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高中数学教案《函数的奇偶性》

“五个一评比”教案

1.3.2奇偶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完函数单调性后讨论函数的又一重要性质,是描述函数整体性质。新教材沿用了处理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先给出几个特殊函数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通过代数运算,数形自然结合,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从中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学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活动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成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教学中穿插学练结合,渗透数形结合。学生则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从函数图象的升降变化引发了函数的单调性,从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引发了函数的最值,如果从下列函数图象的特征(对称性)出发,又能得到什么性质呢?引出课题:函数的奇遇性

[师生互动,学导结合]

1.①观察下列函数图象有何共同特征:

结论:关于y 轴对称

②研究函数2)(x x f =,求出)2();2()1(),1(f f f f -及)(x f -,并画出它的图象。 思考1:一般地,若函数)(x f y =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则)(x f 与)(x f -有

什么关系?

)()(x f x f -=

思考2:我们把具有上述特征的函数叫做偶函数,那么怎样定义偶函数? 如果对于函数)(x f 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成立,则称函数)(x f 为偶函灵敏。

[自主探究,分组讨论]

仿照前面分析下列函数图象的特征:

结论: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类似引出奇函数的定义:如果对于函数)(x f 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成立,则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

思考3: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何共同特征 定义域都关于原点对称

图象强调,加深印象

[例题分析,掌握运用]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x x x f 2)(3+= (2)2432)(x x x f +=

解:定义域为R 解:定义域为R

∵)(2)()(3x x x f -+-=-∵24)(3)(2)(x x x f -+-=-

x x 23--=2432x x +=

)2(3x x +-=)(x f =

)(x f -=∴)(x f 为偶函数

∴)(x f 为奇函数

思考:若上题中x 改为x ]1,1(-,则)(x f 奇偶性如何判定?

[学以致用,巩固反馈]

A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x x x f 1)(-= (2)1)(2+-=x x f

解:定义域为R 解:定义域为R ∵x

x x f 1)(+-=-∵1)()(2+--=-x x f )1(x

x --=12+-=x )(x f -=)(x f =

∴)(x f 为奇函数 ∴)(x f 为偶函数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1)先求定义域,看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再求)(x f ,判断)()()()(x f x f x f x f =----=-或是否恒成立。

A .说出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4)(x x f =(偶函数)

(2)x x f =)((奇函数) (3)5)(x x f =(奇函数) (4)2)(2-=x x f (偶函数)

(5)1)(2-=x x f (非奇非偶)

B .已知函数)(x f y =是偶函数,及在y 轴右边的图象如图,画出)(x f y =在y 轴左边的图象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通过奇(偶)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你有何收获,

(2)奇偶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点?定义域有何要求,

(3)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是什么?

师生共同就上述问题讨论交流进一步熟悉巩固本堂所学。

作业P36.1(3)(4) 2,

[板书设计]

一、奇偶性定义二、例题三、课堂小结

1.偶函数(1) (2)

2.奇函数练习A B

[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改理念,本节课把更多的时间、机会留给学生,为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交流、探索。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是否收到理想的效果。要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多角度的给学生以鼓励的肯定。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自学探究发现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乃是学生终生都受用的本领。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4-4全套教案 第一讲坐标系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回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能力与与方法: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 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 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 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五华县高级中学叶双霞 教材来源: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 一、教材分析 “奇偶性”是人教版必修1中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的第3节“函数的基木性质”的第2小节。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初中学过的的一些轴对称图形入手,体会到数形结合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感受数学的对称美。尝试画出f(x) = χ2和f(x)=∣x∣的图像,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看,奇偶性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入,乂是为以后学习基本初等函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己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 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上节课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 2. 能从定义、图像特征、性质等多种角度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学会函数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观察、具体函数分析、数与形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转化,让学生经历函数奇偶性概念建立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内容、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 2?通过H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

.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函数图像的特征。 难点:利用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图像的对称性,证明或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五、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类比法为辅。 PPT 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观察图像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具有对称性的物体,你能说出它 们有什么特点吗? ” 生:“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关于某一地方是对称的。” 师:“是的,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函数图像也有类似的对称图像,首先我们 来尝试画一下f(x) = X 2和f(x)=∣x ∣的图像,并一起探究儿个问题。” (二) 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探究1 ?观察下列两个函数f(x) = X 2和f(x)=仪|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1! 六、教学手 出示一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的图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四 全册教案

