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苏格拉底产婆术角度解读_理想国_

从苏格拉底产婆术角度解读_理想国_

从苏格拉底产婆术角度解读_理想国_
从苏格拉底产婆术角度解读_理想国_

从苏格拉底产婆术角度解读《理想国》

陈晓蕾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在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产婆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形式贯穿于对话始终。借助于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等产婆术的重要环节,柏拉图在为我们构建充满正义的理想城邦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产婆术的魅力。

[关键词]苏格拉底;产婆术;《理想国》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教育家,师承于苏格拉底。其一生都致力于思考研究,并深信老师的教导在他的精神训练中起着决定作用。终其一生,柏拉图都是苏格拉底的头号拥护者。因此在他的三十六篇对话体裁的著作中,除最后的《法律篇》外,均出现了苏格拉底的身影。不仅在这些大多数的对话中,苏格拉底是思维明晰,能言善辩的,还起着引领人和主角的作用,尤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更是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光环推之于恩师苏格拉底,借苏格拉底之口表达了自己关于政治、哲学和教育方面的精辟见解,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哲学家治国的理想城邦形象。该书围绕苏格拉底和格劳孔、阿得曼托斯等人关于正义的讨论展开。书中的苏格拉底通过对一种概念或既有见解的置疑发问,刺激对方思考,引导对方经过推理、补充,从而亲自发现一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正义观。这种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自己发现、感悟真理的方法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产婆术,也称“苏格拉底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柏拉图的《理想国》,也就是在自觉地学习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角度解读《理想国》,不仅对我们正确把握柏拉图的正义观,还对产婆术在当今教学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是神学唯心主义者,他宣称自己被神喻或命运之神所引导。认为既然理性之神赋予人追求知识、实现理智本性的主动性,人就应该以道德知识理智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灵魂的善。而这种作为普遍原则的善和真理不是来自外界,正是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只是在人出生时,由于肉体的干扰、尘世生活的影响被蒙蔽了,使它们仍以一种模糊的状态隐藏于人的心灵之中,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使之显露、明确。同时从认识真理的方式上,苏格拉底还指出:“人不能被动地接受一个从外面给予的东西,就象一块蜡接受一种形式那样;一切都存在于人的精神之内,人只是好像在学习一切。……一切对人有价值的东西、永恒的东西,自在自为存在的东西,都包含在人本身之内,都要从本身发展出来,学习的意思,在这里只是获得对于外在的某种确定的东西的知识。”因此“认识你自己”成为苏格拉底的座右铭,也是认识真理、通向真理的必然途径。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独立地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而要发现珍藏自己身上的真理就必须依靠外在的帮助。从母亲身为产婆帮助分娩的女人生产的过程中受到启发,苏格拉底非常重视哲学家与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向人们灌输真理,而在于引导、启发人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将头脑中固有的知识与真理呈现出来,教师因此就被比作“知识的产婆”,而这种助学生思想出世的方法就称为“精神产婆术”。

相较而言,柏拉图的“回忆说”则是对苏格拉底这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他填补了苏格拉底在本体论上的缺陷,并依据灵魂不灭说进一步解释了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柏拉图那里,意志、灵魂都是活的、生命的东西,心灵是灵魂在理念上的主导,包含着最本质的东西。当人们张大眼睛想要通过世界认识事物时,必须把心灵从内心提升到知识前面来。因此,知识并不能依靠一般的学习和传授,因为理念的本质存在于心灵,是植根于灵魂之内的。一个人所能认识的,是从他内心发散出的,是要通过灵魂对前世的回忆完成的。在此理论基础上,柏拉图也反对不顾学习者本身特点的、外在所强加的灌输学习。这一点在其《理想国》里第七卷中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中可以体现,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他讽刺那些将诡辩作为教育事业,并当作自己赖以谋生手段的智者派,“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相反我们应该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把潜藏在别人心灵中的知识诱导出来,这也就是之前提到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需要说明的是,柏拉图在整个《理想国》虽然并没有正式提出产婆术,但综观书中对话,产婆术的运用的确为柏拉图思想增添了不少说服力,也为产婆术在现实中的运用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在《理想国》中的运用

苏格拉底产婆术既是苏格拉底对自己辩论方法的称呼,也是他在系统总结智者派学者教育学生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精神产婆术用于教学的实践。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对话中经常就能见到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场景:对话先从对方所熟悉的概念或定义入手,苏格拉底大都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俯就,使对方感到满足和自以为是。再从对方的论点出发,在层层更加细致的推理和论证中,使对方发现之前言论的矛盾和漏洞,可能得到关于这个事物的明确定义,将自己内部已有的知识引出来,苏格拉底的这个方法也被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称为“归纳的论证”。尤其用在教学中,使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了普遍意义的知识,也很好地锻炼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具体说来,苏格拉底产婆术它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环节:

