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 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第八章学习动机与学习迁移

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学习动机问题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学习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最能反映学习行为的目的性和能动性。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复杂多样的学习行为,必须首先弄清行为背后的基本动因。

一、动机

研究学习动机,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动机以及动机和需要、行动之间的关系。

1.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由需要引起的。

动机是人的某种需要是怎样激起他的行为动机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机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即“内驱力”,也可以叫内驱力的刺激。

这种内驱力刺激引起相应的行动。

例如,儿童腹饥,产生求食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了相应的内驱力,从而“推动”儿童采取一定的

行动,摄取食物。

当这一行动满足了生理需要,内驱力也随之减弱和暂缓消解。

需要和内驱力之间的关系是,个体需要的缺失引发内驱力,内驱力促使个体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或冲动,唤起个体产生行动的动机,行动的实现满足个体的需要。

概括说来,需要一内驱力一动机一行动一达到目的,是一个连锁性的反应。

正是由于需要和内驱力之间存在如此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在心理学著作中往往把“需要”和“内驱力”两个词交替使用,有时甚至把它们看作一回事。

有时动机是由机体自身的需要自发引起的;有时动机则由外界某种事物刺激引起。外界引起的作用称作激励,激励动机的外界刺激物一般称为“诱因”。当需要和某种诱因及目标发生联系之后,便形成了动机一诱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对能满足自己一定需要的物体、事件或情境产生明确的向往和追求。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有目标的、有指向的行动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采取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许多措施,实际上就是提供诱因,以促进学生把自己的行动指向学习。2.人类的动机有生理性动机(又称初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又称高级动机)两大类。

生理性动机无需学习,它是与维持个体的生命安全、繁衍种族的需要相联系的。社会性动机是在初级的生理性动机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活

动和学习而形成的。人的最主要的社会性动机有学习动机、交往动机、求成动机等等,它们对人的生活、发展起重要作用。

在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活动中,其活动动机主要受社会性因素的制约。社会性动机所产生的力量,有时可能超过和压制人的生物本能和需要,例如,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了献身科学事业而不顾生命危险和饥寒的威胁。他们的一些惊天动地的举动,都来源于对科学真理的信仰和追求、造福人类的高尚动机。

二、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

1.动机产生于学习的需要

学习需要是人们为达到认识外界事物的某种目的而从事学习的欲望,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具体表现。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的动因。人的学习动机是人的求成动机(亦称成就动机或威信性动机)在学习

领域的具体体现,主要由三种需要所驱使或唤起: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的需要。心理学家常把这三者称为求成动机的三个触发因素。(1)认知的需要

这是一种以获得知识、技能和解决学习问题为目标的需要,即一种求知的欲望。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来自于认知的内驱力主要是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好奇、好胜和喜爱探索、操作、理解外界事物奥秘以及为应付环境提出的众多问题等多种心理因素表现出来的。例如,儿童很早就开始探索他们周围的世界,对新异事物特别感兴趣,喜欢摆弄拆装玩具,总爱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什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等等。

儿童的认知需要最初只具有潜在的动机性质,这些潜在的心理因素是通过他们生活活动中的实践、体会,并不断取得成功而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的。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学习的成功,体验到满足需要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为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动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出于对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而产生兴趣的动机,对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自我提高的需要

自我提高主要是指把学业成就看作赢得相应地位或更高地位的手段。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自尊和自我提高所派生出来的,在学前期已开始萌芽,入学后,日益发展,逐渐起重要作用。比如,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师长的赞扬,同学的羡慕,提高在班上的地位,自尊心得到满足,这就更加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这种自我提高需要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既能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也能为在未来的工作和职业活动中激励他作出贡献。

当然,过分强调自我提高动机的作用是不恰当的。如果学生主要着眼于个人的名誉地位,就会有碍于对功课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3)附属的需要

所谓附属的需要是指学生想获得自己所附属的长者的赞许或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的欲望。之所以会产生这种需要及其动机,是因为:第一,学生与父母、教师在感情上有一定的依附关系,长者是学生欲效仿的榜样,得到榜样的肯定或表扬,会产生一种满足的喜悦;第二,学生从父母、教师那儿博得赞许或认可会获得同龄人对自己的敬羡。研究表明,具有高度依附感的学生,一旦得到长者的肯定和表扬,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在班上做出好的表现,追求较好的成绩。相反,如果他们的某些努力暂时得不到长者的肯定和表扬,或者挨了批评,有时会丧失信心,甚至引起学习成绩下降。当然,长者中肯而又切合实际的批评或指责,也会成为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

2.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效用

?1.学习动机既不是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学习的充分的条件。但它是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重要条件。

?2.对于长期进行有意义学习来说,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3.学习动机不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因而它对学习的影响是间接的。

