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白洋淀

我的家乡白洋淀

我的家乡白洋淀

我的家乡白洋淀

我的家乡在白洋淀,这里春、夏、秋、冬景色都很宜人。因为她的美丽,所以人们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华北明珠白洋淀。接下来就让我带你走进我们白洋淀的四季吧!

春天到了,芦芽从黑土地里破土而出,尖尖的,好像穿上了红色的外衣。冰雪融化了,发出“叮咚叮咚”悦耳的响声。燕子又从南方飞回来了,叽叽喳喳地,衔着泥,叼着草,在我家的屋檐下搭窝安家。渔民伯伯满脸喜气,他们摇着船又开始了一年的劳作,忙着打鱼捞虾了。

炎炎夏日,荷叶绿绿的,圆圆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玉盘。荷叶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美丽的荷花,有红的、粉的、白的,微风吹过,送来阵阵清香。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着,小青蛙在荷叶上跳来跳去,有时还不停地叫着,它是把荷叶当作了自己的一个大舞台吧。

金秋时节,河两岸的芦苇变黄了,从远处看,像金色的海洋。芦苇顶上长着芦花,柔软、蓬松,像极了小孩子手中的棉花糖。秋风拂过,那芦花漫天飞舞,怪不得人们称秋天是“芦花飞雪”的季节呢。金秋的景色自然迷人,但更让我惦记的是大河蟹,秋后的河蟹是最肥的时候,清蒸水煮都好吃,掀开蟹盖,味鲜肉厚,咬一口,那才叫一个香呢!

隆冬来临,河水结了厚厚的冰,光光的,滑滑的,像透明的玻璃。我们带上心爱的小冰床,在光滑的冰面上滑来滑去,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一个老头钻被窝。雪下起来了,洁白的小雪花在空中飞舞着,像洁白的小天使在传递着“春天快来了”的消息,这时,孩子们就有的玩的,堆雪人,打雪仗,哈哈,个个都成了圣诞老人。

家乡的四季太美了,我为我是白洋淀人骄傲自豪!

小学二年级语文4 华北明珠白洋淀

4 华北明珠白洋淀 1、选择正确的拼音。 一切(qiē qiè)华北(huà huá) 切菜(qiē qiè)姓华(huà huá) 长出(zhǎng cháng)中间(zhōng zhòng) 2、比一比,组词。 组()吸()粉() 祖()级()芬() 眼()编()副() 跟()骗()幅() 3、按原文填空。 (1)湖面上一片片荷叶,一枝枝荷花 (2)渔民们一会儿,一会儿,那些网就在湖中。 (3)夏天,整个淀区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 (4)一根根苇篾在她们手下,一张张苇席从她们手中,白洋淀的苇席、,。 4、连词成句。 (1)一望无边的像是海洋绿色的芦苇 (2)吸引这里许多每年中外游人都 5、用下列词语造句。 (1)一望无边: (2)远近闻名: 6、阅读理解。 白洋淀由九十多个浅水湖组成,湖边长满了芦苇大大小小的村子就分散在相连的河淀上,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夏天,整个白洋淀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是绿色的海洋。湖面上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枝枝荷花摇摇摆摆。那些荷花有白的,有粉的,还有红的,真好看!湖中心,渔舟三五成群渔民们一会儿张网,一会儿收网,那些网就在湖中上下翻飞。等到鱼儿满舱的时候,渔舟就一个跟着一个向村边划去(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边”词语的意思。 (2)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3)用“”画出描写渔民们紧张劳动的句子。 7、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洋淀春色 漫步在白洋淀堤岸—— 只见那芦苇绿, 绿接远方蓝天; 只见那桃花红, 红染水乡边; 只见那春水柔, 柔若碧绿绸缎; 只见那渔舟轻, 轻飘在浪花尖。 春光把水淀装点的红绿娇艳, 放开歌喉吧! 歌颂春天的白洋淀。 这首诗歌都歌颂了白洋淀的哪些景物?