1.讽刺,也称“苏格拉底式装糊涂”,即通过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自陷矛盾最终承认自己无知。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探讨正义的本质时,他时常认为自己是无知的,他的座右铭便是“认识你自己”。在与人辩论某个问题时,即使他知道,他也假装自己不知道,重在启发对方。如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的对话中,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就表示自己对正义这个定义的“无知”。从对诗人西蒙尼得的看法的不解“不过,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也许你懂得,我可闹不明白”,到对色拉叙马霍斯的真诚请教“那就请你不要舍不得,对格老孔和我们这些人多多指教”,苏格拉底对正义问题上的“一无所知”成就了对方的自信,使他们为苏格拉底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自以为“与众不同而又更加高明的答复”。而接下来苏格拉底从正义所发挥的具体情境入手,针对他们在正义的定义于普适性上的缺陷,展开一系列追问。看似顺应对方思维的发问,却使对方得出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结论,难以自圆其说的结果就是使对方开始意识到自己认识中自相矛盾的地方。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环节中的苏格拉底式无知并非出于恶意,苏格拉底所谓的“无知”是指他对正义、善、神等一系列困扰人类存在的问题的费解思索,他不敢肯定自己的所得,因此推说为“无知”。而这种知其不知,并促使自己更加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态度才是真正的智慧。而用他的话说也就是没有真诚的无知就没有对真理或知识的真诚探索。这一点在《理想国》中也随处可见,即使色拉叙马霍斯以“光是提问题”来表示对苏格拉底的反感,但苏格拉底却始终耐心真诚请教,“受无知之罪显然就是我向有智慧的人学习”,“你说我跟人学习,这倒实实在在是真的”,引导对方展示各种观点,既作为一种学习,又旨在通过提问使双方在发现真理之前首先清除头脑中的错误、片面的观念,以进一步激起对方强烈的求知欲。而作者柏拉图也巧妙的运用到产婆术中的讽刺这一环节,将传统和流行的各种关于正义的定义都做了逐个分析,认为都无法代表人类永恒的正义价值,表达了对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关系的客观的、普遍的正义标准的追求。

2.助产术,即在对方否定之前错误观念的基础上,利用对方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其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的教育大师,高度评价教育在造就人中的作用,并慨然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认为自己所负的使命,首先是让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发现自己无知,再进而呼吁每个人关切自己的灵魂,获得至善的知识。他自认无知,没有给人以知识,只不过用这种“助产术”帮助别人头脑中的知识胎儿产出而已。苏格拉底在谈及他的

困境与回归:让学校焕发出学习的活力 ——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启示

贾保方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学校中存在着诸多困境,学习共同体理论为其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学校走出困境的路径可概括为:校长加强学习,教师善于学习,校长和教师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形成开放的学习文化,让学校焕发出学习的活力。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学生学习;教师学习;校长学习

当下,许多学校处于如下困境中:为什么学校管理越严,问题越多?为什么教学不断加强而教学效果却不明显?为什么学校中不只学生苦,教师、校长也苦?为什么管理者总觉得有劲使不出?其根源何在?这些正是本文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溯本究源,考察这些问题必须回到学校与教育的本原:儿童为何要上学?学校为谁而设立?学生为何需要老师?从本原上看,儿童上学是因为他们有学习的天性,上学可以使其天性得以开掘;学校是为学生设立的,教师、校长应扮演“服务者”的角色;学生需要教师是因为教师有经验和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事实上,在当今许多学校中,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思考和解决:儿童上学是由于生存需要等外在因素的制约;学校是为校长、教师设立的行政机构,校长、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处在最底层;学生需要教师是因为教师善于管理、是学校行政命令的执行者。总之,学校定位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师的自我发展及学校自我变革

~~~~~~~~~~~~~~~~~~~~~~~~~~~~~~~~~~~~~~~~~~~~~~~~~~~~~~~~~~~~~~~~~~~~~~~~~~~~~~~~~~~~~~~~~~~~~~~~~~~~~~~~~~~~~~~~~~~~~~~

助产术时说:“我的产婆术的特点在于……它看护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学生永远不能向我学到什么,相反,许多优美的东西都由他们自己去发现,然后把它们牢固地掌握住。”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关于正义定义的寻找同样经历了一个反复艰难的助产过程。在对话对象发现自己错误之所在后,强烈的求知欲往往促使他们重新寻求新的方向进行定义。如在《理想国》中玻勒马霍斯“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遭到苏格拉底置疑否定后,他产生了“这是让我们重新讨论吧”的热情,决定重新对自己之前定义中的“敌”与“友”进行修正。而苏格拉底也适时地引导玻先发现问题之所在“定义错在哪儿”“那现在我们该怎样重新考虑呢?”当玻认为自己定义已十分完满,即正义是“假使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苏格拉底又再次从“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总是不正义”的角度切入,使玻重新又开始审视自己所下的定义。正是这一轮轮的肯定否定,关于正义的定义也愈加完备,探讨也愈加深入,最终关于正义的认识逐渐浮出水面。助产术在《理想国》中的运用可谓贯穿全书,柏拉图也从对正义定义的追寻到个人正义、城邦正义的落实,其中还包括具体政治、教育等的措施,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在心中构筑了理想城邦的形象。

3.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事物的“一般”。在产婆术之前的两个环节中,我们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偶然、错误的意见,又借助于助产术不断找到具体、必然的道理。如何找出贯穿于这些道理之中的共同的本质就是归纳所要解决的问题。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关于正义的探讨,从第一卷中对个人正义的探讨再到第二至四卷对整个城邦正义的探讨。柏拉图试图通过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的之间关系思辨,找到二者统一的基础。正如在第四卷中所说:“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具有正义的大东西并在其中看到了正义,我们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正义在个人身上是个什么样子的。让我们再把城邦里发现的东西应用于个人吧。如果两处所看到的是一致的就行了。如果正义之在个人身上有什么不同,我们将再回到城邦里并在那里检验它。把这两处所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研究,仿佛相互摩擦,很可能擦出火光来,让我们照见了正义。”由此可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希望以大见小,从城邦里正义探讨,在从个人身上考察个人的正义。经过漫长的对话,双方终于发现城邦的正义就在于“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随之个人灵魂中的正义特征也被找到,即“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扰”。对话者从之前的具体正义中也进一步发现正义只存在于理性或是哲学所在的城邦和灵魂里。

