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章末复习

2020-2021学年高一数学必修二第8章《立体几何初步》

章末复习

一、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求法

(1)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各个面的面积之和,组合体表面积注意衔接部分的处理.

(2)旋转体的表面积问题注意其侧面展开图的应用.

2.空间几何体体积问题常见类型

(1)若所给定的几何体是可直接用公式求解的柱体、锥体或台体,则可直接利用公式进行求

解.

(2)若所给的几何体的体积不能直接利用公式得出,则常用转换法、分割法、补形法等方法进行求解.

例1 如图所示(单位:cm),求图中阴影部分绕AB 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解 由题意知,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由三部分组成: 圆台下底面、侧面和一半球面,

S 半球=8π cm 2,S 圆台侧=35π cm 2,S 圆台底=25π cm 2, 故所求几何体的表面积为68π cm 2. 由V

圆台

=1

3

×[π×22+(π×22)×(π×52)+π×52]×4=52π(cm 3),V 半球

=43π×23×12=163

π(cm 3),

所以所求几何体的体积为

V 圆台-V 半球=52π-163π=140

3

π(cm 3).

反思感悟 熟记各类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

跟踪训练1 如图所示,已知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所有棱长均为1,则三棱锥B 1-ABC 1的体积为( )

A.3

12 B.34 C.612

D.64

答案 A

解析 111111111B ABC ABC A B C A A B C C ABC V V V V 三棱锥-三棱柱-三棱锥-三棱锥-=--=34-312-312=3

12.

二、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1.判断线面平行的两种常用方法

面面平行判定的落脚点是线面平行,因此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是必要的,判定线面平行

的两种方法:

(1)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利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即当两平面平行时,其中一平面内的任一直线平行于另一平面. 2.判断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利用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例2 如图所示,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PB ⊥平面ABCD ,MA ∥PB ,PB =2MA .在线段PB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平面AFC ∥平面PMD ?若存在,请确定点F 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 当点F 是PB 的中点时,平面AFC ∥平面PMD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BD 与AC 交于点O ,连接FO ,则PF =1

2

PB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O 是BD 的中点,∴OF ∥PD . 又OF ?平面PMD ,PD ?平面PMD , ∴OF ∥平面PMD . 又MA ∥PB 且MA =1

2PB ,

∴PF ∥MA 且PF =MA ,

∴四边形AFPM 是平行四边形,∴AF ∥PM . 又AF ?平面PMD ,PM ?平面PMD , ∴AF ∥平面PMD .

又AF ∩OF =F ,AF ?平面AFC ,OF ?平面AFC , ∴平面AFC ∥平面PMD . 反思感悟

跟踪训练2如图,△ABC为正三角形,EC⊥平面ABC,DB⊥平面ABC,CE=CA=2BD,M是EA的中点,N是EC的中点,求证:平面DMN∥平面ABC.

证明∵M,N分别是EA与EC的中点,∴MN∥AC.

又∵AC?平面ABC,MN?平面ABC,

∴MN∥平面ABC.

∵DB⊥平面ABC,EC⊥平面ABC,∴BD∥EC.

∵N为EC的中点,EC=2BD,∴NC∥BD,NC=BD.

∴四边形BCND为矩形,∴DN∥BC.

又∵DN?平面ABC,BC?平面ABC,

∴DN∥平面ABC.

又∵MN∩DN=N,MN?平面DMN,DN?平面DMN,

∴平面DMN∥平面ABC.

三、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判定线面垂直的方法

(1)线面垂直定义.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3)平行线垂直平面的传递性质(a∥b,b⊥α?a⊥α).

(4)面面垂直性质(α⊥β,α∩β=l,a?β,a⊥l?a⊥α).

2.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1)面面垂直的定义.

(2)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例3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AB⊥AD,CD=2AB,平面P AD⊥底面ABCD,P A⊥AD,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求证:

(1)P A⊥底面ABCD;

(2)BE∥平面P AD;

(3)平面BEF⊥平面PCD.

证明(1)因为平面P AD⊥底面ABCD,平面P AD∩底面ABCD=AD,P A?平面P AD,P A⊥AD,所以P A⊥底面ABCD.

(2)因为AB∥CD,CD=2AB,E为CD的中点,

所以AB∥DE,且AB=DE.

所以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E∥AD.

又因为BE?平面P AD,AD?平面P AD,

所以BE∥平面P AD.

(3)因为AB⊥AD,且四边形ABE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BE⊥CD,AD⊥CD.

由(1)知P A⊥底面ABCD,所以AP⊥CD.

又因为AP∩AD=A,AP,AD?平面P AD,

所以CD⊥平面P AD,所以CD⊥PD.