“白洋淀诗群”诗歌创作简论

“白洋淀诗群”诗歌创作简论1 秦学武,王杰彦,马会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文法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摘要:“白洋淀诗群”在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掘并评价,其诗歌创作书写了个人化历史记忆,并对特定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反思,带有强烈的启蒙意味。本论文将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创作进行简单梳理,归纳了其对于生命本真的探寻与对于历史的质疑两方面内容,并着重强调“重写文学史”观念对于发掘白洋淀诗群的巨大作用。对“重写文学史”的倡导,使白洋淀诗群浮出地表,并以其独特的价值反过来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 关键词:白洋淀诗群心灵记忆重写文学史 20世纪80年代末,“重写文学史”的倡导使许多一直深埋于“地下”的文学作品、作者乃至流派得以浮现,并受到广泛关注。“白洋淀诗群”就在这种契机下浮出历史地表。这个流派的诗人曾经是“文革”时期痛苦的独醒者,他们在历史重压之下创作的诗歌激励了一代青年。但他们注定要做隐形人,曾经的存在是文学史上的空白。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倡导者,陈思和系统阐释了“潜在写作”(即1949年至1976年间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写作其时得不到公开发表,“文革”结束后才公开出版发行的现象)[1]。“白洋淀诗群”作为80年代诗坛复兴的前奏和“五四”以来新诗传统的接续受到了特殊的重视,根子、多多、芒克等诗人进入当代文学史的视野。与此同时,诗歌评论界也对这个诗歌群体 (1988)给予了关注。作为诗歌创作者,多多首先关注了白洋淀诗人。他在《被埋葬的中国诗人》 中谈到了根子、芒克等诗人,并将其创作特点一一阐释。90年代以后,诗歌评论者开始对于白洋淀诗群进行全面阐释。陈超的《坚冰下的溪流——谈白洋淀诗群》等文章系统地将诗人群体产生的背景以及诗群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分析。对诗人的评析与诗歌的细读也开始出现。新世纪以来,霍俊明的《白洋淀诗群的经典化》、《白洋淀诗群女诗人论》等文章,将此类研究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推进。目前看来,对白洋淀诗群的创作整体缺乏全面细致分析与评价,特别是“重写文学史”对于诗群重新发掘的作用鲜有论者提及。实际上,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白洋淀诗人表现出了超越时代的主体性,他们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打开了诗歌审美的新视域;他们用真诚书写了对社会、历史的思考与质疑。德里达曾把诗歌概括为心灵与记忆,用这两个词来概括“白洋淀诗群”的诗歌无疑十分契合。所谓心灵,乃诗人的个人化生命体验,是旨在净化灵魂的存在;而记忆,则与历史、现实相关,是直面、怀疑、反叛直至超越。“重写文学史”将这一诗群重新挖掘并广泛关注,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大有裨益,也是时代和社会进步的具体体现。 一、心灵——走向生命本真的尝试 在“白洋淀诗群”诞生的年代,集体性的颂歌、战歌充斥诗坛,诗歌大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内涵——政治、革命乃至阶级斗争。相对于这些主流诗歌,多多、芒克、根子、方含、林莽等人的写作有了较大突破。他们通常秉承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立场,其诗作也大多是个人立场的言说。 (一)自我的发现:伤感、迷惘及其他 1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白洋淀诗群及其对河北当代文学影响的研究(S050603) 收稿日期:2011-11-30;修回日期: 作者简介:秦学武(1967-),男,教授,研究领域:地域文化。

近现代诗歌派别

近现代诗歌派别 尝试派】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它是新诗最初的尝试之作。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1号推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三人的白话新诗,被称为“现代新诗的第一次出现”。俞平伯、康白情等人也发表了白话新诗。胡适在1920年3月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尝试白话诗的创作,现代新诗的诗体范式开始形成。胡适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半农刘大白 【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诗派】“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成立,代表诗人主要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文学态度和创作实践均倾向于现实主义。主张“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文学研究会的主要成员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俞平伯等之后在上海成立了现代文坛上第一个新诗社团──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了第一个新诗专刊《诗》。文学研究会的诗人以“为人生”为核心的诗歌价值观念,因此常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派。王统照周作人冰心鲁迅朱自清刘延陵 【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1921年7月由郭沫若等人组成。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发行《创造社丛书》,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创造》季刊,1923年5月起出版《创造周报》。

同年7月在《中华新报》编辑文学副刊《创造日》)。前期的创造社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具有浓重的唯美抒情倾向。后期创造社有冯乃超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其中,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后来加入了现代派阵营。郭沫若宗白华王独清冯乃超穆木天 【湖畔诗人】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形成了湖畔诗派。以写作爱情诗而最为有名。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 【新格律诗派/新月派】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发起成立新月社,开始是个俱乐部性质的团体,共后,因提倡现代格律待而成为在诗坛上有影响的社团。1925年,闻一多回国,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并于1926年4月1日创办《诗刊》,团结了一大批后期"新月派"的新诗人。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长并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成就的诗派。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诗,主张诗歌的色彩美和意境美,讲究文辞修饰,追求炼字炼意,其鲜明的艺术纲领和系统理论对中