4.定义,即对发现的真理或知识进行表征、加以定义。正如在《理想国》中,经过的反复诘问、回答、争辩和多次启发、引导、追问,苏格拉底终于使对方明白:正义既是个人的品质又是国家的品质,并且个人正义的实现需要正义的国家的支持,正义的国家只有当“哲学王”作统治者时才能实现。苏格拉底产婆术中归纳与定义这两个环节将《理想国》正义思想再次升华,也成就了柏拉图《理想国》的最终主题,希望通过对理想的国家的构建去探寻在现实中实现正义的途径。因此,在亚里士多德评价说苏格拉底方法时就特意指出:“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回顾在这场关于正义的讨论中,在苏格拉底产婆术践行的过程中,关于正义的很多东西常常是不确定的,而苏格拉底旨在追求完善的、本质的正义。他虽然知道一些具体的、部分的正义,但对完善的、本质的、终极意义上的正义是不肯定的,其他人自然更不用说,而唯一能确定的则是这种内含于方法之中的逻辑理性,它是寻求终极意义上的正义的基本方法,贯穿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始终。

三、总结

综观苏格拉底产婆术在《理想国》中运用的全过程,虽然只是局限于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却包含着浓重的逻辑理性分析思想。通过不断的提问与讨论、反驳与诘难,环环相扣,层层解析,在展现苏格拉底娴熟使用大量逻辑推理的同时也使柏拉图本人的思想自然流露。这种苏格拉底式问答法不仅作为苏格拉底探讨哲学伦理的研究方法,更成为教育中启发式教学法的典型为后人所传承。它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作为运用到现实教学中的方法,其中所包含的诸如教学形式单一化、对不同基础学生的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还需要细细甄别与改进。相信随着对苏格拉底产婆术的进一步研究挖掘,它将成为一种更为普遍、更为优良的教学方式,在更多的教学实践中被运用。

参考文献:

[1]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02.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保罗·埃尔默·摩尔著,苏隆译.柏拉图十讲[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

[4]罗纳德·格罗斯著,徐韬,李思凡译.苏格拉底之道[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李永华.《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6]王维娅,王维.孔子与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之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7]辛儒.苏格拉底启式教学法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8]李秋华.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7(3).

作者简介:陈晓蕾(1983-),女,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2006级教育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收稿日期:2008-03-11

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虚伪应放在那一边? 尤: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 苏:那么欺骗呢? 尤:当然是非正义一边。 苏:偷盗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奴役人呢? 尤;也是如此。 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 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苏;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能不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尤:当然不能。 苏:那么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尤:是的。 苏:倘若他为了作战而欺骗敌人呢? 尤:也是正义的。 苏:如果他偷窃、抢劫敌人的财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正义的吗? 尤:不错。不过开始我以为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呢。 苏:那么,前面我们放在非正义方面的事,也都可以列入正义一边了? 尤:好象是这样。 苏:那么,我们是不是重新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事用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用在朋友身上就是非正义的了。你同意吗? 尤:完全同意。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看应敢在正义一边。 苏:小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哄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孩子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想这也是正义行为。 苏:又如,一个人想自杀,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偷走了他的剑,这种行为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可你不是说对朋友任何时候都要坦率无欺吗? 尤:看来是我错了。如果您准许的话,我愿意把说过的话收回。(色诺芬《回忆录》第4卷第2章) “产婆术”这种方法,实质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从而自觉地获得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因为它只适于人们已知的东西,而不适于未知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故事

One day, Plato asked Socrates What love is. Socrates said: I ask you to go across this rice field, pick up and bring back the biggest and best ear of wheat, but remember one thing, you cannot go back, and you just have one chance. Then Plato did so, but he came back with nothing after a long time. Socrates asked him why? Plato answered: I once saw some very big and good wheat when i walked through the field, but i was always thinking that maybe there would some bigger and better ones, so i just passed by; but what i saw later is not better than before, so i had nothing at last. Socrates said this is love. Another day, Plato asked Socrates What marriage is. Socrates said: I ask you to go across this forest, cut down and bring back the thickest and solidest tree as the Christmas tree, but remember one thing, you cannot go back and you just have one chance. Then Plato did so, but he just brought back a not tall and solid but just good one. Socrates asked him why?

