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略)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二、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狭义和广义)

1.广义社会生产关系(狭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2.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①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共同构成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在这

四个环节中,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

③狭义的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④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

有反作用。

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层建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的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科学认识这一规律并揭示其不同阶段的特殊形

式。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P12)

①产生条件

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强制性

4.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的两个特点:①②(P12)

5.经济规律的分类

①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③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6.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的规律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略)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及学习意义(略)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商品的产生和发展(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

2.商品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使用价值的区别:(P23)

①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针对他人或社会有用

③必须交换

3.价值→社会属性(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社会关系)

4.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价值:内在、抽象,通过交换表现

交换价值:外在、具体的表现形式

5.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P24)

统一性:

对立性: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3.具体与抽象劳动的联系:同一劳动的两方面、不可分

4.区别(P26):①作用不同②反映的关系不同③时间范畴不同

5.劳动二重性(理解马政经的枢纽)(P26)

①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为剩余价值理论…

③为其他一系列理论…

四、商品的价值量

1.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①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简单劳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①单位时间产量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②单位产品耗时劳动生产率

③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决定性因素(P29)

4.研究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关系的基本原则: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

提供的价值量相同。

五、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1.人类劳动的根本特征:劳动的社会性

2.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P30)

①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②决定私有制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③决定商品劳动者的命运

第二节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四阶段(P31)

①简单的或偶然的(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原始社会)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表现)

④货币形式((金银商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来表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货币商品的特殊性:

①价值的直接代表

②二重的使用价值(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与货币材料)

二、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首要职能,基本职能,观念货币)

2.流通手段(基本职能,媒介)

①商品——货币——商品(W—G—W)

②货币流通规律(P38)

所需货币量=商品总额(数量x单价)/货币流通速度(次数)

③纸币

1)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本身无价值

2)发行量以所需金属货币量为基础

3)超过→通货膨胀(价格普遍上涨)

4)少于→通货紧缩(价格普遍下跌)

3.贮藏手段(一般等价物的价值,足值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货币量=(代售总价-赊销总价+到期支付额-相抵额)/流通速度

5.世界货币(跨国界)

三、信用货币(P42)

银行券(主要形式)、存款货币(重要形式)、电子货币(虚拟)

四、货币层次(P43)(差别:流动性的程度)

第三节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一、市场经济(市场调节→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形式(P45)

1)基本内容

①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等价交换

2)为什么价格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P46)

①商品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供求变化、突发事件等

②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看…不同商品各自价格变化来看…

③价格始终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它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

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2.价值规律的作用(P46)

①调节各生产部门的配置

②刺激改善技术等

③分化商品生产者(马太效应)

三、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平等互利的本质特点

2.存在于各阶段

3.支配其他商品经济规律

第三章资本及其剩余价值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作为货币:W(商品)-G(货币)- W(商品)

作为资本:G(货币)-W(商品)-G(货币)

1)区别

①流通形式

②流通内容

③流通目的

④流通界限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G-W-G’

①反映商业资本运动形式(G-W’- G’)(P92)→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②反映产业资本运动形式(G-W-G’)(P153)→直接创造剩余价值

③反映生息资本运动形式

2.价值增值的来源(P54)

①劳动力成为特殊商品,其产生增值。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

1.条件

①完全的人身自由

②无任何生活来源

2.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1)特殊性:特殊的使用价值(创造新价值)、特殊的价值(劳动)

2)劳动力价值是个变数:生活资料的生产率、生活资料的构成及数量

第一节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

一、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①劳动属于资本家,具有强制性

②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二、资本价值增值过程(P58)

1.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

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体现资本所有者与雇佣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三、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不增值)

2.可变资本(v) (购买劳动力,会增值)

3.意义:

①剩余价值由可变资本产生

②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依据

四、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1.剩余价值率(m’)(即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不变资本(m’=m/v)

2.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3.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量(m)=剩余价值率(m’)x可变资本(v)第二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延长工作时间)(P61)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提高全社会的额劳动生产

力)(P64)

1.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通过提高自身劳动生产力而获得的个别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及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相对剩余价值。

三、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联系:

①绝对是相对的基础

②绝对是相对的出发点

2.区别:不同时期不同作用

3.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新特点

①m’

②工人实际收入

③生产自动化,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节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一、工资的本质

1.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

①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

②衡量价值,本身无价值

③假如有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是等价还是不等价?