?4.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互为因果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线关系。关于学习动机对学习是否有促进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问题,有不少争论。有些人认为,缺乏学习动机,任何学习都不会发生;有些人认为学习动机不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或变量;多数人认为,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是很有效能而不可或缺的一个始动因素,它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认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活动,例如掌握某门学科的教材内容,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具有忍受各种挫折和失败的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为此,必须有强烈、正确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确立了正确而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学习与社会需要联系起来,把学习看成是应负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从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学习时方向明、干劲足、精力集中、克服困难的毅力强。反之,如果学习动机不纯正,处处为个人打算,或是学习动机不积极,学习目的不明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习效果。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Yerks—Dodson Low)

3.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极为复杂多样。为了学习和研究的方便,教育心理学通常要对学习动机进行分类,试图找出几种有代表性的动机,并以这几种动机对一般学习行为机制做出解释。

(1)国外比较流行的学习动机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和吉尔福特把社会性动机分为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并指出这两类动机对学生学习有巨大的意义。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麦克莱伦指出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国外有些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和外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并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胜过外在动机。所谓内在动机,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学习目的在于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学习活动本身就能使其获得满足,这种满足本身就是一种报赏而无需外力推动,像求知欲就属于这种动机。外在动机是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奖励、承认,赢得尊严等学习的动机,主要不是为了获取知识技能,它是由外部的权威人士——教师、家长等人为地灌输给学生的,需要外部诱因才能激发。

布鲁纳是主张把学习动机分成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大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内部学习动机有力而持久,外部学习动机效应微弱而短暂。因为内部动机是由人的三种内驱力(实际上他把内驱力和动机等同,认为动机就是内驱力)引起的。

一是“好奇的内驱力”,人生来就具有这种内驱力,年幼的儿童往往有一种好奇心,正是这种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一种探究反射,努力进行智慧的探索。

二是“胜任的内驱力”,一个人总是对胜任的活动越来越感兴趣,在顺利解答课题中获得真正的满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希望获得成就,得到他人的赞扬、尊重。如果说好奇的内驱力是一种求知欲,那么胜任的内驱力则可称为求成欲。

三是“互惠的内驱力”,它是一个人与别人和睦相处、协同共事的需要,这种内驱力常常推动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

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布鲁纳等人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胜过外部动机的论述,优点是提示了学习动机的内部机制,重视内部学习动机的重要性。但对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在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不够。虽然不能忽视学生的“好奇”、“好胜”和“互惠”等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但是学生的好奇等内部需要并不是天生的,它们也是在社会活动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学习动机形成发展上确实有很大影响,而教育还起着主要的作用。学习动机的形成关键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供诱因使外界的正确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促使形成自觉的求知欲和求成欲。

(2)国内对学习动机的鉴定与分类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从如下几个角度去分析、鉴别:

①从动机作用的主次来看,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它与其他学习动机相比,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最为稳定。一般来说,在同一时间内,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

辅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动机。相对于主导性学习动机来说,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则是比较微弱和不太稳定的。在同一时间内,辅助性学习动机可能有几个,并且其强度与稳定性各不一样。比如搞好学习,既可得到学校老师的表扬,又可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还可得到父母的奖赏。

在学习活动中,此时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彼时也可能成为辅助性学习动机;而此时起辅助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彼时则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比如,想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表扬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主导性的,进入高中阶段便成了辅助性的;而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辅助性的,到了高中阶段便是主导性的。这两种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总会产生或大或小作用。因此,均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②从动机合理的性质来看,学习动机可以分为正确的学习动机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正误与否,取决于一定的社会标准。在我国现行社会制度下,一切符合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合理利益的动机是正确的;而一切违反国家利益、社会公德和他人正当权益的动机,或仅仅是为了个人狭窄的利益而学习的动机则是不正确的。如“学习

是为了应付考试”、高呼“六十分万岁”而学习等学习动机成分,对一个大学生来讲,无论如何说都不是好的、高尚的,这种学习动机往往被人非议。

这种分类比较切合教育的实际需要,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理想和前途教育。但这种划分有简单化之嫌,,其实,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作非正即错的划定。学习动机的合理性往往是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以及所从属的主导动机的性质而转移。如“想获得好分数”、“博得别人的赞扬”等学习动机,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都不能算是坏的或低级的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和成人而言,如果将上述动机作为其主导性学习动机,就该另当别论。

③从学习动机目标的远近关系来看,学习动机一般可有远景性学习动机和近景性学习动机。远景性学习动机是指向于学习活动的结果和价值,与长远学习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为了将采参加国家建设,或是为了个人将来有出路,能考上大学。它是社会和家庭的要求在学习上的反映,同时又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认识、有没有远大志向以及世界观有关,主要由认知的需要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所引起,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学习动机,能有力地影响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一经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里起作用。

