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领土主权理论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网络和新技术的进步、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国际反恐等诸多国际性问题日益严重,不断冲破或淡化传统的国家疆界,对国家领土主权形成多方面的挑战。超国家组织、机构对国内政治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跨国公司弱化了传统国家主权。因特网使国家的有形边界变得异常脆弱。国际关系的日益制度化,也不断挤压国家主权的生存空间,迫使民族国家不得不让渡一些治理的权利。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对传统的领土主权予以有限限制的新情况。其一,目前国际法中针对所有或大多数国家领土主权提出了一般性限制。国家不得禁止外国船舶在其领海内的无害通过;国家不得允许任何人在其领土内从事有害他国的行为等。这些限制直接约束

了国家属地管辖权的行使。其二,对国家在本国领土以及管辖范围内从事某些特定活动的限制。二战以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各国在工业生产、核能利用、外空探索以及国际海底区域开发等领域的活动日益频繁。就后果而言,这些活动大多具有极大的致害风险,所引起的损害后果不仅会对别国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类生存系统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造成直接威胁,从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并由此提出了国家从事国际法未加禁止的活动所造成损害的责任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际社会做出了积极努力,促成了国际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其三,国际环境法还在确认国家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权利和开发主权权利的基础上,将相互合作、共同保护人类环境确认为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

尽管如此,主权国家始终保有领土,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不可侵犯也从未招致任何质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于公然否认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性。因此,领土主权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始终是国际关系的基石。同时,从国际关系实践看,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中干预他国事务的现象虽并不少见,但是公然发动侵略战争或以其他方式公然侵犯别国领土主权的事件却鲜有发生。即使发生,国际社会也会依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迫使侵略者就其侵略行为给他国造成的损失予以赔偿,当年伊拉克入侵邻国科威特引起的严重后果就是典型例证。以国家领土边界划分的领土主权,始终处于国家主权的核心地位。国家疆界是识别一个主权国家身份的首要标志,对它的有效控制与维护是国际社会承认国家合法性的前提。就此意义而言,今天,中国国家安全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维护

中国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与安全。

二、对中国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与安全的再认识

对中国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与安全的认识,应当澄清的一些史实与观念。

(一)我们所说的中国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和安全问题实际是一个历史过程。这一点,仅以我们现在还看得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中华民国”地图之间存在的巨大领土差异即可感知。事实上,由此可以前溯到清朝康熙年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那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以近代主权国家的身份、角色与外国签订的双边国际条约,以界定国家边界。那是中国第一次从古代走出来,与近代的国际体系和外部世界打交道,而此时的中国面对的已是虎豹觊觎的西方列强。从那以来,特别是到了晚清1840年以后,以宗藩朝贡华夷体制为特征、以中国的中央政权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国际体系,在与西方国家主导的威斯特伐利亚国际关系体系发生的历史碰撞中,一败涂地。中国遭受了一系列丧权辱国之痛,其特征就是因不

断的战争的失败、政治的失败、外交的失败,使中国不断地与西方列强签订种种的不平等条约,甚至被迫割让领土。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政府实际拥有和控制的有效行政司法管辖空间和国家领土在不断缩小。这个进程,除去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个屈辱的故事,也包括了中国人和中国的政府开始认知世界,。并且开始认识一承认一接纳国际法及其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一尽管是出于被迫。厘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中国要身处国际体系,包括与周边国家打交道,就不得不承认现行的国际体系,承认现行的国际法体系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原则。

(二)有一点需要给予说明的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暨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曾一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出现过近代以来短暂的空前完整和统一。当时的中国曾一度跻身世界五大强国之列,遂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藉此历史时机,其时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举废除了1840年以来晚清政府同西方列强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此点之历史重大意义,今人是应予以充分认识的。例如,今天我们说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依据的国际法理据,就来自1945年前后大国之间有关远东战后国际政治安排及日本投降的一系

列国际文件。再如,1946年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其时的中华民国内政部,会同海军部和广东省政府,分别委派肖次尹和麦蕴瑜为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专员,前往接管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并在岛上树立主权碑。1947年,中国内政部重新命名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全部岛礁沙滩名称共159个,并公布施行。这些无疑已成为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南海主权诉求坚实的国内法和国际法基础。

(三)今天我们所论及的中国国家领土主权,是以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作为中国的领土主权空间诉求的,其为中国的法律赋予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当然也应当是完整、统一和安全的。然而,毋庸讳言,就目前而言这三者都尚未达致。首先,为中国国内法所规定和诉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领土并不完整,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并不完整。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完成与所有邻国的划界勘界,尚与一些周边邻国存在重大的领土主权纠纷,其中尚有大面积的中国领土,即已被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领土(陆地与海域),长期以来为外国占有或者实际控制。这样的状态,说明中国的领土主权还远谈不上完整。其二,中国的国家领土主权尚未实现统一,这主要就是指台海两岸两个政治实体的分离分治现实。,其三,中国国家领土主权尚存在重大的现实安全问题及安全隐患。回顾60多年来的中国周边外交关系,其总体而言是和平的、和睦的,但无可否认,中国也曾经多次因为领土主权纠纷,与邻国发生战争。中印、中苏、中越之间都发生过陆地边界战争,中国还与越南和菲律宾先后就南海的主权争议爆发过海上军事冲突。因此,只要仍存在着与周边邻国的领土主权争议,中国领土主权的现实安全及安全隐患就将一直存在。

所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统一和安全都尚未实现,而且这些问题在短时期内尚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环顾其他被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性大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存在如此重大的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统一和安全问题。因此,仅就这一点而言,很难说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也很难说中国已是“强国外交凸显”。

三、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国家领土主权问题

(一)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国家领土主权形势依然严峻

1.迄今为止,我国与周边邻国仍然有大量尚未划定的陆地边境,争议双方对这些共同边界尚存在着极大的领土主权争议。目前,中国与印度、不丹尚未进行过边界划界。其中,中印双方对于中印边界地区的领土主权争议,已成为中国领土主权历史遗留问题中最重大的现实问题,总共涉及大约12.5万平方公里有争议陆地面积。中印之间几十年来一直在边界问题上进行艰苦的政治、外交纠缠,甚至发生过重大的军事冲突,潜在的战争可能性至今也并未完全排除。中印边界虽然尚未划定,但两国都同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法解决边界问题,而且,采取措施缓和边界局势,维护边界稳定。两国于1993年和1996年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05年4月,两国正式签署了《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2006年7月6日,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重新开放。这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说明中印边境可以在边界争议尚没有得到解决的时候,保持正常的边境秩序。

2.相比之下,中国的海洋领土主权问题更为严重。我国的近海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东测太平洋海域,此外还有我国法律及国际法所规定的相关大陆架海域及200海里经济海域。中国的海洋国土,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丰厚,极具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作为国际海洋通道,其战略意义尤为重要。资源的争夺及对于国际战略通道的控制,将使中国海上划界问题的解决变得旷日持久,也将使海权斗争更趋复杂化和激烈化。

