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姓名:张建生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技术

指导教师:张丽霞

20100601

摘 要

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为21世纪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人们解决以往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难以克服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的可能,为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可靠的方法与手段。因此,在世界范围内,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与提升,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着力点。

本研究的主要着眼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古文教学,这里的古文包括诗词和文言文两大部分。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策略在古文教学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重多媒体、轻策略”的现象,或者是完全相反的做法:全盘抛弃多媒体信息技术,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加以抵制。同时发现,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硬件水平、教师年龄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策略。本文系统研究了当前古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于古文教学的优势所在。本研究在界定相关理论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古文教学应当呈现的面貌,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案例研究,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本研究认为,尽管学习内容不同,但古文教学中有几个共有的主要教学环节:导入、作者和背景材料介绍、翻译理解、巩固练习等,与此相对应,本研究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在上述几个环节的应用策略。本论文包括以下几部分,一前言,包括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的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及主要创新点。二是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古文教学进行解析。这一部分内容首先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包括语文新课标解读,新课标对古文学习的要求以及新课程标准下古文课堂教学应当呈现的面貌以及古文教学模式分析,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古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在系统介绍信息技术在古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应用策略。第四章,设计实施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古文教学的具体案例,在实践中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第五章对研究进行了反思,并探讨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古文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AbStract

It haS provided the formidable technical Support for all levelS of School'S teaching activity in the 21St century to carry 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depending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ew Solution poSSibility to Solve all SortS of problemS which were difficult to overcome in the former teaching activity, alSo it haS provided the reliable method to raiSe the talented perSon'S inform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operation abili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ique method,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S bringing to people'S attention more and more.

ThiS reSearch pointed in a important branch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y,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had not obtained the enough value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Some School factorS Such aS rank, School hardware level, the teacher’S age are alSo affecting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to a certain extent. ThiS article haS Studied the current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d queStion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be applied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theori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detail ,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haS conducted the caSe Study, confirmed the Strategy’S validity.

ThiS reSearch thought that although the Study content iS differ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Same teaching linkS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Such aS author and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reading aloud, tranS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practicing etc. ThiS reSearch mainly Studie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above linkS. ThiS article includeS Six partS. The firSt iS Foreword which includeS reSearch background,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content and main innovation Spot.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n the third part,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fun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diSplayS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d the correlated theorieS . Then the author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n detail. In the fifth part, the author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he StrategieS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caSe, and try to confirm the Strategy’S validity.The Sixth chapter reflected the StudieS, and haS diScuSSed the next Step reSearch direction .

Key WordS Informationization educatio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rategy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章引论

1.1 研究背景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的因素”[1]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二是进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网络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在各学校不懈努力之下,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水平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基本普及,互联网与校园网的实现无缝连接,为学校教育展示了了更广阔更美好的前景、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陈至立曾经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指导思想,“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一讲话,明确表明了中央政府对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因此,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与其科学整合,促进学科教学过程的变革,以实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知识素养、信息素养的综合教育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研究面对的现实课题和长远课题。1999年,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21世纪的教育改革指出的明确了方向; “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遍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

第1章引论

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

在信息技术装备不断升级、信息技术如火如荼的发展的同时,语文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稍后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从语文课程性质定位、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目标设定等很多方面都比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了明显的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的多重功能和基础性作用,致力于课程的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新课程重视加强语文课程设置与师生现代生活的联系,注重结构设置中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同时,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要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学生要能够利用网络资源等,这样就提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问题。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必要性,首先来自于古文本身的价值。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应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古文的教学目标,挖掘古文蕴含的各种价值。尽管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就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并沿用至今,但是古文教学却从来没有从课堂教学中消失过。这是因为古文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古文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记录,是民族精神的沉淀和结晶,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价值: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伟大的成就,文学方面有《诗经》、《离骚》、《论语》,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唐诗,有苏轼、辛弃疾、柳永、陆游为代表的宋词,还有明清时代的小说。科技方面有四大发明,此外还有政治、哲学、建筑、宗教、艺术、法律、建筑、医学、军事等多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用文言文记录的。因此,当我们翻开古文典籍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宝库,让读者能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先人对话,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国家、民族的认识,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文化价值之所在。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而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古文,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很多科学家、文学家在回忆起自己的学习经历时,都特别强调中学时期的古文学习对自己一生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2.教育价值: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在巴黎发表过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孔子的思想价值得到了国外不少学者的重视。当今世界乱象丛生,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美国学者亨廷顿甚至抛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事实上,近二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要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努力发扬民族精神,抵御不良风气侵袭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侵略。我们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古文,因为古文具有独特而天然的教育功能。纵观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无一不是经典佳作,或歌咏山川风物,或记述历史事件,或阐发哲理幽思,或抒写悲情远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精炼的表达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了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以掷地有声的语言表达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古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魂。我们要妥善的加以利用,充分挖掘,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还来自于改变长期以来古文教学效果低下的现状的需要。古文教学效果低下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

