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锦州121001)

刘仁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悸、加重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更严重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心电图是临床房颤诊断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心电图表现典型诊断无困难,困难的是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或是合并有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复合性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图分析,这些困惑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房颤心电图分析中关注的热点。

一、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QRS波群呈室上型。但临床常可见到一些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如看不到f波的、P波不消失的、RR间期匀齐的、QRS宽大畸形的房颤等。

(一)看不到f波的房颤常由于f波纤细以致体表心电图看不清;亦可由于高钾血症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使f波的振幅减小至一过性消失。

1.f波纤细体表心电图看不清此时诊断依据为:①临床有多年慢性房颤病史(由于大量心房肌纤维化,使产生除极向量的心房肌逐渐减少)。②RR间期绝对不等成为主要表现。③做食管或心内导联可见f波,可进步证实诊断。

2.高钾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是指血钾增高、抑制心房肌传导,使心房除极波减小→消失(房颤一过性终止)。临床常见于慢性房颤伴心力衰竭在强心、利尿、补钾治疗中,或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电图特点:①原有f波振幅减小→消失(亦无P波);②RR间期变为缓慢匀齐;③QRS时间延长(R波降低,S波加深加宽)。④T波对称尖耸。结合血钾明显增高诊断多无困难。

(二)f波和P波共存的房颤是指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心房分离)时,阻滞圈内为房颤时形成的“孤立性房颤”。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中可见明确的f波(阻滞圈内房颤的表现);②同时见到一系列规整的与f波并存的P-QRS-T波群,PR间期固定(≥0.12S)。在诊断时必须排除伪差干扰致“伪f波”。临床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及其它重危心脏病患者,多有短

暂一过性出现,少数亦可为持久性。

(三)RR间期匀齐的房颤

依心室率的快慢不同分为下列几种情况讨论。

1.RR间期快速匀齐应想到下列三种情况:①心房颤动-扑动。房颤和房扑混合存在交替互相转换(常见于迷走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当为房扑时,出现匀齐的F波,常呈2:1房室传导,室率快速匀齐。②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交感神经介导的阵发性房颤常可与房速混合存在互相转换。当呈房速时可见快速规则的P′波,如房室呈1:1传导,室率快速匀齐。③房颤并室性心动过速,此时f波存在,QRS宽大畸形、室率快速匀齐。

2.RR间期匀齐室率不快慢性房颤RR间期变匀齐(室率不快)常见下列两种情况:①一过性转为窦性心律。在慢房颤伴心衰应用强心、利尿、补钾治疗中,或在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中,当出现血钾中度增高时,由于高钾对房内传导的抑制,可使慢性房颤一过性转为窦性心律,此时f波消失、可见窦性P波,同时可见高钾T波改变。②房颤并房室阻滞伴交界性或室性加速逸搏心律。临床见于洋地黄中毒伴低钾患者。此时f波存在,RR 间期匀齐,如为加速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

3.RR间期缓慢匀齐临床常见于慢性房颤并心衰应用洋地黄治疗时,由于洋地黄中毒致三度房室阻滞,出现缓慢匀齐的逸搏心律;或高钾致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传导阻滞,二者处理有原则不同,应注意鉴别(表1)

表1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与伴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阻滞的鉴别

伴三度房室阻滞

伴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阻滞

f波

存在

消失

QRS波群

多正常(交界区逸搏)

非特异性增宽(R波降低、S波加深)

ST-T

可伴ST降低、T波低平双相、U波增高

T波对称尖耸

临床情况

常见于洋地黄中毒伴低钾

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

(四)QRS宽大畸形的房颤常见于房颤并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传导)、室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等。

1.房颤并束支阻滞RR间期不等,QRS呈典型束支阻滞型,诊断多无困难。

2.房颤并室速RR间期较匀齐,QRS不符合典型束支阻滞型,有助与前者鉴别。3.房颤伴预激预激综合征11-39%伴房颤,其临床心电图表现和治疗均有特殊之处、应加以强调。心电图表现:①房颤多呈阵发性(因多无器质性心脏病)。②常呈极快速型

(180-250bpm),旁路能较正路更快的把激动下传心室,当旁路有效不应期≤250mS时,心室应激过快,临床发作险恶,易引起室颤。③QRS宽大畸形特点:宽大畸形是由旁路下传引起,初始向量同预激向量;随预激程度不同增宽的QRS具有多形性;RR间期不等。④发作前和终止后心电图示典型预激综合征。治疗应依情选用电复律或应用抑制旁路传导的药物,禁用洋地黄、异搏定等。诊断应注意与室速鉴别(见表2)

表2预激综合征并房颤与房颤并室速鉴别

预激综合征并房颤

房颤并室速

RR间期差

≥130mS

<130mS

宽QRS波

具多形性,初始同δ向量,有些可见δ波

同源室速波形相同(偶见心室融合波)

窄QRS波

延迟出现(为正路下传)

提早出现(为心室夺获)