二、工资的形式

1.计时工资

劳动价格=平均日价值/时间

2.计件工资

产品工资单价=日计时工资额/平均日产量

3.计件工资更具隐蔽性(P69)①②③④

三、工资水平及其变动

1.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实际工资体现工人真实收入状况

2.工资的变动趋势

1)总趋势经济危机可能下降

原因①②③④(P70)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别,发达国家更高)

第四章资本积累

第一节资本再生产

一、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

物质资料再生产

内容

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

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二、资本的简单再生产(P76)

1)对简单再生产进行分析

1.m由工人创造

2.(m+v)由工人创造

3.雇佣劳动始终是资本的附属物

2)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资本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生产出的商品满足社会需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

2.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生产出一无所有的劳动者,继续受资本家剥削,

即生产出了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

三、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源泉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实质(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3.资本积累的动因

①内在:追求更多剩余价值

②外在:市场激烈的竞争

4.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P79)

①m’的高低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正相关)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第二节资本积累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

1.资本的技术构成(生产资料/劳动力)

2.资本的价值构成(m/v)

3.资本的有机构成(c/v)

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集中

P81)

1.资本积聚

2.资本集中(强有力杠杆:竞争和信用)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

1)联系:①资本积聚的增长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的加速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2)区别:①资本积聚,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社会资本总额不

②资本积聚慢,资本积累快

第三节相对过剩人口与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的情况

①采用先进技术设备

②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③对高技术水平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绝对的增加原因

①降低体能要求,女性加入

②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

③部分资本家破产,加入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推动资本积累的杠杆

1.可随时调节

2.资本家剥削

3.工人主动提高自身技能

三、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

1.流动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

2.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农业)

3.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无固定职业)

四、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劳动者的贫困化(可略)

1.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产阶级财富积累

资本积累贫富差距加大

无产阶级贫困积累

2.劳动者的贫困化

1)劳动者的绝对贫困化(经济危机或战争时期)

2)劳动者的相对贫困化

第五章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货币资本G)(P92)

1) Pm(生产资料)

G(货币)—W(商品)

(劳动力)

2)所购买两种生产要素比例应恰当

3)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

4)资本价值数量上不变,在形态上由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生产资本P)(P94)

1) Pm

W …P(生产过程)…W’(商品资本)

A

2)生产剩余价值

3)决定性阶段,数量增值,形态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3. 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资本W’)(P96) 1)W’——G’(增值货币资本)

2)实现剩余价值

3)重要阶段,价值量不变,形态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循环形式(P98)

1.货币资本循环

1)以G’为终点,包含剩余价值,故,明确了生产的目的和动机

2)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生产资本循环

1)揭示了剩余价值来源于生产

2)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追求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循环

1)重视流通过程对价值增值的重要作用(实现剩余价值)

4.每个产业的循环都同时处于三个循环形式之中

三、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P100)

1.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原因:①②③

2.连续性的条件:

1)空间并存

2)时间继起

3.各职能形式的继起性和并存性互为前提、互为条件:①②

第二节资本的周转

1.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联系:都是考察资本的运动过程

2.区别:

1)侧重点不同,循环→连续性(不断运动),周转→循环速度(速度

快,则周转次数多)

2)目的不同,循环→各阶段及其对应职能和如何连续,周转→循环速

度快慢对创造剩余价值的意义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P102)

1.资本周转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2.资本周转速度(n=U/u)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资本周转时间(生产和流通)、生产资本

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2.固定资本(价值逐渐转移)

3.流动资本(价值一次性转移)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P105)

1)转移方式

2)周转时间

3)价值回收方式和期限

4)物质更新方式

5.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区别:①②③(P06)

(注意理解表格)

6.固定资本的磨损与折旧

1)有形磨损(价值转移、自然力引起的损失)

