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学案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案

一、重点和考点

1区域的含义。

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区域概念的内涵

(1)区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2)区域是地表的空间单位

(3)区域的排他性(4)区域的区位特征

2.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横向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两

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纵向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典题解析

例1.区域是()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解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在地理差异的基础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因此区域的客观性主要是地理差异。

答案:B

例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气候的共同点是雨热同期,原因是()

A.同属温带地区B.气候的大陆性强C.同属东部季风区D.都是平原地区

解析:雨热同期主要是指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这主要得益于季风气候。来自低纬度海洋的夏季风不仅带来丰沛的水汽,也带来了充足的热量,使松嫩平原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气温最高的地方。

答案:C

例3.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早期农业经济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原因是()

A.雨热同期的气候B.黏重的土壤C.单一的农作物品种D.地势平坦

解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开发的早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大。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稠密的水系成为交通的障碍。因此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平原。

五、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的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每一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C.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D.区域是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2.我国北方有些民居没有后窗,这反映当地()

A.雨水多B.风沙大C.冬季寒冷D.光照强

3.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A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B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4.我国某城市: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早2分钟,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o10ˊ,则该城市所在区域盛产的农作物是

A 水稻

B 椰子

C 小麦

D 甘蔗

读下图,回答5—7题。

5.B处的山脉是()

A.大兴安岭B.小兴安岭C.长白山D.辽东丘陵

6.A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A.地形B.气候C.河流D.矿产资源

7.A处适宜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是()

A.春小麦、棉花B.春小麦、甜菜C.冬小麦、玉米D.春小麦、油菜

8松嫩平原是我国很需要的商品粮基地,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B地形崎岖C热量不足D土壤贫瘠

9,松嫩平原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B季风水田农业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10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有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于

A气候条件的显著差异B土地条件的显著差异

C技术条件的显著差异D水源条件的显著差异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图,回答:

(1)字母A表示山脉,字母B表示的地形区是我国的地貌分布最广的区域。

(2)图上(填字母)处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这是因为。除此之外,西部还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等能源资源。

(3)我国第二大林区位于横断山、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和(填字母)山的南坡。

(4)除上述资源外,西部地区还可以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有:。

(5)阅读下列选项文字,把相关选项的字母填入“山地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关系图的圆框内。

A.山区地表崎岖,坡度较大B.不合理的开垦耕种C.交通不便,工程建设困难D.地质、气象等原因E.影响资源开发与投资环境

F.水土流失,生态脆弱G.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

12.阅读并完成下列问题: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其地位长期未能动摇。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南方广东等省区新兴城市和现代产业结构的建立,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全国的地位日渐升高,相对而言,上海这个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产业结构的工业中心,其产品在全国的绝对主导地位已不复存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

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仍面临着技术改造、资源、土地、市场等问题(这有些类似于区域经济衰落的特征)。因此,上海市政府清醒地意识到,现在摆在上海面前的是?华山天险一条路?,只有加大改革的力度,依靠科技,才能使上海持续发展。

(1)在上海发展的现阶段,由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能力减弱,增长速度,效益,导致整体区域呈现状态。这个时期,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引进改革区域才能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2)请就你熟悉的一个区域,分析此区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应采取的措施。

六、能力提升:

1.下列能够克服河湖、沼泽广布和土壤黏重等不利条件的是()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②陆路交通的发展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④小麦的种植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房屋的建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2~3题

2.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大多数房屋墙厚,窗户小,色浅,这是因为()

A身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B他们为了适应炎热干燥、多风沙的气候

C受宗教影响的缘故D御防冬季的缘故

3.菲律宾及我国海南岛的房屋窗户少而小,常常前后门均开,这是为了( )

A防台风、防潮湿B防烈日C防洪水D防潮湿、防寒潮

4.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在地理位置方面的共同点是()

A都临近海洋B都处于大河的入海口C同属于亚热带D同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5.下列地区发挥当地优势,实施相应措施正确的是( )

A甲同学的家乡耕地面积大,盐碱地分布广,因此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B乙同学的家乡乡镇企业很多,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应该鼓励农民弃农进厂.