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黑八论”: ①胡风:“写真实”论; ②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 ③邵荃麟:“现实主义的深化”论; ④张光年:反“题材决定”论; ⑤邵荃麟:“中间人物”论; ⑥林默涵:反“火药味”论: ⑦周谷城:“时代精神汇合”论; ⑧夏衍:“离经叛道”论 2、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7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所描写的革命历史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历史。它主要讲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革命的艰难曲折的过程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特点主要有宏大的叙事倾向,史诗般的规模,新英雄人物形象的出现。其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的创作。 3、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50-60年代创作的一批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 4、“干预生活”小说 指50年代中期,在较为松动的政治气候和文化气候中出现的对新中国文学创作中种种清规戒律一次突围的小说创作潮流。它要求作家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和阴暗面。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主要作家作品有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和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5、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它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政治抒情诗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主要代表诗人有郭小川、贺敬之等 6、杨朔模式 杨朔在十七年的散文创作中形成了其特有的模式:从写景入手,然后引出在风景中活动着的平凡人物,最后通过比兴、象征将景物和人物联系起来,升华出人民性的歌颂这一主题。 7、样板戏 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所赐的封号。样板戏主要包括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8、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泛指中国1977-1979 年间出现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它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伴随着政治上的思想解放而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内容是表现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现代诗歌朗诵大全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主要特点 1.形式是比较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乡愁》> 作者: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最重要的诗歌流派有:

白洋淀诗群女诗人探论(一)

白洋淀诗群女诗人探论(一) 论文关键词:白洋淀诗群女诗人新诗史叙述 论文摘要: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研究中,白洋淀诗群已经成为经典。在白洋淀诗群的相关研究中,还应该注意对那些仍被历史叙述所忽视的诗人进行关注和挖掘。正是在这点上,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诗人就具有不可替代的新诗史价值。 在当下的新诗史研究和写作实践中,“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写作,尤其是食指和白洋淀诗歌群落,随着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相关史料的挖掘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青睐”。白洋淀诗歌群落的相关研究甚至成为考察和检测当代新诗史写作的一个必备指标和“常识”。 说到“非主流写作”、“边缘写作”、“隐秘写作”、“潜在写作”或“地下写作”就不能不提到白洋淀诗群。越来越多的新诗研究者和新诗史家已经认识到了白洋淀诗群在诗歌美学和新诗史中的双重重要性。“‘白洋淀诗群’从成形期算起,距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这是一群产生于黑暗年代而在诗中创造了个体生命小小的光明,在集体顺役时代坚持个人主义自由灵魂的美丽青春。他们的创造动力,没有任何功利企图,完全自发于灵魂的独白和对话。这种对个体生命,对艺术的自觉的感人信念,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事实使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广义的‘白洋淀诗群’(包括更早的先驱食指等的诗),是70年代末以降广泛涌流的‘朦胧诗潮’(以《今天》创刊为重要标志)酝酿的重要环境,是其‘组织’基础。这坚冰下的溪流,苍茫时刻的竖琴,理应得到历史的充分评估。要是有人断言这些诗在今天已不值得提起,那他就既没有理解这些诗歌,也没有理解当时诗人所生活的时代,更没有真正省察过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 确实,近些年来白洋淀诗群的发掘与研究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代新诗史研究中最为激动人心的事件,不管是赞同者还是反对者、质疑者都不得不承认白洋淀诗群在当代乃至整个20世纪新诗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随着“白洋淀诗歌”的文学史与思想史的意义被不断发掘出来,人们惊讶地发现与“白洋淀诗歌”达到的人性与艺术的深度相比,80年代处红极一时的“朦胧诗”不过是浪得虚名,而8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主义”诗风也只是向“白洋淀诗歌”的回归。被埋没的诗歌英雄和他们生长的土地引发了持续的激动与敬意。白洋淀成了诗人、寻梦者、怀旧者、文学史家、汉学家和旅游者的圣地,一次又一次由不同国籍的人士组成的寻访活动踏上了朝圣之旅。在1994年春天由一家著名的诗歌刊物组织的由一大批著名诗人与诗评家参加的寻访活动中,人们接受了一位老诗人的提议,决定以一个诗意化的名称“白洋淀诗歌群落”来为这段历史命名……它不仅如同沙漠绿洲与空谷足音那样填补了十年“文革文学”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的存在,象征出一个黑暗幽晦的年代里文学的反抗与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当下的新诗史写作与相关研究,朦胧诗谱系不再只限于“今天诗派”,即由1978年《今天》的创办到1980年的青春诗会直到朦胧诗论争结束而第三代诗人崛起这一发展线索,还延续到朦胧诗的“前史”阶段1]①],即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写作,食指的诗歌启蒙、北京的地下沙龙和文艺小组,白洋淀的诗歌江湖以及民间状态的带有现代性探索性质的诗歌写作。在关于白洋淀诗群的研究与新诗史叙述中,多多、芒克和根子等诗人逐渐在文学史中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认可和位置。而值得注意的倒是白洋淀诗群中的几位女性诗人在新诗研究和新诗史叙述中仍然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仍处于被忽略的尴尬境遇。当然这种被忽略的状况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当然不能否认她们的诗不受到研究的关注与其诗作的散失和相对的被挖掘程度不足有关,而这也与文学史写作与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略女性诗人的惯性叙述有关。当我们翻开一本本的当代新诗史和文学史著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新诗发展进程中到底有几个女诗人受到了诗歌史家的关注呢?而一般研究者往往认为女性诗人在建国之后本来就少造成了目前文学史叙述的这种现状。但这种看似合理的说辞实际上多少有些占不住脚。当我们在1980年代中期以来一再的挖掘非主流的历史、关注“边缘”的时候,难道在历史中真的没有女性诗人,或者说到底有多少女性诗人被历史叙述有意或无意地删减掉了呢?再有一个问