按住Ctrl 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1.1.1 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始边 终边 顶点 A O B

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 ,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 ⑵ α是任一角; 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 角α + k ·720 °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 .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 α 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精选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精选 一 一、指导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1、课前预习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 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遇到的没有掌握好的有关的旧知识, 可进行补缺,以减少听课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预习后把自己理解了的东 西与老师的讲解进行比较、分析即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预习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2、听课过程中的科学。 首先应做好课前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以使得上课时不至于出现书、本等物丢三落 四的现象;上课前也不应做过于激烈的体育运动或看小书、下棋、激烈争论等。以免上课 后还喘嘘嘘,或不能平静下来。 其次就是听课要全神贯注。 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 耳到:就是专心听讲,听老师如何讲课,如何分析,如何归纳总结,另外,还要听同 学们的答问,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眼到:就是在听讲的同时看课本和板书,看老师讲课的表情,手势等动作,生动而深 刻的接受老师所要表达的思想。 心到:就是用心思考,跟上老师的数学思路,分析老师是如何抓住重点,解决疑难的。 口到: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回答问题或参加讨论。 手到:就是在听、看、想、说的基础上划出课文的重点,记下讲课的要点以及自己的 感受或有创新思维的见解。 若能做到上述“五到”,精力便会高度集中,课堂所学的一切重要内容便会在自己头 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特别注意讲课的开头和结尾。 讲课开头,一般是概括前节课的要点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 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 的基础上掌握本节知识方法的纲要。

函数的奇偶性试讲教案

1.3.2 函数的奇偶性 教材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选自人教版高中新课程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本节安排为二课时,《函数的奇偶性》为本节中的第二课时。 从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函数的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而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之一,它与现实生活中的对称性密切联系,为接下来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xxxx中学高一(x)班的学生,从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来看,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以前学习过的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这两个特殊函数的图象观察出图象对称的思想,使本节通过观察图象学习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成为可能。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生能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掌握判别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观察、具体函数分析、图形结合、定性与定量的转换,让学生经历函数奇偶性概念建立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概念学习的方法,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和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难点: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教法分析: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通过大自然中对称的例子和学生已掌握的对称函数的图象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归纳共同点,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在给出偶函数的定义之后,让学生类比得出奇函数的定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P(a,b)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各是什么? (1)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P(a,-b) .其坐标特征为: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变为相反数; (2)点P(a, 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P(- a, b) ,其坐标特征为: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变为相反数; (3)点P(a, b) 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为P(-a,-b) ,其坐标特征为:横坐标变为相反数,纵坐标也变为相反数. 二、新课教学 (一)偶函数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高中数学三角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 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 念的产生、发展过程. 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 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 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 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 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 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高一数学学法指导 同学们,也许你们对高中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憧憬着高中的学习生活。高一是高中的起始阶段,是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带有转折性的学习阶段,就数学课的学习来说,高中与初中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有一次质的飞跃。但由于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有些同学不能很快适应高中学习,学不得法,导致以后的学习力不从心,成绩有所下降。古人说:“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说明学习方法之优劣,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高中数学的学习: 首先要用好教材。教材是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源泉,教材对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导入实例——思考规律——归纳总结——新知应用。要紧紧地抓住这一条主线。同学们应从高一开始,增强对教材的研究的意识,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适当加些批注(教材的一边已留出了做批注的空位),特别是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分析,最后要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做好书面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灵活运用和推广。 一、关于高中教材的特点以及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知识量增大,学科门类高中与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识量比初中大。 (2)知识难度增大,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容易、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将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和引伸,也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度—180度”范围内的,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包括正角和负角。又如:高中一年级要学习《立体几何》,将在三维空间中求一些几何实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初