C丙同学的家乡矿产资源丰富,应该大力开发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丁同学的家乡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放在首位

6.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方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我国北方地区动机穿衣比较厚重,而南方穿衣相对比较单薄.下列关于南北方地域差异造成的错误表述是( )

A饮食方面南米北面B建筑方面南尖北平C历史交通方面南船北马D气象灾害方面南旱北涝7.(2005年高考试题)图7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其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2)根据所给信息,说明该小区域土地利用的潜力及开发利用应当注意的问题。

(3)扼要说明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8.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P河河谷地带的地质构造类型是什么?试说明该河谷地带地貌特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2)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3)说出S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七、课后学习反思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重点和考点: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检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数字地球的含义。

二、知识点的梳理:

三.重点解析

1.从考核形式上看,多以资源、环境、灾害和城市规划等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考查3S 技术的应用.

2.从考查形式上来看,注重考查学生对3S 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典题解析

例1.GIS 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 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 为商业网点选址 B 分析建筑设计的合理性 C 计算城市水域面积 D 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解析:(1)在GIS 中,地物空间特征和属性的各项数据的结合,构成某一主题的图层,在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为商业网点选址提供参考资料。

(2)对1985年与2000年城市土地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 A 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B 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 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D 预测城市降水变化趋势

解析:首先应明确题干叙述的核心意思是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交通流量变化与车辆增减有很

大的关系,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很小,洪涝、降水等自然现象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更远。

答案:(1)A (2)C

例2.(07年山东)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答4—5题。

4.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5.根据提速动车组时刻表,乘坐1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

表1

动车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开车时间终到时间

D21 北京长春07:15 13:31

D201 南昌长沙08:00 11:15

D584 宝鸡西安11:11 12:23

D776 深圳广州11:18 12:28

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

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1′E)

A.D21 B.D201 C.D584 D.D776

解析:此次铁路提速追踪间隔五分钟,需要用到定位用途的全球定位系统,把数据输入计算机后需要用到地理信息系统。第五题,利用各个地方的北京时间来求出各地的地方时,然后看哪个更接近当地的12点。

4.D 5、D

五、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遥感的说法,正确的是()

A.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

B.物体的各类性质、环境条件不同,但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相同

C.一幅陆地卫星图片可以把整个地球拍下来

D.遥感可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量到定性、从动态到静态的转化提供条件

2去野外考察,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需要拥有()

A.遥感技术B.全球定位技术C.GPS信号接收机D.地理信息技术3地图与GIS最基本的差异是()

A.空间模型B.数据模型C.表达形式D.土壤图层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GIS可解决人们难以解决的问题B.GIS是一种快速但不精确的技术

C.GIS是地图的延伸D.GIS是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

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回答5~6题

5对1990年和2004年城市土地利用图层进行分析,能够()

A.了解城市降水变化趋势B.了解污染区的变化

C.了解城市地域结构变化D.了解商业区的分布

6城市交通图层与城市人口分层图层的叠加,可以()

A.为商业网点选址B.计算交通流量的变化

C.估算工业生产总值D.分析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且有助于防火、减灾。据此回答7~10题

7.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检测内容包括()

①旱灾②水灾③滑坡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②检测植物病害情况③区分落叶林与常绿林④检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

9阴雨天气时,对地物的分辨率较高的是()

A航空可见光遥感B航天可见光遥感C航空微波遥感D航天微波遥感

10.地物的光谱特征是遥感图象的重要依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地物对同一波段的电磁波反射率相同B相同物体在不同波段的反射率相同

C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电磁波反射光谱不同

D相同类型的土壤即使含水量不同,电磁波反射光谱也是相同的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

材料一用遥感技术重新测量,科学家提出:长江变短了。最近,科学家对长江重新测量后发现,它的长度为6211.3千米,比公认的6300千米短了80多千米。但这一结果并没有改变长江是亚洲第一长河和世界第三长河的地位。主持测量的中国科学家遥感应用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尽管这一数字的变化对长江沿岸居民的生活几乎没有影响,但反映了人们对地球了解程度的加深,并有可能成为国家更新重要地理数据的参考。?

材料二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国家利用飞机和卫星对该地区进行了遥感监控,获得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图,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成了淹没地区分布图,图中淹没地区的分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而且,在计算机中可对淹没面积按各种要求进行快速、准确的统计。

11.材料一说明遥感技术在哪种领域应用()

A.海洋B.地质C.水文D.军事侦察1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遥感技术的特点。

13.(2000年上海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究深钻的深化,是对地理测绘系统(DOS)、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遥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

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做哪些工作?