2)无形磨损(生产力的提高机器等相对贬值)

3)折旧

三、预付总资本的周转

1.影响:

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比重

2.关系:

1)比重一定:正相关

2)速度一定:与固定资本比重成反相关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快固定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①②③④⑤(P109)

2.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①②(P110)

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及其运动

一、社会总资本的概念(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二、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

1.共同点:运动过程、运动形式、运动目的(P114)

2.区别:

1)个别资本运动→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生产消费、生活消费

2)个别资本运动→预付资本及再生产的部分剩余价值的运动(投于

生产的部分),社会资本运动→预付及全部剩余价值的运动(生产和消

费)

3.研究个别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货币资本

4.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出发点是商品资本:①②(P115)

三、社会资本运动公式

1. G(货币资本)-W(商品)…P(生产资本)…W’(商品资本)

W’

g(普通货币)-w(消费资料)

2.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转化为货币G’(G’=G+g),G用于生产,g用于消费

四、考察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

品的补偿问题)

1.价值补偿→再生产的动力

2.实物补偿→物质基础

五、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P117)

1.价值构成: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注: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是雇佣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出

来的新价值

2.实物构成:生产资料(I)、生活资料(II)

3.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表示:

价值补偿角度:I为生产资料,II为消费资料,c为不变资本,v

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

例:I(v+m)表示价值量等于第I部类工人创造新价值量的生产资

实物补偿角度:I为生产资料,II为生活资料,c为对生产资料的

需求,v为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m为资本家对消

费资料的需求

例:I(v+m)表示第I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①②(P119)

2.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四条必要假设①②③④(P119)

3.社会简单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实现的三大途径:(P121)

1)第I部类内部交换

2)第II部类内部交换

3)两大部类相交换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

1.I(v+m)=IIc.①I(v+m)表示第I部类提供给第II部类的生产资料,

IIc表示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IIc表示第II部类向第

I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I(v+m)表示第I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

费资料的需求。

2.I(c+v+m)=Ic+IIc. I(c+v+m)表示生产资料的总供给,Ic+IIc

表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3.II(c+v+m)=I(v+m)+II(v+m). II(c+v+m)表示生活资料的供

给,I(v+m)+II(v+m)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第三节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中的资本再生产的主要特征:扩大再生产

2.剩余价值:①消费资金 m/x;②积累资金(追加投资)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

1)更多生产资料→再生产

I(c+v+m)>Ic+IIc

生产资料总供给大于两部分所需之和

2)更多消费资料→新增工人消费

II(c+v+m)>I(v+m/x)+II(v+m/x)

消费资料总供给大于两部类资本家和工人所需之和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过程(P123)(注意理解)

1.社会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社会总产品三大实现方式:

1)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2)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3)两大部类相交换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P125)

1.I(v+△v+m/x)=II(c+△c)

2.I(c+v+m)=I(c+△c)+II(c+△c)

3.II(c+v+m)=I(v+△v+m/x)+II(v+△v+m/x)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八大意见(P139)

1)经济结构

2)产业结构

3)自主创新

4)农业发展方式

5)生态文明建设

6)经济社会协调

7)文化产业

8)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第四节经济危机与再生产的周期性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生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2)个别内部的有组织性与全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无组织)

二、社会再生产的周期性(P131)(注意各阶段特征)

1.危机阶段:决定性,销售困难,物价下跌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等。

2.萧条阶段:即停滞阶段,停滞状态,逐步好转。

3.恢复阶段:即复苏阶段,扩大生产,物价回升,增加就业等。

4.高涨阶段:各部门迅速恢复,超过以前水平。

5.周期性爆发原因:(马克思)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的阶段性

6.经济周期理论: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乘数—加

速理论

7.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①②(P133)

三、“二战”以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周期缩短

2.物价上涨

3.再生产周期变形

4.“滞胀”现象

四、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各国应对措施(P135)

1.中国:

1)高新技术产业

2)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业

3)创新,新兴产业

4)经济发展方式

5)国家战略区域发展规划

第七章职能资本和平均利润

第一节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K即(c+v)(P144)

