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四章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点一 自然资源概述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3.分类

自然属性

?

?????

????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

气候资源

水资源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 4.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分类的相对性

【思考】

1.南极冰川、火电、小麦是自然资源吗?为什么?

提示:都不是。南极冰川目前还无法应用于生产与生活;火电、小麦都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

2.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不是。任何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数量都是有限的,如果利用的数

量和速度超过了其再生的数量和速度或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就会出现资源的短缺或枯竭。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当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材料一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四幅图中属于自然资源的是什么?

②现在不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注定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吗?

提示:①原始森林。

②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现在不能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果未来可以利用,也可以成为自然资源。

材料二自然资源是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在数量上是不足的。我国自然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均衡的。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2)结合材料探究: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不同属性对人类开发利用的要求有何不同?

提示:有限性——珍惜、节约利用;

整体性——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因地制宜;

多用性——综合利用;

社会性——充分利用。

1.判断自然资源的方法

判断某些物质和能量是不是自然资源,看其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是否同时具备两个属性:

(1)自然属性:即存在于自然界中,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的物质或能量。

(2)社会属性:即“有用性”,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或能量。

[方法技巧]判断某一资源属于可再生或非可再生资源的方法与依据

(1)存在空间:分布在地表的自然资源多属于可再生资源;深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多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2)分布规律:可再生资源深受水热条件的影响,一般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非可再生资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例如:古老的沉积盆地多煤和石油资源,岩浆活动频繁的地带多有色金属。

3.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

2015年2月26日生意社报道,在铁矿石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下,2014年我国钢铁业进口铁矿石数量持续增加,我国铁矿原料对外依存度再度升高到78.5%。201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达到9.33亿吨,同比增长13.8%。结合材料,完成(1)~(3)题。

(1)从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来看,与铁矿石属于同一种自然资源的是( ) A .天然气

B .水资源

C .森林

D .钢材

(2)我国铁矿石大量进口,而巴西和澳大利亚铁矿石资源丰富,这反映了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 .资源间的联系性

B .数量的有限性

C .分布的不均衡性

D .利用的发展性

(3)下面关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非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是适度开发,循环利用,促进其恢复、更新的问题

B .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其恢复、更新的问题

C .在利用过程中首先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D .全世界应减少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努力勘探开发更多的矿物能源

解析:第(1)题,从自我再生性质来看,铁矿石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天然气也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而钢材不属于自然资源;水资源与森林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第(2)题,世界上一些地区铁矿石资源丰富,一些地区铁矿石资源贫乏,这说明铁矿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不平衡。第(3)题,非可再生资源不存在恢复和更新的问题,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首先强调的是适度开发,即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努力减少矿物能源的使用。

答案:(1)A (2)C (3)B

知识点二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1

2.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思考】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刀耕火种,是否说明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很大?

提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仅聚居在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的地区,受活动范围的限制,虽然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破坏的植被量很小。因此,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很小。

[图表导读]

1.读教材图4-26,思考下列问题。

(1)在1850年到1900年间,木柴和煤炭的能源地位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提示:木柴的能源地位一直在下降,而煤炭的能源地位一直上升,且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2)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能源开始于什么时期?

提示:工业革命时期。

(3)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特点是什么?

提示: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多元化。

2.读教材图4—27,思考下列问题。

(1)煤炭的综合利用是指什么?

提示:煤炭深加工、煤化工等。

(2)煤炭燃烧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如何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试举三例)

提示:①煤渣、煤灰做建材;②煤脱硫制取硫酸、硫磺;③废热发展温室种植和温水养殖等。

材料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但煤炭仍是我国第一大能源,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消费结构要更加多元化。下面是我国1980~2000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1980~2000年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针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提示:(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生产和消费所占的比重基本上是呈上升趋

势。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各部门对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也加大了对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的投资开发力度,致使煤炭在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2)积极开发新能源;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低耗能产业;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等。

2.未来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的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转换的过渡期仍以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曲线表示能源种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曲线表示木柴 B .②曲线表示煤炭 C .③曲线表示石油 D .④曲线表示天然气 (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现阶段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是天然气 B .20世纪以前世界主要能源是石油 C .目前世界主要能源是核能和水电 D .石油所占比重将呈上升趋势

解析:第(1)题,图中曲线①表示煤炭,②表示木柴,③表示石油,④表示水电,⑤表

示核电,⑥表示天然气,故C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⑥曲线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断升高,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能源,故A项正确。