临床情况

有预激综合征、阵发心动过速史

有器质性心脏病、多见于房颤心衰加重、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情况

二、心房颤动中房室阻滞的分析

房颤多伴有器质性心脏病,且房颤引起的心房的解剖学和电学重构易累及到房室结;临床亦观察到多数房颤患者初发时心室率快,以后随房颤的持续、心室率逐渐下降。从理论上讲房颤同样存在病理性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阻滞,且比窦性心律更易发生。

(一)生理性二度房室阻滞是避免室率过快的保护机制

房颤中房率350—600bpm,远远超过房室结的生理传导功能,生理性二度房室阻滞和隐匿传导是避免过快心室率的保护机制(除伴三度房室阻滞外均存在),同时隐匿传导又是房颤中引起长RR间期的常见原因,易误认为二度房室阻滞,仅从心电图无法诊断一度AVB,亦难以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二度阻滞。

(二)从治疗角度无需鉴别生理与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

临床房颤治疗中,用药物将心室率控制到理想范围(休息时60-80bpm,日常中等活动时90-115bpm)时,实际均已造成药物性房室阻滞。所以从临床治疗角度无必要识别临床治疗需要的二度房室阻滞及其与生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鉴别。

(三)如何识别需要警惕和治疗的高度和三度房室阻滞

无论是病理性还是药物所致的高度或三度AVB,均可由于室率过缓而产生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晕厥,需及时调整治疗药物或安置心脏起搏器。但目前对此尚无统一诊断标准。下列几点仅供分析参考:

1.三度房室阻滞心室全部为缓慢室性或交界性逸搏心律;

2.高度房室阻滞①缓慢的室性或交界性逸搏数≥心搏总数50%;②平均心室率≤50bpm;

③平均心率<60bpm,伴≥1.5s长RR间期或室性(交界性)逸搏多次,伴有黑朦,晕厥者(对无症状者应标注长RR间期)。

心电图出现上述表现之一者,应高度警惕晕厥发生,并应结合临床决定治疗对策。①对伴有黑蒙、晕厥者,应依情给予药物或起搏治疗;②对应用洋地黄者,提示洋地黄过量,应立即停用洋地黄并给以相应处理;③对睡眠中动态心电图记录到的室率过缓、长RR间期、应结合临床症状、活动时心室率和24h平均心室率综合分析;④对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及需要应用抑制房室传导药物者,不宜苛求。置入起搏器是治疗房颤伴高度和三度房室阻滞的有效方法。

三、房颤与窦房结功能

房颤引起心房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易影响到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房颤持续1年可有20%出现窦房结功能低下,持续2年可高达55%。近年来对阵发性房颤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正在引起临床关注。

(一)阵发性房颤伴“快慢综合征”法国学者Hocini等和我国学者杨延宗等分别报道一组阵发性房颤伴有“快慢综合征”(tachycardia-bradycardia syndrome)的病例。其有别于“慢快综合征”(tachyeardia-bradycardia syndrome),应引起临床重视。

1.临床特点①阵发性房颤反复发作,发作中止时出现窦性停搏(3-10S),窦性心动过缓、交界区逸搏(或逸搏心律);②此时临床表现有头晕、晕厥或晕厥前症状;③采用导管射频消融(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部分进行了左房线性消融)治疗,随访中80%房颤不再发作,窦性停搏及相应症状也不再出现,窦房结功能评价正常。

2.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表现①房颤多为阵发性或短阵性反复发作,常伴有频发房性早搏、短阵房速和房扑等多种房性心律失常;②窦性停搏均出现在房颤终止后;③平时“无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在稳定的窦性心律期间窦房结变时功能有正常(运动后窦性心率可增快到90-100bpm以上)。

3.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房颤发作时快速心房率引起心房肌局部释放乙酰胆碱增多并蓄积,增加窦房结起搏细胞的K+外流→舒张期电位负值增大、动作电位4相坡度降低→自律性下降。②快速心房率对窦房结自律性的直接抑制作用。③房颤影响窦房结供血,也会影响自律性。目前认为阵发性房颤引起的这种“急性”或“继发性”窦房结功能不全多是可逆的。如能及时根治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窦房结功能多可恢复。(二)“快-慢综合征”与“慢-快综合征”二者临床、心电图表现和治疗均不同,应注意

鉴别。前者是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引起的“急性”或“继发性”窦房结功能不全;窦性停搏和“过缓的临床症状”仅一过性的出现在过速(房颤)终止时;治疗以根治“过速”为主,当“过速”根治后,“过缓”常可随之消失。而后者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常见表现类型;是慢性窦房结功能不全病变累及到心房的表现,是以严重和“持续性”过缓(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为主,伴有“过速”(常为房颤);治疗原则是在根治“过缓”的同时考虑“过速”的治疗。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房颤心电图的特征及注意事项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医生这样的建议,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及患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加,建议常规体检时查心电图,以便及时发现房颤。 随着家用心电图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就能自查心电图,对房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检测出来的结果是值得信服的,一般不会有太多的差异。 我们所说的心电图检查指的是静息12导联心电图检查,患者仅需在心电图室平卧或者静坐约1分钟左右的时间即可完成检查,可以多次反复的描记。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房颤发作的情况下描记心电图才能确诊房颤。 一.房颤心电图的特征