中小学接触一些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知道一些公式,如圆柱的体积公式,但不明白公式的由来,高中阶段既要会应用这些公式,还得知道这些公式是怎么样推出来的;初中学习了平面几何,到了高中还要学习解析几何,如直线和圆,将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用代数的方法来解决直线和圆的性质问题等等。 (3)理论性增强,这是最主要的特点。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则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强,如初中代数侧重于解方程、运算,而高中代数一开始就是相当抽象的集合、映射、函数。 (4)系统性增强,高中教材由于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的逻辑,把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结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知识的关联是其一个表现。另外,知识结构的形成是另一个表现,因此高中教材知识结构化明显升级。如函数,初中只简单地介绍一次、二次、反比例、正比例函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很少,而高中的函数是一个大的知识体系。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解析式、性质等是一个小系统;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二次函数也是一个小系统;函数图象也是一个小系统等等。这些小知识体系相互渗透、联系构成函数大体系。 二、学法指导的内容 同学们获取的数学知识主要通过三个渠道:教师讲授、阅读课本或者其它资料、自身实践。所以要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阅读、学会听课、学会思考。 1、学会阅读。阅读教材来获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可以较好地掌握数学语言,提高自学能力。 2、学会听课。所学的知识,一般都是间接知识,是抽象、形式化的知识,是思维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过程。因此

苏教版高中数学高一必修1教学案 第19课时 函数的奇偶性1

一、复习引入 1、函数的单调性、最值 2、函数的奇偶性 (1)奇函数 (2)偶函数 (3)与图象对称性的关系 (4)说明(定义域的要求) 二、例题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偶函数或奇函数 (1)1)(2-=x x f (2)x x f 2)(= (3)||2)(x x f = (4)2)1()(-=x x f 例2、证明函数x x x f 5)(3+=在R 上是奇函数。 例3、试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x x x x u -+-=11)1()( (2)22(1), 0()0, 0(1), x x x g x x x x x ?- >?==??-+

例4、设3()1f x ax bx =++,且0)2(=f ,求)2(-f 的值。 三、随堂练习 1、函数5)(2+=x x f 、 A 是奇函数但不是偶函数 、 B 是偶函数但不是奇函数 、 C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 D 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 2、下列4个判断中,正确的是_______. (1)1)(=x f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2)1 )(2--=x x x x f 是奇函数 (3)x x x x f -+? -=11)1()(是偶函数; (4)12)(2+-=x x x f 是非奇非偶函数 3、函数x x x f 2)(2+=的图象是否关于某直线对称?它是否为偶函数? 4、证明函数x x x f -=3 )(在R 上是奇函数。 5、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1()f x x x =+ (2)421()x f x x -=

四、回顾小结 1、判断函数奇偶性。 2、证明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课后作业 班级:高一( )班 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若函数(]2,1,)(2 ∈=x x x f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1)奇函数 (2)偶函数 (3)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4)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 2、函数3x y =的奇偶性是_______,它的图象关于_______对称。 3、设函数x x f -= )(,则)(x f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4、设函数22)(-+-=x x x f ,则)(x f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5、设)(x f 在[]5,5-上是偶函数,则)2(-f 与)2(f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二、提高题 6、已知函数)2)(1()(+-=x x x f 。 (1)用分段函数的形式表示该函数; (2)画出该函数的图象; (3)写出其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区间。 7、已知函数12)(2 --=x x x f ,试判断函数)(x f 的奇偶性,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教学片断与案例