当代文学试题

当代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15 分) 1: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平召开的______________,一般被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 2:建国初期,文艺界展开了广泛的批判运动,其中受到批判的作家及文学作品有_____的《我们夫妇之间》等。 3:路翎创作的《__________》因其题材触及志愿军的感情禁区而受到批判。 4:从题材分布的领域来看,十七年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 5:在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大讨论中,秦兆阳的理论文章《_______》影响巨大。 6:十七年诗歌创作中,被称为“石油诗人”的是______。 7: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道路中,表现其对人生与命运反思的抒情短诗是《____》。 8:1961年,由于全国范围内的调整与恢复,文学也获得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而其中犹以______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因此当年被称为______年。 9:十七年散文创作中,被誉为“诗化散文”的作家是_______。 10:被誉为当代话剧开山之作的是老舍创作的《_______》。 11:“双百方针”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2:1956年——1957年上半年的小说创作,从主题上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趋向,一是反映人情、人性的小说,另一是___________。 13:大跃进期间毛泽东提倡的“两结合”创作方法是指革命现实主义与___________相结合。14:1965年11月,对吴晗新编历史剧《__》的批判,拉开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15:表现文革期间青年自我意识觉醒的代表作品有_的诗歌《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二、单项选择(每题 1 分.共 10分) ()1:赵树理在十七年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其相关的小说流派是。 A:乡土小说B:山西作家群C:白洋淀派D:山药蛋派()2:《三家巷》是欧阳山创作的多卷长篇小说________中的第一部。 A:《一代风流》B:《芳菲之歌》C:《长城万里图》D:《苦斗》()3:徐义德是下列哪篇小说中的人物。 A:《黎明的河边》B:《上海的早晨》C:《千万不要忘记》D:《潜力》()4:《林海雪原》的作者是。 A:罗广斌B:知侠C:周立波D:曲波()5:十七年期间,被誉为散文创作“三大家”的是。 (①秦牧、②徐迟、③袁鹰、④杨朔、⑤刘白羽、⑥方纪)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①④⑤ ()6: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B:秦牧C:史铁生D:周涛()7: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的作者是。 A:郭小川B:贺敬之C:闻捷D:张志民()8:诗人郭小川在诗歌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上独创了_______形式。 A:战士诗B:新辞赋体 C.:楼梯诗D:抒情诗 ()9:话剧《蔡文姬》的作者是。 A:田汉B:郭沫若C:曹禺D:老舍 ()10:下列属陈翔鹤创作的作品是() A:《杜子美还乡》B:《白发生黑丝》C:《陶渊明写〈挽歌〉》D:《李慧娘》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0分) ()1:《三里湾》中刻画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有。 A:马多寿B:王金生C:王满喜D:王宝全 2:闻捷的《天山牧歌》由多个组诗组成,下面哪些是《天山牧歌》中组诗。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1.归来诗人“归来者”也称作“复出的诗人”,指的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 些相关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70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诗人在承受苦难蒙受冤屈后,其灵魂的深度和人格的力度。 开始阶段,在主题和情感基调有许多共同点,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难以保持创作活力和创新精神。主要包括三个群体:1、“右派”诗人(艾青、公刘、邵燕祥、昌耀、流沙河等) 2、胡风案的受害者,大部分是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鲁藜等) 3、五六十年代从诗界消失的“九叶”诗人(郑敏、辛笛、蔡其矫等) 朦胧诗人:在文革中成长,性格有反叛性,更有成就。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与复出诗人有很大不同。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还有江河、芒克、方含、扬炼、严力、林莽、徐敬亚等。 朦胧诗概念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朦胧诗”指称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 梁小斌等一批青年诗人创作的探索性新诗为主体的新诗潮。其思想核心是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侧重表达对“文革”政治神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问与探求,对自由理想的追寻;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格局和基本风貌。 特征:诗歌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的特征,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地下诗坛”(白洋淀诗群)从兴起于70年代初的北京地下文化沙龙到白洋淀诗歌群落,这一文化的潜流为十年后席卷全国的朦胧诗浪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朦胧诗生成谱系:食指——白洋淀诗群(芒克、多多、根子、林莽)——民刊《今天》 特点: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各自探索趋向风格一致;由艺术上的幼稚逐渐达到创作上的成熟。 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一)思想内容上的特征:核心精神是对人的反思,人的自我价值的现代确认,对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自由与解放的追求。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2、重新确定人的自我价值,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 北岛198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北岛诗选》 主要作品:《陌生的海滩》(1978)《波动》及英译本(小说1984)《北岛诗选》(1986)《归来的陌 生人》(小说1987)《在天涯》(1993)《午夜歌手》(1995)《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开锁》(1999)《蓝房子》(散文1999)诗集《北岛诗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等。代表作有《回答》《一切》《宣告》《走吧》等。 《回答》、《宣告》思想内容:在“朦胧诗运动”中,北岛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诗,最突出的是 表达一种怀疑和否定精神,在理想世界的争取中,对虚幻的期许,选择的犹豫和对缺乏人性内容的苟且生活的坚决拒绝。往往以十年动乱这段历史作为凝聚点,进行反思,充满深沉的哲学意识,表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深藏着一代人曾经备尝的迷惘和痛苦,但还洋溢着对时代、祖国和人民命运最