1.W(价值量)=c(旧价值转移)+(v+m)(新价值的凝结)

2.成本价格的意义:①盈亏分界线②竞争的关键

3.掩盖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①剩余价值②价值增值

二、利润(剩余价值)

1.利润与剩余价值的不同点:

1)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利润→全部预付资本

2)剩余价值揭露剥削关系,利润掩盖。

三、利润率(P’)(P146)

1.P’=m/(c+v)x100%

2.P’=m’·v/(c+v)·n

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m’(正相关)

2)资本有机构成

①不同部门:反相关

②同一部门内不同企业:正相关

3)资本周转速度n(正相关)

4)不变资本c的节省(正相关)

第二节产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产业资本之间的竞争(P148)(注意分析)

1.自由竞争:部门内部竞争、部门之间竞争

二、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1.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x100%

2.影响因素:①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

②各部门所占比重

3.平均利润率意义:①经济运动中的一般趋势

②不排斥少数先进获超额利润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P151)

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意义:

1)通过竞争重新瓜分

2)单个所得与所创造不等,但社会总体相等

3)进一步掩盖剥削关系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社会生产价格

生活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c+v+P

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自由竞争时期的具体作用形式(P152)

五、平均利润和社会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P152)

1.理论上

2.实践上

第三节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产生及作用

1.商业资本的产生

1)定义:即商人资本,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独立形式

2)形态:发达商业资本和早期商业资本

3)共同点:①流通领域的职能资本,媒介

②目的→取得商业利润

4)区别:(P153)

②产生的经济条件②功能③牟利手段④利润来源

5)产生的可能性:产业资本循环三阶段的职能不同

2.商业资本的作用

①产业资本家流通资本↓,生产资本↑

②流通费用↓

③流通时间↓

④生产资本周转速度↑

3.消极作用:

①商业资本量↑

②掩盖并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二、商业资本循环及职能(P155)

1.循环公式:G—W’—G’

2.两阶段:

①购买阶段(G—W’),流通领域,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

②销售阶段(W’—G’),生产或生活领域,商业资本家→消费

三、商业利润(P156)

1.商业利润的来源:生产领域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商业利润量的规定(注意计算题)

①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

本+商业资本)

②社会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

3.商业资本与商业雇员的关系:雇员→被剥削

四、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P158)(注意理解,计算题)

1.生产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①生产性流通费用:能增值

②P’=利润总量/资本总量

2.纯粹性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①纯粹行流通费用:不增值,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②P’=(利润总量-纯粹流通费用)/资本总量

第八章生息资本与利息

第一节借贷资本与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高利贷(发达市场经济之前)

1.生息资本

借贷资本(发达市场经济中)

2.两者区别:①经济条件②形成基础③贷款对象④借款目的⑤利息来

源与大小⑥体现的经济关系

二、借贷资本的特点(P166)

1.借贷资本是一种资本商品

2.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财产的资本,即所有权资本

3.借贷资本是最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三、利息与利息率

1.利息及其来源(一部分剩余价值)

2.利息及其影响因素

①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x100%

②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③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水平、借贷资本供求状况、法律和习惯

3.平均利息率的趋势↓: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

第二节银行资本与金融体系

一、商业信用(职能资本家之间)(P169)

1.产生及发展原因:

①产业资本循环和周转的需要

②商业资本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2.工具: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

3.特点:

①对象是待实现商品资本

②债权人与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

③依赖生产流通状况

4.作用:

①加速商品周转

②促进资本再生产

5.局限性:

①借贷规模、范围、期限受限

②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二、银行信用(P171)

1.银行信用及其特点

1)①债权人是银行家,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

②对象为货币资本

③数额较大,时间较长

2)优点:(注意与商业信用比较)

①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及周转的限制

②不受流转方向的限制

2.银行的职能与业务(P171)

1)银行主要职能(货币借贷关系中的中介):

集中闲散资本、贷放给借贷者

2)银行经营业务(实现职能):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信用业务(主要业务)

资产业务(发放贷款)

非现金结算(转账类,包括“消费信用卡”形式)结算业务

现金结算(现金类)