据来自语文论坛的一个调查表明,对于古文学习,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各约占50%左右,但在分析调查结果后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学生对于古文学习的兴趣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减少的。“初一年级喜欢学习古文的高达66%,而初二初三分别为44%和43%;不喜欢的则由初一的25%上升到初三的55%。对古文学习的兴趣同学习的基础有明显的关系,学习成绩越差,就越不喜欢学习古文。”[4]

第1章引论

来自安徽师大附中的严景东老师也进行过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情况调查,调查结果也基本上印证了这一点,调查中仅有12.4%的学生表示“喜欢听”所有的文言文课,超过40%的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很不稳定。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就可想而知了。

2.人文精神和传统价值观的失落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度,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中东方文明的代表,具有独特的文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记录和传承着我们的传统价值观,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人文精神。但是由于古文教学效果的低下,学生兴趣的低落,导致人文精神和传统价值观在传承过程中出现链条断裂的现象。关于语文教学效果,有几个很典型的评价,我觉得用来描述古文教学的效果更为贴切。三十年前,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中小学语文教育效果很差,”“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十五年前,北大中文系朱德熙教授说过:“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简直是摧残儿童!” 五年前,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文教育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5]课堂上,老师占用大部分时间,滔滔而讲,学生枯坐堂下,恹恹而听。课下,老师疲于备课批作业,学生题海苦渡,教学双方如牛负重,怨教怨学“蔚然成风”。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非常生疏、淡漠。换言之,他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认同心理,更别说亲近感、眷念感,由此弱化了他们的国家意识。因此很大一部分精英学生负笈海外后,便毫不犹疑地选择留居异域。这和过去的留学生是有明显区别的。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还来自于信息技术本身的优势。无论是与其他科目相比较而言,还是与语文学科内部的其他教学内容相比较而言,古文教学的繁难程度都是独树一帜的。信息技术的出现,使这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人、事、物,可以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在很大程度上拉近古今的时空距离,帮助学习者进行体验、感悟,经历教育者期待的正确的情感体验,并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再次,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必要性,还来自于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语文新课标要求古文的学习要自主、合作、探究,这些新的学习模式要想得以实现,需要学习者有庞大的资源支持,需要学习者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古文学习的数字化资源,分析处理数字化信息。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古文教学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2 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应用,但是应用情况却参差不齐,不容乐观。总体来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信息技术运用频度有限

信息技术进入学校和课堂,对各科教学包括古文教学理应产生巨大的效果,然后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古文教学,各地各学校差别很大。首先,多数教师还是习惯课堂讲授型的传统方式,所以很多人不过是尝试着偶尔应用一些PPT课件辅助一下教学,主要是教师在做公开课、评比课的时候。这可以说是教育界众所周知的一个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种:一是学校本身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不足;二是教师本身对信息技术对教学本身的巨大的促进作用认知非常不足,所以运用起来没有足够的动力;三是教师本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欠缺,需要计算机教师帮助才能制作和使用课件;四是教师本身工作量巨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制作教学课件。无论是那种情况,都严重制约了信息技术与古文课堂教学的整合的实现。

2.教学过程影视化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文篇目,都是从历代的名篇名著里精挑细选编入课本的,不少原著都已经改编成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其中有不少精品之作,如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影视作品,涉及到了古文作者、作品中人物或作品所述事件、场景等。以前的古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述方法单一,主要是教师一句句给学生翻译,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些板书,学生主要任务是抄记老师的翻译,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很多学生昏昏欲睡。随着近些年影视作品的大量出现和信息媒体进入课堂,这一现状得到了改变,不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装备播放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但是,其中有部分教师用大量的时间播放影视资料,把古文教学课变成了影视观赏课。这样做不但远离了古文文本,还与应用影视资料的初衷背道而驰。

3.教学内容简单搬家

与前面讲到的教学内容影视化不同,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古文教学时采用了教学内容搬家的做法。在具体的做法有两种:一是黑板搬家,或称为板书搬家。教师把原教案中需要用粉笔写在黑板上的文字,全部都键入到电脑里。然后通

第1章引论

过大屏幕投影在课堂显示,并按照原来板书的顺序和内容讲解。还有一种是教材搬家,也可称为古文文本搬家。教师把古文的文本输入电脑中,主要包括课文全文和文本下面的注释,然后教师就可以脱离课本,利用电脑和大屏幕投影进行课文翻译理解。这种做法是对信息技术的机械利用,其弊端显而易见: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古文教学的低效率,同时媒体手段运用单一,缺乏影视资源的使用,难以创设有效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所以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古文教学的要求。

4.古文教学中的交互性差

交互性是信息技术的突出优势之一。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古文教学时,交互性往往得不到体现。无论是使用PPT课件进行教学,或者利用影视资源辅助教学,都只能是由信息设备向学习者单向传递信息。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教师不是忙着操作多媒体设备,就是忙着讲解多媒体呈现的学习内容,难以分配更多的时间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对话与讨论。所以,这种类型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古文教学,实际上即没有实现人机对话,也影响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如果没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对话,学生就只能是按照教师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学习的自主性就难以被有效激发,因而不利于学生的古文学习。