因为E和F分别是CD和PC的中点,

所以PD∥EF,所以CD⊥EF.

又因为CD⊥BE,EF∩BE=E,EF,BE?平面BEF,

所以CD⊥平面BEF.又CD?平面PCD,

所以平面BEF⊥平面PCD.

反思感悟

跟踪训练3如图所示,已知AF⊥平面ABCD,四边形ABEF为矩形,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DAB=90°,AB∥CD,AD=AF=CD=2,AB=4.

(1)求证:AC⊥平面BCE;

(2)求证:AD⊥AE.

证明(1)在直角梯形ABCD中,AD=CD=2,AB=4,所以AC=BC=22,

所以AC2+BC2=AB2,所以AC⊥BC.

因为AF⊥平面ABCD,AF∥BE,

所以BE⊥平面ABCD,AC?平面ABCD,

所以BE⊥AC.

又BE?平面BCE,BC?平面BCE,BE∩BC=B,

所以AC⊥平面BCE.

(2)因为AF⊥平面ABCD,AD?平面ABCD,

所以AF⊥AD.

又∠DAB=90°,所以AB⊥AD.

又AF?平面ABEF,AB?平面ABEF,AF∩AB=A,

所以AD⊥平面ABEF.

又AE?平面ABEF,所以AD⊥AE.

四、空间角的求法

常见题型

1.异面直线所成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二面角的平面角.

例4如图,正方体的棱长为1,B′C∩BC′=O,求:

(1)AO与A′C′所成角的大小;

(2)AO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3)平面AOB与平面AOC所成角的大小.

解(1)∵A′C′∥AC,

∴AO与A′C′所成的角就是∠OAC.

∵AB ⊥平面BC ′,OC ?平面BC ′, ∴OC ⊥AB ,

又OC ⊥BO ,AB ∩BO =B ,AB ,BO ?平面ABO , ∴OC ⊥平面ABO .

又OA ?平面ABO ,∴OC ⊥OA . 在Rt △AOC 中,OC =2

2

,AC =2, sin ∠OAC =OC AC =1

2,

∴∠OAC =30°.

即AO 与A ′C ′所成角为30°. (2)如图,作OE ⊥BC 于E ,连接AE .

∵平面BC ′⊥平面ABCD ,平面BC ′∩平面ABCD =BC ,OE ?平面BC ′, ∴OE ⊥平面ABCD ,

∴∠OAE 为O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 在Rt △OAE 中,OE =1

2,AE =

12+????122=52,

∴tan ∠OAE =OE AE =5

5

.

即AO 与平面AB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5

5

. (3)由(1)可知OC ⊥平面AOB .

又∵OC ?平面AOC ,∴平面AOB ⊥平面AOC . 即平面AOB 与平面AOC 所成的角为90°.

反思感悟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常用平移转化法(转化为相交直线的夹角).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常用射影转化法(即作垂线、找射影).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常有三种:①定义法;②三垂线法;③垂面法.

跟踪训练4 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 A ⊥底面ABCD ,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AB ∥CD ,AB ⊥AD ,且CD =2AB .

(1)若AB =AD ,直线PB 与CD 所成的角为45°,求二面角P -CD -B 的大小;

(2)若E为线段PC上一点,试确定点E的位置,使得平面EBD⊥平面ABCD,并说明理由. 解(1)∵AB⊥AD,CD∥AB,∴CD⊥AD,

又P A⊥底面ABCD,CD?平面ABCD,∴P A⊥CD.

又P A∩AD=A,P A,AD?平面P AD,

∴CD⊥平面P AD,

又PD?平面P AD,∴CD⊥PD,

∴∠PDA是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又直线PB与CD所成的角为45°,

∴∠PBA=45°,P A=AB.

∴在Rt△P AD中,P A=AD,∴∠PDA=45°,

即二面角P-CD-B的大小为45°.

(2)当点E在线段PC上,且满足PE∶EC=1∶2时,

平面EBD⊥平面ABCD.理由如下:

连接AC交BD于点O,连接EO.

由△AOB∽△COD,且CD=2AB,得CO=2AO,

∴PE∶EC=AO∶CO=1∶2,∴P A∥EO.

∵P A⊥底面ABCD,∴EO⊥底面ABCD.

又EO?平面EBD,

∴平面EBD⊥平面ABCD.

1.过球的一条半径的中点,作垂直于该半径的平面,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A.

3

16 B.

9

16 C.

3

8 D.

9

32

答案 A

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所得的截面为圆M,圆M的半径为r.

画图可知(图略),R2=

1

4R

2+r2,∴

3

4R

2=r2.