(完整版)苏格拉底的申辩

苏格拉底的申辩 [真理与修辞] 雅典的人们,我的控告者们是怎么影响你们的,我不知道。至于我,我自己也有点浑然自失了,他们说得可真是充满说服力。而他们说的话里,简直没有真话。他们信口雌黄,其中有一句尤其让我惊讶,就是所谓,你们必须小心被我欺骗,因为我说话很聪明。他们真不害羞,不怕会被我用事实马上驳倒,即,我无论如何不像说话聪明的——这在我看来是他们做的最可耻的事——除非是,他们把说真话叫做说话很聪明。而如果他们这么说,我会承认我是个演说者,但不是他们那种。而这些人,如我所说,说的话里,很少或根本没有真话,但你们听我说的都是真话。宙斯在上,雅典的人们,你们听到我说的并不像他们精心设计的词句那样,不是刻意修饰的辞令和名目,都是我临场口占的字句——我相信我说的是光明正大的——你们中谁也不要期待别的说话方式。当然,诸位,在我这个年纪,是不该像孩子一样到你们这里来胡扯。雅典的人们,我热切地求你们、恳请你们,如果你们听到我申辩的这些话,觉得和我在市场上的钱庄柜台边或别的地方常说的是一样的(你们中很少人在那里听到过),你们不要因此而惊讶或者喧哗。因为是这样的:现在我第一次到法庭上来,已经是七十高龄的老人。我整个是这里的言辞方式的门外汉。比如,要是我在这儿真的是一个外邦人,你们一定同意我用从小习惯了的口音和方式说话,那么,同样,我现在向你们提出这个正当请求——至少在我看来,它是正当的——你们不要管我的说话方式(这方式也许更糟,也许更好),只是看我用这个方式表达出的想法,看我说的是否正当。这是法官们的德性,而演说者的德性就是说真话。 [案情真相] 那么,雅典的人们,我认为正确的方式是,首先针对那些最初的虚假控告和那些最初的控告者做申辩;其次,针对后面的控告和后面的控告者申辩。而很久之前(有些年头了)你们面前就有了很多控告我的人,说的根本不是真话。比起阿努图斯等人,我更怕他们,虽然阿努图斯他们也可怕。诸位,那些人更可怕,你们中很多人从孩童时代就被他们说服了,听他们控告我,其中同样没有真话,他们说,有个苏格拉底,是个智慧的人,是关心天上的事的学究,还考察地下万物,把弱的说法变强。雅典的人们,他们散布这谣言,真是我可怕的

理想国解读

1、我国过去的希腊专名译文,绝大多数是效仿他种语言转译,其中效仿的最多的就是英文,甚至按照美国口音译写,以致离希腊文甚远,难以还原。这就为我们从事除英语之外的他国语言翻译提供了借鉴方法 作者原本计划在每一篇对话的译文前面写条“简介”,帮助读者了解,但是后来没有做成。 3、我想,王先生这些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值得学习的翻译样板 在不断探索与质疑中寻找真正的真理 “洞穴隐喻”的第一句整体性判断,不同版本有差异。 王扬根据希腊原文指明第一句是命令语气,而不是祈使语气。 在整体判断上,商务版、Bloom和Shorey等人翻译有所出入 商务版:“接下来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 顾寿观版:"在这之后," 我说,“请你把我们的天性,就受到和受不到教育这个问题而说,和下面这种情形做一个比较。” Jowett版: "AND now, I said, let me show in a figure how far our nature is enlightened or unenlightened" Bloom版:“Next,then ," I said ," make an image of our nature in its education and want of education ,likening it to a condition of the following kind” Shorey版:“Next,” said I, “compare our nature in respect of education and its lack to such an experience as this ” 中文的几个主要译本都是采用Jowett 的翻译,对洞穴隐喻主要是做一个对比说明受过教育者vs没有受过教育者或受启蒙者vs没有受到启蒙者,这种主流的翻译能强调走出洞穴者的智慧和整全视角,其分歧是受教育是否是受启蒙,be educated 和 be enlightened 二者当然有很多重合之处。 Bloom的翻译相对更值得一提,他对洞穴隐喻的归纳是柏拉图对人类天性受教育和需要教育want of education (英文当中want除了缺乏的意思外,还有渴望、需要的意思)状况的刻画,更让我们看到本书第七卷柏拉图书写教育哲学的良苦用心,want of education 一方面暗示了这一部分人尚未受教育也尚未启蒙,其视界被局限在洞穴虚幻的繁多当中,同时也暗示了他们当中具有内在认识善的能力,在受到合适引导的情况下可以有灵魂的转向(尽管是艰苦的,需要灵魂的努力)。 2. 514b “假人和假兽……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这里有两个细节有问题,第一是商务版的“假人和假兽”附近有漏译,漏译了“各种人造物、人工产品”,第二是王扬指出的“你可以料到”是中文添加的内容,希腊原文并没有,在英译本方面Bloom的英译本也多添加了“你可以料到”,而Paul Shorey版则没有添加。商务版:“有的还举着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而这些或路人,你可以料到有的在说话,有的不在说话”(2问题都有)顾寿观版:“带来很多各式各样的器皿,高出于这座小墙之上,以及人像,以及其他一切石制的或木制的动物形象,以及各种人造的东西,并且,可以设想,在带来这些东西的人中,有的说着话,有的沉默着”(翻译比较琐碎有欠流畅,直译的原则保留了尽可能多的信息,“可以设想”也添了上去) Bloom: Then also see along this wall human beings carrying all sorts of artifacts ,

理想国分析

物质领域的共产。 需要注意的是,在经济方面,柏拉图的理想国要实施的是一种彻底的共产主义,是彻底。当然了,这种共产不是指生产的共同劳作,而特指消费方面要严格的平均分配。 而彻底的程度在现在人们看来有点到了荒唐的地步,几乎每一个人都是要接受国家原定分配的物质,大家分给共同的粮食、房屋,禁止金银和私有。更让人咋舌的是,丈夫妻子都是共用的...实际上是按照某种原定“合理”的结合进行分配的。实在难以理解这一部分,我想归根结底还是,在柏拉图的设想中,所有的部分都是对一个早就设想好了的“完美国家”而服务的,显然这样我们就会对理想国里边种种不合理的成分进行合理解释了——为了这个完美国家的实现,任何的形式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它不具有任何理由和解释。近似于军队化的管理体制,更加稳定,也更加有效率,从这就不难看出为什么他要实行这样的彻底共产。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广袤,涉及很多领域,且都以一定的建树。本文主要从郭斌和、张竹明翻译的《理想国》第五卷(449A-480A),解读柏拉图关于女性的一些观点。 在第五卷中,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452A)。他直接提出了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教育的权力。据裔昭印著《古希腊的妇女――文化视域中的研究》中指出,当希腊进入古典时期,经济得到巨大的发展,奴隶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是希腊的繁盛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却日渐低下,成为男性的附庸,只能固守家庭的藩篱。经过了漫长的社会发展,女性才拿起了手中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柏拉图在公元前5世纪,就提出了女性平等的受教育权,这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为女性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极强的佐证,且女性能够接受教育,是女性取得自身解放的重要途径,女性接受教育后,从蒙昧的状态中出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视界变得宽广,不再只囿于家的范围,可以在社会上寻求更多的地位。 在《理想国》之前的论述中,柏拉图提出了劳动分工的原则,主张专职,一个人一生只需一项技艺即可(374C),且认为不同的禀赋应有不同的职业(398E)。那么女性和男性的禀赋是否一样,关于禀赋他还举了一个例子――秃头的人和长头发的人在做同样的工作方面禀赋是否一样,最后说明禀赋的同异是指行业的同异。柏拉图指出女性和男性唯一的差别是生理上的区别,导致女性比男性稍弱一点。“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的女的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说来,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455E)接着列举了女性可能具有的一些天赋:医药天赋、音乐天赋、运动天赋等,其实女性具有的才能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些才能使得女性可以和男性做同样的工作,女性作为护卫者的才能可以施展。柏拉图认为女性男性的才能相似禀赋相似,所以为他们提供的教育是一样的。 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确认了,但是她要想和男性一样为国家服务,就必须从家庭的束缚中解放,女性才有精力去做她想做的事情。柏拉图认为“这些女人应该归这些男人共有,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同样地,儿童也都公有,父母不知道谁是自己的子女,子女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父母。”(457D)可见他反对一夫一妻制,提倡女性归男性共有,这个观点当然是男权制的体现,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必然带有的思想,但这样可以将女性从家庭的牢笼中解放,不用担负家庭的责任,女性有了自由安排的时间和空间,