1.一般房颤的心电图心律不整齐,P-P间期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2.看不到正常的心房波,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频率约350~600次/分,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 3.房颤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但是房颤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4.心室率极不规则,房室传导正常者、房颤未接受药物治疗,心室率一般是在100~160次/分之间的,药物(儿茶酚胺类等)、运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减慢心室率; 5.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当心室率过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出现变形增宽。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可以买一台家用心电图机,随时随地在家自测心电图,对房颤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来源:三九健康网时间:2003.09.19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 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 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⑦如同时伴有F波,则称之为不纯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颤动。

心电图解读第8讲心房颤动心电图

?讲座? 心 电 图 解 读 第8讲 心房颤动心电图 贾 忠 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 中图分类号:R541.7;R540.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1089(2004)11-0019-021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指心房内产生每分钟达350~600次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地乱颤,从而心房丧失了有效的收缩。2 心房颤动的分类2.1 按发作时间分 ①阵发性房颤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其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小于48小时,也有持续7天或以上者;②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但可经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恢复窦性心律;③永久性房颤无法恢复窦性心律,即使偶尔恢复窦性心律,也会很快转回房颤。 2.2 按房颤时的心室率分 ①缓慢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小于100次 /分(bpm );②快速型心房颤动,指房颤时心室率大于100bpm ,其中心室率大于180bpm 者有时被称为极快型心房颤动,后者常见于 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患者。2.3 按发作原因分 ①病理性房颤,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心房扩大、心房肌纤维化、心房肌代谢增加等;②孤立性房颤,排除性诊断,指无明确病因者,但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因素、肺静脉起源等有关。3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3.1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图1) 3.1.1 f 波  房颤时p 波消失,代之以频率、振幅、形态 均不一致的f 波,等电位线消失,f 波频率在450~600bpm 之间,f 波振幅不等,一般称V 1导联f 波振幅大于1m V 者为粗颤,小于1m V 者为细颤。一般是粗颤的频率低,而细颤频率高。房颤时f 波在心电图各导联的振幅不等,部分导联可能无法分辨。3.1.2 RR 间期绝对不等 房颤时快速的心房激动并不能全部下传心室,大部分在房室结发生隐匿性传导,结果心室率明显慢于心房率而且心室律绝对不齐。3.1.3 QR S 波形态可能有所差异 房颤时QRS 波的形态、振幅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f 波与QRS 波叠加导致QRS 波振幅改变; 心室充盈程度不同导致。3.2 但在下述的情况,上述条件可能不显著。3.2.1 粗大的f 波(或U 波),可能形似P 波或F 波。3.2.2 f 波极为纤细,在一般导联中不易查明(图2)。3.2.3 如兼有完全性房室阻滞,则心室率可能完全匀齐。 3.3 房颤时常见的心电现象 3.3.1 隐匿性传导  是心律失常的基本现象之一。当任 何一个激动部分地透过了心脏传导组织,虽然未达到心房或心室,但却可以产生新的不应期。由于这些激动所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足以在体表心电图上直接表现,只能根据对下一次激动所引起的传导障碍或激动起源上的变化,而获得间接的诊断依据,故称为隐匿性传导。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 征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 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③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④心室率依心室率的快慢一般把心房颤动分为三种类型:慢速型为心室率≤100次/分,一般在60~100次/分之间。快速型为心室率在100~180次/分之间。特快型为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 ⑤QRS波群形态多数正常。但如合并室内传导阻滞则呈相应的改变。 ⑥心房颤动多数持续存在,称持续性或称慢性心房颤动,亦可短暂发作。