目前,除中越之间的北部湾海域已成功进行签约划界之外,我国与8个海上邻国均有海洋争端,争议海域面积达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海域辖区的1/2。我国与日本之间存在着东海划界及钓鱼岛主权争议问题。东海大陆架是我国的自然延伸,77万平方公里的东海海区中应归我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却提出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近年,我国在东海海域争端问题上不断与日本发生外交纠纷,中日间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看来也是短期内无法获得解决的。中朝、中韩之间在我国黄海、东海海域也存有主权争议。在黄海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我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在海域划界问题上,中国主张按自然延伸原则划界,可是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韩国在黄海上对于中国主张中间线原则,而在东海与日本的争端中,却主张采用自然延伸原则。1991年5月至8月间,韩国在没有与中国达成协议的情况下,连续在中方黄海水域进行石油钻探活动。2004年7月,韩国还联合日本,在中国东海中方一侧的大陆架进行石油钻探。此外,中韩还在两国专属经济区主张重叠区域的苏岩礁问题上存在争议。近年韩国单方面在苏岩礁上建设了大型建筑物,并将其称为“韩国离於岛综合海洋科学基地”。显然,这种情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中国南海广大海域的领土纠纷则更为棘手,不仅所涉及海域广袤,而且涉及了五个主权国家及中国台湾当局。中国南海主要有东沙、中沙、西沙、南沙四部分,其中东沙群岛主要岛屿和岛礁,现在台湾当局实际控制中,西沙群岛基本上被我控制,目前主要存在争端的是南沙群岛。目前对南沙群岛提出主权诉求的是“五国六方”,即中国(包括台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也在最近申请国际海洋法提交海洋主权报表中,第一次隐约提出对南沙的诉求。在争端五国中,中国和越南坚持对全部中国南海海域提出主权诉求,其他国家只是对部分海区提出诉求。

目前对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现状,越南是最多的,越南实际控制了南沙20多个岛礁,包括面积广阔的海域,而且越南最近20年来不断从中攫取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资源。自1994年越南因此而快速成为了石油净出口国家,以至中国近年还从越南进口石油。此外,南沙群岛海区的绝大部分岛礁目前都为其他当事国家实际控制占领,并大量开采资源攫取丰厚的经济利益。这些情况十分严峻,并且,我国将面临中国与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旷日持久无法解决的局面。

3.我国尚存在世界上极为独特的国内特殊边界问题。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各行政区划之间的边界应采取统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国内法规定,纳入国内行政管理体系。但是,基于历史的、政治的、法律等各方面的原因,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的边界,大陆与台湾(以及澎、金、马诸岛)之间的边界采取特殊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二)新世纪的新形势与新问题

在21世纪新的国际环境中,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着许多新的国际法问题。在传统国际法的框架下,凡是国家主权尚未进入的区域,被视为主权的保留范围。基于先占原则等领土取得和变更方式的合法性,只要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任何国家都可以通过发现及“先占”,对其领土以外的“无主”区域主张主权,将其纳入自己的主权范畴,由此给主权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张留出了余地。在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国际环境法、国际海洋法、国际发展法等一系列新兴法律部门的崛起,国际法的客体也在不断扩展,传统的国家保留范围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国际法的客体范畴。当代国际法律秩序发展的一个重要迹象,是国际法客体的日益扩大与国家“保留范围”的相对缩小。目前,根据环境法、海洋法、外层空间法等多个国际法的相关规定,传统国家主权从未涉及处于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许多领域,诸如极地、外层空间、公海、国际海床洋底等都已经被纳入国际法的客体范畴,并以“无主物”、“共有物”、“人类共同财产”以及“人类共同遗产”三种类型确认了这些领域作为“全球公域”的法律地位。“全球公域”在国际法上的共同特点是强调其为全人类共同所有,必须为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而共同开发和利用,并排斥或禁止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其主张主权权利。据此规定,这些区域从此成为国家主权的禁区,任何国家不得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优势在这些区域主张主权,这无疑是对主权空间范围扩张的一大限制。但是,同时这些“全球公域”也成为了由主权国家“国际共享”的“新边疆”。

由于中国国家实力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家利益逐渐溢出传统领土边界,使得在我们的传统国界之外,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寓涵于国际共同主权之中的种种崭新的中国国家主权利益。这些新的东西即包括上述提及的国际海洋通道、国际共同海域、国际海底、南北极地、外层空间等等。国际海洋通道涉及日益增长的中国贸易或其他船只的安全通过问题,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际法规定,国际海域是由世界所有主权国家分享的,其中当然是有中国一份的。海底资源正在被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迄今为止,国际法规定国际海底为国际社会所共享,然而从技术上讲,只有少数海洋科学先进的大国能够或者已经开始着手海底资源的开发和享用。中国当然应对国际共享的国际海底中的自身权利提出主张并加以维护。整个南极大陆和北冰洋海域也是国际共享的,先进国家早已经将足迹踏上了南北极地。最近几年,围绕北冰洋的国际争夺已经在周边国家之间展开。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挪威、

丹麦,甚至日本都对相应的北冰洋海域提出各自的诉求,俄罗斯人甚至将钛金属的国旗插到了北冰洋海底,为此,西方国家之间,如美国和加拿大之间,还有挪威之间也都出现了很多的矛盾,而两极海域和大陆是国际共享的,中国应该表达自己的权益诉求并付诸一些实质性的行动。传统上所说的国家领土主权,包括陆地领土、水域领土和与领土主权国境线垂直的大气层以内的领空。现在随着宇航、外太空科技的发展,在大气层之外的外层空间,目前国际法规定也为国际共享。中国已跻身于比较先进的航太科技的大国行列之一,但与美国、俄罗斯这样的先进国家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在外层空间的国家权益诉求也应当付诸行动。此外,我们应该更加积极的参与这方面国际制度的制定,这才是切实有效地维护为国际共享部分的中国国家主权权益的有效途径。这不仅仅是一种国际共享,也是一种责任,是作为一个大国的中国,能够对人类文明建设做出的贡献。

(三)相关的法律建设和教育公众问题迫在眉睫

与我国的领土主权问题的严峻现实相比较,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也显得明显的不足与缺失。目前涉及中国领土主权问题的国内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条约程序法》相关条款中所规定的一些原则性法律规定;与12个相

邻国家签订的相关陆地边界条约;与越南签订的北部湾海域划界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基线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不丹王国政府关于在中不边境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中印两国《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和《解决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条例》等等。

笔者认为,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条款,对于中国领土主权统一、完整、安全的表述既不清晰,也不充分,存在做出重要修正与完善的空间。在上述其他法律法规中,中国政府关于领海基线的声明,目前还仅限于对大陆领海的部分基线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线做出了权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所规定的其他大片中国领海基线的权界尚付阙如,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的相关权益空间自然也无法得以权界;有关中国领空主权的法律尚缺;因中印、中不(丹)尚未划界,故中国陆地领土主权边界的法律权界尚不完整;有关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包括涉及国界地图的测绘、公布、出版等)的法律法规空缺等等。