∴S球=4πR2,截面圆M的面积为πr2=

3

4

πR2,

则所得截面的面积与球的表面积的比为

3

4

πR2

4πR2=

3

16.故选A.

2.如图,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

①BD∥平面CB1D1;②AC1⊥BD;③AC1⊥平面CB1D1;④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为45°.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为()

A.4

B.3

C.2

D.1

答案 A

解析在①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BD∥B1D1,

BD?平面CB1D1,B1D1?平面CB1D1,

∴BD∥平面CB1D1,故①正确;

在②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AC⊥BD,CC1⊥BD,

又AC∩CC1=C,AC,CC1?平面ACC1,

∴BD⊥平面ACC1,

又AC1?平面ACC1,

∴AC1⊥BD,故②正确;

在③中,由正方体的性质得BD∥B1D1,

由②知,AC1⊥BD,∴AC1⊥B1D1,

同理可证AC1⊥CB1,

∵B1D1∩CB1=B1,B1D1,CB1?平面CB1D1,

∴AC1⊥平面CB1D1,故③正确;

在④中,异面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就是直线BC与BD所成的角,

故∠CBD为异面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

在等腰直角△BCD中,∠CBD=45°,

故直线B1D1与BC所成的角为45°,故④正确.

故选A.

3.如图,在三棱柱A1B1C1-ABC中,已知D,E,F分别为AB,AC,AA1的中点,设三棱锥A-FED的体积为V1,三棱柱A1B1C1-ABC的体积为V2,则V1∶V2的值为________.

答案1 24

解析设三棱柱的高为h,

∵F是AA1的中点,∴三棱锥F-ADE的高为

h

2,

∵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S△ADE=

1

4S△ABC,

∵V1=

1

3S△ADE·

h

2,V2=S△ABC·h,

V1

V2=

1

6S△ADE·h

S△ABC·h

1

24.

4.如图,AB为圆O的直径,点C在圆周上(异于A,B两点),直线P 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点M为线段PB的中点,有以下四个结论:①P A∥平面MOB;②MO∥平面P AC;③OC⊥平面P AB;④平面P AC⊥平面PBC.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填序号

)

答案②④

解析由题意可知P A在平面MOB内,所以①不正确;因为M为线段PB的中点,OA=OB,所以OM∥P A,又OM?平面P AC,P A?平面P AC,所以MO∥平面P AC,②正确;当OC 与AB不垂直时,推不出OC⊥平面P AB,所以③不正确;因为AB是直径,所以BC⊥AC,又P 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所以P A⊥BC,又P A∩AC=A,P A,AC?平面P AC,所以BC⊥平面P AC,而BC?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 AC,所以④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是②④.

5.如图,在棱锥P-ABC中,D,E,F分别为棱PC,AC,AB的中点.已知P A⊥AC,P A=6,BC=8,DF=5.

求证:(1)直线P A∥平面DEF;

(2)平面BDE⊥平面ABC.

证明(1)因为D,E分别为棱PC,AC的中点,

所以DE∥P A.

又因为P A?平面DEF,DE?平面DEF,

所以直线P A ∥平面DEF .

(2)因为D ,E ,F 分别为棱PC ,AC ,AB 的中点,P A =6,BC =8, 所以DE ∥P A ,DE =12P A =3,EF =1

2BC =4.

又因为DF =5,故DF 2=DE 2+EF 2, 所以∠DEF =90°,即DE ⊥EF . 又P A ⊥AC ,DE ∥P A ,所以DE ⊥AC .

因为AC ∩EF =E ,AC ?平面ABC ,EF ?平面ABC , 所以DE ⊥平面ABC . 又DE ?平面BDE , 所以平面BDE ⊥平面ABC .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 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 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 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 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 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 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

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 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

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 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 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5.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 本期学习内容:高一必修①、②,共72课时,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总结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 ?<≥-==)0()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1,,,0(* >∈>= 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 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 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指数 对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注意: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og log log = (0>a ,且1≠a ;0>c ,且1≠c ;0>b ).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2)a b b a log 1log = . (二)对数函数 1、对数函数的概念:函数0(log >=a x y a ,且)1≠a 叫做对数函 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1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x y 2log 2=,5 log 5 x y = 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 其为对数型函数. ○ 2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2010年高一数学必修二模块考试题及答案(北师大版)