房颤

房颤 一、病历资料 1.现病史 患者,方xx,男,42岁,因“心悸2小时”于2015-8-5日收入院。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心悸,无胸闷胸痛,无恶心呕吐,无黑朦晕厥,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无腹痛腹泻,无气促,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心率147次/分,T波改变(低平V4-V6)。 2.既往史 有持续性房颤病史两月余,曾使用可达龙成功复律2次。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最高血压160/100mmHg,平时服用倍他乐克等药物,血压控制可。既往活动后否认有气急胸闷表现,平时生活自理。否认脑卒中病史。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高脂血症。否认药物过敏史。有吸烟史,每日约10支。 3.体格检查 T 36.5℃,P 86 次/分,R 19 次/分,BP 146/93 mmHg。神志清醒,营养良好,体型适中,步入病房,自主体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颈无抵抗,气管居中,颈动脉搏动正常,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触觉语颤对称,无胸膜摩擦音,叩诊呈清音,双肺听诊呼吸音低,肺底未及干啰音。心前区无隆起,无震颤,无抬举性搏动,心尖搏动正常,心浊音界大致正常,心音有力。心率147次/分,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无水冲脉,无奇脉,无股动脉枪击音,无毛细血管搏动征。腹壁柔软,无腹部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4.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4.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 6.3 *10^9/L ,红细胞 4.95 X10^12/L ,血红蛋白 147 g/L ,中性细胞百分比 51.4 % 。血生化:谷丙转氨酶 30 U/L ,谷草转氨酶 26 U/L ,尿素 8.5 mmol/L ↑,肌酐 85 μmol/L ,总胆固醇 3.53 mmol/L ,甘油三脂 1.65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 0.75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 2.03 mmol/L ↓,载脂蛋白A-1 0.99 g/L ↓,脂蛋白(a) 43.50 mg/dL ↑,APOA/APOB 1.24 ↓,钙 2.27 mmol/L ,镁 0.90 mmol/L 。血糖 6.58 mmol/L ↑。肌钙蛋白-I 0.000 ,CKMB 0.7 ug/L 。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 341.10 ng/L ↑。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 11.4 秒,国际标准化比率 1.04 ,部分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难点解析 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锦州121001) 刘仁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悸、加重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更严重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心电图是临床房颤诊断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心电图表现典型诊断无困难,困难的是心电图表现不典型,或是合并有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等复合性心律失常时的心电图分析,这些困惑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房颤心电图分析中关注的热点。 一、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 房颤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QRS波群呈室上型。但临床常可见到一些心电图表现不典型的房颤,如看不到f波的、P波不消失的、RR间期匀齐的、QRS宽大畸形的房颤等。 (一)看不到f波的房颤常由于f波纤细以致体表心电图看不清;亦可由于高钾血症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使f波的振幅减小至一过性消失。 1.f波纤细体表心电图看不清此时诊断依据为:①临床有多年慢性房颤病史(由于大量心房肌纤维化,使产生除极向量的心房肌逐渐减少)。②RR间期绝对不等成为主要表现。③做食管或心内导联可见f波,可进步证实诊断。 2.高钾致弥漫性心房肌传导阻滞是指血钾增高、抑制心房肌传导,使心房除极波减小→消失(房颤一过性终止)。临床常见于慢性房颤伴心力衰竭在强心、利尿、补钾治疗中,或伴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心电图特点:①原有f波振幅减小→消失(亦无P波);②RR间期变为缓慢匀齐;③QRS时间延长(R波降低,S波加深加宽)。④T波对称尖耸。结合血钾明显增高诊断多无困难。 (二)f波和P波共存的房颤是指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心房分离)时,阻滞圈内为房颤时形成的“孤立性房颤”。心电图表现:①心电图中可见明确的f波(阻滞圈内房颤的表现);②同时见到一系列规整的与f波并存的P-QRS-T 波群,PR间期固定(≥0.12S)。在诊断时必须排除伪差干扰致“伪f波”。临床见于急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及其它重危心脏病患者,多有短

房颤诊疗常规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心房颤动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特点是心房丧失规则有序的电活动,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心房因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并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房颤的发病机制包括多种,如快速的局灶异位活动、单环路折返机制、多环路折返机制;也包括炎症介质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参与等。不同人群房颤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不同发病机制的房颤对不同治疗方法的反应也不相同 一、房颤的分类 根据房颤的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三类: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F)、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AF)及永久性房颤(permanent AF)。 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 7d 的房颤,一般< 24 h,多为自限性。 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的房颤,一般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 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没有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有些患者房颤病史不详,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可采用新近发生的(recent onset)或新近发现(recent discovered)房颤来命名,