这里,还有一个教育公众的问题,其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一个极其艰巨的历史任务。例如,在未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以及在解决南海多边领土主权争端中,需要大力培育中国公众对于解决领土主权纠纷的正确意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国民的国际法意识和普及相应的知识,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比如,在南海争端中,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各方在南海争端各自所持的国际法依据,然后采取相应的立场。其实,国际法即使在欧洲也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近代的国际体系实际也是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过去150年以来,中国人及历届中国政府对国际法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的认识、承认、接受、接纳并且融入的过程。今天,当中国改革开放历经30多年深刻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之后,中国人发现,国际社会不仅是有规制的,而且随着国际法的硬化,它的约束力和强制

性正越来越大。正是在中国承认和接受国际法这个进程中,随着国力的强大和自身分量的加重,中国已步入了积极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与改革的新的历史进程。

(四)坚持以和平的、外交的方式妥善解决边界问题

1.应当坚持以和平的、外交的方式妥善解决边界问题。在当代国际社会中,当相邻主权国家间存在领土主权争议与纠纷时,通常通过和平的、外交的方式或国际仲裁的方式加以解决。反之,即只有述诸武力,以战争的方式解决,只是此种方式在现代国际环境中已越来越受到摒弃,也不断被实践所证明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并且通常是无效的。以中国外交为例,新中国建国60年来,中印、中苏、中越之间都曾因领土主权纠纷发生过陆地边界战争,中国还曾与越南和菲律宾先后就南海的主权争议爆发过海上军事冲突。然而,中国与前苏联国家(俄、哈、吉、塔)领土主权问题的解决,中国与越南陆地边界问题的解决,中国与越南北部湾海域争端的解决,以及中国与十几个陆地接壤国家疆界的成功划定,并不是以战争方式,而恰恰是以谈判的方式、外交的方式得以最终解决的。这些,都为今后解决中印领土争端,以及与相邻国家解决东海和南海的海洋领土主权的争端,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所谓不打不成交,似乎是只有打过仗才知道和平的必要与弥足珍贵。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现代国际环境中,战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同时,即使发生过战争的国家也仍然可以通过和平的、外交的手段最终划定边界。一部欧洲近代史证明了这一点。中俄和中越划界的经验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1960年代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当时中苏为边界纠纷大动干戈。仔细分析当时中苏双方实力,苏联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中国,但最终中俄边界的划定,中俄哈吉塔之间数千公里的划界问题得以彻底解决,并没有通过武力而是通过外交方

式解决的。中越之间也是如此。1979年之后中越就边境问题进行了10年的战争,即使到今天,中国和越南的实力也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中越陆地边界的划定也并没有因为中国与越南之间国家实力大小、强弱悬殊,强大的一方便可以通过武力拿回领土。相反,中越陆地边界及北部湾海域边界的划定,最终也是通过外交方式解决的,同时也为双方进一步的海域边界的划界积累了善意和经验。1950年代,中国和印度都是亚洲的新兴国家,但在1962年边界战争之后,中印关系长期处于不正常的状态。近年,中印关系有了长足的发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历史时机日益成熟。借鉴上述经验,中印之间仍然可以,相信也可以创造条件以和平的方式、外交的途径最终解决双方的边界纠纷。

2.解决边境问题要充分利用和抓住国内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变化中的历史契机,即所谓“战略天窗期”。不妨设想一下,若没有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中俄之间边界的划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中顺利完成。中越划界,如果没有最近十年或更长时间内,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大的友好关系和战略互相依靠的大的国际格局及和平大环境的营造,中越之间陆地边界的划定也是不可能那么顺利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战略天窗期”。仍以中印关系为例。现在的中印两国都进入了经济持续繁荣、国家复兴和成长举世瞩目的时期,而中印关系也处在中印建交6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国际社会对中印两国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时候,实际上中印是走到了一个有条件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天窗期”。天窗打开了,机会稍纵即逝。历史时机一旦错过,而后各自国内环境变化了,或者是国际大环境变了,就不再有这么好的机遇了,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

来。当然,与周边国家划界谈判的成功,除了依赖于国际大环境的有利变化,最根本的条件仍然是国内环境的建设。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力空前增强。现实的中国可以说是处于1840年以来国力最强大,国际地位、角色、分量、身份最优越的时期,而且其增长的势头是举世瞩目的。有了这样坚实的国内政治、经济、外交、公民社会的成长等根本的国内环境,我们才能有底,才有坚实的基础,手里才有资本、有砝码去跟别人谈。这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根本。

3.划界谈判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外交业务。外交谈判的特征是和平性,另外谈判本身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有智慧,要有技巧,要有经验,要有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这一系列的专业才能。在谈判中,应该着眼于战略大局,着眼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有进有退、有得有失、有予有取、有理有据,充分照顾对方的利益关切,关照历史但不纠缠于历史,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才能使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划界问题取得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纠纷。

从国家安全到人的安全——论非传统安全理念及其局限性

2011年5月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崔建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理论和美国核战略;阮春良,解放军国际关 系学院一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非传统安全与网络情报。 从“国家安全”到“人的安全” ———论“非传统安全”理念及其局限性 崔建树 阮春良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历史性演进的结果,也是传统安全内涵的“超越”。我们在研究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性,对民族国家来说,传统安全问题依然是其政治军事政策的中心。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传统安全;个人安全[中图分类号] 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11]专辑-0054-02 “非传统安全”(Non -Traditional Security ,NTS )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国内学术界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它力图超越传统安全理论将国家作为研究核心的范式,主张将焦点集中于“人的安全”。但在现实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无政府国际体系中,“非传统安全”理论能实现自己的超越目标吗?本文试图通过研究非传统安全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其核心观点来回答这一问题。 一、超越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理念的兴起 自1943年沃尔特·李普曼提出“国家安全”以来,美国学术界普遍把国家安全定义为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外来威胁。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能威胁一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力量非国家莫属。所以,那时的国家安全几乎等同于军事安全,国家安全研究也几乎等同于战略研究。20世纪60年代,因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美国掀起了国家安全研究高潮。在福特基金会董事长麦乔治·邦迪(McGeorge Bundy )的倡议下,美国的名牌大学和智库纷纷设立国际安全和军备控制研究机构。美国一些著名期刊,如《外交季刊》、《当前安全政策》(Contemporary Security Policy )和《国际安全》等纷纷刊载与国家安全相关的论文,形成美国国际安全研究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美国安全研究的中心是 “威胁观念中的政治性要素以及对主权国家关系的管理”,而经济对安全的影响、 国家制度及价值观等只是安全研究中的边缘性课题。在当时研究国际安全的学者看来,时下讨论热烈的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只是 “生态问题”,与国际安全研究关系不大。总之,在冷战结束前,国际关系学术界虽然就安全的内涵有争议,但压倒性的安全观念是防止国家间的军事冲突和战争。 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研究开始发生变化。1980年出台的 “布伦特报告”(Brandt Report )是对传统安全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它首次提出用“非传统的方法”审示安全问题, 并建议各国应该更多地重视“非传统安全”问题。此后,传统以军事安全为主的“国家中心主义”安全理论开始受到挑战。但 “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兴盛还是在冷战结束之后。原因有三:第一,随着冷战的结束,人们在摆脱了核大战的阴影之后开始向往更安全的生活。在此背景下, 对抗时代不为人所重视或不如防止核大战及大国战争等更为急迫的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非传统安全”(NTS )的兴起,是时代变化的产物。第二,冷战结束后的安全威胁确实发生了变化。如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造成美国上千人的死亡。再以2003年3月爆发的SARS 危机为例。危机爆发时,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没有受到任何外部威胁, 但人民群众的生命则处于严重不安全状态。上述两个例子典型地说明了传统安全研究的局限性及加强非传统安全研究的必要性。第三,自上世纪70年代起,全球化进程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推进,出现了真正的“五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全球化这只无形之手的推动下,政治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活动,国际社会内部不同层次的行为体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国际政治活动, 传统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所划分4 5