最新 新诗的地理迁变和语言现实——新诗语境中李强的诗歌创作-精品

新诗的地理迁变和语言现实——新诗语境中李强的诗歌创作 上个世纪初,诗人北大教授废名开课《谈新诗》到新世纪初《在北大课堂读诗》①,时间相隔近一个世纪。同样是北大课堂里,同样是讲授中国新诗,其间,新诗经过了多代诗人的倾情参与,具体实践和无私传播。从既有留存的这两本书我们比照着读,可观诗文本内部的风貌发生的大幅度的迁异,可以细察辨别中国新诗这棵大树的筋脉,析解它的新的走向。从“五四”开始的白话新运动,到胡适、周作人、鲁迅,郭沫若、废名、卞之琳等的白话诗的开创性的工作,对白话新诗的各种尝试,汉语新诗开始了它的新生与成长,废名先生将之称为“灵魂的冒险”。废名以他个人理解的方式,以他新诗人的姿势倾情在北大课堂讲授他参与其间的理解中的白话诗。而在相隔近百年的新一代人的讲授新诗,是一群在北大执教和求学的诗人和诗歌研究者。洪子诚先生是领导者,他手下有一批志于当代新诗创作与研究的博士,他们是一个群体,每人开讲的是第三代诗人全新的当代诗歌,细读其诗作的文本与构成。有心的研究者从这样一个视角来观察和考量中国诗歌地理图,你不能不感叹中国白话诗从无到有从有到气象壮观所走过的历程。汉语新诗其前进的路径可辨,其文化地理可挖掘,其硕果累累可观瞻。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戴望舒、林庚、穆旦、冯至、艾青等诗人的创作和译介,他们火把式的接替与运行,一直到红色政权的建立后的80年代得以恢复几中断了的近三十年新诗事业,出现了“白洋淀诗群”等地下诗歌运动,以北岛、顾城、芒克为代表的朦胧诗的登场,直到1986—1988年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的呈现②,中国新诗迎来了新一轮的运动式的集体推进,此景观延续到到1989年以后的作鸟兽散,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诗歌的整体转型,诗人们处于清寂或不安的状态下的个人实验,这样处于低声部的歌写的形势下,中国新诗跨入所谓新的世纪。中国新诗的命名,诗人与诗学专家们对它发生了细微的称谓变化:白话诗、现代诗、朦胧诗、第三代诗、90年代诗歌、当代诗。尤其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进行了全方位的回归本位的努力修整和补课,在诗学内部进行一个个被人忽视的“小革命”。 当代诗与时推进,自然接受了来自汉译界人文艺术的传播带来的影响,当代诗经受了来自异域的人文风浪的洗礼和误读。“在20世纪,涌现出的各种思潮几乎超出以往世纪的总和,而这些思潮的互相冲突,以及对以往理论的颠覆,更是20世纪的诗歌的特色,马克思的观点和历史唯物论、社会人类学、索绪尔的语言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拉康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尼采的权力意志、胡塞尔的现

白洋淀有感精选5篇

白洋淀有感精选5篇 白洋淀有感1 读了《白洋淀》这篇文章,我很有感受,这是一篇关于对爱理解的童话。这篇文章主要说有一只小雁跟着雁队一起飞,不料,被猎人的枪射中,掉在了荷叶上,因为荷叶把他遮住了,所以没被猎人发现,之后,莲仙子给他疗伤,和他一起练习飞,仙子们让小雁快乐起来,后来,一场灾难降临,小雁救了莲仙子,莲仙子想:小雁的翅膀属于蓝天,应该让他向高处飞,才能成为一只出色的大雁。就在小雁的一次长途旅行后,莲仙子没有让他再回到池塘生活,还让一只青蛙告诉小雁,他从南方飞回来后,如果莲仙子还记得、想念他,就会开一朵白莲花。小雁听后,含泪飞走。冬天过去,春天来临,小雁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时的他,已成为雁群的首领。他带着雁队来到荷塘,虽然看到一池的白莲花,却得知,莲仙子在思念中离去……这是一篇较感人的童话,主人公是小雁和莲仙子。在我们人生当中,爱有很多种,虽然这仅仅是一篇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真正去懂得爱的时候,才会像小雁那样明白,拒绝我们的人,并非出于恶意。家长现在总是唠唠叨叨地,我们都感觉很烦,也许,这也处于一种爱,家长是想我们好呀!可能现在我们还不明白,等我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明白了。 白洋淀有感2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为什么要读诗,答案是激发内在的诗心,体会不一样的景色。今日的白洋淀之行,更加确信了这句话,并有了新的想法:读万卷书的目的,在于自己行万里路时可以有一份独特心境,有