苏格拉底产婆术

苏格拉底产婆术 步骤: 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 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出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 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 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虚伪应放在那一边? 尤: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 苏:那么欺骗呢? 尤:当然是非正义一边。 苏:偷盗呢? 尤:同上面一样。 苏:奴役人呢? 尤;也是如此。 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 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 苏;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能不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 尤:当然不能。 苏:那么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 尤:是的。 苏:倘若他为了作战而欺骗敌人呢? 尤:也是正义的。 苏:如果他偷窃、抢劫敌人的财物,他的所作所为不也是正义的吗? 尤:不错。不过开始我以为所问的都是关于我们的朋友呢。 苏:那么,前面我们放在非正义方面的事,也都可以列入正义一边了? 尤:好象是这样。 苏:那么,我们是不是重新给它划个界线;这一类事用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用在朋友身上就是非正义的了。你同意吗? 尤:完全同意。 苏,那么当战争处于失利而又无援的时候,将领发觉士气消沉,就欺骗他们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了士气。这种欺骗行为应当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看应敢在正义一边。 苏:小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哄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孩子因此恢复了健康。这种欺骗行为又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我想这也是正义行为。 苏:又如,一个人想自杀,朋友们为了保护他而偷走了他的剑,这种行为该放在那一边呢? 尤:同上面一样。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论辩术”与希腊逻辑的传统 谷振诣 【专题名称】逻辑 【专题号】B3 【复印期号】2001年02期 【原文出处】《《求是学刊》》(哈尔滨)2000年06期第34~39页 【英文标题】Dialectic and the Tradition of Greek Logic Gu Zhen-yi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China Youth Political Institute,Beijing 100089,China) 【作者简介】谷振诣(1962- ),男,内蒙古赤峰人,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从事逻辑学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科部,北京100089 【内容提要】传统逻辑不仅面临来自现代逻辑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来自其自身的挑战。传统逻辑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在于严重忽视甚至抛弃了它的应用研究传统。本 文试图通过对在逻辑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逻辑传统的反思,能够为发展 今天的传统逻辑提供更多有益的东西。 Traditional logic is facing challenges of both modern logic and itself.The main reason why traditional logic falls intotrouble is that it neglects,or even gives up its applied studies.The paper aims to shed some beneficial light to today'traditional logic study by reflection of logical trad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 【关键词】“论辩术”/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传统逻辑/逻辑的传统dialectic/Aristotelian dialectic/traditional logic/logical tradition 中图分类号:B81-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00)06-0034-06 现在我国普通高校开设和讲授的逻辑学,无论叫“普通逻辑”,还是叫“形式逻辑”,其实都是传统逻辑的内容。如何把逻辑知识的学习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真正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的口号落实到逻辑学的教学实际中?传统逻辑在这个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使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问题:传统逻辑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分析与概括能力、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需要提供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工具?……我们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能够找到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答案。 一、什么是“论辩术” 现在称为逻辑的这个研究领域是由《工具论》的内容决定了的。用来指称我们现在称之为逻辑学科的第一个专门术语是“论辩术”(dialectic)这个词,它一般是指在论辩中使用的能够战胜论敌的方法或技术的总称。有学者把“论辩术”译成“辩证法”,其实这个词在希腊逻辑中并没有今天“辩证法”一词所具有的那种含义。“论辩术”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指用于哲学论证中的归于不可能的(reductioadimpossibile)论证方法。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利亚学派的芝诺是这一方法的发明者,而芝诺本人提出这种方法可能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使用这种方法证明正方形对角线和边不可公约的启发。