答案:(1)C(2)A

知识点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材料下图表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资源名称: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2)简述自然资源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示:(1)水生物(A、B可互换)矿产

(2)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工业社会:煤、铁等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由强到弱)。

不同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图,回答(1)~(2)题。

(1)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经济的持续发展 C .更多的新资源出现

D .自然资源持续提供物质和能量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有( ) ①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②人口剧增

③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人类错误的认识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解析:第(1)题,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会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第(2)题,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口的激增使得人类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生存;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类存在着“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错误认识。

答案:(1)A (2)C

[学生用书P99]

知识点一自然资源概述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和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根据材料,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自然资源()

A.具有区域的差异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发展性

D.具有资源的联系性

解析:第1题,天然气属于地质时期固定的太阳能,须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经过漫长

的地质时期才能够形成,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是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天然气的分布集中

在某些地区,说明了天然气的分布具有区域的差异性。

答案:1.C 2.A

知识点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

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3~4题。

3.世界能源从图中哪个时期进入“煤炭时代”()

A.①B.②

C.③D.④

4.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图中①~④四个阶段,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世界能源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煤炭时代”。人类生存、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

答案:3.C 4.A

知识点三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A.土地B.劳动力

C.资本D.技术

6.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A.数量B.质量

C.类型D.区位

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在人类历史发展时期的意义。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曲线所代表的因素在狩猎文明阶段没有产生影响,农业文明影响也较微弱,在工业文明阶段的影响明显加强,结合选项应是技术。第6题,工业文明阶段,非农业用地大大增加,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位的优劣上。

答案:5.D 6.D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下图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A.煤炭B.水能

C.铁矿D.焦炭

2.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生物资源B.气候资源

C.水资源D.铁矿资源

解析: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就是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能源是指为人类提供能量的物质,按性质也可分为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两类。

答案:1.B 2.D

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煤炭资源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4.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造成的直接影响可能有()

A.全球气候变暖

B.交通运输发展迅速

C.南极臭氧层空洞

D.土壤次生盐碱化

解析:第3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第4题,大量燃烧煤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易造成大气逆辐射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3.B 4.A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回答5~6题。

5.20世纪80年代,能源消费比重增幅最大的是()

A.煤炭B.天然气

C.石油D.水电和核电

6.未来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发展方向是()

A.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上升

B.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单一化

C.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

D.核能将成为唯一的能源

解析:第5题,20世纪80年代各类能源消费比重增幅可用1990年的比重减去1980年的比重。计算可知,这一时期水电和核电消费比重增幅最大。第6题,为了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同步发展,在能源利用方面,既要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又要开发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使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答案:5.D 6.A

下图为世界对一次能源需求构成变化趋势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表示世界对石油资源需求变化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8.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能源结构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

B.对能源资源的乱采滥挖,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大幅增加

C.对水能的大量开发利用,导致许多河流流域生物多样性破坏

D.核能发电比重较大,核电站严重放射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

解析:第7题,石油资源的使用和推广较煤炭晚,但发展快,目前是世界主要的能源,随着科技发展,新能源的出现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石油的能源地位下降,故甲表示石油。第8题,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以矿物燃料为主,矿物燃料燃烧,放出大量的CO2,造成全球气温上升和气候变化。

答案:7.A8.A

9.读下面的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水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工业用水,还可以用于航运等。

(1)材料一说明这三种资源具有的基本属性是(多选)()

A.数量的有限性B.整体性

C.地域性D.利用的发展性

(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________造成很大压力。

(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________,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相对落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第(1)题,我国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说明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地域性,从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可以看出具有数量的有限性。第(2)题,材料二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对资源需求量大)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材料三的两组数据说明,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原因与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

答案:(1)AC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

(3)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

10.下图反映了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____________,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2)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的储存状况,以及

____________的便利程度。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____________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____________,利用深度逐步____________。

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

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答案:(1)大冲积平原三角洲

(2)矿产资源交通运输

(3)后天性

(4)广泛拓展

读“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回答1~2题。

1.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

A.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C.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2.从图中信息可知自然资源的重要特点之一是()

A.地域性B.资源间的联系性

C.数量的有限性D.利用的发展性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均有增长;虽然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增长,但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低,所以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可能是以清洁能源为主;水电消费比重上升,煤炭与石油消费比重下降;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天然气,但它是常规能源,不是新能源。第2题,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发展性特点。