(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

六、能力提升:

1.在野外考察旅行,只要拥有手机大小的GPS信号接收机,你就能随时知道( )

A自己所在地的地理坐标B自己所在地的季节C自己所在地的天气D自己所在地的资源

2.台风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监测,及时预警减少灾害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B地理信息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气象预报

3.在“神州”六号飞船返回船舱座椅的边上,放置着两个白色的包,这就是在飞船发生紧急情况着陆时保

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救生包.救生包中有GPS定位仪等,救生包中GPS定位仪的作用是( ) A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B随时知道所在地的气候

C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季节D随时知道所在地的天气

4.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A判断水体污染B判断人口分布C分析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D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5.能够为在无人区进行科学考察的科技工作者全天候提供本人具体地理位置的技术是( )

A.RS技术BGIS技术 C GPS技术DGSM技术

6.GPS逐渐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出行、旅游、探险的帮手,其主要原因是()

AGPA信号接收机的小型化及价格的降低BGPS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旅游成本

C GPS可以使旅游者更具有安全感、提高旅游质量

D GPS可以增加人们的旅游距离

7.(2003年上海)读以下图文资料,回答:

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差别是,GIS所采集的信息是按地理空间分布特征来反映地理实体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如目前我国已应用GIS对地区各时段?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等指标分类汇总,在地图上进行?地点??状况?的位置标定,每日发布各地疫情通报,供有关部门查询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1)根据我国部分省区“非典型肺炎”累计临床病例通报表中的数据(截至2003年5月22日10时),在我国部分省区图例空框内,设计区分各病例数值段的图例符号,并在图上山西、湖南两省范围内画出相应的图例符号。

(2)下列课题中,主要是应用GIS进行研究的有(多项选择)

A.近50年来,世界粮食总量与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B.近10年来,上海市区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与城市建设相关性分析

C.浙江省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状况与农业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D.上海浦东新区内环线主要道路交叉点交通流量状况通报及优化公交线网、站点分布的方案设计

(3)试设计一项应用GIS的课题研究项目:。

8.(2007年北京)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应用鲁尔区煤矿整治研究。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4

(1).GIS 技术的

A.关键装置只传感器

B.数据模型用眯、线、面表达

C.主要功能是空间定位

D.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 (2)图中城市 A.①们于规划区 B.②位于非矿区 C.③位于现矿区 D.④位于原矿区 (3).图示地区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A.原料地 B.消费地 C.水资源 D.交通线

七、课后学习反思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重点和考点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3.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热带雨林的破坏已引起世界关注,因此本章是高考的热点。在综合课中,本章的考查

将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入手,把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综合分析。

四、典题解析 )

例1.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它有一系列的“前兆”。下列不是荒漠化“前兆”的是( ) A.地表反射率增加 B.主要动物物种丧失 C.土壤紧实度下降 D.植被覆盖度下降

解析:土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反射率增加、植被破坏、动物物种丧失、土壤紧实度增加是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表现。

答案:C

例2 (2004?江苏地理)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油气资源丰富。回答(1)~(3)题: (1).该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较高,降水稀少

B .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

案例 我国西北地区

荒 漠 化 的

C.环境污染加剧D.农业集约化经营

(2).西部大开发首先要:

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

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3).“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是:

A.西部资源开发成本低B.东部市场需求量大

C.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管道输送D.东材愫每海,便于出口

【答案】(1)B (2)D (3)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西气东输、西部大开发等热点问题,以及西部面临的突出问题——荒漠化的原因,表明当前的高考并不回避热点。

【试题解析】西部地区位于我国的半干旱、干旱区,降水少,植被覆盖差,生态环境脆弱,有大面积的原生荒漠;但随着西部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的索取增强,出现了过度樵采、放牧和农垦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当地植被,使荒漠化加剧。

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开发不当,必然会象前苏联、美国等国一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西部地区的资源,尤其是油气资源在我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西部人口稀少,工业落后,资源的消耗量极其有限;相反,东部地区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油气资源的消耗量极大,而本地的油气资源又十分贫乏;因此实施西气东输,可有效地解决东部能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东部经济更快地发展;同时,西气东输可有效地改变东部的能源消费构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净化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另外西气东输,也可使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据此回答1-3题:1.下列荒漠的分布与其主要原因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地形

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草

3江南红壤与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干湿状况 D热量

4.关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荒漠及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多为原生性荒漠,小部分为次生性荒漠

B土地荒漠化呈斑点状荒漠化圈

C土地荒漠化成点状及线状分布

D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不当

5.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

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

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

6.下列地区中,依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灌溉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灌溉农业区的是()

A.河套平原

B.宁夏平原

C.河西走廊

D.成都平原

7.2001年3月,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发现表明( )

