多偏激,执拗顽梗,高傲自大,不易接近。不服人,好毁谤,掘人隐私,好抗上,宁折不弯,不爱接受意见,做事不许人反驳,器量窄小,不耐激触,难成事功。在家庭多亏孝道。平生遇事多难,常不如意,因之怒气填胸,愈形乖戾。 阴木好怒,怒的表现: 1. 受人压制,到在忍无可忍的时候,竟气得浑身发抖,一旦暴发,便燃起怒火,甚至一试决斗,后悔莫及。 2. 人之所为,违背己意,大发脾气。 3. 见事不合理,出于气愤,打抱不平。 4. 不满情感,发泄于外,有时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不考虑后果。 5. 怒的特点: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往往干出无法挽回的蠢事。 阴木内存,好怒伤肝,肝气不舒,胸肋疼痛,肚腹膨胀,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耳鸣牙痛以及中风等。这便是受阴木之害。 要想愈病,必须拨阴反阳,化阴木为阳木,生出仁德、爱人爱物之心。

朱丹溪

朱丹溪 声明 本词条涉及医疗卫生相关专业知识,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中,当前内容仅供参考。诚邀更多本领域专家帮助我们共同完善词条,为网民提供更多权威可信的知识。(现在加入) 朱丹溪(1281~1358年),字彦修,名震亨,元代著名医学家,因家乡有条美丽的小溪叫丹溪,死后,人们尊称他为丹溪翁。由于他医术高明,治病往往一帖药就见效,故人们又称他为“朱一帖”、“朱半仙”。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生于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卒于至正十八年(公元一三五八年)。朱丹溪倡导滋阴学说,创立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贡献卓著,后人将他和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一起,誉为“金元四大医家”。主要著述有《局方发挥》、《格致余论》等。其故里浙江义乌有墓园、纪念堂、纪念亭、丹溪街等。 目录 1人物简介 2学说内容 3临床应用 4医学成就 5社会影响 6人物评价 1人物简介

罗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 童年磨难 朱丹溪祖父名环,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辈均以孝闻名乡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医学,著有《卫生普济方》,重医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进士,晚年从事医学,医德十分高尚,他们均对丹溪有一定的影响。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诞生于义乌县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聪敏好学,日记千言。 元贞元年(1295年),丹溪父亲因病去世。丹溪和两个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撑。朱丹溪的童年既经历了艰辛的磨难,又得到了母亲的良好的教育与熏陶。 发奋为学 在逆境中成长的朱丹溪,性格豪迈,见义勇为,从“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满20岁,时任义乌双林乡蜀山里里正。他刚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杂税,因而深得民众的拥护,连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 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医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朱丹溪 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复科举制度。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孙思邈医德名言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

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 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判处针药,无得参差。 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戒不虞。 居贫富之中,常须守道,勿以贫富易志改性 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身为善。

道之所在,其德不孤。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溢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 神存心手之际,意析毫芒之里。 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半醉酒,软枕头,暖盖足。 身体常使小劳,则可百达和畅。 早起,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饮酒可以陶情性,剧饮过多防百病。《孙真人卫生歌》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大醉。《备急千金要方》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疗。

多静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养心。观古训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贼而得之者祸也,幸而得之者笑也,分而得之者吉也,屈而得之者福也! 居其富而失其富,居其贵而不失其贵,祸不及也,寿不折矣! 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易称积小以成大。 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