一种似曾相识,文心被激发的感觉。 初到白洋淀看到满目的荷花,真的脑海中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迸发出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乐府歌,“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古文……都从自己的脑子里跑出来,自己想想都觉得很奇妙呢。 见到了满目的葱郁的芦苇,我想到了那节端午课堂说起包粽子的原料是苇叶,而南确实箬竹叶;听导游讲和芦苇相似的蒲草,蓦然明白原来高中时背诵的“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中的“蒲苇”原来是指这两种植物,也顿时明白了作者这样作比的合理之处。 看到雁翎队纪念馆里秋日的苍苍芦苇,忍不住拍下来。只想告诉我们背过“蒹葭苍苍”诗歌的孩子,看这就是那苍苍的蒹葭,那可望而不可即的飘渺梦想;走在曲曲折折的栈桥上,不禁和姜老师聊起乐瑄的那首小诗“学校有一片芦苇荡,芦苇荡里有一条栈桥……”,想来她也是看到那样的场景有感而发的吧? 走进孙犁纪念馆,大学时候学过的荷花淀派,课本上的游击队员芦苇荡中伏击鬼子的故事……这些记忆都一一被唤醒。听导游讲孙犁年轻时候最崇拜的就是鲁迅,瞬间想到前一阵子刚给孩子们讲的鲁鲁迅与朝花夕拾,内心戏十足地想象着,如果他们在身边,我一定会说:看,我们鲁迅当时多有影响力!孙犁还是他的迷弟呢。听导游提到小兵张嘎竟然总是想起四年级语文课本的小英雄雨来,那里也有同样的芦苇描写,也有同样的机智灵活的小孩子。 …………

当代文学试卷

当代文学试卷(A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一、填空题 1、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学新的纪元的开始,一般称为当代文学。 2、从50年代初期起,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等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是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3、50年代初期,当时文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以赵树理的《三里湾》、柳青的《创业史》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 4、50年代中期,由于一批“干预生活”以及描写爱情的作品相受到批判,现实题材的作品一度受到冷落,许多作家纷纷转向历史题材。 5、50年代中期,在历史题材方面是最先取得重大成就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而后有田汉的话剧《关汉卿》、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第一卷)。 6、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为题材的一大批长篇小说相继涌现,形成了当代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作家作品有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吴强的《红日》、冯德英的《苦菜花》、梁斌的《红旗谱》、欧阳山的《三家巷》以及稍后出现的罗广斌杨益言的《红日》等。 8、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诗歌的代表诗人是:梁斌、郭小川、闻捷和李瑛等。 9、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前期,散文作家以刘白羽、杨郑、秦牧、吴伯箫等人的成就最高。 10、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11、自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文学又迎来了一个新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一般称为“新时期文学。 12、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13、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14、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15、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16、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17、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出国》、《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18、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巳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19、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20、21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以韩冬为代表的新生代诗歌的出现,宣告了“朦胧诗”不再先锋。 21、80年代中期以后,以马原、洪峰、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叙述革命。 22、80年代中期以后,以方方、刘震天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小说,摒弃了传统的功利性和典型化、英雄化,专注于普通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原生状态。 23、80年代中期以后,以苏红、莫言、叶兆言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将眼光从现实转向历史,摆脱了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方法,致力于民间社会原始形态的还原和历史文化的雕刻。 24、80年代以后,散文创作借助于现代传媒的发达和活跃,制造出了“文化散文、生活散文、智者散文热”、“报人散文、女性散文热”、“学者散文热”等一个个热点,率先进入了市场。 25、双百方针指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王蒙在百花文学时期因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而成名也因此被划为“右派”。 26、郭小川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战士诗人”,他在“文革”期间的绝唱是《祝酒歌》。 27、《百合花》描述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故事。 28、《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华北明珠白洋淀同步练习(有答案):

华北明珠白洋淀 1、选择正确的拼音。 一切(qiē qiè)华北(huà huá) 切菜(qiē qiè)姓华(huà huá) 长出(zhǎng cháng)中间(zhōng zhòng) 2、比一比,组词。 组()吸()粉() 祖()级()芬() 眼()编()副() 跟()骗()幅() 3、按原文填空。 (1)湖面上一片片荷叶,一枝枝荷花 (2)渔民们一会儿,一会儿,那些网就在湖中。 (3)夏天,整个淀区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 (4)一根根苇篾在她们手下,一张张苇席从她们手中,白洋淀的苇席、,。 4、连词成句。 (1)一望无边的像是海洋绿色的芦苇 (2)吸引这里许多每年中外游人都 5、用下列词语造句。 (1)一望无边: (2)远近闻名: 6、阅读理解。 白洋淀由九十多个浅水湖组成,湖边长满了芦苇大大小小的村子就分散在相连的河淀上,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21教育网