A荒漠化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8.锡林郭勒草原牧区居民点附近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9.我国目前荒漠化仍在蔓延的地区主要是( )

A.水田和旱作地区

B.旱农地区和草原牧区

C.河谷灌区和草原牧区

D.旱农地区和高原地区

(2007年烟台期末)2006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沙漠和沙漠化”,口号是“莫使旱地变荒漠”,这个口号突出强调这一人类所面临的紧迫环境问题。据此回答10-12题。

10.下列自然特征中,本身不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的是()

A干旱的气候条件 B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C人口激增 D过度放牧

11.在现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

B人类活动

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D气候变异

12.为监测并分析荒漠化面积的发展变化趋势,采用的现代技术是()

①全球定位系统②遥感技术③地理信息系统④雷达系统

A ①② B.③

C ①③ D.④

13.我国下列地区及其主要的荒漠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红漠化

B黄土高原——盐渍化

C云贵高原——沙漠化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

14.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是()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5.我国西北地区某地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的原因推测中,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加

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二)综合题

16.读下述材料及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根据国家林业局防治沙漠化管理中心透露,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风沙带目前已达270万平方千米左右,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三十。目前沙化土地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13个省区市已经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约4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的风沙带。

资料(二)

2001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支持中国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建立伙伴关系筹资国际会议传出信息: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多亿元,平均每天损失1.5亿元。

(1)我国这个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是 .原因:①②

(2)该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A地沙漠的名称是;B地沙漠所在省区是、该省区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

(4)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加剧的反映?

17.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区治沙工程名称作用

(2)b铁路线是

(3)c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

(4)d地区农业应走的道路。

18. ?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三江平原、

内蒙古、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

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象进行的

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开垦土地的总

面积近3000万亩(其中开垦草地约1800万亩、开垦荒地约1200万亩),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1500万亩……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对撂荒的土地,心疼的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1)我国在进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水分资源状况分析,以上地区除三江平原属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和地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3)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的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多填错填均不得分)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品种,改良盐碱化土地

E.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六、能力提升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后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形成如同荒漠的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土地荒漠化包括()

①土地沙漠化②石质荒漠化③土地污染④次生盐渍化⑤水土流失⑥沙尘暴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

2.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干旱地区②半干旱地区③半湿润地区④热带地区⑤两极地区⑥草场牧区⑦商业地区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③⑤⑦

D. ①②③

荒漠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植被景观,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把荒漠化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回答3-5题。

3.下列荒漠的分布于其主要原因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区的荒漠---山地背风坡

B.阿拉伯半岛的荒漠---在强烈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

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

4.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

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退耕还林

5.江南红壤和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干湿状况

D.热量

6.荒漠化的治理既是科学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因此治沙战略应()

A.以工程措施为核心

B.以消除贫困为核心

C.以生物工程为核心

D.以跨流域调水为核心

7.(2000年上海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今春以来,我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接二连三出现沙尘天气,时间之早、频度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给华北地区的交通、环境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1)我国、和华北一带冬春季常遭受风沙灾害,风将沙尘吹向东部和东南地区,形成沙尘天气。

(2)造成北方沙尘现象加剧的原因,除了等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主要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和行为,造成的恶果;在林区的行为,导致地表水分减少,风沙天气多发。

(3)治理风沙、减轻灾害的有效途径是。

8.(2001年广东卷)美国中部平原是世界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

(1)该区域沙尘暴多发的季节是

(2)该段时期,影响该区域的 风越过 山地,到达平原地区时,温度上升,变得干燥。 (3)由于100多年前对该地区的过度开发,导致了 ,才使该地区沙尘暴日益频繁。

七、课后教学反思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一、重点和考点

1.世界原始森林的分布。 2.森林的生态效应。

3.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脆弱性和保护利用。

123例 案 例

亚马孙

热带雨

的 开 发 与

A.毁林速度有所减缓

B.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C.每年毁林面积相当于一个法国

D.每年有32万平方千米的雨林被毁

解析:全球的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城、

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地区。目前国际社会把保护的眼

光较多地投向亚马孙雨林,所以亚马孙的毁林速度有减缓的

趋势。但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答案:B

例2.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

(2).此外森林对城市还有、作用,对农业生

还有、等作用;

(3).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生产有机物。在雨林中有机物在地表很快分解这对雨林环境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森林是不可代替的环境资源。在自然界中、具有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以及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等方面的环保功效。对城市、农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各有侧重(1)(2)小题需具体分析。热带雨林作为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其生态优势明显;但由于生物循环旺盛,生物残体很快分解,所释放的养分又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继续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因此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一般很贫瘠。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这是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小题意在考查热带雨林的生态优势及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答案:(1)净化空气降低风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吸烟滞尘降低噪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①雨林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②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一般很贫