3)银行贷款方式:

①期票贴现

②抵押贷款(代售商品、期票、提货单、各种有价证券、不动产)

③信用贷款(利息率较高)

④长期投资(购买企业股票,债权与债务关系→股东和所有者)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P172)

1.银行利润的来源:放款利息与存款利息差(根源是剩余价值)

2.银行资本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

①所贷资本已参与利润率平均化

②实际是放款利息

四、银行体系与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

1.银行体系(P173)

1)商业银行(营利)

2)投资银行(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营利)

①作用: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

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

②特点:a.属于金融服务业(区别一般中介标志)

B.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区别商业银行的标志)

3)中央银行(非营利,所处地位和性质决定)

①职能: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

②特点:a.是“发币银行”

b.是“银行中的银行”,“最后贷款者”

C.是“国家的银行”

4)政策性银行(非营利)

①三大政策性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2.非银行金融业(证券、保险、信托投资)

1)证券(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协会、金融机构)

2)保险(主要险种:财产、人身、责任保险)

3)信托投资

与委托投资的不同:

a.资金来源:信托→自由资金及长期信托资金,委托→投资保险金

b.利润来源:信托→利润分配、承担风险,委托→手续费,不承担风险

3. (最大区别)创造信用能力非银行<银行

银行与非银行区别

(业务角度)非银行不吸收存款第三节股份公司与虚拟资本(略)

第九章地租及其形式

第一节土地所有权及其实现

一、土地所有制及其形成(P185)

1.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改革道路:

1)资本原始积累(英国)

2)封建地主经济逐渐蜕变的改良道路(普鲁士式道路)

a.特点:封建地主改良、雇佣劳动力

b.保留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发展缓慢

c.主要国家:普鲁士、俄国、意大利、日本

3)消灭封建地主经济的革命道路(美国式道路)

a.特点: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地主经济→建立资本主义经济

b.彻底消灭旧式封建地主经济,发展迅速

c.主要国家:美国、法国

4)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不同:(P186)

a.存在阶级不同

b.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不同

c.生产者不同

二、地租的本质(P187)

1.资本主义地租来源: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农业超额利润

的转化形式

2.市场经济地租与封建地租区别:

①存在基础不同

②封建地租→全部剩余劳动,市场经济地租→剩余价值一部分

③封建地租→两阶级对立,市场经济地租→三个阶级对立

3.租金与地租的区别:

地租

租金土地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

农业资本家的部分平均利润

农业工人的部分工资

第二节地租的两种形式

一、级差地租

1.级差地租的形成(P188)

1)条件:土地的等级差别(土地的自然条件)

2)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是有限的)

3)来源: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2.级差地租的两种形态

1)级差地租I(土地肥沃程度及地理位置,自然条件)

2)级差地租II(追加投资,人为原因)

3)联系:a.级差地租I先于级差地租II

b.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和出发点

c.本质是相同的

4)区别:形成条件、归谁所有

二、绝对地租(P192)

1.产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3.来源: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4.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后的来源:

①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及农业工人工资的部分扣除

②农产品的垄断价格

第三节土地价格与地租的变化

一、垄断地租(略)

二、矿山地租和建筑地租(略)

三、土地价格(P195)

1.土地价格=地租量/存款利息率

2.土地价格的特性:①价格基础②形成时间③取决于地产需求④地区

性及地域性明显⑤低价形成市场的补充性⑥总体趋势↑⑦一般不具折旧

现象

3.中国地价:主要是土地使用权价格,而不是土地所有权价格

四、土地市场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地价上涨原因:①地租↑②利润率↓③土地需求↑

2.城市地租特点:①土地位置(决定性因素)

②土地所有者对建筑地段地租的产生处于被动地位

③建筑地段地租存在垄断地租

第十章垄断资本及其发展

第一节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P203)

1.垄断的形成(生产集中→垄断)

1)垄断组织形式:(多选题)

a.卡特尔

b.辛迪加

c.托拉斯

d.康采恩

e.混合联合公司

2)垄断并未消除竞争原因:①②③(P205)