教学片断与案例 1、综合法和分析法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合情推理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所得的结论的正确性是要证明的.观察、思考下列证明过程各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以怎样的形式使结论获证的? 引例1已知a,b>0,求证2222()()4a b c b c a abc +++≥ 证明:因为222,0b c bc a +≥>,所以22()2a b c abc +≥, 因为222,0c a ac b +≥>,所以22()2b c a abc +≥. 因此, 2222()()4a b c b c a abc +++≥. 引例2已知,a b R +∈,求证: 2a b +≥ 证明:要证2 a b +≥a b +≥, 只需证0a b +-,只需证20≥ 因为20≥显然成立,所以原不等式成立. 引例3已知0,0,0>>++>++abc ca bc ab c b a .求证: 0,,>c b a 证:设0abc ,∴0++c b a ,则0>-=+a c b ∴0)(<++=++bc c b a ca bc ab ,与题设矛盾 又若0=a ,则与0>abc 矛盾,∴必有0>a . 同理可证: 0,0>>c b 设计意图:通过三种证明方法案例的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辨析、思考三种证明方法的形式、特点,为归纳、抽象、概括三种证明方法提供感性认识,也为理解不同证明方法的表述形式打下基础.引例1、2的方法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引例3的方法(反证法)是下一课的学习任务,在此给出引例3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让学生对不同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与了解,另一方面,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对三个引例,引导学生分两个层次比较、归纳.第一层次的比较,是否直接针对结论进行证明?得出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第二层次的比较,是引例1、2之间,证明的起点及逻辑推理形式,由此可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本课重点学习的两种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 2、归纳探索的一个教学片断 问题情境:(河内塔游戏)传说在古老的印度有一座神庙,神庙中有三根针和套在一根针上的64个圆环.古印度的天神指示他的僧侣们按下列规则,把圆环从一根针上全部移到另一根针上,第三根针起“过渡”的作用. ①每次只能移动1个圆环; ②较大的圆环不能放在较小的圆环上面.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数学学习中的学法指导 【内容综述】 本讲就数学学法中常用的几个策略作了介绍,第一就是要不断掌握有用的先进武器——数学公式、定理;第二,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理解,在一些利用概念分析,可能减少计算一的试题中,应尽量减少计长算量,提高解题效率;第三,提供了一个面对较难试题的思维策略:反客为主,欲擒故纵……第四,其它 【要点讲解】 §1. 武器精,巧解题 若能不断掌握一些有用的课外公式,无论是解高考试题,还是解数竞试题都是有用的,尤其是高考现今强调创新,出活题考能力;而高中数竞一试又往高考靠,并且数竞从来就是在出活题考能力(当然它要求的知识面更广,基础更坚深),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这一节,我们介绍两个课外的有用公式实理,供大家参考。 1.等差数列中, ① 证明 例1.设等差数列满足且S n为其前n项之和,求Sn中最大者。(1995高中全国数竞赛题) 分析:若等差数列中,满足 则S n最大。或当S n=S m时,取最大值 解: 由题设:得 故由等差数列前n项和是二次函数,可见是最大和 说明本题若用常规解法,就需由题设,求得再去解 求得n=20.计算量较大。 例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分别为Sn与T n,若 (1995年全国高考试题)

分析本题若按解答题做,推理、论证计算相当繁杂,但若利用公式①就非常简单 解 ∴ 例3.设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S n,已知, 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 解: 即 又∵ 故 2.三面角余弦公式 在如图三面角O—ABC中。设面角∠AOB=Q, ∠AOC=Q1,∠BOC=Q2, 二面角A—OC—B 大小为,则有公式 ,② 称为三面角余弦公式或三射线定理。当时,就是主几课本中复习题的公式。它的证明可在如图的基础上,作CA、CB分别垂直OC、于C、连AB,分别在△AOB、△AOC、△BOC得用三角函数可分别将AB、BC、AC用Q、Q1、Q2及OC的关系表出,最后再在△ABC中利用余弦定理求得公式② 本公式无论在高考试题还是竞赛试题,多有应用。 例4.已知二面角M—AB—N是直二面角,P是棱上一点,PX、PY分别在平面M、N 内,且。求大小?(1964,北京赛题)