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动机,表现为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它主要由学生的好奇和认知的需要引起,也可能由教师和家长施加的压力、奖惩,同学间的竞争等引发。例如,学生因为几次作文都受到了表扬,就表现出特别喜欢上作文课;

相反,由于某门功课多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可能会不喜欢这门功课了。这种动机作用的时效比前者小,并且容易受当时的具体条件和一些偶然情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应使近景性学习动机与远景性学习动机互为补充和支持,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自觉,更加富有意义,持之以恒。

在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是单一的,经常是多种动机交织在一起。上述三类学习动机的划分均是人为的,带有主观的色彩,不可能完全与实际学习情形相符。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人的行为动机,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是由教育和学习得来的。而学习动机产生于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这就使我们看到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可能性。由于影响动机的因素很多,所以动机的培养与激发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和满足需要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使学生产生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然后进行教学;或者根据学生的需要来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惊奇、疑惑、给问题提供多种答案、涉及困境、引出矛盾等方法来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感觉。如,

在讲相似三角形时,对学生说:“学了这一切,不上树可以测得树高,不过河可以量出河宽”;

在讲光电效应前,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马路边上的电灯怎样能够做到不用人管,天一黑就都亮着了,天一亮都灭了?”

还可以这样提问:“蜜蜂能向同伴正确报告离巢4000米远的某个地方盛开着带蜜的花,蜜蜂是用什么方法传递这种信息的呢?”等等。

言语不多,却能像磁石一般吸引学生,使他们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问题式教学之所以比告诉式叙述更有效,是因为问题教学法以解决某一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而学生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读书,去听讲,去搜集材料或去做实验的。教学时,教师若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需要的激发与满足是同时存在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复杂多样的需要区分为由低到高的七大类,并且把其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称为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把较高级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心理性需要或生长需要。依照马斯洛的观点,那些基本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就不再感到需要了。而生长需要的特点是越得到满足,就越是产生更强的需要,激起人更强烈的生长欲望。马斯洛还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和热情,就要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等的需要。

2.设置目标

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有关。行为的目标对个体具有一种激励作用,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如何使目标发挥最大的效能呢?新近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只有在与目标相联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由一种缺失或需求状态转化为唤醒状态,形成具有一定能量和方向性的驱力。并且只有在学生从内心接受了这个目标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目标选择得越高(不论达到目标可能性如何),其行为表现越好。因此,在教学中,应使学生对学习目标及活动价值有所认识,通过对目标的清楚认识来加强学生的内部唤醒状态,提高内驱力水平。

比如,在教三角形、圆形和多边形面积公式时,若能使学生认清掌握了这些面积公式就可以测量学校教学楼、操场的面积以及工厂的车间、农村庄稼地的面积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提高;学习地理,在讲比例尺时,讲清懂得了比例尺的换算方法,就能在地图上测出自己所在地至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的路程。学习目标讲得越具体明确越好,如果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标及活动的价值,就难以生发学习的需要,就会降低内驱力水平。

综合当今有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学习目标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1)目标的设置应根据个人的情况,并且学生应参与目标的设置。学习目标如果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等自行设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使其内在需要进一步激发,并形成驱力。然而,很多中小学生显然还无法做到这一点。不少的时候,学习目标

是外部所规定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考虑学生的愿望来制定目标,还应使学生明确该目标,这样可在行动之前进行自我调节。

(2)确立清晰而明确的目标。如,要求初中学生每学期阅读四本课外书,可让学生从教师提供的一个长的书目单中去选择,这样设置目标比无目标或让学生尽力去尝试更加有效。

(3)目标设置应远近相结合。学生既应有自己长远的追求,也应有根据这种追求所设立的明确的近期目标,这样可以在实现近期目标的同时,逐步逼近长远目标。

(4)目标设置应稍高于学生先前已获得的水平。由于学生在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之后,往往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因而保持前后目标之间的一定差距,往往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的内部紧张感和调动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目标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难度,但又不超出学生潜在学习能力的范围(知道学生能做什么)。学生就会既努力学习,又少受或免受挫折。

3.及时反馈

反馈是发挥自我调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环,它对于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在每次练习、作业、测验之后,若能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练习的程度、作业的正误、考试的成绩及学以致用的成效等,这些效能信息可以促使他们继续学习,提高学习动机和行为表现水平。进一步地说,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结果,其学习积极性高得多。知道结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求知欲望得到满足,从而强化学习态度和手段,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而看到自己的缺点,

多半也会激起上进心,克服困难,继续学习。对此,国内外均有不少实验予以证明。

罗西与亨里的一个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他们把一班学生分成三组,每天学习后给予测验。