2.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1)垄断利润通过垄断价格实现

2)垄断价格:垄断高价(卖出)、垄断低价(买进)

3.垄断利润的来源:①内部创造剩余价值

②非内部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③扩张→掠夺一部分价值

④国家财政补贴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1.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

1)基础:工业生产的集中

2)实现方式:银行内部竞争(竞争方式P206)

2.银行的新作用和金融资本的形成

1)作用:①垄断形成前→中介

②垄断形成后→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作用更广

2)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银行垄断资本

3)金融资本形成途径:①资本相互渗透(互占股票)

②人事相互渗透(互派人员)

3.金融寡头的统治

经济领域:“参与制”(掌握一定数量股票)

方式

政治领域:“人事结合”(担任政府要职,或聘请离任官员)

三、资本输出(P208)

1.资本输出的客观必然性

1)必要性:①“过剩”资本②商品输出、市场③资本利润率、垄断原料来源④各国联系

2)可能性:①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②商品经济发展充分

2.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其后果

1)形式:借贷资本输出(提供贷款)、生产资本输出(办企业)

2)作用:(P209)

A.输出国:利:①获利②世界统治

弊:①国内经济②竞争激化国家间矛盾

B.输入国:利: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先进经验、技术③缓解资本短缺问题

弊:①污染②被操控③市场被抢占

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分割世界

1.基本形式:国际卡特尔(主要)、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

2.国际垄断同盟的形成不能消除竞争:①②(P210)

第二节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迅速发展的原因

1.国家垄断资本:国家政权+私人垄断资本

2.产生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②规模巨大企业的出现③

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家协调

二、国家垄断资本的基本形式

1.主要形式:①国有垄断企业(国有企业)(国家直接投资)

②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有及私人垄断资本)(国家购买

私人股票、私人购买国有股票、国私联合投资)

③国家调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经

济计划)

三、国家垄断资本的作用和局限性(P213)

1.促进作用:①生产力发展基础性条件

②市场扩大有利条件

③缓和矛盾

2.局限性:①不能完全消除生产部门比例破坏与经济结构失调

②无法从根本改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第三节垄断资本的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略)

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关系论文

浅析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摘要:在社会分工出现之后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逐渐形成了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两种不同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效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in the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fter gradually appear differentiation, and gradually formed a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heories. wester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economics hav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our country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in the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theory, the western economics effective experience, promot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key words: western economics, political economics 从17世纪初开始,经济学理论逐步分化。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在17世纪得到了充分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逐步出现,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为了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现象,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并分化出了专业性较强的经济学分支。最先分化出来的经济学分支是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社会经济学论文-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社会学论文 学院:木材工业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张正民 学号:100403326

当代体系下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式,讨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华、经济危机、政治与经济 正文: 首先,关于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政治经济学论文之我看剩余价值论

我看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 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作为一名理科生,我对于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不多,初次接触政治经济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好多,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动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书上,我们可以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论基础上的辩证方法亦称唯物辩证法,在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法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运动,揭示其本质及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论原理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一种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用它来评价社会经济制度的先进和落后,评价某一阶级的进步与反动,是看其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 我见之劳动价值论 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诞生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代经济生活并未超出劳动价值论涵盖的范畴,反而为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拙,而且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理论依据;不仅为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供了重要指导,而且成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经济学原理论文