非传统安全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安全问题 经贸学院财政0701班杨珍珍 20074910222 摘要: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面临的许多传统安全问题已经开始出现新的趋势,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也已经出现,典型的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本文着眼于对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文化安全三个问题做比较重点的探讨,提出一些看法和展望。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经济安全恐怖主义文化安全 一、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1、当前传统安全的新趋势 由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的安全问题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有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保持高发态势;国际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核扩散和军备控制形势依然严峻。 2、非传统安全的内涵与危害 非传统安全是相对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传统安全威胁而言的,指除此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典型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有恐怖主义;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等。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指国民经济能够抗御国内外各种经济风险而保持平稳有序运行的态势,包括金融安全、能源安全、贸易安全、粮食安全等。 恐怖主义是实施者对非武装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通过将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行为。

文化安全就是文化主权的安全,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保持传统语言、文化、社会团体、宗教、民族认同和习俗的能力。 二、经济安全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谈到国家安全时,考虑的只是政治安全、军事安全、技术安全等,很少把它与经济安全联系起来。当一国经济规模很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经济安全的重要性某种程度甚至比一般的国防机密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还大。 很多人的经济安全意识很差,,在其他国家看来是经济机密的一些东西,中国却门洞大开,无意中泄密的事情很多。境外利益集团一般通过在华机构和个人进行利益输送、政策游说以及商业情报的搜集等方式来获取中国的经济情报。发达国家的政策游说一般都制定有一整套制度和程序来规范游说活动,而中国在这方面却显得非常混乱。 由于西方掌握着国际经济的话语权和规则,为了进入国际市场,很多中国公司主动请国外投行、会计师事务所或评级机构进行咨询、审计、评级,这当中很多核心数据与规划等重要商业机密被其所获。 鉴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级政府控制着巨大的社会资源和政策资源,中国将会越来越吸引一些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向华派出间谍刺探经济情报,行贿政府官员和相关企业领导人。而无论是商业贿赂还是通过其他方式窃取经济情报,都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危害。 跨国企业窃取中国商业机密的方式,一是通过在华外国企业商会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对国家有关部门的决策施加影响;二是通过在中国的渠道寻找利益代言人。几乎所有跨国公司的驻华代表,都有在相关部门或大型企业任职的经历。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在中国政府内部寻求代理人。 中国应尽早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外国企业的反商业贿赂法,运用法律手段,使防范各类国际不良企业和个人侵蚀中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的举措机制化、日常化。 同时,对境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要进行严格限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可设立相关机构,对外资、外国商品的进入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涉及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

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

云计算安全问题研究 摘要:云计算安全是指为保护云计算的数据,应用程序和相关基础架构而部署的一系列广泛的策略、技术和控制。它是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以及更广泛的信息安全的一个子领域。文章主要研究了云计算安全的影响因素和云技术安全管理措施。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安全;防范 1 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是一种信息技术模式,可以随时访问共享的可配置系统资源池和更高级的服务,这些服务通常可以通过互联网以最少的管理工作快速供应。云计算依靠资源共享来实现规模的一致性和经济性。第三方云使组织能够专注于其核心业务,而不是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和维护上耗费资源。云计算倡导者指出,云计算使公司可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前期IT基础架构成本。支持者还声称,云计算使企业可以更快地运行应用程序并提高可管理性,减少维护,并使IT团队能够更快速地调整资源,以满足波动和不可预测的业务需求。云提供商通常使用“即用即付”模式,如果管理员不熟悉云定价模式,可能会导致意外的运营开支。 自2006年推出亚马逊EC2以来.高容量网络、低成本计

算机和存储设备的可用性以及硬件虚拟化,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及自主和效用计算的广泛采用,促进了云计算技术的发展。 云计算的目标是让用户从所有这些技术中受益,而不需要每个人都有深入的了解或专业知识。云计划旨在削减成本,帮助用户专注于核心业务。云计算的主要支持技术是虚拟化。虚拟化软件将物理计算设备分成一个或多个“虚拟”设备,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容易地使用和管理来执行计算任务。通过操作系统级虚拟化本质上创建了多个独立计算设备的可扩展系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和使用空闲计算资源。虚拟化提供了加速IT运营所需的灵活性,并通过提高基础架构利用率来降低成本。自主计算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调配资源的过程自动化。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用户的参与,自动化加快了过程,降低了人力成本,并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可能性。 云计算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 ervice - 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概念,可以帮助用户将这些问题分解为可以整合的服务,以提供解决方案。云计算将其所有资源作为服务提供,并利用在SOA领域获得的完善标准和最佳实践,以便以标准化的方式全球轻松访问云服务。 云计算还利用效用计算的概念为所使用的服务提供度量标准。这些指标是公共云按次付费模式的核心。另外,测量的服务是自主计算反馈环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按需扩

形势与政策论文 非传统安全问题特点

非传统安全问题特点 摘要:非传统安全问题是相对于传统安全问题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等。有跨国性、多样性、突发性、互动性、主权性、协作性等多种特点,最主要的要数前四种特点。 关键词:跨国性;多样性;突发性;互动性 传统安全问题从萌芽、酝酿、激化到导致武装冲突,往往会通过一个矛盾不断积聚、性质逐渐演变的渐进过程,往往会表现出许多征兆,人们可据此而采取相应的防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和渊源具多样性,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都不是国家行为直接造成的,而是各类非国家行为体活动的结果。它带来的威胁主要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非传统安全问题同特殊社会群体的个人行为直接相关,而随着人类社会交往和联系的日益发展,特定人群活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使它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它的特点具体如下: 一、跨国性特点 非传统安全问题从产生到解决都具有明显的跨国性特征,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整个人类利益的问题;不仅是对某个国家构成安全威胁,而且也可能对别国的国家安全不同程度地造成危害。 首先,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本身就属于“全球性问题”。如地球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严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等,都不是针对某个国家或某个国家集团的安全威胁,而是关系到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其次,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明显的扩散效应。如在东亚、拉美先后爆发过的金融危机,始于一个国家,而最终波及整个地区,而且随着其不断扩散,其危害性也逐渐积聚、递增,以致酿成更大危机。再次,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行为主体呈“网络化”分散于各国。如以“基地”为核心的国际恐怖组织就分散在全球60多个国家,其结构呈网络状,彼此并无隶属关系,但联系紧密行动灵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跨国性非常突出,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二、多样性特点