对于这种房颤,我们很难判定其持续时间,也不能确定以前是否有房颤发作。有些房颤很难界定发生时间。一个患者有可能存在多种房颤的类型,如多次阵发性房颤和偶尔发作的持续性房颤。 二、房颤的流行病学和危害 在普通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约为0.4%~1.0%。房颤的患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小于60岁的人群患病率较低,而80岁以上的人群可高达8%。40岁以下者房颤的发病率为0.1%/年,8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房颤的发病率分别为2%/年和1.5%/年。 房颤患者远期脑卒中、心力衰竭和全因死亡率风险增加,特别是女性患者。与窦性心律者相比,房颤患者的死亡率增加一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5%/年,是无房颤者的2~7倍。若考虑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和无症状的脑卒中,伴随房颤的脑缺血发作的发生率为7%/年。与年龄匹配的对照者相比,房颤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17倍;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相比,风险增加5倍。房颤患者栓塞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50~59岁患者因房颤所致的脑卒中每年发生率为1.5%,而80~89岁者则升高到23.5%。男性患者栓塞发病率在各年龄段均高于女性。 心力衰竭患者中房颤发生率增加,房颤使心功能恶化。心功能Ⅰ级的患者(NYHA分级),房颤的发生率≤5%,随着心功能恶化,房颤的发生率增加,在心功能Ⅳ级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发生房颤。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的心电现象 心房颤动病因各异,但形成颤动的电生理基础,多系心房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存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三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 有利于房颤发生的条件: 1、心房内纵行传导。 2、心房肌动作电位时间显著较心室肌短,使心房肌有效不应期明显缩短,这是心房肌接受快频率激动的必要条件。 3、病理情况下易发生心房传导延缓或心房腔增大,二者均为形成心房折返并使之持续的重要因素。 房颤中的若干心电现象: 一、房颤与病窦 持续长期的房颤,可能使窦房结功能受损,最终可致病窦。临床上表现为多年房颤一旦中止,可出现持续窦缓、窦性静止或窦性心律难于维持。因此原则上房颤持续1年以上,原则上不宜再予复律。 二、房颤与房室结内隐匿传导 隐匿传导:窦性或异位冲动在心脏特殊传导系统中传导时,激动部分透过了心脏传导系统,产生新的不应期,并对接连而来的一次激动的传导或形成产生影响,但激动未能在心房或心室除极,在常规心电图上不能直接显示出波形。 三、房颤合并室内差异传导 室内差异传导:室上性激动由于心动周期长度的变化或提前出现,出现生理性室内传导速度变化,心室除极顺序改变,QRS波群发生畸形改变。 阿什曼现象 四、房颤中的蝉联现象 激动前传的途径上存在两条径路,两条径路的不应期、传异速度不同,相差常在40—60ms 以上。当激动前传时,一条径路正处于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传导阻滞,激动沿另一条径路下传,激动下伟的同时并向阻滞的径路产生逆向隐匿性传导,又产生不应期,当下一次激动传来时,阻滞的径路因受前资助激动逆向隐匿性传导又处于功能性阻滞而受阻因而激动再次沿上次能传导的径路下传。 房颤时持续的束支间蝉联,心电图表现貌视室速,其鉴别可参照房颤伴室内差异传导与室性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的常见的症状表现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顾名思义就是心房颤动,目前已是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纠正房颤,血液在心房内淤滞,就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流到大脑就容易造成脑梗塞即脑中风。因此,在日常如果发现房颤的症状时,还需及早到正规医院诊治,以免病情加重。 1、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男性患者多见,常无器质性心脏病。 (2)阵发性心房颤动可频繁发作,动态心电图可见发作持续数秒到几个小时不等。 (3)常伴有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可诱发心房颤动。 (4)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多数500ms,常有P-on-T现象,并诱发短阵心房颤动。 (5)激动、运动等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诱发心房颤动发作。 (6)年龄较轻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相对少。心房常不大,多数为一支肺静脉受累。 (7)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时,如频率不快,可无明显症状。如心率快,患者诉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脏乱跳、烦躁、乏力等。听诊心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一及脉短拙、多尿等。如心室率过快还可引起血压降低甚至晕厥。 2、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 (1)持续性(或慢性)心房颤动的症状与基础心脏病有关,也与心室率快慢有关。可有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加,并可出现晕厥,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脑缺氧及迷走神经亢进所致。 (2)心律不规则:第1心音强弱不均、间隔不一。未经治疗的心房颤动心室率一般在80~150次/min,很少超过170次/min。心率100次/min,称快速性心房颤动;180次/min称极速性心房颤动。有脉短拙。 (3)可诱发心力衰竭或使原有心力衰竭或基础心脏病加重,特别是当心室率超过150次/min时,可加重心肌缺血症状或诱发心绞痛。 (4)血栓形成易感性增强,因而易发生栓塞并发症。心房颤动持续3天以上者,心房内即可有血栓形成。年龄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增大、血浆纤维蛋白增加均是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常见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 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 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 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 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 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 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 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心房颤动指南