价格对生活的作用 傅杰 摘要:价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决定所付出的钱而已,但实际上价格的作用不仅局限在此。许多你看的见的、看不见的市场的规律和理性消费者的顾虑,很多都来源于价格。但大多数人对价格的本质还存有疑虑,究竟是价值决定价格,还是市场的供求决定价格?电费和水费设置的原因、黄牛对于市场的作用,都和你直观的理解有所不同。 关键词:价格;市场;火车票;黄牛 一、价格由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一)价格与价值、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商品的价格是由它的价值决定的,而价值又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际上,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价格,是在纵向地看待商品的价格,不是横向看待,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反应的是一种横向的比较。比如这瓶水的价格,是由你对这瓶水的需求所决定的,和这瓶水旁边的其他水也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景区的水价格比较贵的原因。 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上述的问题,景区的水比较贵,是因为景区路途离市中心较远,运输成本和贩卖风险大,所以消耗在它身上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时间比较多,因此这瓶水的价值就大,价格也高。这是一种纵向的思考。我们再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这瓶水的价格之所以高,不仅仅因为是你口渴,十分想喝这瓶水,同时你旁边的人也想喝这瓶水。你和你旁边的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瓶水的价格,再加上商家对这瓶水的供应,双方共同决定了这瓶水的价格远高于建议零售价。这就是在横向的思考。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和市场的价格理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只是思考的角度不同,分别只能对特定的问题做出解释,毕竟横向的纵向的思考都不完全。 (二)价格的本质 那么价格到底是有谁决定呢?火车票价、水费、电价到底是由谁制定的呢? 谈到这个问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四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名词解释: (1)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有结成一定的关系进行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活动,才能和自然界发生联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这种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3)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 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4)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相互制约、互相依赖,构成生产过程的矛盾运动。 (5)经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 的联系。 (6)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里,会有许多个特有经济规律存在并发生作用,它们和 共有经济规律一起构成该社会经济制度的规律体系。在这些规律里,有一个起着决定作用的经济规律,即基本经济规律。 (7)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即首先收集和 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8)矛盾分析法: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 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通过这些矛盾的分析,能揭示简单商品经济转化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化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人们只有首先发生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后才能同自然界发生联系。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又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一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就是这四个环节的辩证统一过程。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这一整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所谓生产,是指以一定关系结合起来的人们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关系构成生产关系,这一生产关系既包括劳动者在分工协作基础上互相交换其活动与能力的关系,也包括社会生产各部门、企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协作关系以及人们对生产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分配,有什么样性质的生产关系,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它体现人们对产品的所有权关系。其次,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能力的交换,以及一般产品和商品的交换。前者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后者则是联结生产、分配、消费的中间环节。没有生产发展和社会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考试试题(A卷) (本试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11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给分)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 A、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B、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C、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D、上层建筑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A、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B、劳动工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劳动资料、生产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3、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 A、必要劳动 B、具体劳动 C、抽象劳动 D、剩余劳动 4、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A、成正比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不成比例 5、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 A、贵金属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观念的货币 D、现实的货币 6、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商品的价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效用 D、商品的成本 7、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 D、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8、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 A、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B、不变资本的比率 C、可变资本的比率 D、固定资本的比率 9、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等价交换和不等价交换的矛盾 B、货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矛盾 C、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D、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矛盾 10、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 A、生产时间和销售时间 B、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 D、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研究论文

政治经济学的生产方式研究论文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既是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体系构建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我国经济理论界长期争论并且一直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自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许涤新、王学文和方文和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为主要代表的我国经济理论界对这一重要问题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一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除了生产关系是否还包括生产力;二是生产方式是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末期,由于“左”的思想和理论的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这一重要问题的科学探讨长时期中断了,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教条一直在我国经济理论界占据统治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和持续的探讨,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成果是突破了以往把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只局限于生产关系的传统观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论述而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把生产方式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研究对象。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大体上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一、拨乱反正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术界对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的探讨主要是拨乱反正,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破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教条,恢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论观点;二是否定了斯大林关于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的传统观点,科学阐述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范畴的基本涵义与具体内容。在这两方面的探讨中首当其冲的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家驹先生。1980—1981年,马家驹先生先后在《经济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题为《生产方式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最先提出了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新见解。他十分明确地提出,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规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特定生产方式及其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单选题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在劳动过程中,三个要素中,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总和叫生产资料。 3.社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4.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资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构成要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等; 5.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最主要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 6.生产关系也称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7.生产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8.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结合方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也是衡量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在于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1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11.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14.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15.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1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17.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18.价格与价值既相背离又趋于一致,是价格机制的实现形式。 19.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 20.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矛盾的条件。2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2.相对剩余价值: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3.资本主义工资有两种基本形式: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24.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26.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27.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8.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29.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单个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条途径来实现的。 30.产业资本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31.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32.资本的周转速度和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