简述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有哪些

简述我国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 学号:510940635 姓名:李轩专业:D新闻091 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问题 传统安全是国际关系的主题,一般是指与国家间军事行为有关的冲突。安全概念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战争,以及由战争引起的安全问题一直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国家为中心的权力和安全观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在国际关系结构中,每个国家都自主地行使主权,但不应有凌驾于各国之上的权威。各国不能恣意妄为,国家行为也会受到外部力量(主要是其他国家的行为)的制约,国家依靠内部的力量维护自身的安全。但是实际上国家的实力、地理位置、人口资源影响着国家的能力和外交政策的导向,外部力量很难对势力强大的国家进行制约。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抽象的道德原则,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力主存在这样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家利益才是行为的标准。国家运用权力去追求利益,权力是国家获得利益的最大保证,也是赢得冲突的最大保证。在这种意义上,传统安全主要指的是国家安全。 传统安全问题指的是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因素草城的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 目前主要的传统安全问题:①核安全问题②阿富汗战争③巴基斯坦反恐局势④伊拉克战争 我国目前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相对于传统安全而言,非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广泛和复杂,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信息、生态环境等领域。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危机、资源短缺、疾病蔓延、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经济安全、非法移民、走私贩毒、有组织犯罪、海盗、洗钱等方面。 中国非传统安全问题: ①金融安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特殊历史时期,面临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整个世界也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性变动之中。金融业发展本身有其特殊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鉴于我国目前正处在整顿金融秩序、深化金融改革的关键性阶段,防范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尤其重要。 ②环境安全 我国环境问题非常严重。一方面,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持久的压力;另一方面,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也使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我国的环境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空气污染和酸雨、水稀缺和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个方面 ③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生产与管理的方式,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国界的特点,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现已成为各国信息活动和国家安全保障必须面对的经常性问题,它不仅给一国的信息化进程带来现实挑战,而且也给国家与国家之间带来新的制约关系

谈国家安全问题

谈国家安全问题 国家安全是关系一个国家生存与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可能面临着来自外部或内部的生存与发展威胁,当代中国亦不例外。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它的安全对象基本限定在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军事安全事物上,防御的是境外的军事威胁,以拒敌于国门之外为目的,准备战争和赢得战争是国家安全工作的中心。然而如今,全球化促进了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依赖,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安全变量。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繁荣,也造成当代中国面临多样化的、综合性、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交织的国家安全问题当前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中国也受到严重影响,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寻求国际联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受到了极大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家安全状况有所缓和,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历史问题以及新的问题有待解决。 中国是少数几个完全靠自身力量维护安全的国家,这决定了,领土、主权和军事等方面的安全仍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新的世纪即将到来,在祈祷和平的新千年钟声敲响之前,冷静地观察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审慎地预期周边国际环境变化,对我国在未来一个时段内维护地区和平,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我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态。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不顾国际舆论的反对发展核武器;美国在亚洲地区继续推行军事同盟政策,而且试图建立可能破坏地区军事力量平衡的TMD系统;亚洲国家出现了军备竞赛的苗头;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一些国家正在构成严重挑战;等等。在意识到这些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来观察周边国际力量关系的分布情况,观察各国对国家利益的确认与实现方式是否发生变化,以此对下一世纪的周边环境作出判断。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之一是,在中国周边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的力量结构。这不是世界性的多极化趋势的产物,它只是一种地区性的结构。 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之地,中、美、俄、日、印对地区总体形势发展影响举足轻重。尽管上述国家关系有密有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美国虽视中国为主要潜在对手,并采取措施对中国防范遏制,但双方在反恐、朝核、维持台海稳定及经贸合作领域存在共同利益,美国对中国仍采取两面下注的政策,并不希望与中国发生对抗。美日同盟针对中国的一面虽有加强,但彼此亦心存防范:美借日制华,却不希望中日交恶而不可收拾;日傍美制华,并不甘心为美火中取栗。遭受美国战略挤压的俄罗斯,在国力未得到全面恢复前,仍将是中国主要战略伙伴,中俄关系有望继续稳固发展。印美关系虽发展迅速,但印度不会全面倒向美国,沦为美遏制中国的棋子。在可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外交中仍有充分的回旋空间。 中国周边地区存在印巴矛盾、朝鲜半岛、台湾海峡以及东海、南海岛屿争端等问题。由于印巴关系持续缓和、美国更多介入南亚事务以及印巴相互核威慑,南亚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朝鲜半岛形势因朝鲜拥核而面临新的复杂性。但由于中、韩、俄强烈反对武力解决朝核问题,加之美国受困中东,无暇东顾,因此,从近期看,美国军事打击朝鲜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从长远看,朝核问题仍可能出现轮番升级,但各方均会努力控制升级的势头,避免出现战争。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由于中国与日本及南海国家一直保持着密切磋商,

校园安全问题研究

校园安全问题研究 校园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学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所关注的话题。 我们先来看一些案例: 12月7日晚,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学生晚自习下课,学生们在下楼梯的过程中,因避雨而有较多的学生涌向离学生宿舍较近的一个楼梯,一学生跌倒,引发拥挤踩踏,至目前止,已造成8人死亡,26人受伤,另有8人在医院留观。据悉,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弱,在楼梯间拥挤,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则包括学校没有开展过类似应急演练,也没有在楼梯间安装应急灯与警示标志等。 11月14日6时许,山西长治黎城县白龙汽车运输公司驾驶人李孝波,驾驶晋D13513号大货车,行至沁源县境内222省道118公里加206米处,因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冲入正在公路上出早操的沁源二中学生队伍中,造成21人死亡,其中学生20人、教师1人,18人受伤。 16日,广东恩平市沙湖镇一所小学部分学生在学校吃早餐后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至当日中午先后有70人住院接受治疗观察,院方表示其中有19人出现中毒症状,另外数十人主要基于心理影响要求住院。 读罢这些新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在为死者悲伤的同时,想到了如今被大家关注的校园安全问题。好多事例足以让大家重视孩子在校园的安全问题。作为家长来说,把孩子放在学校,好象就完全放心,认为剩下的问题应该由老师来做,当然,孩子在学校出的任何问题都应由老师,由学校来负责。而校方往往遇到这类问题,也是满腹委屈,认为一些家长也没有完全尽到父母的义务,给孩子更多的教育,而且学校不是幼儿园,老师也不可能每一步都紧跟着学生,确实,有些事故不可避免。当然,孩子本身也由责任,如果孩子们都能把家长,老师的教导记在心上,做事可以理智点,可以多考虑考虑后果,我想也可以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校园安全大致可以分为 (一)学校硬件设施安全,主要指建筑物、体育设施、电气设备、实验设施等方面的安全。(二)学校管理安全,主要指师德安全、学生管理安全、制度安全。 (三)外部环境安全。主要指交通安全、污染安全、治安安全。 今年以来,海南学校安全事故增多,仅溺水事故就发生十余起,逾三十名学生遇难,其中发生了三亚崖城镇南山小学四名女生和昌江乌烈镇第一小学八名女生溺水死亡的群死重特大安全事故;中毒事故一起,中毒学生二十八人;交通事故三起,死亡四人,伤一人。另