高中数学《组合》教学设计

组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选修2-3(人教A版)§1.2.2《组合》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两个计数原理及排列知识的延续,也是后续学习二项式定理,研究二项式系数性质及求等可能事件概率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章节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课主要是借助学生身边的例子,类比排列的知识探究组合的定义、组合数的定义、组合数计算公式及组合数的性质,并从具体情境中体会排列与组合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对组合教学的探究,让学生体会类比,从特殊到一般等重要数学思想的应用以及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看,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学习了两个基本计数原理、排列。绝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运用两个计数原理,能正确理解排列、排列数的概念,能比较熟练地应用排列数公式进行计算。还能遵循先特殊后一般、先取后排、先分类后分步的原则,解决典型的排列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要借助这些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帮助学生理解组合的概念;从能力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的能力、探究的能力、计算的能力、数学表达的能力,教学中要借助学生已有的能力,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向学生提供合适的探究材料,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借助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全班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数学表达能力。 三、设计思想 《组合》是继排列后的又一特殊的计数模型,是计数问题的延续与拓展。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努力营造开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在经历“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并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猜想、证明、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在教师的适当引导、组织下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同时注重渗透“特殊与一般”、“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重要数学思想及类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素养与思维品质,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组合、组合数的概念;会利用排列与组合的关系推导组合数公式;初步掌握组合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借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思考、对比、分析,初步形成组合、组合数的概念;用类比、归纳的思想得出组合、组合数的概念,并深刻体会组合、排列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才用类比、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探究推导组合数公式并能进行简单应用;从组合数的计算中观察、归纳、猜想得到组合数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及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性质 六、教学难点:组合数公式的推导. 七、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推荐)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学法指导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学法指导 自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数学试题愈加成熟稳定,只要大家积极的在科任老师的带领下,主动地做好每一个阶段的复习工作,务求落实,数学在14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我们充满信心。为了提高第一轮复习的效率,在此就第一轮学习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但是真正的方法应该是你自己已经有的而且很适合的方法。 了解高考,高考考什么? 备考必须知道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考?这样才会思考我们怎么备考.高考应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选拔性考试. 分析近几年高考还是 1、立足基础,信守两纲,调整结构,稳中求变. 2、突出重点,强化主干,突出考查数学学科能力 3、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突出理性思维的考查 4、新旧内容有机整合,突出考查新增内容的工具作用和应用功能 5、体现常规,适度创新,突出实际应用和能力立意 6、注重通法,兼顾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深广度,强化区分和选拔功能 高三复习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灵活,在抓好单元知识、夯实“三基”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数学能力及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学习成果,强化知识系统的记忆;完善是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强化知识体系;综合,是减少单一知识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接点,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是培养、提高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战高考,我们如何做?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三种复习,四个超前,五项要求 课下要学会“三种复习” 提前预习――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先练后讲,当堂巩固,这就要求同学们先于老师前一节做完,主动地将问题暴露出来,为老师教学提供问题。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几点:1、基本题型程序化,不片面追求解题技巧,如果基础不好,则不要过多做难题,而要把常用的解法掌握熟练.2、基本方法最优化,提高准确率,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3、常见误区深刻化,这关系考试的成败.

高中数学【北师大选修1-1】教案全集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阅读下列语句,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 (2)312 >吗? (3)312 (4)8是24的约数; (5)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6)他是个高个子.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命题的概念: ①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也就是说,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是陈述句”和“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 上述6个语句中,(1)(2)(4)(5)(6)是命题. ②真命题: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true proposition); 假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false proposition). 上述5个命题中,(2)是假命题,其它4个都是真命题. ③例1: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2小于或等于2; (4)对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x<; (5)215 (6)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平行; (7)明天下雨.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④探究:学生自我举出一些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2. 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①例1中的(2)就是一个“若p,则q”的命题形式,我们把其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 叫做命题的结论. ②试将例1中的命题(6)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③例2: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1)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2)对顶角相等; (3)全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也相等. (学生自练→个别回答→教师点评) 3. 小结:命题概念的理解,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命题改写“若p,则q”的形式. 巩固练习: 教材 P4 1、2、3 4. (师生共析→学生说出答案→教师点评) ②例1: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正弦函数是周期函数;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高中数学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17世纪法国的数学家、哲学家和科学方法论者笛卡儿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有方法,但无定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的,只有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如果都能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就向着学习成功的道路迈进了一大步。 有些学生平时学习十分努力,花的时间很多,结果却不理想,关键是学习不得法;而有些学生平时学习花的时间并不多,但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学习得法。 (一)要注意以下学习策略: 1.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任何知识,必须注重基本训练,要一步一个脚印,由易到难,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鹜远,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就急着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基本的习题没有做好,就一味去钻偏题、难题。这是十分有害的。 2.学习必须勤于思考。中学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个期间要注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种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倾向。学习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学习必须持之以恒。俗话说“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要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常常自我监督,严格要求,每天或分阶段自己或让父母检查,是否完成了学习计划,为什么没有完成,怎样补救等等。 4.学习必须一丝不苟。学习切忌似懂非懂。例如,习题做错了,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它。这就要求我们对解题中的每一步推导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据,不能想当然,马马虎虎。