瘠③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五.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亚马孙雨林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A.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雨林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

2.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

①亚寒带针叶林带②热带雨林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④温带落叶阔叶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绿色腰带”是指()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4.热带雨林是()

①地球上最强大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②“地球之肺”③“地球之肾”

④最古老的生物群落被誉为世界上生物基因的宝库⑤“巨大的储水库”涵养的水量占地表水总量

的23% ⑥属于当地国家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5.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优势表现在()

①光合作用强烈②生物循环旺盛③雨林群落生产力高④养分集中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6.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在8000年前地球上大约有61亿公顷森林,近1∕2的陆地被森林覆盖。目前,地球上39亿公顷的森林和12亿公顷的稀疏林。被破坏的世界森林面积估计每年在1000万公顷以上。许多著名的“森林之国”如泰国已名存实亡。早在1977年,泰国已从木材出口国变为木材进口国,泰国呵呖高原郁葱的森林已不复存在,裸露出了砖红色的土壤,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7.分析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

B.世界上的森林面积没有什么变化

C 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减少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

D 世界上的森林面积减少了,使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8.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A. 养分主要储存在植物体内

B 土壤长期受到雨水的淋洗

C 热带雨林常绿缺少枯枝落叶

D 养分再循环的速度缓慢

9.关于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破坏的直接原因

B 人口的增长和贫困导致的发展需要是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C 亚马孙雨林具有非常重要的环境效益,不能开发利用

D 亚马孙雨林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保护性开发

10.保护热带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较低,但人工保存面积居世界第一位.回答11-13题

11.下列四省中,广泛分布着以毛竹、杉木为主的速生用材林的是()

A.山东

B.江西

C.海南

D.甘肃

12.我国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的直接目标是()

①增加木材产量②调整农业结构③提高生态质量④提高农民收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3.近年来,建设防护林提倡多树种搭配的根本目的是()

A.追求森林查品的多样化

B.美化林区的环境

C.降低植树的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4.目前北京的一些山区推广使用液化石油气,把原先的薪炭林改变为水源涵养林。这样的主要意义在

于()

A.增加北京市的果品产量

B.构建北京市的生态屏障

C.保持当地的水土流失

D.满足北京市的木材需求

15.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下列措施中,

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综合题

16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A 地形区名称是 ,该处气候

类型是

(2)B 是 山脉,对A 地形区气候的

影响是

(3)E 地形区名称是 ,F 城市名称

是 。

(4)A 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

(植被),被誉为“地球之肺”的 主要原因是 。 17.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下 列问题:

(1)图中字母A 表示 、B 表示

C 表示 。

(2)图中箭头D 的含义是 ,

箭头E 的含义是 。

(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哪里?为什么?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的时候,?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地区,土壤遭到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了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1)根据以上资料可以推知,石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 、 、 等省区。 (2)由以上资料分析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 ,土层厚度、有

机质层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 。

(3)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4)分析造成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

六.能力提高

1.亚马孙雨林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B.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滞蓄大量降水

C.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50%

D.亚马孙雨林的降水量绝大部分是自身产生的

2.由于人口贫困而导致雨林被毁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B.开辟大型农牧场

C.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D. 商业性伐木:

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据此回答3-4题。

3.、“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养水土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印度沿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为了防御海啸,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据此回答5-6题。

5.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其重要作用在于()

①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②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③抵挡波浪,防御海啸④调节水温,降低盐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6.红树生命力极强,涨潮时即使遭受没顶之在,也数日不死,下列关于红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能

B 红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C 红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大气

D 红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

7.(2004年春季全国卷)“生物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引发非良性效果或难预料效果的生物入侵事件。例如,按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能够通过叶面的蒸腾作用,将大量的地下水快速地输送到大气中,当地下水水位下降时它的根系又能够快速的追随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向深处生长,因此它有?地下抽水机?的绰号。桉叶油也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桉树生长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生长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桉树林内及附近草木和灌木大量枯死……

阅读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云贵高原的自然条件,扼要说明桉树在两地生产截然不同环境效益的主要原因。

8.图10中虚线内是世界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读图完成下列要求。(8分)