在芝诺之后,出现了一批以传授“论辩术”和“修辞术”(rhetoric)为职业的阶层,他们被称为智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及其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315758282.html, 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及其意义 作者:马真容阎宇番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7年第01期 [摘要]《理想国》以苏格拉底和友人风趣幽默的对话形式展开,探讨了“正义是什么”这一命题,得出正义真正的内涵是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对正义思想的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阐述,包括正义产生的背景、正义的内涵,及对正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分析,探讨柏拉图正义思想对提升公民素质、调节收入分配、提高执政者能力和修养、构建和谐社会和世界的现代意义,以对正义思想进行充分的解读。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和谐;意义 [作者简介]马真容(1993-),女,汉族,重庆,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阎宇番(1992-),女,汉族,山西,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031(2017)01-0053-02 柏拉图出身名门贵族,是古希腊第一位对正义进行详细论述的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此时大政治家伯利克里去世,战争不断爆发,城邦危机四伏,君主制、僭主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制散见于各个城区,城邦政治制度不统一,政局十分混乱。后来,雅典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苏格拉底被冤枉犯下“渎神”和“腐蚀青年”的罪行而判死刑。这让柏拉图重新思考他的政治立场,力图以“哲学王”取代民主制,撰写了《理想国》这本关于正义的巨著,展示了他心中理想国的宏伟蓝图。柏拉图的正义思想贯穿于本书的始终,集中论述于一、二、四、十卷,希望通过实现正义进而实现至善的理想国。该思想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1] 一、柏拉图的正义思想的基本内涵 对传统的几种正义观进行批驳,柏拉图在《理想国》第四卷明确给正义定义为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国家和个人内部构成部分各行其道,达到国家和谐、个人内在的和谐。 (一)城邦正义 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城邦正义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即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其总的原则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为此,整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当代教学的意义

苏格拉底产婆术在当代教学的意义 “产婆”名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个接生婆。他从小跟着母亲到别人家去接生,帮助递递器械,打打下手。这一段生活经历在苏格拉底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从助产中得到了启迪,创立了一种教育方法。他称其为“产婆术”。 在当时的雅典,人们普遍认为智慧是天生的。苏格拉底则认为,知识和美德是能通过受教育而得到的,唯一的困难是缺少既懂美德的概念又能将它教给别人的人。尽管他认为自己没有智慧,不足以施教于人,但却甘愿去尽一个社会道德教师应尽的义务。经常同青年交往接触,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苏格拉底形成了一种很独特的教育方法,其基本原则是; 回答问题必须非常简洁,明快干脆。回答对方所提出的问题,不能是提出别的问题,不许反对对方的问法。两个人可以相轮换提问,但须双方都同意。这种方法包含有辩证的色彩,能帮助对方纠正错误观念并产生新的艺术。整个过程仿佛产婆帮助孕妇生产下婴儿一样。它分四个步骤。一是讥讽,即通过不断提问,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之中,承认对这个问题一无所知。二是助产,就是帮助对方抛弃谬见,使他们找5U正确、普遍的东西。换句话说,就是帮助真理产生。苏格拉底曾经对朋友说; 我母亲是产婆,我向她学到了接生术。所不同的是,她是肉体的接生者,我是智慧的接生者。三是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善行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美德。四是定义,就是把单一的概念归纳到一般的东西中去。有一个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过程。 一天,苏格拉底和一个非常自负的、名叫尤苏戴莫斯的青年讨论人需要不需要学习,学习时需要不需要请教师的问题。其中有一段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苏格拉底写下δ 和α(分别是希腊文正义与非正义的第一个字母),然后问道: 虚伪应放在那一边。尤: 显然应放在非正义一边。苏,那么欺骗呢?尤: 当然是非正义一边。苏:偷盗呢?尤:同上面一样。苏:奴役人呢?尤;也是如此。苏:看来这些都不能放在正义一边了。尤: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一边,简直是怪事了。苏; 那么,如果一个被推选为将领的人,率领部队去奴役一个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导读:苏格拉底哲理故事寓意 怪题 古希腊有个青年人自认为自己比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还聪明。 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他一个问题:“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罗!” “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 青年人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 “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 青年人抱怨说:“你怎么提出这样一个怪问题呢?现在我也问你一个问题。” “请提吧。” “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 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以不知为知非知,以不知为不知非不知矣!” 选择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 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果林边。这时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树

上枝上沉甸甸地挂满了果子。 “你们各自顺着一行果树,从林子的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许走回头路,不许做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说。 学生们出发了。在穿过果林的整个路程中,他们都十分认真地进行着选择。 等他们到达果林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果子了?”苏格拉底问。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么啦,孩子们,你们对自己的选择满意吗?”苏格拉底再次问。 “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说,“我刚走进果林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 我还想找一个更大更好的。当我走到林子的尽头后,才发现第一次看见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个学生紧接着说:“我和师兄恰巧相反。我走进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认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后我发现,果林里比我摘下的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师,请让我再选择一次吧!” “老师,让我们都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一起请求。 