非传统安全问题

非传统安全问题 材料1 目前,几内亚的埃博拉感染者已过千人,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几内亚疫情相对稳定,过去5周内每周平均新报告82例至102例感染病例。而利比里亚仍是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共报告有3458名感染者,其中1830人死亡。世卫组织的报告称,利比里亚感染者数量、死亡病例数量都高于几内亚与塞拉利昂两国的总和。塞拉利昂是区域内感染者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世卫组织的报告指出,塞拉利昂整体上疫情在加重,首都弗里敦及周边区域疫情仍在蔓延。 联合国埃博拉疫情防控高级别会议25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呼吁国际社会同几内亚、利比里亚与塞拉利昂团结在一起,共同行动阻止疫情蔓延。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埃博拉是全世界应当应对的疾病,需要更快的国际回应。”科罗马在会议上表示,塞拉利昂等国需要国际社会支持,“尤其需要更多治疗中心、实验室与设备,需要更多医务人员在治疗中心工作,当地医务人员需要得到更多培训,需要改变航班停飞的状况,需要大批物资支持”。 联合国埃博拉应急特派团已向西非派出先遣队,首批成员已抵达加纳首都阿克拉。特派团的主要任务包括阻止疫情暴发、治疗感染者、确保基础服务、维持稳定、预防疫情在其他国家暴发等。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 材料2 2014年联合国气候峰会9月23日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闭幕。与此前的气候变化谈判不同,此次峰会不涉及实质性谈判,更像是一次动员和倡议。尽管会议规模创历史之最,但是,由于只表达政治意愿不确定法律义务,峰会仍然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此次气候峰会是继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又一次大规模全球气候大会。参会者不仅包括各国领导人,还包括为数众多的跨国公司管理者及非政府组织代表。与此前雄心勃勃旨在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会议不同,此次纽约峰会一方面是为2015年气候变化新协议谈判凝聚政治推动力,另一方面是敦促各国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根据会议成果文件,峰会就减排、动员资金和市场、碳定价、加强气候复原力和动员新伙伴联盟等五个方面勾画出全球愿景。参会各方作出的承诺包括:各国领导人同意采取大胆行动,减少排放、增强气候复原力,并在减少极端贫困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进行,争取明年在巴黎就气候变化达成有意义的全球协定;各国领导人表示将对绿色气候基金予以大力支持;碳定价问题的解决得到大力支持;各国领导人同意加强和扩大非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气候复原力的风险融资机制;在建立气候伙伴联盟方面的成果之一是发起了首个“全球农业联盟”,这将使全球5亿农民在2030年能够进行气候智能型务农。 由此可见,本次峰会重在政治意愿表达而非法律协议谈判。正是由于不涉及实质的义务履行,本次峰会被认为取得显著进展。然而,各方表态并不能等同于问题解决,导致气候变化谈判难有斩获的顽疾依旧存在。 摘自《法制日报》(2014年10月8日) 材料3 联合国安理会24日一致通过决议,要求各国通过边界管制、情报共享和立法等措施制止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跨境流动及实施恐怖行动。 这项决议主要是为应对恐怖主义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而出台的,得到了中俄的坚定支持。已有40多个国家表示要加入反对“伊斯兰国”联盟。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在决议中承诺,要阻止外国恐怖主义参战人员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 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出席峰会时指出,中方坚定支持中东地区国家反恐努力,愿在情报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同各方加强合作。王毅指出,恐怖分子漠视基本人权,挑战人类文明底

非传统安全

非传统安全概论 名词解释 1、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传统安全领域外的新安全挑战,指一切免于由非军事武力所 造成的生存性威胁的自由。 2、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是有明显政治意图、有特定组织形式、以伤害无辜为手段的暴力复 仇活动。 3、文化安全:“文化安全”在当代,主要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文化特性” 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具体指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制度、语言和信息、国民教育体系等问题上的安全感。 4、安全困境:最早由美籍犹太裔国际政治学家约翰赫兹提出,他认为无政府状态中的个体 间对彼此间意图的不确定性,必然使每个个体始终都担心可能被对方侵害、统治甚至毁灭,因而为确保自身安全势必会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但这样做的结果反过来又会使对方产生不安全感,因而势必也多多益善地追求实力或权势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这就必然会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原有的安全担忧。 5、生态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的危机的不存在。生态安全是指生物圈自身是安全的, 处于平衡、协调、可持续的良好的发展状况;是指生存于生物圈中的人类是安全的,没有受到生态危机的威胁;并不仅指纯自然的灾害和灾难,在当前背景下更多的是指由于人类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诸种生态困境。 6、国际非政府组织:指非营利的、非官方的,由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成员构成,在 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进行活动的跨国民间机构。 7、人的安全:人的安全是以人为中心,指个人和他们的团体作为考虑问题的主要出发点。 为了保障人的安全,需要建立一个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政治文化环境。 选择 1、六方会谈的主办国:中国 2、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康德 3、“安全困境”一次最早提出:约翰赫兹 4、人的安全包括七大要素: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环境安全、人身安全、共同 体安全、政治安全 5、被称为文化的大溶炉的国家:美国 6、中国没有加入哪个组织:东盟 7、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温特 8、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泰国 9、上海合作组织目标打击目标: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 10、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哪一年:2001年 论述 1、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危机中的作用 政府间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政府通过签署符合国际法的协议而成立的国家联盟或国家联合体,具有常设体系和组织机构,其宗旨是通过成员国合作实现共同目标”。 通过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多边合作和共同治理是当前应对非传统安全的主要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可以说政府间国际组织在维护非传统安全方面起到了特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认识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许多风浪,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摩擦不断。恶化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台湾的国家化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调整。这种分析的方法同时考虑了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科索沃战争后,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成为了热点问题。一反原来重视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处于紧迫的境地。撞机事件加强了这种观点。这种研究方法把国家安全定位于国际安全的层面上,忽视了国内安全中的一些突出方面,例如经济安全形势仍很严峻,少数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仍然猖獗等等。 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但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中国所处的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从国内安全的层面来看,中国经过50多年的发展,经济发展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文明的发展也不断进步。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成效显着,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由于坚持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思路,中国国内在改革过程中没有走的过快,没有出现大的动荡。国内安全形势处于不断改善的进程之中。但是,这不能说国内安全是可以高枕无忧的。国内政治安全的问题主要是民族分离主义的问题和统一问题,和国际安全形势中的某些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它们的解决变的更加棘手。腐败也是一个严重威胁到政权生存的国内安全问题。国内文化安全除了西方文化的渗透之外,社会普遍出现的精神贫乏和认同危机是最大的安全问题。拿成绩最大的经济发展来看,也还是问题不少。中国经济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所暴露出来的许多结构性、体制性问题确实令人忧虑。 总之,中国的国家安全挑战来自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又往往结合在一起,使我们时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国土主权与周边环境等等困境的制约。在国际安全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处于良好状态的形势下,我们的中心应该偏向于国内发展,用国内发展来促进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国内发展是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的根本。运用有效的国际战略,充分保持和发展良好的国际安全形势是国家安全战略的对外任务。而国内安全是国内发展的保障,只有加强政权建设,整顿经济秩序,才能为国内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处理涉及到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相结合的问题时,需要外交内政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在维护好国内安全的同时,不引起国际安全环境的恶化。具体来说,就是要继续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又及时提升自己的国防经济实力,维护自己的应有权益,走国内发展与国际发展的统一之路。