高中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能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传输和处理信息,具有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的特点;(3)从总的方面看,遥感的运用比传统的方法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2、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人眼在可见光范围内有很高的光谱分辨率,但 在可见光之外则是“睁眼瞎”。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传感器的功能比人眼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感应的波谱范围更宽,从紫外线到可见光、红外线,并延伸到微波,提高光谱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夜晚或恶 教材P9“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心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右图: (1)GPS卫星不断发射GPS信号,接收器收到信号后解算出汽车所在的 地理位置;(2)驾驶员输入出发地和目的地并通过电台传送给服务中心;(3 服务中心为其确定可行路线通过卫星传输给汽车;(4)汽车在GPS卫星信号 引导下到达目的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必修三第四章复习学案

高一生物复习学案3——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 班级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生长素 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光部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弯曲部位:__________________ 请画出胚芽鞘有无光照生长素的运输方向。 无光照有光照 2、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由部位产生。 3、在植物体内生长素主要分布在 4、在植物体内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针对训练 1、对燕麦胚芽鞘做如下图所示处理: ①放在暗盒里;②在胚芽鞘尖端的下部用锡箔遮住;③在尖端横向插入云母片;④在尖端横向插入琼脂片;⑤切去胚芽鞘尖端;⑥切去胚芽鞘尖端,但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长素的琼脂小块;⑦切去尖端,在切口上放一含有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琼脂小块,放在暗盒里;⑧切去胚芽鞘尖端,放在暗盒里。都用单侧光照射。 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生长弯曲情况:1, 2, 3, 4, 5, 6, 7, 8, (2)如把④放在匀速转盘上,给予右侧光照,它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2、对胚芽鞘进行如下图的①~④实验,其中旋转均为匀速旋转,一段时间后停止旋转时, 实验①、②装置仍停止在如图位置,则四个胚芽鞘的生长方向依次是( ) A.←↑→↑B.←↑↑→ C.→↑→↑D.→↑←↑

知识点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机理:促进细胞 2、作用特点:两重性 ①低浓度生长,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依次为 ,幼嫩细胞敏感性衰老细胞。②高浓度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3、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①顶端优势: a.现象:优先生长,受到抑制。 b.原因: ____________。 c.解除措施: _________。 ②除草剂,其中2,4—D就是利用双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而单子叶植物适应浓度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单子叶作物中除去双子叶杂草。 针对训练 1、图一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图二是生长素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示意图。由此我们可以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A具有最大值 B.当生长素浓度小于b点浓度时,随生长素浓度 的增加A逐渐减小 C.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 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由图二可知生长素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具有 两重性 2、如下图所示,如果根a侧的生长素浓度在曲线A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AC的范围内能促进生长 B.AD属于生长抑制范围 C.a侧的生长素浓度为最适宜浓度, 细胞伸长生长快,b侧的生长素浓度低 于a侧,相当于曲线FE段的浓度,因 而细胞伸长生长慢 D.在太空中(重力为0),根的生长将 不同于图中的弯曲生长,坐标图中生 长素的曲线也不适用于根的生长 知识点三、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激素概念:(来源,作用含 量.) 2、其他植物激素 主要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促进,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和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 前言:为了方便同学们复习,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技巧,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具 体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它们的分布、特征、成因、变化等,都是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最好“注解”或“说明”;而系统地 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因此,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许多图像判读技能的训练、基本概念的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地理事物的分布、空间概念的建立、地理基本观点的建立等,都应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完成。近年来高考试卷申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思考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 对区域地理的复习,并不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已学过的初中课本,而应该重视对旧知识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并巩固在图像或图表上,还要注意与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有机联系。下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掌握图像要领熟悉判读技能

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间概念和发展形象思维都需要以图像作为主要媒介。运用地理图像是地理学习的特色和优势,也是复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学具。地理图像类型很多,如各种地理事物分布图(可分综合图与专题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景观图(单项或综合、自然或人文)、各种等值线图、各种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模式图(成因、过程、分布)、系统联系框图等。它们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说明了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变化过程,或展现了地理事物的具体情况,或以数据图表的形式反映它们的数量特征,或从多个侧面显示它们的内部状况、成因剖析、阶段特征、分布规律、结构关系等,以直观形象的手段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分析、比较,因此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图像的组成要素、绘图要领,并进而熟悉判读技能。 在众多图像的判读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线图的判读。以等高线图的判读为例,先要阅读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数据,然后看高度递增或递减的方向,最关键的是观察线间点和线上点高度的差异,如线间点高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反之,如线间点低于线上点,则线间点的连线为集水线,地形为山谷。 由以上判读要领可迁移到其他等值线的判读上。如等高线图中的分水线(地形为山脊),可相当于等压线图中的脊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2020年编辑)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训练、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二、过程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病毒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 血液循环系统 ↗↑↖ 心脏 ↗↑↖心肌组织 ↗↑↖ 心肌细胞举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概念: 种群是指___________ 群落是指___________ 系统是指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变形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3.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一个生态系统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 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 D、一个池塘 5.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6.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血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水平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潮湿的农贸市场上有鸡、鸭、鱼、青菜、蘑菇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正确的顺序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必修三复习现代文复习学案