对第一组每天告知其学习结果,

对第二组每周告知其结果,

而对第三组则无此报告。

八周后,除第二组仍旧每周告知结果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对调,即对第一组不再报告其结果,而对第三组每天告知其成绩。如此再进行八周的学习和测验。出现了新的学习情形,第二组的成绩稳步提高,第一组与第三组则大为转变,第一组的成绩逐渐下降;第三组的成绩迅速上升(见图8-1)。

及时反馈效应图上三条曲线说明,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显著的,尤其是每日的反馈,较之每周的反馈效果更好。学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

结果,缺乏激励,进步很小。尤其是第一组,原来每天告知结果,八周后不知道结果,成绩直线下降。

4.积极评价和鼓励

在及时反馈的同时,还应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评价和鼓励。积极评价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状态的一种正强化方式。它是通过表扬、鼓励反映出来的,有助于个体动机的激发。研究表明,含有期望的评价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上进的心理。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 B.Page)对74个班的中学生共2000多人作了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与实验。他把每班学生分成三组,给予不同的评价。

第一组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而无评语;

第二组除标明等级外,还给予顺应的评语,如按照学生答案的特点给予适当的评语;

第三组则给予特殊的评语,如得甲等的,评以“优秀,保持下去!”凡得乙等的,评以“良好,继续前进!”凡得丙等的,评以“试试看,再提高点吧!”对丁等的评以“让我们把这个等级改进一步吧!”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学习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见图8-2。

对学生来说,教师和父母的表扬鼓励多于批评指责,可以促使其更好地产生改进学习的愿望。

行为主义者还对强化程式进行过专门的细致研究,并提出了变比强化优于定比强化、变时强化优于定时强化等规律。然而,新近的研究指出,外部强化对动机的影响是复杂的,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在学生把外部强化视为控制时,它会降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而只有在学生把它作为正的反馈时,它才能加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因此,在现代心理学中,一般认为强化手段要慎重使用,对动机激发应以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以强化外部手段为辅。

5.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无论个人、自我、团体的竞赛,还是有奖赏的、无奖赏的竞赛,对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个人竞赛是个人之间的竞赛。有心理学实验证明,把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采用竞赛的方式,控制组不用竞赛的方式,同

做数学测验,先后测验多次,每次的成绩,都是实验组远胜于控制组。平均起来,实验组的学习效率高于控制组40%。个人竞赛固然能提高学习的动机水平和效率,但是这种竞赛会引起学生的嫉妒心,或者造成学生的自卑感。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不提倡学生互相竞赛。

自我竞赛就是学生自己与自己竞赛,即以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竞赛。教师若能使学生知道自己每一单元或每月的成绩,并且鼓励学生打破自己上一次的成绩,可以激发学生的动机。有经验的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会利用插红旗的方式,去鼓励学生自己与自己进行竞赛。

团体竞赛是组与组、班与班、校与校之间的竞赛。团体竞赛重在集体的合作,个人的努力是为了完成团体的任务;团体的荣辱就是个人的荣辱,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不至于造成嫉妒心理。但要注意团体竞赛不要频繁进行,长久地进行团体竞赛,其效力就会降低。因为在团体竞赛中,个人没有地位,时间一久,团体竞赛的效果就不及个人竞赛了。还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社会助长”,例如一个入学习会觉得孤单寂寞,效率低,若是几个同学在一起学习,就会比一个人单独学习效率高。另一种是“社会抑制”,就是说有些人在团体情境中,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尤其是年龄小、胆小、神经过敏的学生,一到团体的情境中,便会非常紧张,手足失措,因而干扰团体的成绩。如,有的学生唱歌或朗诵,公开表演时不如单独表演时的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

6.运用期望

期望亦称期待,它是人们主观上的成功概率,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期性认知。在学校中,学习期望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即自我抱负)。这两种期望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期望是动机的中介认知因素,学生的内部需要、外在目标、奖励诱因等要通过期望的协调而起作用。研究表明,保持一定目标期望值,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否则,期望过高,不容易达到,达不到,情绪就会低落,失去信心;而期望太低,又会促使学生讨厌和逃避学习。期望过高和过低都有削弱学生学习动机的危险。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协调学生的期望,必须向学生指出在学习上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可行的;让期望过高的优秀学生适当降低期望值,让那些因失败而期望过低的学生调高期望值,从而发展起恰当的期望。

总之,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必须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第二节学习迁移及其影响条件

现代学习理论要求学习的目标之一是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类似或同类课题。这就是心理学家们十分重视的学习迁移问题。