答案:1.D 2.D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主要消耗一种能源

D.人均能源消耗的增长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4.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部分属于()

①可再生资源

②非可再生资源

③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④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现代人类消耗的能源大多是化石燃料,它们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属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3.D 4.B

5.石油被称为“国民经济的血液”,它既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能源,也是十分重要的化工原料。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进口量逐渐增加,分析图1和图2并结合已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动力

B.自然资源可以不断开发利用,不会出现短缺问题

C.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部分矿产的枯竭等,与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关系不大D.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严加保护,少利用或不利用

(2)200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约为1993年的________倍。

(3)简要说明1993~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点。

解析:由题目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大,而人类生产活动也反过来影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近几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基本上呈递增的趋势。

③自1993年至200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最突出的是煤炭比重下降,石油、天然气等比重上升。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如果对某些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会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恶化,如矿产资源、水资源;正是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才导致了部分矿产资源的枯竭;非可再生资源应节约、综合利用或寻找新的替代品。第(2)题,可从图中读数计算得出。第(3)题,根据能源消费结构图,叙述各类能源消费比重的变化即可。

答案:(1)A

(2)4.4(4~5之间即可)

(3)煤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地理:4.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鲁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教材分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认识自然资源”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土地资源与人类”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教学目标】 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难点:自然资源的特征。 【学情分析】 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知识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制导学案。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交流展示〗 “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的检查与交流。了解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情境导入·提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哪些自然资源有关。 〖导学方案·随堂训练〗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等。 [学生思考]自然资源有那些基本属性? 自然资源的两个基本属性:一是自然属性;二是经济属性。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 2、自然资源的分类 a、矿产资源 b、土地资源 ⑴依据与人类的关系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e、气候资源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1

配套K12教育资料 必修一教学设计:《自然资源与人类》 1 课题《自然资源与人类》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认识 自然资源的特征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难点与人类活动的 关系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个案调重点教法及 教具教学内容整学生教师主导活动主体活动(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 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教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 - 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过(板书)一、自然资源程1.概念2.分类(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配套K12教育资料

的事项(板书)3. 1 共性特征分布的不平衡性资源间的联系性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 材第83 —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存在问题2.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课堂巩固训练】一、单项选择题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国能源结构特点的分析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法和学法 多媒体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四、课前准备 为使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以班级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有效地引导学生团结协作。教师则宏观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提高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一些地理图文,帮助学生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五、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一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因教材理论性和概括性都教强,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老师要结合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的分类方式很多,指导学生明确按自然属性和再生性质分类即可,并重点剖析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以煤炭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 湘教版必修1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每课一练(湘教版必修1) 【基础过关】 1.下列物质与图例乙所示物质同类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2.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人们改良沼泽地、盐碱地,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某些用途单一的资源,现在已有了多种用途,这说明( ) A.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B.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且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用性 C.陆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D.陆地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均衡的 4.关于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类活动不会对自然资源产生影响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不再依赖自然资源③人类的生产过程也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④能源利用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下列有关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小 B.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矿产资源对资源型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C.后工业化阶段矿产资源的影响迅速上升 D.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影响日益强化 【能力提升】 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类型示意图”,完成6~9题。 6.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7.世界能源从________进入“煤炭时代”() A.① B.② C.③ D.④ 8.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是( )