夏天,整个白洋淀芦苇密布,一望无边,像是绿色的海洋。湖面上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一枝枝荷花摇摇摆摆。那些荷花有白的,有粉的,还有红的,真好看!湖中心,渔舟三五成群渔民们一会儿张网,一会儿收网,那些网就在湖中上下翻飞。等到鱼儿满舱的时候,渔舟就一个跟着一个向村边划去(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望无边”词语的意思。 (2)从文中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 (3)用“”画出描写渔民们紧张劳动的句子。 7、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洋淀春色 漫步在白洋淀堤岸—— 只见那芦苇绿, 绿接远方蓝天; 只见那桃花红, 红染水乡边; 只见那春水柔, 柔若碧绿绸缎; 只见那渔舟轻, 轻飘在浪花尖。 春光把水淀装点的红绿娇艳, 放开歌喉吧! 歌颂春天的白洋淀。 这首诗歌都歌颂了白洋淀的哪些景物?

中国当代文学史整理

◆表示老师说的重点 1、当代文学含义:指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学 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1、十七年文学(1949~1966)当代文学一体化逐步形成 2、文革文学(1966~1976)文学一体化达到顶峰 3、新时期文学(1976~)80年代文学 逐步解体,走向开放90年代文学 4、文学思潮 ◆5、中国当代文学史开端: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19日,北平) (1)三个主要报告:A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B周扬关于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报告《新的人民的文艺》是把解放区文学当作新中国文学的楷模和雏形来论述的。 C茅盾关于国统区文艺情况的报告《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 (2)会议确定的《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3)新体制的组织建设:(1)建立了文联、作协等各种社团(2)创办《文艺报》(全国文联)、《人民文学》(作协) (4)文代会的意义:“当代文学”的起点。 6、建国后三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0-1951) (二)、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1954-1955)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与胡风集团冤案(1955年开始) ◆7、文艺界短暂春天:百花文学含义在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 ◆“干预生活”的作品,(1)加强了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宾雁《在 桥梁的工地上》、《本报部消息》,耿周《爬在旗杆上的人》,国文《改选》 (2).创作题材突破了不能描写爱情等禁区,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 (3)讽刺和象征的诗歌形式体现了同样的现实战斗精神:流沙河《草木篇》 11、十七年诗歌(主题) 主要特点:(一)颂歌、战歌成为诗歌的主导潮流 (二)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异 主要诗人: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12、郭小川: (1)主要作品:①政治抒情诗:《向困难进军》、《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组诗) ②长篇叙事诗:《将军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一个和八个》(回避战争的直接描写,着力写主人公的心理和心活动) 13、贺敬之:诗歌《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回》、《放声歌唱》等 18、十七年小说的两大题材(注意作者和作品,会有选择题) 以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为主(原因:生活经验、现实的政治文化的需要)

0116_YrLw

0116《中国当代文学史》2018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二、复习重点内容 第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阶段与主要特点 **大概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十七年文学、“文革”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最近十年的文学。 **大致掌握中国当代文学较为突出的三个特色:当代文学与时代联系密切、已经形成了由一元到多元的格局、在发展的道路上探索与困惑并存。 第二章:新中国十七年的小说创作 **大致掌握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了解《红日》、《红岩》、《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家巷》等长篇小说的内容梗概和主要特点。 了解《红岩》中的人物形象刘思扬。 **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大概了解《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的内容题材特点。 **掌握《山乡巨变》的成就。 《山乡巨变》完整地描写了湖南省一个叫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发展过程,艺术地展现了合作化运动前后,中国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时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的社会面貌,剖析了农民在历史巨变中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和理想追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妹、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立体感。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章集中刻画一个人物,描写一件事情。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人物性格。学习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第三章:新中国十七年的诗歌创作 **李季(1922-1980),在50年代被树立为“诗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榜样”。自从1952年落户甘肃玉门,开始了长达30年的以石油工业、油矿劳动者为表现对象的创作道路,享有“石油诗人”的美誉。 **掌握魏巍报告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 魏巍报告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主题的选择上,高度讴歌了志愿军指战员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高尚的时代精神。作者善于从普通革命战士的行为和言论中,敏锐地发现闪光的宝贵的精神,发掘他们丰富火热的内心世界,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烈而悲壮的战斗背景中,寻找他们创造英雄业绩的力量所在。 其次,高度的典型化原则是魏巍报告文学作品在选择和组织材料上的重要特点。作者在大量素材中精选、提炼出最能体现主题的典型事例,并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实现典型化的表现。 第三,以抒情性的议论来推动作品的情节展开和思想深化,是魏巍作品的又一特点。作