5.网络利用不够充分

网络的出现,给整个世界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古文学习来说,网络的出现为古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首先,网络的出现为古文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学习者可以进行远程学习,获得古文知识;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流,与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其次,网络提供了近乎无限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支持课堂教学、支持探究学习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很多教师都没有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和资源支持自己的古文教学,也很少指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技术与资源进行古文学习。有了对于网络的有意无意的漠视,教师如果想要达到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沦为一纸空文。

教学是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之后使原有的系统的要素构成发生了变化。但是信息技术的加入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与原系统各个要素的有机融合。研究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目的就是要解决单纯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信息技术插入古文教学的想法和做法,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消除技术与教学剥离的感觉,这是教学系统多要素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综合上述几点,不难得出一个结论:系统深入的探讨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是有重要价值的。因此,本论文把这一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探索信息技术与古文教学整合中的相关问题,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问题,探寻信息技术在古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策略,以实证的方式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微观操作层面的研究,在深入探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与发展,增进人们对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认识、丰富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认识与实践,进而促进其发展。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为古文教学提供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课题在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理清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古文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和信息技术在该科目的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在分析传统古文和信息技术各自的特点的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探讨分析在古文教学在呈现背景材料、诵读、翻译讲解、巩固练习、讨论交流、自主探究等主要环节的应用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应用相关的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收集、记录学生的表现与行为,验证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有效性。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本研究关注微观角度,重在探讨具体操作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策略,不敢说有什么创新,但愿能为广大一线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古文教学的整合方面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1.5 研究现状

本文主要研究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也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外对于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属于空白,国内的研究领域也主要限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在CNKI知网数据库中查询时,没有检索到关于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方面的相

第1章引论

关文献。因此,我对信息技术的广义上的应用策略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有D.JonaSSen提出的6种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用技术支持探究性学习、用技术支持视觉化学习、用超媒体支持建构现实的学习、创建以技术为支持的学习共同体、用技术支持反思性学习、用技术支持“做中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等。我国台湾地区的学者王晓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研究:一是个人电脑结合视听媒体的应用;二是电脑教室广播教学的应用,三是局域网影音服务器的应用;四是互联网在教学上的应用。我国学者黄宇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策略可以从十个方面进行探究:知识点的切入策略、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思维训练核心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因势利导策略、实践感知策略、习作强化策略、合作探究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寓教于乐策略[7]。陈小青通过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应用策略,得出的结论是中小学课堂教学应用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有10大类39个子类,包括情境创设策略,课程内容、教材呈现策略,信息技术设备应用策略,教学软件应用策略,动机激发策略,合作学习策略,学习评价策略等等[8]。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人们对于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策略研究来自不同的角度。王晓璇的研究主要从信息技术硬件构成的外部支持条件出发进行研究;

D.JonaSSen等人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从不同的学习类型出发,采取不同的信息技术策略;黄宇星等人的研究则更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联结。陈小青等更注重通过访谈、调查等实证手段的采用。但是综合来看,在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研究中,重理论轻操作,重宏观轻微观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本研究力图站在微观操作的层面进行探讨,弥补理论研究的不足。

1.6 研究方法

本研究关注各级各类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研究、系统研究、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信息技术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规律。

文献研究法:因为研究古文教学的材料极为匮乏,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需大量查找参阅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尤其是语文课程整合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理,为本课题的研究寻找理论依据。

观察法:观察法是人们为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宫或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9]本论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研究过程中,注意观察学习者在古文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分析这些表现与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关系,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直接经验。

访谈法: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对方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学习者对古文学习的态度、情感,对信息技术及应用策略的个体感受,从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研究。

系统研究法:把研究对象(本研究中指古文、信息技术)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整体和全局出发,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

案例研究:设计、实践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古文教学的实例,应用并检验本课题所设计的理论的有效性。

第2章信息技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第2章信息技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2.1 新课程标准下古文课堂教学研究

2.1.1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6月,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同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并同时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标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第四部分:附录。在前言部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设计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按照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别阐述,在阶段目标部分细分为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几个方面,这个标准和后来出炉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一起,对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等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要求。相比之前的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面都有革命性的变革,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强调探究,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简述了语文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整体把握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具体划分为多种性质的目标。从前的语文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语文教学工作作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容易忽视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转变。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必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2.1.2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古文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70篇”,包括《论语》《孟子》《战国策》中的部分篇章,还有大量的优秀诗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在古文学习方面的要求则进一步提高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由此可见,初高中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文教学的要求是明确、具体的,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对诗词文章的阅读理解和背诵、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取都有期待。因此,这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实现注定要采取不同于以往的新的途径。

2.1.3 新课程标准对古文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建构的

传统教学观指导下的古文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古文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追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就成为一种必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也是考察学生对词义的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古文翻译的准确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一点一滴的记录,黑板是满满当当的,笔记本是满满当当的,教科书也到处圈点,师生都很忙碌,都很疲惫。