八年级上册 地理 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资源

课题: 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 教材分析:本教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判定与主要特征,教材充分利用设问及阅读思考来扩充教材的实际空间。 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讲,应该从自己身边的实例与数据分析自然特征。学生在初中阶段这是第一次细致来讲述自然资源。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认识自然资源的分类。 (3)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特征。 2、过程与方法: 看图归纳我国矿产资源与太阳总辐射量分布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海洋国土的意识。 教学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的判定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和工具:多媒体图片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 【导入新课】书是不是自然资 源?森林呢? 【讲授新课】 一、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定义: 2、判定:(1)存在于自然界阅读第一段文字 分组讨论如何判定自然资 源。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2)现阶段被人类广泛用于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或能量(3)注:凡是被人类加工、培 养过的都不是 【练习】1、完成活动题2 2、下列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水泥 B小麦 C森林 D汽油 【讲授新课】 3、类型:气候资源、水资源、 海洋资源、生物资源、土地 资源、矿产资源 4、分类:(1)可再生资源: 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循环再 生、更新使用的自然资源。 (2)非可再生资源:在较短时间不可循环再生的5、合理使用:(1)合理利用, 注意保护与培育 (2)十分珍惜与节约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1、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范围 不断扩大 2、数量是巨大的,但又是有限 的 3、质量存在差异 4、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性 5、状况处在不断变动之中 三、矿产资源 1、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但相 对集中。 2、分布 (1)北方地区:煤、铁、石油、天然气 (2)南方地区:有色金属 3、识记主要矿产资源省份与名称 铁:辽宁鞍山、本溪,安徽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 有色金属:湖南锡矿山锑矿、水口山铅锌矿,江西大余钨矿等。活动2 ①天然宝石④东北虎⑧阳 光,属于自然资源 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 地资源、海洋资源等 如:矿产资源 【阅读】 p54-p55说明其特点 【阅读图3-3与图3-4、图3 -5】说明分布特点与规律 如:石油:黑龙江大庆、山 东胜利、新疆克拉玛依等 煤:山西大同、陕西神府、 河南平顶山等 【活动】中国年太阳辐射量 分布 1、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2、最高地区:青藏高原 最低地区:四川盆地 说明原因: 南方降水多,云量厚,太阳 辐射量少。 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多晴天, 云量少,光照强。 培养自主学习 的能力,带着 问题从文中科 学的归纳出结 论。巧妙设问, 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读图 分析能力,做 到会“看图说 话”,“答案在 图中找”的能 力。 设疑解问,开 展互动交流。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知识点测试: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下图为“我国南海可燃冰富集区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我国南海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①开采技术和成本要求高②运输困难,远离消费市场③容易对开采区造成环境污染④分布不集中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若我国对南海可燃冰富集区进行大规模开采,将会 ①促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多样化 ②加大我国对传统能源的开采力度 ③优化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延长煤炭生产链 ④增加能源战略储备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海洋中上下层海水温度的差异,蕴藏着一定的能量,叫作海水温差能,或称海洋热能。利用海水表层(热源)和深层(冷源)之间的温度差发电的电站,叫海水温差发电站,可以连续性输出电力且伴生淡水。读海洋水温变化曲线图。完成3~5题。

3.曲线②表示的是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变化,推测影响曲线②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海水密度B.海水比热容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4.图中曲线①表示的是某地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处于高纬度海区B.随着深度增加,水温递增 C.在水深1000米以下,水温变化不大D.大陆架海区的海水温度变化最小5.下列海域最有利于利用海水温差发电的是 A.大西洋西岸B.寒暖流交汇处 C.地中海沿岸D.20°S--20°N的海洋洋面 读世界某区域咯图,完成6~7题。 6.长期以来,关于丙水域是国际海域还是湖泊的问题沿岸五国争论不休。该问题的实质是 A.其战略地位问题B.其油气资源的归属问题 C.该地区油气管线的走向问题D.该地区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7.甲湖泊近年来不断缩小,原因主要是 A.气候干旱,降水越来越少,湖面缩小 B.蒸发和灌溉的原因,汇入湖泊的河水日益减少 C.河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使湖面缩小 D.人们大肆围湖造田,扩大耕地,使湖面缩小 弃风是指在风电行业发展过程中,风机处于正常情况下的部分风电场风机暂停的现象。近年来在我国风电行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弃风问题日趋严重。据此结合我国风能资源及风电场分布示意图。完成8~10题。