苏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 ——必修三现代文部分 【自主学习基础积累检测】 一、字音整理 (请为括号内的多音写词) 莽()苍遐思()层峦()叠嶂汲()双颊()斑斓()徜徉()铿锵()苍苔()鹰隼()嵯峨()突兀()颓垣()蹒跚()湖泊()瑰()丽摄()入启碇()绛()紫色迂()回马厩()红彤彤()茕茕()曲()折震颤()烙()印瘠薄()缱绻()玲珑剔()透 寥寥()无几簌簌()罡()风擎()天 擂()鼓骸()骨通衢()馨()香 胚()芽绯()红干瘪()齑粉() 婆()娑()命途多舛()纤()绳夔州()通衢()茕()茕()孑()立桅杆()广阔无垠()汨()罗江钉耙()命运多舛()涸()辙()之鲋稻穗()胚胎()土坯()华胄()颓垣()雪橇()处()理 飞流急湍() 二、字形辨识 ch ó ng ()山峻岭 z ǐ()妹 z ǐ()归。 ji ā ng ()硬j ī ng :()旗 ji ā ng :()绳 p è i :旌() ji ā ng :边() n ǐ:旖() b ō:脉()ch ú衣() ch ú踟()。 q iè胆()qū()除风寒。 zuò门衰()薄帝()惭()zuò()木。 yū老()yū()偻 koū()门 三、成语整理(注意使用对象与褒贬) 时过境迁: 抱残守缺: 明日黄花:

孤芳自赏: 斑驳陆离: 骇人听闻: 琳琅满目: 礼尚往来: 冠冕堂皇: 故弄玄虚: 【课堂学习阅读写作提升】 独立思考:阅读下列片段,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1、读《肖邦故园》第二段,这段文字描写了肖邦故园的哪些特点? 清寒、简朴、偏僻,历尽沧桑。 关注:关键词(动、形),角度(外形、内在) 2.分析画线部分的部分的修辞手法并概括巫峡的特点。 而诗意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行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长江三峡》)文中把石岩、草坂、野草、船只分别比喻成惊叹号、乐曲、杜鹃、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巫峡石岩的奇峻、草坂的嫩绿、野草的红艳,江流的险急,从而展现了巫峡变化无穷的诗意与壮美。 用通感的手法,把草坂通感为乐曲,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转换,写出了草坂颜色的清新柔和。新颖而富有韵味。 规范答题: 比喻,把A比喻成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A的……特征。 3、《祖国山川颂》P4中间第11自然段,阅读下列片段,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祖国的大自然经常改变它的装束。春天,它穿起了万紫千红的艳装;夏天,它披着青葱轻俏的夏衣;秋天,它穿着金黄色的庄严礼服;冬天,它又换上了洁白而朴素的银装。大自然季节的变换,催促着新生事物的成长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的四季人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色彩不同、不断交替的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业水平测验考试复习学案

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 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三)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2、默写篇目:《蜀道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琵琶行》《寡人之于 国也》《劝学》《过秦论》。 【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以毕生的精力创作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家(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书中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等。《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朝人(高鄂)所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线索人物是林黛玉。 2、《祝福》选自鲁迅的《彷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卫老婆子等。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一个“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这一形象象征了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其它作品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复习课程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2012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必修(三)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2、默写篇目:《蜀道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琵琶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 【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以毕生的精力创作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家(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书中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等。《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朝人(高鄂)所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线索人物是林黛玉。 2、《祝福》选自鲁迅的《彷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卫老婆子等。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一个“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这一形象象征了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其它作品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 4、《蜀道难》:乐府旧题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主要作品有《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越中览古》等,与杜甫并称李杜。