高一数学必修二模块考试题 命题人:高一年级组 侯雪慧 参考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S 球24R π=,其中R 是球半径. 锥体的体积公式V 锥体13Sh =,其中S 是锥体的底面积,h 是锥体的高. 台体的体积V 台体1()3h S S '=+,其中,S S '分别是台体上、下底面的面积,h 是台体的高. 球的体积公式V 球343 R π=,其中R 是球半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图(1)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的 ( ) 2.若a ,b 是异面直线,直线c ∥a ,则c 与b 的位置关系是( ) A . 相交 B . 异面 C . 平行 D .异面或相交 3.在正方体 1111ABCD A B C D -中,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 A 、11AC AD ⊥ B 、11D C AB ⊥ C 、1AC 与DC 成45角 D 、11AC 与1B C 成60角 4.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6,高为3,则这个三棱锥的全面积为( ) A.39 B.183 C.9(3+6) D. 6 5.如果两个球的体积之比为8:27,那么两个球的表面积之比为 ( ) A.8:27 B. 2:3 C.4:9 D. 2:9 6、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尺寸如下(单位cm ),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为:( ) A.24πcm 2,12πcm 3 B.15πcm 2,12πcm 3 C.24πcm 2,36πcm 3 D.以上都不正确

7一个正方体的顶点都在球面上,它的棱长为2cm,则球的表面积是() A、8Лcm2B、12Лcm2C、16Лcm2D、20Лcm2 8、已知在四面体ABCD中,E、F分别是AC、BD的中点,若CD=2AB=4,EF⊥AB, 则EF与CD所成的角为() A、900B、450C、600D、300 9、一个棱柱是正四棱柱的条件是() A、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是矩形 B、底面是正方形,有两个侧面垂直于底面 C、底面是菱形,且有一个顶点处的三条棱两两垂直 D、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矩形的四棱柱 10.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④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其中错误 ..的命题有() A. 1个 B. 2个 C. 3 个 D. 4个 11.已知各面均为等边三角形的四面体的棱长为2,则它的表面积是() A.B.C. D. 12.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上,分别用过共顶点的三条棱中点的平面截该正方体,则截去8个三棱锥后,剩下的凸多面体的体积是() A、2 3 B、 7 6 C、 4 5 D、 5 6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长方体的共顶点的三个侧面面积分别为3,5,15,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__. 2.如图:四棱锥V-ABCD中,底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其他四个侧面 都是侧棱长为5的等腰三角形,则二面角V-AB-C的平面角为度 3.已知PA垂直平行四边形ABCD所在平面,若PC BD ⊥,平行则四边形ABCD 一定是. 4.有下列命题:(m,n是两条直线,α是平面) ○1若m║α,n║α,则m║n ○2若m║n ,n║α,则m║α ○3若m║α则m平行于α内所有直线○4若m平行于α内无数直线,则m║α以上正确的有个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把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叫做集合.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 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 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 -非空真子集.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8)交集、并集、补集 B {|x x x ∈A A = ?=? B A ? A B B ? B {|x x x ∈A A = A ?= B A ?

B B ? ⑷ ⑼ 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0-1律: 等幂律: 求补律:A ∩ A ∪ =U 反演律: (A ∩B)=( A)∪( B) (A ∪B)=( A)∩( B) 第二章函数 §1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一、映射1.映射: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 元 素,在集合B 中都有 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 到 的映射,记作 .2.象与原象:如果f :A →B 是一个A 到B 的映射,那么和A 中的元素a 对应的 叫做象, 叫做原象。二、函数1.定义:设A 、B 是 ,f :A →B 是从A 到B 的一个映射,则映射f :A →B 叫做A 到B 的 ,记作 .2.函数的三要素为 、 、 ,两个函数当且仅当 分别相同 .;A B B A A B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C A B A C B A ==,,,A A A U A A U A U Φ =ΦΦ ===.,A A A A A A ==

必修一数学第二章测试卷答案

必修一基本初等函数(I)测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1、已知函数,若函数有四个零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 A.?????? B.?????? ?? ??? C.?????? ? D. 2、若函数在(,)上既是奇函数又是增函数,则函数 的图象是??????????????????????????????????????? (? ???) 3、D已知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f(x)满足f(2+x)=f(-x),当0≤x≤1时,f(x)=x2,则f(2015)= ( ??) A.-1?? ??? ??? B.1 ??? ??? ??? ??? C.0 ??? ??? ??? ??? ??? D.20152 4、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5、下图可能是下列哪个函数的图象(???? ) . ?????????. . ?????????.