一、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以下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例如,掌握英语的人学起法语来比较容易;会拉二胡的人再学弹三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儿童良好的阅读技能有助于他们掌握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应用题;在做作业时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有助于形成他们对其他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然而,学习汉语拼音对有些英语字母语音的学习常常发生干扰;右脚起跳的跳高技能的形成对学习用左脚起跳的撑杆跳高也有干扰作用。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学习迁移现象。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存在迁移。迁移是学习的巩固和继续,又是促进和提升学习的条件,因而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学习迁移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知识、技能、能力的迁移,还有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的迁移,很多领域的学习之中都存在着迁移现象。众所周知,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教给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中都适用的各种操作。迁移能使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学习中,不断地掌握知识并发展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迁移是教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它是检验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的最可靠的评价指标。心理学家M.L比格(M.L Egge)指出:“学校的效率大半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正因为如此,“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流行口号。

二、迁移的类型

制动系统设计DOC

制动系统设计第七章 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应该合理地确定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制动动力学7.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7.1.1 加速力和制动力通过轮胎和地表的接触面从车 辆传送到路面。惯性力作用于车辆的重心,引起一阵颠簸。在这个过程中当刹车时,前后轮的负载各自增加或减少;而当加速时,情况正好相反。制动和加速加以区分。下面,a的过程只能通过纵向的加速度x我们先来分析一辆双轴汽车的制动过程。,在制动过最终产生结果的前后轮负载和??FF ZhZV随 着静止平衡和制动减速的条件而变程中,图7.1 为:(7.1a)???Flhl??mgma?ll ZVVx (7.1b)?Flhl?mgl?ma ZhxV设作用于前后轴的摩擦系数分 别为f和f,那么制hV动力为: ??FFf ZVVXV. (7.2a) ??Ff?F XhZhh(7.2b)

图7.1双轴汽车的刹车过程 它们的总和便是作用于车辆上的减速力。 (7.3)maF?F?xXVXh对于制动过程,f和f是负的。如果要求两轴上hV的抓力相等,这种相等使 f=f=a/g,理想的制动xVh力分配是: )glh]/(alg?Fma[(l?)?xvXVx 7.4 ())gl/(?gl[?Fmaa]h xvxXh 7.5()的参数表现。在)和参数(FF这是一个抛物线a xxvxh的右半部分,显示了一辆普通载人汽车的理想7.1图 制动力分配。实践中,向两边分配制动力通常被选用来防止过早的过度制动,或是由刹车片摩擦偏差而引起的后轮所死,因为后轮锁死后将几乎无法抓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制动系统设计指南

五、制动系统的设计 1.前言 1.1适用范围 1.2引用标准 1.3轿车制动规范对制动系统制动性的总体要求 1.4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法 1.5整车参数 1.6设计期望值 2 行车制动系统的设计 2.1制动器总成的设计 2.2人力制动系和伺服制动系 2.3踏板总成的设计 2.4传感器设计 2.5 ABS的设计 3 应急制动及驻车制动的设计

五、制动系统的设计 1.前言 1.1适用范围: 本设计指南适用于在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的制动系统 1.2引用标准 GB 7258—1997 ****** 1.3轿车制动规范对制动系统制动性的总体要求 汽车应设置足以使其减速、停车和驻车的制动系统。设置对前、后轮分别操纵的行车制动装置。应具有行车制动系。汽车应具有应急制动功能和应具有驻车制动功能。汽车行车制动、应急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各系统以某种方式相联,它们应保证当其中一个或两个系统的操纵机构的任何部件失效时(行车制动的操纵踏板、操纵连接杆件或制动阀的失效除外)仍具有应急制动功能。制动系应经久耐用,不能因振动或冲击而损坏。