总之,学习不能只凭热情,三日打鱼,两日晒网是做不成大事的。 (二)常规的学习方法: 1、预习.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课的准备。所以,预习就是自学。预 习要做到下列四点: (1)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2)预习时如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旧知识掌握得不好,则查阅和 补习旧知识,给学习新知识打好牢固的基础。 (3)在阅读新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发现自己难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以便在听课时特别注意。 (4)做好预习笔记。预习的结果要认真记在预习笔记上,预习笔 记一般应记载教材的主要内容、自己没有弄懂需要在听课着重解决 的问题、所查阅的旧知识等。 2、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不言而喻,上课也应是同学们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一环。上课 要做到: (1)课前准备好上课所需的课本、笔记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紧时 间简要回忆和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2)要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希望在课上能向老师学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3)上课时要集中精力听讲,上课铃一响,就应立即进入积极的 学习状态,有意识地排除分散注意力的各种因素。 (4)听课要抬头,眼睛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专心致志聆听老师 的每一句话。要紧紧抓住老师的思路,注意老师叙述问题的逻辑性,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2全套教案 第一章统计案例 第一课时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一)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差异,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教学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题: ① 例1 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求回归方程第三步:代值计算 ②提问: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一定是60.316kg吗? 不一定,但一般可以认为她的体重在60.316kg左右. ③解释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能用一次=+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刻画身高和体函数y bx a 重的关系). 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果e(即残差变量或随机 =++,其中残差变量e中包含体重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2.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3.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函数的奇偶性获奖教案

一.课题:函数奇偶性(1)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使学生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加强化归转化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并复述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二)新课讲解: 请同学们观察图形,说出函数2x y =和1y x =-(0x ≠)的图象各有怎样的对称性? 1.奇偶性的定义: (1)偶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 都有()()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偶函数。例如:函数2()1f x x =+, 4()2f x x =-等都是偶函数。 (2)奇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 都有()()f x f x -=-,那么函数()f x 就叫做奇函数。例如:函数x x f =)(,x x f 1)(=都是奇函数。 (3)奇偶性的定义:如果函数()f x 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 ()f x 具有奇偶性。 说明: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奇偶性的函数: (1)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 ()()f x f x -=或()()f x f x -=-必有一成立。 因此,判断某一函数的奇偶性时,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对称,再计算()f x -,看是等于()f x 还是等于()f x -,然后下结论;若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则函数没有奇偶性。

(3)无奇偶性的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4)函数0)(=x f 既是奇函数也是偶函数,因为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且既满足)()(x f x f -=也满足)()(x f x f --=。 (5)一般的,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反过来,如果一个函数的图形关于y 轴对称,那么这个函数是偶函数。 (6)奇函数若在0x =时有定义,则(0)0f =. 2.例题分析: 例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3()f x x x =+ (2 )()f x = (3)64()8f x x x =++ [2,2)x ∈- (4)42()23f x x x =+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 x x = (2 )()2|2|f x x =-+

数学学法指导

数学学法指导 合理安排合作内容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及时进行评价指导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应“袖手旁观”,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就能避免学生的盲目合作,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绕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也就能够

高中数学_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4《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的奇偶性是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一B版第二章函数的第4小节,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条重要性质,教材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入手,结合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感受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图像特征,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系统地学习函数的奇偶性。从知识结构上,奇偶性既是函数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后续研究基本初等函数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认知基础看,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且有了一定数量的简单函数的储备。同时,刚刚学习了函数单调性,已经积累了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与初步经验。 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看,高一学生思维能力正在由形象经验型向抽象理论型转变,能够用假设、推理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理念,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图象特征。 2.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 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提高观察抽象能力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的对称美。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及其建立过程,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奇偶性”这一节知识点并不是很难理解,但知识点掌握不全面的学生容易出现下面的错误。他们往往流于表面形式,只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检验f(-x)=f(x)及f(-x)=-f(x) 成立即可,而忽视了考虑函数定义域的问题。因此,在介绍奇、偶函数的定义时,一定要揭示定义的隐含条件,从正反两方面讲清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设计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讲解,还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题,来加强本节课重点问题的讲解。 难点: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与认识。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