6、?已知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 B .?????? C .?????? D . 7、设 ,, ,则的大小关系是 A.??????? B. ?????? C.??????? D. 8、?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是(??? ) A. ????? B. ????? C. ????? D. 9、 已知函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与的图象上存在关于轴对称的点, 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0、? 已知函数,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C .???????? D . 11 、已知函数 的最小值为(??? ) ??? A.6????????? ? ??? B.8????????????? ? C.9???????????? ?? D.12

数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小结及典型习题

第二章 点线面位置关系总复习 1、(1 (2)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 在平面内,记作;点不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 的直线l 上,记作:A ∈l ;点A 在直线l 外,记作A ?l ;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 在平面α内,记作l ?α;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记作l ?α。 2、四个公理与等角定理: (1 符号表示为 A ∈L B ∈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只要找到直线的两点在平面内,则直线在平面内) (2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的三个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说明: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只要有公共点,那么它们必定交于一条过该公共点的直线,公理(4a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表明空间中平行于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都互相平行) (53、(1)证明共面问题: 方法1是先证明由某些元素确定一个平面,在证明其余元素也在这个平面内。 方法2是先证明分别由不同元素确定若干个平面,再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2)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的方法:先确定其中两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再证明第三点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则第三个点在必然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3)证明三线共点问题的方法:先证明其中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也经过这个点。 (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L A · α C · B · A · α ?a ∥c

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章末检测

章末检测 一、填空题 1.f (x )=2x +13x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 2.y =2x 2+1的值域为________. 3.已知函数f (x )=ax 2+(a 3-a )x +1在(-∞,-1]上递增,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4.设f (x )=? ?? x +3 (x >10)f (f (x +5)) (x ≤10),则f (5)的值是______. 5.已知函数y =f (x )是R 上的增函数,且f (m +3)≤f (5),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6.函数f (x )=-x 2+2x +3在区间[-2,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________. 7.若函数f (x )=x 2+(a +1)x +a x 为奇函数,则实数a =________. 8.若函数f (x )=x 2-mx +m +2是偶函数,则m =______. 9.函数f (x )=x 2+2x -3,x ∈[0,2],那么函数f (x )的值域为________. 10.用min{a ,b }表示a ,b 两数中的最小值,若函数f (x )=min{|x |,|x +t |}的图象关于直线 x =-12 对称,则t 的值为________. 11.已知函数f (x )=? ?? x +2, x <1,x 2+ax , x ≥1,当f [f (0)]=4a ,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当x >0时,f (x )=x 2+3,则f (-2)的值为________. 13.函数f (x )=4x 2-mx +5在区间[-2,+∞)上是增函数,则f (1)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4.若函数y =ax 与y =-b x 在(0,+∞)上都是减函数,则y =ax 2+bx 在(0,+∞)上是________函数(填“增”或“减”). 二、解答题 15.已知函数f (x )=ax +b x +c (a ,b ,c 是常数)是奇函数且1满足f (1)=52,f (2)=174 ,求f (x )的解析式.

最新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函数的单调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质 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单调性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内某 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的值x1、x2,当x.1 . < x ..2.时,都 有f(x ...1.)f(x .....2.).,那么就说 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 y=f(X) y x o x x 2 f(x ) f(x )2 1 1 (1)利用定义 (2)利用已知函数的 单调性 (3)利用函数图象(在 某个区间图 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 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 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 y f g x =,令() u g x =,若() y f u =为增,() u g x =为增,则[()] y f g x =为增;若() y f u =为减,() u g x =为减,则[()] y f g x =为增;若() y f u =为增,() u g x =为减,则[()] y f g x =为减;若() y f u =为减 [()] y f g x =为减. (2)打“√”函数()(0) a f x x a x =+>的图象与性质 () f x分别在(,a -∞、,) a+∞上为增函数,分别在[,a 减函数. (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 y f 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 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 f x M ≤;

高中数学必修二点线面的位置关系与线面平行判定及其性质(精华试题版)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精编考题 1.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1 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点都在一个平面,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 ,,A B l A B α∈??∈? l α?? 2.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确定平面的依据) 经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2的推论 (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4.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3 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 直线 A A αβ∈??∈??l A l αβ=∈ 5.异面直线的定义与判定 (1)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 (2)判定:过平面外一点与平面一点的直线,与平面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典例1如图长方体中,(1)说出以下各对线段的位置关系? ①EC 和BH 是 直线;②BD 和FH 是 直线; ③BH 和DC 是 直线 (2)与棱AB 所在直线异面的棱共有 条? (3)长方体的棱中共有多少对异面直线? 例2:如图,在长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已知E 、F 分别是AB 、BC 的中点. (1)求证:EF//A 1C 1. (2)求证:四边形EF A 1C 1是梯形. (3)若M 、N 分别是A 1B 1、B 1C 1的中点, 求证:∠MD 1N=∠EDF . G F H E B C D A A 1