1.4制动系统的设计方法1.4.2制动系统方案的确定

1.4.3制动系统方案确定的顺序 1.5整车参数 1.5.1整车制动系统布置方案

参数项目空载满载前轴负荷(kg) 后轴负荷(kg) 总质量G(kg) 重心高度hg(mm) 轴距L(mm) 车轮滚动半径(mm) 最大车速(km/h) 重心距前轴距离a(mm) 重心距后轴距离b(mm) 1.6设计期望值 1.6.1制动能力 汽车制动时,地面作用于车轮的切线力称为地面制动力F xb ,它是使汽车制动 而减速行驶的外力。在轮胎周缘克服制动器摩擦力矩M u 所需的力称为制动器制 动力F u 。 地面制动力是滑动摩擦约束反力,其最大值受附着力的限制。附着力F Φ 与 F xbmax 的关系为F xbmax =F Φ =F z ·Φ。F z 为地面垂直反作用力,Φ为轮胎—道路附着 系数,其值受各种因素影响。若不考虑制动过程中Φ值的变化,即设为一常值,则当制动踏板力或制动系压力上升到某一值,而地面制动力达最大值即等于附着力时,车轮将抱死不动而拖滑。踏板力或制动系压力再增加,制动器制动力F u 由于制动器摩擦力矩的增长,仍按直线关系继续上升,但是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的值后就不再增加了。制动过程中,这三种力的关系,如图1所示。 汽车的地面制动力首先取决于制动器制动力,但同时又受轮胎。道路附着条件的限制。所以只有当汽车具有足够的制动器摩擦力矩,同时轮胎与道路又能提供高的附着力时,汽车才有足够的地面制动力而获得良好的制动性。 图2是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制动时的受力情形 (忽略了汽车的滚动阻力偶矩、空气阻力以及旋转质量减速时产生的惯性力偶矩) 。此外,下面的分析中还忽略制动时车轮边滚边滑的过程,附着系数只取一个定值Φ,惯性阻力为: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动机.态度.需要.体验 .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字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 .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个性变化.智力变化 .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习得动机.外在动机.社会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 、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自我实现、自我意识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双因素理论、激活理论、归因理论、认知理论 、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能力需要动机信念 、需要是指()。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获得性需要就是()。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缺失需要自我实现 、动机就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大学心理学习题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第六章需要与动机 一、填空题(10分) 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_不平衡_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2、需要按起源分,可分为自然需要和_社会需要_。 3、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_心理过程_,而非指活动本身。 4、精神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一定的_物质产品_。 5、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_直接原因_。 6、自然需要也称_生物需要_,包括饮食、休息、运动、空气等多种需要。 7、社会需要是_人类_特有的需要,如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劳动的需要等。 8、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_动机_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9、需要转为动机,除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还需要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 10、研究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_活动性质_的不同而不同。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属于人类需要的有( D )。 A 自然需要 B 社会需要 C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D 以上都是 2、下列哪项不属于人的自然需要( C )。 A 饮食 B 运动 C 劳动 D 睡眠 3、哪个心理学家提出需要层次论( C )。 A 杜威 B 西蒙 C 马斯洛 D 巴蒲洛夫 4、在心理理论派别中,( A )主张用客观实证的方法去考查个体的外显行为,试图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释人的行为。 A 行为主义 B 认知派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5、动机有哪些功能( D )。 A 激活的功能 B 指向的功能 C 维持和调整的功能 D 以上都是 6、下列不属于奥苏伯尔提出的动机类型是( A )。 A 社会性动机 B 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D 附属内驱力 7、研究发现,( B )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 A 低等 B 中等 C 高等 D 不确定 8、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强化程式及行为塑造技术( B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杜威 D 西蒙 9、按照S—R心理学家的观点,人们具有某种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 C )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A 需要 B 动机 C 强化 D 以上都不是 10、哪位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动机论( B )。 A 威纳 B 阿特金森 C 皮亚杰 D 詹姆斯 三、判断题(10分) 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错) 2. 需要是个体活动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对) 3.需要转为动机不需要条件。(错)

制动系统设计(DOC)

第七章 制动系统匹配与设计 第七章 制动系统设计 制动系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性。为了保证汽车有良好的制动效能,应该合理地确定汽车的制动性能及制动系结构。 7.1 制动动力学 7.1.1 稳定状态下的加速和制动 加速力和制动力通过轮胎和地表的接触面从车辆传送到路面。惯性力作用于车辆的重心,引起一阵颠簸。在这个过程中当刹车时,前后轮的负载各自增加或减少;而当加速时,情况正好相反。制动和加速的过程只能通过纵向的加速度a x 加以区分。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辆双轴汽车的制动过程。 最终产生结果的前后轮负载ZV F '和Zh F ',在制动过 程中,图7.1随着静止平衡和制动减速的条件而变为: ()l h ma l l l mg F x V ZV --=' (7.1a ) l h ma l l mg F x V Zh +=' (7.1b ) 设作用于前后轴的摩擦系数分别为f V 和f h ,那么制动力为:

V ZV XV f F F '= (7.2a ) h Zh Xh f F F '=' (7.2b ) 图7.1双轴汽车的刹车过程 它们的总和便是作用于车辆上的减速力。 x Xh XV ma F F =+ (7.3) 对于制动过程,f V 和f h 是负的。如果要求两轴上的抓力相等,这种相等使 f V =f h =a x /g ,理想的制动力分配是: )/(])([gl h a l l g ma F x v x XV --= (7.4) )/(][gl h a gl ma F x v x Xh += (7.5) 这是一个抛物线F xh (F xv )和参数a x 的参数表现。在

心理学动机和情绪情感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 2.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3.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刺激,人的行为动机就是在这种刺激下产生的。内在的生理需求是行为的直接推动力量。 2.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有时,即使有机体没有特别强烈的内在需要,外在诱因也可能成为动机产生的一个条件。 动机中,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连。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人们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朝向性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随之减弱或消失。