当代文学 填空

一、填空题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1966 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4、 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5、.《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6、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7、.《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8、《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0、.“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11、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欧阳山的《三家巷》等。 12、.《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3、在《三家巷》中,陈家是资本家,何家是官僚地主,周家则是工人世家。 14、《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5、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和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都是80年代“反思文学”的重要收获。 16、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17、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颂歌主要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艾青的《我想念我的祖国》、田间的《时间开始了》、臧克家的《有的人》等。 18、.蔡其矫的《生活的歌》、李季的《玉门诗抄》、邵燕祥的《到远方去》、梁上泉的《高原牧笛》、雁翼的《在云彩上面》、傅仇的《伐木声声》等,都是50年代工农业建设的写照。 19、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20、闻捷的《天山牧歌》、公刘的《在北方》、梁上泉的《云南的云》等,描绘了以新的劳动生活为主体的富于浓郁地方民族色彩的时代风景画。 21、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今天》,是新诗潮运动的一

白洋淀纪事 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白洋淀纪事》 主备人:王正秀优秀协备人:陈芳审核:夏平时间:2018.09.6 【教材分析】 《白洋淀纪事》收集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特写。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没有紧张的戏剧性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它们就像白洋淀里的荷花和翼中平原上的庄稼那样,以清香、美丽的花实和新鲜、活脱的气息吸引着读者。可以说,这是一部“以生活见长的作品”。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读小说大多只是对人物基本了解,对故事情节大体熟悉,而对名著的思想内涵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提高其文学修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速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突破】由对作者的介绍过渡到对书中内容的概括。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孙犁。 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读《白洋淀纪事》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明标 (一)情境导入 (投影作者画像)同学们,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这个流派作品的内容大都反映了我们河北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斗争生活。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个流派的作品呢?是的,白洋淀,一个美丽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深深的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荷花淀”派主要代表人物孙犁先生所写的作品《白洋淀纪事》。 (二)明标预习 板书目标 1.了解内容。 2.分析人物。 二、互动达标(三)走近作者 3、作者孙犁 请同学根据读书的内容和查找的资料、小组探究来介绍作者的童年。教师补充。 孙犁(1913—2002)河北省安平县人,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大革命前后到保定育德中学读书,“七七”事变前夕,在白洋淀地方小学教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步入文坛。战斗和笔耕,一身而二任,使他在冀中家乡那块土地上生长得格外丰满健壮。他把青春年华和才情,全部献给了他曾经战斗过的晋察冀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们。人民的革命事业前进了,孙犁“生活之树”也挂满了美丽的沉甸甸的花实,他奉献出《白洋淀纪事》。 主要作品:“文革”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文学理论、文艺评论、诗歌等;“文革”后,主要作品为《耕堂劫后十种》(从《晚华集》到《曲终集》共10个集子)。 (四)概括内容 请小组讨论重点篇目并作内容简介。 4、《芦花荡》:在被敌人封锁的苇塘中,一位将近60岁的老人能撑着小船自由进出,并为我们接送干部,带来粮食。一天,他护送大菱二菱两个女孩来找队伍,但在过敌人的封锁线时,大菱不幸被鬼子打中受伤。第二天,为了给大菱报仇,老人凭借自己多年纵横水面的经验,狠狠地反击了鬼子。 5、《荷花淀》:小苇庄的游击组长水生同村里其他青年一同加入了新成立的地区队。水生嫂同几个妇女去马庄探望各自的丈夫,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日本兵。正危险时,被埋伏在荷花淀的队伍救了,而且她们的丈夫都在这支队伍中。她们因此受到激励,很快学会了射击,成为了战斗的一份子。 6、《采蒲台的苇》:白洋淀的人们依靠苇生活。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采蒲台有很多令人敬佩的英雄。有一次,敌人在采蒲台包围了干部和乡亲们进行搜查。全村的人宁可放弃生命,也不愿暴露我们的队伍。 7、《吴召儿》:在阜平三将台,我负责组织民校识字班。在识字班,我第一次见到了吴召儿。她认真的念书态度和声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扫荡时,村长安排吴召儿做我们这支队伍的向导。她对环境和地形十分熟悉,领我们爬上险要的神仙山,顺利将我们带到山顶她姑姑家。敌人进攻时,她勇敢地参加我们的战斗,与我们共同面对敌人的截击。 (五)分析人物 作者笔下的人物,都以各自的方式反映着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新旧时代相互斗争和交替的影子。这许多人物,虽然情景境遇各不相同,但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时代的个性、时代的特色。他们是活泼的、充满生气的,一当接触他们之后,就知道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人物。 例如《荷花淀》 水生报名参军、只把老人和孩子留给“女人”时,有两处对话写得极好,这正是那个时代的妇女的语言或心声: (女人)“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