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教学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建构主义正日益成为古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古文教学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和教师课堂角色的变化:学生不再是以往所充当的古文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师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是建构的合作者,由师生一起对课堂进行建构。第二个特点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古文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了人本主义理论提倡的“以生为本”,在古文教学中,不再以作品内容为中心,内容只是用来进行建构的材料。真正的中心是学

第2章信息技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生。在学习古文时,通过文本解读,唤起、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比如在讲授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时,师生一起对岳阳楼进行了建构,首先在共同解读文本过程中,形成了一张认知地图:岳阳楼的地理位置——洞庭湖的景观——作者的内心表白。在深入解读过程中,反复诵读、品味描写洞庭湖景观的美文,观看相应的图片、视频,文章内在的节奏、鲜明的画面激发了师生的情感,都好像身临其境。在此情形下,最后一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似乎来的水到渠成,师生一起完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建构:地理的角度、历史的角度、语言的角度、人文的角度自然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对范仲淹、对岳阳楼、对人生意义的整体建构。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生成的

古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师生在学习作品时体现出的生活性和生长性,师生双方都以自身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在文本、对话以及其他课堂教学活动中深入挖掘生命的意义,进行人格塑造。

古文教学离不开“预设”,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不可避免的要对课堂教学的相关环节和内容进行预先处理,包括生字的读音、难点字的意义、通假字、特殊句式、关键句的翻译理解、课堂练习题等等。没有任何预设的课堂是不存在的,预设可以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清晰、层次分明、内容处理有条理。但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教学要求个性化学习、创造性的学习,因此仅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深入挖掘文本内容、拓展外延,在不断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生成。古文教学中的生成伴随着对学习内容或既有观点的质疑,比如《六国论》中,开头第一句,苏轼把齐、楚、燕、韩、赵、魏被秦国灭亡的原因归咎于四个字“弊在赂秦”,当然他的意图是对宋朝的统治者进行讽谏,指出宋朝向金、西夏大量进贡金银布帛的做法是错误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它们向秦国各地求和吗?其实很多教师也对这个观点持有异议,于是在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因势利导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其他相关文章(如《过秦论》)和学过的历史知识、政治理论,各抒己见。这一过程不在教师预设教学内容之中,却是学生参与程度最深的部分,学生们结合已有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重新解读,并且表达了自己对六国先后灭亡的惋惜和对秦国统一中国的肯定,情感因素、认知因素都得到了新的生成,并在生成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河北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是探究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自己,了解学习的对象,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针对我国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教育发展的需求,特别要重视探究学习。”[10]

探究是一种本能,学生天生就是一个探究者[11]。通过探究,学生可以了解这个世界,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的新认知也真正的属于学生,探究需要学生综合利用所有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是一个知识和能力整合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培养不怕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古文教学中能否应用探究式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和专家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有人认为,古文本身繁难的特点决定了它不适合探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能因为古文学习有其特有的难度就放弃或否定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教材古文部分所选作品都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考验的文学精品,有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在学习时,教师更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怎样在古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探究式学习呢?教师首先要恰当选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得探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好的起点和环境。同时,教师要根据古文本身的特点,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激发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此外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思考和表达,指导他们选用正确的探究方法,促进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断突破已有的认知结构,自主创新,自主搭建与文本的对话平台。再以苏轼《六国论》为例,当学生对苏轼关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提出质疑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探究式学习,在探究时,首先要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有关六国和秦国的几组镜头,把过去的历史事件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探究的情境。然后把学生异质分组展开探究,在探究中,不同的分组侧重不同的角度,有的从合纵连横的角度探讨秦国策略成功之处;有的从政治的角度,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大的变化,由此导致秦国国力增强,最终统一六国,并联系我国当代的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说明祖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台湾最终统一的必然性。有的探究小组从六国身上找原因,内部不和,不团

第2章信息技术在新课标指导下的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结,被各个击破,并由此得出团结才有力量的结论;还有的小组从用人的角度来探究,六国用人往往不得当,如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赵国四十万将士被坑杀,严重削弱了抵抗秦国的力量,而秦国则往往用人得当,如商鞅、李斯等,从探讨中得出了人才宝贵、用人得当更宝贵的结论,并延伸到当今社会现实中的事例。

(四)新课程标准下的古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有声有色”的

“有声有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古文教学中要突出“读”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指古文教学中要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应用,用音频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古文学习方面,“读”甚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熟读成诵”是古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渐进式学习方式。《周礼春官宗伯下》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其中的讽诵指的就是吟诵古文。很多古文作品通常都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节奏感,读的时候琅琅上口,便于识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参与学习,对大脑皮层的刺激明显强于单一感官参与时的作用,学习效率和效果能得到显著提高。诵读古文时,视觉、听觉、大脑、发音器官同时参与,使得诵读的过程无形之中变成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步完成了文本对象化和读者对象化。