考点17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121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1] 读下图,指出图中符合自然资源概念的图例是C [例2] 下列特征和规律不属于自然资源特点的是: A.其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 B.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C.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其生产潜力却可以不断扩大和提高。 D.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例3] 下列物质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核电 B.水电 C.火电 D.地热 [例4] 读下图,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是下列中的:1.矿产资源 2.污染干涸 3.节约利用 4.沙漠 5.研究利用新的代替品 6.土地资源 7.濒临灭绝 8.水资源 9.大气污染 10.森林及动物 11.气候资源 12.枯竭现象 (2)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的好,也可以转变为可再生资源。 B.可再生资源,无论怎样开发都不可能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C.可再生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在人类历史过程中是无法转变为可再生资源的。 (1)A1 B5 C3 D6 E4 F11 G10 H9 I7 J2 K12 L8 (2)D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与浅层地下水。 3.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多年平均径流量(大洲比较):最多洲——亚洲;最少的洲——大洋洲 多年平均径流量(国家比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4.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水资源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水资源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122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案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基本属性; 2.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能源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3.了解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掌握阅读、分析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能源结构变化动态曲线图的阅读和分析,学会相关的读图分析方法,提高定量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不同时期人类社会在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的分析,学会以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逐步形成辨证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中西部煤炭富集地区开发方式的探究,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以历史发展的观念分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板书】一、自然资源概述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 【讲解】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自然资源的本质特征:自然性、价值性。 【巩固练习】 下列物质与能量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为什么? 煤炭、焦炭、铁矿石、水能、雷电、自来水、蔬菜 【点拨】雷电、台风、地震等都具有巨大的能量,是不是它们注定就不会成为自然资源呢? 【思考】自然资源有哪些属性特征?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巩固练习】 (1)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源;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这说明了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2)提倡节约和珍惜用水是因为自然资源具有( )属性。 (3)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水,说明了资源的( )属性。 (4)对森林主要的破坏,导致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反映了自然资源的( )属性。 【点拨】(1)多用性(2)有限性(3)地域性(4)整体性 【阅读思考】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和自我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分为哪两大类,这两大类自然资源有何关系? 【点拨】 【阅读思考】结合所学,填写下表: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地理编写人 山东省临清市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说课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三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说课稿 本节教材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概述,主要介绍了自然资源的概念、特点及分类;第二部分是以煤炭为案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三部分是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材首先是从自然资源的概念入手,揭示自然资源具有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内涵。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属性),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又可以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社会属性),人类活动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即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将变成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也将越来越深化。教学中应对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及变化深刻领会。 关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特点,教材以知识窗的形式向学生作了简单介绍,对于自然资源 的属性、特点,因概括性较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分类方式很多,教材按属性,将其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又按其是否自然再生的性质,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大类,并重点剖析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相对性。 关于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教材改变了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每一种自然资源的状 况,而是以煤炭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节教材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实际,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 以外,还要充分利用配套地图册中的图形,还可以另外准备一些直观的景观图片和一些实物,如棉花、钢铁、岩盐、大理石等实物,以直观醒目的图表展现教材理论知识的内涵,利于学生从直观感受中归纳和理解一些概念及规律。另外教学中还应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对搞好本节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然资源的双重属性及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钢铁、棉花、岩盐等实物标本。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加以区别;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 2.以煤炭资源为例,使学生理解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 存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获取自然资源的有关知识,并将这些地理知识应 用于今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 2.采用案例教学法,掌握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教学设计