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性课题报告

班级: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信息技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数学 提出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平常百 姓家,网络也在也不是个陌生的字眼。大到企业办公,小到私人娱乐。网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昭示它的风采。但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与来,在今天已经成为网络世界里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它们主要依附于各种恶意软件,其中病毒和木马最为一般网民所熟悉。针对这些危害因素,网络安全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这也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研究目的:了解网络安全问题触发的原因、方式、后果及影响 研究意义: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研究目标:1、使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网络安全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宣传网络安全知识,使青少年朋友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研究假设:同学们对网络安全不给予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研究内容: 1、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2、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建议 3、什么是网络安全 4、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 5、常见的几种网络入侵方法 一、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日益严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使上网企业、机构及用户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国家的安全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要避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触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黑客的攻击。由于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因此黑客的攻击不仅“杀伤力”强,而且隐蔽性好。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其攻击方法达几千种之多。 2.管理的欠缺。网站或系统的严格管理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很多企业、机构及用户的网站或系统都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据IT界企业团体ITAA 的调查显示,美国90%的IT企业对黑客攻击准备不足。目前,美国75%-85%的网站都抵挡不住黑客的攻击,约有75%的企业网上信息失窃,其中25%的企业损失在25万美元以上。 3.网络的缺陷。因特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因特网最初的设计考虑是该网不会因局部故障而影响信息的传输,但它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4.软件的漏洞或“后门”。1999年底保加利亚软件测试专家发现微软网络浏览器IE 存在安全漏洞,它可以使不怀好意的网站管理人员入侵访问者的计算机文件,随后微软公司承认了这一事实。 5.人为的触发。基于信息战和对他国监控的考虑,个别国家或组织有意识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二、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建议 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公用网、专用网和企业网三大类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因特网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万多个企业数据库与该网连接。相应地,网络信息安全亦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1999年国家权威部门对国内网站安全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不少单位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安全漏洞,随时可能被黑客入侵。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注重对黑客入侵的有效防范。针对我国已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万多个企业数据库已与因特网连接,以及上网用户和连网计算机数目飞速增长的现实,应确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对党政信息网和重要部门信息网应考虑加强技术安全保卫,诸如网络入侵预警、处理与防范工作等;对企业可考虑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其采取给操作系统和服务器加装补丁程序,经常对网络进行扫描及其它相应措施,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2.完善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在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我国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看,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尚待完善。比如,对于网络贸易中认证中心的法律地位,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无涉及;1999年10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国家安全(非传统安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孙武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极其可贵的。没有这种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民族可能灭亡,而具有民族自豪感和胜利信心的民族则是不可战胜的。——金日成赢得核战争的方法是确保它永远不会发生。——奥马尔 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我们就不可能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我们的国防实力越强大,我国的安全和完成统一大业就越有保证。——江泽民 第一节国家安全概述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最离不开的是安全。国家安全是国家全部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国家的民众所追求的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古今中外的实践表明,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也就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但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实际的安全观。跨入21世纪的中国必须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慎思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安全形势,居安思危,在战略上和战术上作好应有的准备,以维护国家安全。 一、国家安全的概念 安全观就是对安全问题的观点、看法及由此形成的系统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环境和安全威胁的判断,对安全性质和安全利益的认识,对安全战略和安全目标的确定,以及对寻求和维护安全的途径、方式的选择。 国家安全作为一种对国家安危状态的描述,以及为维护国家安全所采取的措施,古已有之。但“国家安全”这个概念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二战结束后,这个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国家安全就是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国家的威胁,表现在主观上不恐惧、客观上不受威胁。 二、国家安全的分类 国家安全可以分成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新安全)两大类。 传统安全指涉及一个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主要问题。其基本理论是以军事安全为核心,国家政治安全,国家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强调军事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强弱最重要的标准。在传统安全观指导下,各国均把国家军事力量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石。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国际社会,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中为什么会长期存在着恶性循环的军备竞赛。 传统安全以外其他涉及安全的问题统称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保证资源供给与维护生存环境,即维护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的安全成为非传统安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因素。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日本深感能源供给的变化对像日本这样的资源短缺的国家的威胁。日本于1977年提出“综合安全”的

关于我国的国防安全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的国防安全问题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防的强大及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安全形势已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然而不能不看到的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阴魂不散,国际反华势力的不时作祟及“台独”逆流等的兴风作浪,我国的安全形势仍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威胁和挑战。 身处大国战略角逐的漩涡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边缘地带和太平洋西岸,背依欧亚大陆,面向浩瀚的太平洋,是连接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核心枢纽,也是世界两大地缘战略区即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和海洋地缘战略区的结合部和世界地缘政治中心欧亚大陆大棋盘的重要板块之一。中国及周边是世界人口最密集、大国最集中的地区。世界人口逾亿的10个国家有7个聚集在这里。这里也是世界热点和潜在热点最多的地区,朝鲜半岛、千叶群岛、台湾海峡、南沙群岛、克什米尔等都位于这一地区。世界公认的五大力量中心,除欧洲外,其它美、中、俄、日均交汇于此。世界核俱乐部的主要成员,事实上的有核国家和核门槛国家在中国周边构成世界最密集的核分布圈。而中国作为世界海洋地缘战略区和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的结合部,历来是各种战略力量的必争之地。边缘战略学派以这里为夺取心脏地带的战略依托,海洋战略学派以这里为向陆地进军的桥头堡,大战略学派以这里为雄踞欧亚的战略枢纽。冷战时期,这里曾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的“东方前哨”,而冷战结束,特别是步入新世纪后,随着亚太地区战略地位的升高,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又开始在这里摆兵布阵,展开较量。中国在世界地缘战略结构中所处的这种独特位置,使中国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大战略力量在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和战略角逐的态势与结局。 海洋方面的防卫压力增大 中国既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濒海大国。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疆域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辽阔的海陆空间虽为我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巨大回旋余地,但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安全同时面临来自陆海两个方向的挑战,使我国负有了比其他陆海小国更为繁重的陆海防卫任务。特别是随着现代海洋技术的发展,海洋开发和海上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海上防卫任务日益加重。我国虽然是濒海大国,但我国所在的海区却是一个封闭与半封闭型的海区。海区外缘从阿留申群岛,经日本列岛到菲律宾群岛有世界上最长的岛链环绕,通过朝鲜海峡、琉球诸水道、台湾海峡、巴士诸海峡、马六甲海峡及巽地海峡与外部世界相沟通。这里既是世界海上交通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对外联系的交通线与生命线。这更增加了中国来自海上的战略压力,增加了中国海上防卫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周边地区的不安因素增多 我国陆地边界2.28万公里,有15个国家与我在陆上接壤。我大陆海岸线长1 .8万公里,有6个国家与我海上为邻。我国是世界上除俄罗斯以外邻国最多的国家。尽管我与周边国家有着长期的传统友谊,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有着维护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网络安全问题研究性课题报告