苏格拉底坚定地摇了摇头:“孩子们,没有第二次选择。人生就是如此。”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篇一: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 | |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许多哲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故事是 哲理最好的出处。苏格拉底身上有许多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作文 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苏格拉底的故事》,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篇一: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 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 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 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 困扰罢了。 【篇二: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 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 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 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 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 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理想国论文

题目成才之路:追求真理的进程 ——浅析《理想国》教育理念 姓名与学号戴珞珈 3130101492 课程名称教育名著导读 指导教师陈胜赵康 年级与专业广播电视学1301班 所在学院传媒与对外文化交流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中有关教育的相关 章节,结合当今的教育现状,针对洞穴理论和统治阶层的知识安排两方面进行点评与分析,指出其论述中的合理之处,为今日的教育改进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理想国、教育、洞穴理论、统治阶层、现代教育 【正文】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构想出了一个完美的国家。其中的内涵十分广阔,可以说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一个梳理。在这份“乌托邦”式的完美中,公民教育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该书的第八卷,柏拉图花了大量的篇幅探讨知识、真理以及教育的相关问题,虽然有些只是简短的对话,但意味深长。阅读过程中有时候竟难以想象这是千年前的智慧。 首先,柏拉图用洞穴理论来阐述他理解的知识体系。一群人被严格地束缚在洞穴中,所见的只是火把高出矮墙而投射到岩壁上的影子,听到的也只是回声。因为不能动,他们所能理解的世界就是这么的狭隘与虚幻,但身为局中人,他们无法察觉。而此时,有一个人的束缚被解除,他不仅看到了矮墙后面的真实影像,他还走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明媚的世界,看到了绝对的光源——太阳。此刻,他就突破了洞穴——即世俗社会——的障碍,找到了这个世界真实的主宰。 柏拉图将知识的层次进行了划分,最高的是真理,是善的理念,它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可知世界不过是其影子罢了,而且知识就是回忆,灵魂自身是有能力发现真理的。我觉得,我可以部分吸收其观点:知识是后天习得的,但求知欲却是灵魂自带的一种天性;我不觉得有一个理念世界支配着现实世界,但我认为世界上是存在绝对真理的,人类社会也有不会改变的规律,而我们再努力,和真理之间也永远会存在着哪怕千万分之一的差距。不过,真理的作用体现在精神层面,就像那只吊在骡子前面的胡萝卜,让我们保持前进的动力。通过一代代人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在可知范围内用一个又一个更接近绝对真理的新真理代替了显出局限的旧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洞穴理论除了阐明了知识体系外,还引出了柏拉图的政治主张。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地底,对那些没有见到过真实世界的统治者来说,他们无法理解真善美,也就无法超脱于世俗的名利之外,毫无私心地去统治自己的国家。只有哲学王能够看清这个世界的本质,找到更高层次的追求后,牺牲自己,重新回到“洞穴”之中,清醒而富足地统治公民,使社会达到一个

苏格拉底 产婆术

浅析苏格拉底“产婆术” 夏蝉鸣 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夸美纽斯有言曰:“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在人的一生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们要发展教育,就要借鉴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个时期的教育经验,汲取其中丰富的教育思想,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希腊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开创了西方教育学的传统,对后来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渊的影响。我最感兴趣的是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在教学的方法上,苏格拉底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它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教育者只能如助产士帮助产妇生子那样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与获得知识,绝不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思考。 由于苏格拉底把教师比喻为"知识的产婆",因此,“苏格拉底教学法”也被人们称为是“产婆术”。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这一方法包括四个步骤: 1.反讽,即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和观点; 2.助产,苏格拉底认为自己在这一环节的任务是充当智慧的“产婆”,以暗示性的语言和作相关示例的方式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和获得知; 3.归纳,通过对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共性、本质,即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4.定义,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清晰地表达出来。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教室只能起引导作用,学海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大楼再高,大师再多,环境再好,最终还要靠我们自己。

苏格拉底幽默小故事