ACC/AHA房颤指南 I. 导言 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紊乱,其患病率正随着人群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尽管房颤常常与心脏病有关,但也见于许多无明显疾病的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和血栓栓塞可导致发病、死亡一级医疗费用增加,因而,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美国心脏学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联合建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制定该种心律失常控制指南。 委员会由ACC和AHA的8名代表、ESC的4名代表、北美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的1名代表以及来自Johns Hopkins大学循证医疗中心·老年房颤保健研究与质量报告管理局的1名代表。ACC、AHA、ESC各自任命了3位专业评论家(共9位),同ACC临床电生理委员会、AHA和ECG心律失常委员会、NASPE以及本次执笔委员会任命的25位评论家一道对此文告进行了校阅。文告的发行得到了ACC、AHA和ESC行政机构的同意以及NASPE 的正式认可。工作组每年要对这份指南审查一次,如果没有修改或撤销,该指南将一直用以指导当前临床工作。 本委员会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 (包括Cochrane系统查阅数据库和Cochrane对照试验登记)和Best Evidence数据库,对1980年至2000年6月的文献进行了全面复习。文献查询仅限于英语语系和人类研究。 II. 定义 A. 房颤 房颤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在心电图(ECG) 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如果房室(A V)传导正常,则伴有不规则的、频繁的快速心室反应(1)。心室对房颤的反应性取决于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张力水平,以及药物的影响(2)。如果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或交界性快速心律失常,则RR间期可能比较规则。持续的不规则性、宽QRS波群快速心律失常强烈提示房颤伴有附加旁路传导或束-支阻滞。频率极快(高于200次/分)的房颤提示存在附加旁路。 B. 相关的心律失常 房颤可能为孤立性,或者合并其它心律失常,通常为房扑或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房扑可发生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治复发性房颤时,比房颤规整,在心电图上表现为规则的房性活动锯齿波,称为扑动波(f波),尤易见于II、III和aVF导联。房扑未经治疗时,心房频率通常为240(320 bpm,心电图上f波在II、III和aVF导联倒置,在V1导联直立。右房(RA)活动波可能发生翻转,从而导致f波在II、III和aVF导联直立,在V1导联倒置。2:1房室阻滞比较常见,此时心室率为120(160 bpm。房扑可蜕化成房颤,房颤也可引起房扑,因此心电图上有时会出现房扑和房颤交替存在的现象,这都反映了心房活动的改变。 其它房性快速心律失常以及房室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和房室结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也可触发房颤。在其它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时,P波易于识别,ECG上表现为1个或多个导联中的P 波被等电位线分割。P波形态有助于确定房性心动过速的起源,单一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于肺静脉(3),频率通常高于250 bpm,而且往往蜕化成房颤。心内标测有助于确定不同类型的房性心动过速。 III. 分类 房颤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无论有无明显的心脏病或相关症状均可发生,比如有关“孤立性房颤”术语的定义就很多。对于临床上和心电图上没有心肺疾患表现的年轻(年龄小于60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科普】心房颤动的常识 2014-04-03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作者: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下面针对患者最关心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希望对广大患者有帮助。 1,为什么会得房颤? 房颤说到底是心房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纤维化而产生了异常的电活动,而且,由于解剖特点,使得绝大多数都发生在左房。一般房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房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房速-房扑-阵发房颤-持续房颤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的进展快慢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需要数十年,有人在很短时间之内即可达到持续性房颤阶段。总体而言,只要活得足够长寿,人人都有得房颤的可能。引起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基因变异、甲亢、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长期饮酒、过度劳累、抽烟等也是常见原因。一些患者会在较年轻的阶段就发作,最年轻的甚至10来岁即发生,一般来说,发病越早,和基因变异的关系越大。近年来,长期酗酒引起的房颤越来越多,这一类型房颤比较难治。临床上大多数房颤患者往往找不到一个单一明确的原因,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特发性房颤。接受心脏外科手术之后早期有些病人会出现房颤,不过,这种房颤往往是心脏手术引起的,过后可能会消失很长时间不再发作。北京阜外医院心血管内科姚焰 2,房颤都有哪些症状? 房颤的症状因人而异。最常见的是心慌心跳,也有些人可能会感觉胸闷、气短或者出汗。部分人会多尿,之后因低钾而较长时间自觉乏力。但这些症状变化较大,很多人往往这次发作有症状,下次又似乎不明显,甚至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只是在例行体检或者因为别的病就诊才偶然发现房颤的。房颤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是平常心跳偏慢,但房颤发作时则比较快,我们称之为慢快综合症,也有部分患者平常心跳基本正常但房颤发作又转正常的时候出现心脏停跳几秒,甚至导致晕倒或者眼前发黑。其原因在于心房有左右两个,右心房上长着负责正常心跳的窦房结,如果右房有纤维化病变,就导致窦房结功能降低,出现窦缓或者窦性停搏,而左房的纤维化病变就会导致房速、房扑房颤等。多数患者的房颤在劳累、饮酒之后以及夜间容易发作,但这种发作模式一般不固定,对诊断治疗也不重要。有的病人以为发病的诱因和规律性很重要,其实对于治疗没有太大意义。房颤最严重的情况就是导致脑梗塞,也叫中风,少数人也可能引起心衰,喘不上气、躺不平、脚肿,等等,临床上有些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是因为体检时才偶然发现房颤,这称为无症状性房颤。某种意义上说,无症状性房颤可能比有症状的房颤更危险,因为无症状就不会及时治疗,那么发生中风或者心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不少患者都是发生脑梗塞以后才发现房颤的,造成了很大的遗憾。一些患者可能因此死亡。 3,房颤怎么诊断? 房颤的诊断非常容易,只要在发作时做普通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捕捉到即可确诊,无需特殊检查。但可以做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血液化验等了解是否合并其他情况。如果房颤不需要用药就自己时发时停,称为阵发房颤,如果发作起来不用药就无法终止甚至用药也无效,就称之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时间长甚至药物加电复律也无法转复,就被称为永久性房颤。 4,得了房颤用什么药物治疗? 房颤的治疗是个较棘手的问题。首先,应该尝试药物控制。具体怎么用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药物。不过,必须清楚的是,目前,没有任何药物能够根除房颤,除非是少数因为甲亢或者、预激综合症、心脏手术后早期等原因引起的房颤,可能在这些情况解除之后不再发作。不过,药物确实可能使得某些别人在相当长的时间不发作或者几乎不发作。但房颤病灶仍然存在,而且会继续发展,迟早可能再发病。所以,对于房颤来说,用药等于是“维稳”,有些症状较轻、发生中风的危险不高、发作较少或者高龄、身体虚弱、合并其他严重疾病以及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已经发生过脑梗塞或者医生评估脑梗塞风险比较高、发作时症状比较明显而对生活和精神上带来比较大的压力、相对比较年轻或者因为房颤导致心脏功能障碍等,这些患者就可以考虑导管消融,争取根治房颤。 5,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怎么回事? 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是近10多年得到普及的技术。总体上来说是安全、微创的介入治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治疗的效果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它是通过血管穿刺将导管送入心脏内,对引起房颤的病变进行破坏,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的术式几经演变,目前以肺静脉大环隔离为主流,但也越来越发现其弊端,主要是成功率难以突破瓶颈,而且远期效果更差。对于阵发性房颤,一般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但有些患者可能发病不久心房病变就已经很严重。远期来看,目前主流的肺静脉隔离术的效果并不特别令人满意,特别是持续性房颤,如果做一次消融手术的话,目前国外报道5年以上成功率在15-50%之间,而且,前者更加可信。我们使用特殊技术进行的线性消融远期成功率居国际领先,但对于持续性房颤,一次手术5年后完全治愈的也只接近50%,其他患者只能达到改善。另外还有碎裂电位和局灶消融等术式,虽然各有优劣,也都存在成功率难以进一步突破的困境。一是因为目前的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范围比较局限,随着病情发展,会有新的病灶发生。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使用的消融导管难以形成安全的彻底的损伤。总体来说,发现得越早、左房越小、合并其他病越少的患者手术效果越好。一般阵发性房颤做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在高水平的中心可以达到80%左右,但持续性房颤最多就是60%左右,多数中心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doc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点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成的动力系统,通过有节律的搏动与心肌收缩源源不断地将血液泵向全身输送氧气与养份,维系健康生命。而心房处于快速紊乱的颤动状态,称之为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对于早期发现心房颤动并治疗是很有必要的。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心律绝对不整齐,P-P间期绝对不齐,在f波不显或由于心室率过快f波观察不清时,可结合P波消失而作出此诊断。 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包括心房频率和心室频率,一般心房频率超过350次/分,心室频率根据传导情况,可快可慢,慢的有70次/分,快的可以达到200次/分。心房颤动的发作频率跟患者有无服用药物、有无甲亢等有密切关系。 心房颤动时,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由于房室传导组织生理不应期的干扰、连续的隐匿性传导、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以及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张力的因素,都可以造成室上性激动延迟或不能下传引起长rr间期。 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规则的rr间期,常提示房室阻滞、室性或交界性心律;如出现rr 间期不规则的宽qrs波群,常提示存在房室旁路前传或束支阻滞。 心房颤动心电图分析 绝大多数的心房颤动发生于心脏病患者,青年人最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如二尖瓣狭窄等;老年人多见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时,心律不齐引起心悸、胸闷等症状,并可加重或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房颤动后易引起心房内血栓形成,特别是二尖瓣狭窄患者,易引起动脉栓塞。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是发现心房颤动并治疗的重要手段,那么,心房颤动心电图应该怎样判断呢? 1、p波消失,代以f波(心房颤动波)。 2、波频率在350~600次/分,且大小不均、形态不同,间隔不等。 3、为室上性,但有一定的程度变异,如当心室率过快,可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qrs波群增快变形。 4.心室率极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之间。 除此之外,心房颤动的心电图可以分为2种分型: 1、根据心电图f波粗细的分型: 1)粗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房扑动转为心房颤动的过程中。 2)细波型心房颤动:指f波的振幅0.1mV,见于病程较长的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患者。 3)扑动性心房颤动:或称不纯性扑动。 2、根据心室率快慢分型: 1)慢率性心房颤动:心室率100次/min,见于心房颤动患者病情稳定、年轻健康人的良性心房颤动、老年人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等。 2)快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为100-180次/min,见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新近发生的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者较多见。 3)极速型心房颤动:心室率在180次/min以上者,见于预激综合征伴心房颤动、奎尼丁在转复心房颤动过程中。,易导致心力衰竭或使心力衰竭加重、心肌缺血及心室颤动。