高中生物必修3同步学案导学第4章第1节

第1节种群的特征 [目标导读] 1.通过阅读教材P 的内容,记忆、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2.围绕种群密度的 60~63 变化,理解种群四个数量特征的内在联系。3.结合教材P61的探究实验和P62的标志重捕法简介,掌握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重难点击] 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课堂导入 方式一: 蜜蜂没有冬眠的习性,作为个体,也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但是只要外界气温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会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不停歇地爬来爬去,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外层与里层的蜜蜂会循环往复地互换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蜂团的温度。蜜蜂正是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冬天。那么种群具有哪些个体没有的特征呢?怎样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呢? 方式二: 分析以下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的概念 (1)概念三要素???? ? ①一定的自然区域②同种生物 ③全部个体 (2)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 ①含义: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个体数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样方法 (1)基本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随机取样,多用五点取样法或者等距取样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在计数时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计数(一般取上边和左边的)。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有5个; 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有3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5+3=8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高中语文必修三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学案

2014年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三) 复习要求: 1、重点复习篇目:《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琵琶行》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2、默写篇目:《蜀道难》《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琵琶行》《寡人之于 国也》《劝学》《过秦论》。 【现代文和诗歌部分】 一、掌握下列文学知识。 1、《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大官僚家庭,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他将自己的生活作为素材,以毕生的精力创作出了《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集大成,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家(荣国府)为中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书中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憎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精细处不让凤姐”的探春,“装愚守拙,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身为下贱,心比天高”的晴雯等。《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为清朝人(高鄂)所续。《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线索人物是林黛玉。 2、《祝福》选自鲁迅的《彷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四婶、卫老婆子等。小说以倒叙的手法,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老人与海》:海明威,美国当代著名作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小说《老人与海》的主人公老渔夫桑地亚哥是一个“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这一形象象征了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其它作品有《永别了,武器》《太阳照样升起》《丧钟为谁而鸣》等。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

地理必修三教材参考答案(实惠版) 第一章 P2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平均气温差异主要原因是纬度高低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松嫩平原纬度高,太阳高度 角小,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少;冬季距冬季风源地近。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低。长江三角洲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年平均气温高。 2.长江三角洲地区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形成的原因是南部距夏季风源地近,受夏季风影响的程度大,降水丰富, 而北部有所减少。东北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大致是从东向西减少,这主要是因为从东向西距海超越来越远。 3.长江三角洲因为降水丰富,地势低平,河网纵横交错,湖沼星罗棋布,河网密度远远大于松嫩平原。长江三角洲在 此基础上发展了水稻种植业,而松嫩平原则以种植小麦等旱作农业为主。另外,长江三角洲还利用水多的优势发展了水产养殖业,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教材P3~P4 1.(1)北方河流少,地形完整,地势平坦,民居讲究坐北朝南,方位观强。南方河网密度大,多低山、丘陵,地形零散,民居大多沿河顺势修建,方位观差。 北方冬季严寒,修建房屋时主要考虑防寒保暖,因此墙体严实厚重。例如我国西北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这里房屋外观看上去很大,可房间却很紧凑,这种房屋厚达83厘米。我国南方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民居的墙体轻薄。 降雨多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泄水,因此我国南方民居屋顶的坡度比北方大。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避雨,另一个目的是遮阳,越往南房檐逐渐加宽的道理就在于此。往南房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主要基于有利于通风散热的考虑。 (2)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主要是需具备采暖的配套措施,例如暖气的安装。 建同样的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主要考虑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对楼房采光的影响。 2.沿途及各考察点会观察到以下自然和人文景观:在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会看到各种中外文化融合的各具特色的建筑,既有东方文化的文庙,又有西方古典式建筑的基督教堂。夏季可以在太阳岛上玩沙戏水,冬季可以欣赏到栩栩如生的冰雕。在锡林郭勒地区可领略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骑上骏马奔驰在广阔的草原上,体会“弯弓射大雕”的豪情,又可到蒙古包里喝一杯醇香的奶茶,以解旅途之劳。山西太原附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冬暖夏凉的窑洞是典型的民居,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苏南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其典型的写照,绿树、灰瓦、白墙、碧水,是一幅极好的风景画。“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群山巍峨,林海无际,清泉碧澄,流云涌动。亚热带常用绿林掩映着一座座革命遗址:会师桥、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等。气候、植被随着海拔升高而富有变化,尽显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西双版纳是典型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佛塔、竹楼比比皆是。 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很明显,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而导致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教材P8“思考” 1、通过与传统的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方法相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遥感的特点:(1)“站得高,看得远”,感知的视野宽, 范围大;(2)无论航空器还是航天器运行的速度都较快,能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的信息,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