2.2 当前古文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古文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以传递——接受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属于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在教学参考书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或艺术特色,然后巩固练习。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经济性好,群体授课,同步进行学习,标准统一,简洁高效。但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衡量,也有弊端:教育目标偏重于认知领域,对于情感、态度、方法等较少涉及,难以进行个性化教学,且缺乏互动。第二种模式叫古文四步法教学,它的程序如下:第一步是诵读,就是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文章,扫清字词的障碍,判断句子的停顿、语气、节奏,进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文章写作背景并粗通文意,形成对作品的初步认识;第二步是推断词义,主要是根据上下文来猜测确定生疏词语或重难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这一环节要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在训练能力的同时,对本课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和强化,是对教材内容的精细化掌握;三是达标训练,以中高考为标准,突出实词、虚词、语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教学中,许多学生因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感兴趣的材料而难以开展抽象的思维活动,从而影响了对课堂教学难点更深入的理解和准确的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学生展示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空间,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凭着真切的形象去感受、体验比较抽象的事物,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文章中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这一段也是教学难点。如何才能够突破和解决教学的难点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一些动感连续的画面了解海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体会日出时的伟大奇观。学生看着这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难点。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人体,真正学会学习,教师应努力把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愿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只有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学《长征》时,我们先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有关的图片和资料,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中央苏区在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中陷落,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开始长征。10月上旬,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8万多人离开江西瑞金踏上征程。我们还通过网络上的音、视屏观看那真切的红军在长征路途中爬雪山,过草地,那是用语言所无法形容的,通过在战争时期对长征的了解与我们现在美好生活

的对照,激发了学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同时,学生能够在收集、制作过程中积极参与,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沿线上,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了积极参与的乐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案例【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 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项目式教学法是新课程下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应用并生成新知识的技能。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式教学法的定义、内涵、特征、注意点等。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形成信息素养,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信息技术既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是学科发展的辅助工具。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教育、经济和政治等领域,并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发展,但笔者从日常的教研听课中发现,在信息技术新课程中全面实施“项目教学”还存在很多的虚假现象。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地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信息技术教师值得去思考和探究的问题。 1 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把 日常生活中项目及其管理的理念应用于教学,从实际生活的问题出发,通过划分小组,扮演社会生活中的职位角色并借助社会生活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运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决一系列项目中的问题,最后汇总并将项目研究结果公示。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被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 项目式教学是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一种补充,它有许多优点:学 生在完成项目式教学的过程中能体验知识、技能获得再运用的过程,学会探究,去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领域,项目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一种体现。 2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虽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新兴课程,在中学已开设多年了,中学信息教师都有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都只强调“知识与技能”,而忽视其他两个重要方面的目标培养。新课程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即“项目式教学”,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都以“项目式教学”层层展开。“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完成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㈠优势 在《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都能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我在想其他老师学习的同时亲身体验到它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1、丰富的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够刺激多种感觉器官,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进行联想的线索。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教学《地震》一课时,先播放录像片,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大地剧烈震动,房屋倒塌,道路错位,路面升降成台阶,树木连根拔起的景象。学生被这恐怖的画面惊呆了,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这时让学生分组说一说这是一种什么现象,说说这些现象带来的后果,让他们了解有关地震的一些情况,进一步启发提问: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在强烈想知道答案的同时,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壳的不断运动,在地下的岩层受到承受不住的地球内部压力的时候,地壳发生了断裂,这时地震就发生了。教学中,学生情绪激动,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用一根竹片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让他们更进一步认识,体验这一自然现象。学生从多媒体教学中体会到了知识的奥妙和乐趣。 3、使用多媒体,完善实验教学 理化的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但有一部分的内容,以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还不容易理解,这时,利用多媒休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在演示实验中,我们班容量很大,教室岩石试验后排同学看不清楚,如改为实物投影操作,学生能更详细地观察到全过程,使教学更方便、清晰、直观,降低了教学难度。 4、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时空局限 比如教学动物或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虽然可以做实验,但在课堂上要把长达数月的生长过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不可能。而利用多媒体则能很好的在几分钟内完成。 作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同学们共同分享自己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