精选考题 1. 空间不共线的四点,可以确定平面的个数是( ) A .0 B .1 C .1或4 D .无法确定 2.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条件是这条直线与平面的( ) A .一条直线不相交 B .两条直线不相交 C .任意一条直线不相交 D .无数条直线不相交 3. 若b a //,且a 与平面α相交,那么直线b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 A .必相交 B .有可能平行 C .相交或平行 D .相交或在平面 4. 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P 、Q 分别为11,CC AA 的中点,则四边形PBQ D 1是( ) A .正方形 B .菱形 C .矩形 D .空间四边形 5.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 若βα??b a ,,则直线b a ,为异面直线 B . 若βα??b a ,,则直线b a ,为异面直线 C . 若?=?b a ,则直线b a ,为异面直线 D . 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6. 已知直线a 与直线b 垂直,a 平行于平面α,则b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 A .α//b B .α?b C .b 与平面α相交 D .以上都有可能 7. 若直线a 与直线b 是异面直线,且//a 平面α,则b 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 A .α//b B .b 与平面α相交 C .α?b D .不能确定 8 已知//a 平面α,直线α?b ,则直线a 与直线b 的关系是( ) A .相交 B .平行 C .异面 D .平行或异面 9.已知异面直线a ,b 分别在平面α、β,且α∩β=c,那么直线c 一定( ) A .与a 、b 都相交; B .只能与a 、b 中的一条相交; C .至少与a 、b 中的一条相交; D .与a 、b 都平行. 10.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平行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一定平行 B .一定相交 C .一定异面 D .相交或异面 11.若空间两条直线a ,b 没有公共点,则其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 12.若a 和b 是异面直线,b 和c 是异面直线,则a 和c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_. 13.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与对角线AC 1异面的棱共有________条. 1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③若直线a ,b ,c 满足a ∥b ,b ⊥c ,则a ⊥c ;

2020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章末复习提升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 章末复习提升新人教A版必修1 1.指数幂、对数式的运算、求值、化简、证明等问题主要依据指数幂、对数的运算性质,在进行指数、对数的运算时还要注意相互间的转化. 2.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特点是这部分知识的重点,而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的影响则是重中之重,要熟知a在(0,1)和(1,+∞)两个区间取值时函数的单调性及图象特点. 3.应用指数函数y=a x和对数函数y=log a x的图象和性质时,若底数含有字母,要特别注意对底数a>1和0<a<1两种情况的讨论. 4.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主要区别:幂函数的底数为变量,指数函数的指数为变量.因此,当遇到一个有关幂的形式的问题时,就要看变量所在的位置从而决定是用幂函数知识解决,还是用指数函数知识去解决. 5.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在理解幂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时,要对幂指数α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分α>0和α<0两种情况. 6.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是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性质应用的常见题型,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首先将它们与零比较,分出正数、负数;再将正数与1比,分出大于1还是小于1;然后在各

类中两两相比较. 7.求含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复合函数的最值或单调区间时,首先要考虑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再由复合函数的单调性来确定其单调区间,要注意单调区间是函数定义域的子集.其次要结合函数的图象,观察确定其最值或单调区间. 8.函数图象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在历年高考中都有涉及.考查形式有知式选图、知图造式、图象变换以及用图象解题.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利用数形结合有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题型一 有关指数、对数的运算问题 指数与指数运算、对数与对数运算是两个重要的知识点,不仅是本章考查的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指数式的运算首先要注意化简顺序,一般负指数先转化成正指数,根式化为指数式;其次若出现分式,则要注意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以达到约分的目的.对数运算首先要注意公式应用过程中范围的变化,前后要等价;其次要熟练地运用对数的三个运算性质,并根据具体问题合理利用对数恒等式和换底公式等.换底公式是对数计算、化简、证明常用的公式,一定要掌握并灵活运用. 例1 (1)化简 a 43-8a 3 1b 4b 3 2 +23 ab +a 3 2÷? ?? ??1-2 3b a ×3 ab ; (2)计算:2log 32-log 3329 +log 38-253 5 log . 解 (1)原式= a 3 1a -8b 2b 3 12 +2a 3 1b 3 1+a 3 12 × a 3 1a 3 1-2b 3 1×a 31b 3 1= a 3 1a -8b a -8b ×a 31×a 31b 3 1 =a 3b . (2)原式=log 34-log 3329 +log 38-53 5 log 2+ =log 3(4×932 ×8)-53 5 log 2+=log 39-9=2-9=-7. 跟踪演练1 (1)求lg 8+lg 125-lg 2-lg 5log 54·log 25 +52 5 log +1643 的值. (2)已知x >1,且x +x -1 =6,求x 2 1-x 2 1- . 解 (1)lg 8+lg 125-lg 2-lg 5log 54·log 25 +52 5log +1643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全套教案