苏格拉底幽默小故事 一、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 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 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 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 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 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 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 雨的。” 二、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 才将头探出水面。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三、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 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 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很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 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 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准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美 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苏格拉底美德理念的缺陷

苏格拉底美德理念的缺陷 作为一个哲学的圣徒与痴迷者,苏格拉底饮毒服刑,被后世者看做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殉道之死。使其自认的践行着其美德的理想,他的法庭申辩,虽是失败,却酣畅淋漓的表达了对美德的向往。可是他仅仅勾画出美德的轮廓,呈现到人们的面前时,却不为大多数雅典人接受与认可。 很多时候,苏格拉底寄希望于在诱导与诘问产生一些关于美德的知识,但又很多时候,在结束时他的探究都没有一个最终的结论。在任何时候,他始终认为自己对一切毫无所知,并认为这是神赋予其智慧的结果。抛开政治原因,也正是这些才加速了他的死亡。苏格拉底的伟大在于其孜孜不倦地思考,以广阔的胸怀,可是他内心向往的理想的美德却不为他爱着的雅典人接受,却值得我们深思。美德理念的缺陷。 自己一直这样认为,凡美好的事物不为人接受,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不完善以及试图让人接受的方式的错误。因而,我所认为的美德理念的缺陷并不是指美德自身的错误,而是它的自身欠缺,推及者与推及方式等方面的欠缺。“美德分为五种:勇敢、节制、虔敬、智慧、正义。苏格拉底的使命,就是劝说人们通过努力去理解和获取这些品质来照看好他们自己的灵魂。”然而苏格拉底选择接受死刑的审判体现的又是这五种的哪一方面呢?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虔敬,对法律的虔敬。但未必见得。我想这是一种尊重。尊重和虔敬有什么不同?虔敬的对象都有其崇敬的一面,虔敬是一种善行,其本身就有美好的影子。而尊重,却并不显得那那么崇高,而是更中性一些。就此事来看,苏格拉底的审判使不公正的,法是不善良的。“临刑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克里同告诉他,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的制裁难道就正当了?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②苏格拉底的接受,体现着一点,他支持“恶法亦法”,我不认同这是对法律的虔敬,而只能看做是一种尊重吧。关于恶法的性质,也涉及到法的理论,即法的应然与实然,主观与客观。所以我们思考一下,哲学上的知与行,言与行的问题遭遇法的应然与实然,主观与客观,当人们不能将其二者完美的处理,实现一个两全的结局,偏向一种都有其选择的价值与意义。因此说,苏格拉底不改其言,不改其行,接受应然的公正,实然的不公,接受主观错误的判定,客观的正义,是出于一种虔敬还是对内心美德的一种尊重呢。显然是一种尊重。诚然,对美德的这种尊重恰恰也应该算作美德的一种。所以说,美德的涵义不应该只局限于勇敢、节制、虔敬、智慧、正义这五种,也不应该把接受不公的事物全部概括的理解为一种虔敬。 苏格拉底的喜好是交谈与辩论,一位认识他的将军曾说: 无论是谁接近苏格拉底,并和他一起交谈,都会被苏格拉底有意地引向一个论题。随便以任何主题开始,苏格拉底都会引着他在这主题周围不停地绕来绕去,随后他发现自己将不得不对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做一番说明才可。一旦他陷入了困惑,苏格拉底就会对他进行一番完全彻底的思想审查。④ 苏格拉底总是在试图做这样一份事情,试图发现美德的内容,在发现的过程中告诉人们“真正的智慧是神的财产,而我们这些人的智慧是很少的或是没有价值的。”我想,这两点也是其在雅典人推及其美德理念却不为人接受的原因。苏格拉底追求美德,雅典人也在追求美德,但两者的追求方式也不尽相同。苏格拉底认为去理解美德是拥有他们的必要的前提条件。除非他知道美德是什么,否则一个人不可能是真正有德行的。③苏格拉底一直主张对美德需要有正确的思考,而这也应该是最主要的内容,但他忽视了实践,真正实际地实行。难道和苏格拉底交谈没有获得对美德正确思考的人就一定是一个腐化堕落,阴险恶毒,在道德上从不履行义务的人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苏格拉底把美德始终上升的一个哲学的高度

理想国解读

解读《理想国》 李芳城乡规划S170400461 一、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西方哲学史是指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4个时期:①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②公元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③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④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399年)①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322年)的老师。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居住在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他热爱祖国,热爱哲学。他的最高理想,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书呆,应该学以致用,求诸实践。有哲学头脑的人,要有政权,有政权的人,要有哲学头脑。 二、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那 时疫疠流行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 时从师苏格拉底。苏氏死后,他游历四方, 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 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公 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 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 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 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The Republic)和《法律篇》中。大政治家伯利克里染疾去世后,群龙无首,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危机四伏。柏拉图出自名门,其社会关系乃至阶级感情显然在奴隶主贵族方面。柏拉图书札第七②有这样一段自白:“我年轻时,总想一旦能独立工作,就要投身政界。后来政局突然变动,影响了我的计划。那时民主政权为一般人所厌恶,革命发生了。领导这次革命的有五十一人,其中十一人在城区,十人在比雷埃夫斯港。这两个委员会管理两区的市场及行政。上面还有一个三十人的最高委员会,最高委员会里有些成员是我的亲戚故旧;他们邀我参加,以为一定会得到我的赞助。我当时年少天真,总以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我极端注意他们先是怎么说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些绅士们的一举一动,一下子把他们所毁坏的民主政权反而变得象黄金时代了!他们居然命令我的师而兼友的苏格拉底去非法逮捕他们的政敌。苏格拉底严词拒绝,宁死不屈。我敢肯定说苏格拉底是当代最正直的人啊。 三、柏拉图思想主旨内容及《理想国》形成背景 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前期)、《政治家》和《法律篇》(后期)。柏拉图的思想在前期和后期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在《理想国》中坚持了人治的思想,即哲学王的思想。在《政治家》和《法律篇》中坚持法治的思想。柏拉图是西方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