汽车制动系统毕业设计45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制动系统设计探索 摘要 本说明书主要介绍了汽车制动的设计探索,先绍了汽车制动系统的设计意义、研究现状以及设计目标。然后对制动系统进行方案论证分析与选择,主要包括制动器形式方案分析、制动驱动机构的机构形式选择、液压分路系统的形式选择和液压制动主缸的设计方案,最后确定方案采用简单人力液压制动双回路前后盘式制动器。除此之外,还根据已知的汽车相关参数,通过计算得到了制动器主要参数、前后制动力矩分配系数、制动力矩和制动力以及液压制动驱动机构相关参数。最后对制动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字:制动、盘式制动器、液压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sign of breaking system of the Formula Student.First of all,breaking system's development,structure and category are shown,an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s,virtues and weakness of drum brake and disc brake analysis is done. At last, the plan adopting hydroid two-backway brake with front disc and rear disc.Besides, this paper also introduces the designing process of front brake and rear break,braking cylinder,parameter's choice of main components braking and channel settings and the analysis of brake performance. Key words:braking,braking disc,hydroid pressure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6.【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7.【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8.【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9.【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心理学第八章情感与情绪知识点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1.情绪与情感的概述 (1)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①赖以产生的需要不同:情绪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为 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 特有 ②强度不同:情绪具有冲动性,具有明显的外都表现、一旦 发生强度较大时难以控制;情感往往以内隐的形式或以微妙 的方式流露,并始终处于意识的调节支配之下 ③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鲜明的情境性或短暂性;情感则具 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联系: ①情感离不开情诸、情诸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 通过情绪得以表达 ②情绪离不开情感,情诸变化受情感支配,情感的深度决 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 情绪的本质内容 (3)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的种类: ①心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②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 暴怒) ③应激:在突然出现的异常情况下产生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 ①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思想和行为时所 产生的情感体验 ②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③理智感:由客观事物之间所表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主体自 己所相信的规律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情绪与情感的规律 (1)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而人的情 绪情感又促进了认识过程的发展 (2)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姿态表情 (3)情绪的维度和两极性: 情绪的两极性:是指情绪的维度特征的变化幅度,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性质、 强度和动机性等方面

制动系统设计流程

制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 1.设计依据和原则 1.1 根据况、使用条件及用户群体等)确定制动系统的总体方案,为系统各零部件的选型提供产品信函(或项目描述书)所描述的整车的使用情况(含道路状依据; 包括:制动形式、制动器形式、制动总、分泵(阀)形式等。 1.2 根据车型提供的整车参数,结合各项强制法规的要求,初步分析各所选制动零部件与整车匹配的合理性; 所需参数:质心距前轴a、质心高hg、总质量Ga、前轴负荷G1、前轴质量分配%、后轴负荷G2、后轴质量分配等。 1.3 根据强制法规的要求,制定试验方案进一步验证整车制动系统匹配和各制动元件选型的合理性。 2.设计方案初步规划 2.1 各主要零部件的选型及相关注意事项: 2.1.1 制动器总成 2.1.1.1 通过对所开发车型与已开发同类车型(或标杆车)的比较,初步确定系统各零部件的型式、结构和相关参数,而单纯从整车对制动力的需求方面来说,制动器的制动力越大越好,但由于制动器所产生的制动力与制动器的结构型式、制动器直径、制动器的分泵直径、制动器摩擦副的相对摩擦系数、制动管路压力等等因素有关,故在选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1.2 制动器结构型式的选型原则:根据整车档次、使用地区、用户群体等确定制动器的结构型式;

2.1.1.3 制动器直径的选型原则:由于制动器的直径与轮辋直径有关,在选型时应根据整车布置及轮辋的要求,考虑制动鼓的散热问题,一般制动鼓与轮辋的间隙应不小于10mm,否则会导致制动器散热不良,引起制动鼓早期龟裂、制动衬片烧结、炭化,大大降低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另外,制动器与轮辋的间隙太小,制动过程所产生的热量也将大量传导至轮辋上,对轮胎不利。 2.1.1.4 制动器衬片摩擦系数的确定:由于制动器衬片的摩擦系数是决定制动器制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同型、同规格的制动器中,制动衬片的摩擦系数越高,制动器所产生的制动力越大,但对于不同结构的制动器来说,并不是摩擦系数越高越好,摩擦系数太高对制动鼓(或盘)的磨损也越大,且对于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摩擦系数越高,制动过程越粗暴,对制动底板、制动蹄铁、制动鼓的刚性要求越高,否则在制动过程中越易产生制动器颤动、整车发抖的现象,故对于摩擦系数的选取根据本人的经验建议:双向自增力式制动器的取0.38左右,其它结构型式的制动器取0.45~0.5左右,盘式制动器取0.35左右。 2.1.1.5 制动器分泵直径的选型和确定:在上述参数选定以后,根据整车所需的各轴制动力来确定制动器分泵的直径。对于单个制动器而言,制动器所产生的制动力与制动分泵活塞的有效面积(直径的平方——液压制动器)成正比,在选取过程中应兼顾国家标准规格和社会成熟资源,液压制动器的分泵直径最大不超过32mm。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