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带动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要坚持信息技术服务学科课程的原则,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决不能“为应用而应用”,更不能偏离课程目标的盲目应用;而要从学科课程目标出发,并考虑学科特点,具体教材内容及学生年龄特征等诸教学要素去精心设计应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 努力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这是根本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研究性学习方法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教学模式。要允分利用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络优势,拟定部分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指导学生自主收集资料信息,研究、学习、分析、总结,以达到提高学生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比如,语文的阅读知识、数学应用问题等等,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中学信息技术常见教学方法浅谈 发表时间:2019-04-28T10:07:20.6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0期作者:彭喜娥[导读]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相公镇初级中学7136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主课题。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实施有效教学是关键一环。有效教学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师生互为主体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以师生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少的精力消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潜能,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学习收益。现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体验成功 信息技术是学生们乐学但又难教的一门课。学生乐学是因为大家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进而体验成功。难教是因为这门学科知识更新快,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且教学比较依赖硬件设备。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多少理论知识,而应是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系统讲解法、任务驱动法、示范展示法、同步操作法、伙伴教学法和适时表扬法。 一、系统讲解法 系统讲解法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法,就是教师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细致系统的讲解,以教师的传授讲解为主。其他学科现在对其诟病比较多,认为老师的过多传授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就信息技术课来讲,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信息技术常识性的知识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信息”“信息技术”等概念性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并引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时,可以结合相应的计算机器件,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并运用恰当的比喻进行讲解。这种教法针对基础性知识,有很强针对性,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常识性知识。 二、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我经常精心设计一些作品,在一堂课的开始,让学生自己试着实现,然后根据他们的实践结果,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讲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进行了各种尝试,对于我补充的内容,他们也掌握得既快又牢固。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的目标在于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它特有的优势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三、示范展示法 示范展示法就是由教师展示具体计算机操作,学生从教师具体的示范性操作中,学习计算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是一种重要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应用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操作姿势的示范展示,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教师通过自己的坐姿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坐姿;操作键盘、鼠标的指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操作,演示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如何操作。另一方面是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或多媒体广播系统进行一步一步的演示。示范展示法能够很直观地让学生从教师的示范操作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同步操作法 同步教学法就是学生与老师同步进行操作(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同步进行操作),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内容。教师学生同步,就是教师在教师机上操作,而学生在学生机上按老师的讲解步骤,一步一步跟着操作,边讲边操作,师生同步操作,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便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同步操作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信息技术课实践性强这一特点使这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五、伙伴教学法 伙伴教学法是指由一个学生教另外一个学生的个别化教学方法,多用于课外活动,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法。对于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伙伴教学是由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好、学得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适当培训,和基础差、学得不好的学生的“伙伴”结对,进行学生间的互助教学。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伙伴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互助,特别是课外的互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加深学生之间的友谊。 六、适时表扬法 课堂上老师多表扬,多评比。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在完成过程中对它失去了信心,那最后的结果则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以激励为主,多鼓励,少批评,通过各种活动来增加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由于孩子喜欢听表扬,那老师就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多给他们一些鼓励的话语,如:“今天你做得最好。”“某某最出色。”“好样的!”等等。还要注意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因材施教,适当降低操作任务的难度,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教无定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实践、创新,设计最好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郭红阳马宏春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6,10。 [2]郭立明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S1)。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本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是教学改革一次质的飞跃。因为它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可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给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1、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激发起了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就此嘎然而止。如何将课文中的静态画面和比较抽象的,离我们生活久远的意象转化为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易于理解和想象的动态画面、图象。是许多语文老师冥思苦想在研究的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象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出路。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让学生根据连环画叙述故事,这样枯燥的文字,也因此生动了起来,学生也更乐于参与。再如,语文学科的学习,很重视课文的朗读,教师虽然可以通过设置多种多样的学生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乐趣,但如果更多点通过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运用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再现,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听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后,学生自然受到感染、熏陶,并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 2、多媒体的运用,使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激发情愫,产生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图画的解说,由对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学生根据教师展示图画,展开想象,使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4、多媒体的运用,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 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信息内容丰富的学科。如何在课堂中恰当地扩大学习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如果能同时动用起身体上的多种感觉器官,能收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在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教学内容作一些补充,例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的介绍,以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众多相关资料,让学生在充分掌握资料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再者还可将互联网引入课堂,通过网上浏览既可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更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消化理解。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设计(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知识: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技能: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社会中的应用,知道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情感: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重大变革,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2、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工具,并从中总结出自己使用过的工具有哪些 课堂准备:图片、视频、动画(课件中体现)和实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活动1以游戏引课 游戏规则:请4位同学上讲台站成一横排,第一位学生面对教师,其他三位同学背对教师,先请第一位同学看教师手里的一张纸条上的内容,