(二)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特点

---------------------------------------------------------------最新资料推荐------------------------------------------------------ (二)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特点 (二)心房颤动的心电图诊断特点心房颤动是起源于除窦房结以外心房任何部位的最常见的异位心律,其发生率仅次于过早搏动。 房颤的心电图诊断标准: 一是无正常 P 波,代之以形态,振幅及间距均不等的房颤波(f波),频率常超过 350 次/min~400 次/min;二是 QRS 波的间距和振幅绝对不匀整。 正常 P 波消失,出现f 波是房颤心电图诊断的主要可靠条件。 但要排除各种技术误差和干扰,如电极接触不良、肌肉震颤以及交流电干扰等。 在体表心电图上,f 波的频率和振幅常无规则。 粗大的f 波振幅可达 0.3mv,小的f 波可无法辨认。 临床发现f 波在Ⅱ 或 V1 导联清晰、明显。 典型的单纯性房颤心电图诊断不难,但由于房颤本身可存在病理和生理性传导异常,并常与某些其他心律失常并存,而使其心电图诊断和鉴别复杂化。 房颤可合并过早搏动、阵发性或非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VT),以及各种房室传导阻滞(AVB)。 房颤也可合并于心动过缓、 AVB、束支阻滞和预激综合征等。 1 / 5