心理学第七章、动机与情绪.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1、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2、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和维持功能 3、需要: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动机的产生: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是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5、动机的种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按需要的不同性质)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源泉不同)。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适度的奖赏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赏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这就是德西效应。(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根据动机在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从属动机:在行为动机中,有的动机出于辅助从属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偏弱,称为从属动机。 7、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涉及个人的工作、交往、对成就的追求等多方面。 8、交往动机:个体愿意归属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它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9、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合作、情谊、归属 10、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11、成就动机的特征:(1)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 (3)正确的归因方式 12、工作动机: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13、较有代表性的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认知与期待理论。 14、本能理论:有机体生来就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它不能解释人所有的动机行为。 15、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不同的五种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低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级越低,力量越强大。当低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这些需要便成为支配个体的主导性动机。然而,一旦较低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但这种需求层次的等级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在低级需要尚未得到满足之前,去寻求高级需要。 16、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7、情绪:它包括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当情绪产生时,这三种层面的共同活动构成了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18、情绪与情感:(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是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2)从发生的早晚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3)从反映特点看,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情感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概述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一)动机的性质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二)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成分 内在的需要、外在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社会意义: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起作用的时间: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的学习动机; 范围: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来源: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二)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会越高,学习效果会越好; 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他们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在他们看来,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他们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只重视外部诱因的控制,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 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但是未必都专注在功课上。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学的内容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七个层次) 2、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在教育上,只有先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 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尊重的需要,家长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动机

第九章动机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 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八章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校日常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其成因,介绍心理评估的主要手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评估的方法、心理辅导及其原则、心理辅导的方法等。 本章难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术语及其标准、心理评估方法、心理辅导方法等。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一)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界定。意见分歧源于人们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有代表性的依据有以下几类。 1.统计常模 假定人的各项心理特质(智力、乐群性、支配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即当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他在这一方面就是正常的、健康的;另一个人的同一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若偏离总体均值较远,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异常的、不健康的,这一判断依据意味着,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则是

不健康的行为。这一判断依据不总是合理的,因为按此项依据判断,极聪明的人,极快乐的人都属于心理异常的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适当的。 2.社会常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人认可,就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异常的、不健康的。由于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通常也是多数人的行为,社会常模依据与统计常模依据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不过根据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来判断健康与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被一个社会视作正常的行为,可能被另一个社会视作异常行为,在同一社会内,社会规范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还有人指出,不但个人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且有时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规范也可能是病态的。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就是心理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康宁者就是不健康的。除非对“生活适应”作更积极的解释,否则这一判断依据仍有其局限性。例如,一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逢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既不损害个人安逸,也不干扰社会康宁的人能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吗? 4.心理成熟 这是从发展角度对心理健康作判断的,即个人心理发展与生理成熟程度相当者是心理健康的,而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程度因而也落后于同龄人平均水平者是不健康的。 5.主观感受 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辅助性的依据,即按照当事人主观体验到的是满意感、幸福感,还是痛苦与不适,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这一判断依据不能单独采用,因为某些有轻微心理障碍(如神经症)的人常有强烈的不适感,并伴随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躯体症状,而某些严重的精神病人(如狂躁-抑郁症患者在其躁狂发作期间)却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充满自信,并未自感痛苦。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以上所列各项都无法单独应用来提供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心理健康标准。综合考虑各方面要求,大体上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虽有互相重迭的部分,但在涉及到的心理特质的范围、关注的重点以及评判尺度宽严的把握上,还是有差别的。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1.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A.动机B.态度C.需要D.体验2.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3.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4.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A.成就动机B.认知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5.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B.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C.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D.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6.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B.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C.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D.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7.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A.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U字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C.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D.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8.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A.情绪性反应B.理智性反应C.个性变化D.智力变化9.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A.习得动机B.外在动机C.社会性动机D.主导性动机10.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A.本能理论B.驱力理论C.唤醒理论D.诱因理论 11、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A、人本主义 B、存在主义 C、自我实现 D、自我意识 12、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A、双因素理论 B、激活理论 C、归因理论 D、认知理论 13、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B需要C动机D信念 14、需要是指()。 A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B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C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D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15、获得性需要就是()。 A自然需要B社会需要C物质需要D精神需要16、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A尊重的需要B归属和爱的需要C缺失需要D自我实现17、动机就是()。 A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