然后请第二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一位同学将刚才看到的内容用动作表达(不能有声音)给第二位同学,时间20秒,然后再请第三位同学转过来,由第二位同学把刚才自己理解的意思用动作表达给第三位同学,以此方法到最后。然后先让第四位学生说出是什么,再请第三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再请第二位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最后请第一们学生说出他表达的意思,从而说出纸条上的内容。 师:为什么一样的信息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信息? 学生回答(表达错误、信息传送的方式有限、表达信息不明确等等)教师鼓励、表扬并小结 活动2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有4个朋友,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东京,一个在纽约,一个在伦敦,你要跟他们传递一个信息,你会用什么方法?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方式可以传播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今天我们有很多传递信息的方法,可是在人类最早出现的年代以及没有这些信息处理和传递的工具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呢? 二、授新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东光县南霞口镇段庄小学田伟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着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我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小学信息技术课基本以应用为主,包括基本技能操作(掌握键盘鼠标操作,了解操作系统windows的基本用法,上网搜索资料等)和一些日常应用很广的应用软件(windows中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软件,office系列中的word、PowerPoint和FrontPage软件等)操作。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通过信息技术这门工具课的学习,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拓展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创新学习的境界。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总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以前,我所在学校也曾发生过此类事情。 A、学生乱敲打键盘,造成按键失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张新杰 摘要:在近、现代历史上,信息技术的每一项进步,都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是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世界各国对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给与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其技术发展极快的特点,使原来可望而不可及的手段或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变得可能了。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象人们想像的那么乐观,这是因为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有效地运用这一新技术的手段和方法来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究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步骤,使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主动性;学生;老师;学习兴趣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以下特点:重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它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它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教育技术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的教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丰富着自己的内涵。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对于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演示等手段都能予以解决,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多媒体的运用,使课程的导入形式变得多样,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感性材料,往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加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 (二)、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教具或者实物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好处和改进措施 用信息手段代替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辅助教学,让学生进入新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改变,也对教育教学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什么好处呢? 一、信息技术拓展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服务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对外宣传与联系、学籍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寄宿生管理等;也广泛应用于校内课程教学、课外小组活动,以及校外学习活动中。为学生、教师和专家相互联系提供讨论的平台,为教师提供课内外学习活动的网上备课环境和教学活动管理平台。信息技术还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学会了探索、实践,激发了联想、判断,从而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二、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积极、深入的加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一些学生还意识到学习过程的重要,而非考试分数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不断的激发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地结合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对教学的内容更明晰,使学习者的探究行为更易于发生,促进了高级思维活动。与所有其它工具一样使用者借助它可更灵巧地工作,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最重要的还在于它促进了高级思维技能。实践表明,运用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四、促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转换。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在信息技术教学的环境下,由于对新事物的接受学生要快得多,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也集中得多,所以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更多,当然,在这之中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那么,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呢? 一、循序渐进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在科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现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尤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日趋重要。信息技术走进了日常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小学信息课程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工具,寓教于乐,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它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学生学习、研究、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考虑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由于农村小学条件比较差,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比较少。再加上农村孩子见得少。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多准备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选择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的农村小学教师教好几个学科,工作量大。备课手写麻烦,于是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网上的备课各式各样,一节课有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比如:我在备人教版第八册语文《生命的壮歌》这课时,就参考利用网上的六种教学设计,备出了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导入用插图, 学文用投影, 朗读用录音, 在学生基

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借助课件, 让学生体会老羚羊怎样以自己的身躯搭建了生命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我一直坚持电子备课,既提高了备课的水平,又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师生的双边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学生来完成,更要借组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教师在发送信息时,不仅通过语言和手势,还要借助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渠道获取信息,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同时,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延长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的时间,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注意力的稳定程度和对象本身的特点有关, 如果注意对象新颖、丰富而又富于变化, 注意力和兴趣就比较稳定和持久。因此, 在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对象不但有所化, 而 且比较新颖、丰富。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天真、稚气, 好奇心强, 喜爱艳丽、动态的景物。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学生对于仿生学的探知欲是十分浓厚的,但极为有限的课本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技能的更新越来越快。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社会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本文从笔者的角度来探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对广大一些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高中学生;教学方法 在当今,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改变观念、与时俱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此要浅谈自己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教育领域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的