房颤心室率快时易合并出现室内差传,室率过快时甚至可转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房颤心室律完全规整时可考虑已转为窦性心律,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呈固定比例的房室下传以及各种完全性房室分离。 一般认为心室率在 30 次/min~40 次/min, QRS 波宽大畸形时可能是完全性 AVB,部分起搏点位于房室交界区下部或在希氏束上者 QRS波可正常。 心室率在 40 次/min~50 次/min 可考虑房室交界区性心律。 心室率在 60 次/min~110 次/min 时,可能是非阵发性过速性心律失常或阵发性过速性心律失常伴传导阻滞。 心室率在 140 次/min 以上时,考虑阵发性房性或 VT。 以往认为,房颤时 RR 间距大于 1.5s 或1.0s~1.5s 等长 RR 间距,反复出现者诊断合并Ⅱ 度 AVB。 目前认为此种标准并非可靠。 以下就房颤时一些重要的常需鉴别的心律失常作一简介。 1.多源性房性心律失常(MAA)或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AT): MAA 或 MAT 由于其心电图常表现心室率快、不规整以及有时无清楚的 P 波而易误诊为房颤。 60 年代后期, MAA 或 MAT 作为一种少见心律失常首次在文献中报告。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房扑与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心电图特征: ①正常的窦性P波消失。 ②出现心房扑动波( 称F波)具有以下特征: A 频率250~350 次/分之间,小儿多在300次/分以上。多数高于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但亦有更慢或更快的。如慢于200次/分或高于400次/分。 B F波的形态呈锯齿状,升支较陡,F-F间密切衔接,F-F间无等电位线。波峰可圆钝或尖锐,可宽大或较小。F波在Ⅱ、Ⅲ、aVF及V1、V3R、V2导联中较为明显。 C F波形态、间距及振幅均齐一致,但由于常与QRS-T波重叠而显得不完全一致。 D 伴有传出阻滞时,长F-F与短F-F有倍数关系。在不纯型的心房扑动F-F也常不规则。 ③F R基本一致。在伴有房室分离时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F-R不一致。 ④心房扑动的心室表现:

A 心室率快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比例呈2∶1,F-R固定,心室率多在150次/分左右。 B 在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有旁道传导患者偶见有1∶1房室传导。 C 心室率缓慢而整齐,此时房室传导呈3∶1,4∶1或5∶1。4∶1传导以上多表明合并房室传导障碍。 D 心室率不规则,多见于伴有隐匿性传导时,此时F-R可呈2∶1~5∶1不等。 E QRS波群形态多呈正常形态。 F 心房扑动存在时间不长,多数为房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种过度型心律失常。但个别可持续存在半个月以上。有些呈短暂性发作。 (2)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 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以V1、Ⅱ、Ⅲ、aVF导联为明显。f波的振幅多在0.1~0.5毫伏之间,远较F波为小,通常把大于0.1毫伏者称粗颤,把小于0.1毫伏者称细颤。 ②心房频率在350~600次/分之间,f波越纤细频率越快,f波粗大则频率较慢。故可以低于350次/分或高于600次/分。f波之间无等电位线。

各种常见心电图特点

. '. 常见心电图特点 1、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是节律不一致。 2、室性期前收缩---特点:出现宽大畸形的QRS 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 次/分之间。 4、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有 点象拉开的弹簧一样一圈一圈的。 5、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 波。 6、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 波。 7、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 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 始出现。 8、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 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 复始出现。 9、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P波的节律与QRS 波的节律没有联系, 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此图P 波130次/分;QRS 波只有42次/分。 10、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通常以QRS波群电压 增高为标准。 11、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mv或抬高0.3mv。 12、急性心肌梗死---特点: 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13.室扑:匀齐而连续的粗大波动,其频率约150-250,其中的QRS及ST-T也无从分辨,临床上一旦发生室扑,往往迅速转为室颤,应按室颤的方法处理。 室颤:只有杂乱的电活动,没有协调匀齐的收缩,心电图呈混乱的波动,形状振幅都不规则,频率约250-500,血液循环停止 14.高钾:早期T波高而尖、Q-T间期延长,随后出现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 低钾:Q-T间期延长,S-T段下降,T波低平、增宽、双向、倒置、U波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