第一章集合 课题:§0 高中入学第一课(学法指导) 教学目标:了解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目标和基本能力要求,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了解高考意向,掌握高中数学学习基本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强调布置有关数学学习要求和安排。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 1、祝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希望同学们能够以新的行动,圆满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并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成绩,实现宏伟目标。 2、同学们军训辛苦了,收获应是: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格要求 3、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高中数学,暂定一年,? 4、本节课和同学们谈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学数学?如何学数学?高中数学知识结构?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本期数学教学、活动安排?作业要求? 二、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学数学:数学是各科之研究工具,渗透到各个领域;活脑,训练思维;计算机等高科技应用的需要;生活实践应用的需要。 2.如何学数学: 请几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完善归纳为四点:抓好自学和预习;带着问题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形成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由于高考要求,学习时与初中有所不同,精通书本知识外,还要适当加大难度,即能够思考完成一些课后练习册,教材上每章复习参考题一定要题题会做。适当阅读一些课外资料,如订阅一份数学报刊,购买一本同步辅导资料. 3.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书本:高一上期(必修①、②),高一下期(必修③、④),高二上期(必修⑤、选修系列),高二下期(选修系列),高三年级:复习资料。 知识:密切联系,必修(五个模块)+选修系列(4个系列,分别有2、3、6、10个模块)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能力。 4.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 - 1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公式全总结

指数运算公式 一、根式 1、 () ()02 ≥=a a a 2、???????<-=>==0 ,0,00,2 a a a a a a a 3、 () ()0≥=a n a a n n 为偶数时要求当 4、???? ?=为偶数 为奇数 n a n a a n n ,,二、指数幂 1、()010 ≠=a a 2、() a a a a a n n 101 1 =≠=--特别: 3、n n a a =1 4、n m n m a a = 5、n m n m n m a a a 1 1= = - 6、n m n m a a a +=? 7、n m n m a a a -=÷ 8、() n m n m a a = 9、()n n n b a b a ?=?注:① 0的0次幂没有意义,0没有负指数幂. ②负数没有偶次方根.(即负数不能开偶次方) 对数运算公式 对数的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真数大于0 1、指对互换: ()10log ≠>=?=a a y x a y a x 且 2、01log =a 3、1log =a a 4、()对数恒等式N a N a =log 5、()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6、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7、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公式7是如下两个公式的结合: () ()b m b b n b a a a n a m l o g 1l o g 2l o g l o g 1== 8、换底公式:

a b b c c a l o g l o g l o g = 换底公式的常用变形: ()() 1 l o g l o g 2l o g 1 l o g 1=?= a b a b b a b a 常用的代数恒等式 1、平方差公式:()()b a b a b a -+=-22 2、完全平方公式:()()?????+-=-++=+2 222 2222b ab a b a b ab a b a 3、十字相乘法公式(不用背,要求会方法): ()()()ab x b a x b x a x +++=++2 4、立方和(差)公式: ()( )()() ?????++-=-+-+=+2 2332 233b ab a b a b a b ab a b a b a 5、完全立方公式: ()()?????-+-=-+++=+3 22333 22333333b ab b a a b a b ab b a a b a 6、三元完全平方公式: ()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 222 +++++=++

高中数学必修二点线面知识点与练习

第一节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精讲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是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符号语言表示: A l, B l , A, B l 公理 2: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一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平面;两相交直线确定一平面;两平行直线确定一平面。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 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 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空间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空间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3.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4.空间中的平行问题 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 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1.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2.如果在两个平面内,各有两组相交直线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1.如果两个平面平行,那么某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5.空间中的垂直问题 线面垂直 平面和平面垂直 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线面垂直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这个平面。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性质定理: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他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 个平面。 点线面位置关系精炼 1. 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A.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 B.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C.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交线平行 D.一条直线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相交,则必与另一个相交 2. 直线 a,b,c 及平面α , β , γ ,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若 aα,bα,c⊥ a, c⊥ b则c⊥α B、若bα, a//b则a//α C、若 a// α , α∩β =b则a//b D、若a⊥α , b⊥α 则a//b 3.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如果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B.如果平面,那么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 C.如果平面不垂直于平面,那么平面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某条直线。D.如果平面,,l ,那么l