主体作用,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而新课改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在此前提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淡化学科界限,加强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可以与音乐、美术、英语、物理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加强教学整合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 要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就必须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如果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那么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就无从谈起。因此,学校应该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基础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途径有两个,第一,在选择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的时候就应该选择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的教师,这样才能确保信息技术基础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第二,如果学校真的没有或是只有少数教师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或是信息技术基础比较好,那么学校就要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怎样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教育的信息化正督促每一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并且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最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 这几天我看了《教育技术应用(小学)1-1--“教学设计”基础知识》的视频讲座,讲座里有这样一个事例,某学校的张老师能够自字处理软件备课,用演示文稿软件辅助教学,用电子表格跟踪学生成绩、能够上网查找各种教学资源,并在网上与其他教师沟通和交流,张老师认为自己是信息技术应用型的教师,但随着新课程的推动,张老师感到了困惑????····· 张老师应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张老师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完成个人计划,在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型教师发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在界定信息技术应用型,张老师忽略了关键的一环,学生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内容,解放学生不是去管他们,让他们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了解社会的时间,留下思考的时间,留下动脑的时间。让他们在协作中去探索,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他面临的挑战:既要按照新课标完成规定的内容,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时代在持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埋头苦干是必须的,但抬头望头也是必要的。一味埋头苦干会迷失道路,偶尔抬头望天才能看清方向。特别是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很多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持续地暴露,这时候更需要理论的指示与专家的引领。 我觉得张老师应该这样做。 1. 教学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2. 对学生实行多重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眼睛、耳朵、手脚和思维! 3. 有学生单方面的进步到多方面的进步。 4. 多媒体信息展示,交流。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其主动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 要想做到上述几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实行教学设计。(1、.情境创设: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相关的信息资源。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诱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4、协作学习环境设计: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实施方案后实行课例分析,即时实行教学反思,评价!然后根据出现的问题即时实行调整!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1)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1.使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在阅读教学中,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将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动画演示有机结合,使用求异思维,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的答案来。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课文最后一句:“狼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按照顺向思维定势,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为了点燃学生独创思维的火花,教师采用求异法,边用电脑演示狼恶狠狠扑向小羊的动画边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呢?”有位学生说:“狼向前扑的时侯,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我随机演示出狼掉进陷阱里的样子,同学们看了高兴地直拍手,求异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小羊一躲,狼一头撞在大石头上。”有的说:“狼向前扑的时侯,被树后的猎人一枪给打死了。”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柔弱的小羊从力气上斗不过狼,不过它凭自己的聪明智慧,从理智上斗倒了狼,躲过了这场劫难。”学生们突破了思维的定势,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来的愿望联系在一起,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的把促动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水平的使用和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在语文课中结合课文,恰当地采用电教媒体,启发学生由眼前的景象,联系生活想象可能发生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眼前事物的理解,丰富观察的感受。 如教《荷花》一文,课文语句优美,用词精确,有一种超然的意境之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切呢?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1)配乐示范朗读,把学生带进优美的情景之中。 (2)学习荷花的样子时放一段相关荷花的录像片,师配乐解说,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展开讨论,体会荷花的千姿百态,荷叶的挨挨挤挤。 (3)学生配乐读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填空练习,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增大训练力度。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促动了多方面素质的提升。 2.2以说促写,提升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水平。计算机进入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的情境。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狗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很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空格”键一按,屏幕上显示出40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学生面对这个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请你按老师讲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爱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解说员。”鲜明生动、声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家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也为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升了语文教学质量.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它包括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及方案、评价和修改教学设计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学设计要求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出发,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材、媒体、评价等诸多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强调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的思维方式,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各教学要素相辅相成,提高和确保教学系统整体的最优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是指微观教学设计,包括单元教学设计、课时教学设计和微观教学设计。其中课时教学设计是以某堂课的教学为设计对象,而此处的微观教学设计则指以某个教学环节为设计对象。 2、教学设计的操作步骤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步骤:(1)、学习需求分析:从教材的角度出发,课程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教学内容分析:课时教学目标是什么?进行学习任务分析,要完成学习任务需要的必备、辅助的知识技能,要教哪些内容。(3)教学对象分析:了解学生学习心理、认知水平、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起点水平与学习特点。(4)、确定教学目标:根据课时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5)、教学策略设计: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要同时考虑目标、内容学生、时间、教学条件等要素,从争取整体教学效益的角度正确选择教学策略。如程度教学策略、发现式教学策略、认知教学策略、掌握学习策略、和谐教学策略等。(6)、教学媒体设计:根据学习目标、教学策略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适时使用恰当的教学媒体,在运用媒体上,主张恰如其分,和谐、统一,不要为使用媒体而用媒体,避免与整体教学过程的脱节。(7)、教学过程反馈、调控设计: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动态活动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预计学生将作出的反应,设计好另外的教学方法、问题和练习,一旦出现非常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策略和方法。(8)教学评价设计: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检测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指在知识教学完成后的总体评价。 3、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新大纲、新教材与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从其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其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设计。(1)、从课程特征角度出发设置教学目标的原则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计算机的工具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开展的信息素养基础教育,其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文化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教学一定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反对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培训化”。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大纲的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三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更加突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功用性。(2)、从课型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课往往是认知和技能相结合,不同的课型侧重点有所不同,从教材编写来看,有理论课、操作技能课、综合实践三类。理论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机器人的作用,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基本知识,对这类课要定位在了解和理解上,在情感领域让学生破除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兴趣,教师可运用插图、形象的比喻、进行直观教学,教师可精心设计学生的教学活动,如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形式。在程序设计学习时,情感领域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对操作技能课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工具的正确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规律性知识的讲授,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技能训练主要根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 的自身规律,把握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与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 传统教学观念,真正达到整合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堂讲授型网上学习型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方法 和手段,融于课程和课堂教学的理论、实践与结果。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 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 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 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其整合的目的是促进师生信息 意识的树立;促进课程及课堂内容结构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 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在促进这些变革的过程中,我 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和教师主导行为表现的变化。 一、应用多媒体,促进课堂整合 首先,整合的核心便是融,不论什么样的教学环境,只要具有整合的意识, 掌握整合的方法,就能够通过整合发挥将各个不同的教学要素融为一个整体的作用。我们知道整合的实质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当今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结果,不仅适用教师的“教”,更要考虑适应学生的“学”,整合的学习就是我们对新课程 改革的不断探究。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注重学生学习过程 中的能力培养。 我在教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采用Flash课件(单机版)辅助进行单机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运用、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合作学习,运用旧知、掌握新知,为后面的句型学习打下良 好的基础。学生在多媒体学习环境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发 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1.导入运用动画,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氛围。采用激趣导入法,首先运用歌曲,引入新课,使学生在亲切、优美的Flash动画歌曲中愉快地投入学习。 2.学习过程中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学生快乐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新授环节,采用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 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听、看、观察,加深印象与理解,掌握知识,突破重点, 分解难点。本节课训练性、操作性较强,使学生达到巩固、升华已有知识,灵活 运用语言的目的。我运用课件段落学习模块,把图片、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3.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采用合作交流法。指导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 的动画课件,通过观察、思考,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通过组员之间相互 交流、相互帮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突破、分解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学 习效率。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发展了友谊,增强了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通过实例看出: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不仅可以助教还可以助学,信息技术与 课堂教学整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课堂 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堂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 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 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 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