4.3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㈠、理解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实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度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点。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1.引导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理解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能够构建仅仅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资源与人类》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 一、教材分析: ㈠、认识自然资源 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㈡、土地资源与人类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主体分析法 六、学生分析:自然资源与人类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可以构建只是网络形成好的体系。 七、课前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发学案。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让学生看图4-1-1的五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你生活中所使用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了解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与重要性。 3.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探究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到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行列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我国的自然资源现状。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积极进行发散思维,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情景感受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反映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的视频,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大自然,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总结:(土地、阳光、矿产、水、森林等)。 循序渐进: 1.它们是存在于自然界,还是人为创造的? 2.它们对人类来说有没有利用价值? 【讲授新课】 一、图说自然资源(自主探究,归纳提升、学以致用) (一)自主探究 阅读学习“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找出以下问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3.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二)归纳提升 1.从衣、食、住、行和学习等方面,举例说明哪些是自然资源? 2.小组讨论:在我国东南沿海,小河中的水为什么总也流不完? (提示: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从而引出自然资源的分类。) 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如土地、阳光、森林水、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如煤炭、石油、铁矿等。 3.过渡:引入教材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和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进行比较。 (通过比较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形成过程和速度的不同,明确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要区别对待)。 对于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利用,并且注意保护和培育,对于非可再生资源: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三)学以致用 1.探究一: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适时点拨提升,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探究二:小组讨论对于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就可以不注意保护和培育呢?难道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有严格的界线吗?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可再生资源也可能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二、图解总量丰富,人均不足(识现状、找原因、想对策) (一)识现状 出示我国自然资源现状表,让学生对“地大物博”有清醒的认识。 使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二)找原因 小组讨论:我国资源总量丰富,却人均不足的原因? (三)想对策 1.探究三: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你认为未来资源需求量会如何变化?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高中地理自然资源与人类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下列四组能源中既属于非可再生能源又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 A. 核能和水能 B. 太阳能和风能 C. 煤和石油 D.潮汐能和波浪能 2、(4分)世界正进行着一场绿色能源革命,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将逐渐成为未来能源消费的重心。下图为世界能源结构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代号表示的能源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石油②太阳能③天然气④风能 B. ①天然气②石油③风能④太阳能 C. ①天然气②太阳能③石油④风能 D.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太阳能④风能 3、(4分)以下能源的形成与太阳能关系不密切的是( ) A. 核能 B. 石油 C. 沼气 D. 煤炭 4、(4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煤炭属于( ) A. 可再生能源 B. 非可再生能源 C. 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5、(4分)天然气资源和水能资源的相同点是( ) A. 都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 B. 都对大气无任何污染 C. 都是可再生资源 D. 主要分布地区相同 6、(4分)煤炭在能源中地位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 ) A. 能源消耗越来越少 B. 石油、天然气广泛使用 C. 煤炭价格不断上升 D. 煤炭储量接近枯竭 7、(4分)非洲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上阳光最充足的地区。有科学家通过多年研究提出,如果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采集300×300千米面积的太阳能,就可能满足整个地球的能源需求。2009年7月,德国12家大公司,决定投资约4000亿欧元建设这个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项目。回答下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 与人类活动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如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 新,耕地、牧草地 B. 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 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 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2.为解决特殊的气候条件地区人们的缺水问题。某人设计的一套装置。他先在沙地上 挖出大坑,坑中置放一面凹镜,使光线汇聚到一点(焦点),在这点放上氯化钙干燥剂,最终获得蒸馏水。据此完成问题。 这套集水装置适用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是指() A. 夜雨多发地区 B. 昼夜温差大 C. 降水季节分布不均 D. 海拔高空气稀薄 3.读我国部分流域情况表,完成问题。

流域流域面积人口(万人) 水资源总量 (万平方千米)水资源利用量(亿立方米) 珠江流域5813955.186478.18834.09 黄河流域7915387.83481.50402.56 长江流域17840825.129274.221737.12 海河流域32100627.02212.06432.83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判断,人均水资源最丰富的是() A. 珠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长江流域 D. 海河流域 4.如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问题。 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 气候持续干旱 B. 实施了退耕还林 C. 种植业产值降低 D. 大力发展畜牧业 5.新加坡面积狭小,地势低平,平均海拔不足16米,但人口密集,经济十分发达。 2013年6月19日晚,“史无前例”的烟霾袭击新加坡,烟雾主要来自苏门答腊岛的芭蕉然烧,读读图回答问题。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学习目标: 1、说出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2、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以及中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的国情现状。 教学重点: 1、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划分。 2、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预习导学:阅读62-65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在 中对人类活动 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是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都是自然资源?你知道的自然资源有哪些? 3.在较短的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循环使用的资源,属 资源。 4.总是用一点就少一些的资源是 资源。 5、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二、课堂探究: 1、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 2、对两种自然资源使用中应注意什么? 3、为什么说我国资源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四、反馈练习: 1、下列不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土地 B、阳光 C、纺织品 D、水能 2、下列自然资源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森林 B、水 C、、阳光 D、石油 3、下列关于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B、生物资源是可以更新的,不须合理利用和注意保护 C、石油、煤炭是由树木深埋而形成的,因此是可再生资源 D、水资源、土地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4、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海洋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B 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C 能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 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5、以下一组全部是自然资源的是()。 A 阳光、森林、土地 B 水能、钢铁、天然气 C 土地、阳光、电灯 D 金矿、空气、棉花 6、以下一组全部是可再生资源的是()。 A 土地、森林 B 森林、石油 C 太阳能、煤矿 D 天然气、水 7、关于可再生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 如果使用不当,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 C 短时间内不可再生。 D 不能循环使用。 8、我国自然资源的最基本的特征是() A、总量丰富,因此人均资源也非常丰富 B、总量不大,人均不足 C、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D、自然资源大国,人均资源不足 9、综合题:阅读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和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 ⑴从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的名次看,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 ⑵从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来看,我国自然资源的另一基本特征之一是。 ⑶我们应如何对待这一现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