北师大版高一数学必修1试题及答案

高一数学必修1质量检测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6页。考试结束后. 只将第Ⅱ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集合{0,1}的子集有 ( )个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2.已知集合2 {|10}M x x =-=,则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1}M -∈ B . 1 M ? C . 1 M ∈- D . 1 M ?- 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A .1y =与0y x = B .4lg y x =与2 2lg y x = C .||y x =与2 y = D .y x =与ln x y e = 4.设集合{(,)|46},{(,)|53}A x y y x B x y y x ==-+==-,则B A = A .{x =1,y =2} B .{(1,2)} C .{1,2} D .(1,2) 5. 函数()ln 28f x x x =+-的零点一定位于区间 A. (1, 2) B. (2 , 3) C. (3, 4) D. (4, 5) 6.二次函数2 ()23f x x bx =++()b R ∈零点的个数是 A .0 B .1 C .2 D .以上都有可能 7.设 ()x a f x =(a>0,a ≠1),对于任意的正实数x ,y ,都有 A.()()()f xy f x f y = B. ()()()f xy f x f y =+ C.()()()f x y f x f y += D. ()()()f x y f x f y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正式

秀全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 第二章单元检测(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函数32+=-x a y (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 )(0,1) (B ) (1,1) (C ) (2,3) (D )(2,4) 2.函数lg y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C.是奇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3.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A . 60.70.70.7log 66<< B . 60.7 0.7log 60.76<< C .0.7 60.7log 660.7<< D . 60.70.70.76log 6<< 4.函数12 log (32)y x = - A .[1,)+∞ B .2(,)3+∞ C .2(,1]3 D .2[,1]3 5、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的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A )y =(0.9576) 100 x (B )y =(0.9576)100x (C )y =( )x (D )y =1-(0.0424) 100 x 6、函数y =x a log 在[1,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1,则a = (A ) (B ) 2 (C ) 3 (D )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A ) 0.5log (3)y x =- (B ) 12+=x y (C ) 2x y -= (D )x y 22= 8、函数 与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只可能是 1009576.02131x a y =x y a log -=1,0≠>a a 且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最新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第一章 推理与证明 合情推理(一)——归纳推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回顾,进一步体会合情推理这种基本的分析问题法,认识归纳推理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并把它们用于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中去。 2.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通常归纳的个体数目越多,越具有代表性,那么推广的一般性命题也会越可靠,它是一种发现一般性规律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合情推理的含义,能利用归纳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用归纳进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得出另一个新命题的思维过程称为推理。 见书上的三个推理案例,回答几个推理各有什么特点?都是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但是推理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二、新课讲解: 1、 蛇是用肺呼吸的,鳄鱼是用肺呼吸的,海龟是用肺呼吸的,蜥蜴是用肺呼吸的。 蛇,鳄鱼,海龟,蜥蜴都是爬行动物,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用肺呼吸的。 2、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凸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凸五边形的内角和是 由此我们猜想:凸边形的内角和是 3、,由此我们猜想:(均为正实数) 这种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的推理,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栝出一般结论的推理,称为归纳推理.(简称:归纳) 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 ⑴ 对有限的资料进行观察、分析、归纳 整理; ⑵ 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即猜想; ⑶ 检验猜想。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试通过计算的值,推测出的值。 【学生讨论:】(学生讨论结果预测如下) (1) 180?360?540?(2)180n -??221222221,,,331332333+++<<<+++ a a m b b m +<+,,a b m {}n a 2 1()(1)n a n N n +=∈+12()(1)(1)(1)n f n a a a =--???-(1),(2),(3)f f f ()f n 113(1)1144 f a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已知p >q >1,0 B .a a q p > C .q p a a --> D .a a q p --> 2、已知(10)x f x =,则(5)f = ( D ) A 、5 10 B 、10 5 C 、lg10 D 、lg 5 3.函数x y a log =当x >2 时恒有y >1,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A . 1221≠≤≤a a 且 B .02121≤<≤> B 、213y y y >> C 、132y y y >> D 、123y y y >> 8.设f (x )=a x ,g (x )=x 3 1,h (x )=log a x ,a 满足log a (1-a 2)>0,那么当x >1时必有 ( B ) A .h (x )<g (x )<f (x ) B .h (x )<f (x )<g (x ) C .f(x )<g (x )<h (x ) D .f (x )<h (x )<g (x ) 9、某商品价格前两年每年递增20%,后两年每年递减20%,则四年后的价格与原来价格比较,变化的情况是( A ) A 、减少7.84% B 、增加7.84% C 、减少9.5% D 、不增不减 10. 对于幂函数5 4 )(x x f =,若210x x <<,则)2( 21x x f +,2) ()(21x f x f +大小关系是( A ) A .)2( 21x x f +>2 ) ()(21x f x f + B . )2(21x x f +<2 ) ()(21x f x f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