班级: 指导老师:组长: 组员:

课题研究涉及的主导科目:信息技术 课题研究涉及的非主导科目:语文数学 提出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我们平常百 姓家,网络也在也不是个陌生的字眼。大到企业办公,小到私人娱乐。网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昭示它的风采。但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与来,在今天已经成为网络世界里最为人关注的问题之一危害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它们主要依附于各种恶意软件,其中病毒和木马最为一般网民所熟悉。针对这些危害因素,网络安全技术得以快速发展,这也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研究目的:了解网络安全问题触发的原因、方式、后果及影响 研究意义: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研究目标:1、使广大青少年朋友对网络安全有一些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2、通过宣传网络安全知识,使青少年朋友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研究假设:同学们对网络安全不给予重视,网络安全问题迫在眉睫 研究内容: 1、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2、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建议 3、什么是网络安全 4、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含义 5、常见的几种网络入侵方法 一、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日益严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使上网企业、机构及用户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国家的安全与主权面临严重威胁。要避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触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黑客的攻击。由于缺乏针对网络犯罪卓有成效的反击和跟踪手段,因此黑客的攻击不仅“杀伤力”强,而且隐蔽性好。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万个黑客网站,其攻击方法达几千种之多。 2.管理的欠缺。网站或系统的严格管理是企业、机构及用户免受攻击的重要措施。事实上,很多企业、机构及用户的网站或系统都疏于这方面的管理。据IT界企业团体ITAA 的调查显示,美国90%的IT企业对黑客攻击准备不足。目前,美国75%-85%的网站都抵挡不住黑客的攻击,约有75%的企业网上信息失窃,其中25%的企业损失在25万美元以上。 3.网络的缺陷。因特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先天不足,因为因特网最初的设计考虑是该网不会因局部故障而影响信息的传输,但它仅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在安全可靠、服务质量、带宽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着不适应性。 4.软件的漏洞或“后门”。1999年底保加利亚软件测试专家发现微软网络浏览器IE存在安全漏洞,它可以使不怀好意的网站管理人员入侵访问者的计算机文件,随后微软公司承认了这一事实。 5.人为的触发。基于信息战和对他国监控的考虑,个别国家或组织有意识触发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二、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及政策建议 随着世界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非常迅速。目前已经形成公用网、专用网和企业网三大类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因特网已经覆盖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万多个企业数据库与该网连接。相应地,网络信息安全亦存在着相当大的隐患。1999年国家权威部门对国内网站安全系统测试结果表明,不少单位计算机系统都存在着安全漏洞,随时可能被黑客入侵。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注重对黑客入侵的有效防范。针对我国已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万多个企业数据库已与因特网连接,以及上网用户和连网计算机数目飞速增长的现实,应确实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对党政信息网和重要部门信息网应考虑加强技术安全保卫,诸如网络入侵预警、处理与防范工作等;对企业可考虑采取一定措施鼓励其采取给操作系统和服务器加装补丁程序,经常对网络进行扫描及其它相应措施,完善网络信息安全保护体系。

新形势下非传统国家安全的类型

非传统安全问题国家安全新视角 进入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非军事性灾难已成为国际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些问题可分为三大领域的问题,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和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在社会与社会之间,除了防止战争与和平的传统安全问题,还有克服落后并保障经济发展的非传统安全问题;社会与自然之间的问题和人与社会的问题则基本上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前者又包括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环境污染(大气层的保护、水域的保护和土壤的保护)、保护生物物种多样化问题(动物群种的保护、植物群种的保护)和保护基因库问题,社会对自然界的开发问题,如自然资源保护问题和能源开发问题,自然界的新的全球性客体的保护性开发问题,如宇宙空间的开发问题和世界性大洋的开发问题;后者如人口问题、教育问题、健康保护问题、当代条件下人的适应问题、不同文化的发展及其相互作用问题、保障社会稳定以及与各种反社会现象的斗争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显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非传统安全问题具有跨国性、突发性和传播迅速性等特点,因此,它的破坏性极大,从多方面对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首先,非传统安全问题直接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在传统的安全范式中,安全的主要内容是保护国家不受外来军事威胁。这种以军事为中心的国家安全范式反映了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假设,即民族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最重要的角色,始终居于国际舞台的中心;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权力和斗争中国力(武装力量)是获取、维持并扩大国家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在这样的安全框架内,国家安全主要是指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的安全。虽然作为整体的国家安全是传统安全关注的主要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整体的国家安全只是传统安全的主体,实际上,国家作为一个安全综合体可能会受到军事、政治、外交等传统冲突的威胁,同样也有可能受到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危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这种时代条件下,发展乃国际社会的核心问题,虽然小规模和地区性的军事冲突仍然时有发生,但危害国家安全和阻碍国际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不是军事的冲突而主要是来自各种各样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其次,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家诸要素的安全将构成威胁。国家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国家安全具体来说是通过这些要素的安全表现出来的。国家要素的构成是复杂的,它至少包括领土状况、边界特征、人口规模、资源多寡、经济技术的发展、民族同质性、社会结构程度、政治稳定性和国民士气等。因此,国家安全实际上就是指组成国家诸要素的安全。当然,所有的国家要素在军事打击下都存在安全威胁,但是,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不存在的情况下,是否意味着国家就处于安全状态呢?现实的国际形势恰恰给出了一个否定的答案,因为对于大多国家和民族来说,尽管不存在军事威胁,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艾兹病和SARS等,同样使这些国家感到威胁就如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典型的是美国,冷战结束后,它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国家的军事威胁,但恐怖袭击却伴随着美国冷战后的十年,正是一种因安全受到恐怖威胁的恐惧,使美国政府在“9.11” 恐怖事件之后出台了诸如“先发制人”的战略和“预防性战争”的理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国家可以用传统的军事、政治和外交手段来维护,但是,信息时代的国际互联网络突破了传统的领土、领空、领海的地理边界,为民族国家构筑了一个无形的“信息边疆”,而脆弱的“信息边疆”不仅给一些国家利用“信息位势差”输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以达到推行信息霸权和谋求霸权利益的目的,而且,也方便了恐怖分子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实施网络恐怖袭击。至于作为构成国家的活的要素——人口——的安全更是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